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June 2018

【正己化人】

【解释】端正自己,劝化别人。
【分析】所谓正,就是确实不可改变;所谓化,就是自然而然形成。这就是所谓的:其身行得正,不用命令,大家都愿意奉行。端正自己有许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没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独能够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会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接受感化的地方。如果能在这个可受感化之处,以至诚心从小处去感动,自然稍微一拨就能转化,稍微一挑就有显着效果,没有不顺从的。若以我的正,来显示别人的不正,纵然只是稍微责备,他人一定不愿接受训诲,所以会强争是非曲直,这不就会断绝他的善心吗?这就是最近喜欢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执着顽固的作为,让他人没有改过的余地,这是要深以为戒的。端正自己的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或端正事物;其心既然端正了,万物自然就会安定。学道的人应当先把心念调治好,才能抵挡外境的侵扰,绝不可因贪恋外境,而伤害内心的清静。这样心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有所立足,万物没有不随之转化的。因为这颗心的根本壮实了,万物的枝叶自然茂盛。所以要引导万物的根本,就在于清心;想要端正别人,就必须先端正自己。
【故事】后汉的陈实,在乡里以处事公正成为榜样;乡里中若有人争讼,经常请他裁断,他就以曲直作譬喻来让人瞭解,使其离去后心无所怨,并说:‘宁可受刑罚处置,不要被陈君说不好。’曾有盗贼躲在屋梁上,陈实起来拿着蜡烛,呼叫子弟集合训诫说:‘人不可不自我勉励,行为不善者未必本来就是恶人,只是习惯已养成,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像屋梁上的小偷一样。’盗贼听后非常害怕,就从屋梁上跳下来请罪。陈实慢慢分析道理让他明白,并赠送他绢布两疋,要他自行改过。陈实的行为让整县受到化导,不再有窃盗发生。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Batu 9 Cheras, Selangor),2008年12月恭印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净空老法师讲述

注解说:“正者,确不可易;化者,自然而然。”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一个人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得到大众的尊重,鬼神也会尊重、拥护,更能得到诸佛护念。
“正己”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化人”是帮助别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没有成就,就不能教化众生。落实“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先断烦恼、成就法门。断烦恼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品学兼优,然后才能化人。本培训班传授讲授的技能。德行比技能更重要,德行占百分之九十,技能至多占百分之十。德行的修养,一定要靠自己。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表率,“范”是好榜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为世人做好榜样。一定要遵守伦理道德,一定要遵守圣贤的教诲。
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有些同修说:“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他对诸法实相没有了解。如果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看破了,自然就容易放下。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宇宙人生观,对人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智慧。有了智慧,还要有功夫。功夫指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养成的,就是儒家所讲的“习性”。习惯成自然,很不容易断掉。如果不断掉习性,即使理解佛法,也没有用处,还是要六道轮回,还是要堕三恶道。佛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转变,转恶为善。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以往念念为自己,今后,要念念为别人,为社会,为一切众生。
《清净经》讲:“人神好清”。心,本来是清净的。欲望把清净心动摇了,所以人们的心不清不净。心不清不净就是凡夫。要恢复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性、真心。以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的人,就是佛菩萨。
