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因果.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因果. Show all posts

23 November 2019

何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净空法师解答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问】何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答】“万法皆空”是真的,没有一法是实在的。《般若经》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万法皆空”。《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什么意思?能得的不可得,空;所得的是外面的东西,譬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是缘生之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这个相就灭。你不要等到缘散才晓得这是空,正在聚合的时候,你就要看出这是假相,不是真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把这些现相当真就错了。相是妄相、幻相,佛家称妙相,“妙相”是空的、假的,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是说明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所以万法皆空。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身相可不可得?不可得。身体也是缘聚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集合的,就现这个身相。缘聚,就有相;缘散,相没有了。缘聚的时候,它也有一段存在的时间,这个存在是“如露亦如电”比如一般人大概能活六、七十岁,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就是如露。还有短命的,几岁就过世了,那就像闪电一样。这是说现相存在有短暂不同,是有限的。
这个短暂何以不同?业力。说实在话,绝大多数的人寿命都是有一定的。《了凡四训》中,孔先生算袁了凡的寿命五十三岁,很准确。如果你没有大善、大恶,你无法逃过这个数。我们自己的寿命多长,自己不知道,但是自己总要警觉到佛在经上讲的大原则,“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人的生命更是脆弱,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只有真正聪明人才有高度的警觉,抓住现前宝贵的时间,好好修行。为什么要好好修行?因为“因果不空”。
我们要修善因,不要造恶因,造恶因的果报是往下坠落,一世不如一世,无人能救,佛菩萨虽然慈悲也无法救。能救自己的,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人。佛菩萨对我们的慈悲,是把救的理论、方法教给我们,这是佛菩萨能做到的。我们要接受、理解,如法修行,才真正能救自己。如果我们不信,解得不够透彻,又不肯认真去做,我们还是要堕落。
因实在说是刹那之间就变成果,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所以果又变成因,果也空了。由此可知,因果也是空的。因果怎么会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相续不空”,永远是相续的;“循环不空”,一个人造业是因,受报是果,受报的时候,他又造业,永远在循环。所以“因果不空”是讲它的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不空。
佛菩萨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劝勉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才真正是离苦得乐,果然离苦得乐,还要发大慈悲心,再回到六道轮回去教化一切众生。再回到六道轮回,他受不受苦?不受,因为他苦乐的结解开了。迷的时候有苦,有苦乐忧喜舍的受,悟的时候没有。
《金刚经》举例子说,忍辱仙人在修忍辱波罗蜜时,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割截身体用现代话说是“凌迟处死”,就是用刀子在身上一片一片的割,这个多苦!多残忍!忍辱仙人苦不苦?一点也不苦,因为他知道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他不执着这个身是我,随他怎么割,一点痛苦都没有。我们割一点点就觉得痛得不得了,是因为我们把这个身体看作自己的,严重的执着,执着得愈重,痛苦就愈多。觉悟的人知道这是假相,所以没有苦乐忧喜舍的受。但是歌利王造作的重业,他没有开悟,他要受果报,所以仙人发愿将来成佛先度他。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与佛也算结下很深的缘。佛菩萨慈悲,决定没有瞋恚心,也是做一个好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资料来自:
《答疑解惑(二)》,净空法师主讲,承印者: C. W. Printing, 流通处: 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答疑解惑(二)》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5 November 2019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印光法师说
佛教日报邓慧载记录


目录

第一日  说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第二日  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第三日 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第四日    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第五日    略释天台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
第六日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及说近时灵感
第七日    论大妄语罪及佛大孝与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
第八日    法会既圆为说三归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
附印老法师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一函遍复
临终三大要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
印光乃西秦百无一能之粥饭庸僧,宿业深重,致遭天谴。生甫六月,遂即病目,经一百八十日,目未一开,除食息外,昼夜常哭,承宿善力,好而犹能见天,亦大幸矣。及成童读书,又陷入程朱韩欧辟佛之漩涡中,从兹日以辟佛为志事,而业相又现,疾病缠绵。深思力究,方知其非。于二十一岁出家为僧,以见僧有不如法者,发愿不住持寺庙,不收徒,不化缘,不与人结社会。五十余年,不改初志,近在吴门作活埋观。九月初,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菩提学会领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饭。请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来沪演说,固辞不获,只好将错就错。至期,每日邓慧载,及无锡二三居士,各于收音机听而录之,持来求为鉴定,即欲排印。所录互有出入,而邓之字大,遂依之略为笔削。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仲冬,释印光书。

第一日  说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印光本一无知无识之粥饭僧,只会念几句佛。虽虚度光阴七十余年,而于佛法,绝无彻底之研究。此次既以护国息灾法会诸君之邀请参加,情不可却,且事关国家福利,亦属应尽之责。遂不辞简陋,来预此会。但今天所讲者,并无高深之理论,只述护国息灾之根本方法。至于此次法会之要义,待明日再讲。
此次法会之目的,为护国息灾,但何以方能达此种目的。余以为根本方法,在于念佛。盖杀劫,及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所感。人人念佛,则此业可转。如只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然其消除业障之力,实亦极其巨大也。而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须明白因果,自行化他。今日之非圣非孝,蔑道废伦,杀父公妻等等邪说,皆是宋儒破斥因果轮回,以致生此恶果。如人人能明白因果道理,则断无人敢倡此谬说也。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所以教化最为紧要。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只要加以教化,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今日中国社会之所以如是紊乱者,皆无教化之故也。但教化须在幼小时起,所谓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若小时不教,大则难以为力矣。何则,习性已成,无法使之改易也。故念佛之人,须注意教育其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人人如是,则灾难自消,而国亦常蒙拥护矣。
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行愿品所示,尤为根本不可缺乏之行愿。盖善财以十信满心,参德云比丘,即教以念佛法门,得入初住,分证法身。从此历参五十余员知识,随闻随证,自二住以至十地,历四十位,最后于普贤菩萨处,蒙其开示加被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即是等觉菩萨。然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故知念佛法门,始自凡夫,亦可得入,终至等觉,亦不能超出其外。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荤,因食荤能增杀机。人与一切动物,生于天地之间,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恶业因缘,致形体大相殊异耳。若今世汝吃他,来世他吃汝,怨怨相报,则世世杀机无已时矣。若能人人茹素,则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否则纵能念佛,而尚图口腹之乐,大食荤腥,亦未能得学佛之真利益也。
再者,今人好言禅净双修,究则所谓双修者,乃看念佛的是谁。此仍重在参究,与净土宗生信发愿求往生,迥然两事。又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系指亲见当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谓即身成佛,盖以即身了生死为成佛。若遽认以为成万德具足,福慧圆满之佛,则大错大错。盖禅家之见性成佛,乃是大彻大悟地位,若能断尽三界内之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密宗之即身成佛,不过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则阿罗汉亦了生死。而圆教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与阿罗汉,了生死虽同,其神通道力,则大相悬殊。八九十信,破尘沙惑,至十信后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为法身大士。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历程尚有如此之远,非一蹙即可骤至也。修净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净宗不作此僭分说耳。而与禅宗之纯仗自力,较其难易,实为天壤之别。尚望预会诸君,三复斯旨。(第一日   止此)

第二日  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亦有相当之效力,不过仍以平素大家护息为好。盖平素大家茹素念佛,愿力相接,则邪气消而正气长,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国家得护而灾殃自消矣。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易晓,未乱之治难明。夫治国亦如治病,有治标者,有治本者。治病者是已乱之治,若求其速效,所谓头痛医头,腿痛医腿,治其标也。其标既愈,然后再治其本,俾气血周流,营卫舒畅。本既痊愈,则精神振起,方能奋发有为。现者国家危难,已至千钧一发之际,余以为今日治国,须标本兼治。兼治之法,最莫善于念佛吃素,戒杀放生,而深明乎三世因果之理。现在世界之劫运,吾人所受种种灾难,皆是过去恶业所招,以致感受现在苦果。故知此恶业者,即过去恶因之所造成也。欲免苦果,须去苦因。过去已种之苦因,念佛忏悔,乃能消去。现在如不再种苦因,将来即能免受苦果。何谓苦因,贪瞋痴三毒是也。何谓善因,济物利人是也。若人人明达因果之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灾害自无从起矣。唯今人不明因果之理,私欲填胸,无恶不作,只知自己,不知有人。讵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故余平素常言,因果者,圣人治天下,如来度众生之大本也。舍因果而谈治国平天下,何异缘木而求鱼,吾未见其能有得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恶事,来世定得恶果。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善事,来世定得善果。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与吾佛所讲因果正同。所谓余者,乃正报之余,非正报也。本人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乃所谓本庆本殃也。余报乃在其子孙,余庆余殃,皆其祖父所积而成者也。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共产共妻,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然此尚非究竟法。何为究竟法,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盖今日之灾难,皆大家共业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可消。一二八沪战时,念佛之人家,得灵感者甚多,彼自己单修,尚得如此灵感,况人人共修者乎。故知国难亦可由众人虔恳念佛挽回也。又如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寻声救苦。如至诚诵观音圣号,自能得感应。古今得灵感而见诸载记者甚伙,诸君可自翻阅之。除普门品中所述外,凡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救度之。应以山河大地桥梁道路身得度者,即现山河大地桥梁道路身而救度之。现在之人,发信心者太少,不发信心者太多。若人人发信心,则何灾不可消哉。且人之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尤重者必在于胎教,孕妇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身不行恶事,口不出恶言。使儿在胎中禀受正气,则天性精纯,生后再加以教化,则无不可成为善人者。昔周太姜,太任,太姒,相夫教子之淑德懿行,故能成周朝八百年之王业。印光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良以家庭之中,主持家政者,多为女人,男人多持外务。其母若贤,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导,影响所及,其益非鲜。若幼时任性骄惯,俾其自由,绝不以孝弟忠信因果报应是训,长大则便能为杀父杀母,共妻共产之魔王眷属矣。是故子女幼小时,切须养其善心,严加约束。要知今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之辈,皆从彼父母骄生惯养而来。以孟子之贤,尚须其母三迁,严加管束而成,况平庸者乎。现在大家提倡男女平权,谓为抬高女人的人格。不知男女之身体既不同,而责任亦各异。圣人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正位乎内者,即实行烹饪纺织,相夫教子之事也。今令女人任男人之事,则女人正位之事荒废矣。名虽为抬高女人的人格,实则为推倒女人的人格。愿女界英贤,各各认清自己的人格所在,则家庭子女,皆成贤善,天下岂有不太平之理乎。以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任多半。以在胎禀其气,生后视其仪,受其教,故成贤善,此不现形迹而致太平之要务,惜各界伟人,多未见及。愿女界英贤,于此语各注意焉。世俗皆称妇人曰太太,须知太太二字之意义甚尊大。查太太二字之渊源,远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皆是女中圣人,皆能相夫教子。太姜生泰伯,仲雍,季历,三圣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孙三代女圣人,生祖孙三代数圣人,为千古最盛之治。后世称女人为太太者,盖以其人比三太焉。由此观之,太太为至尊无上之称呼。女子须有三太之德,方不负此尊称。甚愿现在女英贤,实行相夫教子之事,俾所生子女,皆成贤善,庶不负此优美之称号焉。
其次须认真茹素,人与动物,原是同等,何忍杀其性命,以充自己口腹。己身微受刀伤,即感痛苦。言念及此,心胆惨裂,何忍杀生而食。况杀生食肉之人,易起杀机。今世之刀兵灾劫,皆由此而来。古语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世有许多人,虽明佛法道理,而视戒杀茹素为难行。“民国十年,余往南京访一友,其人请魏梅荪见余,以信佛念佛,而不能吃素告。余令其熟读文钞中,南浔极乐寺修放生池疏数十遍,即能吃素矣。以其文先说生佛心性不二,次说历劫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次引梵网,楞严,楞伽经文为证。熟读深思,不徒不忍食,且不敢食矣。魏居士未过二月,即绝不食肉矣。又上海黄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为学佛要事。黄涵之函询其法,余令其于佛前朝夕代母忏悔业障,以母子天性相关,果能志诚,必有感应。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便吃长素矣。时年八十一,日课佛号二万声,至九十三岁去世。”余望一切大众,从今日起,注意戒杀茹素。并劝自己之父母子女,及亲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护国息灾之根本方法也。今日余所讲者,为护国息灾之意义,而实行方法,乃在念佛茹素。诸君幸勿以为浅近而不介意也。(第二日   止此)

第三日 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前昨两日,余曾将因果道理,及护国息灾的方法,略略叙述,今日本可不必再谈因果。但有不得不申述者,拟进一步,将因果之原理,与事实事互证说明,俾大众知所儆惕。现在世人不晓因果之原理,以为妄谈邪说。处处讨便宜,不肯吃亏。殊不知便宜即是吃亏,吃亏即是便宜。如今之为父母者,多溺爱其子女,不严加约束,致养成其好钱财,好贪便宜,以为可以保守家产,不致损失。岂知适得其反,遗患终身。间接则与国家社会,亦有无限之影响。兹举一事为例。“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有二子,长曰孟,次曰盈,盈强孟弱。其父将终,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尽霸取其兄之产,止与孟园屋一区,孟佣力自活。无何,赵盈死,生孟家为儿,名环。后孟亦死,生盈家,与盈之子为儿,名先。洎长,而孟家益贫,盈家益富,赵环即与赵先作仆使为活。谚云,天道弗平,盈者益盈。环一日闻其寡母曰,赵盈霸汝家产,致汝世贫,今至为其奴,可不耻乎。环因怀恨,欲杀赵先。开皇初,环从先朝五台,入峨谷东数十里,深旷无人。环拔刀谓先曰,汝祖、我父,弟兄也,汝祖霸我产业,致我世贫。今为汝仆,汝其忍乎,吾今杀汝也。先即疾走,环逐之入林,见草庵,遂入。有老衲曰,子将何为。环曰,吾逐怨也。老衲大笑曰,子且勿为,令汝自识之。各以药物授之,充茶汤,食已,如梦初醒,忽忆往事,感愧自伤。老衲曰,盈乃环之前身,霸他之业,是自弃其业也。先乃孟之再来,受其先产,父命犹在耳。二人弃家从释修道,后终于弥陀庵。见清凉山志。”因果报应,彰明显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也。又如现在流传五台山人皮鼓一事,亦是因果最显明可畏者,为言其详。“唐北台后黑山寺僧法爱,充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广置南原之田,遗厥徒明诲。爱死,即生其家为牛。力能独耕,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头欲以牛从他易油。是夕,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汝置田,今为牛,既老且羸,愿剥我皮作鼓,书我名字于鼓上,凡礼诵当击之,我苦庶有脱日矣。不然,南原之阜,变为沧瀛,未应脱免耳。言讫,举身自扑。诲觉,方夜半,鸣钟集众,具宣其事。明日,庄头报老牛触树死。诲依其言,剥皮作鼓,书名于上。即卖南原之田,得价若干,五台饭僧。诲复尽倾衣钵,为亡师礼忏。后送其鼓于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坏,寺主以他鼓易之,讹传以为人皮鼓耳。见清凉山志。”盖因果昭彰,无能或逃。然赵氏二子,夙世种有善根,能邂逅高僧,居然成道。若一般凡庸,焉可自蒙,而且拨无因果,自误误人,自害害人。今人皆唯看目前,不顾后世,好占便宜,不愿吃亏。其子女耳濡目染,相习成风。而社会风俗,亦因之险恶。争夺以起,大乱以兴,杀人盈城盈野,而目不为瞬,心不为颤,无非职是故也。且杀人者,残忍恶毒,不以为可悲可惧,反自矜其功,而他亦交相赞叹。甚有杀父母,杀兄长者,反自命为大义灭亲。噫,祸变至此,天理绝,人道灭,不仅道德丧亡,抑将浩劫相续。故现在欲救护国家,应从根本做起。根本为何,即确信因果是。如洞明因果之理,而又笃信实行,则世道人心,自可挽回。余以为世界之宗教哲学,皆无佛教精奥而易行。今人之不信因果,大多受宋儒之影响。宋代理学,如程明道、伊川、朱晦庵等,由看佛大乘经,略领会全事即理之意致。及亲近宗门知识,又会得法法头头,不出一心之旨。实未备阅诸经论,及遍参各宗知识。遂窃取佛经之义以自雄,用以发挥儒教之奥。又恐后人看佛经,知彼之所得处,遂昧心辟佛。精妙处不好辟,即在事实上辟。谓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皆是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实无其事。谓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已散矣,令谁受生。由此之故,大开肆无忌惮之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谓天即理也,岂真有冕旒而王者哉。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谓打雷为阴阳之气击搏而成声。将实理实事,认作空谈。专以正心诚意,为治国治民之本。不知正心诚意,必由致知格物而来。彼以致知,为推极吾之知识,以格物,为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而不知物,乃心中私欲,由有私欲,障蔽自心,则本具真知,莫由显现。由格除私欲,则其本具之真知自显,真知显,而意诚心正矣。正心诚意,愚夫愚妇一字不识者,亦做得到。若如彼说,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虽圣人亦做不到。故知此处一错,治世之根本已失。又以无因果轮回,令人正心诚意,以无有因果,一死永灭,善恶同归于尽,谁复顾此空名,而正心诚意乎。又理学家谓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此语直是破坏世间善法。何以故,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是有所为耶,无所为耶。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是有所为耶,无所为耶。然自程朱以后,儒者皆不敢说因果。以说则受人攻击,谓非纯儒,谓悖先贤。故凡识见卑劣者,随声倡和以辟佛。识见高明者,无不偷看佛经以期自雄,无不痛辟佛法,以为后来入乡贤祠,入文庙之根据耳。在程朱当日之心,只欲儒教兴隆,不顾佛教存灭。驯至于今,由彼破因果轮回之余毒,至今爆发,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以成杀父杀母,共妻共产之恶剧,可不哀哉。现在绥远战事甚急,灾祸极惨,我忠勇之战士,及亲爱之同胞,或血肉横飞,丧身殒命。或屋毁家破,流离失所。无食无衣,饥寒交迫,言念及此,心胆俱碎。今晨圆瑛法师,向余说此事,令劝大家发心救济。集腋成裘,原不在多寡,有衣助衣,有钱助钱,功德无量,定得善果。要知助人即助己,救人即救己,因果昭彰,丝毫不爽。若己有灾难,无人为助,能称念圣号,佛菩萨于冥冥中,亦必加以佑护焉。余乃一贫僧,绝无积蓄,有在家弟子布施者,皆作印刷经书用。今挪出一千圆,以为援绥倡。能赈人灾,方能息己灾。现在一般士女,务尚奢华,一瓶香水之值,有三四十圆,至二三百圆者。何如将此靡费之资,移作助绥之用。又有一般人,多好敛财,生前既不愿用,死后仍期带于地下,欲其子女以厚葬之,或留为子女用。殊不知现世有掘墓之危险,留之反受其害。如现在陕西有掘墓团之组织,专门做此工作。为人子者,既孝其父母,何忍因孝而使其枯骨暴露于地,莫如将此巨款以救济他人之为善也。又有贫苦之人,虽有志于此,而力未逮。余以为可以念佛为助,既可息人之灾,又可息己之灾,果何乐而不为乎。“当沪战时,苏州曹沧洲居士之孙,奉父命由沪赴苏,迎其三叔祖,及叔父等往沪,彼叔祖叔父通不愿去,其人以其妻之珠宝等,缠之于腰,坐小火轮往沪。忽强盗来,欲跳上岸,适堕水中,所带金珠,可值二三万,均送与为己换衣之一人,而自称贫士,为教蒙学之教师。”倘大强盗知,则又不知要几多万令赎,岂非钱财之祸人耶,今人只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为钱财而吃亏,其例甚多,不胜枚举。昔有某居士,问余以挽回劫运之方。余曰,此易易事,在明因果之理,而笃行之耳。能发信心,必有善果。且作伪之心自消,心中坦荡荡,任何灾难,皆冰雪消融矣。“洪杨之役,江西木商袁恭宏,被匪所获,缚于客厅柱上,门上加锁,俟时而杀之。渠自意必死,乃默念观音圣号。良久入睡,醒而身在野地,仰首见星辰,遂得逃脱。”以是,甚望大家大发信心,秉乾为大父,坤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仁,凡在天地间者皆爱怜之,护育之,更能以因果报应,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劝化之。倘人各实行,则国不期护而自护,灾不期息而自息矣。(第三日  止此)

