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家庭教育.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家庭教育. Show all posts

2 October 2018

谈家庭教育(印光大师文钞节录讲述)

净空法师主讲
一九九七年六月
讲于华藏录音室

儿女虽小,万不可任性㤭惯。(复乔智如居士书)
他说儿女虽小,绝定不能够任性,娇生惯养。中国古时候的谚语常说“教子婴孩”,你教儿女是在他婴孩时代就要开始了;婴是婴儿、小孩,这句话的意思很深。“教妇初来”,妇是媳妇,娶妻、教妻是她一进门就教导她,这个时候容易。如果是娇惯了一个时期,她不听了,她不接受你的教育了。
古圣先贤的话没错,可是于现在的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阻力。你家里是这个教法,别人家里不是这个教法。你这个小孩在家里听到父母是这样教的,但是跟别的小孩在一起玩,跟同学们在一块相处,他们的父母对他就不是这样教法。所以小孩也会产生疑惑,也会产生反抗,这个麻烦就大了。
因此,因果的理念要向社会广大的群众宣导,必须要让广大的群众都能瞭解,共同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来努力,以共同的理念教儿女、教学生;领导人以此教他的干部,教他的部属,才能够真正达到社会安定和睦,繁荣兴旺的目标。

又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与聂云台居士书)
印光大师又特别着重教女,教女孩子比教男孩子更重要,善教儿女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老人家说的,细细去想,很有道理。他说治国平天下的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这个可以从古今中外历史里面去观察。

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蓋亦鲜矣。(续前)
这世界为什么少贤人、少圣人?由于世间上少贤女。如果有贤女,将来此人必是贤妻贤母。先生有一个好内助,在他事业上一定是飞黄腾达,一帆风顺。儿女有贤母,小孩自幼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善法的薰陶,将来那有不成圣成贤的道理?这正是所谓女人操治国平天下大权之大部分。

必须对彼常说因果报应,使彼心中常存畏惧,自然不至将来作伤天损德之事。(复乔智如居士书)
所以教导儿女必须从幼小的时候,就要常常跟他讲因果报应的故事。他年龄大一点,有理解力的时候,要跟他分析因果报应的道理,让他明瞭,能够常常存畏惧之心,自然就不会作这些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了。

此提倡因果报应,及善教儿女,乃天下太平之根本法轮,对一切人,皆当以此相劝,非但为女人言也。(续前)
我们学佛四众同修,出家的男众女众,在家的男众女众,你要是真正的佛弟子,你就有责任对一切人,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以此相劝,以此共勉。天下的治与乱,就在每一个家庭是不是着重道德,着重品德的修养。每一个家庭都健全,这个社会自然是健康的。社会出了问题,那就是家庭出了问题了。
所以在中国,古圣先贤建立国家社会,用什么方法?用五伦。五伦第一个是夫妇,第二是父子,第三是兄弟,第四是朋友,第五是君臣。由内向外,夫妇同一个房间,父子兄弟同一个家庭。由此可知,如果夫妇不和,你的家就乱了;家不和,社会就动乱了。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他瞭解,他明白,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好,要想这个社会安定繁荣,从那里起呢?从家庭起。家庭从那里起呢?从夫妇起。这才以五伦十义为教育的大根大本。家庭以此为根本,社会也是以此为根本,国家还是以此为根本。这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道统。
世界文明古国有几个?早就都灭亡了,唯有中国这个古国到今天还存在,你要是问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就是这个道统在维系着。如果这个道统要是丧失掉了,这个文明古国恐怕也有问题了,因为它的基础动摇了。
老和尚这些教诲,这些议论,都是根本切实的说法,老法师在答复江易园居士,也有一段话说:

又今之提倡佛学,须注重于净土法门,及因果报应。(复江易园居士书)
当时各地方组织莲社,修学净土的这些同修们,可以有一个共修共学的场所,这个很好,很难得。现代我们虽然不用“莲社”这个名称,我们遵循夏莲居老居士的建议,各处组织“净宗学会”。实在讲,这个名词就是古时候“莲社”的现代化,因为我们听到“莲社”及“寺院”,往往就联想到宗教上去了。
实在讲,现在的四众弟子,有责任要把佛教带出宗教。因为佛法本来就不是宗教,它是世尊对一切众生至善美满的教育,我们希望它能脱离宗教,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才能普遍利益社会广大的群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所以夏老有鉴于此,将此名称订为“学会”,我们现在遵从他这个建议。“学会”实际上和“莲社”是一样的,只是在名称上换了一下。
“净宗学会”怎么个组织法?需要多大的规模?多少人数?实在讲,这个没有一定,一切随缘,不必勉强去做。你们在一个地方念佛弘法,人数逐渐逐渐多了,大家觉得需要一个聚会的场所,这不就是自然形成的吗?
像台中,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到台中来之后,他就学他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给人家讲经说法,劝人念佛。利用公余之时,在朋友家里,五个人,十个人,他就讲起来了。以后愈讲人愈多,朋友家的客厅太小,容纳不下了,觉得有需要搞一个小讲堂,这才动了念头:“我们搞一个莲社。”,在绿川买了一栋旧房子,重新整修了一下,规模很小。那个讲堂只能容纳一百多个人的样子,大概一百二十个人就挤得很满,大约是五十坪的样子。
所以从前莲社的大殿大概只有五十坪,莲社现在的规模,这是几十年逐渐逐渐的扩展。旁边的邻居有的离开,移民到国外去了,把邻居的房子买来,再扩大。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它是整个拆掉重建的,最初早年的建筑,那要看他们历史的照片,很简陋啊。一切都是随缘而成就的,这成就的多么自在。
后来这地方法缘愈来愈殊胜,于是莲社那个地方容纳不下了,再开辟第二个道场,建立慈光图书馆。慈光图书馆的规模比莲社大多了,但是各位现在去看,二者大小好像差不多,那是因为莲社以后不断的扩充,才有今天的规模。而慈光图书馆一直保持着四十年前的样子,只多了一点点。我这次去,所休息的小楼是后来买的,这是四十年前没有的。
所以道场的扩充一定是顺其自然的发展,顶重要的是自己真实的修学,这个重要。所以从很小的道场,逐渐逐渐的发展,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许多大道场、名山、宝刹都是如此成就的。真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你能够得自在。
发展事业又不失清净心,这才叫“自立立他”。如果一昧发展事业,每天为这些事情操劳,而自己得不到清净,那么你所修的是人天有漏的福报,甚至于将来往生都会成问题,这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念佛往生才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一件事情,其余的,小事啊。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晓得,永脱轮回。不但永脱六道轮回,永远超越十法界,你回归到一真法界了。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那你生活的空间就扩大了,扩大到不可思议,你就得大自在了。
在那个环境里面,我们依旧不断的在修学,不断的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的修学,像经上讲的,“遍供十方诸佛”,供佛修福啊!供佛当然闻佛说法,闻法是开智慧,福慧双修。同时又能在十法界随缘示现,广度众生。我们要达到这么一个境界,佛告诉我们,只有念佛求生净土,你就成就了。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你想要到此境界,那的确是很难,在经上讲的,至少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是说明为什么提倡学佛一定要注重净土法门。
净土,最着重的是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真正的条件是清净心。所以念佛讲求的是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要与清净心相应,这样功夫就得力了,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够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当然就得生了。
心地清净的人,一定生智慧,一定生慈悲,决定不会作恶。这是老法师教我们要特别注重提倡因果的道理。

并令入社之人,各各戒杀护生。(续前)
又劝导大家要戒杀护生。实在说,今天讲到戒杀护生,我们中国人远远不如外国人。我们在许多国家,人家的公园里有很多野生动物,这些动物都不怕人,像树上的松鼠,你一招手,它就到你身边来;甚至于小鸟、鸽子、海鸥这些野生动物,它都不怕人,都可以飞到你的身边,停在你的手臂上。
这是什么道理呢?动物和人相处,它看到人没有害它的念头。可是在中国,这些动物见到人的时候,就惊慌恐怖,赶快逃命。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我们中国人杀气太重,它一接触到就生恐惧之感。所以一定要学着戒杀护生。

各各善教儿女。(续前)
老法师教导我们,我们应当劝一切人善教儿女,做老师的要善教学生。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续前)
国家社会的动乱,由于缺乏贤人,而它的根源实在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中,母教是最为重要。所以他老人家的看法是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续前)
他说有贤女,这个社会就有贤妻。一个人小时候有贤母,成人之后有贤妻,他想不做贤人也办不到,因为自小受贤母贤妻的薰陶,他在社会上当然是正人君子。由此可知,这个才是真正正本清源的良策。

愿阁下于提倡佛学时,谆谆以此告之,庶佛法世间法皆振兴也。(续前)
所以老法师对于一些在家的大德居士,在当时,居士们很多出来弘扬佛法,很普遍而且很有成就;老和尚开导他们,希望他们在弘扬佛法时,特别注意提倡,目的都是期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但求不饥不寒,何思财发巨万。(复高邵麟居士书)
人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认识清楚,明瞭事实真相。我们一生的生命是很短暂的,身体非常脆弱,怎样利用这脆弱的身体及短暂的生命,真正做到积功累德的效果,这就是一个聪明人,有高度智慧的人。所以对自己只要衣食足,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知足常乐。如果有多余的,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累积,真正的累积。所以“累积”不是说我买了有多少田地、多少房屋给我的儿孙,这个想法错了。
说到这个事情,我想到我学佛当初之时,我还在工作,尚未出家。我喜欢读书,在那个时代,台大有位教授颜一平先生开了一间书店,叫“艺文印书馆”,好像在西门町的街上,那条街我忘掉了。生意做得很不错,于是他就把工作辞掉,不教书了,专门做生意,经营的很不错。大概前后有个五、六年吧,我听说他买公寓式的房子,买了五十多间,发了财了。大概又过了不到十年,他过世了,一栋房子也带不去啊。
不知道为社会,不知道为众生,完全都想到个人的利益及一家的利益,不晓得积德给子孙。当时他卖的书都很贵,实在讲,我们的收入都非常微薄。我在他店里买了二部大书,一部是《资治通鉴》,一部《十三经》,一部《二十五史》。以后我这些书捐给慈光图书馆,我是于民国四十七年到慈光图书馆,将这些藏书捐赠给它。所以这些人都是醉生梦死,不认识事实的环境。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续前)
古人教给我们,“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这话很有道理。你将再多的财宝留给后代,不如教育你的儿女,教他读经。经,是真正的学问;史,是人生的经验。你有学问,有经验,我们常讲“有史实”,你在这个社会上,自然能够立足。这一点很重要,不必留财产给儿女,儿女得到很多财产,懈怠懒惰,财产花光了,他的生活就可怜了。所以不如教给他有德行、有学问,让他在社会上受到大众的尊敬爱戴。这比给财产不知要好多少倍了。