学佛人一定要以佛为榜样,以祖师大德为楷模。出家人最好的榜样是释迦牟尼佛,在家人的好榜样是维摩居士。在近代,出家人要学印光法师、虚云老和尚,在家学佛的好榜样是江味农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学佛要像一尊佛,学菩萨要像一尊菩萨。有些同修说:“难!不容易做到。”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为什么说“不难”?求人的事很难。这是求自己,不是求人,所以说不难。为什么说“不易”?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不容易了。
学佛要学得像,就要能放得下。我第一次向章嘉大师请教,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五十年来,我就是学这六个字。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也是这六个字。他们没有自己的道场,也没有徒弟。信众虽然很多,他们只是劝导大家念佛修行而已。他们的心中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信徒不来找他,他们绝不放在心上。他们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
“放下”与“看破”是相辅相成的,能放下一分,就可以多看清楚一分;能多看清楚一分,就又可以多放下一分。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就是看破与放下相辅相成。
六度就是“看破”与“放下”。般若是看破,其余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贪心;持戒是放下恶念;忍辱是放下瞋恚、嫉妒;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
注解说:“清贵容,仁贵断。”学佛人与世间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清高。清高的人要能包容,要有度量。寺院供奉弥勒菩萨,表有度量,能包容。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如果不能包容,就谈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学。所以,我们要把包容放在第一位。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学习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睦相处。“仁贵断”,“仁”指仁慈。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才是真正的仁慈。佛家常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就是因为感情用事,而没有智慧决断。
一位同修问:“学教也会分心,是不是杂念呢?”如果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而学教,就是杂念;如果为光大佛法,普度众生而学教,就是正念。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是轮回的念头,即使讲经说法,依然是造轮回业,只不过是轮回业中的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连三善道都不能去,只能到恶道中享福。总之,弘法利生是修福。如果过分重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将来就会在畜生道、饿鬼道中享福。《安世高传》记载,安世高的一位同学,原是出家人,“明经好施”,通达佛法又喜欢布施。只因自私自利心没有放下,对托钵得来的一餐饭,不中意,仅仅此业,来生就得畜生身。因为他“明经”,有智慧,所以作龙王,很灵验。他的福报也很大,千里内的信徒都去礼拜他、供养他。可是,他苦不堪言。安世高去度他,为他讲经说法,劝他回头是岸。一位明经好施的法师,只因小小不如意,就堕三途。反观自己,既不明经,也不好施,脾气却比他大得多,将来能往哪道去呢?
古人说:“袈裟之下失人身。”为什么许多祖师大德不轻易劝人出家呢?如果他出家之后,不能完成佛陀的使命,岂不把他送到恶道去了!常言:“地狱门前僧道多”,不无道理。
学讲经的人,还要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有慈悲心,要舍己为人。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教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自私自利是重大障碍。
第二个条件:一定要有师承,要尊师重道。常人很难做到这一条。师承是对老师绝对的尊敬、服从。老师把他的经验、心得传授给你,如果对老师不尊重,不肯依照老师教的方法修学,怎么能学成?善于学习的人,必定借重老师的经验、成就,完全继承他的长处,作为自己修学的基础。然后,再对老师的缺点有所改进,学生就可以超过老师了。
第三个条件: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深入到什么程度?到“见性”,依教下讲“大开圆解”。佛家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通”是通了“性”,就是“见性”。专修一部经典,大开圆解之后,就对任何经典的义理,都明瞭了。不仅对佛法通达了,对世间一切法也都通达了。
这些原理原则在佛门实行了二千多年。凡修学成就者,无论在家众、出家众,都没有违背这些原理原则。
世出世间只要“通”了,就圆满成就了,一切障碍都没有了。不通就不能成就。通了就是开悟,落实就是证果。
世出世法无比繁杂。世界上的学术著作太多了,如果靠读书学习,到哪一年才能学通?李炳南老居士曾说:中国有一部大丛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集,于乾隆年间编定,类似现代的《百科全书》。仅仅这部《四库全书》,一个人一辈子就读不完。乾隆以后,又有更多著作问世。除了世间法之外,还有出世间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一个人绝对读不完这些书。
