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June 2018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解释】怜悯孤独者,周济鳏寡者,尊敬衰老者,关怀年幼者。
【分析】于铁樵说:‘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经历程。怜悯、周济、尊敬、关怀等举动,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现。如果不是天下最凶狠的人,没有人会把凌辱孤独、逼迫鳏寡、欺负老弱幼小当成乐趣的。然而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过是说要哀怜孤单无依的人;孔夫子的志愿,也不过是说让老年人得到安心,让幼小的人得到关怀。为什么呢?因为善心是很容易生起的,但是要使善事得到满意是很难的。没有能力的人,本来就要尽心尽力去做;有能力的人,就更应切实去做哀怜周济的事,并亲切地去完成尊敬关怀的工夫,不可以只是嘴里说是有心,来搪塞责任。’
【故事】周朝鲁国有一位‘义姑’,当齐国攻打鲁国时,她抛弃了怀中所抱的婴儿,而抱起手里牵着的孩子。齐军问她:‘妳所抛弃的是谁?’妇人回答:‘是我的孩子!’齐军又问:‘妳现在手中所抱的是什么人?’妇人说:‘是我哥哥的孩子。’齐军说:‘妳为何丢弃自己所生的,而抱着哥哥的孩子?’妇人回答:‘儿子对母亲而言是私爱,但侄子对于姑妈来说是公义。若违背公义而偏向私爱,因而断绝哥哥的孤儿,这是我不愿意做的!’齐军说:‘鲁国郊外还有妇人在持节行义,何况是国君呢?’于是撤军而回。鲁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就赏赐她礼物,并称她为‘义姑’。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Batu 9 Cheras, Selangor),2008年12月恭印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净空老法师讲述

此讲社会福利事业。
孤、寡都是人间不幸的遭遇。失去了生活的伴侣,尤其是老人,是人生不能避免的。少数人一生生活幸福美满,是他们过去生中修得好。
世上鳏、寡、孤、独太多了。现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鼓励宗教界,以慈悲爱心帮助他们。在新加坡,几乎每个宗教都办养老院、孤儿院,收容他们。
去年除夕,我们邀请各宗教团体兴办的老人院、孤儿院中的全体人士,与我们一起过年。客人共三千八百位。李木源居士想得很周到,向每位老人、孤儿,发一份正式请帖。这看似小事,其实意义很大。住在孤儿院中的孤儿,住在养老院的老人,难得有人正式请他们作客。这份请帖给他们无限的温暖,是他们一生中美好的纪念。我们还送很多礼物、日用品,给每个养老院、孤儿院。我们也捐助每个慈善团体。
我们做这些慈善事业用去一些钱。有的佛教徒看到心中难过,来问我:“法师,为什么把佛教信徒的供养,送给别的宗教?”说这话的人,有这些观念的人,心量太小了。他们不是佛弟子,佛对众生一视同仁。他们也不是菩萨、祖师的弟子,菩萨、祖师教我们念的《感应篇》、《阴骘文》,这些都是别的宗教的经典。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没有分别、执着。
我问他:“我们学佛人要不要照顾社会上这些老幼孤寡?”
“要照顾。”
“我们要不要办养老院和孤儿院?”
“要办。”
“我们应该不应该做慈善事业?”
“应该做。”
“你去做!”
“我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它宗教办的慈善事业,与我们自己办的,有什么两样?“自他不二”!我们送钱、食物、日用品,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他们办慈善事业,我们去供养,等于我们投资,做股东。那个慈善事业,我们岂不也有一份?你们供养我的钱,我拿去普遍投资,你们就是社会慈善事业的股东。不论出钱多少,都是做好事!
大乘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中就包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只要是男子,我们就要把他看作父亲一样孝顺;只要是女人,我们就要把她看作母亲一样孝顺。我们的财物为什么不可以供养他们呢?
