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February 2019

如何修学佛法

净空老法师开示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谈谈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佛法。早年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的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他说这个话到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多了,他是在民国十二年讲的,到今天,我们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所见到的,所闻到的,深深体会到欧阳大师这句话的正确性,肯定佛法是一切大众所必需的,是社会所必需的,是这个世界所必需的。惟有佛法能带给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大同。
佛法既然如此迫切需要,非常可惜,弘法的人太少了,真正能够发心弘法就是大众的恩人。所以我在多年来,总是处处勉励年轻人,劝导年轻人,要发心,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舍己为法,这就是真正的菩萨。
为法,是为觉悟众生之法,挽救世道人心之法,这个就是佛法。现在佛教的一些名词术语被社会大众误解、曲解的太多了。所以有一些名相在讲解的时候,必须要加以说明,以免发生误会。
弘法利生是佛家的大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模范。他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指出众生一条幸福美满的大道。他老人家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确确实实展现出看破了。所谓看破,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彻底瞭解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心地真正清净了,不是说放下了就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你就误会了。它是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妄想执着;所谓放下,就是放下这些。然后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叫菩萨行。
菩萨行有六个原则,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己为人,无条件的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尽心尽力将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无论我们在社会上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就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及工作上,敦伦尽分,做到究竟圆满。给同行做一个好榜样,也给其他不同的行业做最好的启示,使他们看到了、听到了,而能有所觉悟,能够循着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使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众生,都能达到究竟美满,都能够获得真善美慧的享受。这是世尊一生教导我们,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应当细心的去体会。
我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角度来读佛经,来观察佛的教化,就不会迷失方向了,就不会曲解了佛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说的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学态度,我们才能够得到佛陀教学真实的利益,通常佛学名词讲为“佛法殊胜的利益”,就是说的这些。
年轻人接触到佛法,也很想发心,可是那个心就是发不起来,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到,然后把原因消除,自自然然就一帆风顺了。
根本的原因总离不开二种执着,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就演变成烦恼障,法我执就演变成所知障,这二种障碍障住了你的自性,这是你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起来,也是你为什么不能契入所修学的经典。换句话说,为什么不能理解佛的真实义,毛病就出在这二种障碍,这二种障碍的根源,就是这二种执着。
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一门大学问,深广无尽。虽然是一门深广无尽的大学问,它有纲领可以掌握,如果你要是掌握了纲领,修学就有门路了。这个纲领是什么呢?一心、一性。心性是纲领。
心,我们讲真心;性,是本性。禅宗修学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这是抓到了总纲领,所以宗门的修学叫“顿超”、“顿悟”。现在的人参禅,为什么不能开悟呢?他知道这个纲领,没错,但是这个纲领他拿不到,这就是刚才讲的,他有二障,他有二执。二障二执不破,这个纲领给你讲的再多,也没有用处。说的不好听,废话而已,为什么呢?说话不契机。理没错,契理不契机,佛说那是闲言语,“闲言语”要是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废话”。好心的同修,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为佛菩萨,能为众生做一点好事的人,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能不瞭解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修行从哪里学起呢?从发心。发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正发这个心,就是要发心,舍己为一切众生。我的学习是为一切众生,我的生活也是为一切众生。我为什么要吃饭?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一切众生,决不是为自己,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今天求学,学佛法,认真努力是为一切众生学,是希望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当然你的修学一定是自己先开悟,然后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而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开悟。换句话说,自己开悟,自己的成佛,这些自己的成就都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普度众生。这个道理不能不明瞭,然后晓得自己点点滴滴是为一切众生,没有自己,这样一来,你这二种执着才能够突破。
你今天学佛,为什么学不好?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大毛病。自己修行证果为主,度众生是次目的,你错了;换句话说,你也开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你也度不了众生,你颠倒了。佛法的教学,主目的是度众生,自己开悟修行证果是手段,不是目的。
为什么用这个手段呢?这个手段是与事实真相相应,是唯一的手段。因为一切法是从一心里变现出来的,《十地经论》里所谓的“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不仅是三界,十法界及一真法界都离不开一心。宗门修一心,净土也是修一心。所以佛在经上才明白的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
我想,学佛的同修纵然没有得到经典的原文,一般在经论注解里及祖师大德开示著述里,这一句话绝定不生疏。你也看过很多遍,你也听过很多次,为什么还不能够死心塌地的念佛呢?那么换句话说,看,那不等于白看了?听,也是白听了,自己没有丝毫的反应。这个说不好听的话,麻木不仁了。
如果是一个聪明伶俐汉,一看一听,他就会有感触,他会惊讶,他会深深的反省,而后选择修学的法门。不是像一般人,听了看了不痛不痒,含糊笼统的过去,这样的修学,怎么会有成就?
