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January 2021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发明)篇中所言,皆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发明)①本篇中所说,都是帝君现身说法。因此以“我”字开头,说我一十七世的事。特把我们身中过去现在都无损坏的东西,指示出来。人只因为生不知从那里来,死不知到那里去,就说人身体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于是他的行为就非常放肆,没有半点顾忌。文昌帝君非常害怕这种思想既误了自己又误了别人,流毒不浅。故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开来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有一十七世,我们也都有一十七世。因此,现在种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会有福报;种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会有福报。(人只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如果知道有来世,自然就会去修来世福。)理解了这篇开头语,就等于已经忏悔了一半的过失。

注:①发明:启发,阐明。

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矇眬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更变。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人读善书,常常心粗气浮,不能仔细思考,静静体会。例如“我”字、“身”字,没有不模糊混看过去的。如果认得“我”可为“身”,“身”不能为我,就知道“我”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无量劫来长存不变,没有生死。客人就改头换面,忽然去了忽然来了。好像远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轿,或者骑马开车,种种不同,人却无变化。舟车轿马是“身”,乘舟车轿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戏,或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种种改变,人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是“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从一身来说,那个能够看和听的,是“身”;能够指挥看和听的,是“我”。身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朵到老就渐渐听不清楚了。“我”就没有生死,故眼睛虽昏花,但指挥眼睛者不昏花;耳朵虽然听不清,但指挥耳朵者却清楚。(如果认为眼睛耳朵的就是“我”的一部分,这是认贼为子)因此大人则得到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而被身用啊!

补充:(译者的发挥)世人都以四大(地水火风)的身体为我,而它仅是物质的组合,不是真我。如果物质组合就是我,那么现在的科学可以制造物质,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连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如蚂蚁)也制造不出来呢?所以物质组合的身体不是我,只有能组合者才是“我”。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一切善恶的种子都种在里面,驱使众生六道轮回,善恶报应,自作自受。眼耳并不会见闻,仅是细胞的组合,故不是真我,能听能闻者,才是真我。虽然眼耳都坏了,但见性与闻性是不坏的。如果眼以明为见,黑也是见,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看不见”不正是见吗?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且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君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一个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有无量无边劫。帝君的“我”无穷,那么我们的“我”也无穷。帝君可以为常人身,也可以为贵人身,还可以为天龙八部①地狱鬼畜身。帝君的“身”没有一定,那么我们的“身”也没有一定。轮回转世既多,那么前世的父母六亲②也多。帝君前世的缘分多,那么我们前世的缘分也多,这样看来那么“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晚,投胎出生靠机缘,常人贵人等都是演员,身体是皮袋。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很难与一般人说明白啊!

注:①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②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前世后世,好像昨天和明晨一样,来的快,去的快,我们生下来就存在的,并不是佛家的发明创造。例如五脏①六腑②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却看不见,但因为借医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个部位,并作为用药的地方。

注:①五脏:心、肝、脾、肺、肾。
    ②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补充:佛只觉悟真理,并没有创造真理。世界没有第一因(神创之说),六道轮回,无始无终。

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平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之不仁,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为造物!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帐之名,孔子可免无稽之谤。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说也。
如果人无后世,没有轮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圣贤站出来讲话,也会因为没有证据,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说有仁心的人一定长寿,经常称赞颜子之仁,但颜子①反而很早就死了。无恶不作的盗跖②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长寿。这样一来,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乐得作小人,天地造物怎么能够这样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来清算,互相抵偿,我们才知道修善积德,不断进步,恶念才会时加戒备提防。这样上帝就不受混帐的名声,孔子也可免受没有根据的毁谤。

注:①颜子(公元前521-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以德著称,后世称为复圣。
    ②盗跖(zhí直):春秋末期人,盗贼之王,恶名远扬。《荀子●不苟》说他:名声显赫,像日月一样,与舜、禹流传不息。《庄子●盗跖》说他:带领部卒九千人,横行天下。

补充:基督教说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势。上帝好像世间的法官,如果没有做坏事,怎么会被捕入狱呢?再说上帝是纯善的化身,他不会使好人下地狱,恶人上天堂。故命运由因果决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谤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诞,前世后世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言思之,恰中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讥防风氏为短小,亦已过矣。
虚无寂灭的学问,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吗?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现在讲佛理来劝世的,一定会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暗有鬼神。已过去的是前生,还没有来的是后世。步步证据确凿。试问:虚无二字怎么能够拿来谤佛?如果认为地狱天堂为离奇虚妄,前世后世渺茫不见,说身体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恰中虚无二字的病根,学佛的人说:肉体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的人就说:没有前生,没有来世。又说:舍一身又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则是一寂就长寂,一灭就永灭了。平心自问,寂灭二字谁当受它。可叹啊!自己是侏儒①,反而讥笑别人矮小,不是太过分了吗?

注:①株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补充:佛于菩提树下,入于甚深禅定,而得五眼六通。其中宿命通即是能看到三世因果轮回的实相,我们未得宿命通,当然看不到前世和后世。但是不能说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像电波看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存在。以人类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还很多。没有看到不要紧,通过别人介绍也就可以知道了。我们没有到过外国,但到过的人可以给我们介绍。

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用刀杀人,只不过杀害了人的肉体;如果说没有后世,径直斩断了人觉悟的命。斩断肉体,危害只有一生,斩断觉悟之命,就杀及后世。因此劝人改恶修善,还是次要的工夫。先认识清楚,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从根本处入手。

补充:只有认识三世因果轮回,改恶修善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才知修善是好自己,作恶是坏自己。

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为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粱之内,食者必多,故其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没有后世的说法,如果出自那些凶恶小人,人们就会轻视忽略这个问题。例如把剧毒放到臭食里面,吃的人因气味不好,就自然少吃,这种危害就较浅。如果没有后世的说法出自正人君子,人们因为尊敬他就信奉他。这就好比是剧毒投进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危害就深了。如果能够正直为人,旗帜鲜明,一心以救世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作以偏为正的妾妇,那么他的阴功就无尽无穷了!

补充:这里说了三种人,第一种人易辨,第二种人复杂,第三种人是境界最高的人。

吾辈一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寿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少。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知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等贫贱于富贵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是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我是一介书生,自有书生习气,平常闻三世轮回之说,无论信与不信,都不肯说出口。现在悟出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就可以明目张胆告诉人了。为什么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后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阴无几。现在知道肉体虽死,真性不会消亡,可知生命原来地久天长。因此能把短命改为长命,是一十七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太渺小。现在知道有六道轮回,互为高下,那么豪贵的路,前世怎会不经历过呢?因此,能把贫贱与富贵的差别看得很淡薄,是一十七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所招。那么当遇逆境之时,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够消除忿怒转化为和平,是一十七世之说。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行善正是庇护自己,损人正是损害自己。那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战战兢兢,警惕戒备自己不要起动恶念。因此,能够化贪残为良善,是一十七世之说。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能检查观察前世后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至,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有差离的。因此,能转愚痴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说。

补充:上面是安士先生的切身体会,下面具体征引事实。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二十二则俱出文昌化书)


天赐贵子,振兴儒学
帝君说:我的阴身正飘游人间,来到会(kuài)稽山北,看见一个隐居的人(圣父),年纪五十岁左右,正烧香拜天求子。这时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清晰地挂在天空,而这位隐居的人正好姓张,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里。我乡剪发纹身①,成为落后民族的陋习。我长大之后,为这种旧习很不快乐。就找来鞋帽,自习礼文(儒服儒冠从此开始)。远近没有不认为我怪异,但时间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随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诵唐虞②大训数篇(就是周成王临终时所说的)说:“中国有人来继承它。”我很喜爱,跟随他学习,随口记授没有漏掉一点。于是有些愿意学习的,都到我这里来学习,我就成为他们的老师了。

注:①纹身:在人身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
    ②唐虞:上古时代朝代名,唐为尧所建,史称陶唐,虞为舜所建。

(按)孔子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母在尼山①祈祷,诚心所感;帝君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苍天。出生都是不同凡响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时振兴儒教,向万世显示了走向纯善境界的微言大义;帝君则在周朝兴盛时振兴文教,他的阴德绵延传于千秋。难道不是方法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啊!