第四日    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前两天余曾将因果谈过,今天仍谈因果。须知前两天所谈者为小因小果,今天所谈者为大因大果。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
本会是护国息灾法会,余以为但息刀兵水火之灾,尚非究竟,须并息生死烦恼之灾,乃为彻底办法。吾人昧己法身,断佛慧命,可悲可痛,较之色身被祸,何止重百千万倍。故必能护持法身慧命,断生死烦恼,方算尽息灾之能事。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故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其偈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阅者先须详知何者为禅,何者为净土,何者为有禅,何者为有净土。禅与净土,乃约理约教而言,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而论。理教则二法了无异致。机修则二法大相悬殊。语虽相似,意大不同。极须着眼,方不负永明之婆心矣。何谓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实行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事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亲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至于虽修净土,心念尘劳,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教化众生者,皆不得名为修净土人。以其不肯依佛净土经教,妄以普通教义为准,则来生能不迷而了脱者,万无一二。被福所迷,从迷入迷者,实繁有徒矣。果能深悉此义,方是修净土人。眼中无珠者,每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此已说明禅净有无,今再将偈语,逐段剖晰,方知此八十字,犹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
其第一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盖以其人既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即此是也。犹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其第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以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却决志求生西方。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为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其第三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以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青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谬误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耶。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其第四偈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必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清截流禅师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永明禅师,恐世人未能将禅净之真义,观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谓迷津之宝筏,险道之导师,厥功伟矣。良以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世人不察,视为弁髦,良堪浩叹。今人每以话头看得恰当,临终去得好,便为了脱,不知此语,乃未开正眼之梦话也。兹引数事为例。“如清乾嘉间,有三禅僧,为同参,死后,一生江苏,为彭文章,一生云南,为何桂清,一生陕西,为张费,三人,唯彭记得前生事。后入京会试,俱见二人,遂说前生为僧事。二人虽不记得,一见如同故人,成莫逆交。殿试,彭中状元,何榜眼,张传胪。彭也放过主考学台,然颇贪色,后终于家。何作南京制台,洪杨反,失南京,被皇上问罪死。张尚教过咸丰皇帝书,回回要反,骗去杀之。”此三人,也不是平常僧,可惜不知求生西方,虽得点洪福,二人不得善终,彭竟贪着女色,下生后世,恐更不如此生矣。“又苏州吴引之先生,清朝探花,学问道德相貌俱好。民十年,朝普陀会余,自言伊前生是云南和尚。以烧香过客,不能多叙,亦未详问其由。十一年,余往扬州刻书,至苏州一弟子家,遂访之,意谓夙因未昧。及见而谈之,则完全忘失了,从此永无来往。
迨十九年,余闭关报国寺,至十一月,彼与李印泉、李协和二先生来。余问,汝何以知前生是云南僧。伊云,我二十六岁做一梦,至一寺,知为云南某县某寺,所见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皆若常见,亦以己为僧。醒而记得清楚,一一条录。后一友往彼作官(张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持去一对,丝毫不错。余曰,先生已八十岁,来日无多,当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负前生修持之苦功矣。伊云,念佛什么希奇。余曰,念佛虽不希奇,世间无几多人念。顶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莫一个人不吃饭,此种最不希奇的事,汝为什么还要做。伊不能答,然亦不肯念。伊问二位李先生,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无下语。至十二月三十夜,将点灯时去世,恰满八十岁。”此君前生也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今生只尽伦常,佛法也不相信了,岂不大可哀哉。然此四人,均尚未有所证,即已有所证,未能断尽烦惑,也难出离生死。如唐朝圆泽禅师,晓得过去未来,尚不能了,况只去得好,就会了乎。“唐李源之父,守东都,安禄山反,杀之,李源遂不愿做官,以自己洛阳住宅,改做慧林寺,请圆泽做和尚,伊亦在寺修行。过几年,李源要朝峨眉,邀圆泽同去。圆泽要走陕西,李源不愿到京,定规要由荆州水道去。圆泽已知自己不能来矣,遂将后事一一开明,夹于经中,尚不发露,遂随李源乘船去。至荆州上游,将进峡,其地水险,未暮即住。忽一妇,着锦裆,在江边打水。圆泽一见,双目落泪。李源问故。圆泽曰,我不肯由此道去者,就是怕见此女人。此女人怀孕已三年,候吾为子,不见则可躲脱,今既见之,非为彼做儿子不可。汝宜念咒,助我速生,至第三日,当来我家看我,我见汝一笑为信。过十二年,八月十五夜,至杭州天竺葛洪井畔来会我。说毕,圆泽坐脱,妇即产子。三日,李源去看,一见,其儿即笑。后李源回慧林,见经中预道后事之字,益信其为非平常人。至十二年,李源预到杭州,至八月十五夜,往所约处候之。忽隔河一放牛孩子,骑牛背,以鞭打牛角唱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闻之,遂相问讯,谈叙。叙毕,又唱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此种身分,尚了不了,况只话头看得恰当,去得好,就会了乎。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难,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每每舍佛力而仗自力,亦莫明其妙。今二语为之说破,只是要显自己是上等人,不肯做平常不希奇的事之知见所误也。愿一切人,详思此五人之往事,如丧考妣,如救头然,自利利他,以修净业,方可不虚此生此遇矣。(第四日    止此)

第五日    略释天台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唯一无上法门。唯现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谓既云众生即佛,则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为苦恼凡夫,何能了生脱死,唯求来生不失人身耳。此两种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讲因果。须知众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设不修念佛妙行,佛性无由显现,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实果乎。譬如宝镜蒙尘,光明不现,实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者,乃业深障重,自甘堕落也。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叉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劳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证佛果乎。盖佛本是众生修持得证佛果之人耳。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回光返照,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
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
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今晨黄涵之对余曰,圆瑛法师言,道场将近圆满,于圆满日,举行放生,于十六日,说三归五戒,祈为大众宣说放生受归戒之大意,俾大家同发利人利物之心。故不得不为宣说也。本法会原为护国息灾,若推究灾之来因,多由杀生而起。欲止杀业,须从戒杀吃素护惜物命,及买放物命而起。大家各须发心,护惜物命,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此语当奉为箴铭,力加警惕。盖放生之意义,即是使大家发心护生,自己放生,当然不再杀生,即己不放生,看到他人放生,抑又何忍杀生。如人人能护惜生物,不加残害,则杀劫可消,而国运可转矣,但世人,尚有一面出资放生,一面仍照常杀生吃肉,如此,虽有放生之小功德,何能敌杀生之大罪过乎。现本会定于圆满日举行放生,愿诸位发心捐助,自利利物,功德不可思议。至于此次皈依弟子之供养,决定完全作为赈灾之用,印光绝不取用分文。盖余一孤僧,既无庙宇,又无徒弟,除衣食外,留钱何用。一旦命终,用火烧后,骨烬投入大海,不须造塔,及作任何纪念也。且此皈依之事,最初余本不应允,卒以圆瑛法师,及屈文六居士之敦劝,以为诸人求法心殷,为满彼等之愿,情不可却,故乃允许。余素轻视金钱,不似他人每名弟子须出香敬若干,始准皈依,余则即无钱亦可皈依,只要其能有虔心修持耳。盖勿以皈依一事,如做买卖,须出价若干,方能购货几许看,则方是真实皈依佛法之信徒,方可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矣。(第五日   止此)

第六日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及说近时灵感
世人执空执有,妄生己见,故迷而不觉。世尊设教,即欲令众生破此二见,特设一念佛法门,俾其从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废有,则空有二法,互相资助,得益甚大。况仗弥陀愿力,故其力用,超过一切法门,而为一切法门之所归宿也。世有一种下劣知见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则曰,我等业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此种知见,由不知众生心性,与诸佛之心性,一如无二。但以诸佛修德至极,性德圆彰。众生唯具性德,绝无修德,纵有所修,多属悖性而修,反增迷悖耳。又有一种狂妄知见人,教以念佛,则曰,我就是佛,何须念佛,汝等不知自己是佛,不妨常念,我既自知是佛,何得头上安头。此种知见,由于只知即心本具佛性之佛,不知断尽烦惑,圆满福慧之佛。此种人若知性修理事,不可偏执,力修净行,则远胜生下劣知见者。否则自误误人,永堕阿鼻地狱,了无出期矣。故执空执有之谬知,下劣狂妄之谬见,唯念佛最为易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则不是佛矣。此二句经文,为破下劣狂妄二见之无上妙法也。克论佛法大义,不出真俗二谛,真谛一法不立,即圣智所见之实体也。俗谛万行圆彰,即法门所修之行相也。(俗,即建设之义,不可作世俗,鄙俗讲。)
学佛之人,必须真俗圆融,一道齐行。以其一法不立,始能修万行圆彰之道。万行圆彰,始能显一法不立之体。今为易解,特说一喻。真如法性之本体,如大圆宝镜,空空洞洞,了无一物。而胡人来则胡人现,汉人来则汉人现,胡汉俱来则俱现。正当空空洞洞,了无一物时,不妨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正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时,仍然空空洞洞,了无一物。禅宗多主真谛,即在万行圆彰处,指其一法不立。净宗多主俗谛,即在一法不立处,指其万行圆彰。明理智士,自无偏执。否则宁可着有,不可着空。以着有,虽不能圆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着空,则拨无因果,成断灭见,坏乱佛法,疑误众生,其祸之大,不可言宣。吾人念佛,当从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时,则既无能念之我,亦无所念之佛,而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即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正念佛时,了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虽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复历历明明,相续而念。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若未到无念而念之工夫,即不以有念为事,则如毁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古之禅德,多有礼拜持诵,不惜身命,如救头然者。故永明寿禅师,日课一百零八种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况后世学者,不重事修,而欲成办道业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云,著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如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视念佛为小乘,不足修持,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又念佛人,要各尽己分,不违世间伦理,所谓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求得佛感应加被,断无是理。故学佛者,必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尽己分,以身率物。广修六度万行,以为同仁轨范。须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亦在六度万行之中。世之不信佛者,如戴着色眼镜,以观察事物,红绿彩色,由镜而异,不得事物之本色。故大学有格物致知之说,良有以也。我等学人,切勿妄执己见,如妄执己见,坐井观天,一俟阎罗索命,方悟前非,亦悔之晚矣。斯世浇漓,社会紊乱,天灾人祸,叠环相生。欲谋挽救,须人人敦伦尽分,孝亲慈幼,爱人若己,大公无私方可。以人心和平,世界自安,国难自息矣。现在最大之祸患,在于人存私心,私心之极,则亲子可杀其父母。世人多羡唐虞之治,熙熙皞皞,天下太平。而叹今之世风颓丧,人心浇漓。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则公与私耳。公极,则世界大同,私极,则子杀其父母。若彼此破除私见,无相残害,则唐虞三代之世,又何难复见于今日哉。昔普陀一老僧行路,适腿碰其凳,遂将凳踢倒,连踢几脚。此种知见,皆因任己我慢,绝不返省之所致也。此见大发,则必至杀父杀母,尚不以为耻,反以为功矣。现在杀机更盛,杀人之工具亦益见巧妙,大劫当前,谁能逃得,唯有大众虔诚念佛,哀冀佛力之加被。“沪战时,闸北房舍,多成灰烬,独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盖当战事剧烈时,彼全家同念观世音圣号。且最奇异者,战事起后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军救出。及战停归家,室中诸物,一无所失。非菩萨之佑护,何能如是。渠供职新闻报馆已数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遇有灾难,一称圣号,定蒙救护也。”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观音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皓月当空,所有水中皆现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此月为多为一耶。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各现矣。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诸佛菩萨之救度有情,亦复如是。其不得感应者,唯以众生之不虔诚,非菩萨之不救护也。如一池污浊之水,欲月现其中,岂可得乎。明乎此,我等大众念佛,犹有不正心诚意,虔恳而为之者,吾不信也。“山西闻喜县,一弟子叶滋初,骑骡行于大山间,一边高峰,一边深涧,雪冻成冰,骡滑而跄,遂跌下涧。半崖有一株大树,恰落到树之中间,得以无虞,否则粉身碎骨矣。此树何由而有,乃观音所示现也。”“又民十七年,宁波蔡仁初,于沪开五金玻璃店,人极淳厚,与聂云台善。云台令常念观音,意防绑票,仁初信之。一日,将出,自己汽车在门外,绑匪以手枪赶开车者去,匪坐其上。仁初一出即上车,随即开去,方知被绑,乃默念观音,冀车坏得免。已而轮胎爆裂,车行蠕蠕。再前行,油缸炸破,车遭火焚。匪下车恨甚,向之开三枪,而蔡以三跳免,遂乘人力车归。其年六月,与其夫人,同至普陀皈依。”“又张少濂,为某洋行经理,素不信佛。一日,坐汽车行于冷静处,二匪以小六门赶开车者去。张云,君上车坐,令彼开往何处即已。二匪人各持手枪向张。张默念观音,行至闹热处,适有二人打架,巡捕吹哨,二匪跳下车逃去。”盖以念观音之故,致匪误会为捉己故也。其舅周渭石,先皈依,一日请余至其家,少濂亦皈依。“又镇海李觐丹之子,为洋行买办。得吐血病二年,有时吐,即不吐时,痰中亦常带血。一日,为匪绑去。觐丹畏惧异常,全家念观音求救,复请法藏寺僧助念。后匪索银五十万圆,李家只允五万,匪魁谓非五十万不可。然每说五十万时,头即作痛,竟以五万圆赎回。且自匪绑去,不但不吐血,连吐痰也不带血了。二年多之痼疾由被绑而全愈矣。”以上所述感应事迹,宜深信之。
现在学佛人颇多,然能深知佛法者甚少,外道之语,人多信之。江浙俗传,谓念佛之人,血房不可入,以产妇血腥一冲,以前所念之功德,都消灭矣,故视作畏途。虽亲女亲媳,皆不敢近,犹有预先避居别处,过月余方敢回家者。此风遍行甚广,亦可怪也。不知此乃外道邪说,蛊惑人心,何可妄信。“民十二年,袁海观之次媳,年已五十多岁,颇有学问,有二子,二女。其长媳将生子,一居士谓曰,汝媳生子,汝家中一个月内供不得佛,也念不得佛。彼闻而疑之,适余至沪,彼问此事。余曰,瞎造谣言,归告汝媳,令念观音,临产仍须出声念,汝与照应人,各大声念,定规不会难产,及无苦痛血崩等事,产后亦无种种危险。彼闻之甚喜,不几日而孙生,其孩身甚大,湖南人,生子必称,有九斤半。且系初胎,了无苦痛,可知观音大慈悲力,不可思议。”平常念佛菩萨,凡睡卧,或洗脚、洗浴时,均须默念。唯临产不可默念,以临产用力,默念必受气病,此极宜注意。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唯在人之能虔诚与否耳。“明高僧寿昌慧经禅师,生时颇难,其祖立于产室外,为念金刚经,以期易生。开口念出金刚二字,即生,其祖乃取名为慧经。长而皈依,及出家,皆不另取名,其人为万历间出格高僧。”由是观之,可知佛法之有益于世间也大矣。念观音于生产有如是利益,岂可为邪说所惑,而不信奉耶。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当知无论何肉,均有毒,由于杀时,恨心怨气所致。虽不至即时丧命,然积之已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若生大气后,喂孩子乳,其子必死,以因生气而乳成毒汁也。人以生气,尚非要命之痛,尚且如此。况猪羊鸡鸭鱼虾要命之痛,其肉何能无毒乎。余十余年前,见一书云,一西洋女人,气性甚大,生气后喂其子乳,其子遂死,不知何故。后又生一子,复以生气后喂乳而死,因将乳令医验之,则有毒,方知二子皆乳药死。近有一老太婆皈依,余令吃素,以肉皆有毒,并引生气西妇药死二子为证。彼云,伊两个孩子,也是这样死的,以其夫横蛮,一不顺意,即行痛打,孩子看见则哭,便为喂乳,遂死,亦不知是乳药死的。其媳亦因喂乳死一子。可知世间被毒乳药死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因西妇为发起,至此老太婆,方为大明其故。凡喂孩子之女人,切勿生气,倘或生大气,当日切不可即喂孩子。须待次日心平气和,了无怨恨时,乃无碍矣。若当日即喂,或致即死,纵不即死,或迟迟死。是知牛羊等至杀时虽不能言,其怨毒结于身肉者,亦非浅鲜。自爱者固宜永戒,以免现生后世种种灾祸也。此事知者甚少,故表而出之,幸大家留意焉。由此证之,须知人当怒时,不独其乳有毒,即眼泪口水亦有毒。若流于小儿眼中身上,亦为害不浅。一医生来皈依,余问医书中有此说否,彼云不知。世间不在情理之事颇多,不可因非科学而鄙视之。如治疟疾方,用二寸宽一条白纸,写乌梅(两个),红枣(两个),胡豆(按病人岁数多少,写多少颗。如十岁,写十颗,二十岁写二十颗。)折而叠之,于未发一点钟前,男左女右,绑于臂膊上,即不发矣。百发百中,即二三年不愈者,亦可即愈。非符非咒非药,而能愈痼疾,岂可以常理推之乎。世间事体,均难思议,如眼见耳闻,乃极平常事,人人知之。若问眼何以能见,耳何以能闻,则知者绝少矣。佛法有不可思议而可思议者,有可思议而不可思议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岂可以常情测度乎。(第六日  止此)

第七日    论大妄语罪及佛大孝与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
法会今日圆满,七日之期,瞬息过去。但是法会虽圆满,而护国息灾,当尽此一报身而为之,非人人吃素念佛,往生西方,不能谓为究竟之圆满也。
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一旦阎老索命,临命终时,那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堕阿鼻地狱。此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勿染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戒之戒之。
杀盗淫等,固为重罪,然人皆知其所行不善,不至人各效法,其罪尚轻。若不自量犯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引诸无知之辈,各相效尤,坏乱佛法,疑误众生,其罪之重,莫可形容。修行之人,必须韬光隐德,发露罪愆。傥虚张声势,做假场面,纵有修行,亦被此虚伪心丧失矣。故佛特以妄语为各戒之根本戒者,以防护其虚伪之心,庶可真修实证也。修行之人,不可向一切人,夸自己工夫。如因自己不甚明了,求善知识开示印证,据实直陈,不可自矜而过说。亦不可自谦而少说,按己本分而说,方是真佛弟子,方可日见进益矣。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知世间一切事事物物,均为佛法。吾人举心动念,都要了了明明,不要为妄念所迷。即如世间极恶最坏之人,以及孩提之童,如有言其不善者,则怒,言其善者,则喜。其怒不善而喜善者,岂非其本觉之真心发现乎。所可惜者,不知自返而扩充之,仍复日为不善,致成好名而恶实,入于小人之域矣。使其自返曰,我既喜善,当力行善事,力戒恶事,近之则希贤希圣,远之则了生脱死,成佛觉道矣。其所重在自觉,觉则不肯随迷情去,卒至于永觉不迷。若不自觉,则日欲人称善,日力行诸恶,岂不大可哀哉。即自喜人称己为善之念,足证众生皆有佛性。而顺性逆性之行为。一在自勉自弃,一在善恶知识之开导引诱也。现世之灾难频生,由于人多不务实际,徒事虚名,好名而恶实,违背自己本心之所致也。若能回光反照,发挥原有佛性,不自欺欺人,明礼义,知廉耻,则根本既立,无悖理乱德之行,灾患自息矣。
学佛之人,最要各尽其分,能各尽其分,即是有廉有耻。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皆当努力行之。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上明字,即是克己省察之修德。下明德二字,即是自心本具之性德。欲明自心本具之明德,非从克己省察修持不可。进之,始可言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之亲民,即是各尽其分之意。止于至善,即是居心行事,自行化他,悉皆顺乎天理人情,不偏不倚之中道。能如是,为圣为贤,可得而致矣。且佛法之教人,在于对治人之烦恼习气,故有戒定慧三学,以为根本。盖以戒束身,则悖德悖理之事不敢为,无益有损之语不敢说。因戒生定,而心中纷纷扰扰之杂念渐息,糊糊涂涂之作为自止。因定发慧,则正智开发,烦惑消灭,进行世出世间诸善法,无一不合乎中道矣。戒定慧三,皆是修德。由正智亲见之心体,乃明德也。此之明德,在中庸则名诚。诚,指淳真无妄,明德,指离念灵知,诚与明德,皆属性德。由有克己省察修持之修德,性德方彰,故须注重上一明字,则明德方能彻见而永明矣。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或有以佛辞亲割爱,谓为不孝者,此局于现世,不知过去未来之浅见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故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佛之于一切众生愍念而度脱之,其为孝也,不亦广且远哉。且世间之孝,亲在则服劳奉养,亲没则只于生没之辰,设食祭奠,以尽人子之心。设或父母罪大,堕于异类,谁能知所杀而食之生物中,决非曾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无尽之理,而以数十年之孝责人,其所知见之浅小,为可怜也。故佛教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济也大矣。或又谓,猪羊鱼虾之类,乃天生以资养人者,食又何罪。此以身未历其境而妄说,若亲历其境,则望救之不暇,何容置辩。劝戒类编载,“福建蒲城令赵某,长斋奉佛。其夫人绝无信心,诞辰之先,买许多生物,将欲杀而宴宾。赵曰,汝欲祝寿,令彼等死,可乎。夫人曰,汝之话皆无用,若依佛法,男女不同宿,不杀生命,再过几十年,满世间通是畜生了。赵亦无法可劝。至夜,夫人梦往厨房,见杀猪,则自己变成猪,杀死还晓得痛,拔毛开肚,抽肠割肺,痛不可忍。后杀鸡鸭等,皆见自己成所杀之物。痛极而醒,心跳肉颤,从此发心放所买之生,而吃长素矣。”此人宿世有大善根,故感佛慈加被,令亲受其苦,以止恶业。否则生生世世供人宰食矣。世之杀生食肉者,能设身处地而作己想,则不难立地回头矣。
又有一类人说,我之食牛羊鸡鸭等肉,为欲度脱彼等耳。此说不但显教无之,即密教亦无之。若果有济颠之神通,未为不可。不然,邪说误人,自取罪过,极无廉无耻之辈,乃敢作是说耳。学佛者,须明白自己之身分力量,不可妄自夸大,至嘱至嘱。“梁时,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具大神力,秘而不露。该山年有例会,届时众皆大吃大喝,杀生无算,道香屡劝不听。是年,乃于山门掘一大坑,谓众曰,汝等既得饱食,幸分我一杯羹,何如。众应之,于是亦大醉饱,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飞者飞去,走者走去。鱼虾水族,吐满一坑。众大惊畏服,遂永戒杀。道香旋因闻志公之语,当即化去。(有蜀人,在京谒志公。志公问,何处人。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贵贱。曰,很贱。志公曰,已为人贱,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对香述志公语。香闻此语,即便化去。)”须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显示神通,当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烦恼耳。否则须如济公之疯颠无状,令人疑信不决,方可。
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须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后方可言入道。即如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谓物,即是与天理人情不合之私欲。既有私欲,则知见偏邪,不得其正矣。如爱妻爱子者,其妻子再坏,彼不见其坏,以溺爱之私欲,锢蔽本具之良知,以成偏邪不正之恶知。若将溺爱之念,格除净尽,则妻与子之是是非非,直下彻见矣。是知格物一事,所宜痛讲,切不可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乃末之又末之事。以末之又末之事为本,宜乎天下之乱无可救药也。佛法之去贪瞋痴,即是格物。修戒定慧,即是致知。贪瞋痴之物,蕴之于心,亦若戴着色眼镜,以视诸物,皆不能见其本色耳,物之祸害,可不畏哉。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自贻伊戚,盖以其知见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妇之念佛,正心诚意,而受益甚众。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不惧乎。“如云南保山县,皈依弟子郑伯纯之妻,长斋念佛多年。其长子慧洪,上前年死,其母以爱子故服毒,了无苦相,端坐念佛而逝。且死后面色光润,惊动一方。伯纯以老儒提倡,而信者甚少。由其妻子之死,而信者十居八九矣。端坐念佛而逝,虽无病而死,也甚难得。况服毒而死,能现此相,若非得三昧,毒不能毒,能有此现相乎。”
“宋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参天衣怀禅师大悟。后丁母忧,阅大藏,深知净土法门之殊胜,而自力行化他焉。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杨公大悟后,归心净土,极力提倡。至其临终,谓生死于真性中,犹如空华,以未证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为事也。将错就错者,若彻证真性,则用不着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错。未证而必须要求生西方,故曰将错就错,西方极乐。莲池大师往生集,于杨公传后,赞曰,吾愿天下聪明才士,咸就此一错也。此可谓真大聪明,不被聪明所误者。“若宋之苏东坡,虽为五祖戒禅师后身,常携阿弥陀佛像一轴以自随,曰,此吾生西方之公据也。及其临终,径山惟琳长老,劝以勿忘西方,坡曰,西方即不无,但此处着不得力耳。门人钱世雄曰,此先生平生践履,固宜着力。坡曰,着力即差,语绝而逝。”此即以聪明自误之铁证,望诸位各注意焉。
净土法门,契理契机,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风帆扬于顺水,以仗佛力故也。其他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难,如蚁子上于高山,全凭自力故也。等觉菩萨,欲圆满佛果,尚须求生西方。何况我等凡夫,业根深重,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难,惑之甚矣。且今世杀人之具,日新月异,若飞机大炮,毒气死光等,山河不能阻,坚物不克御,我等血肉之躯,何能当此。而人生朝露,无常一到,万事皆休。是以欲求离苦得乐者,当及时努力念佛,求佛加被,临终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转,华开见佛,得证无生,方不孤负得闻此法而信受也。唯愿大众精进行持,是所至祷。(第七日  止此)