古来的大德,爱护学人,痛下针砭,有打有骂。但是那种教育的手段,在今天不适用;不是不适用,是现代人反对,不许可体罚的方式,而不晓得体罚的教育在真正教育里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我过去求学,李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他在小时候念书,凡是被老师罚过的,罚跪而且还跪砖头,那种学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是教育里好的方法。
打,打什么?打记性。这个地方不熟,被老师打过了,永远记得。我们接触他老人家时,八、九十岁了,讲经说法,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告诉我,为什么还能记得呢?小时候被打的。现代人没有受到这种教育,所以读过的东西是随读随忘,不能记忆。当然,更没有反省的机会了,他怎么能够深入?所以现代只有劝导,完全要靠个人猛省觉悟,自己要是不肯警觉,勇猛精进,没有人来督导你了,这是这一代学习困难之所在。纵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也不能用从前这样好的手段了。这是现代的共业所造成的,那有什么法子呢?
虽然科技比从前发达,经本得来容易,实在讲,这些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是不像从前,得一本经论非常艰难,有些书籍,一生希求都求不到。譬如宋朝时代,王龙舒居士汇集《无量寿经》,他何尝不晓得《无量寿经》在当时有五种原译本呢?他一生当中只看到四种,唐朝所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部分,他一生都没有机缘见过,这是从前的困难处。
现在印刷术发达,个人家里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比从前好。而不如从前的地方,即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前得来不易,而且得来多半是自己去手抄,经典流通量太少了,想读经书,要到哪里去?找大寺庙的藏经楼。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到这里面借来抄,那时候没有复印,只有自己手抄。抄过的本子,印象就深刻,现在的经论太多,随手拿来,所以心生轻慢心。这是读书的心态不如古人,所以成就当然也就远远落在古人之后。这是经典得来容易,尊重的心没有了,求学的心态下降了。这是今天虽然科技发达,而我们的修学依旧远远比不上古人,道理在此地。
试问,今天有几个人肯手抄经?不但这个没有,细读、精读都很少见了。展开经本,含糊笼统,当作一般报章杂志看过,他能体会到什么?
有同修发心,很想讲经说法,他来告诉我,他要先求开悟,悟了之后再讲经说法。他来问我对否,那没错,问题是你这一生当中能够开悟吗?不可能,这是就一般人而论。我们说话客气点,他或许是天才,也许佛菩萨再来,那是另当别论。就一般人而论,开悟是不可能的。
你看倓虚老法师往年在香港讲经的时候常说,《念佛论》里也讲过,他一生当中见过许许多多宗门的大德,他们的功夫,他见过得定的,真的是入定,像虚云老和尚一入定七、八天,十几天或者是一两个月。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你问他,他说没多久啊,大概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定中境界的几分钟时间,实际上在人间已经是一两个星期了。
年谱里有一段记载,我相信诸位看过之后,一定印象深刻。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虚云老和尚一个人住茅棚,他锅里烧了一点芋头,住山的生活是很清苦的,生了火就开始煮芋头,此时他在旁边打坐就入定了,这一入定大概有二个星期。茅棚附近是寺庙,里面有些出家人,看到老和尚二个星期都没有出来,年都过了,于是有几个人到茅棚去探访他。看到他老人家在那里打坐,他们拿引殸在他耳边敲,敲引殸是叫他出定,老和尚出定看到他们来了,就说:“你们来的好,我锅子里煮的有芋头,来,我们一起吃。”,锅盖一掀开,锅子里已经长草了,老和尚一看惊奇了,“哎,怎么回事情?”,旁边的人问他:“你入定多久了?”,他说:“一会儿而已,我锅里的芋头不知好了没?”,二个星期了。
这是讲得定,是不是开悟?不是。得定的是有,开悟的,倓老说他一个也没见过,不但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诸位才晓的,开悟难啊!得定和开悟,那相差太远太远了。诸位要晓得,得定是什么?是伏烦恼,和我们念佛里的功夫成片是相同的,伏烦恼了。开悟是断烦恼,你的烦恼不断,你怎能开悟?