注:①尼山:山东曲阜县。孔子之母在此山祈祷而生孔子。


劝谏成王,调和关系
帝君说:我在周成王时代,姓张,名善勋,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边向他进言。当时虽是盛世清明,但我忧君忧国的心从来没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时候,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满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就常常以君臣能够始终共享苦乐祸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进谏,但谏书的稿子经常被烧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因此周公在东征时,虽然四方诸侯流言蜚语很多,连召公也有怀疑了,但最后还是能够保全,我在中间也出了一些力。

(按)张氏本是黄帝的后裔①,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巳年,以后托生常多姓张。民间流传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的那一世。如果要推广到帝君多生,那么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

注:①后裔(yì意):后代子孙。


团结亲族,大兴义庄
帝君说:我在京城十年,离别家乡很久了。有一天,读到周公鸱鸮①诗,忧伤而感动,有怀乡之情,就向朝廷告老还乡,埋骨故土。回家后,看见宗族中人多贫穷,就倡议建义庄,有困难的就救济,有疾病的就帮助医治,男女长大的就帮助嫁娶,聪明伶俐的就帮助读书。这种做法一推广,大家都一齐来仿效,义庄就越来越多了。

注:①鸱鸮,我国古代指一种似黄雀而小,嘴尖如锥的鸟。

(按)这时帝君用歧黄①医术救治人民,经营办理义庄,具体负责的都是帝君的儿子。
注:①歧黄:歧伯及黄帝,是医家之祖。


初闻佛理,萌发善根
帝君说:我在朝廷时,听到修道人说:西方的国家(是印度,非极乐世界),有位大圣人(是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不用言语就能自然感化众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国家。以慈悲为主导,以方便为法门。以整洁身心为入手,以离一切相,灭贪瞋痴,入于本体寂静,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为法乐。把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梦,梦醒全无。不因外境干扰,而生忧喜悲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无生无灭。我曾经很敬仰向往学习这些道理,等到我辞退官职,荣归故里时,路上遇到一位隐居的人,在闹市中唱歌,他的歌与我的心意很相吻合。于是我下车礼拜,诚心向他请教,唱歌的人仰天叹息,把心印①指示给我,把要诀教导给我,说:“这是西方圣人归向本体寂静的大法,你能够念它学习它,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无量寿。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觉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导后,就知世间的缘分已尽,把一切想法都放下。到了中秋,汇集亲朋,留颂而去(颂记载在《文昌化书》上)

注:①心印:彼此会意。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按)有人认为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就会怀疑帝君当时从什么地方听到僧道中人的话。但是,只要从头至尾地考察一下历史记载,就知道西周的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这时只见太阳出现双轮,五色祥光,射向太微①,遮没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之水猛涨。昭王叫太史苏由占卜,得乾卦九五,说:“这是西方圣人诞生之相,过后千年,佛法将传来我国。”昭王叫人刻石记下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书异记》及《金汤编》)。到周穆王时,西方国家有神人来到中国,出入水火,贯穿金石,翻转山河,移动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让他住在那里(出自《列子》)。因此,山西五台山,陕西终南山,苍颉②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几个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迹。《列子●仲尼篇》也引孔子的话说:“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孔子又有一本书,叫做《三备卜经》,其中有一些篇章,也说到西方圣人的事迹,唐敬宗时还见有人引用这本书)。又曾考证秦缪公时,陕西扶风发现一座石像,缪公不识,放到马棚里,缪公突然得病,梦见天神谴责自己,醒来后就问身边的臣子。由余回答说:“我听说周穆王的时候,有神人来到我国,说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终南山做中天台,高千多尺,如今基址还在。又在苍颉台建造三会道场。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这里吗?”缪公说:“最近发现一个石人,衣帽不是现在所制的样子,正在马棚,难道是因它引起的吗?”由余一见,惊骇地说:“正是佛神啊!”(朝鲜、日本往年佛法没有传去时,土中有祥云涌出,挖开获得阿育王③塔)缪公恭迎放置到清净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缪公以为发怒,就杀三牲④祭拜它,这时出现一位善神,托起祭品高高地抛向远处。缪公非常恐惧,就问由余。由余说:“我听说佛好清净,不吃酒肉。爱惜物命,就如保护自己刚生的孩子。大王想要祭供他,果饼就可以了。”缪公非常高兴,想要塑佛像,却找不到人。由余说:“从前穆王所建造的寺庙的旁边,应该有工匠。”就在苍颉台南村,寻找到一位老人,叫做王安,已经有一百八十岁。他说曾经在三会道场,看见人塑佛像,但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已经无力塑像。于是再到其他村子,悬赏征招,找到四个人,塑造了一尊铜像。缪公看了很欢喜,在土台上建楼阁,高三百尺,来供养铜像,当时叫做高四台(出自《天人感通记》和《法苑珠林》)。从前扬雄⑤、刘向⑥,寻找藏书,常常看见佛经。这样看来,则孔子所说,及帝君所闻,就有来历了。可惜当时佛教还未东传,说得比较简略。

注:①太微:太微垣之略称,星官名。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
    ②苍颉:始创文字的人。
    ③古印度国王阿育王早年信婆罗门教,残暴异常,后改信佛教,广施仁政,建立八万四千塔,又派人出国传教,使佛教流布世界。
    ④三牲:指牛、羊、豕(shǐ,猪)。
    ⑤扬雄:西汉蜀郡成都人,校书《天禄阁》,他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
    ⑥刘向:汉宣帝时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情动入胎,为人作子
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里一会儿。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多么快乐呵!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域的主管。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只有在命终的时候,现出五种衰相①,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时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他当时是在神道中间),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糊涂涂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一看,身体已在浴盆里面,此时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注:①五衰:头上花萎、衣裳污垢、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感受,眷属也相继离开)。

(按)生死海中,一经沉溺污染,就会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从来没有谁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独往独来,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闻出世之道,本来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只因一念爱恋山水,就被洞庭君山拖住了。即使意识中绝对没有做山灵河神的想法,也会在不自觉中已堕落为血食之神了!至于心中可怜张妇的祈祷,本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想到就成为她的儿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怀中,等到发现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帝君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沉没茫茫业海的凡人!

补充:临终一念,最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爱染,便入轮回。


张家为子,盛称孝友
帝君说:我的亡父姓张.名无忌,作周厉王的臣子,任保氏①职务。当时厉王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以至于拘禁说他过错的人。当时亡父直言劝谏,厉王发怒,放逐鄱阳而死。这时我还很小,跟着母亲黄氏,回去送葬到黄河以北。十岁时出外读书,取名叫做忠嗣,是继承父亲志向的意思。已经成年了,祖父把我作为儿子,取名为仲。母亲黄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训导我(帝君自己说母氏每天诵观经,晚年无病坐化,更信这时已有佛法)。等到宣王继位,颁诏前朝臣子,无罪而死的人,都录取他的后代为官。我禀承母亲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②来鸣冤。宣王颁诏恢复了亡父的官职,谥号③为献,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个哥哥叫允思,不幸早亡,母亲经常为他伤心,我就把我的次子楙阳,继嗣给他作儿子,这样来抚慰母亲的心。祖母赵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孙承子,身穿重丧之服三年,哀毁④的名声远近闻名。当时大家以孝友⑤称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没有人喊了。

