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July 2019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海云比丘章第三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七年六月
讲于华藏录音室


昨天我们讲到五十三参前面这三位善友,代表的是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三位菩萨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现,意思是告诉我们,初入佛门一定要依三宝,也就是我们讲的“三皈依”。 三皈依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将这意思显示出来的是在《华严》这段经文之中。从经文上,我们这才明白,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无论是宗门教下,没有一样是例外的。
讲到念佛,则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讲到参禅,所有法门都是参禅法门;讲到持咒,所有法门都是持咒法门。这显示《华严经》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总算把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初步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修学才达到断疑生信,心地也就踏实了。就自己的根性选一法门,一门深入,这样才能有一个成就。
海云比丘代表三宝中的法宝,他所传的法是在法宝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法能够贯穿一切法。经文的开端,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特别赞叹发菩提心的稀有。关于这一桩事情,我们在经论上也看到不少,也听到不少。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维体会发菩提心的殊胜。而五十三参当中,海云比丘对于发菩提心这桩事情说得多,说得深刻,让我们知道菩提心确确实实是难得、稀有、可贵。所以这一发心就能得到诸佛护念,就能够得到诸上善人的赞叹。
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学,到最后是落空的,也就是说都变成了三界六道里有漏的福报,与断惑证真、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了。这是我们学佛想在这一生有一点成就的人,绝定不能不知道的。
海云比丘赞叹发菩提心,他说了十一句,大意是说:

(一)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样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是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发心要救一切苦难的众生,怎么可能再给众生添麻烦、添苦难?这是绝定不可能的。世间苦难的众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护众生的原动力,永远无疲倦,无懈怠,要把这个工作做的圆圆满满。
我们晓得众生的苦恼从那里来的,从那里生出的。说到众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愿里有“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己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以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发是先度了自己,再度别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晓得度,我们就要觉悟了,还没有发菩提心。
有许多人尚未发菩提心,而自以为发了菩提心了,这问题就严重了,这是真正造成了障碍。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尚未发菩提心,他还有发的希望。未发菩提心,而却以为自己已发菩提心了;换句话说,要真正发心,他已没指望了。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尤其不能不明瞭的。

(二)平等福佑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看看我们自己有没大悲心?有没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与福。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用清净平等心,这就大了。这可拣别是不是爱缘慈;世间人有爱缘慈,我喜欢他,我对他就慈悲;我不喜欢他,对他就没慈悲,这种慈悲叫“爱缘慈悲”。经典上还说的有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这境界一层比一层要高、要殊胜。究竟圆满的才叫“大慈大悲”,这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才有的,心地圆满的清净平等,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大慈悲心。
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的,首先要帮助自己离苦得乐,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的。所以先要把苦乐的根源找到,从根本下手,这才容易,这才能收到效果。
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

(三)除灭众生诸苦蕴故,发安乐心

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灭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发安乐心。这一条,实在讲,在布施里是属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忧恼。

(四)为息众生不善心故,发饶益心

这个工作当然是非常艰钜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做。一切众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们从《百法明门论》里去看,佛说一切众生的善心所归纳起来只有十一类,不善的心所归纳起来却有二十六类,也叫做二十六种根本烦恼。
其中最严重的有六条,贪、瞋、痴、慢、疑、恶见。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佛法怀疑,尤其是对于净土法门的怀疑,这是最严重的烦恼。恶见,就是很多错误的见解,他的看法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所以这样才形成了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念头强,善的念头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怎样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得到圆满真实的利益。
这一条是属于四弘誓里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海云菩萨告诉我们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

(五)救护怖畏诸众生故,发哀愍心

怜悯这些常常生活在忧虑恐怖当中的众生。他忧虑什么?恐怖什么?这里面有因、有缘、有果、有报,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细细的为这些恐怖的众生叙说清楚,让他们瞭解前因后果,帮助他们以高度智慧来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工作,乃至于自己修学的法门。
理明白了,心就安了。谚语常讲“心安理得”,这就离开恐怖了。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道理要是不明瞭,这心绝定是安定不下来的。
这个发心还是属于断烦恼的,所以菩萨十一句的开示就是解释四弘誓愿,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行之先,发心是第一。

(六)舍离执着障碍法故,发无着心

这是真正把烦恼断尽了,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从哪里生?从不执着。我们晓得,因为执着才有六道轮回;因为分别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这是世尊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果一语道破。
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教诲。因此佛才教给我们,惟有舍离执着,你才出得了三界。不但世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金刚经》上说的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就是舍离。放下、舍离一切分别,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的妄想,你就圆成佛道。
世尊在经教中,将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可以说是言简意赅,为我们讲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如何修学,如何出离,那都在自己了。佛能够帮助我们的,那就是开示;我们自己有没有成就,在自己的悟入。悟,是明白了;入,就是契入真实的境界,摆脱三界六道十法界,这叫“入”。所以修行的关键就在不执着。
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曾经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为大众宣讲般若法门,现今存于《大藏经》的般若经论中,《大般若经》是分量最大的一部,总共有六百卷,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二十二年所说的《大般若》,说的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实在讲,所说的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这一部《般若》,你就明白了。
既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一切法呢?无住生心。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对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态度,就是“无住生心”。一定要发无着心,于一切法都不着,你就得自在了,四弘誓愿里的烦恼就断尽了。

