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November 2018

佛学问答(全文)(出自《种善因得善果》)

净空法师主讲

【问】 修行人修行最大的关键在发菩提心,诚如师父所说,真正要落实就必须要悟入,师父已开示“悟”就是明白,但现在很多修行人对菩提心好像都没有真正的瞭解。因末法时期众生根器差,不容易领会,无法契入,故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请师父以现代化的语意为我们开示。
【答】 对,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过去我们在台中,李炳老常讲,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却不多,根据他的观察,他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我们可以说这一万个念佛人当中,真正做到“一向专念”的人非常多,但为什么不能往生呢?没有发菩提心,跟《无量寿经》上所说往生的条件不符合。你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可见得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
菩提心,能搞得清楚,讲的明白的人,确实不多;往生的人,他也未必能讲得清楚。他为什么能往生呢?你细心去观察他,你拿《华严》去对照,他真有,他虽然有,但他说不出来。他确实有,他做到了,但就是讲不出来。所以蕅益大师的《要解》里讲的好,他真的把这个现象一语道破了。
他说,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一个人要是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十种心,你去观察,他一定都具足。他对众生有怜悯心;他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有不执着的心。他也没念过这部经,你问他,他也说不出来,但仔细观察,不错,他真统统都有。他确实不染着,他确实对众生有怜悯心,他确实有慈悲心。这正是古人在《无量寿经》玄义里讲的“暗合道妙”。“暗”是不明显,他自自然然和道就相合,就相应,这是他之所以能往生。
说实在话,这就是心真诚,真诚心里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心不真不诚,学也学不来。真诚心里本来具足这一些,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只要做到真诚,至诚就感动。这和蕅益大师讲的就相应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既不认识字,也没听过经,念上个半年一年,人家就能够预知时至,不生病坐着往生,站着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诚,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不细心的人观察不出来,细心的人观察得出来,他和经上所说都对得上,这就是暗合道妙。这实在也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所讲的,一切“皆是真实心中作”,能从真实心中作,没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问】 从刚刚师父的开示得知,关键就在真诚,如何达到真诚?如果不能真诚,那怎么办?
【答】 不能真诚的原因是对理没有透彻,对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理要是透彻了,事实真相要是搞清楚,那他自然就会归到真诚,就和袁了凡先生一样。一般人不是天天打妄想吗?袁了凡为什么和云谷禅师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妄念都没有呢?这在别人讲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瞭解事实真相,知道自己的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打妄想也是枉然,干脆就不打了。就这么一点道理。
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明白了,他自然放下了。所以世尊为什么用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就是说明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总归结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的,所得之法,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是空的,总归结到后头是不可得。
如果你要是把这理和事都搞清楚了,你的心怎么会不定?不可得当中而却要求得,那是妄想,不是事实。既然知道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那干净了,什么妄念都没有了,道理在此地。
这事佛最透彻的了,这一关是众生最难突破的,所以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专门对付这问题。还有什么妄想?你真透彻了,确确实实一念不生了,这样人就永远在禅定之中,行住坐卧都是定。
什么叫“定”?不起一念就是定,就是禅定,禅定并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一切时,一切处,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禅定。《华严经》讲的禅定就是这一种的,行住坐卧都是禅,每天忙着度化众生也是禅。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度艺术的生活”。

【问】 师父刚才说的,是否就是说若看破放下,心就达到真诚了?心不真诚,就是还没看破放下?
【答】 对,对。

【问】 儒家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否为达到真诚的前方便?
【答】 不错,“致知”就是明瞭事实真相,就是看破,“格物”就是放下,“正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现前了。

【问】 结论就是,要达到真诚就要先看破放下,然后有真诚心,菩提心才发得起来?
【答】 对。

【问】 看破一定先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答】 不错。

【问】 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闻正法?
【答】 不错。

【问】 佛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和其它宗教或哲学有什么不同?
【答】 佛教,我们从它的名词上就能够瞭它的意义。这个名词是梵华合一,“佛”是梵文,“教”是中国字,所以“佛教”这二字是印度梵文和中国字合起来的。
你先要懂得梵文的“佛”是什么意思,梵文“佛陀”现今还存在,并没有失传,但是发音和“佛”就差多了,这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它的含意是觉悟的意思,为什么当时译经的人,不将它的意思翻出来,而要用“佛”、“佛陀”、“佛陀耶”?是在过去译经,他们有个规矩,有五种不翻,也就是有五种只翻它的音,而不翻它的意思。“佛陀”则是属于五种里的“尊重不翻”,我们尊重它,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音译过来之后再加以解释。
“佛陀”二字所含智慧之意,不是普通的智慧;它所讲的觉悟,也不是一般观念当中所讲的觉悟。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也正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无所不知”,这个智慧就不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觉,是大觉,宇宙人生,过去未来,无所不觉。所以它的含意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与觉悟。
教,是教育,是教学。佛教二字合起来,就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育,与一般宗教当然扯不上关系。

【问】 佛法和其它宗教、学术不同,是否适合每个人都来学?如果不学,是否会有什么损失?
【答】 如果瞭解佛法真正的定义,这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它是追求圆满的智慧与觉悟,达到这个境界就号称为“佛陀”。由此可知,佛陀就是一位有着究竟圆满的智慧及大觉之人。
世人,无论是古人或今人,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无论你是信仰什么样的宗教,试问,你要不要求智慧?你想不想觉悟?如果你想求智慧与觉悟,那这个就非学不可,这门学问的教学,其目的就在此地。所以佛教的教学超越一切界限,超越种族,超越各种不同的文化,超越国界,超越宗教,正是欧阳竟无先生在民国早年所说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
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能觉悟,这世间太平了,就不会有任何纷争,不会有任何隔阂,一定是互助合作,稳定的繁荣兴旺,达到这世界的一切众生共存共荣,互助合作。教学的目标在此地。

【问】 由于众生根器不同,善根福德不同,是不是每个学佛者都要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来修?以目前而言,有无一个适合大家修学的法门?
【答】 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智慧、觉悟的深度及广度都是没有边际的,这是经上常讲的“无尽无边”。一切众生确实根性不相同,欲望不一样,有些人得少就满足了。正如同我们一般人在学校求学一样,有些人念个初中高中,他就觉得够了,他就不想再读了。有些人念到大学,拿到学士学位,行了。但是还有些人不满足,他要继续去拿硕士、博士。这并不是每个人的根性嗜欲都相同。
佛的教学,并不勉强任何一个人,如同学校的老师,他不会勉强学生的。学生愿意选什么科系,让他自己去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兴趣与嗜好,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就如同上大学的选科一样。我们现在选科,最理想的当然是随顺他的志愿,如果与志愿不相符,他的学习就会感觉得苦,兴趣就会很低。
甚至于为了生活,为了前途所必要,逼不得已才学这东西,学的时候苦,学成之后,他过日子也苦,甚至于苦一辈子。诸位如果细心观察,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太多太多了。他学的,不是他愿意的,不是他喜欢的。他的工作,也不是他喜欢的。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养家,逼着非干不可,这是很痛苦的一桩事情。
所以佛法有大小乘之别,有显密之别。在我们中国,有宗教之别。诸位要听清楚,这“宗教”与世俗的宗教,文字是一样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佛门里讲“宗”,是专指禅宗,禅宗以外的称为“教下”。为什么禅称为“宗”呢?因为禅着重在宗旨,它的教学方法和教下完全不同。一般的教学一定要有教科书,一定是要由浅而深,按步就班,像平常念书,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循序渐进。
但是禅宗的教学把这些完全舍弃,禅宗仿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天才班”,它不需要经过这些次第,天才儿童,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必要念了,他就可以念研究所,他真有这个能力。所以禅宗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哪,普通人学不了这个法门。过去方东美先生说宗门是“一步登天”,你有本事,一步就上天了;没有这个本事,掉下来就粉身碎骨了。这不是普通人能学的。
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学教,教是循序渐进,由浅而深,一定能得到利益,只要你认真按步就班的学。你学一个阶段,就得一个阶段的利益,不像宗门,你真成就了,你得的利益是圆满的,你不成就,就什么都得不到。教下好像是爬楼梯,你爬上一层,你就高一级。
佛法的教学,刚才说过了,它的宗旨目标是智慧,是觉悟。换句话说,智慧觉悟可以应用在世间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于任何不同的宗教信仰,只要你有智慧,你就高明。作生意的人,只要你有圆满的智慧,在我们佛法里讲,商人菩萨。你是个家庭主妇,你有真正的智慧,你有真正的觉悟,你是主妇菩萨。你会把你这个家庭作成所有家庭的好榜样,你会作的快快乐乐,法喜充满。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只要学了佛,一定是这个行业顶尖的人物,是这个行业最佳的榜样,这就叫做菩萨。菩萨就是世间众生最好的样子,他做出来给你看,把智慧觉悟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都表现出高度圆满的智慧,这个就是佛教育。所以佛教育超越一切界限,一切众生。实在讲,应当都要学习,它对我们的关系,比其它教育要密切得多了。