怎样才能“通”呢?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一个秘诀:“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就感应通达了。古往今来,真正开悟的人,真正通达的人,都用这个方法。什么是“至诚”?曾国藩先生给“诚”下的定义:“一念不生谓之诚”。如果还有一个妄念,就不诚。诚到极处,极其微细的妄念都不生起,才是“至诚”。
“通”是通达自性。“通情达理”,“理”是真如本性。用至诚的方法通达真如本性,是究竟的通达。世间人不明究竟之理,没有通达自性,所以,他们只能明瞭局部的事理。通达自性才是根本。
佛经说:“深解义趣”,就是通情达理。“情”是世间法、十法界,“理”是出世间法、一真法界。明瞭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就是真正的通情达理。“达理”是证入自性。“通情”是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也达理,也证入自性。我们今天之所以无法通情达理,就是因为放不下“我”。有“我”就有私心,就自私自利,于是情也不通了,理也不达了。
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有度化众生的使命,都是菩萨。佛教教育成就的是菩萨法界。《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菩萨法界,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如果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
佛教导每个人,每位佛弟子,都要担负起社会教育工作。佛法要普度众生,要救苦救难,用什么方法去救?教学。出家人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必须具有专业精神,推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不分种族,不分地区,不分宗教信仰,都要平等的教学。《华严经》讲,虚空法界形形类类千差万别。对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众生,佛都能圆满地教导他们,使他们都破迷开悟,作圣作贤。佛并没有破坏他们的族群,也没有妨碍他们的宗教信仰,更没有损坏他们的文化。佛只是帮助他们美化生活。佛陀的教育是成功的。
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事,就是讲学。孔夫子一生讲学,释迦牟尼佛也是一生讲学。在古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常常在讲学。三家村里也会有位穷秀才讲学,听众只有三、五个,十个、八个人。在都市中,讲学的规模会大一些,听众有几十个人,一两百人。读书人多半借祠堂讲学,出家法师在寺院讲经。由于广行教化,人心向善,社会安定。现代社会为什么不安定?因为没人讲学。
孔夫子一生最忧虑的就是“学不讲,过不改”。孔夫子的忧虑,不无道理。“讲学”是解门,“改过”是行门。解行相应,定慧等学,才能成为圣贤,即佛家所讲超凡入圣。讲学,要讲圣贤之学。自己有过,要立即改。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还在改过,何况我们凡夫!
讲学,不必固定的场所,也无须固定的听众,随时随处,随类现身,随缘说法。我的家乡文风历来兴盛,清朝的桐城派,就出在那里。在我幼年时代,乡间的老先生讲学地点,多半在茶馆。三、五个朋友在一起喝茶,他讲大道理。旁边喝茶的人都在听,非常有趣味。听他们的谈话,可以增长学问,增广见识。
学了就要讲,尽量多讲,到处劝勉别人。古人讲:“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学了不肯讲,就是最大的过失。有人说:“我没有机会讲。”难道这一天从早到晚,你就没有遇到过一个人?遇到一个人,就对一个人讲;遇到两个人,就对两个人讲;实在遇不到人,就学生公,对着石头讲。要喜欢讲,喜欢度众生,喜欢帮助别人。劝别人也是劝自己,劝的遍数多了,时间久了,潜移默化,自己也受益。
如果你确实没有公开讲的机会,可以买台录音机或录像机,对着它讲。讲完之后,再放来听。你先讲给它听,然后,再让它讲给你听。知道多少就讲多少,不知道的不要讲,以免讲错。凡有疑惑,一定要请教。多听别人的开导。对不同的意见,要能辨别是非、邪正,也要有度量包容。这样做才能开智慧,在道业上才会有进步。
四无碍辩才的最后一条是“乐说”,就是喜欢讲,喜欢教人。别人来请教,当然要教他。如果没有人来请教,就学菩萨,作不请之友。其实,众生的疑惑无量无边,却难得有人懂得如何向佛请法。经典上,向佛请法的人都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由此可知,世尊也常作众生的不请之友。总之,我们要念念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启发他们的真实智慧。我们要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是智,断恶修善是德。
在一个地区,如果讲学的风气兴盛,人们必定明理,必定有智慧,这个地区必然安定。人们如果能明理,有智慧,无论富贵还是贫贱,生活就会过得安和利乐。为什么居士林很兴旺?因为天天有人讲经,天天有人念佛。
孔夫子一生讲学,“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也是“述而不作”。孔夫子所讲的道理,是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脈承传的教法。释迦牟尼佛所说法,也是古佛代代相传的教法。这些道理是谁创造的呢?没人创造,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从谁的自性中流露出来?从我们自己的自性中流露出来。“自性本具智慧德能”,“法尔如是”。现代人“创造”的念头很强。世法、科技可以创新,圣贤的教化不能创新。创新是迷,是分别、妄想、执着。从分别、妄想、执着中流出来的,违背自性。其实,古圣先贤的教诲很多,我们只要能悟入几句,就终生受用不尽。