注:①保氏:古时以称任保育之官。负责教养、教育职务。
    ②肺石:相传古时设在朝廷门外的赤石,民有不平,可以站在石上鸣冤。因色赤如肺而得名。
    ③谥号:死后追加的封号。
    ④哀毁:居父母之丧非常虔诚。
    ⑤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按)这就是诗中所咏张仲孝友的事迹。帝君母亲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祷的女人,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受帝君拜了。但究竟谁当拜,谁不当拜?因此,从儒家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①的关系,从佛教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

注:①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关系。

补充:儒家五伦仅从一世来看,佛教则从三世因果来说,故所谓五伦关系,无不是互相替代。佛教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菩萨视一切众生为父母,而能互为父子关系。所以真正的菩萨永远把自己放在低位置,不是我们拜菩萨,而是菩萨拜我们。所以佛教虽然重孝友、正五伦,但从出世来讲又是互相圆融的。


惩恶保善,赏罚严明
帝君说:我已为各山的王(在周朝末年),凡是我属下的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都由我来管理。青黎山山神叫高鱼生的,看上了他属下的民女孙涤(音:廸),抓走她的魂与她发生淫乱(可以抓到她的魂发生淫乱,也可以抓他的魂惩罚他。那么认为剉、烧、舂、磨没有地方施加,难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吗?),被邻居白池龙神知道。我暗中考察了解了这件事,把山神与女子都喊来,使他们低头认罪后,把女子的魂送回去,那孙家女子就苏醒过来了。鞭打了鱼生三百下,罢了他的职。这时山下有已经死去的孝子吴宜肩,曾经为父亲刺血写《楞伽经》四卷(从这里可以看出,扬雄、刘向所说看见过去有佛经的事情,更有根据了),死后三年,还没有授予职务。我为他保奏上帝代替鱼生的职务,上帝回答说:“可以”。从此大小神灵,都知敬畏。

(按)六天①都有欲念,只不过天福越高,欲念越轻。山川神灵,大抵罪福参半的多,恋女勾魂,是应该会发生的事。

注:①六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托生帝子,为吕所杀
帝君说:“我看见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看作小草一样任意践踏。我就急忙报告天帝,愿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民于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乐之地。但只因为天帝命令我做汉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我不敢违抗。不久就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去投胎托生。在云霄间,看见秦朝战火之后,汉宫鼎新,汉帝正与戚夫人亲语。监生对我说:“到这里你就是汉帝的儿子了。”我正张目望去,就被监生一把推下去了(这就是中阴身,帝君还没有发觉),落在帝侧戚夫人的怀里(凡人托生,看见父母会合。如果是男胎,就对父亲生怒心,对母生爱心。如果是女胎,则与这种情形相反。至于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详细记载在《大藏经》,不再一一叙述),不知不觉就变成人了。汉帝以我神骨与他相似,举动不凡,很钟爱我,晚年想要立我为太子,但没有成功。汉帝去世后,我最后被吕氏杀害。吕氏加害我母,比我更加残酷毒辣(须知张良迎四皓,前世与帝君母子也一定有怨)。我非常怨恨,常想自己变成一条大蛇,全部吞尽吕氏才心甘(后果然变为蛇,可见正如佛教所说“一切唯心造”)。

补充: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戚夫人及所生子如意,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生性软弱,不宜力帝,而如意很像自己,就想立如意为太子。但遭到吕后和大臣们反对,连张良也帮助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的连刘邦也请不到的四个隐士,所谓“商人四皓”(皓,白发老人)来辅佐太子刘盈。汉帝见太子带着“四皓”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放弃了改太子的主意。汉帝死后,吕后加紧篡权。刘盈立为汉惠帝,大权都掌握在吕后手里。为了迫害戚夫人和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把赵王如意召回长安。汉惠帝知道太后想要害死如意,就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汉惠帝出外练习射箭,见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叫醒,就出去了。等他回来时,如意已死在床上。吕后杀了如意,又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去,挖出她的双眼,迫她吃了哑药,把她扔在猪圈里。汉惠帝见吕后如此残酷,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从此不问朝政。

(按)我初读佛书,看到怨亲平等和怨从亲起的说法,心里暗中惊讶。等到静观世事循环,才知这种议论,不是出世的圣人是说不出来的。就戚夫人来说,不会不以吕后为仇,以高祖为恩。而吕后的恨戚夫人,都是因为高祖宠爱她,等到越爱越深,以至于想要改立太子,这时吕后的暗恨之情就再也不能解除了。如果当初的汉高祖对戚姬比较平淡,不是如此的十分宠幸,那么戚姬后来的遭殃,怎么会如此惨酷呢?但是,吕后固然以戚夫人为仇,难道高祖还会对吕后加恩吗?唉!这就是怨从亲起的说法啊!(这里就是格物①的学问)既然怨从亲起,如果不作平等观,就永远也不能解脱了。

注:①格物,即是认识宇宙人生的内在规律,从现象看到本质,从个性看到共性,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佛说怨亲平等,是观察众生后的普遍性结论,不作怨亲平等,则怨怨相报,永远也没有了结。沉转轮回六道,永无解脱苦痛的希望。


邛(音:穷)池化龙,水淹全城
帝君说:“我自从遭遇吕氏之祸后,一心想报旧仇,忘却了在过去修行中已经懂得的道理。吕氏死后,虽在阴间受尽痛苦,但是我们之间的纠葛还没有消清,我与她就一起出生到东海之滨~~邛池邑。邑令吕牟是吕后的后身。我母亲也生到了这里,又为戚氏。因为过去享福太过分,所以到这里很贫困。嫁给张家,老而无后,靠割草度生。有一天他们到山野,为无子而伤心,哭着向天祷告,以至于一起割臂出血,滴到石凹之中,说:“如果这石头下有动物出生,就是我们的后代。”我正被母亲的心感动,不知不觉神识已入她的血中去了。第二天揭开石头一看,血已变成蛇,金色寸长,就是我的身体;母亲收养了一年,头顶上就生出角来,腹下长出脚来,能够变化,每遇天要下雨时,我就从中帮助。身体长大后,食量也一天天增大。看见羊猪狗马,就吞食了。邑令有良马,是吕后的后身,我就把它咬住吃掉了。邑令就逮捕了我父母入狱,限三天不把我交出来,就要处以死罪。第二天我变为一个儒生,拜见邑令,要他释放。邑令说:“张家两个老混蛋,家养妖蛇,吃人家的六畜已很久了,今天又吃了我的马。我正要为民除害,怎能放出?这是他自养妖蛇所致,杀了应当。”我说:“物命互相抵偿,这是前世的业报。您要为畜生而杀人,这可以吗?”邑令喝令我退下去。我说:“您面有死气,应该善自爱惜。”说后隐形不见,左右的人都认为我是妖怪。我于是就向天帝报告称怨,陈述前世母子无罪,死于吕家人手里,今天想要报仇。奏章送上去后还没有等到回音,就忍不住心中愤恨,而变化风雨,呼云吐雾,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围四十里都淹没了,我就背着父母出来。这时正是孝宣时候,今天听说的陷河故事即指这一件事。

(按)帝君虽然多世以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积累功德,鞭策善行,但毕竟所得都是人天福报,没有修出世大法。所以一旦生在帝王家中,就站不住脚。幸好后来能遇释迦牟尼佛,才最后得到解脱啊!否则,怨怨相报,是永远也没有结果的。所以菩萨如果想要普度众生,必须先登上智慧之船,然后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随机弘教度化。

补充:帝君早遇佛法,本要往西方,只因一念停留,便入轮回。虽功德巍巍,但也是人天福报,不能究竟主宰生命,故反入沉沦。后幸又得遇释迦文佛,得究竟解脱。可见只有先得般若智慧,对能随机度生。帝君如此,何况凡夫!故后文有直捷解脱之法~~《西归直指》。