第八日    法会既圆为说三归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
今日为汝等皈依之日,汝等既已皈依,当明皈依之道理,兹为汝等述之。
汝等为何而皈依,余想总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而已。如何方能达到此等地步,即须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能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且所谓三宝,有自性,住持,二种。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轨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住持三宝者,释迦佛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范金合土,木雕彩画之佛像,皆为佛宝。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以及黄卷赤轴诸经典,皆为法宝。出家染衣,修清净行者,皆为僧宝。皈者,皈投,如水皈海,如民皈王。依者,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若不皈依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便无法可出。若肯发志诚心,归依三宝,则便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矣。如人失足,堕于大海,狂涛汹涌,有灭顶忧,当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赴,是归投义。由知自性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矣。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时凶险已过,现在得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是依托义。世事纷庞,烦恼苦痛,处此生死大海,当以三宝为船,众生得所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可登于彼岸。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无容或懈,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若已皈依三宝,仍信仰外道,遵奉邪魔鬼神,虽日日念佛修持,亦难得真实利益。以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凛诸。(皈归二字通)
三皈之义既明,再述五戒之义。所谓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也。不杀生者,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言念及此,何忍杀生。一切众生,原是同等,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形体以变,升降超沉,了无底止。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如是思之,何敢杀生。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于未来世,皆可成佛。但以宿世恶业之力,障蔽妙明佛性,不能显现,沦于异类,当具怜悯心,慈悲心,以拯救之,何忍宰割其体,以饱己腹。我辈今生既得为人,乃前生之善果,宜保此善果,使之发扬光大,继续永久,当戒杀生。如其广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此仆彼起,无有穷期。欲求生西方而免轮回之苦者,又何敢造杀业乎。故须首重戒杀。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凡知廉耻者,皆能不犯。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盖私欲若起,则易为物迁。若大利现前,能避之若蛇蝎,狂奔急走者,不数数觏也。且所谓盗,并非专指盗人财物而言。即居心行事,有类于盗者,亦名为盗。如以公济私,损人利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皆是。又如阳取为善之名,若遇诸善事,心不认真,事多敷衍。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敷衍塞责,不顾他人利害,如是之类,皆名为盗。心存盗心,事作盗事,社会因之紊乱,天下亦不太平矣。故须并重戒盗。
不邪淫者,阴阳相感,万物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生男育女,教养成人,上关风化,下关宗祧,故所不制。若非己配,苟合交通,是为邪淫。此乃逆乎天理,乱乎人伦,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千万亿劫,不能出离。然人从淫欲而生,故淫心最难制伏。如来令贪欲重者,作不净观,观之久久,则见色生厌矣。又若将所见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想,生孝顺心,恭敬心,则淫欲恶念,无由而生矣。此乃断除生死轮回之根本,超凡入圣之阶基,宜常儆惕。至如夫妇相交,原非所禁,然须相敬如宾,为承宗祀,极当撙节,不可徒贪快乐,致丧身命,虽是己偶,贪乐亦犯,不过其罪较轻耳。故须并重戒淫。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是为大妄语,此罪极重。以其坏乱佛法,疑误众生,定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故须并重戒妄语。
以上四事,名为性戒,以体性当戒故。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与否,犯者皆有罪过。未受戒,按事论罪。已受戒者,于按事论罪外,又加一重犯戒之罪。故此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四种,一切人皆不可犯,犯皆有罪。已受戒者犯之,则两重罪。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无耻之事,凡修行者,绝不许饮。要知一切妄念邪行,皆由饮酒发生。故须并重戒酒。此是遮戒,唯受戒者,得犯戒罪,未受戒者,饮之无罪。然以不饮为是,以其能生种种罪之根本也。
至于十善,亦当遵守。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为口四业。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是为意三业。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莫之或爽。此十善,总该一切善法,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汝辈既皈依受戒,全须遵守。又须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疏忽。若不介意,及至临终,方感为紧要,而业风所飘,不得自主,悔无及矣。学佛之人,于三皈,五戒,十善诸义,既已明瞭,当竭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当注意者,任作何事,须凭天理良心。如作医生,有良心者,救人危急,当可大积阴功。无良心者,可使人轻病转重,从中渔利,良心丧尽,定得恶果。“清苏州孝廉曹锦涛,精于岐黄,任何险症,无不着手回春。一日,欲出门,忽有一贫妇跪门外,泣求为其姑医病。谓家道贫寒,难请他医,闻公慈悲为怀,定可枉驾为治,曹公遂为往治。曹公归后,贫妇之姑枕下,白银五两,不知去向,想为曹公偷去。妇登门询之,曹公即如数与之。贫妇归,其姑已将银取出,妇大惭愧,复将银送还谢罪。问,公何以自诬盗银。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认,汝姑必定着急加病,或致难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说我盗银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谓至极无加矣。所以公生三子,长为御医,寿八十余,家致大富。次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经史,专志著述。孙曾林立,多有达者。”彼唯利是图之医,纵不灭门绝户,则已微之微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报在子孙者。本庆本殃,乃报在本身者。余庆余殃,人可见之。本庆本殃,乃己于现生,及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见之,天地鬼神佛菩萨,固一一洞知洞见也。须知本庆本殃,较之余庆余殃,大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盗名,救人性命,而善报在于子孙。若自己更能替子孙念佛,求三宝加被,令子孙亦各吃素念佛,善报当在西方矣。汝辈既已皈依,当虔受三皈,为翻邪归正之本。谨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奉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了生脱死,得预极乐嘉会。善恶因果,如影随形,莫之或爽。实行其事,实得其益。若沽名钓誉,好作狂言,自欺欺人,自谓已得佛道,是大妄语,应受恶报。修行人须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功德无量。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为者亦若是,愿各勉旃。



附印老法师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诚意,勤政爱民之道,唯以淫乐是务,遂于此筑馆娃之宫,其获罪于天地祖宗也大矣。宫成数年,国亡身死,可不哀哉。至晋,司空陆玩,筑室其上,后闻佛法,遂舍宅为寺,此灵岩最初开山之缘起也。至梁,而宝志公祈武帝又为重兴。智积菩萨,屡以现身画像,显示道妙,引导迷俗。“至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谢以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自晋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为此山住持者,皆宗门出格大老,灵岩道场,遂为江苏之冠,以地灵故人杰,以人杰故地灵也。明末清初,又复大兴,圣祖高宗两朝,数次南巡,皆驻跸山上行宫。洪杨之乱,焚毁殆尽。后念诚大师,住塔洞中,适彭宫保玉麟公游山相见,因为查出田地六百多亩,盖十余间殿堂房舍。至宣统三年,住持道明,系军人出家,性粗暴,因失衣打来人过甚,山下人起哄,道明逃走,寺中什物均被搬空,成一无人之寺,此即灵岩道场复兴之机。否则,纵能恪守清规,亦决不能成此全国仅有之净业道场。祸福互相倚伏,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嗣由木渎绅士严良灿公,命宝藏僧明煦,请其师真达和尚接管。真师派人往接,并命明煦暂为料理,意欲有合宜人,当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民十五年,戒尘法师来,遂交彼住持。住僧以二十人为额,除租金数百圆外,不足,则真师津贴。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通打七功课同。住持无论台贤济洞均可,只论次数,不论代数。但取戒行精严,教理明白,深信净土者即可。若其他皆优,而不专注净土者,则决不可请。自后住人日多,房屋不足,于二十一年,首先建念佛堂,四五年来,相继建筑。今大雄殿已落成,只欠天王殿未建,然亦不关要紧。光于十九年二月来此,四月即入关,已六年多矣。以老而无能,拟老死关中。因佛教会诸公之请,祈于护国息灾会中,每日说一次开示,发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提倡信愿念佛,即生了脱之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固辞不获,遂于本月初六日出关往沪,以尽我护国之义务。十五日圆满,十六日为说三归五戒。今晨由沪径来此间,而苏垣季圣一等诸居士皆先来。至山,见其殿宇巍峨,僧众清穆,不禁欢喜之至。兹由监院妙真大师,请来堂中,为诸位演说净土法要。若但说法要,不叙来历,及现在各因缘,则住者来者,均莫知其所以然,或致于此道场与他道场一目视之。在大通家则无所不可。在愚钝如光,又欲即生出此三界,登彼九莲者,则莫知趣向,故先为叙述缘起焉。(此段记者未录,乃老人补记,故全用文言。)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比对症下药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机,和这个法门不相应,修起来,是很难得益的。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方能了生脱死。或者烦恼尚有一毫未断尽的,生死还是不能免,况全未断者乎。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彻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
我并非说其他的法门不好,实在是因为法门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间,才能证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今且拿一段故事来证明这个竖出艰难的道理,大家且静听听。
“唐朝代宗大历间,有个隐士,叫做李源,舍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为住持。后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因约圆泽同去。圆泽欲由长安经斜谷,陆道去,李源要自荆州入峡,由水道去。两人意见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圆泽之事,圆泽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长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荆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滩河危险,天未暮即停舟。那时有一妇人,身穿锦背心,负罂而汲。圆泽一见了他,便俛首两眼流泪。李源问道,自荆州以上,像这样的妇人,不知有多少,为什么生此悲感。圆泽道,我不欲从此路来者,就是怕逢此妇人,因为她怀孕三年,还未分娩,就是候我来投胎。现在见了,已是无法可避了。请君少住几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后,请来看我,我就对君一笑,以为凭信。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会我。说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脱去了。李源后悔无及,只得把圆泽葬了。三天之后,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妇生男孩。因把详情告诉她,并要求和小孩见面,果然一笑为信。李源因兹无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晓得圆泽在未行之先,已经把后事都嘱付好了,因此越晓得他不是平常人。过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约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骑牛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就晓得是圆泽的后身,就上前问道,泽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叙数语。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来,能晓得过去未来,和有坐脱立亡本领的圆泽,还不能了脱生死,逃避胞胎。何况我们具缚凡夫,一点本事也没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梦亦做不到的。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着,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
福慧圆满的究竟佛,是怎样成呢。据台宗来说,一个断尽见思惑的圆教七信菩萨,修到十信的时候,才把尘沙破尽。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四十一个位次,每破一品无明,就升进了一个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这样次第,到了最后的等觉地位,才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再断一品无明,再进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圆满的究竟佛,像这样子,的确不是轻易的事情。大家晓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误解了。
又有人说,我们各人的自性,本来是一尘不染,清净湛然,就是净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就是无量寿。自性本来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无量光。如果离了这个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个净土可生,阿弥陀佛可见,那就是头上安头,无有是处。并且认为这样,就是禅净双修的道理,亦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话,完全是偏于禅宗,对净宗是完全不适用的。何以见得,因为禅宗是不教人生信发愿,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参究话头,求明心见性。就说是离了自性,没有净土可生,弥陀可见。话虽不错,但终是偏于理性的见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无碍的净宗隔别,所以说不是禅净双修。修净土人,专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大家要明白的。
还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话,纵然听起来,是如此动人,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义是说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时候,现身就可成道。然而这样成道,不过是了生死而已,勉强说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当做成了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错特错了。譬如一个小孩子,剃下头发,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坛大戒的比丘,亦叫他为和尚。或是在丛林里头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强亦可说得,如果是当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对的。就事实来讲,是要有道德学问,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这个释迦灭后,弥勒未来的中间,要再觅个即身成佛的,无论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释尊重来应世,亦无示现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间,西藏的活佛,到临终的时候,能晓得死后要去那家投胎,叫弟子们到时去接他。且在出胎时候,亦能说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虽有这样本事,也还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能像释迦佛那样的,能说各种方言,一音说法,亦能令一切众生皆能会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国的语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证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况后来的活佛,死时亦无遗言,生时亦无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阄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说了。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专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还有遭遇魔事的危险,还不如念佛的来得稳当。民国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请我到他家吃斋,便说他家有个亲眷,是学佛多年的女居士,学问亦很好,已有五十多岁了,可否叫她来谈谈。我说可以的,于是就叫她来。等到见面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年纪大了,赶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个清净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浊恶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这样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实在是自误误人的。
还有两个要求生华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个害了毛病,这个就去看他。后来因见他病势不对,就赶紧的叫他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大家亦在旁边助他念。过了一刻,就问他看见什么境界没有。他答道,没有。这样的问过两三次,都说没有。到了最后一次,他就说道娘来了。唉呀,这个问他的,才晓得他们如此靠不住了。因为在他的心里,以为念这样的佛号,和这样的希求,应当要看见华藏世界才对,为什么反见娘来的阴间境界呢。自此以后,他才回头来修净土法门了。要晓得华藏世界,是要分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见得生得的。其余就是断尽尘沙的菩萨,亦没有分的,何况是具缚凡夫呢。就是华严会上,已证等觉的善财童子,普贤菩萨,还教他和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回向极乐,以期圆满佛果。可知净土法门,是无机不收的。所以我常说,九界众生,舍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群萌,就是这个缘故。譬如天下的人,个个都要吃饭,亦个个都要念佛的。
奉劝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孤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及不枉费十方聚会,在此灵岩清净道场的殊胜因缘。望大家珍重。


以上资料来自: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印光法师说,承印者:C.W. Printing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22 July 2019

《种善因得善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文)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七年六月
讲于华藏录音室

一、 文殊菩萨十信章第一
最近我们讲到《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经里有许多宝贵的开示,对于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部经太大,讲一遍都已难得,听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将经里面重要的片段,选择出来,与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希望藉此帮助我们的生活达到艺术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美满”。
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也就是“十信会”。文殊是善财根本的老师,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启蒙的老师”。世出世间的求学,启蒙的关系最大。启蒙的老师,要是位真善知识,他就能够帮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所以在过去科举的时代,一个人考中了功名,从前人所谓的考中状元,考中进士,此时衣锦还乡,要祭祖先,报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拜哪一位老师呢?拜启蒙的老师。这个诸位要晓得,一方面是感谢他奠定德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忘本啊!好像我们现在读书,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谢老师,感谢谁啊?感谢你念小学一年级时的那位老师,不是感谢你的大学教授,也不是感谢你的中学老师。感谢最启蒙的那位老师,以后的老师就统统包括在其中了。
为什么呢?一个人不忘本,他连根本,小学的老师都不忘掉,中学、大学的时间距离更近,当然更不会忘掉。所以是以启蒙老师作为根本,作为代表,这非常有道理的。现代的人都不讲究了,不懂这个道理了,所以社会的混乱是有它的原因,人不懂得报本返始,不懂得知恩报恩,唯利是图,争名夺利,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好?怎么能够安定?
所以想想过去的教育,跟现在确确实实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
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了什么呢?这个我们要晓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是在启蒙老师这里成就的。根本智是什么呢?《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就是“无知”。换句话说,这位老师训练你的,是着重在品德的修养,着重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诚心。
其次,就是教你读经,熟读,没有讲解。这个教学法意思在哪里呢?它的用意是藉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别打掉。任何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都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自己会冒出来,所以佛法有许许多多的方式,我们讲“法门”。念佛,就教你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不就起分别了吗?用念佛这个方法将妄想分别打掉。持咒,方法虽不一样,目的是相同的,也是用持咒的方法将妄想分别打掉。教下用读经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教你从头念到尾,老老实实的念,不要想里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别息住,让你得到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真实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智慧之体,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所以根本的启蒙老师,没有别的,就是训练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尽可能的伏住、压住。能够断掉,那当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数,大多数人的烦恼习气都很重,是断不了的。断不了,怎么办?断不了就伏住。这个老师就尽到责任了。
华严会上的境界,的确是不相同,不但是伏烦恼,简直是断烦恼。善财在文殊会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已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这是根本智圆满成就了,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他达到圆满成就了。
后得智是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到哪里去学呢?要出去参学了。无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在这里面学无所不知。这个时候,老师就教他出去参学,所以参学是成就后得智。这样经过五十三参,他的智慧就达到圆满,成佛了。
佛在华严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智慧是怎么成就的?佛法里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他是怎么成就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习。
现代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不能说他不勤奋,但是他开不了智慧,搞一辈子都是小聪明,世智辩聪,无济于事。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他没有根本智,像一棵植物没有根没有本,它怎能生长?怎能开花结果?
佛教育是从这里面扎根的。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所以这个国家建国后没多久就能够长治久安。一个政权可以维系几百年之久,什么道理?教育的成果。我们读《礼记》、《学记》,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就现在所说的建立一个政权,“君民”就是统治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老百姓。什么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学为先,其它都是次要。
善财成就根本智之后,换句话说,得清净心了。在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他的烦恼已经断掉了。断尽了烦恼,根本智就成就了,这才出去参学。参学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三个项目“法门无量誓愿学”。
你看看,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之前,特别交代他参学的态度,这几句话重要了,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今天求学的态度。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纵然遇到善知识,人家也不教你,为什么会不教你呢?因为你没有具备求学的条件。求学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表现在外面,是自自然然的态度,不加丝毫的勉强。
我们听听文殊菩萨的话,他教善财:

(一)求善知识,勿生疲懈
“疲”是疲倦,“懈”是懈怠。亲近老师,永远不疲不厌,精进不懈。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啊,他也认真教,而且教不倦。这是实实在在的,自古以来,每一位好老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几个传人,但传人可遇不可求。学生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想找到几个好学生,更难;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会非常珍惜,他怎会不认真的教学呢?所以他教不厌,我们学不倦,师资道合,这里面就有乐趣,在佛经里叫“法喜充满”,师生都欢喜,都法喜充满。

(二)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不能满足。得少为足也是个大障碍,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还没有得到圆满,那怎可就满足呢?世间事我们常讲“知足常乐”,唯有求智不能知足,求智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换句话说,不成佛,你成了等觉菩萨,你还不能满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质及精神的享受方面,则应当知足常乐,唯独求智,不可以厌足。

(三)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能记住,这个很重要。真正的善知识,言简意赅,没有啰嗦话的,不像我接见大众,一说就说了很多,这不是真善知识。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习的时候,每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时间是一至二个小时,我想他说的话大概都不超过十句,非常的精简,教你一生都不会忘记,真得受用。说的太多,说的太长,一出门就忘掉了,讲些什么,记不得了。
但我要是学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恐怕听众都跑光了,没人了,不能不啰嗦,但是你要会听,抓住我讲话的几句纲领。在一次谈话、讲经当中,你能够记得二、三句,你一生就受用不尽,哪要那么啰嗦呢?所以对善知识的教诲要记住,要透彻的理解。你看《金刚经》上,佛常讲“深解义趣”,你真正能够听懂了,明白了。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随顺把它做到,做不到,还是空的,还是枉然。看破放下,都记住了;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都明白了,可是事实上,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那有什么用处?白学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够真正得受用。这一点要紧哪!