大乘经论里讲的很详细,什么叫开悟?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并破一分无明,这叫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开悟了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六道凡夫没有开悟的,有得定的,可生到色界天十八层天,可生到无色界天四层天,这么多的层次就是定功的浅深,都是得定,定功愈深的,位子就愈高,再高的就出了三界,得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定还要高一层,出了三界。
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罗汉更高,但没开悟啊。阿罗汉、辟支佛都还没开悟,这在大乘经上佛讲的很清楚。只得到少份的解脱;三德密藏,讲的是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辟支佛只得到少份的解脱,法身和般若都还没有证得。经上讲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若不能够领会;这个经真的就白念了。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自己认真反省反省,才晓的不能开悟;不要说是不可能开悟,得定都不可能。得定是小道、小功夫,我们尚且都做不到;开悟是大道,我们又岂有可能?
今天我们发心弘法利生,凭什么?李老师过去教我,凭真诚心,他老人家教我的诀窍是至诚感通。因为你要弘法,你就一定要通达佛法和世间法,你本身若无智慧,你怎么个通达法?你不是上根利智,换句话说,你的修学在这一生中开悟不了,那就没法子通了。中下根人学教,你要学到哪一天才能学通?
我们的寿命有限,时光有限,也办不到。唯一的方法就要靠三宝加持,要依靠佛菩萨的感应,叫感通,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做得到,说老实话,这并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中根拼命在那里求学,我们唯一的方法是感应,得三宝的加持。怎么样才能得到感应呢?诚,真诚。真诚到极处,就得佛菩萨的帮助了,就得佛菩萨加持了。
我这一生讲经说法,就是得李老师教导的。一生当中,绝定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能做到真诚呢?一定要舍弃自私的念头,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念众生。我能够这样做,也是早年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诲,大师教给我,真诚为佛法为众生,自然有佛菩萨护念,有佛菩萨照顾,他说我一生不用为自己操一点心。
我听大师这一番话,很受用。我知道我一生的际遇,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都是佛菩萨妥善替我安排的。绝定是有利益的,虽是逆境,也有利益。所以我在境缘当中,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切都随顺,什么都好,绝定没有计较,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我过的是这种日子,这样的心情才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感应。
所以我在香港讲经,你们有些同修听到,也看到,有一位法师提出一个问题,“法师,你讲经为什么没有预备,没有讲稿?”,我听到他这一问,我也笑一笑,“我讲经从来不用讲稿,从来没有去准备。”,我在李老师会下学习的时候,从来就没有讲稿,但是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讲稿,你们不写讲稿就学不出来。我不写讲稿,我自有我的条件,我这个条件,你们没有。
第一个,我的心态和你们的不一样。我没有为自己,你们起心动念还有我,还为自己,这一点你们比不上我。第二个,你们的秉赋不如我。我看了之后,听了之后,我能够记得住,我不需要用文字帮助。我听李老师讲经,他教给我们的是复讲,用小座这个方法来训练,我今天在新加坡教学生也用这个方法。
过去有同学问我,这个方法从哪里来的呢?这个方法是从阿难尊者传授下来的。当年集结经藏就是复讲,就等于我们今天讲的“复小座”。所以佛教里教导讲经的方法是阿难尊者传下来的,祖祖相传。
