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March 2024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边地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之边缘地区,即使生在西方七宝池中亦称为边地。此种障碍不是佛加给的,而是修行人自己找的,其本身有一种抗拒的力量,佛力也加持不上。总而言之,他对西方怀疑,并非全疑,不过疑信参半,而仍肯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且能伏烦恼。迨生西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此五百岁是依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计算,若在西方五百岁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生到西方经过一段时间就觉悟,疑惑尽消,生入九品。

疑惑分二大类,第一类是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在经中说,诸佛如来具足圆满智慧。真正能接受此项说法者很少,大多数都承认佛的智慧比一般人高,如说佛智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则他们认为这是赞叹的话,似非真实。甚至于出家多年,修行甚久仍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这种人将来往生必生到疑城,此并非佛予以惩罚,而是他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自性本能是究竟圆满的,这个问题就大了。佛与众生并无差别,佛的自性能力已完全恢复,而我们的自性能力被妄想执著烦恼盖覆著。不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即等于否定本身的自性德能,一念疑情对于自己造成重大的伤害。

疑是六大烦恼之一,修行人不了解佛智,更对于下列诸智亦疑惑不信。
(一)不思议智。表佛的能力,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他没有一样不会,所谓多才多艺,而且作的非常好,即唯识学中之‘成所作智’。
(二)不可称智。无法说出来的,凡夫看人事物有时错误,而佛则看到过、现、未十方世界绝无错误,谓之不可称智,即是唯识学中之‘妙观察智’。
(三)大乘广智。即唯识学中之‘平等性智’,唯有平等方能广大无边。我们有分别执著,不平等,心量小;佛无分别执著,其心是清净平等的。智慧是心的作用,心量广大,其作用称为大乘广智,广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是正常的现象。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万法指十方世界依正庄严。既然是自性所生的,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是迷。佛法教学令人恢复自性而已,没有什么东西给人,等到我们智慧德能恢复后,没有一样是新得来的,都是自己所本有,大乘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智是此地所讲的五种智(佛智加上述四种智共五种)。
(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即唯识学中之‘大圆镜智’,此真如本性之本体,亦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其余是智的作用。佛无迷惑,无一丝毫障碍,体相作用都恢复了,而我们的真心自性在那里?何时才能恢复自性?应深自检讨。

对于以上诸智不能接受,而对于佛所讲的因果善恶报应,他能接受,对佛所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念佛得生净土,他还相信,这种人将来生到疑城。

‘修习善本’,即本经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还相信,并以真诚心念佛。‘修习’是关键字眼。‘修’是修正,断恶修善。恶包括甚广,三恶道是恶,与三善道相比,三善道是善;三善道与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三善道是恶,因三善道不能出三界。生在边地也是难能可贵。‘习’是日常生活,修净土者要把目前娑婆世界的生活改变,过净土的日子。西方世界人的生活与娑婆世界人不同,西方人的心是清净的,娑婆世界人的心是染污的。果能对于衣食住行,知足常乐,随缘而不攀缘,现前就得大自在,清净心即现前,这句佛号才相应。同时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往生净土,必有成就。此段经文是叫我们对于佛之自性本能与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要怀疑,即能九品往生,比生到疑城好多了。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复有众生,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此系第二类疑惑,与前所说怀疑佛智不同,此类修行人怀疑自己的善根,不够资格修习净土法门,以为西方世界乃佛菩萨所居,我一身罪业,焉能去得。此种障碍比前面第一类严重。经文所提之几种智: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等,与前面的名相不同而意义则同。因本经是夏老居士会集五种不同之译本,保持五种原译之本来面目未更动一字,也是会集本的一种形式。此人对以上佛的各种智不怀疑,并且响往佛智,仰慕佛智,而对自己的善根不能相信。应知凡是生到西方世界者均是有大福德之人,如《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使下下品往生者皆是具足圆满的善根福德,否则去不了。他不知道他多生多劫之善根福德,他只知这一生善少恶多,又无宿命通,不知往昔之事,因而自卑。凡是发愿往生,信愿坚固,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佛这一句话等于对念佛人摩顶授记。像阿阇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而其求生净土之意愿尚不能现起,由此可见极乐世界不是随便可以去的。为什么西方世界均是上善之人,聚会一处,原来他们的善根是累劫所集,绝非寻常。知道事实真相,自己要珍惜这一生的因缘,如能真信真愿,证明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这一生超出三界成佛机缘成熟了。如还有疑虑,那是善根福德距离成熟阶段不远,而因缘先成熟了,入了预科,虽非九品,亦属不易。