【问】 在目前这个时代,有人参禅,有人修密,也有学教,学净土。以师父的看法,参禅能否明心见性?修密能否达到即身成佛?学教能否大开圆解?
【答】 现代的社会跟过去不一样,不但不一样,实在是有一百八十度的不一样。生活方式不同了,意识形态不同了,文化背景也不同了。不是一个地区在变,而是整个世界都在变。好像上个月罢,张德森居士剪了一则报纸来给我看,我平常是不大看报纸的。报上报导的是美国前三位总统,对现在的局势非常感慨,认为政府官员这些领导人,愈来愈苛了。这三位前总统都还在世,时间并不算是很长,可见变化之大,令人感慨不已。
古时候风俗淳朴,人心厚道,修学容易。修学没有别的,就是修定,定才能开慧。所以佛法课程的中心,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在一般大众看到此字,把这意思想的很窄小,这是错误的。都认为戒就是五戒、十戒,都只想到这些死板板的戒条,这错了啊。“戒”的意思是方法,合理、合情的方法。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遵守方法,严格的遵守方法,这个叫“持戒”。唯有守法,他才能得定,心安理得,定才能开智慧。这是佛教化众生基本的理念,你不守方法,你怎么能成就?不可能成就的。
成就的标准,这不是世间学术的范围,世间学术的范围是办世间现前事的,顶多是考虑到未来,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百年之后,顶多是想到这个。佛法修学的范围,它是讲怎么样能了生死。这个事情大了,世间人没想到这个事情。
世间有不少的宗教家,发现确实是有轮回的存在,古代印度那些宗教家,那就更不必说了,他们对于这些事情真是瞭如指掌,太清楚了。在我们中国,儒家、道家知道有轮回这个事情,但说的没有印度人那么多,也没印度人讲的那么详细。近代在美国、加拿大有一些基督教的信徒相信轮回,我们在报纸杂志里看到,他们肯定承认有轮回的事实。
换句话说,如何能超越轮回?这在佛法里讲成就,才算是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不能够超越轮回,就不算成就,虽然修学佛法,你没有结果,超越轮回才是个结果。这个结果,佛说是小果,不是大的结果,但总算是有了结果。
六道轮回怎么形成的?佛在这些经论里讲的很清楚,《华严经》真是讲的简单明瞭,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把这些现象都说清楚了。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来的。你只要有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特别是执着。我执,起心动念就有我,我就自私自利了,我就损人利己了。他天天有这些念头,这是贪瞋痴慢的根,这是烦恼的本。
现在你参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你能不能把这个烦恼断掉?当然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性很利,用这些方法,确确实实能把自己的烦恼断掉。分别断掉了,执着断掉了,妄想断掉了,那他成就了,在从前真的有这样的人。
可是在今天,难了。今天我们的烦恼习气比古人不知道要超过千万倍。古人得一点饮食,得一件衣服,他就很满足了,知足常乐。现在人心不知足,你这些法门,对他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自己要试验,我用参禅的方法,我用持咒的方法,我用研教的方法,看看能不把我的贪心断掉,把我的愚痴断掉,把我的瞋恚嫉妒断掉。果然有效,那你学这个法门就有用处了。
可是你要知道,要断的彻底,要断的究竟,你才能出得了三界。勉强把它伏住,那个不行。烦恼伏住了,现在好像清净了,但并没有断根,境界现前时,还会起心动念,这没用处。真正见思烦恼断尽了,行。
由此可知,现在我们的心,妄想太多,太严重了,外面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诱惑的力量也比过去加强了千百倍,从前没有这么多的诱惑啊。现在还得了吗?以我们的年龄来说,我们小的时候,六十多年前,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里头什么都没有,小朋友天天玩耍是与大自然为伍,能够保持天真,十一、二岁了,都不懂事,这叫天真烂漫。这是幸福的童年,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每天出来读书都是去玩,玩都是游山玩水。
现在的儿童,我们看看,可怜哪!一出生两个眼睛就瞪着电视,头脑里头乱七八糟,什么妄想都有。不到一岁,他就能察言观色,就能看大人的脸色,自己要怎么应付,这不累死人?我们以前还能享受十几年天真的童年,看看现在的儿童多可怜。
这才晓得现在人的烦恼妄想多,从小就被这些五欲六尘污染了,严重的污染。佛家这些法门虽然好,对他也无可奈何,失效了。你是医生,你懂得这个道理,病人害的病太重了,医药给他没用了。现在,净土法门还有救,为什么说它有救呢?净土法门靠佛力,不是靠自力。所以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你自己不必断烦恼,你只要能把烦恼伏住,就收到效果了。虽烦恼未断,确实有,我不让它发作,这种能力,我们还能做到。把它控制住,不让它发作,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净宗法门的殊胜就殊胜在此地,没有别的。所以这个法门能度一切业障习气深重的苦难众生,其它法门度不了的,就像药物一样,其它药物治不了的病,这个法门能治,叫“带业往生”。
可是这个法门,它的条件是要坚决的相信,绝定不能怀疑。这个方法简单容易,死心塌地认真去修学,经上讲的很明白,最主要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能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就是得到的果报,这个果不是小果,比阿罗汉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的果报殊胜太多、太多了。
可见这个法门不是偶然的,真正能够利益现代众生,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断烦恼,如果没有能力断烦恼,那就应该选择这个法门。我们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力量,绝定得生净土。而且近代修学这个法门,依《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往生的,很多啊。这是真正有事实证明给我们看,如果我们再不相信,那这机会当面错过,实在是太可惜了。

【问】 《大集经》上,佛陀亲口说末法时代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样说来,佛陀说的是实在话,不是方便说了?
【答】 对,《大集经》上所讲的末法时期就是现代。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对于现代社会的状况,他瞭如指掌,他清清楚楚。所有的法门,现代的人都没有能力修学了,没有那个根性了。
譬如讲到密宗,黄念祖居士是学密的,李炳南老居士也学过八年的密,但是依照这个法门,他们自己都不能成就,所以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还是用这个法门成就的。而黄老居士晚年说的更好,你看他在《谷响集》里的那些文章,多半都是答复学密那些人的通信。他都劝那些学密人要受持《无量寿经》,要受持《弥陀经要解》,要受持《普贤行愿品》,要学密法的人加持这三部经,要发愿求生净土。
他老人家说这话的用意,就跟古大德永明禅师的意思相仿佛。你看永明劝那些参禅的人,“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为什么不叫他直接把禅放下而专修净土呢?那个人不甘心,不能接受啊。对于这些不能接受、不甘心、不情愿的人,禅好啊!如果再加上净土,哦!更好了。其实很简单,我们在旁边冷眼旁观看的很清楚,禅是绝定不能成功。教你修一点净,净还真能帮助你,这是大慈悲心,不得已的委曲婉转,善巧方便。黄念老是这个做法。我在北京跟他见面时,他告诉我,他说中国大陆这四十年来,学密成就的,他知道的只有六人,你说多难,学密的人何只千万?只有六人成就。而修净土念佛往生的,不计其数,这不是很显然的事实摆在面前吗?我们要看清楚,要能体会得到。
但是念佛,为什么不能人人都能往生呢?为什么不能万修万人去呢?这个法门,老实说,确实是万修万人去,而是修学的人不如法,法门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没搞清楚。听说念阿弥陀佛好,天天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和阿弥陀佛并不相应,所以虽念佛也不能往生。
净宗法门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一句口头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虽然“念”,念的不相应,这个就不能成就。怎么叫“相应”呢?我在讲习里讲的太多太多了。
就最粗显的事实而论,你念《无量寿经》,你的起心动念,你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要把《无量寿经》所讲的话统统做到,你没做到,怎么能叫“相应”?做到了,才叫“相应”。所以对于经,要细读,要深思。你统统做到了,说老实话,你就是阿弥陀佛了。我过去讲经,讲三辈九品,我的讲法和古大德的讲法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道理,只要能说出一番道理,那就行了,佛法无定法可说。
我讲三辈九品,就像我刚才讲的,《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你要是能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中生。假如你能做到百分之八十,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下生。依此递减,减到下品下生,那要做到二成。如果是连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没份了。这一生虽念佛,往生没指望了。我用这个方法,大家听了也容易懂,也很踏实。
学佛,心要像佛,愿要像佛,行为要像佛,这才叫“学佛”。不是说口头上念佛,而一样都不像,那个没用处的。