(四)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巧”是巧妙。“善”,我们今天讲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们凡夫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们没见到,我们所见到的,好像都是他的过失。其实是他的善巧方便,我们把他的善巧方便看作是他的过失了,那就坏了。所以要懂得他的善巧方便,而不见他的过失。他或许做了我们认为是过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例子都是事实。我有一个老朋友,现在还在,他比我大,大概有八十多岁了。在抗战期间,他年轻的时候,大约二十多岁,他在日本人统治的地区做地下工作,就是做情报人员,他是戴竺先生的部下。在南京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了,他们这一组有二、三人。当时被日本宪兵队捉去,会受非常残酷的刑罚,他要你的命,不会教你好死。他们三个逃命,日本宪兵队在后面追,他们逃到南京南门的中华门,门外雨花台有一座寺庙,他们跑到寺庙去了。
见了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们。老和尚有智慧,一看这情形,赶紧将他们的头发一剃,穿上海青,加进当时正在进行的法会当中。日本宪兵队来后,搜查全寺庙,没有,他们终于被救了一命,对这老和尚非常感激。胜利之后,回到南京,想报答老和尚当年救命之恩,所以摆了一桌酒席来供养老和尚,把老和尚请来了。
请来了之后,才忽然想到老和尚吃素的,酒席上鸡鸭鱼肉,还有酒,这搞得非常尴尬。可是老和尚知道他们不是故意作弄的,他们是真正感恩,但却没想到出家人是素食。他叫大家坐下来,一样和大家吃肉,一样和大家敬酒,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我们看,哎呀!这老和尚开荤了,你看老和尚是过失,但他不是过失,是善巧方便,普度众生,教这些人一生都忘不了佛法的伟大。如果你是出家人,而自己想吃肉喝酒,自己不敢,然后说:“你请请我吧!”,那你就有罪过了,那就不如法了。你看这老和尚有智慧,通权达变,并不因看到那些菜而说:“我不能吃,我离开。”那你教人心里多难过。你做的是如法了,但你不合人情,不通人情。
世间学问要情理法三面兼顾,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情理法三面兼顾,面面都圆满。所以他这么个做法,我们看到好像破戒不如法,必定有他的道理,这个我们一般凡夫不懂。这是一桩事情,我们能理解的。
另外我再说一个故事。我初学佛时,在台北市,我常常到一些寺庙去帮帮忙,做做义工,做我能够做的。道场熟了,里面人也熟了,有的时候常常留我吃饭,以后就变成习惯,一放假就到寺庙去吃饭。老和尚也很爱护,我们那时年轻,二十几岁。有一位老法师,七十多岁,我们对他很尊重,他也不忌讳,常常邀我们同一桌吃饭。但是我们每一次吃饭看到老和尚面前摆了一杯酒,我们也很疑惑,五戒里不饮酒,酒不是根本戒吗?
但是我们年轻,也不敢提出这个问题来问,但这疑问始终放在心上。以后到台中亲近李炳老,谈到饮酒这条戒时,我就把这桩事情提出来。李老师说:“他是对的。”,酒这条戒的开缘很多,如果身体有病,用酒作药引,可以的。你烧菜,以酒来配料,可以的,所以叫“料酒”,这不会醉的。老法师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虚弱,需要以酒来帮助血液循环,这可以用的,我们才恍然大悟。
不但体弱多病需要以酒来帮助血液循环,可以用。身体要是虚寒,还可以穿皮衣,以后我们在戒律上都看到了,可见得释迦牟尼佛他为我们制定戒律时,他是兼顾了情理法三方面,这才真正叫“大慈大悲”。
所以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出去参学,第一个,求善知识不能够有疲懈。第二,对善知识不能够有厌足。第三、对善知识的教诲一定要做到。我刚才讲,要记住、要理解。第四、对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必须要恭敬体会,绝定不能见他的过失。这四条是参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应当要学。
于是我们再回想,为什么我们遇到善知识,而人家拒绝我们,不肯教我们?这见面一看,你没有这个态度,就没有诚意。你如果有诚意,自自然然表现这种态度。说实在话,我初学佛时,甚至在未学佛之前,我很好学。我虽然早年失学,到台湾后,我认识名教授有十几位,他们都很热心的指导我、关怀我。当时我也没读过这段经文,但我所表现的,这四条我统统具足了。没人教我,自自然然的表现出来,我真心想学啊。真正是尊师重道,那就行了。
我们现代人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在学时就对老师生轻慢心,这怎么能成就呢?我亲近章嘉大师时,有人告诉我,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造谣诽谤的人很多。我那时初学,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这与我不相干。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里真得利益。我对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别人说这些闲话,我一笑了之,不予理会,我们得到了。章嘉大师圆寂之后,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大家没话说了。之后还有人告诉我:“哎呀!可惜啊,我本来想亲近他,但听说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亲近,哪里晓得是真正的大德。”,那后悔就莫及了,机缘错过了。
现在这个社会,有谁能做到只有赞叹而没有诽谤的?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萨况且还有人诽谤,何况佛弟子?我们自己要明瞭,不受外界这些影响,我们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机会。
这是这一段的开示,虽然经文只有四句,实在讲,是十信章里的最重要一段。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要从真诚心里发出来,才能得受用。如果只学这个形式,没有诚意,那是虚伪的、假装的,依旧是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世法里,都不可以用虚妄心去求,何况佛法?
五十三参,正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他对《华严经》是赞叹倍至,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告诉我,《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将它当作哲学概论。这部经里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经中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最难得的是末后还带表演,那就是五十三参。将它的理论和方法,作出来,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科书,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了。
这五十三个人,在佛法里讲,都是菩萨。菩萨,要是以现在的话来说,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这就是菩萨了。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他们是生活在圆满智慧里面,所以称之为“菩萨”。菩萨是印度话。
这五十三个人,你看了他的身分,里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代表现前这个社会。换句话说,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里所展现的。
这里面以出家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人,其余的全是在家的。这就说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萨,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萨,也可以作佛,没有差别,真正是平等法。男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大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萨作佛。这里面有童男童女,用现代的话,就是学生,男学生,女学生。
只要真正觉悟了,具足高度智慧了,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艺术。这在《华严》里,显示无遗。


二、吉祥云比丘章第二
五十三参一开端的三位,是代表佛法僧三宝,而这三位都是出家身分,它这个含意很深,表示初学。初学佛的人不能离开僧团,不能离开三宝。你看学佛,大家都知道有个常识,学佛一进门先受持三皈,这三位善知识就代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位其实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来代表,他表这个深意。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皈依佛;海云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这个意思很深哪!
学佛到哪里学呢?如果你不懂这个意思,你学什么佛?你那个三皈依是有名无实,形式上虽然受了三皈依,但不晓得由哪里做起。所以吉祥云教我们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念佛包括的范围太广太大了,从他的谈话当中,我们瞭解一切的佛法都是念佛法门,他在经中为我们讲二十一种念佛法,这二十一种把所有的法门都包括了。哪一个法门不是念佛门?这才使我们想到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
佛是什么呢?佛是觉,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觉念智,任何一个法门,离开真实智慧,离开彻底觉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念佛,参禅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经也是念佛,没有一法不是念佛。为什么呢?都是求智求觉,都是念智念觉。所以他讲的念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深意,肯定他所说的,就绝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了。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门。
从能念,菩萨归纳为五条。从所念,他讲了二十一门。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我们先谈能念这五条。         

(一)缘境正观念佛门
大概我们现在一般念佛,都是用这个方法。我们攀缘境界,这里面有真佛,有应佛。真佛是讲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也是真佛,这就是我们讲的“念三身佛”。
依报、正报,我们净宗常常念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依报。我们读经,思维、观察经中的境界,这是念依报。我们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念佛的正报。不管是依或正,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也好,是佛菩萨的相好光明也好,这些都是属于外境,是外面的境界。
我们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心口不相应,这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二)摄境唯心念佛门
知道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据这原理原则,知道诸佛、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所以心里想佛,佛就现前了,想什么,就现什么。你想佛,你就作佛。你想菩萨,你就作菩萨。天天想黄金钞票,这就变饿鬼。饿鬼道是贪心,嫉妒瞋恚是地狱,端看你动什么念头。
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里真正想佛,口又念佛,把我们现前的境界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这样念佛,决定得生。我们净宗法门,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用这个方法可以达到。

(三)心境俱泯念佛门
明白事实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所以心则非心;佛即是心,所以佛则非佛。心佛二边不立,真正恢复到自性清净了,自性清净心是真佛,是真心。这个能念的方法,诸位想想,禅宗包括在里面了,性宗在里面了。才知道念佛法门广大,圆满含摄一切佛法。

(四)心境无碍念佛门
所谓是双照事理,存亡无碍。它包括了法相宗、天台宗,也包括了华严宗,这些大乘宗派都脱离不了它的范围。可见得念佛这法门,太广太大了。

(五)重重无尽念佛门
这样用心才达到究竟圆满,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善友,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逾此范围,重重无尽。
理无尽,以理融事,事也无尽。随拈一门,就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经》中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一”是任一。不但在佛法里,经教法门任一,乃至于世间法里,一毛孔,一微尘,任一都圆满含摄虚空法界及无量法门,念佛功德才达到究竟圆满,念佛才成究竟圆满佛。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号挂在嘴上。
我们读了吉祥云比丘的开示之后,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你就懂得三皈依的“皈依佛”这一条是圆满含摄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是皈依佛的。这个深意要懂啊!否则你要到哪里学佛?你的三皈依到底皈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将有关这三位菩萨的经文讲完后,把里面的经意综合起来,再作一个专题来讲“皈依三宝”,这个意义比我以前讲的就更深刻、更圆满了。不入华严境界,这究竟圆满确确实实是达不到。
这五门融合起来是一桩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你要是有分别执着,那就变成五门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变成一门。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无障碍的法界。
从无障碍这一展开,就是无尽的法界。从此处,纵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也能稍稍领会得少份,多份是不敢讲,少份是可以能体会得。而少份的体会,对我们这一生就受用无穷。这是真实智慧,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决定能帮上大忙。所以《华严经》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
这是说明我们在学佛上遇到种种的障碍,发生种种的偏见过失,在《华严》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这部大经的无比殊胜之处。


三、海云比丘章第三
昨天我们讲到五十三参前面这三位善友,代表的是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三位菩萨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现,意思是告诉我们,初入佛门一定要依三宝,也就是我们讲的“三皈依”。 三皈依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将这意思显示出来的是在《华严》这段经文之中。从经文上,我们这才明白,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无论是宗门教下,没有一样是例外的。
讲到念佛,则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讲到参禅,所有法门都是参禅法门;讲到持咒,所有法门都是持咒法门。这显示《华严经》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总算把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初步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修学才达到断疑生信,心地也就踏实了。就自己的根性选一法门,一门深入,这样才能有一个成就。
海云比丘代表三宝中的法宝,他所传的法是在法宝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法能够贯穿一切法。经文的开端,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特别赞叹发菩提心的稀有。关于这一桩事情,我们在经论上也看到不少,也听到不少。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维体会发菩提心的殊胜。而五十三参当中,海云比丘对于发菩提心这桩事情说得多,说得深刻,让我们知道菩提心确确实实是难得、稀有、可贵。所以这一发心就能得到诸佛护念,就能够得到诸上善人的赞叹。
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学,到最后是落空的,也就是说都变成了三界六道里有漏的福报,与断惑证真、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了。这是我们学佛想在这一生有一点成就的人,绝定不能不知道的。
海云比丘赞叹发菩提心,他说了十一句,大意是说:

(一)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样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是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发心要救一切苦难的众生,怎么可能再给众生添麻烦、添苦难?这是绝定不可能的。世间苦难的众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护众生的原动力,永远无疲倦,无懈怠,要把这个工作做的圆圆满满。
我们晓得众生的苦恼从那里来的,从那里生出的。说到众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愿里有“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己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以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发是先度了自己,再度别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晓得度,我们就要觉悟了,还没有发菩提心。
有许多人尚未发菩提心,而自以为发了菩提心了,这问题就严重了,这是真正造成了障碍。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尚未发菩提心,他还有发的希望。未发菩提心,而却以为自己已发菩提心了;换句话说,要真正发心,他已没指望了。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尤其不能不明瞭的。

(二)平等福佑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看看我们自己有没大悲心?有没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与福。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用清净平等心,这就大了。这可拣别是不是爱缘慈;世间人有爱缘慈,我喜欢他,我对他就慈悲;我不喜欢他,对他就没慈悲,这种慈悲叫“爱缘慈悲”。经典上还说的有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这境界一层比一层要高、要殊胜。究竟圆满的才叫“大慈大悲”,这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才有的,心地圆满的清净平等,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大慈悲心。
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的,首先要帮助自己离苦得乐,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的。所以先要把苦乐的根源找到,从根本下手,这才容易,这才能收到效果。
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

(三)除灭众生诸苦蕴故,发安乐心
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灭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发安乐心。这一条,实在讲,在布施里是属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忧恼。

(四)为息众生不善心故,发饶益心
这个工作当然是非常艰钜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做。一切众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们从《百法明门论》里去看,佛说一切众生的善心所归纳起来只有十一类,不善的心所归纳起来却有二十六类,也叫做二十六种根本烦恼。
其中最严重的有六条,贪、瞋、痴、慢、疑、恶见。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佛法怀疑,尤其是对于净土法门的怀疑,这是最严重的烦恼。恶见,就是很多错误的见解,他的看法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所以这样才形成了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念头强,善的念头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怎样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得到圆满真实的利益。
这一条是属于四弘誓里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海云菩萨告诉我们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

(五)救护怖畏诸众生故,发哀愍心
怜悯这些常常生活在忧虑恐怖当中的众生。他忧虑什么?恐怖什么?这里面有因、有缘、有果、有报,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细细的为这些恐怖的众生叙说清楚,让他们瞭解前因后果,帮助他们以高度智慧来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工作,乃至于自己修学的法门。
理明白了,心就安了。谚语常讲“心安理得”,这就离开恐怖了。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道理要是不明瞭,这心绝定是安定不下来的。
这个发心还是属于断烦恼的,所以菩萨十一句的开示就是解释四弘誓愿,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行之先,发心是第一。

(六)舍离执着障碍法故,发无着心
这是真正把烦恼断尽了,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从哪里生?从不执着。我们晓得,因为执着才有六道轮回;因为分别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这是世尊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果一语道破。
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教诲。因此佛才教给我们,惟有舍离执着,你才出得了三界。不但世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金刚经》上说的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就是舍离。放下、舍离一切分别,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的妄想,你就圆成佛道。
世尊在经教中,将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可以说是言简意赅,为我们讲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如何修学,如何出离,那都在自己了。佛能够帮助我们的,那就是开示;我们自己有没有成就,在自己的悟入。悟,是明白了;入,就是契入真实的境界,摆脱三界六道十法界,这叫“入”。所以修行的关键就在不执着。
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曾经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为大众宣讲般若法门,现今存于《大藏经》的般若经论中,《大般若经》是分量最大的一部,总共有六百卷,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二十二年所说的《大般若》,说的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实在讲,所说的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这一部《般若》,你就明白了。
既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一切法呢?无住生心。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对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态度,就是“无住生心”。一定要发无着心,于一切法都不着,你就得自在了,四弘誓愿里的烦恼就断尽了。

(七)普遍法界诸佛刹故,发广大心
烦恼断尽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即根本智,然后再去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
可是众生种种的根性不相同,种种的程度不相同,种种行业习气不相同,绝定不是一个法门能够普度的,所以一定要去修学无量法门,故第三愿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学那么多法门干什么?是为了度生的方便,善巧方便。成就了后得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所不知”,真正达到无所不知了,你才能够恒顺众生,才能够应机说法,才能够广度有情。所以烦恼断的时候,你一定要发广大心,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

(八)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无边心
心,虽然发了,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但是你得要去,你要是坐在家里发心,不行哪,没有用处,你要去。去,当然很辛苦,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没契入一真法界,还没能入不二法门。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凡夫没有佛菩萨那么真实,可是要接近,要相似。
因此,我们要牺牲享受,牺牲自己的安乐,哪个地方有请,立刻就要到哪里去,不辞辛劳,不能够贪图享受舒适,这才能够行菩萨道。如果是“那边太苦,太累了,我就不去了。”,那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一定是永远不疲不厌,舍己为人,能够舍自己安乐的生活,为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而不辞辛劳。故教你发无边心。

(九)见一切佛妙色身故,发无垢心
见一切佛微妙色身,像经上所讲的,毘卢遮那如来,卢舍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他们都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无论是见到正报依报,种种庄严,心里面决定没有染着,永远是清净的,要发一个无垢心。“无垢”就是不染着。
这意思我们再说的更浅显一点,就是在一切殊胜的境缘之中,无论是物质环境或人事环境,见到非常殊胜的环境,我们都不起贪心,不起嫉妒心。在这殊胜境界中,能够保持见如不见,保持一个平常心,你就不会被污染。
如果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你就被污染了。对于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做到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就是“无垢心”。

(十)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
清净心的作用就是智慧,《金刚经》上说的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清净心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根本智。用清净心接触外面世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世间人求智慧,他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广学多闻就能成就智慧,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清净心,广学多闻所得的,那是佛法里所讲的“世智辩聪”,反而变成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大障碍,佛家称为八难之一,你遭了难啦!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说的就更好、更明白了,他老人讲的是“有解无行”,“解”是你明瞭了,你广学多闻是“解”;“行”是真正的修持,就是清净心。换句话说,没有清净心,你广学多闻,你所得到的是什么?他的结论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清净心的重要了。
我们学佛的人,多数都喜欢家里供佛像,佛像前面一定供香花水果灯等供品;再考究些,则有幢幡宝盖这些庄严具。供品当中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在佛菩萨形像前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因为供这杯水是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清净心,让你看到供水就要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所以水是代表清净、平等,在所有一切供具中最重要的。
所以佛前的供具都是提醒自己的,让自己看到后,想到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应该如何去做。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我们的希求,我们求果报;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它都有意义在里头,我们见到就会想到,时时刻刻用这些道具来提醒我们的正念。这里面是清净心最重要了。

(十一)为欲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发大智心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方法,学佛就是学智慧的生活。凡夫天天生活在烦恼之中,学佛的人要学佛菩萨天天生活在高度智慧当中,究竟圆满智慧当中,所以你要发大智心,这才达到究竟圆满了。
菩萨在此地赞叹菩提心的十一句,用大悲心作开端,用大智心作总结,这意思很深很广。如果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了,他的起心动念决定是在这个范围当中。如果与这十一句相违背,那就不是菩提心了。或者说,我有几条相应,还有几条我做不到,这个说法如何呢?
那正如印光大师文钞中有一段公案,诸位查查就晓得了,我是早年看的,人名已忘。有一个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是参禅的,参禅的人都喜欢看《五灯会元》,这里面讲一千七百条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剩下几条尚未参透。他感到非常骄傲,也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在印祖面前夸耀。
印祖就告诉他,一千七百条公案,你有一条参透了,就全部参透了;如果有一条没有参透,你就完全没有参透。这个人也是聪明人,听到印祖这一句话,当头一棒,就把他打醒了,才知道这不容易,于是他就舍弃禅,跟着印祖老实念佛。
印祖说的是真话,我们可以用这个道理来看这十一句,这十一句中,只要你发了一种心,这十一条就一定具足。你如果说这十一条我已经做了十条了,还有一条没做到,那你是全没做到,一条都没有。因为每一个心里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余十个心,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能分,这十一句的任何一句都是圆满的十一句。所以这“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你说你有大悲心,这十一句你就都具足。你说你有大慈心,那是十一句你也都具足。你说你有饶益有情的心,那另十种心你也具足,圆满的。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修学用功才有下手之处,才不致于把路子搞错了。现在我们观察佛门里不少的同修,都是把意思错会了。有个一条、二条的影子,他就以为完全具足了,莫大的误会,造成的损失不可思议。
所以这次韩馆长启请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大因缘,决定不是偶然的。早年南部开心法师跟我说了很多遍,希望我好好地把《华严》讲一遍。实在是缘不成熟,因为常常在国外走动,讲这部大经必须要定下来。根据过去我们讲经的经验,这部经讲圆满,我们概略的估计,最少要三千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这一次我们有一个机会能在新加坡教学,居住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能够安定下来,所以将教学学与讲《华严》这二个工作,一次完成。她的启请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时节因缘,也是稀有不可思议。
我们利用这一点的时间,将《华严经》里最精彩的部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勉励,希望在我们这一生的有生之年,短暂的岁月里能得到好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了,没有空过,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但是究竟圆满的成就,绝定要求生净土。如果不能求生净土,这个成就都不是真实的,因为一堕落六道,轮回的时间太长了,三善道、三恶道,头出头没,苦不堪言,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能警觉到,放下万缘,老实念佛,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有福德之人。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海云比丘章第三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七年六月
讲于华藏录音室