又世人无子,每多广置妾媵,不知培德节欲。如此乃是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
(续前)
底下一条说世间人为了子嗣这个问题操心,没有儿女,没有传宗接代的。不过这个观念,现代人比较淡薄了,过去的人对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儿女少怎么办呢?只好娶姨太太,所谓是“三妻四妾”,这情形在过去很多。印祖说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促成自己早死。印祖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他说这是“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
子孙在人生当中是一桩大事情,《安士全书》周安士居士,他也求子,你看看他是怎么个求法?积功累德啊!在佛菩萨面前祈求好儿女,如果过去生中恶业习气太重的,他就求这种人不要生到家里来,他求厚植善根,贤孝之人这样的儿女,他真的求到了。
我们再看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命中无儿女,这是孔先生给他算的,而且他五十三岁就寿终。他受了云谷禅师的指导,改造了自己的命运,他求儿女就得儿女,以后他有二个小孩,都非常之好。他没有求寿命,但他的寿命延长了,活了七十多岁,延寿二十多年。可见得断恶修善确实能改造自己的命运,一点不假的。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

这个开示,我们要重视。“圣贤”是指世出世间一切圣贤,从那里做起呢?在起心动念上做起。他非常感叹,大多数读古书的人,都在文章、诗词、歌赋上下功夫。文章可以写的很美、很华丽,但是对于正心诚意毫不讲究,完全做一些外表的功夫,虽然说是读圣贤书,却是不知做圣贤事,不知道存圣贤心。这就是口之所言及身之所行与圣贤不相应。
这是大师给我们的警惕。我们今天学佛,学佛最重要的也是从心地上下功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三位善知识代表佛法僧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我们细细从他的开示里去体会,无一不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三位都是法身大士,为什么用比丘的身分呢?代表初学,初学是比丘身分。
法宝里,传法之前先说菩提心。那段文说得好啊,十一句解释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传授法门教我们观察大海,用大海来作境界,从这个境界里回归法海、慧海、大悲海,再观察六道众生生死苦海。详细的开示,依旧是发心。
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海云比丘也是教善财发十种心。从心地上下手,要真正觉悟。你看他讲的十种心,第一个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要发这个心。不是利益自己,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完全利益自己,到后来却是真正害了自己。
譬如我们就以颜先生这桩事作例子,台大的教授,很清高,受社会人士的尊敬,为了利,把清高的行业舍掉,去作生意。不错,赚了钱了,但是为自己。你说他天天在那里打算盘,那个心多苦啊!从前是作学问,头脑天天想的是学问,现在天天想的是钱,钻到钱堆里去了。你说他的生活怎么会有快乐?在这里面天天有得失,患得患失。死了以后到那里去呢?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还有那里能去?
人道是要讲仁义道德,他要是不作生意了,每天想学问,想怎样把学生教好,他纵然不相信佛法,将来也是人天二道,有福啊。改变行业了,眼前好像看到利益了,说老实话,给你眼睛看看而已,你还能得到什么?你每天还不是吃三餐饭,还不是穿这一件衣服?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除此以外,你还能得到什么?可是一口气不来,三恶道里去了,得不偿失。
这个道理,这些事实,几个人懂得?几个人警觉?现在不但是在家人不懂,没这个警觉,连出家人都不懂。打着佛教的招牌,依旧搞名闻利养,依旧搞个人享受。所以谚语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不是没有道理。他的贪瞋痴慢,享受五欲六尘,这种烦恼习气没有断掉啊。
甚至于有一些出家人,他为什么出家呢?为了贪图享受出家的。出家人的钱财来得容易,又不要工作,坐在那里接受人供养,可以作威作福,可以来享受。殊不知这些享受,依旧是你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享受完了之后就到地狱去报到了。
要记住,你所享受的是前生的福报。还有很多出家人,他的生活过得很苦,他为什么不能享受?前世没修福,这是不懂因果报应的人所不晓得的。你这一生所受的,是你前世培植的;你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是来生的果报。所以佛经上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这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来世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哪里可以免费索取印刷版(hardcopy)的《种善因得善果》书?请点击这里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