我听李老师讲经一小时,我到第二天第三天去复讲,我至少可以讲到五十五分钟,跟他的距离非常接近。我有这个记忆力,有这个能力,如果你也有这种能力,你也可以不要写讲稿。你要是没有这种能力,那你就一定要好好的去写讲稿。
所以过去我跟李老师学讲经,在我们同班同学当中,我学的很轻松,其他每一位同学都学的很苦,这就是个人具备的条件不一样。我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你得不到。不是佛菩萨特别照顾我,特别欢喜我,没有这个道理。佛心是清净平等的,得到加持的唯一方法是你的心清净。你的心真诚清净,你就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果再加上慈悲,那加持的力量就更显著了。
这种事情不能做假,世法做假都不能成就,何况佛法?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真干哪,不能做假,丝毫之假都参不得。换句话说,一念之私都参不得。参一念之私,你的真诚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你的感通也没有了。
这是现代真正想发心走弘法利生这条道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明瞭的。你晓得之后,就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对于个人的生活,不要再去多想,生活再艰难、再苦,也不怕。如果希望自己生活优裕一点,过的好一点,这个念头就错了。世尊在入灭之前教导弟子要“以戒为师”,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还有一句话,你晓不晓?“以苦为师”。你怕吃苦,那怎么行啊。
我在早年修学的期间,我过了十五年的苦日子,有一些出家的同参道友看到我那个样子都摇头,他们吃不了的苦啊,我能吃,我吃的很自在,我没有感觉到苦。别人在旁边看的很苦,我自己是没感觉到苦。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孔夫子说别人若过这种日子是“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自己没有感觉到苦,很快乐啊,见到人都欢欢喜喜的。
身体在这个世间,吃饱了,穿暖了,就够了。有一个小房子能遮蔽风雨,不就足了吗?还要的是天天能读经,天天能闻法,天天有这些同参道友在一块研究讨论,这个多快乐啊!我过的是这个日子。
你们现在这边的同修,有很多到慈光图书馆参观过了,我过去是住在慈光图书馆大殿后的楼上,我住的地方多大呢?二张榻榻米。生活非常简单,换洗衣服只有二套,薄薄一个被盖,脏了都是自己洗,那个时候还是要用蚊帐。生活非常简单,非常快乐。
今天的社会富裕了,这样的苦日子,不但你们见不到,你们听也听不到了。换句话说,你想过这种日子,没有啦。可是富裕生活里学道真是难,为什么呢?容易增长贪瞋痴慢,这个麻烦大了。眼前样样都具足,样样都完备,你那个心就不容易放下。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我们手头上的经书只有几本,行李就是一个背包。手提几本书,背着背包就走了,家产就这么多,什么都没有。所以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真正放得下。为什么放得下?因为没东西好放了。你们现在要放下,难,太难太难了。
这是真正发心学讲经的同修们要深深反省的,你要是不突破二障,不舍弃二执,则会永远坚固的障碍你,你要想有成就,非常非常的困难。你的愿是善愿,你的心是好心,可是你要是不能排除这些障碍,你的善愿和好心都不能圆满,这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换句话说,你是不是真做?真正舍己为人,突破二障,放下二执,还是可以做得到的。那么你的心愿依旧可以圆满,你可以与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有把握。
这是在此地,我藉这一点时间奉劝诸位发心弘法利生的同修们,无论你是在家或出家,这个没有关系,在家发心的像李炳南老居士,过去泰国高老居士,自古至今在家发心的人很多很多。这些人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们的成就,就是李老师他传给我们的心得,至诚感通。我们要是不靠至诚感通,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佛法能够常住世间。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