【问】 末法时期,出家修好或在家修好?若出家,应该以何为工作使命?
【答】 问到修学的成就,在家出家,毫无分别。你看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都不是普通的菩萨,都是法身大士。所谓法身大士,他不但超越六道,他也超越十法界了,他证得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这些大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是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皆是法身大士,皆是诸佛如来,童男童女,甚至于包括外道。外道,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其他的宗教家,都是佛菩萨的化身,都是佛菩萨,那有差别?
由此可知,出家的,他为什么要出家呢?这也是在世间所有的行业里选择一个行业罢,这是一个行业。实在讲,出家在家,那是你的念头。你对这个世间贪着,那就是世间法;你对这个世间真能放得下,毫无贪着,那就是出世间。世间、出世间,不在这个形式,在家人也可以真正是出家人。
出家人有四种,这已讲的很清楚,其中:
心出身不出,这是在家出家。
身出心不出。身示现出家,但心不出,那你没出家,你哪里是出家人?
选择这个行就业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不能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你最好就不要选这个行业,选这个行业就是罪过。你选择了这个行业,你做不好,你为什么要做它?
所以我也常讲,一个道场有三种出家人,三种人是平等的,没有哪个高哪个低,如果有高低,那就是你起妄想,你起分别,你起执着,三种人是平等的。
第一种:讲经说法。因为佛法是教学,是教育,是师道,你要教化众生,一定要有教员,专门担任讲经说法的。
第二种:领导大家修学。怎样做早晚课诵?怎样念佛?各人要怎么修法?大众在一起,我们如何共修?这些规矩仪式,你一定要熟悉,领众修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课。讲经说法是解门,让他明瞭;领众修行是行门,帮助他如何把修行的功夫应用在生活,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上。
第三种:内护。就是负责行政工作、事务工作的,这个不能没有,没有了,道场的这些事,谁去做?
三种人合作,三种人平等,这个道场就会兴旺,这个道场是如法的道场,对这个社会才有贡献,才能真正做到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道场讨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来做,我一定尽心尽力把这个工作做好,做圆满。

【问】 在家人是否可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问】 可以。你看看《华严经》不就明白了吗?经里五十三位善知识,个个都弘法利生,个个都讲经说法,都教导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是代表学佛的人,是代表修学大乘的人。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出家人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人,其余统统是在家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维摩居士也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如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这些大阿罗汉,他们去听维摩居士讲经,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礼节规矩和见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这说明了佛法是师道,他讲经说法,他就是老师,我虽然出家,还是学生,学生对老师一定要尊敬,一定要遵守礼节,没有例外的。现在的出家人,说实在话,不懂这个道理,以为一出家,一剃头,一穿上这衣服,就比什么人都高了,这是错误。其实在学问上、德行上、修养上,有许多在家居士超过我们,我们自以为是出家人,而不肯向他学习,以为这样就会低了自己的身分,错了啊!大错特错。
我在台中求学,李炳南是在家人,我出家以后去他那里求学,他讲经说法,我们还是要拜,我们不能不懂规矩,别人不懂,我们懂得。别人说我们不对,我们怎么会不对呢?世尊在世时,目犍连、舍利弗他们去听维摩居士说法,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错了吗?他们没错,我就没做错。尊师重道,这是师道,师道里没有在家出家的说法。
所以佛门里称呼“和尚”“法师”,不一定就是出家人,也称在家人的。唯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称呼出家的。和尚是亲教师,不一定是出家人。法师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可以做世间人的榜样,可以做世间人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称为和尚、法师。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学那么多年,有人送他字画,上面就题着“雪庐大和尚”,人家一听,哎,他没出家,怎会是大和尚呢?你要是真懂了,在家人也可以称“大和尚”。

【问】 以目前社会情况而言,礼佛和礼出家法师的礼节,是否要和以前一样?或随顺现代的礼节?
【答】 如果要是照着佛法的原理原则,一定要讲求现代化,因为你度的是现代人。但是拜佛菩萨的形像,我们用古时候的方法,五体投地顶礼。而拜法师,我们最好用问讯,最恭敬的现代礼就是三鞠躬,我们三问讯就最恭敬了,不必趴在地上拜,我的看法是这样。要来学佛,一看到法师还要趴在地上拜,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一般人看到学佛要这样子,不学了。尤其是外国人,一看到你们对法师顶礼,他一掉头就去了。如果我们改用现在的礼节,合掌一问讯,他能接受,你就可以接引他来学佛。你如说见到法师一定要磕头,他不干了。你说,这种顶礼方式拒绝了多少人入佛门的机缘?
佛法在现代是要度现代人的,不是度古人的,是要教现代人开智慧的,不是要教化学作古人,不是教他走向回头路的,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道场的建筑要现代化,这些仪规也要现代化。我的课诵本是改了一小部分,也有人议论,说我没有守古人的规矩。
古人过世了,过时了,你说这早晚课《楞严咒》、《十小咒》,几个人得利益?晚课的《大忏悔文》,每天照念,得不到利益了。我把早课的念诵改成《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让大家每天念,依阿弥陀佛的本愿而将自己的愿发出来,目标是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不就相应了吗?晚课我选择的是三十二至三十七品,这段经文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五戒十善,讲得很清楚,就是教我们反省这一天有哪些事情是做错了,要改过,这叫持戒念佛、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才真有利益。
所以读经重要的是解义,不解义不等于白念了?意思明白之后要照做,做不到也等于零,也没有用处。所以课诵,早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你的思想、言语造作,不要忘了佛的教训。晚课是反省,我这一天有没有做到?只做到哪些?还有哪些没有做到?有无犯过失?晚上是反省、检点。这样早晚课就有很大的利益。
所以一定不能落到形式上,一定要有实质。由此可知,仪规也是要依据时代,依据现前大众的需要,而做必要的修订。这和世间法律一样,你看现在的法律,经过个二、三年就要讨论修订了,旧的已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了。我们佛法里头,精神不能变,但是这些做法也要随着时代来检讨,不断的来修正,使这些仪规和我们生活能配合,我们做起来也很方便,很欢喜,很自在,这就对了。
所以“三重净宗学苑”他们学佛就很正确,是有步骤的,有次第的,有程序的。他们修学的下手是三年学《了凡四训》,用三年的时间来读诵、研究、讨论,然后完全实行。先做好人,以《了凡四训》为标准,完全把它做到,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学看破放下。所以第二个阶段,他们就研究《金刚经》,用我的《金刚经》那一套录音带,书还没出来,我们尽可能把书赶快印出来。
第三个阶段,依《无量寿经》,专修净土。这个对啊,他们今天有成就、有效果,就是它有方向,有目标,有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上提升,做的非常踏实,真正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好榜样。他们一百多人就像五十三参一样,身分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职业不同,但是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是表率。我苦口婆心讲了多少年,所以昨天我非常欢喜,看到有人照做了。

【问】 目前学佛人有一个问题非常迷惑,学佛是否必须要吃素?吃素是否就表示一定能学成?不吃素是否就表示学不成?
【答】 没有这个说法。吃素与否,实在讲,无关紧要。学佛,实在讲呢,不管哪个法门,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一入佛门不是要受三皈依吗?不管哪个宗教,哪个法门,三宝都是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佛就是觉悟,法就是平等,僧宝就是清净,这也是戒定慧三学。觉就是慧,平等是定,清净是戒。
但是素食,特别是中年以上,对身体健康决定有好处。所以你如果是为了健康长寿,选择素食是最聪明的作法。现在很多外国人吃长素,他也不是学佛的,他也不懂佛法,为什么呢?为了身体健康。