昨天我们讲到五十三参前面这三位善友,代表的是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三位菩萨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现,意思是告诉我们,初入佛门一定要依三宝,也就是我们讲的“三皈依”。 三皈依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将这意思显示出来的是在《华严》这段经文之中。从经文上,我们这才明白,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无论是宗门教下,没有一样是例外的。
讲到念佛,则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讲到参禅,所有法门都是参禅法门;讲到持咒,所有法门都是持咒法门。这显示《华严经》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总算把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初步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修学才达到断疑生信,心地也就踏实了。就自己的根性选一法门,一门深入,这样才能有一个成就。
海云比丘代表三宝中的法宝,他所传的法是在法宝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法能够贯穿一切法。经文的开端,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特别赞叹发菩提心的稀有。关于这一桩事情,我们在经论上也看到不少,也听到不少。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维体会发菩提心的殊胜。而五十三参当中,海云比丘对于发菩提心这桩事情说得多,说得深刻,让我们知道菩提心确确实实是难得、稀有、可贵。所以这一发心就能得到诸佛护念,就能够得到诸上善人的赞叹。
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学,到最后是落空的,也就是说都变成了三界六道里有漏的福报,与断惑证真、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了。这是我们学佛想在这一生有一点成就的人,绝定不能不知道的。
海云比丘赞叹发菩提心,他说了十一句,大意是说:

(一)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样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是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发心要救一切苦难的众生,怎么可能再给众生添麻烦、添苦难?这是绝定不可能的。世间苦难的众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护众生的原动力,永远无疲倦,无懈怠,要把这个工作做的圆圆满满。
我们晓得众生的苦恼从那里来的,从那里生出的。说到众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愿里有“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己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以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发是先度了自己,再度别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晓得度,我们就要觉悟了,还没有发菩提心。
有许多人尚未发菩提心,而自以为发了菩提心了,这问题就严重了,这是真正造成了障碍。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尚未发菩提心,他还有发的希望。未发菩提心,而却以为自己已发菩提心了;换句话说,要真正发心,他已没指望了。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尤其不能不明瞭的。

(二)平等福佑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看看我们自己有没大悲心?有没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与福。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用清净平等心,这就大了。这可拣别是不是爱缘慈;世间人有爱缘慈,我喜欢他,我对他就慈悲;我不喜欢他,对他就没慈悲,这种慈悲叫“爱缘慈悲”。经典上还说的有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这境界一层比一层要高、要殊胜。究竟圆满的才叫“大慈大悲”,这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才有的,心地圆满的清净平等,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大慈悲心。
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的,首先要帮助自己离苦得乐,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的。所以先要把苦乐的根源找到,从根本下手,这才容易,这才能收到效果。
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

(三)除灭众生诸苦蕴故,发安乐心

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灭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发安乐心。这一条,实在讲,在布施里是属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忧恼。

(四)为息众生不善心故,发饶益心

这个工作当然是非常艰钜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做。一切众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们从《百法明门论》里去看,佛说一切众生的善心所归纳起来只有十一类,不善的心所归纳起来却有二十六类,也叫做二十六种根本烦恼。
其中最严重的有六条,贪、瞋、痴、慢、疑、恶见。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佛法怀疑,尤其是对于净土法门的怀疑,这是最严重的烦恼。恶见,就是很多错误的见解,他的看法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所以这样才形成了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念头强,善的念头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怎样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得到圆满真实的利益。
这一条是属于四弘誓里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海云菩萨告诉我们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

(五)救护怖畏诸众生故,发哀愍心

怜悯这些常常生活在忧虑恐怖当中的众生。他忧虑什么?恐怖什么?这里面有因、有缘、有果、有报,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细细的为这些恐怖的众生叙说清楚,让他们瞭解前因后果,帮助他们以高度智慧来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工作,乃至于自己修学的法门。
理明白了,心就安了。谚语常讲“心安理得”,这就离开恐怖了。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道理要是不明瞭,这心绝定是安定不下来的。
这个发心还是属于断烦恼的,所以菩萨十一句的开示就是解释四弘誓愿,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行之先,发心是第一。

(六)舍离执着障碍法故,发无着心

这是真正把烦恼断尽了,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从哪里生?从不执着。我们晓得,因为执着才有六道轮回;因为分别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这是世尊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果一语道破。
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教诲。因此佛才教给我们,惟有舍离执着,你才出得了三界。不但世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金刚经》上说的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就是舍离。放下、舍离一切分别,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的妄想,你就圆成佛道。
世尊在经教中,将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可以说是言简意赅,为我们讲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如何修学,如何出离,那都在自己了。佛能够帮助我们的,那就是开示;我们自己有没有成就,在自己的悟入。悟,是明白了;入,就是契入真实的境界,摆脱三界六道十法界,这叫“入”。所以修行的关键就在不执着。
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曾经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为大众宣讲般若法门,现今存于《大藏经》的般若经论中,《大般若经》是分量最大的一部,总共有六百卷,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二十二年所说的《大般若》,说的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实在讲,所说的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这一部《般若》,你就明白了。
既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一切法呢?无住生心。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对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态度,就是“无住生心”。一定要发无着心,于一切法都不着,你就得自在了,四弘誓愿里的烦恼就断尽了。

(七)普遍法界诸佛刹故,发广大心

烦恼断尽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即根本智,然后再去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
可是众生种种的根性不相同,种种的程度不相同,种种行业习气不相同,绝定不是一个法门能够普度的,所以一定要去修学无量法门,故第三愿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学那么多法门干什么?是为了度生的方便,善巧方便。成就了后得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所不知”,真正达到无所不知了,你才能够恒顺众生,才能够应机说法,才能够广度有情。所以烦恼断的时候,你一定要发广大心,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

(八)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无边心

心,虽然发了,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但是你得要去,你要是坐在家里发心,不行哪,没有用处,你要去。去,当然很辛苦,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没契入一真法界,还没能入不二法门。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凡夫没有佛菩萨那么真实,可是要接近,要相似。
因此,我们要牺牲享受,牺牲自己的安乐,哪个地方有请,立刻就要到哪里去,不辞辛劳,不能够贪图享受舒适,这才能够行菩萨道。如果是“那边太苦,太累了,我就不去了。”,那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一定是永远不疲不厌,舍己为人,能够舍自己安乐的生活,为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而不辞辛劳。故教你发无边心。


(九)见一切佛妙色身故,发无垢心

见一切佛微妙色身,像经上所讲的,毘卢遮那如来,卢舍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他们都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无论是见到正报依报,种种庄严,心里面决定没有染着,永远是清净的,要发一个无垢心。“无垢”就是不染着。
这意思我们再说的更浅显一点,就是在一切殊胜的境缘之中,无论是物质环境或人事环境,见到非常殊胜的环境,我们都不起贪心,不起嫉妒心。在这殊胜境界中,能够保持见如不见,保持一个平常心,你就不会被污染。
如果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你就被污染了。对于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做到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就是“无垢心”。

(十)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

清净心的作用就是智慧,《金刚经》上说的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清净心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根本智。用清净心接触外面世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世间人求智慧,他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广学多闻就能成就智慧,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清净心,广学多闻所得的,那是佛法里所讲的“世智辩聪”,反而变成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大障碍,佛家称为八难之一,你遭了难啦!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说的就更好、更明白了,他老人讲的是“有解无行”,“解”是你明瞭了,你广学多闻是“解”;“行”是真正的修持,就是清净心。换句话说,没有清净心,你广学多闻,你所得到的是什么?他的结论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清净心的重要了。
我们学佛的人,多数都喜欢家里供佛像,佛像前面一定供香花水果灯等供品;再考究些,则有幢幡宝盖这些庄严具。供品当中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在佛菩萨形像前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因为供这杯水是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清净心,让你看到供水就要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所以水是代表清净、平等,在所有一切供具中最重要的。
所以佛前的供具都是提醒自己的,让自己看到后,想到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应该如何去做。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我们的希求,我们求果报;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它都有意义在里头,我们见到就会想到,时时刻刻用这些道具来提醒我们的正念。这里面是清净心最重要了。

(十一)为欲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发大智心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方法,学佛就是学智慧的生活。凡夫天天生活在烦恼之中,学佛的人要学佛菩萨天天生活在高度智慧当中,究竟圆满智慧当中,所以你要发大智心,这才达到究竟圆满了。
菩萨在此地赞叹菩提心的十一句,用大悲心作开端,用大智心作总结,这意思很深很广。如果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了,他的起心动念决定是在这个范围当中。如果与这十一句相违背,那就不是菩提心了。或者说,我有几条相应,还有几条我做不到,这个说法如何呢?
那正如印光大师文钞中有一段公案,诸位查查就晓得了,我是早年看的,人名已忘。有一个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是参禅的,参禅的人都喜欢看《五灯会元》,这里面讲一千七百条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剩下几条尚未参透。他感到非常骄傲,也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在印祖面前夸耀。
印祖就告诉他,一千七百条公案,你有一条参透了,就全部参透了;如果有一条没有参透,你就完全没有参透。这个人也是聪明人,听到印祖这一句话,当头一棒,就把他打醒了,才知道这不容易,于是他就舍弃禅,跟着印祖老实念佛。
印祖说的是真话,我们可以用这个道理来看这十一句,这十一句中,只要你发了一种心,这十一条就一定具足。你如果说这十一条我已经做了十条了,还有一条没做到,那你是全没做到,一条都没有。因为每一个心里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余十个心,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能分,这十一句的任何一句都是圆满的十一句。所以这“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你说你有大悲心,这十一句你就都具足。你说你有大慈心,那是十一句你也都具足。你说你有饶益有情的心,那另十种心你也具足,圆满的。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修学用功才有下手之处,才不致于把路子搞错了。现在我们观察佛门里不少的同修,都是把意思错会了。有个一条、二条的影子,他就以为完全具足了,莫大的误会,造成的损失不可思议。
所以这次韩馆长启请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大因缘,决定不是偶然的。早年南部开心法师跟我说了很多遍,希望我好好地把《华严》讲一遍。实在是缘不成熟,因为常常在国外走动,讲这部大经必须要定下来。根据过去我们讲经的经验,这部经讲圆满,我们概略的估计,最少要三千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这一次我们有一个机会能在新加坡教学,居住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能够安定下来,所以将教学学与讲《华严》这二个工作,一次完成。她的启请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时节因缘,也是稀有不可思议。
我们利用这一点的时间,将《华严经》里最精彩的部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勉励,希望在我们这一生的有生之年,短暂的岁月里能得到好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了,没有空过,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但是究竟圆满的成就,绝定要求生净土。如果不能求生净土,这个成就都不是真实的,因为一堕落六道,轮回的时间太长了,三善道、三恶道,头出头没,苦不堪言,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能警觉到,放下万缘,老实念佛,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有福德之人。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7 July 2019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第二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七年六月
讲于华藏录音室

五十三参一开端的三位,是代表佛法僧三宝,而这三位都是出家身分,它这个含意很深,表示初学。初学佛的人不能离开僧团,不能离开三宝。你看学佛,大家都知道有个常识,学佛一进门先受持三皈,这三位善知识就代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位其实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来代表,他表这个深意。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皈依佛;海云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这个意思很深哪!
学佛到哪里学呢?如果你不懂这个意思,你学什么佛?你那个三皈依是有名无实,形式上虽然受了三皈依,但不晓得由哪里做起。所以吉祥云教我们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念佛包括的范围太广太大了,从他的谈话当中,我们瞭解一切的佛法都是念佛法门,他在经中为我们讲二十一种念佛法,这二十一种把所有的法门都包括了。哪一个法门不是念佛门?这才使我们想到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
佛是什么呢?佛是觉,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觉念智,任何一个法门,离开真实智慧,离开彻底觉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念佛,参禅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经也是念佛,没有一法不是念佛。为什么呢?都是求智求觉,都是念智念觉。所以他讲的念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深意,肯定他所说的,就绝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了。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门。
从能念,菩萨归纳为五条。从所念,他讲了二十一门。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我们先谈能念这五条。         

(一) 缘境正观念佛门
大概我们现在一般念佛,都是用这个方法。我们攀缘境界,这里面有真佛,有应佛。真佛是讲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也是真佛,这就是我们讲的“念三身佛”。
依报、正报,我们净宗常常念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依报。我们读经,思维、观察经中的境界,这是念依报。我们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念佛的正报。不管是依或正,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也好,是佛菩萨的相好光明也好,这些都是属于外境,是外面的境界。
我们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心口不相应,这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二) 摄境唯心念佛门
知道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据这原理原则,知道诸佛、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所以心里想佛,佛就现前了,想什么,就现什么。你想佛,你就作佛。你想菩萨,你就作菩萨。天天想黄金钞票,这就变饿鬼。饿鬼道是贪心,嫉妒瞋恚是地狱,端看你动什么念头。
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里真正想佛,口又念佛,把我们现前的境界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这样念佛,决定得生。我们净宗法门,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用这个方法可以达到。

(三) 心境俱泯念佛门
明白事实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所以心则非心;佛即是心,所以佛则非佛。心佛二边不立,真正恢复到自性清净了,自性清净心是真佛,是真心。这个能念的方法,诸位想想,禅宗包括在里面了,性宗在里面了。才知道念佛法门广大,圆满含摄一切佛法。

(四) 心境无碍念佛门
所谓是双照事理,存亡无碍。它包括了法相宗、天台宗,也包括了华严宗,这些大乘宗派都脱离不了它的范围。可见得念佛这法门,太广太大了。

(五) 重重无尽念佛门
这样用心才达到究竟圆满,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善友,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逾此范围,重重无尽。
理无尽,以理融事,事也无尽。随拈一门,就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经》中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一”是任一。不但在佛法里,经教法门任一,乃至于世间法里,一毛孔,一微尘,任一都圆满含摄虚空法界及无量法门,念佛功德才达到究竟圆满,念佛才成究竟圆满佛。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号挂在嘴上。
我们读了吉祥云比丘的开示之后,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你就懂得三皈依的“皈依佛”这一条是圆满含摄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是皈依佛的。这个深意要懂啊!否则你要到哪里学佛?你的三皈依到底皈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将有关这三位菩萨的经文讲完后,把里面的经意综合起来,再作一个专题来讲“皈依三宝”,这个意义比我以前讲的就更深刻、更圆满了。不入华严境界,这究竟圆满确确实实是达不到。
这五门融合起来是一桩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你要是有分别执着,那就变成五门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变成一门。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无障碍的法界。
从无障碍这一展开,就是无尽的法界。从此处,纵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也能稍稍领会得少份,多份是不敢讲,少份是可以能体会得。而少份的体会,对我们这一生就受用无穷。这是真实智慧,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决定能帮上大忙。所以《华严经》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
这是说明我们在学佛上遇到种种的障碍,发生种种的偏见过失,在《华严》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这部大经的无比殊胜之处。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2 July 2019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文殊菩萨十信章第一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七年六月
讲于华藏录音室

最近我们讲到《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经里有许多宝贵的开示,对于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部经太大,讲一遍都已难得,听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将经里面重要的片段,选择出来,与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希望藉此帮助我们的生活达到艺术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美满”。
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也就是“十信会”。文殊是善财根本的老师,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启蒙的老师”。世出世间的求学,启蒙的关系最大。启蒙的老师,要是位真善知识,他就能够帮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所以在过去科举的时代,一个人考中了功名,从前人所谓的考中状元,考中进士,此时衣锦还乡,要祭祖先,报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拜哪一位老师呢?拜启蒙的老师。这个诸位要晓得,一方面是感谢他奠定德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忘本啊!好像我们现在读书,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谢老师,感谢谁啊?感谢你念小学一年级时的那位老师,不是感谢你的大学教授,也不是感谢你的中学老师。感谢最启蒙的那位老师,以后的老师就统统包括在其中了。
为什么呢?一个人不忘本,他连根本,小学的老师都不忘掉,中学、大学的时间距离更近,当然更不会忘掉。所以是以启蒙老师作为根本,作为代表,这非常有道理的。现代的人都不讲究了,不懂这个道理了,所以社会的混乱是有它的原因,人不懂得报本返始,不懂得知恩报恩,唯利是图,争名夺利,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好?怎么能够安定?
所以想想过去的教育,跟现在确确实实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
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了什么呢?这个我们要晓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是在启蒙老师这里成就的。根本智是什么呢?《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就是“无知”。换句话说,这位老师训练你的,是着重在品德的修养,着重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诚心。
其次,就是教你读经,熟读,没有讲解。这个教学法意思在哪里呢?它的用意是藉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别打掉。任何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都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自己会冒出来,所以佛法有许许多多的方式,我们讲“法门”。念佛,就教你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不就起分别了吗?用念佛这个方法将妄想分别打掉。持咒,方法虽不一样,目的是相同的,也是用持咒的方法将妄想分别打掉。教下用读经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教你从头念到尾,老老实实的念,不要想里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别息住,让你得到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真实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智慧之体,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所以根本的启蒙老师,没有别的,就是训练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尽可能的伏住、压住。能够断掉,那当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数,大多数人的烦恼习气都很重,是断不了的。断不了,怎么办?断不了就伏住。这个老师就尽到责任了。
华严会上的境界,的确是不相同,不但是伏烦恼,简直是断烦恼。善财在文殊会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已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这是根本智圆满成就了,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他达到圆满成就了。
后得智是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到哪里去学呢?要出去参学了。无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在这里面学无所不知。这个时候,老师就教他出去参学,所以参学是成就后得智。这样经过五十三参,他的智慧就达到圆满,成佛了。
佛在华严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智慧是怎么成就的?佛法里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他是怎么成就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习。
现代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不能说他不勤奋,但是他开不了智慧,搞一辈子都是小聪明,世智辩聪,无济于事。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他没有根本智,像一棵植物没有根没有本,它怎能生长?怎能开花结果?
佛教育是从这里面扎根的。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所以这个国家建国后没多久就能够长治久安。一个政权可以维系几百年之久,什么道理?教育的成果。我们读《礼记》、《学记》,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就现在所说的建立一个政权,“君民”就是统治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老百姓。什么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学为先,其它都是次要。
善财成就根本智之后,换句话说,得清净心了。在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他的烦恼已经断掉了。断尽了烦恼,根本智就成就了,这才出去参学。参学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三个项目“法门无量誓愿学”。
你看看,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之前,特别交代他参学的态度,这几句话重要了,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今天求学的态度。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纵然遇到善知识,人家也不教你,为什么会不教你呢?因为你没有具备求学的条件。求学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表现在外面,是自自然然的态度,不加丝毫的勉强。
我们听听文殊菩萨的话,他教善财:

(一)求善知识,勿生疲懈
“疲”是疲倦,“懈”是懈怠。亲近老师,永远不疲不厌,精进不懈。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啊,他也认真教,而且教不倦。这是实实在在的,自古以来,每一位好老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几个传人,但传人可遇不可求。学生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想找到几个好学生,更难;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会非常珍惜,他怎会不认真的教学呢?所以他教不厌,我们学不倦,师资道合,这里面就有乐趣,在佛经里叫“法喜充满”,师生都欢喜,都法喜充满。

(二)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不能满足。得少为足也是个大障碍,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还没有得到圆满,那怎可就满足呢?世间事我们常讲“知足常乐”,唯有求智不能知足,求智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换句话说,不成佛,你成了等觉菩萨,你还不能满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质及精神的享受方面,则应当知足常乐,唯独求智,不可以厌足。

(三)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能记住,这个很重要。真正的善知识,言简意赅,没有啰嗦话的,不像我接见大众,一说就说了很多,这不是真善知识。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习的时候,每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时间是一至二个小时,我想他说的话大概都不超过十句,非常的精简,教你一生都不会忘记,真得受用。说的太多,说的太长,一出门就忘掉了,讲些什么,记不得了。
但我要是学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恐怕听众都跑光了,没人了,不能不啰嗦,但是你要会听,抓住我讲话的几句纲领。在一次谈话、讲经当中,你能够记得二、三句,你一生就受用不尽,哪要那么啰嗦呢?所以对善知识的教诲要记住,要透彻的理解。你看《金刚经》上,佛常讲“深解义趣”,你真正能够听懂了,明白了。
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随顺把它做到,做不到,还是空的,还是枉然。看破放下,都记住了;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都明白了,可是事实上,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那有什么用处?白学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够真正得受用。这一点要紧哪!