对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我们要倍加礼敬、赞叹。他们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落实,真正在做。我们应当随缘随份,尽心尽力的协助他们。这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
注解说:“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言语虽简单,却将周文王治国的理念、目的,完全说出来了。怜悯孤寡老幼,使他们免除忧患苦难,颐养天年,是仁政。国家领袖行仁政,就是圣王。地方官员也要懂这些道理,推行仁政。注解又说:“夫子之志,亦不过曰:老安少怀。”孔夫子是大教育家,也是如此理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教导从政的人士,要怜悯、救济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
佛法讲因果。我们也会老。自己老时,也会希望年轻人来照顾自己,也希望受到尊重。因果循环,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
“六波罗蜜”的第一条就是布施。对缺乏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缺衣送衣,缺食送食,而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实在讲,没有功德,只有福德,而且不是圆满的福德。圆满的福德中有真诚的爱心。
帮助他人应该以帮他开智慧为主。这是真正的慈悲救护,能帮助他离苦得乐,永脱轮回。缺衣送衣,缺食送食,可以救他一时,却救不了永久。纵然能帮助他此生,他的来生怎么办呢?佛菩萨帮助苦难众生,教导他们明瞭因缘果报,使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因缘造成的?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善?这是真正的救济。
人为什么会受苦难?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靠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他到人道投胎的业力。他在过去生中持五戒,才能得人身。另一种是“满业”~~他在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人的容貌、身体状况、物资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的不同,属于满业的果报。鳏寡孤独人士的引业与我们相同,所以都得人身,而满业不一样。他贫穷,是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悭贪吝啬。他没有智慧,没有独立谋生能力,是前生没有修法布施。他的身体不健康,多病,是前生没有修无畏布施。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作县长时,推行仁政。他自己的生活特别节俭,而以俸禄帮助孤寡贫穷。他收养孤儿,对天资聪明的,请老师教导。对禀赋迟钝的,帮助他们学一些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长大可以谋生、自立。这才是真正的救济。
世出世间圣人所行布施,纯粹是法布施。《金刚经》中比较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经中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什么道理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只不过养其身命。纵然能得一生丰衣足食,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如果真正通达了佛经中四句偈,就可以超凡入圣,永脱轮回。
“岁时春日少,世间苦人多。”看到他人受苦,就要想到:自己也有那样的日子,或许过去有过,或许将来会有。自己受苦时,希求别人帮助、怜悯。看到别人受苦,如果不生怜悯心,不予帮助,将来自己受苦时,同样没人理会。所以,凡遇到他人遭受苦难时,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给予帮助。
注解说:“好善之心,人之所同。”人人都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须有人提倡。提倡的人、带头的人,是真正的志士仁人。
注解说:“天下不患无有力之人,患无能发大宏愿之人耳。”佛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实在太难了,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
注解引用《华严经》上的“四愿”,每愿都是世间一切众生所希求的。
第一愿:“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
“发菩提心”最重要,四愿都是以发菩提心为根本。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因;“一向专念”是缘。因、缘具足,才能往生净土。我们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不中断,不是七天,也不是七十天,而是长期的。我们做到了“一向专念”,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仍然不能往生西方。佛讲八个字,我们如果只做到四个字,无论做得多么圆满,也不过五十分,仍然不及格。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诸佛菩萨所看到的真相。浅显而言: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果相续,绵延不断。深入而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明白了事实真相,就是菩提心。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是自己求解脱,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与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平等的一真法界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菩提。我们不但要自己修行,还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在世间,觉悟的人相当辛苦。人们往往以为,觉悟的人一定很自在、很快乐。事实恰恰相反,觉悟的人受尽冤屈、侮辱、折磨。谁侮辱、折磨他?不觉悟的众生。不但在佛法中如此,在世法中同样如此。常言说:“好人受人欺。”好人如何因应?好人仍然做好人,甘愿受欺负,而且不埋怨。好人是明白人,与不明白的人相处,既要帮助他觉悟,还要受他折磨。如果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真正觉悟的人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都流露在生活中。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出来,佛菩萨明瞭,暗中护持他。我们要发心做好人,尽管好人很辛苦。