【问】 现在社会上很提倡人乘佛教,就是说他们注重在处理日常生活上的方法,但是不提倡念佛。他们主张再来作人,而不求生西方。请问师父对此之看法。
【答】 一切众生各有因缘,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告诉我们,西方世界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从他这一句话,就可延伸到广大的社会。一切众生在他一生行业当中,他能有什么样的成就,他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也是遇缘不同。
这种事情不能勉强,诸佛如来度化众生都不存一丝毫的勉强,也就是没有一丝毫的“意”存在。你看我们读《坛经》,六祖问永嘉禅师,永嘉是相当了不起,谈话之间,六祖就给他印证。确实,他见性了,六祖就再问他一句:“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就立刻答复了:“分别亦非意。”这句话就说明他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哪里能不分别呢?你不分别,你怎么说话呢?说话要分别,办事情也要分别。
可是世间人的分别是“意”,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是执着,他用“意”。开悟的人,他也分别,他也执着。但他分别不是意,执着也不是末那,人家高明就高明在此地。
那我们要问了,他不用意,那他用什么分别呢?他用的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由此可知,他是自性随缘,随着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就是“分别亦非意”。
佛告诉我们,你有分别,你就有十法界;你有执着,你就有六道轮回。现在要问,你提倡人乘佛法,人乘也好,天乘也好,声闻菩萨,那一乘都好,问问你自己,你还有没有意?如果你还有意,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再说,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修行没有结果,这个不能不知道。没有结果,就是继续要搞六道轮回。
说起来好听,“来生再得人身”,“再享人天福报”,你有把握能办得到吗?人失去人身后,要再得人身,凭什么条件?佛经上说得很清楚,五戒十善。你的五戒十善要真正能打九十分,你才有把握来生不失人身。如果你说自己的五戒十善的修学只能勉强打个六十分,说老实话,来生能否得人身,靠不住啊。人乘佛教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就对了,这与佛说的就没错了。
如果是天乘,那要比人乘更高。佛告诉我们,天乘的标准是上乘十善,不是普通十善。这是基础而已,从这个基础上还要修禅定,假如没有禅定,没有四无量心,你所生的天,凭上品十善也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些都是欲界天,也要修定,虽是尚未修成禅定,但他也有一点定功,这才能生到欲界上面的四层天。
假如你的禅定修成功了,你得到初禅、二禅、再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你才能生到色界十八层天。这在大小乘经论上讲的这么清楚,讲的这么明白。人家怎么讲法,你仔细想想,核对核对,不就明白了吗?
可是你要知道一个事实,纵然生到色界四禅,生到无色界四空,也没出三界,还要搞六道轮回。换句话说,地狱、饿鬼、畜生,你依旧有份,你没有得到结果。所以佛说超越六道轮回才叫“小果”,你证得阿罗汉、辟支佛了。
如果你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到的这个果叫“大果”。为什么是大果呢?你不但超越了六道,你也超越了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头,它是一真法界。而且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你们念《无量寿经》就知道了,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无比的殊胜,真实的成就。这是当生成就究竟圆满佛的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这个法门的殊胜。
你没机缘听,是你没福。你有机会听而不相信,那你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这也是遇缘不同。

【问】 念佛得清净心,是否就落实了人乘佛教?
【答】 那还不止,如果念佛得清净心,能出三界,绝定能往生。如果他不愿意往生,那就变成六道里有漏的福报。我们要知道,有漏的福报是享得尽的,而且在享福里面难免要造业。你造作罪业,后来一定有恶报。这是个事实,这道理及真相,不能够不知道,惟有真正的瞭解,你才有最佳的选择。
佛法,要认真的去求学,求学就是求明白这个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问】 换句话说,我们念佛,一定要先求往生,然后乘愿再来度众生,这样才能落实人乘佛教?
【答】 佛法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无论是哪一部经论,佛菩萨的教诫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套上个“人乘”,这样的分别执着呢?就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吧,这是根本法轮;你们再去念念《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哪一句经文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经上所有的教诲,都是教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你说这是不是人生的佛教呢?我们就不说“人乘”,“人生”哪!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面区别执着人乘天乘?不需要这样执着啊!
必须要知道,五乘佛法是佛的方便说,为什么呢?佛给我们讲真话,刚才说过了,你一有分别就有十法界,你一有执着就有六道轮回。所以佛法是教人破执着离分别,一切法当中不执着了,你就出六道。不分别了,你就出十法界。
所以《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指佛所说的一切法,这“舍”不是说不要它,这“舍”是教你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是要你懂得佛说法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必须远离一切分别执着,你才能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你要是有分别执着,有这个念头起来,你绝定不能体会佛的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错解了。

【问】 现前社会上,甚至佛教界,很多人都提倡临终时捐赠器官。我们由经上得知,人虽断气,但至神识脱离肉体还要好几个小时,该人是否会因摘除器官极大的痛苦而堕落?
【答】 这桩事情,佛在大乘经里讲的很多。谈布施,布施有身外之物的外财布施,我们能舍弃身外之物帮助社会一切大众。另有内财,内财是头膜脑髓,今天讲捐赠器官是内财布施,这都是佛法里头所说的。
可是这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对凡夫来讲,舍外财比较容易,舍内财难。佛是对什么人说的?对菩萨讲的,菩萨已经成就相当的定慧。所谓慧,他已经看破了,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可以送给人。整个身体可以送给人,身体里零零碎碎的也可以送给人,他有这个智慧。
他有定力,也就是说,把这个器官割下来,他受得了,他如如不动。你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把身体用小刀一片片的割下来,而忍辱仙人不动心,没有一丝毫感觉痛苦的心,没有一丝毫感觉怨恨的心,这是忍辱仙人的心。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发心捐赠器官,说老实话,也许你的功夫比我高,你可以做的到,我想想,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勉强做,勉强做,坏事啊!
佛讲,人断气后,通常是八至十二小时内,神识还没离开,所以助念的这种常识在台湾已经相当普遍了。助念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八至十二小时之内,绝定不能碰临终的亡者,他的神识因为尚未离开,你若碰他,他会感到很痛苦,他会生瞋恨心。不但不能碰他的身体,他睡的那个床铺,我们的衣服都不要去碰到,他的感觉是这样的敏锐。
如果佛说的这事是真的,那我们要警惕了,我们能否承受得了?发心容易,说大话容易,事实摆在面前,你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想想,实在受不了,我就不要冒险,我就不要充面子好看,我没有这个能力嘛。因为这是关键的时刻,关系到你来生往哪里去,此时一念瞋恚心生起来,一念后悔心生起来,就要堕三恶道了。堕三恶道的时劫,那就太长太长了,要受无量苦。这个帐,自己要好好盘算盘算,你实在不明瞭,多读读大乘经论。
大乘经论里也不是每一部经都说的那么详细,古今大德有把这些事情汇集起来,如《法苑珠林》、《经律异相》,这对我们初学就方便多了,最方便的是《饬终须知》,这是文言文写的,现代人国文的修养不如过去的人,所以也有一些大德发心,把它重新改写成白话文,也叫《饬终须知》,你看看就晓得了。
我们为了提倡这个本子,怕人家看到“饬终”,心里就难过,就不想看,其实这是一桩大事情,又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就将这小册子换了一个名称,馆长往生的时候,我们印了一万本结缘,我把它换成《怎样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名字就好听多了,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这是我们学佛人必须要读的一本书,不管你是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
换句话说,人无法避免死亡,这事情不要忌讳,人生必走的道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这是人生的一桩大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作妥善的准备。

