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January 2021

人能如我存心

(发明)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识心是何物?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
(发明)先要看清楚这“存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必须先知道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例如教人取宝,务必先要知道存宝的地方。

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道之大原出于天,不过依稀仿佛语,并非孔颜道脉之宗。而世儒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说,戕(音:墙)贼自己心学渊源,独让镇家之宝于释氏,大可扼腕。乃无识小子,竟有从而和之者矣。安得有大圣贤,起而正其谬哉?
人心、道心的分辨,是儒家思想圣圣相传的真命脉。道的大源出于天,这不过是朦胧含糊的话,并非孔子颜子道脉的宗旨。但世上儒人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说法。践踏自己的心学渊源,把镇家之宝让给释氏,真让人惋惜。而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附和这种谬说。到什么时候才有大学问家出来纠正这种偏差呢?

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何云求放?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
圣贤的学问,不过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放了,谁又求它呢?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为什么又说“求”与“放”呢?这个地方应该反复研究,不可草率带过。

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于儒矣!
儒家论心,到“心性永不埋没,具备一切理,应接一切事”①的说法时,真是精确极了!但是这个意思本来出自《华严经》、《楞严经》的注解。孔孟以后,周程②以前,儒家从来没这样的话。朱熹发掘出来,不能说无功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晦菴十八岁,从刘屏山游。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搜其箧中,唯大慧禅师语录一帙(见尚直编及金汤编)。每同吕东莱、张南轩,谒诸方禅老,与道谦禅师最善,屡有警发(谦师逝后,晦菴有祭文,载《宏教集》)。故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略有近于禅者。晚年居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谓晦菴为全然未知内典,过矣。(鲁公与孔子言而善,孔子称之。公曰:“此非吾之言也,吾闻之于师也。”孔子曰:“君行道矣,直心即是道。”然则爱晦菴者,正不必为晦菴讳也。)
朱熹十八岁时,跟从刘屏山游学。屏山认为他一定是个热心科举的人,但打开他的书箱,里面只有大慧禅师语录一套(见《尚直编》与《金汤编》)。常同吕东莱、张南轩拜见各方禅者,与道谦禅师关系最好,常有警醒启发(谦师去世后,朱熹有祭文,载《宏教集》)。因此在《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大致近似于禅意。晚年住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说朱熹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错了。(鲁公与孔子说得很投机,孔于称赞他讲的道理。鲁公说:“这不是我能讲的话,是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孔子说:“您已入道了,直心就是道场。”因此尊敬朱子的人,就不应该替朱子隐晦)。

注:①见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在明明德”注。
    ②周程:即周敦颐、程灏、程颐,自周敦颐、二程至朱熹最后完成了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体系。


论心(原文译白五则)

心不在内
愚人都认为心在体内,这是因为误认五脏六腑的心,就是人的本心。不知体内的心是有形状的心,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人的本心是没有形状大小的心,不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有形的心在体内,无形的心不在体内。如果说同是一物,那么尧舜与桀纣的心,善恶相隔天远,为什么同犯心痛病,都是一样诊候,一样治疗?因此服药的心与善恶的心,就完全不同了。


心不在外
有形的不是心,那么能知能见的一定是心了。所知所见的,都在外面,足可证明能知能见的心,也在外面了!闭上眼睛想一想,只能在对面见其形状,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里面自见其形。譬如身在室外,所以能看见室外的墙壁窗户,不能从窗户中看见里面。果然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知苦知痛,也是你的心。别人吃黄连,你不说苦;蚊虫叮咬你的皮肤,你就喊痛。怎么能说心在外面呢?


心不在中间
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一定是不出不入,在中间了。回答说:不对。如果有出入,就不会在中间;一定在中间,应该没有出入。况且你凭什么标准定为中间呢?如果在皮内,依然在内;如果在皮外,依然是外。再找中间,那不过是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难道那是你的心吗?


心非有在有不在
有人说心有时不存在,这时就会看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如果看之能见,听之能闻,食之能知味,这就是心在的时候了。心真的有时在有时不在吗?回答说:这是六识,不是心。例如看见美女在前面,就生爱慕,这是眼色相对而成识。说着酸梅,口水自生,这是舌味相感而成识。登高下视,两腿发抖,这是身触相迫而成识。如果认为这就是人的本心,则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就是点醒这些糊涂的想法啊!


心含太虚
《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十方虚空,存到你的心中,就如同一片云飘在太空里。佛与阿难七处论心,七问七答,尽破妄心,然后渐渐显露妙明真心,使阿难恍然大悟,这一段真是深刻指明了心在何处的问题。

(按)“心”字既已含糊,那么“存”字就欠确切。如果一定要说出它,将错就错,姑且以“未曾虐待人民”及“救人之难”等,作为帝君的“存心”。敬仰并效法,就可以了。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承印者:和裕出版社,印赠者:华藏净宗学会,2004年10月初版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