(四)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巧”是巧妙。“善”,我们今天讲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们凡夫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们没见到,我们所见到的,好像都是他的过失。其实是他的善巧方便,我们把他的善巧方便看作是他的过失了,那就坏了。所以要懂得他的善巧方便,而不见他的过失。他或许做了我们认为是过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例子都是事实。我有一个老朋友,现在还在,他比我大,大概有八十多岁了。在抗战期间,他年轻的时候,大约二十多岁,他在日本人统治的地区做地下工作,就是做情报人员,他是戴竺先生的部下。在南京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了,他们这一组有二、三人。当时被日本宪兵队捉去,会受非常残酷的刑罚,他要你的命,不会教你好死。他们三个逃命,日本宪兵队在后面追,他们逃到南京南门的中华门,门外雨花台有一座寺庙,他们跑到寺庙去了。
见了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们。老和尚有智慧,一看这情形,赶紧将他们的头发一剃,穿上海青,加进当时正在进行的法会当中。日本宪兵队来后,搜查全寺庙,没有,他们终于被救了一命,对这老和尚非常感激。胜利之后,回到南京,想报答老和尚当年救命之恩,所以摆了一桌酒席来供养老和尚,把老和尚请来了。
请来了之后,才忽然想到老和尚吃素的,酒席上鸡鸭鱼肉,还有酒,这搞得非常尴尬。可是老和尚知道他们不是故意作弄的,他们是真正感恩,但却没想到出家人是素食。他叫大家坐下来,一样和大家吃肉,一样和大家敬酒,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我们看,哎呀!这老和尚开荤了,你看老和尚是过失,但他不是过失,是善巧方便,普度众生,教这些人一生都忘不了佛法的伟大。如果你是出家人,而自己想吃肉喝酒,自己不敢,然后说:“你请请我吧!”,那你就有罪过了,那就不如法了。你看这老和尚有智慧,通权达变,并不因看到那些菜而说:“我不能吃,我离开。”那你教人心里多难过。你做的是如法了,但你不合人情,不通人情。
世间学问要情理法三面兼顾,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情理法三面兼顾,面面都圆满。所以他这么个做法,我们看到好像破戒不如法,必定有他的道理,这个我们一般凡夫不懂。这是一桩事情,我们能理解的。
另外我再说一个故事。我初学佛时,在台北市,我常常到一些寺庙去帮帮忙,做做义工,做我能够做的。道场熟了,里面人也熟了,有的时候常常留我吃饭,以后就变成习惯,一放假就到寺庙去吃饭。老和尚也很爱护,我们那时年轻,二十几岁。有一位老法师,七十多岁,我们对他很尊重,他也不忌讳,常常邀我们同一桌吃饭。但是我们每一次吃饭看到老和尚面前摆了一杯酒,我们也很疑惑,五戒里不饮酒,酒不是根本戒吗?
但是我们年轻,也不敢提出这个问题来问,但这疑问始终放在心上。以后到台中亲近李炳老,谈到饮酒这条戒时,我就把这桩事情提出来。李老师说:“他是对的。”,酒这条戒的开缘很多,如果身体有病,用酒作药引,可以的。你烧菜,以酒来配料,可以的,所以叫“料酒”,这不会醉的。老法师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虚弱,需要以酒来帮助血液循环,这可以用的,我们才恍然大悟。
不但体弱多病需要以酒来帮助血液循环,可以用。身体要是虚寒,还可以穿皮衣,以后我们在戒律上都看到了,可见得释迦牟尼佛他为我们制定戒律时,他是兼顾了情理法三方面,这才真正叫“大慈大悲”。
所以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出去参学,第一个,求善知识不能够有疲懈。第二,对善知识不能够有厌足。第三、对善知识的教诲一定要做到。我刚才讲,要记住、要理解。第四、对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必须要恭敬体会,绝定不能见他的过失。这四条是参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应当要学。
于是我们再回想,为什么我们遇到善知识,而人家拒绝我们,不肯教我们?这见面一看,你没有这个态度,就没有诚意。你如果有诚意,自自然然表现这种态度。说实在话,我初学佛时,甚至在未学佛之前,我很好学。我虽然早年失学,到台湾后,我认识名教授有十几位,他们都很热心的指导我、关怀我。当时我也没读过这段经文,但我所表现的,这四条我统统具足了。没人教我,自自然然的表现出来,我真心想学啊。真正是尊师重道,那就行了。
我们现代人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在学时就对老师生轻慢心,这怎么能成就呢?我亲近章嘉大师时,有人告诉我,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造谣诽谤的人很多。我那时初学,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这与我不相干。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里真得利益。我对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别人说这些闲话,我一笑了之,不予理会,我们得到了。章嘉大师圆寂之后,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大家没话说了。之后还有人告诉我:“哎呀!可惜啊,我本来想亲近他,但听说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亲近,哪里晓得是真正的大德。”,那后悔就莫及了,机缘错过了。
现在这个社会,有谁能做到只有赞叹而没有诽谤的?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萨况且还有人诽谤,何况佛弟子?我们自己要明瞭,不受外界这些影响,我们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机会。
这是这一段的开示,虽然经文只有四句,实在讲,是十信章里的最重要一段。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要从真诚心里发出来,才能得受用。如果只学这个形式,没有诚意,那是虚伪的、假装的,依旧是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世法里,都不可以用虚妄心去求,何况佛法?
五十三参,正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他对《华严经》是赞叹倍至,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告诉我,《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将它当作哲学概论。这部经里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经中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最难得的是末后还带表演,那就是五十三参。将它的理论和方法,作出来,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科书,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了。
这五十三个人,在佛法里讲,都是菩萨。菩萨,要是以现在的话来说,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这就是菩萨了。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他们是生活在圆满智慧里面,所以称之为“菩萨”。菩萨是印度话。
这五十三个人,你看了他的身分,里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代表现前这个社会。换句话说,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里所展现的。
这里面以出家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人,其余的全是在家的。这就说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萨,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萨,也可以作佛,没有差别,真正是平等法。男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大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萨作佛。这里面有童男童女,用现代的话,就是学生,男学生,女学生。
只要真正觉悟了,具足高度智慧了,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艺术。这在《华严》里,显示无遗。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23 May 2019

发心①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十方国土无边,都我一心包涵。众生未度我之罪,手握乾坤八面。要与人天大众,多生多劫为伴。发心二字广无边,佛佛在中显现。

注:①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处在母胎,受大苦恼,母被杀时,子也随毙,要把他们当作自己宿生眷属,发广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莲华化生,不受胞胎种种苦楚。●发心菩萨,看见异类戴角披毛,背负青天,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①,威德巍巍,光照无边国土。●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关闭牢笼,不能自由,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有大威力,飞行自在,遍游十方,而无所畏。●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坐卧粪秽,甘之如饴,糟糠水草以外,别无所食,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以禅悦为食,诸天妙食,随意充满,自然生于七宝楼阁之内,万福庄严,不可详说。●发心菩萨,看见异类,相食相诛,常怀恐怖,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各各和悦,各各爱敬,以至梦中不生嫌隙。●发心菩萨,看见异类,负重奔驰,偿还宿债,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多生重罪,尽得消除,债主怨家,同于眷属。●发心菩萨,看见异类,有声无语,就死之际,只能哀鸣,不能控告,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获得智慧辩才,善于分别世出世间之道。●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在锋刃之下,此也啼唤哀哀,彼也血声咯咯,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凡受刀兵之苦者,尽行度脱,得无量寿,耳中不闻生死之名。●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子母抛离,雌雄分散,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母子处处团圆,夫妇人人偕老,了悟恩爱,犹如桎梏。●发心菩萨,看见异类,鼎锅煎熬,供人口腹,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四大②调适,无诸痛苦,永不乐世间血肉之味,究竟成佛。

注:①佛的好相。
    ②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痢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21 May 2019

忏悔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娑婆浊世可怕,凡夫颠倒昏迷。恶缘增多善缘微,愁杀眼光落地。今世执迷不悟,他生欲忏无期。怨仇报应不差移,曾见谁人逃避。
●好生者,遇上兵荒马乱之时,看见尸骸遍野,应当想想这是屠杀众生罪报所引起的,我等宿世今生必造此业,将来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遇上饥馑之世,人类相食,应当想想这是暴殄天物①,饥饿众生所引起的,我等既犯此业,将来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人遇火焚水溺,骨肉分离,当想想这是填穴覆巢,水漂汤挦②所引起的,我等将来或许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年少妇女,忽遇难产,子母夭亡,应当想想这是破卵伤胎所引起的,我等宿业因缘或许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病人万苦缠身,遍体脓血,应当想想这是鞭挞众生所引起的,我等业报忽来,他年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重囚身陷牢狱,长年枷锁在身,应当想想这是笼系众生所引起的,我等若曾犯此,报应一到必定也是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人遇虎啖蛇伤,悬梁服毒,应当想想这是用刀杖毒药残害众生所引起的,我等他日难免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

注:①暴殄(tiǎn舔)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尽,绝。
    ②挦,原字“燖”(qián潜),古代献祭的一种,沉肉于汤使半熟。挦(xián贤),撕扯;拔掉毛发。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20 May 2019

强恕①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一指投于沸汤,遍体都如刀割。从来杀报难逃脱,万劫纷纷酬答。片念杀机微动,勇猛回头止遏。力行善事如饥渴,渐与仁慈符合。

注:①恕,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好生者,要断杀业,先静思异类众生,当子母相聚之时,彼此依依不舍,与人类子母恩情难割的情状,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饮食不继,处处求食,困苦万状,与我们人类遇到饥荒,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当它们被捉拿时,或惊走,或哀鸣,甚至登屋跳墙,躲入隐秘之处,逃往山野之地,与我们人类忽遭王难,恐怖惊惶,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临刑之际,或五脏已刳,但双眼犹睁,或咽喉刚断,而两足犹伸,与我们人类遇病将死,现各种绝命之态,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当宰割之后,杀一羊,则众羊落胆,捕一鸟,则群鸟惊飞,与我们人类遇到劫掠屠城,或见父母血肉淋漓,或见妻儿节节支解,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9 May 2019

神咒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密咒流传中国,堪称乳酪醍醐①。阿伽②妙药疗痼疾,烦恼林中甘露。加持一言半偈,犹能拔济三途。资财不费救生多,慎勿忘于跬步③。

注:①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味中第一,也可作药用医众病,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
    ②药名,华译普去、无价、无病、不死药。
    ③跬(kuì),半步。

●早起未举步时,先念诵行步不伤虫蚁咒七遍,然后投足于地,则无误伤之患。咒说:“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误伤时,愿汝即时生净土。唵地利日(音支)利娑婆诃。”●好生的人,念宝胜如来名号,书写护生陀罗尼,沉于河井,诸虫都生善趣。咒说:“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播种五谷,必须用一升谷子加持神咒二十一遍,混入种子中播种,自然不被虫食,无螽蝗①之患。咒说:“多掷他(tuō,拖),娑罗跋题,那蛇婆题。”●好生的人,想要持斋,势所不能,食肉时宜先默持神咒三遍。咒说:“多绖(dié,迭)他,阿捺摩阿捺摩,阿视婆多阿视婆多,那舍那舍,陀呵陀呵,婆弗婆弗,柯标多弭,莎呵。”●见人网鱼捕鸟,屠割异类,当发大慈心,默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大悲、往生、准提神咒②,最有利益。

注:①螽(zhōnɡ中),螽斯,一种害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吃农作物,雄的前翅有发声器,颤动翅膀能发声。
    ②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
南无(那摩).喝啰怛那(合辣达奴).哆啰夜耶。南无.阿(窝)唎耶。婆卢羯(吉)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安)。萨皤(波)啰罚曳。数怛(达)那怛(达)写(夏)。南无悉吉栗(利)埵伊蒙阿唎(利)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奴)啰谨墀(池)。醯(西)唎摩诃皤哆(多)沙咩(米)。萨婆阿他(拖).豆输(书)朋。阿逝(四)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姪(之)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赛)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生).佛啰舍利。罚沙罚参(生)。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卢苏卢。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茄)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啰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淨土陀啰尼(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7 May 2019

劝戒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蘧①耻独为君子,舜思善与人同。发心度世贵含宏,在在期于感动。若藉一身一口,徒然舌敝耳聋。迭相化导易为功,可与言时休纵。

注:①蘧(qú渠),蘧瑗春秋卫人,字伯玉。卫大夫蘧庄子(无咎)子,谥成子。孔子在卫,常主其家。相传蘧伯玉经常检查自己过失,经常改正,力求上进。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卫大夫史鳅知其贤,荐于灵公,皆不用。他临死前嘱咐儿子,不要丧正堂,殡我于室,以此劝告卫灵公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古人称为尸谏。

《论语》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呀!国家政治清平,他像箭一般直,国家腐败黑暗,也像箭一般直。蘧伯玉真是位君子呀!国家政治清平,就出来做官;国家腐败黑暗,就把本领收卷怀藏起来。”
《论语》: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卫国大夫蘧伯玉派一位使者去访问孔子,孔子给他一个席位,问道:“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要减少失误,却还没能做到。”使者退了出去。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好生者,处于近君之位,要用仁慈之理,启发君心,劝君发展经济,停息战争,薄赋轻徭,下诏通告天下各府州县,都建立放生之所,刻石题铭,永垂不朽。●亲友赴任,要劝他方不要杀生宴请。若当地有长河大泽,可做放生池,就要劝民刻石以垂永远。●血食神庙,祷祀者所集中之地,要宣讲生死有命之理,鬼神堕落之原,杀业终偿之故,或者引用佛言,或者讲述因果,刻一碑文在此。●城门庙寺,及大庭广众之处,都应当宣传戒杀因果的道理。●亲友生日,要乘机劝他放生,且使永为定例。●求子求名之士,所求既然迫切,就更要用戒杀之理劝他。●远出外地,到亲友家,不妨先讲戒杀文一遍。●人遇困境,会有忏悔之心。故有病之人,要尽力劝他戒杀。●到星卜之家,要劝他不要判人祷祀。●遇造伤害物命之器为业的人,要劝他改业。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6 May 2019

言语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禽兽临刑片刻,哀号最是可怜。利刀开水在眼前,不允一语分辩。想是宿生在世,口中不发好言。我今目击此奇冤,启齿须存方便。
●好生的人,为主人做菜,不要说某味吃了有益,某味吃了无益,使主人注重于口腹。●戒杀之人,不应说某处河渠宜疏通,某处淫祠宜修建,某处神明宜祭祀,某处官府宜结交,某处田园宜改造,广开种种杀业。●明理之士,不要说某人好生,应长寿而反夭亡,某人好杀,应夭亡而反长寿,某人茹荤,而色力康强,某人茹蔬,而形容憔悴。●父母眷属疾病,宜请名医治疗,兼劝以专心念佛,不要问卜求神。●遇病患之人,宜用正理劝谕,不要说某家因祷而生,某家不祷而死。●治疗各种杂症之方,有害于生灵的,不要流传于人。栽花种树之法,也是这样。●伤生为业之人,即使家道很富裕,也当劝他改业,不应称赞他营生有法。●见人放生,宜赞叹以成其美,切勿发阻挠之言,使他退心。●亲友前,不要说我爱吃某物。●烹饪之节,厨师不应说某物当如何调剂,某物当如何调剂。●见闻富家酒席丰盛,不要出欣羡之语。●路途中看见水陆异类,只当发救济的心,不要估量它的轻重好丑,价值贵贱。●好生的人,不应向人说,某处河中有鱼,某处林中有鸟,某处市中有某物。●高楼废庙之上,见有雀巢生卵,宜方便庇护,不要向儿童说。草木上有蝉、蝶、蜻蜓等物,也是这样。●遇蜈蚣、蜥蜴、蜂、虿(chài)①、蚖蛇等物,不当向人说在某处。遇厌恶蚁者,不要说聚蚁之所。●毒鱼毒鼠之药,其法千万不可告人,见之即须灭迹,谤佛之书,更是这样。●好生之士,不应劝人畜养鸡、鸭、羊、猪、鹰、猫、猎犬等伤生之物。

注:①虿(chài),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4 May 2019

方便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天上人间胜事,勤修方便为先。今年错过待明年,可惜光阴荏苒。日里云为动静,宜思裕后光前。护生之术本无边,惟在随机自勉。
●长途所乘驴马,乡村所用耕牛,不要使它过于劳累,关心它的寒暖饥渴。●鱼虾跳出水面,常常引起愚夫撒网的想法。好生者见之,宜偷偷驱赶入水,好像使自己的眷属脱难一样,不要使人知道。有人捕鸟,也是这样。●秋闲田亩已经干涸,其中深潭,还有余水,聚集了无数小鱼虾。见此涸辙之鱼,或出资唤人,或随力自救,都可积德。若出门预先拿一小杓更好。●河岸有捞起螺蛳,宜投之中流。●暑天雨后,庭中若有积水,宜即时扫去。●夏月泥沟内,细虫汇聚,一经烈日,真有屈伸无路之惨,宜用物遮拦阳光。●夏间若晒有虫之物,宜在太阳初出时,即放置庭中,等待日光渐渐火热,虫子才可逃窜。若抛弃腐败之物,当投阳光不到之所。●暑月夜饮,烛火之上,多有扑死飞蛾,宜于午后开筵,傍晚撤席。●宴会之后,地上所弃残羹剩骨,常常能引诱群蚁,故案桌下,要先放置一废炉受之。否则,或在宾客将退时,赶快扫开,切勿过夜。●夏间食物果品,有甘味的子与壳,勿弃于地。●暑天腌制鱼肉,盐不可减少。若风蹄腊品,须用火酒制之。●拾化字纸,宜清理脱去其中的细虫。●行路见聚蚁在路中,宜指示别人知道。若用食物济其饿,必须选择合适的地方。●庭中所结蜘网,宜经常捞去。●真正好生的人,见他人帐内有饱血蚊虻,往往偷偷赶走。●近体衣服,要经常入水洗涤,免生虱之患。又有一法,用白果肉捣烂,生入面浆内,浆到衣里。又有一法,收烟叶放置席下。●暑天不要在干地大便。●好生的人,自己虽然不伤物命,但自己死后,不能保证子孙会继承遗志。故年高向善的人,宜预立遗嘱一通,警戒后辈断杀行慈,永绝荤祭。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2 May 2019

卫生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谷气足以资神,肉味不宜多食。万病原来从口入,此理贪夫不识。只顾舌根三寸,不念身躯七尺。真是堪怜不堪惜,累及妻儿哭泣。
●要想保健,不宜食牛肉,因为牛肉容易引发旧病,病后食之则卧床不起。又不宜与韭薤①、白酒、栗子同食,因物性相反。●犬肉能中毒发疽,怀胎者食之生子无声。又不宜与羊肠、大小蒜同食。●孕妇食羊肝,子多有难。不可与猪及椒同食。又羊肚不可与酸梅、小豆同食,羊肉不可与鱼肉、乳酪同食。●疟疾后食猪肉,能发旧病,同牛肉、芫荽②食之,使人肠胃溃烂,同荞麦面味食之,使人须眉尽脱。●嗜麝鹿的人,多消瘦,胆小易受惊。又鹿脂不可与梅李同食,鹿肉不可与鮠鱼及虾同食。●兔肉能弱阳,孕妇食之,生子缺唇,同鸡食之,得泄痢,同姜食之,得霍乱,同芥菜食之,发旧病。●鹅肉及卵,能成痼疾,又家鸭与鳖,野鸭与胡桃、云耳、豆豉都不可同食。●鸡发风疾,不宜与葫芥柰同食。●野鸡能生疮发痔,有血疾痼疾者,尤其要谨慎。又不可与鲫鱼、鲇(nián,年)鱼、麻菰③、胡桃同食。●鸡肉同糯米,孕妇食之,子生寸白虫,鸡蛋同干鲤食,子多患疮,田鸡同鲜肉食,子多喑哑。又婴儿多食鸭蛋,胫骨渐软,多食虾,脚屈难行。●孕妇食雀脑者,生子雀目,和酒食之,子患多淫,和豆酱食之,子多雀斑。又不可与李子同食。●鳖性多毒,间或有赤蛇所化,孕妇食之,生子项短头缩,又不可与鸡肉鸡蛋苋菜同食。●孕妇食蟹,子多横生,嗜吃鳗鱼、鳅鳝,子多难产,鸭卵与桑椹同食,子多倒生。●河豚系大毒之物,宜永戒不食。●多食鲥鱼者,易染瘟疫,多食鲚鱼者,发痰火疮疥,多食虾者,发疮动风,多食鳝鱼黄颊鱼,发病动气。这些水族味都无益于人。●鲤鱼不可与犬同食,鲤鱼子不可与猪肝同食,青鱼不可与葵菜、大蒜同食,石首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鲈鱼不可与乳酪同食,鲫鱼不可与猪肝鸡雉芥沙糖同食,性相反。

注:①薤(xiè谢),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和嫩叶可以吃。也叫藠(jiào叫)头。
    ②芫荽(yán suī延虽),俗叫香菜,又叫胡荽,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实球形,有香气,可以制药和香料。茎叶可以吃。
    ③菰(ɡū谷),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开淡紫红色小花。嫩茎经黑穗病菌寄生后膨大,叫茭白,果实叫菰米,都可以吃。另同“菇”。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1 May 2019

