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une 2018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须退避不为。
【分析】从这一节到‘当立三百善’,是实在说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体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报。道就像是大路,顺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违人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的,就是非道。这两句,一个属于教人迁善,另一个属于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统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这两个‘则’字是要加紧着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此处就要下定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如果在这转念之间,不小心就会堕入魔关。所以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体悟其中的真义。
【故事】后汉的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掘到了金子,管宁连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却把它拿起来丢掉。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公孙度非常礼遇他,想请他当官,他没有答应,他就到山中居住,很多人都来追随。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他的田地,管宁就把牛牵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惭愧,并向他致谢。后来他居住的地方逐渐有人聚居而变得广阔,于是就教他们诗书,讲述祭拜的礼仪,使他们明礼节知谦逊。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一律不接见。后来风气遍及辽东,人们都受到他的道德所感化。他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谈论道德的事,绝不涉及世事,公孙度很称赞他的贤德。他居辽东卅七年,后因朝廷召命而乘船过海返京,途中海风大作,波涛汹涌,船上的人都呼天忏罪。管宁说:‘我曾有一天早起没戴帽,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有戴帽子,过失一定是在这个地方。’同行的船只都沉没了,只有管宁所乘的船只安然渡过。归返京师之后,朝廷授其大中大夫之职,但他并没有接受;华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让给他,他也恳辞。去世时是八十四岁,他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处都已磨穿,因为他五十年来未曾张开腿来坐。遇到亲戚或邻居穷困,家中的米不够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每遇人子,就和他们说孝道;遇到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们讲悌道;对于为人臣子的,则和他们谈论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语柔顺,能藉着事来劝导人,有惭愧心的人,无不受其感化。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Batu 9 Cheras, Selangor),2008年12月恭印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净空老法师讲述

从此句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是第三大段。此段讲善行、善报。这八个字是总说。
“道”指理、道理。从因上说,善心、善行就是“是道”,不善的心、行是“非道”。从果上说,吉、福是“是道”,凶、灾、祸是“非道”。
佛法辨别是道与非道的标准是“性德”,凡与性德相应的是“是道”,与性德相违背的是“非道”。性德讲到极处,是一念心性。讲到究竟,一念“是道”,二念、三念“非道”。这个标准高,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标准,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保住一念,不落在第二念。所以,他们的果报是大吉大福,不可思议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从哪里来?从一念来。如果我们守不住一念,三心二意,就会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对法身大士而言,就非道。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自己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的好处在于,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至于得少为足,知道自己的境界很有限,还要发愤努力,不断提升。
对现代社会一般大众而言,把“道”的标准降低:五戒、十善是“是道”;破戒、十恶“非道”。降到这个标准,人们修学就有了着手之处。
对念佛同修来说,最低的水平是“净业三福”。佛说三福,总共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就是“是道”,违背这十一句,就是“非道”。
第一福是人天之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是根本的根本。能奉行就是道,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不能奉行就非道,非道必定堕三恶道。
第二福是二乘人所修的标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入佛门,做为佛的学生必须遵守三皈的约束。“皈依佛”,觉而不迷。觉者是道,迷者非道。“皈依法”,思想见解纯正。与佛相应者,是道;思想见解不正,邪知、邪见者,非道。“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省察:自己的心念清净不清净?身清净不清净?居住的环境清净不清净?清净者是道,不清净者非道。持戒是道,破戒非道。“威仪”就是好榜样,“不犯威仪”指为社会,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
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的基础。“发菩提心”即四弘誓愿。愿发了要兑现,要做到。菩萨有惭愧心,策励他奋发向上,勇猛精进。惭愧者是道;无惭、无愧,不知羞耻者,非道。“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即亲近诸佛如来。大乘经就是佛语,每天要读诵。读诵的方法,要先亲近一位善知识,这是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的秘诀,就是古人所说的“师承”。初学者一定要在一位善知识座下,成就“根本智”,成就参学的本领;然后才能遍参无量善知识,成就“后得智”,智慧圆满。“劝进行者”,不但我们自己觉悟,还要常常劝导、帮助别人。净业三福十一句中,前十句是自觉,末后一句是觉他。自觉而后才能觉他,自己没有成就,想度别人,“无有是处”。
“是道”,要勇猛精进;“非道”,要赶快退除。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含义很深很广,这是善、福的总纲;以下才讲怎样修善修福,积功累德。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整理成书),赠书处: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承印者: C.W. Printing, 第页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