有一次在台湾遇到一位老友钟进德居士,他已八十几岁,对禅、密、教均有研究。他对我说:‘现在年岁大了,所学的都用不上,现在专心念佛,每天走三万步,念三万声佛号。’满面红光,身体健康。此老到晚年才专心念佛,幸亏寿长,也很难得。有人平常虽然杂修,而念佛一天不断,到临终时,其他工夫用不上力,念头一转,专持名号,亦能往生。这是他的善根福德具足,万一临终念头转不过来,这一生又耽误了。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上述修行人有二类:一种对于佛的智慧怀疑。一种对自己的善根缺乏坚定的信心,而其好处是对于念佛工夫并不间断,凭其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世界。虽生西方,不能立刻见佛闻法,只在西方边地七宝城中定居。此城是比喻词,即范围义,不能自由。‘佛不使尔’,此句是说明他局限于城中不得自在,不是阿弥陀佛使他如此,而是他身行所作,自作自受。佛家常说,因果通三世,现在可以说因果通凡圣,西方也离不开因果,完全是心自趣向,与佛菩萨天地鬼神以及任何人都不相干。我们平常说求佛保佑,实在说佛不能保佑。祸福兴衰完全操在自己手中,你若行善,所得的果报全是吉的善的,心行不善,所得的果报必不如意,一切要靠自己的心行。

他们生在七宝城中,自然受身,即是莲花化生而非胎生,其居住的环境与九品没两样,此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物质生活一律平等。饮食快乐如忉利天,此是佛说,前面说其快乐如夜摩天,是弥勒菩萨说的。可见虽生边地,其快乐如天人,比娑婆世界好太多了,西方生活享受,凡夫无法想像。‘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他不能离开自由自在的见佛闻法,所居的环境,不能随意变化,不如九品往生之可以随意变大变小,宫殿随身。于五百岁中见不到三宝,不能参与菩萨大会,亦不能到十方供养诸佛。因此其智慧进步必缓,自然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是所知障,‘意不欢乐’是烦恼障,此二障相当深厚,因此叫他作胎生,此名称是比喻,而非真胎生。

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智慧所建立的。本经由第一品念到此地,一切事实可以肯定相信,此法门为阿弥陀佛不思议智所立的,不可称智所成就的,大乘广智所感的,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的。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此法门为十方一切诸佛所赞叹,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如来对阿弥陀佛之称赞绝无溢美,《金刚经》说‘如来是如语者’,‘如’是不增不减,恰如其份。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明信佛智’,明是明瞭,信是深信,佛智究竟圆满,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信佛的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中具足圆满智慧。‘断除疑惑’,相信自己的善根。今天有缘遇到这部经典,遇到这个法门,已非偶然,必定过去生中,修得有善根福德。你遇到后能信能解能愿,等于佛已经给你授记了,要珍惜这个机会。‘作诸功德’,依世尊在此经中所说的,心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极乐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广为介绍与大众,至于他们信不信不必理会,那是他们自己的善根福德问题,不能勉强。修行人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指一般往生状况,生到边地亦如此。九品往生者,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功德皆与阿弥陀佛一样。各位要知道,我们平常如心中一念不生,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变成自己的智慧德能,有可能吗?有。因为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所生的,也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用这个方法恢复我的性德,与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可能吗?如说不能,就奇怪了,佛在大乘经典中说,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心里变现的。细细思惟,明白此理,肯定事实,何以不能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真心起的作用,用有觉有迷,觉是本经所说佛的五种不思议智慧;不觉是八识,真心迷了起的作用。此段经文并不长,重要的开示一句未漏,古大德称本经为第一经,确实不错。

‘化生’指九品往生者,智慧胜故。他不怀疑,断疑生信,故入九品。‘胎生’,智慧弱一点,疑根未断,生到西方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修学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不能参加菩萨大众共修,在五百岁中不能亲近阿弥陀佛,这全是因为这一生无有智慧而且疑惑。何以如此,善导大师有解释。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的注释里,述说三辈九品的因果以及往生的方法,他说,品位有异,总因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如果遇到真正善知识开导,上品上智有份。若遇缘差一点,品位依次下降,也可能生到边地。过去善知识多,而善知识能不能把此事辨别的清楚明白就不一定了。善导大师虽讲的很明白,而依照善导大师修学的人不见得多。因《观经》注释还有一部是智者大师作的,在中国很流行,他是天台祖师。天台宗在中国日本韩国都很兴盛,读他的著作者甚多。《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五种原译本很难有机会看到,从前没有一个完善的会集本。过去有两种会集本:一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的《大阿弥陀经》,另一是前清魏源居士的会集本。古今大德公认这两种会集本,取舍不当,均有瑕疵。今天遇到夏莲居老居士所编的会集本,确实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把原译本之精华汇集一册,审校精当,堪称最善本。更难得的是黄念祖居士奉其老师夏莲老之命,将此经作一详解。参考古今中外大德对净土三经的注解综合成一个总注解,可称为《无量寿经》的大词典,非常难得。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极困难环境中,能有如此众多的参考书,确是三宝加持,因当时恰好有一位老居士将其所存一批书籍托他保管,所以他能找到许多资料。他说完成之后,担心又被破坏不能出版,是时D.C.同修请黄老到美国讲学,他藉此机会将全稿油印了若干份带到美国。我们在台湾见到此稿即大量付印,广为流通。这个缘份比古人强,务要珍惜。相信自己的善根与佛智,不怀疑,当生就会有成就。

延伸阅读: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以上资料来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净空法师讲述,刘承符居士记,承印者:C.W.Printing,印赠者:弥陀精舍,1996年8月印赠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