种植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灼灼名花遍地,纷纷艳卉盈庭。想来尽是杀生因,时值三秋尤甚。一遇红英烂熳,就思置酒招宾。贪夫对此且欣欣,物类在此丧命。
●灌溉田禾,用河泥者居其半,伤生最多,宜用他物代替。●近海之地,蟛蜞①最多,人常常就地杀死,用以肥稻。如果有力量能禁止,就要禁止。●种植竹子,常用河泥肥地。不知河泥之力,比不上湿灰。因为灰能松土,而泥多生蛀。●竹笋刚刚长出,发掘时要小心。因为春天的土地到处有虫。迁移花卉,也要小心。●桃梅榆柳,多生毛虫。若清明日夜半时,用稻草缚住,毛虫就会减少。●桂树上束芝麻梗,不蛀。●修剪树上繁枝,宜在春冬,不宜夏秋。因为夏秋花木叶上,背后都伏有细虫,叶生,则虫也生,叶死,则虫也死。●树有鸟来作巢,如果枝低难以防护,不要使之成功,已成,要注意保护。●缸中所种植的莲花,泥内最多细虫,不要让水枯竭,不要将泥随地抛弃。●蔷薇花开后,叶子多生青虫,不要种植。●菊花枝上,多生龌虫,一接触,就死,其状如血,宜杜绝此玩。若蔬果上有,采时留之。●沟中淤泥,若将灌溉花卉,及堆拥扁豆瓜菽之根,秋间多生龌虫。●灌溉花木,不宜用有虫之水。●园圃若近池沼,从池内取水灌溉,须先用水杓搅动一番。●栽花之家,常用浸过鸡毛腐豆的水灌溉。不知其中虫腊很多,一近花根,就能引诱群蚁,不只是伤生,又使花枝生长不茂盛。宜用小篮一只,将纱绢蒙于外,汲水时埋于水中,则水自然向内灌注,而一虫不入,用过当即时挂起。●所积雨水,最多水蛭。若要灌溉花木,也宜用绢篮法,烹茶同此。●名花艳卉,盛开赏玩之时,与其植之外庭,无宁植之内室。

注:①蟛蜞(pénɡqí彭其),螃蟹的一种,头胸甲略呈方形,螯足无毛,红色。穴居海边或江河口泥岸。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10 May 2019

器用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人间器皿仔细用,炎天尽伏微细虫。北风一起转成空,不待严寒和冰冻。只要含灵①命尚在,贪生畏死情相同。莫言救护了无功,大小一般都知痛。

注:①含有灵性的动物。

●庭中坛坛罐罐,若无所用,宜倒覆于地,不使之积水生虫。●灶间多蚂蚁,由于荤腥气味所引起,要让厨师想方设法保持厨房清洁,杜绝杀机。●杯盘锅碗,曾经贮藏过油腻荤腥的,不宜放在低处。●酿酒之时,酒工一概用沸水泡坛。其中若先积虫水,要倾到河里,有小蜘蛛就要捞出。●蚊性嗜酒,往往溺死,故暑月酒壶酒坛,必须密盖。●热炉沸罐,不可放在有虫的地方,放进茂密的草丛之中。●开水泡茶,必须用铜盆木桶等物托底,然后将开水灌进水壶。●夏间冷炭之上,都有细虫,要预先晒一晒,才可入火。●坛中汲水之碗,宜用洁白的。●雨水刚入坛,放进炽炭,不生水蛭。若已经出虫,宜用细密绸绢,蒙在小篮外,轻轻先置水中,汲篮中的水,虫子不至误入茶罐。●坛水若臭,不堪煮茶,河溪又远,不便运输,宜用绢篮,汲去篮中之水,则虫渐少,不难携带入河,否则竟置一废坛,坛中任其化蚊。●废坛所积水蛭,宜用瓦盖上,并勿置檐水下,恐有暴雨冲出。●锡罐磁瓶,若先贮小菜食物,气味未绝,暑天必有细虫,不可即灌进沸水。●案头花樽水盂,夏间若过两天,水中即生细虫,不可倾倒在地。●灯盏之中,夏间多有飞虫扑入,宜做一个小木架,红漆漆满四围,用极轻的纱,蒙罩在灯外。否则,灯盏上用一薄铜盖。●制造竹木器皿,必须先用川椒硫黄汁煮之,不蛀。●新笔用青布裹之,不蛀。●貂狐裘帽,挂在有风的地方,不接触杨花,不接近米麦,不蛀。●毡衣用生芋擦之,不蛀。●竹器木器,若浸河中洗涤,宜先拂去上面的细虫,然后入水,浸时又不可过夜。●溺器洗涤后,不得贮满河水。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9 May 2019

营造部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大则城池和宫殿,小而茅舍和竹篱。搬砖运瓦并挑泥,祸及昆虫和蝼蚁。切莫杀生请工匠,莫将动物穴抛离。愚人闻此转生疑,智者静思培心地。
●修理宫室楼台,以及民间一切土木兴作,要选择冬天百虫消灭之时。●桥梁寺院,若与三宝无关,非有益于民生,不宜兴造修葺。●凡有兴作,照例祭祀土神,宜用蔬菜水果。●疏通河渠,例应抽干积水,要在河水未干之前,预先发布禁约,不许邻近捕鱼。●河泥之内,多藏蛳蚌蚬蛤,泥一出水,都会枯死。故修筑河岸,宜别处取土。如势所不能,随见随放。●修筑坟墓,要在坟前埋一大方石,作为焚化纸帛之地。因日后遍地都有干茅,一点火,瞬息燎原。接近民房的墓葬,尢其要谨慎。●竹排木筏,入水已久,常常有很多螺蛳粘伏,须拂拭后,然后起水。●毁拆墙垣,及斫砍古树,见有蛇蝎蜈蚣等物,要告诉雇工放走。●拆卸旧屋,栋梁椽(chuán船)柱,有枯朽的,多生蛀虫于内,不宜马上作柴用。竹篱枯者也是这样。●水化石灰,必须选择无虫之地。要用长流之水,不可用停蓄之水,因停蓄之水多虫。●发泥砌壁,若泥内虫多,不可用。找到坚洁的土地,挖下二尺,则无虫了。若近井灶泥沟,尤其不可用。●庭中四面,要多设阴沟,才不积水,水不积,则虫不生。●砖瓦木石,偶近低湿之处,则微细昆虫丛生,要想办法加以保护。●作灶之时,灶底用七分矿灰,三分沙泥,搅拌平铺于地,则灶上永远无蚁。●旧灶之内,必产灶蚁,修理时,将旧灶先拆后,停一夜,等虫逃走,然后才可兴工。●檐下盛水竹络,中间曲处,常多积水,夏时经宿即生虫,宜用直竹,低昂钉之。●近水之地,不宜设厕,恐河内细虫,毙于粪秽。●招待工匠,腥酒虽不可减,但鱼肉等类,宜多买腌者备用。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8 May 2019

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全文)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

禁约部
多世以来积德善,富贵荣华今朝享。仁民爱物本相通,莫负眼前好时光。禁止屠杀不容缓,识破诡计除弊端。明眼之人遭戏弄,从来贪官多伎俩。
●在官位的人,凡遇国家庆典,节日佳辰,都应当预先发布禁屠命令。●禁宰耕牛,本是奉命办事。政府要员,不得视为习套。故一下基层,就要晓谕百姓。●屠牛禁本户,不如禁四邻,四邻畏罪,本户自然息刃。●皮骨角筋,作军需用的,只有十分之一二,民间用的占了十分之八九。需用既多,必然增加盗杀。故凡皮货、角货、骨货,可用竹木代替的,晓谕各制作者代替。●太平时代,百姓中不宜私藏武器,应当晓谕所管辖的地区,不能私造私买。●婚礼酒席所用水陆众生,明令禁止捕杀的,一定要严禁捕杀。●办事人员,要选择贤能的人担任。轮番密访,捕得违禁之物,即将罚金奖赏办事人员。●渔舟无赖,之所以不能杜绝,只因为水泽之区,有河税若干罢了。若能报告政府,免除河税,发给一切渔人,开垦附近荒田,则田中之利,数倍于河。不仅仅永远杜绝伤生,又能充实国库,一举两得。●好生的官员,就要多办戒杀放生的事。凡所管辖地区,都应当建放生河、放生池,刻石布告以告诫后人。●每年冬月,应当通知所属乡民,不许无故干水捕鱼。若已建为放生河的,更加要不时严察。●洪水以后,村民往往拉网捕鱼。不知鱼网在河,水流因此迂缓。若鱼网太多,则水退渐迟。纵有泄泻,一时不能奔赴,田禾大受水害。故夏秋之交,应当天天稽查,见网就取。●深山旷野,常有盗贼潜伏。他们以猎为名,身带武器。如果能够禁止,表面是护生,实际上是消除盗贼,维护社会稳定。●牵犬纵鹰者,都是游手好闲之人。应当晓谕他们选择正当职业,再犯就要治罪。●禁屠善事,要经常注意。即使遇上小小水旱,以及父母诞辰,也应当严防杀生。●水陆神灵,君子应当敬而远之,不应当拈香祭祷,动人杀生之想。即使有人联名呈上报告,想要杀生祭祷,也千万不可批准。●诸神诞日,就有市井小民,成群集会,大肆杀生,隆重举行祭祷大会。祭祷完毕,个个酒足饭饱,共扛神像,招摇过市,致使老幼男女,纷至沓来,太可痛恨了!贵在严行禁止,莫使恶习成风。●巫婆仙娘,算命占卜之人,往往妄言祸福,要人杀生祈祷,百姓偏偏过分相信。对它们的胡言乱语,句句依从。其结果是,有病的人还没有痊愈,无病的人已先冻馁。比比皆是。好生的领导干部,应当以法律严惩。●宣传忠孝廉节,建立祠堂,本意可以改善风俗。但祠堂一设,就有春秋二祭,杀生就不会间断了。如此怎能宣传人的美德呢?好生的领导干部,应当把这些好人好事记载在史册上,不必建祠宣传。●好生的领导干部,退下之后,原来一切护生之法,都应当勤勤恳恳嘱托后来官长。


家政部
在世慈祥福满门,人间喜事常降临。曾闻一善敌灾星,何况恩泽施多命?先祖先父持杀戒,子孙在后有模型。莫将细物看得轻,试来静心读我文。
●好生者在家,应当用仁义之道感化全家,使家中一切长幼尊卑,自然无杀念为第一。●每逢诞辰节日,买物放生,成为惯例。●世代积德之家,如果想要感化同族,莫如在族谱上,立一公约,凡族中贫而谋食的人,不得做屠夫卖肉,不得做酒保①厨师,不得网鱼射猎,不做杀生之人。又不得造弓网簖帘②,鱼篓屠刀,木胶弓箭,兽笼火炮,伤害一切众生。若有所犯,凭族长在家庙中,召集全族人,罚以不孝之罪。●家中奴仆,有以伤生为业的人,吩咐他速改。若有不从,就实行驱逐。●村民敢于捕鱼,往往依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受到他的贿赂,就放纵他造孽。好生的人,千万不要贪此蝇头小利。●近海沙镇,田主收租,每亩照例取鸡鸭若干。应当吩咐佃户,改换其他物品。●鸡犬鹰猫金鱼蟋蟀等伤生之物,不要养。●谷还没有成米时,长年不改气味,夏秋随碓随食,味同新米,并且不生虫。因此,与其积米,不如积谷。●米内的虫子,多死于簸量淘煮,要在两三天前,先量出若干,平铺在器具中,等它们逃走后,然后才淘净。剩下的米,必须存放废器之内。●米中有一种极细的虫,如粉如疥,千万亿数,此因湿柴近米而生。故最干燥的柴,才能盖米。仓底所铺米糠,也是这样。●盖米的柴,要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作明年盖米之用。如此则不仅仅是柴内之虫,不遭烈火,而且能使米色净白。●近米之处,不可积柴。因为米中细命很多,近柴,则虫子都会爬入。●贮麦最易出蛾,必须在烈日中晒过三四天,才可入仓。入仓后,切忌见风。若麦少不须入仓,要混和少许矿灰,藏在干燥的器具里面。●麦内若出小蛾,必须挑动使它离开,然后淘净。若麦少蛾多,放在废器中,任它离开。●木柴要堆放在干燥的地方,使它的下方少湿虫。又必须每天翻晒一次,然后供炊。若熄灭柴火,不可用有虫之水,也不可在有虫之地。●夏月祭祀灶神,在坟墓上焚烧纸钱,祭祀先祖,修斋化库,都会伤及虫蚁,要选择坚洁之地,扫净一二次,赶快在上面燃火,则虫蚁就不会走进火里来了。●做酱若用梅花水,则味甘并且不易出虫。如果生虫了,要另置一败酱之器,挑出虫子,放入里面。醋中若生虫,也可用这种办法(梅花水就是雨水节中所降之雨。又收贮腊雪,用来造酱醋,则不生虫。蒋宾嵎先生订)。●夏天面粉糕饼以及一切山珍海味,要经常暴晒在烈日之下。●夏天药材内,也易出细虫,炮制者千万要谨慎。●剃下的短发,千万不可投入河里,恐怕进入螺蛳蚬蛤壳内,使它们即时刺死。●奴婢脾气厌恶灶上蚂蚁,一见必遭毒手。若临晚满贮锅水,则群蚁无法近灶。●僮仆婢媵,暑天之夜常在蚊帐内燃火熏蚊子,因此而失火而引起火灾,一定要严厉惩罚。●洗澡洗脚水,有热气的,不要马上就倒在地上,因夏月遍地有虫。●洗涤腌腊之物,及所弃盐卤,必须用淡水分解,然后才可以倒在地上。

注:①旧时称饭馆、酒店里招待顾客的人。
  ②插在水里捕鱼的竹栅栏。
   ③媵(yìnɡ映),一指陪嫁之人,一指妾。


庆贺部 
人逢喜事精神爽,众生相对泪千行。微躯定是宴嘉宾,一夜辗转心胆丧。谁料业缘会遇时,怨家次第来相寻。披毛戴角口无声,俯首牵来身就刃。
●好生的人,地位显赫,遇上权贵吉庆喜事时,可以不杀生,用其他礼物代替贺礼,就一定要代替。●远处绅宦来访,要用字画古玩,及种种善书作为赠礼。不得已要设席款待,千万不要伤害生命。●官府往来,互送礼物,不要拿活物备用。●父母寿诞,亲友集资称贺,要用众人的财礼,去作善事,仍列众友芳名。●祝寿一事,本是末世陋习。古时的人年过甲子,都不称贺,何况三四旬呢?如果不能违俗,一定要等到六旬以上,才可以十年一庆。●亲友,或将应试,或将赴任,或将经商,按世情要饮酒送别。能用厚礼馈赠代宴,就能彼此得福。●遇亲友吉事,一人知道就行了,不必奔走称贺。如果自己遇上吉事,也不要到处传扬。●读书人应试,常有很多亲朋集资,向文昌关帝祈祷。明理之人,要坚决阻止。●家中遇到种种吉事,不得已设酒席,要定好几桌。若遇上初一十五,一概用精洁蔬果。●江北宴客,席中必有三四桌蔬菜,不仅仅是惜福,兼之便于持斋亲友。此法最善,好生者要模仿并广泛推行,改善风俗。●远地亲友遇吉事,不得已前往祝贺,不要带很多僮仆与随从。●亲友特别设宴招待,要在几天前,先向他说明,或托言斋期,或托言止食三桌,或托言特杀不食,这样也免除了无量杀业。●赴宴他家,若为我广杀物命,好生者要丢下筷子起身,作揖而退。●亲友如遇疾病,好生者不必集资,杀生媚神。如有其朋友集资到我这里,要晓之以佛言,示之以因果,警戒他鬼神不享非礼,告诉他死生各有定分,使之翻然醒悟。●富贵之家纳妾,往来祝贺的无耻之徒,渐渐有设酌称贺者,此风万不可长。


婚嫁部 
两姓因缘一和合,百年偕老在今辰。重重瑞气蔼门庭,杯盘狼藉多侈盛。可叹世间雄雌物,同于夫妇恩爱情。只因宿世少慈心,今日双双送性命。
●儿女未结婚时,莫轻往外家。●富家大室,每遇婚姻之事,必定大摆筵席,男女混杂,为害非浅。●娶妇之家,照例准备酒肉,祷祭五圣①等神,祷献完毕后,然后成婚宴客。此风俗来源于五圣有采秀②之说,故借祷祭希望免除。今好好人家,何得如此?要断绝这种陋习。●成婚宴客,礼所难免。但风俗渐坏,宾筵渐盛。有志树立新风的人,要使婚礼办得节俭简朴。●迎亲、三朝③、满月、归宁④等日,在于表达心意罢了,不必宴请宾客。●亲戚老友,不是万不得已,就不要宴请。●媒人厨师等,到男家,就大谈女家如何兴旺,到女家,又大谈男家如何兴旺,鼓动两家,大摆筵席。可千万不要被这些人迷惑。●司礼司乐司庖等人,不要大肆吃喝,可以给予丰厚的赠礼。

注:①又名五通、五显灵公、五郎神,鬼神名,自唐宋以来,即有此名。明清两代吴中多祭祀之。清康熙时汤斌巡抚江南,尽毁苏州诸处五通祠。五圣即为淫神。
    ②选美。此处有五圣将新妇选为己用之意。
    ③三朝(sān zhāo三召)旧风俗婚后、产后第三日。宋吴自牧《梦梁录》二十“婚嫁”:“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缎鹅蛋……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正月一日,是一年岁、月、日的开始,也称三朝。
    ④ 回家省亲。


丧祭部 
笑语音容已难再,秋霜春露也含悲。杀生祭祀望魂归,黄泉亲人又加罪。不如学佛怀慈悲,虔修五戒和三归。亡亲未度子心亏,此语永记在心扉。
●父母死后,即当杜绝夫妻生活,禁止荤酒,使家中各持四十九天斋,诵经念佛。至于祭祀只用蔬菜水果。●权贵大官治丧,必有贵客祭奠,所杀生命无数。要先写“荤祭不领”四字,粘贴在门上,来者坚意拒绝。●古人居丧,小祥之后①,才食菜果,一年内,尚不吃蔬食稻,哪能大肆吃喝享受山珍海味呢?因此,人子若思念父母辛勤养育之恩,可以持长斋三年。●节日、忌日,当虔修福事。或诵经施食,或装塑圣像,或买物放生,要量力而行,切勿杀生祭祀。●父母虽亡,若遇诞期,也当修诸善事,用来增长父母的阴福。●修建坟墓,所请工人,多给工资,不可因他们而杀生。●祭扫远祖之墓,只宜用纸帛,不可杀生献礼。皇帝七庙,尚不常祭,百姓远祖,因祭祀祈祷而杀物命,难道不是对祭祀的亵渎吗!又何况墓祭之风,古礼所无,今要随俗,何必杀生?孝子爱亲注重于美德,要好好想想啊!