池龙受惩,遇佛得度
帝君说:我把与吕后结怨的情况奏知天帝,没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动。虽然一时痛快,但气平后就很后悔。第二天帝旨连下,因为海神晁闳(音:红)揭发我擅用海水,淹死平民五百多户,以口来计算,共死二千多人,除去我前世的仇敌八十几人外,其他的都是枉死。天帝命令惩罚我,以我为邛池龙,囚禁到积水之下。因为连年大旱,水干露出池底泥土,我的身体广大,无洞可钻,烈日暴晒,内外热恼,无数鳞甲里面都生了小虫,吸血咬肉,没有休止;辗转困苦,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是人间五百年)。有一天早晨突然变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飘过,中间现出圣人瑞相,黑里透红的头发像螺一样旋转覆盖在头上,金色的身体像月亮一样祥光四射,现出各种微妙好相、少有的光亮清明。山灵河神,万圣稽首顶礼,欢喜赞叹,声动天地。又有天香缭绕,从四面汇合起来,天花纷纷飘落,所落之处都成为春天。我于是耳聪目明,鼻息相通,心清口润,发声朗朗,仰头哀号,乞求救度。大家对我说:“这是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大丈夫当如此)!现要让教法流行中国,你既然有缘相逢,前世罪业就可解除了。”我于是跃身到天光中,详述过去因果报应的事情。世尊说:“好啊!帝子,你一向以来孝家忠国,作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只因为我执未尽,执着有我有人,不知众生同体,怨亲平等,就放肆杀害许多众生。你现在还有怨敌仇人的想法和愤怒愚痴的念头没有?”我听到了真理,心里豁然开朗,无人相,无我相,各种妄念顿时息灭。看看自己的龙身,已经随念消失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又变成了一个男子,受佛灌顶,智慧顿开,我就归依了佛陀。

(按)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他们中间的苦乐差别,相隔天远。所以娑竭罗龙王说:“龙道之中,有的享福如天神,有的受苦如地狱,有的等于人畜饿鬼,各随前世善恶业力受报。”过去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条瞎龙,住在热水中,全身鳞甲内被小虫咬食,呼号望救;又有无数饿龙,泪如雨下,各问自己前世因缘。佛为他们一一开导,叫他们受三归五戒①,使各龙都脱离苦道(见《大集经●济龙品》)。应该相信啊!佛为三界②导师,四生③慈父,佛光所照之处,能使盲人得视、聋子得闻、跛子走路、哑巴说话。帝君过去,因听到歌声而感动,就下车拜师。智慧灵根,种植很深,必会有一天面睹慈容,顿时消去前世罪业。

注:①三皈五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杀、不偷,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②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淫食二欲众生所住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无淫食二欲众生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世界,四禅十八天都是。无色界:色相俱无,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世界。
    ③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在母胎内成体后出生,如人。卵生:在卵壳内成体之后出生,如鸟。湿生:依靠湿气而受形,如虫。化生,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如天人,地狱。

补充:帝君因善根深厚,故于沉沦中遇佛得度。凡夫不能作此侥幸之想,只有发大菩提心,发往生净土的大愿,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才能真正做到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最后究竟成佛。


阴阳兼治,明察秋毫
帝君说:我因为前世有善政,世寿才尽,就又出生在顺帝永和年间,名叫张孝仲的就是我,大概是不能忘记自己前世的旧名罢。虽然没有当大官,但承蒙上帝的旨意,命我白天应付世务,夜间治理阴间。凡是人细小难察的事我都知道并记录下来,以至于灵鬼妖邪的意图,没有不事先就知道的。

(按)太仓县有一个人,曾经被役使到阴间做事,每到三更,全身冰冷僵硬,阴府官署授给他一块牌一支杖。牌上写着所抓人的姓名,杖一到手,一瞬间就能穿山入海,将所抓人背到杖头,即使多到几十,也轻如羽毛。一到天明就与一般人没有差别。他心里很厌烦这件事,想尽了办法也摆脱不开。有位僧人,劝他出家受菩萨戒。他听从了,从此这种差使就没有了。


乱箭中身,以偿前命
帝君说:我因为多世修行善功,就渐渐恢复神职。但还有命债没有酬报,还没有因缘相会,就又生到黄河以北地区(经上说:前世身骨比须弥山①还高,所吃母乳,比海水还多)。随邓艾攻打蜀国,我作行军司马,劝邓艾从小道出击,避开锋芒之祸。等到深入敌军,遇敌将诸葛瞻②,答应封他为琅琊王,他不听从。两军交接,敌军中坚力量,正与我相对,乱箭都向我射来,等诸葛瞻被捉住时,我已重伤。这大概就是以前邛池淹死人命的报应了。

注:①须弥山:译为妙高山。因为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故称妙;各山不能相比,故称高。高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各山之王。是宇宙中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②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字思远。由骑都尉累官至尚书仆射、军师将军。

(按)《楞严经》中说,杀业的报应,即使过了数不清的长时间,还在互吃互杀,好像一个车轮一样旋转不息,互为高下。但是,邛池的报应,还是刚刚发生的事,就说从此帐清没有宕欠,恐怕没有这样的好事。

补充:经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是没有办法逃脱的。菩萨虽能使人走上解脱之道,但也没有办法改变人的因果。否则菩萨就是万能的了。只有先有求救之心,才有解脱之可能。斩断恶因,广种善因,就从此走上解脱之道了。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感应是众生之感与菩萨之应结合于一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解脱的主人。


位列天神,分管桂籍
帝君说:上帝因为我多世是文儒,用尽心思,勤读古书,就命我为文神,掌管桂籍①。凡读书人乡举里选②、大比制科③、服色俸禄、封赠④等等,都要报告我,以至于二府⑤取落,都属于我分管。

注:①桂籍:科举人员登第人员的名册。
    ②乡举里选:读书人的两级考试。里是最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
    ③制科:唐朝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在殿廷诏试的称制科举,简称制科、制举,以后沿用。
    ④封赠:朝廷推举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父母。父母未死的称封,已死的称赠。起于晋宋,至唐始备,沿用到清,越到后来,封赠范围渐广,职位渐高。
    ⑤二府:本指汉代丞相和御史的官署,也代称丞相和御史。宋朝中书省和枢密院称二府,把持文武大权。

(按)世间如果有人将要做考试官,那么投机钻营的就会想尽办法拉关系巴结。即使昏夜乞求哀告。也在所不惜。但是那考试官,只能管一个地方,不能把持天下之权;只能管一任,不能延及三年之后。而且掌管小试的,没有权力参加乡会;执掌科名的,不能负责选拔的工作。即使进退升降都由我,有时也有意外。拉拢关系,向上巴结,怎么会这样难啊!有一位考试官,最公最明,不病不老,不用去守丧,不选择门第,不必费钱财,不必靠情面,从县试到廷对,由典史①到台衡②,一切进退升降的大权都由他主宰。但是那些投机钻营的,反而不去尽心尽意地结交,可以说是明智吗?投其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没有其他,只靠学习帝君的德行罢了,流通帝君宝训以有益于世而已!