(七)普遍法界诸佛刹故,发广大心

烦恼断尽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即根本智,然后再去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
可是众生种种的根性不相同,种种的程度不相同,种种行业习气不相同,绝定不是一个法门能够普度的,所以一定要去修学无量法门,故第三愿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学那么多法门干什么?是为了度生的方便,善巧方便。成就了后得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所不知”,真正达到无所不知了,你才能够恒顺众生,才能够应机说法,才能够广度有情。所以烦恼断的时候,你一定要发广大心,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

(八)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无边心

心,虽然发了,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但是你得要去,你要是坐在家里发心,不行哪,没有用处,你要去。去,当然很辛苦,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没契入一真法界,还没能入不二法门。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凡夫没有佛菩萨那么真实,可是要接近,要相似。
因此,我们要牺牲享受,牺牲自己的安乐,哪个地方有请,立刻就要到哪里去,不辞辛劳,不能够贪图享受舒适,这才能够行菩萨道。如果是“那边太苦,太累了,我就不去了。”,那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一定是永远不疲不厌,舍己为人,能够舍自己安乐的生活,为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而不辞辛劳。故教你发无边心。


(九)见一切佛妙色身故,发无垢心

见一切佛微妙色身,像经上所讲的,毘卢遮那如来,卢舍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他们都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无论是见到正报依报,种种庄严,心里面决定没有染着,永远是清净的,要发一个无垢心。“无垢”就是不染着。
这意思我们再说的更浅显一点,就是在一切殊胜的境缘之中,无论是物质环境或人事环境,见到非常殊胜的环境,我们都不起贪心,不起嫉妒心。在这殊胜境界中,能够保持见如不见,保持一个平常心,你就不会被污染。
如果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你就被污染了。对于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做到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就是“无垢心”。

(十)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

清净心的作用就是智慧,《金刚经》上说的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清净心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根本智。用清净心接触外面世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世间人求智慧,他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广学多闻就能成就智慧,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清净心,广学多闻所得的,那是佛法里所讲的“世智辩聪”,反而变成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大障碍,佛家称为八难之一,你遭了难啦!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说的就更好、更明白了,他老人讲的是“有解无行”,“解”是你明瞭了,你广学多闻是“解”;“行”是真正的修持,就是清净心。换句话说,没有清净心,你广学多闻,你所得到的是什么?他的结论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清净心的重要了。
我们学佛的人,多数都喜欢家里供佛像,佛像前面一定供香花水果灯等供品;再考究些,则有幢幡宝盖这些庄严具。供品当中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在佛菩萨形像前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因为供这杯水是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清净心,让你看到供水就要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所以水是代表清净、平等,在所有一切供具中最重要的。
所以佛前的供具都是提醒自己的,让自己看到后,想到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应该如何去做。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我们的希求,我们求果报;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它都有意义在里头,我们见到就会想到,时时刻刻用这些道具来提醒我们的正念。这里面是清净心最重要了。

(十一)为欲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发大智心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方法,学佛就是学智慧的生活。凡夫天天生活在烦恼之中,学佛的人要学佛菩萨天天生活在高度智慧当中,究竟圆满智慧当中,所以你要发大智心,这才达到究竟圆满了。
菩萨在此地赞叹菩提心的十一句,用大悲心作开端,用大智心作总结,这意思很深很广。如果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了,他的起心动念决定是在这个范围当中。如果与这十一句相违背,那就不是菩提心了。或者说,我有几条相应,还有几条我做不到,这个说法如何呢?
那正如印光大师文钞中有一段公案,诸位查查就晓得了,我是早年看的,人名已忘。有一个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是参禅的,参禅的人都喜欢看《五灯会元》,这里面讲一千七百条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剩下几条尚未参透。他感到非常骄傲,也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在印祖面前夸耀。
印祖就告诉他,一千七百条公案,你有一条参透了,就全部参透了;如果有一条没有参透,你就完全没有参透。这个人也是聪明人,听到印祖这一句话,当头一棒,就把他打醒了,才知道这不容易,于是他就舍弃禅,跟着印祖老实念佛。
印祖说的是真话,我们可以用这个道理来看这十一句,这十一句中,只要你发了一种心,这十一条就一定具足。你如果说这十一条我已经做了十条了,还有一条没做到,那你是全没做到,一条都没有。因为每一个心里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余十个心,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能分,这十一句的任何一句都是圆满的十一句。所以这“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你说你有大悲心,这十一句你就都具足。你说你有大慈心,那是十一句你也都具足。你说你有饶益有情的心,那另十种心你也具足,圆满的。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修学用功才有下手之处,才不致于把路子搞错了。现在我们观察佛门里不少的同修,都是把意思错会了。有个一条、二条的影子,他就以为完全具足了,莫大的误会,造成的损失不可思议。
所以这次韩馆长启请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大因缘,决定不是偶然的。早年南部开心法师跟我说了很多遍,希望我好好地把《华严》讲一遍。实在是缘不成熟,因为常常在国外走动,讲这部大经必须要定下来。根据过去我们讲经的经验,这部经讲圆满,我们概略的估计,最少要三千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这一次我们有一个机会能在新加坡教学,居住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能够安定下来,所以将教学学与讲《华严》这二个工作,一次完成。她的启请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时节因缘,也是稀有不可思议。
我们利用这一点的时间,将《华严经》里最精彩的部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勉励,希望在我们这一生的有生之年,短暂的岁月里能得到好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了,没有空过,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但是究竟圆满的成就,绝定要求生净土。如果不能求生净土,这个成就都不是真实的,因为一堕落六道,轮回的时间太长了,三善道、三恶道,头出头没,苦不堪言,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能警觉到,放下万缘,老实念佛,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有福德之人。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