“具足智慧”。发菩提心,智慧才现前。我们想发菩提心而发不出来,原因是业障。一切不善的思惟、造作,是“业”。业,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即使我们造善业,善业,也会障碍菩提心。因为,这个“善”不是真善,而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只能得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开智慧。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不夹杂分别、执着,不分别自己的意思,不执着自己的利害,把自私自利,自己的见解、主张、成见,统统放下。这样的断恶修善,才是菩提心。这样修行,才开智慧。
智慧现前,才能“永保寿命”。其实,每位众生都是无量寿,是修来的吗?不是修来的,而是自性本具的。
第二愿:“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此处省略“病”字。谁能不老、不病、不死呢?念佛往生的人。有的人站着走,有的人坐着走,有的人走时向亲戚、朋友辞行。他们不是死,而是活着走的。“不老、不病、不死”法,怎样修?依《无量寿经》修学。
第三愿:“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我们现在身体不好,有病痛、烦恼。病痛、烦恼,都是因为有私心,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是“我”。起心动念,“我”要……,“我”的意思是……,“我”以为……。有“我”,就会有病痛、烦恼。
病从哪里来?从三毒~~贪、瞋、痴。心中有贪、瞋、痴,才会感染外面的病毒。现代医学讲免疫力。佛家讲:断贪、瞋、痴,心地清净、平等、觉,就能免疫;心地大慈大悲,就能解毒。
“寿命自在,能随意住。”随意住,指想住世多么久就住世多么久。《高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中,都有这类记载。注解《楞严经正脈》的交光法师寿命尽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向阿弥陀佛请假,希望多住世几年,为《楞严经》作一部注解。不仅交光法师,历代在家众、出家众之中,很多人都有这种功夫。
佛菩萨住在世间,不是依自己的意愿,完全依缘份。缘,是众生愿意不愿意跟随他修学。如果有人跟随他修学,他就必须住世,因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如果没有人愿意跟随他修学,他就没有必要住世了。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入般涅槃,就是如此。佛说:应得度者都已得度,未得度者要看以后的因缘。有时,愿意修学的人看似很多,其实,阳奉阴违,不能依教奉行的人,不算在内。
第四愿:“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人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可是又都会老。老的原因是分别、执着。有执着,就会生病;有分别,就会衰老。一个人如果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分别、执着,就不会生病,也不会衰老,至少衰老的速度会减缓。分别、执着严重的人,老化就很快。
境随心转。心转了,身就会转,就能不老、不病、不死。谁做得到?佛与法身大士做得到。我们如果提升到法身大士的境界,也能做得到。
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内容讲养生。书中说:人的正常寿命是两百岁。人体像一部机器,保养得好,照顾得好,寿命应该是两百年。人们活不到两百岁,是因为没有照顾好身体,把身体糟蹋了。中国古人照顾身心,讲求清心寡欲。寡欲,只是少欲。佛法要把“欲”完全断掉,清净到极处。
许多同修都羡慕我的健康,似乎看不出衰老,问我什么原因?我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每天读经、念佛、讲经,心清净。我与别人的区别是“朋友”不同~~我每天大部分时间和佛菩萨在一起。
生病的根源有三种。第一种是生理上的疾病。吃食物不小心,病从口入。穿衣服不小心,感染风寒。第二种是冤业病,多半是杀生害命,冤魂来报复、附身。治这类病必须调解。如果对方接受调解,离开了,病就好了。悟达国师患的人面疮,就属此类。第三类是宿业病,是自己造作罪业的果报。老人痴呆症就属此类。此病患者,多半是富贵人,有地位,有财富。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甚至连自己的儿女都认不出。只要他一口气没断,就需要很多人照顾,那就是享他的福报。这种业障病,有没有救?有救,只要忏除业障,病就会好。但是,他们大多不相信这个方法,不知道如何忏悔。家人也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往往帮不上忙。
有强健的身体,才有能力办道,才能勇猛精进。自古以来,修行功夫最得力,都在少壮之时。惠能大师得道时才二十四岁。年轻人念佛七天七夜,如无其事,因为他有体力!年老体衰时,即使想精进,身体已经不支了。
中国古老传统讲“五福六极”,五福讲善因善果,六极讲恶因恶果。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整理成书),赠书处: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承印者: C.W. Printing, 第页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