注:①典史:县官。
    ②台衡:宰辅大臣。


行菩萨道,得佛授记
帝君说:我听从了佛陀的教导,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门,身心清凉愉悦,仿佛登上了宝山。因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个不二法门,所以关心人民疾苦,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时四川一带受水灾,人被冲进洪水中,随水漂沉,痨病、恶疮等病四处泛滥。我变化为这些受苦人的同乡,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没的几千人。又变作医生,亲自为人民诊病,使很多人都活下来了。有一次,我又遇见了释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当能作佛,叫做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道帝君将来必成佛,那么我们将来也必成佛)。”

(按)“鹫峰古佛”就是灵鹫山①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们所处这一段时空叫贤劫,这段时间里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②,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为什么名为古佛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逝世。“安乐不动”圣号是帝君将来成佛的名称,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恒河沙③劫,供养护持多少佛,才会证到这个果位,不是说他现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④、八十随形好⑤,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了。帝君地位还在玉帝下面,凭玉帝的资格看他的菩萨果位,还非常遥远,何况来说帝君与佛的距离呢?如果说帝君现已证果,那么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而实际上却败坏了帝君的名声。

注:①灵鹫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②贤劫千佛:第一佛名拘留孙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为迦叶佛,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弥勒佛……。
    ③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经中常以恒河的细沙喻最多的数。
    ④、⑤佛的庄严相有32相、80种随形好。


附问答五则
【问】轮回的说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规律,但这种说法出于佛经,孔子未曾清楚地讲过。
【答】只要是真理,就应该相信遵从,怎能还去分佛经和儒书呢?一定要等孔子说了才相信,那么孔子一生言语,能够传于后世的,没有多少呵!(一部《论语》不过12700字,其中孔子所说的只有8503字)如果因为书上没有记载,读书人就不能说,那么《六经》、《四书》①,孔子没有一句说到自己的父母,难道今天的读书人也不应该谈及父母吗?况且“精气之所以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②的说法就是轮回的道理。《中庸》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③,强调先有终后有始。《周易》64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从“未济”④为结束,都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它们不能像佛经说得那样详细清楚,只是因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过去未来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中庸》明明说过,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说来,轮回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指责呢?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为什么对人来说就有怀疑呢?(这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注:①《六经》指《易》、《礼》、《乐》、《诗》、《书》、《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曾子(参)、子思、孔子、孟子所著。
    ②“精气之所以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上。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考察万物的开始,故知它之所以死;反求万物所以终结,故知它的所以生。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圣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
    ③《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意思是“诚是具体的、有过程的,万物有它的结束,就有它新的开始。”
    ④“未济”:《易》卦六十四为“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以未济终焉。”即是说“事物是生生不绝的,因此用未济为终结”。

【问】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东汉。因此,轮回的说法,在东汉后才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听说过吧?
【答】唉!你真是枉读古人的书了。难道没有听说过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神识变为黄熊吗?①(见《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康叔死后投胎于襄公之妾,并托梦给她吗?②(见《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齐襄公所见的大猪,跟从的人都说是公子彭生吗?③(见《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杜伯无罪被杀,后来他变鬼现形,拿起红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吗?④(见《墨子》)难道没有听说过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的太子申生的鬼魂吗?⑤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武子爱妾的父亲为报魏颗不杀女儿之恩,用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魏颗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吗?⑥难道没有听说过晋景公病入膏肓(音:荒),那躲在他身体里施病的两个童子就是他先前杀了的赵同与赵括吗?⑦(以上都见于《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吴王夫差枉杀他的臣子公孙圣,丢弃在胥山,后兵败路过这座山,叫太宰去坟前呼喊公孙圣,太宰三呼而公孙圣三应吗?⑧(见《法苑珠林》)难道没有听说过越军祭伍子胥时,杯子刚一举动,酒就没有了吗?(见《吴俗传》)以上发生的这些事实,请问是在汉明帝前,还是在汉明帝后呢?吴季子说:“骨肉躯体回归于泥土,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神识,就不是这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应该了解了。

注:①《史记●正义》对“殛鲧于羽山”解释说:“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曰云是鲧也。”鲧被杀变熊就可知了。
    ②《史记●卫康叔世家》……意思是:当初,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儿子一定是一个叫卫的人来投胎,可以取名为元。”这个妾觉得很奇怪,就问孔成子。成子说:“康叔是卫国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后,是个男孩,报告给襄公。襄公说:“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元。襄公夫人没有儿子,因此就立元作继承人,叫做灵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后,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给康叔,建立卫国。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当然也不知道有卫,这就更说明她的梦境可信。
    ③《左传●庄公八年》:……意思是:冬季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音:焚)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齐襄公与鲁国姜氏通奸之事。鲁桓公带姜氏到齐国,姜氏就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责怪姜氏,姜氏报告给齐襄公。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登车,桓公死于车中。鲁国非难齐国,齐国就以杀死彭生了事。齐襄公荒淫,最后也死于内叛。(见《左传●桓公十八年》)
    ④《墨子●明鬼下》……意思是: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枉杀我,如果认为死后无知,那么就罢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让君主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着白马白车,穿着红农,拿着红色的弓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
    ⑤《左传●僖公十年》……意思是:秋季,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作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过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享受非神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人,您的祭礼恐怕会断绝的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请您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新请求。过七天,新城西边将要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就一下不见了。到时候前去,巫人告诉他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地大败。”
    ⑥《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当初,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分咐魏颗说:“等我死去以后,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时,又说:“一定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说:“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听从他清醒时候说的话。”等到魏颗打辅氏这一仗时,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遮拦敌将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就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夜里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你执行你先人清醒时候的话,我以此作为报答。”
    ⑦《左传●成公十年》……意思是: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着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今后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边(膈上面有一层薄膜叫做肓),膏的下边(心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叫做膏),他能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良医啊!”于是就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粪坑里死去。
    ⑧《法苑珠林》第六十七卷:意思是:吴王夫差杀了他的臣子公孙圣,并不是因为公孙圣有罪。后越攻打吴,吴王败逃,对太宰(官名)嚭 (音:匹)说:“我过去杀了臣子公孙圣,投尸于胥山之下,现在我们路过这里,我深感上畏苍天,下对不起地下魂灵,已经走不动了,内心不安,不敢前去。请你到山前喊公孙圣,如果公孙圣的魂灵还在,就会有回应。”嚭就向山前留下来的坟坑呼喊:“公孙圣!”公孙圣就在上面答应,“在!”三呼而三应。吴王非常恐惧,对天长叹说:“苍天!苍天!我难道还能回去再做吴王吗?”就死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去。

【问】忠臣孝子,自然应当千古不灭。帝君一十七世轮回转世,当然不必怀疑。至于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么能够永世长存呢?
【答】六道众生外形有大小灵愚,他们的本性并没有大小灵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马上磨灭了,那么帝君邛池转世时,不过是寸长的小蛇罢了,要讲散,没有比这个更容易散的了,为什么今天还有帝君呢?

【问】毫无遗漏的查阅历史记载,确实有三世因果的事实。但是最近看了朱子《小学》,说死人躯体既然腐朽消灭,神识也就飘散了。因此就产生疑惑了。
【答】《小学》所引范仲淹的话说:“一人独享富贵却不去周济他的亲族,来日怎能有脸去见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这里,应该也算朱子的话吧?
【客答】应该算朱子的话。
【答】但是既然说形灭神散,还有谁羞见祖宗呢?并且祖宗也已散灭了,谁又能见到这不周济亲族的人呢?前后所说,自相矛盾。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它的骨。你读《小学》为什么偏偏取了它的骨来吃,它的核来吞呢?况且尧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书》说:“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请求替代,说:“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像父亲一样,完全能代父,能侍奉鬼神。”孔子弹琴与文王相会,在梦中常看见周公。清清楚楚他说明了前人没有散灭。如果认为先儒的话应该相信,那么尧舜周孔的话就更应该相信了。如果尧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么哪里还会有先儒呢?况且人死如果真的散灭,那么先儒虽有德行,今天也在散灭之中。春秋两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现在还实行春秋两次祭祀,那么散灭的说法对于后人已不可信了,你又能以什么来使天下后世人信服呢?孟子读《尚书●武成》一篇,所取的都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①,何况《小学》?