注:①小祥,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朞而小祥。”注:“小祥,祭名。祥,吉也。”父母死后二周年的祭礼,称为大祥。


营造部 
大则城池和宫殿,小而茅舍和竹篱。搬砖运瓦并挑泥,祸及昆虫和蝼蚁。切莫杀生请工匠,莫将动物穴抛离。愚人闻此转生疑,智者静思培心地。
●修理宫室楼台,以及民间一切土木兴作,要选择冬天百虫消灭之时。●桥梁寺院,若与三宝无关,非有益于民生,不宜兴造修葺。●凡有兴作,照例祭祀土神,宜用蔬菜水果。●疏通河渠,例应抽干积水,要在河水未干之前,预先发布禁约,不许邻近捕鱼。●河泥之内,多藏蛳蚌蚬蛤,泥一出水,都会枯死。故修筑河岸,宜别处取土。如势所不能,随见随放。●修筑坟墓,要在坟前埋一大方石,作为焚化纸帛之地。因日后遍地都有干茅,一点火,瞬息燎原。接近民房的墓葬,尢其要谨慎。●竹排木筏,入水已久,常常有很多螺蛳粘伏,须拂拭后,然后起水。●毁拆墙垣,及斫砍古树,见有蛇蝎蜈蚣等物,要告诉雇工放走。●拆卸旧屋,栋梁椽(chuán船)柱,有枯朽的,多生蛀虫于内,不宜马上作柴用。竹篱枯者也是这样。●水化石灰,必须选择无虫之地。要用长流之水,不可用停蓄之水,因停蓄之水多虫。●发泥砌壁,若泥内虫多,不可用。找到坚洁的土地,挖下二尺,则无虫了。若近井灶泥沟,尤其不可用。●庭中四面,要多设阴沟,才不积水,水不积,则虫不生。●砖瓦木石,偶近低湿之处,则微细昆虫丛生,要想办法加以保护。●作灶之时,灶底用七分矿灰,三分沙泥,搅拌平铺于地,则灶上永远无蚁。●旧灶之内,必产灶蚁,修理时,将旧灶先拆后,停一夜,等虫逃走,然后才可兴工。●檐下盛水竹络,中间曲处,常多积水,夏时经宿即生虫,宜用直竹,低昂钉之。●近水之地,不宜设厕,恐河内细虫,毙于粪秽。●招待工匠,腥酒虽不可减,但鱼肉等类,宜多买腌者备用。


器用部 
人间器皿仔细用,炎天尽伏微细虫。北风一起转成空,不待严寒和冰冻。只要含灵①命尚在,贪生畏死情相同。莫言救护了无功,大小一般都知痛。

注:①含有灵性的动物。

●庭中坛坛罐罐,若无所用,宜倒覆于地,不使之积水生虫。●灶间多蚂蚁,由于荤腥气味所引起,要让厨师想方设法保持厨房清洁,杜绝杀机。●杯盘锅碗,曾经贮藏过油腻荤腥的,不宜放在低处。●酿酒之时,酒工一概用沸水泡坛。其中若先积虫水,要倾到河里,有小蜘蛛就要捞出。●蚊性嗜酒,往往溺死,故暑月酒壶酒坛,必须密盖。●热炉沸罐,不可放在有虫的地方,放进茂密的草丛之中。●开水泡茶,必须用铜盆木桶等物托底,然后将开水灌进水壶。●夏间冷炭之上,都有细虫,要预先晒一晒,才可入火。●坛中汲水之碗,宜用洁白的。●雨水刚入坛,放进炽炭,不生水蛭。若已经出虫,宜用细密绸绢,蒙在小篮外,轻轻先置水中,汲篮中的水,虫子不至误入茶罐。●坛水若臭,不堪煮茶,河溪又远,不便运输,宜用绢篮,汲去篮中之水,则虫渐少,不难携带入河,否则竟置一废坛,坛中任其化蚊。●废坛所积水蛭,宜用瓦盖上,并勿置檐水下,恐有暴雨冲出。●锡罐磁瓶,若先贮小菜食物,气味未绝,暑天必有细虫,不可即灌进沸水。●案头花樽水盂,夏间若过两天,水中即生细虫,不可倾倒在地。●灯盏之中,夏间多有飞虫扑入,宜做一个小木架,红漆漆满四围,用极轻的纱,蒙罩在灯外。否则,灯盏上用一薄铜盖。●制造竹木器皿,必须先用川椒硫黄汁煮之,不蛀。●新笔用青布裹之,不蛀。●貂狐裘帽,挂在有风的地方,不接触杨花,不接近米麦,不蛀。●毡衣用生芋擦之,不蛀。●竹器木器,若浸河中洗涤,宜先拂去上面的细虫,然后入水,浸时又不可过夜。●溺器洗涤后,不得贮满河水。


种植部 
灼灼名花遍地,纷纷艳卉盈庭。想来尽是杀生因,时值三秋尤甚。一遇红英烂熳,就思置酒招宾。贪夫对此且欣欣,物类在此丧命。
●灌溉田禾,用河泥者居其半,伤生最多,宜用他物代替。●近海之地,蟛蜞①最多,人常常就地杀死,用以肥稻。如果有力量能禁止,就要禁止。●种植竹子,常用河泥肥地。不知河泥之力,比不上湿灰。因为灰能松土,而泥多生蛀。●竹笋刚刚长出,发掘时要小心。因为春天的土地到处有虫。迁移花卉,也要小心。●桃梅榆柳,多生毛虫。若清明日夜半时,用稻草缚住,毛虫就会减少。●桂树上束芝麻梗,不蛀。●修剪树上繁枝,宜在春冬,不宜夏秋。因为夏秋花木叶上,背后都伏有细虫,叶生,则虫也生,叶死,则虫也死。●树有鸟来作巢,如果枝低难以防护,不要使之成功,已成,要注意保护。●缸中所种植的莲花,泥内最多细虫,不要让水枯竭,不要将泥随地抛弃。●蔷薇花开后,叶子多生青虫,不要种植。●菊花枝上,多生龌虫,一接触,就死,其状如血,宜杜绝此玩。若蔬果上有,采时留之。●沟中淤泥,若将灌溉花卉,及堆拥扁豆瓜菽之根,秋间多生龌虫。●灌溉花木,不宜用有虫之水。●园圃若近池沼,从池内取水灌溉,须先用水杓搅动一番。●栽花之家,常用浸过鸡毛腐豆的水灌溉。不知其中虫腊很多,一近花根,就能引诱群蚁,不只是伤生,又使花枝生长不茂盛。宜用小篮一只,将纱绢蒙于外,汲水时埋于水中,则水自然向内灌注,而一虫不入,用过当即时挂起。●所积雨水,最多水蛭。若要灌溉花木,也宜用绢篮法,烹茶同此。●名花艳卉,盛开赏玩之时,与其植之外庭,无宁植之内室。

注:①蟛蜞(pénɡqí彭其),螃蟹的一种,头胸甲略呈方形,螯足无毛,红色。穴居海边或江河口泥岸。


卫生部 
谷气足以资神,肉味不宜多食。万病原来从口入,此理贪夫不识。只顾舌根三寸,不念身躯七尺。真是堪怜不堪惜,累及妻儿哭泣。
●要想保健,不宜食牛肉,因为牛肉容易引发旧病,病后食之则卧床不起。又不宜与韭薤①、白酒、栗子同食,因物性相反。●犬肉能中毒发疽,怀胎者食之生子无声。又不宜与羊肠、大小蒜同食。●孕妇食羊肝,子多有难。不可与猪及椒同食。又羊肚不可与酸梅、小豆同食,羊肉不可与鱼肉、乳酪同食。●疟疾后食猪肉,能发旧病,同牛肉、芫荽②食之,使人肠胃溃烂,同荞麦面味食之,使人须眉尽脱。●嗜麝鹿的人,多消瘦,胆小易受惊。又鹿脂不可与梅李同食,鹿肉不可与鮠鱼及虾同食。●兔肉能弱阳,孕妇食之,生子缺唇,同鸡食之,得泄痢,同姜食之,得霍乱,同芥菜食之,发旧病。●鹅肉及卵,能成痼疾,又家鸭与鳖,野鸭与胡桃、云耳、豆豉都不可同食。●鸡发风疾,不宜与葫芥柰同食。●野鸡能生疮发痔,有血疾痼疾者,尤其要谨慎。又不可与鲫鱼、鲇(nián,年)鱼、麻菰③、胡桃同食。●鸡肉同糯米,孕妇食之,子生寸白虫,鸡蛋同干鲤食,子多患疮,田鸡同鲜肉食,子多喑哑。又婴儿多食鸭蛋,胫骨渐软,多食虾,脚屈难行。●孕妇食雀脑者,生子雀目,和酒食之,子患多淫,和豆酱食之,子多雀斑。又不可与李子同食。●鳖性多毒,间或有赤蛇所化,孕妇食之,生子项短头缩,又不可与鸡肉鸡蛋苋菜同食。●孕妇食蟹,子多横生,嗜吃鳗鱼、鳅鳝,子多难产,鸭卵与桑椹同食,子多倒生。●河豚系大毒之物,宜永戒不食。●多食鲥鱼者,易染瘟疫,多食鲚鱼者,发痰火疮疥,多食虾者,发疮动风,多食鳝鱼黄颊鱼,发病动气。这些水族味都无益于人。●鲤鱼不可与犬同食,鲤鱼子不可与猪肝同食,青鱼不可与葵菜、大蒜同食,石首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鲈鱼不可与乳酪同食,鲫鱼不可与猪肝鸡雉芥沙糖同食,性相反。

注:①薤(xiè谢),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和嫩叶可以吃。也叫藠(jiào叫)头。
    ②芫荽(yán suī延虽),俗叫香菜,又叫胡荽,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实球形,有香气,可以制药和香料。茎叶可以吃。
    ③菰(ɡū谷),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开淡紫红色小花。嫩茎经黑穗病菌寄生后膨大,叫茭白,果实叫菰米,都可以吃。另同“菇”。


方便部 
天上人间胜事,勤修方便为先。今年错过待明年,可惜光阴荏苒。日里云为动静,宜思裕后光前。护生之术本无边,惟在随机自勉。
●长途所乘驴马,乡村所用耕牛,不要使它过于劳累,关心它的寒暖饥渴。●鱼虾跳出水面,常常引起愚夫撒网的想法。好生者见之,宜偷偷驱赶入水,好像使自己的眷属脱难一样,不要使人知道。有人捕鸟,也是这样。●秋闲田亩已经干涸,其中深潭,还有余水,聚集了无数小鱼虾。见此涸辙之鱼,或出资唤人,或随力自救,都可积德。若出门预先拿一小杓更好。●河岸有捞起螺蛳,宜投之中流。●暑天雨后,庭中若有积水,宜即时扫去。●夏月泥沟内,细虫汇聚,一经烈日,真有屈伸无路之惨,宜用物遮拦阳光。●夏间若晒有虫之物,宜在太阳初出时,即放置庭中,等待日光渐渐火热,虫子才可逃窜。若抛弃腐败之物,当投阳光不到之所。●暑月夜饮,烛火之上,多有扑死飞蛾,宜于午后开筵,傍晚撤席。●宴会之后,地上所弃残羹剩骨,常常能引诱群蚁,故案桌下,要先放置一废炉受之。否则,或在宾客将退时,赶快扫开,切勿过夜。●夏间食物果品,有甘味的子与壳,勿弃于地。●暑天腌制鱼肉,盐不可减少。若风蹄腊品,须用火酒制之。●拾化字纸,宜清理脱去其中的细虫。●行路见聚蚁在路中,宜指示别人知道。若用食物济其饿,必须选择合适的地方。●庭中所结蜘网,宜经常捞去。●真正好生的人,见他人帐内有饱血蚊虻,往往偷偷赶走。●近体衣服,要经常入水洗涤,免生虱之患。又有一法,用白果肉捣烂,生入面浆内,浆到衣里。又有一法,收烟叶放置席下。●暑天不要在干地大便。●好生的人,自己虽然不伤物命,但自己死后,不能保证子孙会继承遗志。故年高向善的人,宜预立遗嘱一通,警戒后辈断杀行慈,永绝荤祭。
  

言语部 
禽兽临刑片刻,哀号最是可怜。利刀开水在眼前,不允一语分辩。想是宿生在世,口中不发好言。我今目击此奇冤,启齿须存方便。
●好生的人,为主人做菜,不要说某味吃了有益,某味吃了无益,使主人注重于口腹。●戒杀之人,不应说某处河渠宜疏通,某处淫祠宜修建,某处神明宜祭祀,某处官府宜结交,某处田园宜改造,广开种种杀业。●明理之士,不要说某人好生,应长寿而反夭亡,某人好杀,应夭亡而反长寿,某人茹荤,而色力康强,某人茹蔬,而形容憔悴。●父母眷属疾病,宜请名医治疗,兼劝以专心念佛,不要问卜求神。●遇病患之人,宜用正理劝谕,不要说某家因祷而生,某家不祷而死。●治疗各种杂症之方,有害于生灵的,不要流传于人。栽花种树之法,也是这样。●伤生为业之人,即使家道很富裕,也当劝他改业,不应称赞他营生有法。●见人放生,宜赞叹以成其美,切勿发阻挠之言,使他退心。●亲友前,不要说我爱吃某物。●烹饪之节,厨师不应说某物当如何调剂,某物当如何调剂。●见闻富家酒席丰盛,不要出欣羡之语。●路途中看见水陆异类,只当发救济的心,不要估量它的轻重好丑,价值贵贱。●好生的人,不应向人说,某处河中有鱼,某处林中有鸟,某处市中有某物。●高楼废庙之上,见有雀巢生卵,宜方便庇护,不要向儿童说。草木上有蝉、蝶、蜻蜓等物,也是这样。●遇蜈蚣、蜥蜴、蜂、虿(chài)①、蚖蛇等物,不当向人说在某处。遇厌恶蚁者,不要说聚蚁之所。●毒鱼毒鼠之药,其法千万不可告人,见之即须灭迹,谤佛之书,更是这样。●好生之士,不应劝人畜养鸡、鸭、羊、猪、鹰、猫、猎犬等伤生之物。

注:①虿(chài),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劝戒部 
蘧①耻独为君子,舜思善与人同。发心度世贵含宏,在在期于感动。若藉一身一口,徒然舌敝耳聋。迭相化导易为功,可与言时休纵。

注:①蘧(qú渠),蘧瑗春秋卫人,字伯玉。卫大夫蘧庄子(无咎)子,谥成子。孔子在卫,常主其家。相传蘧伯玉经常检查自己过失,经常改正,力求上进。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卫大夫史鳅知其贤,荐于灵公,皆不用。他临死前嘱咐儿子,不要丧正堂,殡我于室,以此劝告卫灵公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古人称为尸谏。

《论语》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呀!国家政治清平,他像箭一般直,国家腐败黑暗,也像箭一般直。蘧伯玉真是位君子呀!国家政治清平,就出来做官;国家腐败黑暗,就把本领收卷怀藏起来。”
《论语》: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卫国大夫蘧伯玉派一位使者去访问孔子,孔子给他一个席位,问道:“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要减少失误,却还没能做到。”使者退了出去。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好生者,处于近君之位,要用仁慈之理,启发君心,劝君发展经济,停息战争,薄赋轻徭,下诏通告天下各府州县,都建立放生之所,刻石题铭,永垂不朽。●亲友赴任,要劝他方不要杀生宴请。若当地有长河大泽,可做放生池,就要劝民刻石以垂永远。●血食神庙,祷祀者所集中之地,要宣讲生死有命之理,鬼神堕落之原,杀业终偿之故,或者引用佛言,或者讲述因果,刻一碑文在此。●城门庙寺,及大庭广众之处,都应当宣传戒杀因果的道理。●亲友生日,要乘机劝他放生,且使永为定例。●求子求名之士,所求既然迫切,就更要用戒杀之理劝他。●远出外地,到亲友家,不妨先讲戒杀文一遍。●人遇困境,会有忏悔之心。故有病之人,要尽力劝他戒杀。●到星卜之家,要劝他不要判人祷祀。●遇造伤害物命之器为业的人,要劝他改业。


神咒部 
密咒流传中国,堪称乳酪醍醐①。阿伽②妙药疗痼疾,烦恼林中甘露。加持一言半偈,犹能拔济三途。资财不费救生多,慎勿忘于跬步③。

注:①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味中第一,也可作药用医众病,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
    ②药名,华译普去、无价、无病、不死药。
    ③跬(kuì),半步。

●早起未举步时,先念诵行步不伤虫蚁咒七遍,然后投足于地,则无误伤之患。咒说:“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误伤时,愿汝即时生净土。唵地利日(音支)利娑婆诃。”●好生的人,念宝胜如来名号,书写护生陀罗尼,沉于河井,诸虫都生善趣。咒说:“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播种五谷,必须用一升谷子加持神咒二十一遍,混入种子中播种,自然不被虫食,无螽蝗①之患。咒说:“多掷他(tuō,拖),娑罗跋题,那蛇婆题。”●好生的人,想要持斋,势所不能,食肉时宜先默持神咒三遍。咒说:“多绖(dié,迭)他,阿捺摩阿捺摩,阿视婆多阿视婆多,那舍那舍,陀呵陀呵,婆弗婆弗,柯标多弭,莎呵。”●见人网鱼捕鸟,屠割异类,当发大慈心,默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大悲、往生、准提神咒②,最有利益。

注:①螽(zhōnɡ中),螽斯,一种害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吃农作物,雄的前翅有发声器,颤动翅膀能发声。
    ②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
南无(那摩).喝啰怛那(合辣达奴).哆啰夜耶。南无.阿(窝)唎耶。婆卢羯(吉)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安)。萨皤(波)啰罚曳。数怛(达)那怛(达)写(夏)。南无悉吉栗(利)埵伊蒙阿唎(利)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奴)啰谨墀(池)。醯(西)唎摩诃皤哆(多)沙咩(米)。萨婆阿他(拖).豆输(书)朋。阿逝(四)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姪(之)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赛)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生).佛啰舍利。罚沙罚参(生)。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卢苏卢。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茄)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啰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淨土陀啰尼(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强恕①部 
一指投于沸汤,遍体都如刀割。从来杀报难逃脱,万劫纷纷酬答。片念杀机微动,勇猛回头止遏。力行善事如饥渴,渐与仁慈符合。

注:①恕,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好生者,要断杀业,先静思异类众生,当子母相聚之时,彼此依依不舍,与人类子母恩情难割的情状,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饮食不继,处处求食,困苦万状,与我们人类遇到饥荒,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当它们被捉拿时,或惊走,或哀鸣,甚至登屋跳墙,躲入隐秘之处,逃往山野之地,与我们人类忽遭王难,恐怖惊惶,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临刑之际,或五脏已刳,但双眼犹睁,或咽喉刚断,而两足犹伸,与我们人类遇病将死,现各种绝命之态,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当宰割之后,杀一羊,则众羊落胆,捕一鸟,则群鸟惊飞,与我们人类遇到劫掠屠城,或见父母血肉淋漓,或见妻儿节节支解,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


忏悔部
娑婆浊世可怕,凡夫颠倒昏迷。恶缘增多善缘微,愁杀眼光落地。今世执迷不悟,他生欲忏无期。怨仇报应不差移,曾见谁人逃避。
●好生者,遇上兵荒马乱之时,看见尸骸遍野,应当想想这是屠杀众生罪报所引起的,我等宿世今生必造此业,将来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遇上饥馑之世,人类相食,应当想想这是暴殄天物①,饥饿众生所引起的,我等既犯此业,将来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人遇火焚水溺,骨肉分离,当想想这是填穴覆巢,水漂汤挦②所引起的,我等将来或许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年少妇女,忽遇难产,子母夭亡,应当想想这是破卵伤胎所引起的,我等宿业因缘或许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病人万苦缠身,遍体脓血,应当想想这是鞭挞众生所引起的,我等业报忽来,他年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重囚身陷牢狱,长年枷锁在身,应当想想这是笼系众生所引起的,我等若曾犯此,报应一到必定也是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人遇虎啖蛇伤,悬梁服毒,应当想想这是用刀杖毒药残害众生所引起的,我等他日难免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

注:①暴殄(tiǎn舔)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尽,绝。
    ②挦,原字“燖”(qián潜),古代献祭的一种,沉肉于汤使半熟。挦(xián贤),撕扯;拔掉毛发。


发心①部 
十方国土无边,都我一心包涵。众生未度我之罪,手握乾坤八面。要与人天大众,多生多劫为伴。发心二字广无边,佛佛在中显现。

注:①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处在母胎,受大苦恼,母被杀时,子也随毙,要把他们当作自己宿生眷属,发广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莲华化生,不受胞胎种种苦楚。●发心菩萨,看见异类戴角披毛,背负青天,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①,威德巍巍,光照无边国土。●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关闭牢笼,不能自由,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有大威力,飞行自在,遍游十方,而无所畏。●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坐卧粪秽,甘之如饴,糟糠水草以外,别无所食,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以禅悦为食,诸天妙食,随意充满,自然生于七宝楼阁之内,万福庄严,不可详说。●发心菩萨,看见异类,相食相诛,常怀恐怖,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各各和悦,各各爱敬,以至梦中不生嫌隙。●发心菩萨,看见异类,负重奔驰,偿还宿债,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多生重罪,尽得消除,债主怨家,同于眷属。●发心菩萨,看见异类,有声无语,就死之际,只能哀鸣,不能控告,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获得智慧辩才,善于分别世出世间之道。●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在锋刃之下,此也啼唤哀哀,彼也血声咯咯,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凡受刀兵之苦者,尽行度脱,得无量寿,耳中不闻生死之名。●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子母抛离,雌雄分散,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母子处处团圆,夫妇人人偕老,了悟恩爱,犹如桎梏。●发心菩萨,看见异类,鼎锅煎熬,供人口腹,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四大②调适,无诸痛苦,永不乐世间血肉之味,究竟成佛。

注:①佛的好相。
    ②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痢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周惠田

《万善先资集》,是我的曾祖怀西公所著述。我幼时读曾祖著书目录,看见劝善集中,有《万善先资》、《欲海回狂》两种,但版面早已遗失,印本也已经不存在,到处寻找了三十多年。甲寅冬,找到《欲海回狂集》,如获至宝。程南村先生,出资重印,广为流传。但因为还没有找到《万善先资》而忧虑。乙丑春,夏子墨、林鉴堂兄弟,将此书赠送给我,如亲佛面。想到先人的善书,终于找到,那种欣慰的心情怎能形容啊!戒杀虽为释迦牟尼之教,但与我儒不忍之心,同一渊源。此集劝戒昭然,辨惑谨严,无微不至。如能扩充开去,就与天地之大德同体了。如能人人接受劝化,大同圣世就会再现人间。做不到的话,只要读者经常翻翻这本书,不断反省,恻隐之心就自然会生起来了。这也是求仁的帮助。我更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返观内省,懂得了物类贪生畏死,人情之好恶趋避,就更可知了。我既不忍伤一物,而与我同类的人,怎会忍心使他不得其所呢?利济苍生之愿,不管怎样发挥,都是圣贤心心相传,没有什么不同。读者诸君要善于体会。今年秋,各位同志道友看见此书,欣然集资,付梓印刷,三个月而书成。从此可看出诸君子好善之心,而先曾祖也会含笑于西方净土了。

嘉庆十三年戊辰嘉平月既望
曾孙惠田百拜谨跋。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四●谨微录》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