【问】 净土法门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但佛教界还流行弥勒净土、东方药师如来净土,甚至有提倡十方净土,这彼此间有何异同?
【答】 一切诸佛都有净土,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这是我们常讲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土和寂光土就是真正的净土,一切诸佛如来,他们是住在常寂光中,所以一切诸佛都有净土。我们知道世界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边教化,所以诸佛也无量无边,净土也无量无边,问题是怎么个去法?
一切诸佛虽然是佛佛道同,但是诸佛如来在因地发的愿不相同,正如我们大家在一块学佛,我们大家的愿望都不一样,我想到极乐净土,他想到琉璃净土,那个想到弥勒净土,这不就不一样了吗?每一个净土的往生条件也不相同,这个要搞清楚。就如同我们学生读书考学校一样,你喜欢念哪一个大学,就去考哪个大学。这个学校录取的标准和那个学校的不一样,你看中的、喜欢的,那也要看自己是否能达到这个录取的标准?有没有把握考取?这点是不能不顾虑的。我喜欢这个学校,我没有这个能力而勉强去,人家不收你啊。
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诸佛净土的标准都高,这和经论上所说的,的确是合情合理。你的见思烦恼未断,你只能生凡圣同居土,我们今天住的世间是凡圣同居土,不是净土。四土都是净土的世界不多,一切诸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他们的国土有净土也有秽土。这不是佛故意这么制造的,是众生业力变现的,佛的愿力变现的净土,但众生的业力变现的是秽土,十方世界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的。
见思烦恼断了,才能生方便有余土,也就是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不在六道,他们在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那是在方便有余土。十法界里的佛也是方便有余土,并非实报土;超越了十法界,才是住实报土,他到一真法界了,实报土才是真正的净土。
十方世界大致上是相同的。惟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它特别在哪里呢?它的凡圣同居土也是净土,四土都是净土,这个奇怪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很难让一般人接受的。
为什么它的四土都是净土呢?诸位念《无量寿经》就明白了。经中有一段经文叙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它是怎样形成的。当年世饶王出家后为法藏比丘,他是以什么样的愿望造成这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的愿力所成的,不是一切众生的业力所成的。等于说,在一切净土中,它是新兴的净土,那里面的众生都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没有原住民。原住民的业障很重,那就变成凡圣同居了。它没有原住民,他制造西方净土之后,欢迎十方大众都到他那边去进修。得他的本领威神加持,虽带业去,也没有关系。这个就特别了,十方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读《无量寿经》,这一桩事情不能不留意。就好比我们一个新兴的都市,这一块空旷的地方,我们将它规划为一个新兴的都市,这都市里头,从来无人居住的,现在欢迎一切志同道合的人都到这边来。像现在移民一样,我们订上移民的条件,你有道德学问,有好的人品,又有工作能力,我欢迎你移民到我这儿来,它这样不就把住民的水准提高了吗?十方世界都有原住民,业障深重,那个没有办法了。十方世界都是旧的地区,阿弥陀佛那里是新的地区。
你们想想现在这个世界上,你们很多同学去过新加坡,新加坡是新兴的国家,你看它移民的条件非常严格。它欢迎的是真正有能力、有技术、有品德的这些人,这些人到那里去建立新的国家,新的社会,是世界所有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世界各国,好的人才都被它吸收。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经上讲:“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是普通人,都是“上善”。具足信愿行,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自性的智慧功德逐渐透露之上善之人。
我们明白这些,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选择。你看《观无量寿经》,韦提希夫人遭逢家庭巨变,深感这个世间苦,于是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十方佛国土有无好的国土,她想求生。释迦牟尼佛并没介绍哪一个好,他将十方诸佛刹土统统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她看了之后告诉释迦牟尼佛,她喜欢阿弥陀佛这个国土,这个国土清净庄严,并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往生的方法。你看,佛并未主动向她介绍哪一个佛国土最好,是让她自己去选择,但是佛一定先要详细的介绍,给你作选择的依据。你真正选择了这个最好的,聪明,选对了,诸佛赞叹。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经上写的很明白,“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真是把阿弥陀佛赞叹到了极处了。因此,你要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系念阿弥陀佛,你就得一切诸佛的护念,现在就得到,将来决定往生,往生决定是一生成佛。

【问】 有人说弥勒净土在欲界天,离这里近,而我们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十万亿佛国土外,何不求生兜率净土,而却舍近求远?
【答】 远近、大小是相对的说法,相对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法里无远近,真实法里,经中讲的“不二法门”,远近是二法,大小也是二法,善恶也是二法,都是相对的,相对就不是真实的,这是从理上讲。
一般人有舍近求远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你想错了,你不瞭解事实真相。弥勒净土和西方净土的距离是相等的,这话怎么说法呢?也许大家在佛门曾经听说过“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二句话你要是明白了,你就超越相对了。如果你还不能体会,我们用个浅近的比喻来为你说明。
十方净土乃至于十法界、六道,实际上是什么呢?是空间的转变,这是科学家已经证实的了,科学家发表他们的论文,肯定并证实这空间至少有十一度存在,十一度以外的是未知数,不敢说没有。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空间的转变,我们由三度空间转变到四度空间,四度空间转变到五度空间,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用科学家的说法,假设西方极乐世界是十一度空间,我们现在是由三度空间一下子就转变到十一度空间,就这么一回事情。生则决定生,空间转变了;去,实在是没有去,还是这个空间。
这个意思如果实在不能体会,你们看电视,大家现在看电视很平常哪!从这上面你就很容易体会了,频道的转换。现在有十一个频道,我现在看这个频道,一按钮,马上转换到第十一个频道,荧幕还是这个荧幕,第一个频道是这个荧幕,第十一个频道还是这个荧幕,这不就是没去吗?生则决定生,荧幕里的画面确实变了,不一样了。十法界、六道、一切诸佛刹土,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哪里有距离?只是频率的转换而已,空间的转换而已,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科学确确实实是将佛法证明了,科学家迄今尚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频率,还找不到用什么方法来自由自在的转换空间,但是佛法里找到了。佛法用什么方法呢?禅定般若。你得到禅定般若,你在空间的转换就得到大自在了。定功愈深,你转变的就愈快速,转变的频道就愈多。你的定功浅,你转变的范围就小,速度也就慢,就这么一回事情。这在佛法,哪有稀奇?很合乎科学。
现在科学发现这事,但是无法突破。实在讲,科学家很难突破,为什么呢?因为他用思维,他用意识。用心意识纵然突破也很有限,这事佛在经上也为我们说了。用心意识的方法可以突破六道,但不能突破十法界,用真心本性的真实智慧可以突破十法界,可以看到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你在高度的空间看较低度的空间,你就看得很清楚。换句话说,四度空间的人对三度空间是瞭解的清清楚楚;但三度空间的人无法瞭解四度空间的状况。圆满成佛就是达到最高度空间,也有人说是“最高维次”,这翻译用语不同而已。尽虚空遍法界,他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瞭。道理在此地。

【问】 印光祖师提倡“敦伦尽分,老实念佛”,前句好像是生活上的,后句好像是修持上的,这二句如何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答】 祖师这二句是教导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同学,如果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二句话做到了,可以说是保证往生。这二句话就非常重要了。
“敦”是敦睦,“伦”是伦理,这是儒家所讲的。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道理就是五伦十义,我们自古以来社会的结构就是靠此维系。所以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余三个早就没有了,都消失了,惟有中国到今天还存在。什么原因呢?中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文化道统在支持,在维系它,这个道统就是伦常。
“伦”是伦理,敦睦伦理。伦理第一个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夫妇,夫妻生活在同一房间里,这是“室”;我的房间之外就是我的家。所以从这地方开始,要知道夫妇的关系。
今天一般年轻人结婚,都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结婚是怎么回事情。男女相爱,爱了就结婚;过两天不爱了就离婚,成什么话吗?相爱和结婚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结婚是有使命,有责任的,换句话说,这两个人有共识。延续生命,延续种族,延续社会,都是使命,神圣的使命。
室之外是家,家里面有父子,有兄弟,这是构成一个家族了。家外面是社会,社会有朋友、君臣,说社会也可以,说国家也可以,这是一个大的社会了。
“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志同道合是友,所以朋、友不一样,友的关系密切,朋的关系生疏,同学未必是同志。“君臣”就是这社会上领导与被领导的,一个公司行号里,老板就是君,员工就是臣。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与人的关系,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你都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定遵守,尊重这个关系。有这个关系了,就有义务,所以五伦有十义,这个“义”是义务。譬如说,父慈子孝,作父亲的对待子女要慈;子女对待父母要孝。这是他的义务,他应当要做的。兄友弟恭,哥哥要友爱弟;做弟妹的要尊敬大哥,这天经地义。都能把它做到了,就叫“敦伦尽分”。“尽分”就是尽自己义务,我是弟弟的身分,我一定尊重兄长;我是兄长的身分,我一定要爱护弟妹,这是尽分,尽你的本分。乃至于君仁臣忠,领导人对待你的员工,对待你的部属是仁慈;部属对领导人一定要尽忠。
这五伦有十个人,各人有各人的义务,每个人都懂这个道理,各人都能尽各人本分的义务,这叫“敦伦尽分”,把你自己本分的事情都做好了,这是做人的道理。
从敦伦尽分再延伸出去,那就是讲我们对自然的关系。自然包括的就多了,我们对我们环境里的这一切动物,这一切植物,这一切矿物,我们跟它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它?今天我们发展工商业,把大自然的生态污染了,我们对不起它。你对不起它,它带给你的灾难就大了,这是互补的,我们对它好,它就对我们好。你不能说这些树木花草、砖头瓦块,他们没有知识的,它们是无情的。你要晓得,那些也相当厉害,自然环境破坏后,你在世间就不能生存了。现在这个世间的众生得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病,你要是追究这病源是从哪里来,都是从自然生态的不平衡里发生的。
所以懂的人必然会想到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儒家已讲到这些了。佛家讲的则更要扩大,人与一切诸佛如来的关系,与一切诸佛净土的关系,这些是儒家没有讲到的,儒家只讲到天地鬼神。换句话说,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佛法的范围大了,超越十法界了。
如此,我们做人才做的好,才像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彻底而究竟的解决问题,将我们从人的境界提升到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祖师教给我们老实念佛。我们在讲座里讲过不少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天经地义,成佛才是把我们提升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好像是把我们从三度空间提升到最高度数的空间,这个法子妙绝了。
真正提高,最重要的条件是老实,老实就是绝定遵守经典的教训。经上教我们深信切愿,《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成了。《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那是讲功夫;教你“一向专念”,那是讲方法,这里面并没有矛盾。所以把经论合起来看,它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都清楚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绝定成就。