注:①《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问】神识不灭,还会转生,我已经听到指示了。如果说人转生为兽,兽转生为人,我就难相信了。
【答】外形随着内心变化,一念仁慈,就转生人天道,一念凶恶,就投胎做鬼畜。善恶既然互相夹杂在一起,所以人兽变化也就没有固定了。如果人死后一定又是人,兽死后一定又是兽,那么初分人兽时,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有人问一位僧人说:“人的身体为什么竖走?兽的身体为什么横走?”僧人回答说:“因为人的前世心竖,所以今世的身体就竖;因为兽的前世心横,所以今世的身体就横。”因为心竖心横,顷刻间变化,所以变人变兽,互相颠倒,没有固定的了。又因为人有惭愧的心,所以人有衣服;兽没有惭愧的心,所以兽就没有衣服。又因为人有福报,所以随冬夏季节更替而更换冬衣和夏衣;兽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管遇冷遇热,都只是那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敬信仰三宝语,因此今世随心所想,口中能够清清楚楚说出来;兽在前世,常说恶语、妄语、揭露别人隐私语、斗争结怨语、是非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因此今世有口无言,即使饥渴待死,也无法讨食;白刃刺心,也不能申辩。(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未尝虐民酷吏
(发明)此下至《上格苍穹》,皆帝君自言一十七世以来功行,以为训人张本也。下六句,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此一句,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发明)从这一节到下面《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一节,都是帝君自说一十七世以来功行,为教诫人们预设伏笔。下面六节是自己这样,然后要求大家都这样;这一节是自己没有这样,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这样。

民之称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则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长然,酷待之则非义。然所谓虐者,非必峻法严刑也。或征取钱粮而催科无术,或私加色目而羡耗有余,或凶荒不能速报,或民隐壅于上闻,或决狱无听断之明,或两造多株连之累,或因小事而化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来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虐矣。所谓酷者,非必恣情鞭扑也。或因小失而诛求,或以过误而谴责,或任一时喜怒,而役使不均,或听萋菲浮词,而厚薄唯我,或出远而多随人役,或驱使而罔察饥寒。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酷矣。噫!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一十七世以来,帝君所未尝为者,独此两端乎哉?
老百姓尊敬我,我就好像父母,虐待使唤他们,就是不仁。下吏们事奉我,就像君长,危害酷待他们,就是不义。虐待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严厉的法律和刑罚。或者征取钱粮没有好办法,或者气势汹汹、横眉怒目、用度过量,或者凶荒之时不向上速报,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隐情而不使上面知道,或者判断狱讼不公平,或者株连多人,使无辜受累,或把小事弄成大事,或限定今天的却拖延到以后。凡属这类事情的,用帝君的话来说,都是虐待。残酷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过失而勒索,或者因一时的过失而加重责罚,或者凭一时喜怒而役使不平均,或者听信谗言蜚语、浮夸之词而凭主观意志随意奖罚,或者出远门而兴师动众,或者驱使下人而不了解体谅他们饥寒。凡属于这一类事情的,用帝君的话来说,都是残酷。唉!当权时如果不行方便,就像入宝山空手回来。一十七世以来,帝君从来没有做过的,仅仅只限于虐待与残酷这两个方面吗?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一则)


酷虐邑令,改过自新
帝君说:蜀的牛鞞邑令公孙武仲,治邑非常廉洁,但是待人不宽恕,左右的小吏只要有小小的差失,就要受到鞭笞。治邑过了一年,没有一个小吏有完整的皮肤,小吏们都很有怨苦。资水邑令赖恩,本性贪吝,经常索取贿赂,日用饮食,都取自百姓。放纵下吏勒索,人民非常痛苦。我因为这二邑吏民遭受残害,于心不忍,就变化为蜀郡丞长孙义,在各邑巡视,体察民风民俗,揭发武仲虐吏、赖恩酷民罪状,二令叩头请求免罪。我警诫教导他们,过了不久就隐去不见了。以后大家知道了郡丞当初并没有巡视各邑,这两个邑令都认为是神来降世点化,因此武仲改为忠恕,赖恩也变得廉洁了。

(按)帝君忧虑别人酷虐如此心切,那么他自己怎么对待吏民就可想而知了。读蒋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条,可以说字字是良药。当官的人应该刻在内衙屏墙上,早晚过目,永作韦弦①,功德无量。

注:①韦弦:韦,柔而韧;弦,紧而直,亦作“絃”。佩带韦弦,以随时自警己所不足。后因用指有益的规劝。


救人之难
(发明)难有多端,约言之,不出七种: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疫也。在水火者,以拯拔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为救;在盗贼刀兵者,以脱离为救;在饥馑者,以财帛为救;在疾疫者,以医药为救。救均发于至诚,见人之难,如己之难,尽其智谋,竭其财力,使救之之念,十分圆满而后已。难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谓听讼吾犹人也。复有一法,使人自然无难,其功更有倍焉,则孔子所谓使民无讼矣。何则?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令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亦多矣!是故救难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难于未然,其救无穷。救难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二者并行不悖。
(发明)苦难有多种,简要来说有七种: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病。受水火之难的,把他从水火中拉出来;官司有冤的,就为他平反昭雪;遭盗贼刀兵之灾的,就让他脱离这种险境;饥荒歉收之时,多施财物去救济;疾疫流行,恶病缠身,就多施医药去救济。救苦救难都要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看见别人的苦难就好像是自己的苦难,想尽办法,尽己财力,使救难的念头十分圆满地实现才罢休。但是,苦难降临才去救济,这种救济之力就很有限度,是外在有形的救济,正如孔子所说“审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别人差不多”。有一种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断除苦难的起因,没有起因自然就没有后果了,这样去解救人民的苦难,他的功德就远远超过那种治标不治本的有形救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要使社会上没有官司可打才好啊!”为什么呢?人的患难都是以前造的恶业所引起,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然没有苦果。如果能够劝人不造杀生、偷盗、淫乱、妄语的罪业,那就等于救人无穷的苦难了。因此,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所救就非常有限;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所救的力量就无穷无尽;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是菩萨的修持。两种并行不悖,才能彻底解除众生的苦难。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二则)


奇冤立判
帝君说:龟山下面有个叫做何志清的,生有二子,大的叫做无方,小的叫做良能。大的娶侯釜的女儿,过了一年,侯釜得病,嫁在何家的女儿请求回去,与丈夫一同前往,但是忘记了想要拿回去的金镮,正在路上犹豫的时候,良能拿着金镮到了,并且说母亲也有病,希望哥哥快回去。兄就嘱托弟弟送嫂嫂回去,自己回家看望母亲。叔嫂走了一会儿,嫂嫂说:“我家没有几里就到了,怎能还麻烦叔叔相送!”于是良能也回去了。但是这天夜里侯家等了一整夜,女儿竟没有回家。第二天早晨到路上去等候,看见女儿死了没有头。侯釜因为良能送物的原故,就怀疑良能逼嫂不从杀害了她,于是向本地官府告状,良能受不起刑罚,只能被迫认罪,马上就要处决了。在这个时候,龟山神艾敏把冤情向我报告,我仔细一了解,原来是那天晚上有强贼名叫牛资,与妻毛氏有矛盾,正在一起外出的时候,路上遇到侯氏,就抢劫她,威逼她就范,拿侯的衣服换了毛的衣服。毛与侯的年纪相似。牛资杀了毛砍下毛的头藏起来,把她的尸体伪装成侯的样子抛弃在路上,暗地里把侯氏抢回,因此人们都不能知道其中原由。我就追回毛的魂,附到牛资身上,借牛资的口讲毛氏的话,一番陈述案情大自。于是牛资被当众处决,侯氏也回到侯家,良能的冤情也得伸了。

注:人的肉眼只能看见人的身体,鬼神不受肉体限制而能看见人的内心。因此世间法律制裁有冤枉,但阴间有神灵掌管,罪责难逃。


除暴佑良
帝君说:北郭富室智全礼,二月仲春的时候,全家大搞祭祀,一家人喝得大醉。暴徒王才趁机抢劫,捆缚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只有全礼的妻子与二女舜英、舜华没有捆缚,二女抱住母亲哭泣,王才想要威胁她们就范,幼女骂道:“饿贼侵犯我家,张神君知道你了!”话刚说完,他家的司命神崔瑄与智家祖先都来向我告急,我立即派遣功曹辅兴,带领阴兵百人去处理这件事。于是全礼一家人,绳索自然解开,一齐抓住了强贼,向郡首报告,王受了极刑。

(按)王才之所以敢于抢劫,是因为全家尽醉罢了。全家之所以尽醉,一定是因为全礼先已自醉。假使主人清醒不乱,那么家中大小还会警惕,怎么会引来外面的侵犯呢?引以为戒啊!主人不可不常清醒。没有正知正见,那么六种劫功德贼(眼耳鼻舌身意)会各自引来暴徒(色声香味触法),自己抢走了自家的珍宝。单单全礼一家是这样吗?