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的项目是什么?帮助他们破迷开悟,诱导他们念佛。世尊说法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谓“三转法轮”。第一、“示转”,用提示的方法。上根利智之人,一经提示或动作暗示就觉悟了。第二、“劝转”。对根性次一等的人,提示不能使他觉悟,佛就用劝导的方法,呼着当机者的名字,讲给他听。第三、“证转”。佛以种种感应示现教学。众生听到了,见到了,就觉悟了。许多念佛同修往生的瑞相,都是做证明。
度众一定要懂得观机,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机,我们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受戒律、礼法的约束。我们如果仍旧用圣贤书教导他们,用戒律约束他们,他们必定不能接受。印光大师用《感应篇》、《阴骘文》、《了凡四训》劝化世人,契机又不违背理。印祖启示我们:必须将经典简化。一定要“深入浅出”,自己修学要“深入”,度众讲学要“浅出”。
在《内典教学》中,我提出《简易浅明》的原则: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要把佛经的道理、名词术语,融入现代浅显的词语。人们会感觉:“佛法不难懂,不深奥。我也可以学。”使人人都喜欢学,才能普度众生。如果故意讲得高深,让人们听不懂,以此炫耀自己的道行,是错误的。我们做到简易浅明,才能契机,才能收到效果。无论言语或文字,都要以此做标准。
佛法要应机,一定要本土化。这不是我的发明,佛法弘传历来如此。两千年前,汉武帝礼请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来中国。他们并没有把印度的模式搬来中国,而是立刻本土化。服饰、饮食、起居完全中国化。道场的建筑是中国宫殿式,佛菩萨的塑像仿照中国人的面孔。唐朝时,中国佛教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百丈与马祖两位大师创立了丛林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人修学的一套规则。这才使佛法在中国发扬光大。
古代,由于佛教本土化,中国人才欢迎、接受。现代依然如此。
我在美国期间,告诉一位美国人:“佛教尚未传到美国。”
他说:“现在美国已经有很多佛教的寺院,怎么说没来呢?”
我说:“请看,有哪尊佛菩萨的塑像,像你们美国人?现在来美国的只是华侨、日侨。”
佛教只有现代化,佛陀的教育才能发扬光大。二十世纪,由于科技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陀教导我们:自行化他要“契机契理”。“理”永恒不变,“机”则与时俱进。弘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如果违背时代潮流,必定行不通。从百丈大师至今,已经将近一千五百年。当代必须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祖祖相传的方法,能适应过去,却未必样样都能适应现在与未来。新的千禧年,佛教需要大幅度的改革。
佛法虽有不变的原理原则,在形式上却没有定法。因此,佛法才能传遍虚空法界。佛法从不墨守成规,而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华严经》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革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有大智慧、大德行、开悟证果的人才能办到。生逢新旧交替的时代,出家同修的使命、责任非常重大。关于新的千禧年,佛在《法华经》中已有开示,我曾在《〈法华经〉大意》中讲过。
现代的青少年所看的电视、电影,大多是暴力与恐怖,摇滚音乐是噪音。电波干扰,会使他们的脑神经受损伤。内容的刺激,会使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他们将来是你们度众的对象。他们是十分不正,你们要用超过十分的纯正,才能感化他们。
佛陀从事的教育是义务教育,不接受报酬。如果接受报酬,人家会有疑虑。不接受报酬,人家才尊敬你。他会想:“你教我是真诚的,无条件的。”
有些人很想请我们去讲经,但有顾忌,担心我们把他的信徒带走,把信徒的供养拿走。我们要消除他们的顾忌。如果其他道场请我们去讲经,我们讲完了就走,绝不与他们的信徒接触。信徒的供养全部留给主办讲座的常住,一分钱也不要带走。信徒如果要皈依,就请他们皈依常住的法师,我们讲经的人不接受。这样,他们就没有顾忌了,就欢喜请我们去讲经了。如果我们贪图一点小利,就会错失讲经的功德,就会把许多法师讲经的法缘断掉,罪过多么重!
如来的家业就是教学。我们今天发心学佛,做佛弟子,续佛慧命,就要担当起如来的家业。帮助众生真正觉悟,是如来家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登台讲经。古人讲: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能力和环境条件。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学什么?确定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自己登台讲经的条件不够,就做护持的工作。护法与弘法的功德同样大。以手表为例,上台讲经的人就像表面的指针,护法的人就像表内的机芯。只要机芯少一颗螺丝,表就不走了。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整理成书),赠书处: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承印者: C.W. Printing, 第页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