【问】 有人念佛时数念珠,有人则主张不用念珠,用意念。这两种方法如何运用?
【答】 这也没有一定。古大德教给我们,初学的人最好不要离念珠,所以古来祖师大德也有榜样,像清凉大师,他初学时就发了大愿,他的手一生不离圆明之珠,一生当中都没有离开念珠。
初学拿念珠,好处在哪里呢?一是计数,一是提醒自己,一看到珠就想到念佛,好处在此地。念佛念成习惯了,功夫深了,不用念珠,他的佛号也不间断,这时不拿念珠也可以。所以念珠拿不拿在个人,并没有一定的限制,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自己常常失念,也就是常常把佛号忘掉了,那你拿一串念珠,好,提醒自己;或者作成手的念珠套在手上,一看到就想到念佛,这是好事情。
同时,拿念珠也能度化众生。许多不学佛的人,一看到你手上拿念珠,他就会“阿弥陀佛”,你看,你不就教人念了一句佛号了?你不拿念珠,他就不会念这句佛号,这是给人家的心里生起佛的念头。可见这串珠的效果是能自行,能化他。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拿比不拿好;纵然自己已念得很纯熟了,不需要了,可是拿这串珠子可以度很多人。

【问】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和“念佛”有无不同之处?
【答】 这句话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想,是意识,我们作意去想,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无量功德,想佛的依正庄严,譬说我们平常读经,没事时常常想经里的境界,这都是属于“忆佛”。
为什么要常常想呢?因为你不想佛的境界,你就会胡思乱想,你这头脑绝定止不住的。换句话说,你想其它的,你就是想六道轮回,你在造六道轮回的业。我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是在修净业,那个感应果报完全不相同。这个方法就是“忆佛”。
“念佛”是心里面真的有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去想他,也有;一到时候,佛就冒出来了。你看“念”这字是会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你“现前的心”。现前一念心中有佛,这就叫“念佛”,不一定挂在口上。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有一些老年人,特别是老太太、老婆婆。她虽然是和儿孙不常见面,她非常疼爱她的孙子,她并没有一天到晚把“孙子,孙子”挂在口上念,也没有把孙子相片天天拿来看,可是随时随地她就会想起她的孙子,这就叫“念”。“念”是心里头真有,她睡觉作梦都会梦到她的孙子。并不是有意,不是刻意的,是自自然然的,这是你心里头真有佛了。真有佛,无论在何时,到临命终时,他这个念头一定现前。为什么?这个念头是比所有一切念头都强,它会先跑出来,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呢?
“念佛”的第二个解释就是口念,也叫做“念佛”,持名念佛,《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都主张这个办法,用持名的办法。持名是念佛的初阶段,念久了,不念,心里头真有了,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深了,所谓功夫成片了。一切时,一切处,不念佛,而佛也在你心里头,所以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不论在何时,或者你在定中见到佛了,或者你在梦中梦到佛了。临命终时,你还没断气,见到佛来接引了,这是“现前见佛”。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以后见佛,是“当来见佛”。现前见佛,当来当然见佛。也有现前不见佛,而当来也能见佛,这是功夫比较差的人。凡是往生的人,佛一定来接引,所以“现前”“当来”这一句话是肯定的。因为你在临命终时,或者病很重,气力很衰弱,说话没有声音,说不出来了,你见佛来接引了,也许你嘴巴在那里动,想跟人说“佛来接我了”,却说不出来。我们在旁的人觉得他嘴巴在动,以为他嘴巴在念佛,其实不是的,他是看到佛来接引,想告诉我们却说不出声音,这也属于“现前见佛”。

【问】 世尊成道以来,说法度众生之本怀为何?目前台湾流行的慈善救济事业,是否就可以说是佛陀说法度众生的本怀?
【答】 佛度众生的本怀,终极的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才达到真正的圆满。但是一切凡夫,毕竟多数是业障习气深重,而业障习气之由来,绝不是一生一世所养成的,而是无量劫中累积而成的。这个事实不但佛清楚,中国古圣先贤也非常清楚。依佛法来讲,众生阿赖耶识里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佛曾经做了一个比喻,如果这些习气种子有形像的话,那怕形像再小,佛说尽虚空也容不下。
此话我们细细想想,佛说的没有过分,也不夸张,这的确是事实的真相。佛又告诉我们,我们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恶业因,假如不遇到缘,它不起现行,可是种子永远不会消失。因此佛度众生的方便就在缘上,故佛家不讲“因生”而讲“缘生”,为什么呢?缘的确控制了现行。
譬如说,一粒瓜子,瓜子是因,将来它可以长大结成瓜,但是它要遇到缘才行。如果这个瓜子,我们将它放在玻璃瓶中,一百年它也不会结果的。它的缘一定要土壤,要肥料,要水分,要日光,这些缘它都具足了,它就会发芽,就会长成而开花结果。
所以佛说,既已经造了因,一切众生就都有十法界的种子,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话也不是假的。但是,这些因毕竟是恶因多而善因少。此事不难理解,看看我们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有几个念头是善的?有几个念头是恶的?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恶念;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这是善念。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每天起心动念,有多少善念?有多少恶念?这不就清楚了吗?何况无始劫到今天。
因此古圣先贤的教育及佛菩萨的教学也都不例外,本着一个宗旨,一个原则,“防微杜渐”,也就是在缘上防止。一个小孩从婴儿开始,一直到他年老,希望他一生所遇到的都是善缘,不要遇到恶缘。遇到善缘,他就向善,阿赖耶识里善的种子就起现行;遇恶缘必定是恶种子起现行。恶的种子多,恶的力量大,你要是不防止,怎么得了。这东西实在就像是黄河的堤防一样,要小心翼翼的去防止,惟恐里头有漏洞。这是入佛教学的方便。入佛的这些大圣大贤,他们真是以毕生的精力、智慧、善巧而把这桩工作做好。
到民国以来,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换句话说,堤防也不要了,于是这河水就泛滥了,以至于今日的社会现象是无法收拾了。正是李炳老在往生前对学生说的,现在天下乱了,就算是佛菩萨神仙来也没办法治理。他告诉我们,惟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他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从这地球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这一条路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反省。
但是我们未去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的真相我们瞭解,我们明白,心里上也有准备,准备什么呢?随时随地可以死。随便什么方式都可以死,不能怕死,人早晚总归有一死,你怕死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一定要不怕死,时时刻刻可以死,但是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换句话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法佛法统统都要放下,一心念佛要紧。自己在生活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给世间人做个好榜样,让他看到听到。善根厚的人,他就能回头;善根薄的人,也能给他种善根,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了。这也是佛经里讲的“圆满功德”。
所以度众生成佛道,最殊胜的法门,也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本怀,都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话不是我说的,唐朝善导大师就有这二句名言,“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不就是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吗?其它所有一切的教诲都是辅助的,主题就是令一切众生认识佛教,认识净土,求生净土。

【问】 若只是单纯的做慈善救济的工作,而不念佛求生净土,则只能够得到了人天福报,而未能了生脱死,对否?
【答】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慈善救济,实在讲,也就是诸佛出世的本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佛门中讲,佛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救济一切众生,要把他救济到什么程度呢?不是说他没衣穿,我们救济他几件衣服;他没饭吃,我们救济他吃一餐饭,这个太渺小了。佛的慈济是要把众生救出六道轮回,是要把众生救出十法界,是要帮助他做佛做菩萨,这个慈济功德才做的圆满。所以慈济的意义有浅深,范围有大小,心量也不一样,一定要懂的这个道理。
假如不能出六道轮回,在佛法里来讲,你没有得到结果,无论你做多少好事,你都没有结果。怎么说是没有结果呢?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所行的那些善,纵为真的善心善行,你得的是三善道的果报。
假如你的心不善,你的行很善,你的福报就不一定在人天,畜生道也有很多福报。我们看到外国很多的宠物,它那个福报,我们一般人比不上。那个宠物在家庭里,你仔细去观察,它是一家之主,全家的人都伺候它,小心翼翼的照顾它,大福报啊!畜生享福。再其次的,饿鬼道里享福。你如有领袖的欲望,到饿鬼道里去当城隍,做土地公。城隍是县市长,鬼里的县市长;土地公是乡镇长。到那边享福去了。
所以做这些慈善事业,假如你五戒不清净,十善有欠缺,五戒十善不能达到八、九十分,你的福报不在三善道。三善道的福报,必须五戒十善要达到八、九十分。低于这个分数,你虽然有福,却是在畜生饿鬼里享福。这些道理和事实真相要搞清楚。
所以佛救度众生,唯一的目标是真正慈悲的救你出六道出十法界,往生西方世界去做佛做菩萨,那才是真正的慈济功德。