济人之急
(发明)急与难不同,难以遭遇言,急以财帛言,世人以财为命。于资生也,莫急于衣食;于疾病也,莫急于医药;有子女者,则以婚嫁为急;遇死亡者,则以丧葬为急。必随力随势周之,斯之谓济。
(发明)急与难不同,难以遭遇来说,急以财物来说,世人把财富视为自己的生命。对于生活所需,无过急于衣食;对于疾病来说,无过急于医药;有子女的人家,就以婚嫁为急;遇上死人的,就以丧葬为急。一定要随力随势去周济,这样才能算救济。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又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诚明乎此,则急难在人,不敢视为人之急,而直视为己之急矣。夫至同于己之急,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
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又说:“财物太多,都抛到地上,就不会私藏在自己那里独自享受,而是竭尽自己的能力办事,并非是为了自己。大家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急难虽然在别人却不敢看作是别人的急难,而直接看作是自己的急难了。真正把别人的急难看成是自己的急难,那么这个人生生世世就不会遇上急难。”

陈几亭曰:谚称富人为财主,言能主持财帛也。家业虽不可废,然须约己周人。今之多财者,皆役于财者也,能惜能用,方为财主。但惜不用,不过财奴。《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陈几亭说:“谚语说富人是财主,即是说他有主持财物的权利。家业虽然不能败落,但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力量去周济别人。现在那些多财物的人,都被财物所主宰。能够爱惜财物但又能用到该用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财主。只是吝惜舍不得用到急需的地方,那就是守财奴了。”《优婆塞戒经》说:如果用衣服布施,就会获得上等妙身的果报;如果用饮食布施,就会获得无上大力的果报;如果用灯光布施;就会获得净妙眼睛的果报;如果用车马布施,就会获得身受安乐的果报;如果用住房布施,就会获得所需无缺的果报。

又云: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有怜悯欢喜心,未来得无量福德。若见田仓中有鼠雀犯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亦得福无量。
又说:“如果给妻子奴婢衣食,并生怜悯欢喜心,未来将获得无量福德。如果看见田仓中有鼠雀吃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也将获得无量福报。”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一则)

贫者富贵,富者贫因
帝君说:蜀帝刚刚建国,年岁遇上大饥荒,巴西一带特别严重。有个富农叫罗密,积存谷五千多斛①,闭门不粜。有位义士叫许容,用尽家产,赈济贫困,力不能相继,整夜烧香,祈祷上天护佑。邑神叫来和孙的赶来告诉我,我报告给上帝,上帝有旨命取罗的谷撒放给群众。我就派风神刮大风,刮进罗家屋里,谷随风转,搬上天空,撒往各处,成包成团降落下来,邑中人都吃得饱了。罗所积聚的谷,一天就落完了。邑人被许的恩德所感动,常常去酬谢他,对罗就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蜀帝任命许容做邑佐,罗密一听到这件事,就上吊自杀了。

注:①斛(音:胡):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来又以五斗为一斛。

(按)这就是游戏神通的事情,以神的神通来为百姓造福。这件下谷雨的故事,虽因帝君启奏而成功,但这种游戏神通,上帝常常运用。姑且记录卢至长者的故事,以备参阅。
天竺国有个老头叫卢至,虽是大富户,可他却是个吝啬鬼,妻子儿女及奴婢受尽了他的苦。有一天遇上佳节,他偷偷拿了四文钱出去买酒食,到荒坟中吃喝。因为卢至平时从不喝酒,今天一喝就大醉,高声唱道:“我今庆佳节,畅饮大欢乐,超过北天王,又胜天帝释。”帝释听到了,笑道:“这个人吃喝,只不过四文钱,就说他的快乐超过我了,我应当想个办法恼他一恼,让他头脑放清醒些。”于是就变化成卢至,到他的家说:“我以前薄待了你们,只因为有吝啬鬼随身。庆幸今天出游,脱离了这个鬼。所以现在回来宣布,你们从今以后可以随意拿取家中财物。”说完就把家中库藏全部打开,赐给家人。又告诉他们说:“这个吝啬鬼的样子很像我,过了一会儿就会来,你们应当把他赶出去。如果放他进来、我又会变得像原来一样吝啬。”家人们满口答应。过了不久卢至酒醒回家,就被守门人驱赶。急忙喊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各各拿着棍子来赶他。卢至非常害怕,哀诉亲友,亲友把他送回来。妻子儿女们都说:“他是吝啬鬼,你们怎么能相信他!”亲友看见家中的卢至,神态自在,也出来骂道:“你确实是吝啬鬼!”卢至有口难辩,就借一匹绢,拿去献给国王,想要诉冤。看门人不准进去,卢至就大喊:“我要进贡!我要进贡!”国王呼他进去,卢至想要献绢,两腋忽然夹紧,使尽全身力气,才伸出手来。帝释马上把绢变成一束草,卢至非常惭愧。国王笑道:“我不要你的绢,有冤可快讲来。”卢至含泪哭诉。国王命令家中卢至及妻子儿女同来对质,看见两个卢至的声音相貌,完全相同。叫两个卢至脱下衣服验痣,不能分辨。又叫两个卢至写出生平最隐秘的事情,字迹与内容没有分别。国王叹道:“凡夫肉眼,这样容易迷惑,我应当去问释迦牟尼佛。”于是带着两个卢至一同走到祇洹。佛就喊变化的卢至,帝释于是忽然现出天帝原形。国王见是帝释,投身就拜。因此就要把真卢至打发回去。卢至说:“我即回家,财物已散。”帝释说:“你肯布施,库藏就会完好无缺。”卢至怒道:“我只信佛,不信帝释!”佛说:“你只管放心回去,帝释的话没错。”卢至回去,看见库藏毫无所损,喜出望外。因此他慢慢就广行布施,没有以前那种吝啬的样子了。

补充:这个故事出自《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卷七十七有详细记载。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个卢至长者,家有巨财而吝啬,穿破衣,吃糠菜,常被别人讥笑。遇一佳节,城中人都张灯结彩,饮食歌舞。卢至回家,打开宝库,取出五钱。心想如果在家吃,就有母妻眷属,分不了。因此就用两钱买麦粉,两钱买酒,一钱买葱,再在家中取盐一把,出城外到一树下准备吃。因见鸟兽多,恐怕会来抓取,就躲到野坟中间,等到猪狗都逃走了,他就在酒中和上盐、麦而饮。一时大醉。以后就出现上面故事中那一幕。欲知详情,请读原作。


悯人之孤
(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乎!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或有凶暴恶人,凌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发明)痛苦啊!天下那些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人。过去父母健在时,也曾得到他们的恩宠,细心照顾,反复顾视①,爱如掌上明珠。也曾抱着、背着、牵着,搀扶、带领,唯恐孩子不长寿。谁会料想中途丧亲,骨肉分离!这是九泉之下最为痛苦遗恨的人啊!唉,人只有有推己及人的念头,才会正直忠恕②。假使我的子女孤苦零丁,忽然有仁人君子扶持关心他们,我的感恩之情会怎么样?反之若有凶暴恶人欺侮、虐待、羞辱他们,我的痛恨之情又会怎么样?因此说: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通晓其中的道理,就是仁。

