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arch 2024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此品是接著上品叙述菩萨自利利他的德能。经文首先用十五种比喻,不但述说菩萨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议,同时也开示我们将来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有这种能力,含有激发我们向往之心,也坚定我们求生的本愿。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言其智慧深广无比,犹如大海。菩提乃觉,觉性至高,犹如须弥山。我们虽然没有这样至高的觉性,但不可疏忽。日常生活不能感情用事,以免迷惑,须用理智。尤其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处处皆陷阱,一切时一切处,提高警觉,不要失掉佛号,任何环境切要记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身相威光,超过日月,心地清净,犹如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乘入门应从《地藏本愿经》学起,教我们开发性地的无量功德;‘地’指大地,‘藏’是宝藏,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我们,地下又有金银七宝供我们享用。菩萨的名号比喻心地,心地中藏有无量智慧功德,要知道如何开发。《地藏经》说‘孝亲尊师’就是开发的步骤。此处叫我们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样,一切平等,净秽一律接受。‘清净如水,洗诸尘垢’,心清净,把烦恼污染洗得干干净净,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号。烦恼如柴薪,般若智慧如炽盛火,智慧现前,烦恼自息。‘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有执著必有我,有我就有生死六道轮回。在佛门中小乘罗汉我执破了,永脱轮回。大乘圆教七信位菩萨我执也破了,与小乘罗汉相等。今天我们执著的我不是真我,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极大错误的观念。除假我之外,佛说还有一个真我,如证到无上菩提,即得‘常乐我净’。‘常’是不生不灭,‘乐’是永离诸苦,‘我’是真我。‘我’的定义是‘主宰’义,自己作得了主;我想不老,它偏偏日渐衰老。若不执著假我,真我即现前。所以佛叫我们破除我执,进而舍弃法执。‘法执’是执著一切法是真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执著我,不执著法,我、法自然随缘自在,不生烦恼,也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要学风,来去自如,不执著于任何物件上。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为大众讲经说法,未觉悟者咸能得益。‘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佛教化众生,如雨甘露,滋润一切众生菩提根芽。‘旷若虚空’,心量扩大,对一切人事物均能包容。‘如净莲华,离染污故’,身心清净,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生于五浊恶世,而能保持身心之洁净,殊属难能可贵。尼拘树印度产,叶甚大,覆荫广扩。金刚杵是古时兵器中最坚者,锋利无比,可以破除错误的执著。铁围山为铁所成,异常坚固,比喻我们定力信念坚固,不为邪魔外道所动摇,如铁围山之坚企不动。此十五个比喻皆以明显之事喻难知之理,在生活当中,如遇到类似情况,就要联想到佛教诫之深意。其实以上所举事例多属六尘,西方世界六尘均能说法,在此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不过我们不闻不见而已。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此文是讲弘法利生之德。‘其心正直’即是真诚。《起信论》中说菩提心包括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大乘经论中说‘直心是道场’。‘善巧决定’,‘决定’即肯定,令人听了不会生模棱两可之意念。‘论法无厌’,教导别人无厌倦之心,自己求法也不疲不倦,此自求化他之态度,甚难甚难。孔老夫子教学,如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学生就不教了。但是佛比孔夫子有耐心,论法无厌。从前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一次一位青年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反复追问而且强词夺理,一连问了三个小时。旁人心里觉得此人实在不近人情,而李老师毫无厌倦之色,使人深受感动。

‘求法不倦’,自古以来例子很多。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学《四分律》,《四分律》部头很大,线装本二十多册。无论远近,只要有讲《四分律》的,他即往听,先后听了二十多遍,后来他成为律师祖师。李老师从前在大专讲座《佛学十四讲》,每年讲三次,我一共听了十一遍。听得太熟了,几乎可以背下来。古时清凉大师讲《华严》,一生讲了五十遍,《华严》是大部头的经典有八十卷,一天讲八小时,一年可以讲一遍,幸亏他寿命长,活了一百多岁,经历九朝,曾作七位皇上的老师。这都是很好的榜样。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持戒是禅定的前方便,使人身心清净;讲经说法令人心服口服,法喜充满。‘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此四句是比喻,利他之德达到真正圆满。鼓的音声,远近皆闻,比喻说法之影响。‘法幢’比作道场寺院。通常说寺庙,大家误会以为佛教是多神教,其实寺、庙两个名词不同。庙是供奉鬼神之所,皇帝祭祀祖先之宫殿称为太庙。一般人民祭祖在祠堂。佛教的寺院是学校,寺庙二字摆在一齐,混淆不清。夏莲居老居士建议:道场不外二类,第一类是教学,重点在研讨佛教理论,应称为‘学院’,例如净土宗可称净宗学院。第二类是四众修行之所,可称为‘学会’,如净宗学会。此建议颇有价值,可供研究参考。

佛法教学主要在开发智慧,破除愚昧。日常生活仪态要‘淳净温和’,显示学佛之真实受用。‘淳’是淳朴厚道,‘净’是智慧,福慧具足。孔老夫子的学生公认夫子的德行有五:温、良、恭、俭、让,佛法的修学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础上。‘寂定明察’是举止安祥,经上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中文译为龙、象。明察表内心,对外面境界观察的清清楚楚。‘大导师’为对佛的尊称,主持教化,调伏自他,给大家作榜样,言语造作,一举一动皆作典型。

【符按】那伽一词,根据佛学词典,摘录如次;那伽译言、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又那名无,伽名罪,言罗汉诸烦恼断,名大无罪。孔雀经名佛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故也,俱舍论十三曰,契经说:‘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

‘爱著’是三界六道业因,如不能舍离,即不能出三界,也免不了轮回,在有生之年无法脱苦,执著愈重,苦难愈多。应知一切法无常,皆是虚妄,要断一切贪爱执著,即永离三垢,‘三垢’指‘贪嗔痴’三毒,若能断掉即能超越三界。虽在此世间,也如同乘愿再来之佛菩萨,游戏神通,生活自在。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只是表演而已。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过去多生多劫积功累德,供养无量诸佛,今日遇到阿弥陀佛与《无量寿经》,知其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因而归命,信仰效法阿弥陀佛,依其教训修学,出生善根。此善根有力量能摧伏一切扰乱障碍我们的魔军。我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对有缘者专弘念佛法门。‘尊重奉事诸佛’,此‘诸佛’二字即阿弥陀佛,《弥陀要解》与《疏钞》中皆谓诸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菩萨教化众生示现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如黑夜的灯塔。他有资格消受一切众生的供养。凡是直正修道人,只求温饱,如接受供养有多余,应作利生事业,为大众修福,决不用在个人享受。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这几句话赞叹菩萨的智慧、学问、教学方法、威仪、才德,无不圆满,世间一般人没有能与他相等的,赞叹到了极处。赞叹不能过份,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菩萨确实已经作到了,其所学的都已学到而且作到圆满,得到诸佛的称赞,他的心常安住在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这句话与《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义,文字不同,意义完全一样,其心一尘不染是正受也是定。‘行遍道场,远二乘境’,二乘人是声闻、缘觉,如有人向他们请教佛法,若是没缘,他们就不教。菩萨不然,是主动的,为不请之友。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者,由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者,都有这种真实功德。以上不过是佛的略说,若是广说,穷劫不尽。

延伸阅读: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以上资料来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净空法师讲述,刘承符居士记,承印者:C.W.Printing,印赠者:弥陀精舍,1996年8月印赠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