【问】 目前社会上很流行打坐,而且有很多大大小小打坐的团体,这种单纯的打坐能否了生死出三界?
【答】 禅坐的风气现在很流行,我在美国参观了二个禅坐中心。这些禅坐中心,大多数都是日本的法师在美国建立的,也有相当历史了。老和尚过世之后,就由他的弟子来主持,而且这些弟子多半是美国人。我去参观的那二个中心,都是美国人在主持,他们是从日本的老法师学的。很流行,很普遍,在美国的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好多个禅坐中心,道场的范围不很大,规矩却很严,非常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
这里面有一个道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很重,工作紧张,能有一个时间让他静坐下来,身心放开,松弛一下,的确有好处,所以他们很喜欢到禅坐中心去坐坐。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他的目标不在此地,目标只是暂时把身心放松,这种利益是立刻就得到的。
我参观的禅坐中心,的确是有特色,大概都是预先报名,所以他们的人数是固定的,不是随便可以进去参加的。进入禅堂,就像中国古老的禅堂规矩一样,规矩很严格,绝对禁止说话,像我们佛七当中的“止语”,要使身心一切放下,让你整个轻松。在这里面静坐,是不跟任何人打招呼的。如果你有妄想,禅堂里的堂主,我们中国人叫“堂主”,就是照顾大众的,他能看得出来。从你的坐姿及表情,他能看得出来你有妄想。
有妄想怎么样呢?香板打。坐的时候都是面壁,堂主是在你后面经行,他在那边散步,看到你有妄想,香板就打下去。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打香板,声音很大,一句话都不说的。昏沉时也打香板,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打瞌睡了,香板供养。里面不讲开示,也不讲经,所以深受这些现代美国人士欢迎,可以真正得到轻松,得到安静,消除他的紧张,消除他的疲劳,他能收到立即的效果。所以禅坐中心在美国各大都市是很流行的,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他们本身也没有想到这些问题。

【问】 “禅坐”与“禅定”有何异同?二者能否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
【答】 你问的是“静坐”与“参禅”。你所讲的禅坐应当是静坐,与禅毫不相干。一般宗门里的参禅、打坐,它的性质不一样。刚才讲了,我在美国看到很多禅学中心,他们是属于静坐,不是用参觉的功夫。如果是用参觉的功夫,那他有境界,他所获得的利益,绝对不只是他眼前消除他的压力。
参禅的原则就是《金刚经》上的二句开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在《坛经》里所说的“禅定”,就是用这二句经文。他讲“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这二句是说的比较清楚一点,比较白一点。这在《金刚经》上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他有许多的原理原则是从《金刚经》上来的。
由此可知,宗门里的参禅,无论是坐,或站着,或走着,或者是你躺在那儿睡觉,所谓行住坐卧都是禅定,并不是盘腿打坐才叫做“禅定”,那就错了,应该是行住坐卧里都不着相,都不动心。换句话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在这里面用功夫,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四个“不”就是定,就是禅。对外面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禅定是定慧等学,定慧均等,它讲究的是这个。慧比定多,他就会有妄想;定要是比慧多,他就会有昏沉,要始终保持定慧平等。对外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要如如不动。
所以不一定在打坐时,一切时,一切处,他都保持这个境界,这叫做“参禅”。如果能保持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在工作时也参禅,他穿衣吃饭时也在禅定,处事待人接物还是在禅定,所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问】 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否能得大禅定,开大智慧呢?
【答】 对。禅定的修学方法很多,学佛的同修也许都听说过,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也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不同,他所得的效果是相同的,他所走的方向是相同的。换句话说,都是修禅定。如果不是修禅定,那你就不是学佛了;不是学佛,那你就不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不学佛,那你就迷惑颠倒。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
念佛这个法门,那就更殊胜了,所以佛在《大集经》中讲,念佛是上上禅,这不是普通的禅。为什么呢?行住坐卧都是禅,他的念头只集中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上。这句名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这名号,一个杂念也没有。于一切法,他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大定。
所以念佛是定慧等学,它的方便是一切时、一切处,它的功夫都不间断,大概只有睡觉时断掉了。除了睡觉,它不会断的。因为它对所有工作都不妨碍,行住坐卧都不妨碍。走着路,也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能念佛。不过祖师大德教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有恭敬心,这恭敬心,你在床上时,心里念佛可以不间断,但不要出声。第一个,这样不恭敬。第二个,这样会伤气。所以教你躺在床上时不要出声,心里默念。
另一个就是上洗手间,一样也念佛,也不出声,这是恭敬。我们在浴室洗澡时,佛号也不间断,但是也不要出声。所以哪些地方可以出声,哪些地方不要出声,这都要明瞭,表示我们对佛的恭敬。
它真正是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间断,所以这是无上深妙禅。

【问】 常见许多念佛人,生平也是诸多不顺遂,请问师父,这是什么道理?
【答】 世出世法的果,必须都要有因。念佛这个因,得的是成佛的果报,不是给你得到在世间事事如意的果报,这讲不通嘛。我种西瓜,却要它长出桃来,这怎么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因果不相应,要懂这个道理。
譬如你在世间,你想得财富,念佛能帮助你发财吗?不可能,因为因果不相应。财是从哪里来的呢?佛给我们说的很清楚,财是财布施来的。换句话说,你要多修财布施,你才会得财富。你多修财布施,你就有因,我们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他那个因不是这一生中的,这一生不可能,是前生种的因,这一生经营一个行业,那是缘。说老实话,无论他经营哪个行业,他有因,只要有缘,有赚钱的缘,他命里头的财富就出来了,果报就现前了。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此事,《了凡四训》说的很透彻,袁了凡他依教如法奉行,他真的都得到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念佛成佛,念佛所得的果报,那要到西方世界才得到。你现前想得富贵,那是得不到的。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确确实实,不要说我们人间这些大富大贵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富贵也不能和它相比,《无量寿经》讲的很明白,那个果报要到西方世界才能现前。未到西方世界之前,在这世间,你所得的福报,一定是你累劫修的,而在这一生所感得的。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生于富贵,那我们就安于富贵;生于贫贱,那我们就安于贫贱,这就心安理得。我们对于世间一切物质的享受需求,绝无羡慕之心。你的心定下来了,清净了,这样你才能把往生极乐世界的大事办好。是一定要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我们一定要得大的果报,这才真正蒙佛慈悲救济,功德圆满。

【问】 佛力的加持是否存在?要如何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
【答】 佛力的加持是存在的,要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讲,就是磁场的感应,这是大家都相当明瞭的。
我们凡夫要如何得到和佛的磁场相应呢?这里面一定是心圆、愿圆、解圆、行圆,这感应就非常强烈了。佛的心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觉悟的、是慈悲的。我们的心是虚妄的、是污染的、是高下的、是迷惑的、是自私自利的,那怎么会相应呢?所以要得到佛菩萨的感应道交,我们一般人讲“保佑加持”,实在讲,就是磁场的相应,那就一定要做到: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解,如佛解;行,如佛行。我们到哪里去学呢?经论太多了,最方便的无过于《无量寿经》,经文不长,也不算短,你在这里面,这四桩事情都学到了。
学的方法,先读诵。念熟之后,求解,里面字字句句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依教奉行,你就得感应了。

【问】 有无哪个法门,戒定慧可以一次完成,而能够使我们当生圆满成就的?
【答】 在佛法里,任何一个法门都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话是真实的,问题是你会不会修?你懂不懂道理?
戒学是防非止恶,譬如我们这个小团体,每天将《无量寿经》念一遍,有一些人念三遍五遍,乃至于还有一些人念十遍的。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初学的人,经文生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半小时。在这一段时当中,他全心贯注在读经上,他戒具足了,他心里不会打妄想,不会起恶念了,这就是戒学。他要专心去念,专心就是修定。他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慧。
可见得,他要是念二个小时,就是这二小时的时间在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是一次完成。如果他一天念二部,念三部,念熟了,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差不多四十分钟。他念两部,大概就八十分钟,三部就一百二十分钟,他念的时间愈长,他修戒定慧三学的时间也就愈长,真正能得受用,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觉悟的心。能从这个心再推己及人,就生大慈悲心。
念经是如此,其它念佛持咒所有一切法门,你只要会用功,戒定慧都是一次完成。