少失父母,固为孤矣。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门衰祚(音:坐)薄,晚有儿媳,皆孤也。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孤之途既广,悯之端亦多。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
少小时失去父母,应该是孤儿了。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少兄弟,都是孤;家道衰落,福报浅薄,年老还没有儿女,都是孤。一人在外做官,在外经商,寄身他乡,也是孤。甚至道高得毁,修德受谤,也是孤。孤的内容既然很广,怜悯的地方也就很多。举帝君例子一个,可以说明其中的一些内容。

注:①反复顾视:《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推我畜我,长我看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笺”注:“顾,旋视也;复,反覆也。”意思是父母育子,反复顾视。后来就以“顾复”。比喻父母养育之恩。
    ②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恕是孔子思想的基石,是实践“仁”的方法。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一则)

慰友重泉
帝君说:师氏韦仲将,与我是同事,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好朋友。他死后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五人,孤苦无依。我就帮助三个大女备礼出嫁,另两个小的,寄养在司谏高之量的家里,长大后嫁给然明、楙阳为妻。

(按)孤儿失家,还可以说;孤女失家,更应该怜悯。韦氏太幸运了,获得了这样的好朋友!然明与楙阳是帝君的两个儿子,后生于西晋,作谢东山的儿子,唐相张九龄①、宋相张齐贤、司马光②都是他们的后身。

注:①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韶州曲江(广东)人。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与应举者,常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时称平允。开元21年(733)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开元24年为李林甫所谮(说坏话诬陷别人)罢相。
    ②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陕西夏县(今山西)人。宝元进士。他立志构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政见与王安石相左。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


容人之过
(发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发明)孔子说:抨击那些过错,不要去指责某人的过错。又说:责备自己要重,责备别人要轻。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是想要人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罢了。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就会时时反省自己,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了。

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的过容易受到宽恕原谅,有心的过错就难以容纳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地方下手去容纳别人的过错。有心的过错尚且能容忍,何况无心的过错?

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驰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也,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事情发展到无可容忍的地步,还要强迫自己去容忍,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不强迫。强迫的办法是什么呢?一是原谅对方无知。天下大抵平凡人多,怎么能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对方?这是自己不明智,原因在自己。二是怜悯别人寿短。人在世间,好像白驹过隙①,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一步一步地走近死亡,怎么能不对这种人产生怜悯?三是作为良药。自己的过错是怎么发生的?自己难于发现,如今看见不好,才能反省自己,觉察到不好的人正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还能与老师较量呢?常常心存以上的想法,就能容忍别人的一切过错了。因此,在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经容忍下来后,怒气自能平息。心躁,则前途荆棘满地,虫蚁也足以挡路;气平,则胸无城府②,即使是吴越互相为敌,也可同舟共济。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就一定会与对方相斗,要求别人没有过错,但对方的过错反而更多。如果能够容忍别人,就会使自己惭愧反省,不求对方没有过错,而对方的过错也自然少了。因此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注:①白驹过隙:驹,少壮的马;过,越过;隙,缝隙。意思是像少壮的马在细细的缝隙前飞快地跑过,后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②城府,比喻心机深隐难测。称人胸怀坦白为胸无城府,反之则叫深于城府。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一则)

举不避仇
帝君说:先父之所以死(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南风成毁谤中伤,满朝都知道这件事。杀父的痛恨,我从来没有忘记。以后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能并且贤良。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勤奋学习,从不满足,讲话符合礼法,当今贵族子弟中没有他这样杰出的人。天命难测,竟没有意料到风成会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我与风成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的儿子的善行,心里非常爱慕高兴。我升为大夫后,保氏职位缺人,就推荐温叔任这个职务,并且自始至终帮助他做好这个职务。

(按)鲧(音:滚)虽然没有治好洪水,被放逐而死,他的儿子禹却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杀了弟弟管叔和蔡叔,周公披肝沥胆辅佐成王。帝君不因为父亲被害的原故,就使国家失去良臣,贤人屈居下辈,这才是真正的孝啊!
我读《礼记》,里面有“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世共存”的话。再读佛典则有“一切怨仇都不能报”的话。两种说法似乎相反,而实际上各有高深的道理。儒家以眼前来说,如果不思报父仇,那么就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这种“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佛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看见前世的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的人其数无量,就是父母与父母互相为仇人的也其数无量。这么多人不共戴天,关系又这么复杂,怎么能够一一相报?况且今天多一仇杀,白白地连累父母又多增一个怨家。所以看破幻缘假相,暗忍不报,也是真正的孝心。例如武王伐纣,太公带兵征战,伯夷则拦马强谏,两个人有如水火。但孟子说:这两个老人是当今世界上伟大的老人啊!未曾轻率地划分他们的优劣。如果把儒佛异同的地方,融会贯通,那么越读佛书,则越理解儒家的道理了。帝君想要人们广泛推行三教,道理就在这里。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等五节,都是帝君所做阴德的一部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就以“广行”二字来概括。

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台,似当作阴德解。
阴骘,《洪范》蔡注释为默定,与这句话的意思不相符合,似应当作阴德解释。

苍穹,天也。苍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据忉利天之形量言,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苍穹,指天。苍说它的色,穹说它的高。如果根据日天子身衣宫殿来说,那么苍应当是青琉璃色。如果根据忉利天的形状来说,那么穹离地八万四千由旬①

注:①由旬:一由旬的长度,古说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不等。

下附征事(原文译白二则)

清河善政
帝君说:我已离开恶道(遇佛之后),投胎到赵国,做张禹的儿子,名叫勋。长大后做了清河令,仁爱明智,尽职尽责,从不忍心欺压百姓,待下属如朋友,视人民为家人。属下吏民有失误的,就校正审定;松弛、懈怠的,就劝勉、鼓励;粗野莽撞的,就教育诱导;狡猾虚伪的,就责问、究办;争财物的,就讲公理来平息;争礼法的,就用情分晓谕;做贼的,命他偿还失主;打伤人的,叫他去上门赔礼道歉。初次才犯,情有可怜的,就宽容、饶恕他;他的本意中有可宽恕的,就开脱他。一定要掏出心来把话说透,还没有效果的,才绳之以法。如果超出实情加重惩罚,或者放纵恶人犯罪,那是我不接受的。为政五年,风调雨顺,蝗灾瘟疫没有发生,人们祈祷歌颂的辞章唱起来了。

(按)汉朝好官很多,有像帝君那样把人民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慈祥悲怜的人吗?考证史书记载,只看见歪曲事实,毁谤诬蔑张禹的话,这就使得后来的人不知道他的善政事迹,难道那些历史记载真的全部可相信吗?


雪山大仙
帝君说:我在周幽王时,因为谏劝君王获罪(当是幽王因为帝君谏诤,就赐以毒酒而身亡)而死,魂无去所,在宫里哭了三天,幽王认为是妖怪,命令庭氏望哭声射箭。我就永远告别了王宫,一意飞往西方。经过岷山、峨眉山,离开如网的村落,登高而飞,越过山岭。遥望西方尽处有一座山,方圆百多里,积雪凝寒,不是尘俗境界(山在天竺国,靠近梵衍那国,唐朝玄奘法师取经曾经经过这里)。山神白辉说:“这里叫雪山,从前多宝如来在这里修行,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如果说多宝如来,那是贤劫以前的古佛,山神怎么能够知道。大凡佛的名号,随处不同。经上说,一个名号有无数佛,一尊佛有无数名号。所以这里说的多宝如来,应该就是释迦如来)。何不留下来呢?”我听从了他的话。没有多久,上帝有旨,任命我做雪山大仙。

(按)帝君掌管科举考试登第人员的名籍,成为仙人中的一员,都是感通上天的事实,这就是其中之一。凡是经上帝任用的,都听命于上帝。上帝既可以提升你,也可以贬降你。只有修出世法的人,或往生佛国净土的人,或上升色界禅天暂住的人,就来去自由,不由上帝主宰。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承印者:和裕出版社,印赠者:华藏净宗学会,2004年10月初版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