【问】 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为首,其真正意义为何?是否为一般我们所说的五戒、八戒、十戒等这些?
【答】 你所讲的那是条文,戒条,就像法律的条文一样。可是最重要的,你要懂的它立法的用意,立法的精神,这个重要。刚才说过了,戒律的精神在防非止恶,所有的条文都是本着这个原理原则来制定的。
哪些是非,哪些是恶,非与恶的标准,每一个时代不相同,每一个地区也不相同。我们古时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对的;现在再男女授受不亲,在这个社会就讲不通了。所以是非没有一定,善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故佛的立法,他是讲原理原则,正如同世间的法律一样,条文是随着时代变迁来修订。过了若干年了,条文不适合于现在的社会了,马上就要修改,佛法也是如此。所以佛法里面有根本的戒条,这根本的戒条是超越时空的,无论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三千年前,或是三千年后的今天,这条文我们还用得上,绝对正确,没有错误的,这在佛法里叫“根本戒”。
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我相信这四条无论走到哪里,即使不信佛教的人,他也会点头说:“对的”。杀害一切众生,大家晓的,这是恶,这是非。偷盗,这是恶,这是非。邪淫、妄语,这是恶,这是非。这四条真是超越时空,永恒不变,其它的戒条就不叫“根本戒”了,是随着时间,随着空间,随着一切众生的需要可以修改的。可见佛教化众生,他讲理,他不霸道,他不专制,他不自以为是,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什么佛在《法华经》讲末法时期要弘扬大乘?也就是说为何要以大乘教来教化一切众生?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开放。所以小乘适合于专制那个时代,保守的时代,因为小乘人的思想很保守。所以大乘佛法在印度没有被发扬光大,印度始终拘束在小乘,还有南洋、斯里兰卡,都是拘束在那个保守的时代,他们对于开放很不习惯,不能适应。所以他们反对大乘佛法,说大乘非佛说。现在民主国家也看大乘不习惯,认为过分保守,过分专制,人会受不了。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够弘宗研教。但是原理原则绝定不变,那就是“觉正净”,这三宝不变。“戒定慧”三学,绝定不变。方法、条文则是可以随时随着需要去修订的,可是修订的原则一定要人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定。所修订的条文如果不能帮助你的心愈来愈清净,反而是愈来愈乱,愈来愈复杂,那就是错误的。所以,要帮助你得定,条文不是一成不变的。
戒律在中国做了一个大幅度的修订,是在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就是将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制定的那些戒条,大大的修订一次,使它适应于中国人,使它适应于我们本土。这也是我们今天讲的“本土化”、“现代化”,根据本土现代的需要而重新来修订的。它的精神、原理原则不变,条文及作法统统都修订了。
可惜我们历代就没有这样大智慧的法师再出现,自百丈大师修订之后,迄今尚未能作大幅度的修订,所以今天我们看了这戒条,就感觉到种种的不方便,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过失不是佛的过失,是我们自己修学人的过失,我们要懂的是这个道理,然后对于佛陀的教诲,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晚近有很多道场寺庙,他们里面有自己订的“常住公约”,这就是随着环境的需要而制定了几个条文,这也是戒律的现代化。所以常住的公约比经本里的戒条还要重要,那些戒条是古老的,我们将它当作读历史,看看那时代人;重要的我们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的社会,我们必须要遵守我们的规矩。
此事正如同我们现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到外面去观光旅游,到了哪一个国家,就要遵守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并不相同,风俗不相同,习惯不相同,道德观念不相同。到了一个地方,就遵守这一个地方的规矩,我们跟这些人就相处的很好,就能欢欢喜喜的在一起,我们才能把佛法介绍给他。
如果一定要拿着我们的观念及规矩到人家那里去,就格格不入了。我们看不惯人家,人家也看不惯我们,这就不能共住了。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不能不懂。

【问】 古代祖师大德曾开示,佛力加持有“显加”“冥加”两种,请问其异同。
【答】 中国谚语常说“诚则灵”,“灵”就是感应的意思,也就是佛门当中所讲“加持”的意思。由此可知,真诚是能感,佛菩萨加持是所感。
关于明显的加持,意思是说你自己能感触得到,像一般世俗所讲的佛菩萨保佑我们,佛菩萨照顾我们,它确确实实是明显的一种感应。而冥加,他确实也加持你,但是你自己觉察不到,实实在在是菩萨在暗中照顾你。
在感应方面:
一、 显感显应
我们求佛菩萨,非常明显的求,意愿非常强烈,佛菩萨的感应也很明显,这叫“显感显应”。
二、 显感冥应   
我们虽强烈的要求,但好像佛菩萨没有回应。其实是有,而是你自己不能觉察,这叫“显感冥应”。
三、 冥感显应   
我们心里头确确实实求佛菩萨,但是没有很强烈表现在外面,而佛菩萨应的很明显。
四、 冥感冥应   
从形式上见不到我们求佛菩萨,可是内心里那一点真诚就是能感。这一点真诚是在内心,不但人家见不到,甚至于自己也没注意这件事,但是心里头真有。像前面所讲的,心解愿行,他真相应了,而佛菩萨的加持也是在冥冥当中加持,你不知不觉地在生活、工作环境里一帆风顺,一切恶劣的境界自自然然回避了,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问】 修行人于身体有病时,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而不吃药;抑或也可以看病吃药?
【答】 这问题说的是没有错,人的生病确实百分之九十是在四大不调。四大不调,在今天来讲是属于生理的病,因为四大是色法,是指肉身,地水火风,它的组合有一定的成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在大自然中,它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它能配合的那么好。人身体种种器官细胞的组织也是如此,必须顺其自然,你这个身体就好了。
“四大”,一般的说法都是很粗浅,好比物质的部份,皮肉骨骼称为“地大”。血液这些流动的部份叫“水大”。温度是“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这是很粗浅的说法,但好懂。这四大不调,身体就发生问题,病态就现前了。
“四大”精确的讲法,就是讲物质的现象。我们晓得,所有一切万物,今天科学家也懂得,是原子、电子、粒子所组成的。现在所讲的基本粒子,是不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了?哪一位科学家也不敢讲。为什么?科学技术不断在进步,过去认为原子不能分了,过了若干年后,仪器进步了,原子又可以分裂,看出电子、中子。进步到今天,依旧可以分裂成粒子。将来仪器再进步,也许这基本的粒子又可以分。所以没有人敢说现在所发现最小的物质就不能再分割了。
但是无论小至什么程度,佛法里讲“邻虚尘”,这是佛讲的,这个就不能再分了,已到了极限了。即使是邻虚尘,它也有四个现象,这就是“四大现象”。无论再小,它还是一个物体,物体就称“地大”,所以“地大”代表它是一个物体。现代科学发现,极小的物体也都带电,带阴电和阳电。阳电在佛法里称“火大”,阴电则为“水大”。它绝对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就叫“风大”。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基本物质所组成的,而基本的物质都有这四种性质,这是对四大的精确说法。但我们平常讲四大不调就不必说得如此精细。
我们说到分子,说到我们人身体组织的这些细胞,细胞的组合如果产生不均衡、不自然的现象,人的身体就一定要生病。学佛的人,生病了要怎么办?佛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调整,恢复到自然。用什么方法调整呢?用定功。诸位懂得吗?清净心是最自然的。心清净,身就清净。只要你把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定个几天,你身体里的组织就恢复自然了。
它为什么会不自然而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呢?妄念太多、烦恼太多、忧虑太多、饮食过量、睡眠不足、疲劳等。佛在经上讲的,有十种因素会教人生病的,这些都是违背了自然生态的原理。我们在一个身体里讲自然生态,心是静的,身虽然在运动,心是定的,他的运动就很如法。就好像一个圆一样,圆心是不动的,外面怎样去运动,它一定是个圆。如果心一动,周围就变成椭圆,就变成不规则的,那就生病了。
所以佛法治疗生病的道理很深,你细细想,它确实有道理。这种治疗是心理上的治疗,恢复它自然的运作,那就是最健康的,不必用医药,是用内心的清净心来调整。当然用这方法是要有一点功夫,如果没有功夫,还是要藉重医药。但是我们晓得,医药是治标,不是治本。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不把忧虑、牵挂、烦恼舍掉,医药的效果也很有限,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所以如果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清净、平等、慈悲、对于你的健康长寿及青春永驻绝定是有帮助的。这不是神话,是事实。

【问】 目前的社会,多数人的居家在高楼大厦,非常不便于处理后事,我们修行人在选择临终往生的环境时,家或医院,以何为宜?
【答】 这些事情,实在说都是缘分,世俗一般人讲的“福报”,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及福报,是由不得你自己作主。人到临终时,自己还能作得了主,这是好事,大福报啊!几个人能在此时作得了主宰呢?真的是靠缘分。
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一生中要懂得修福,要知道积德。修福积德而不要去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统统都享尽了。要惜福,就是要把你的福报放在临终时来享受;也就是说,临终时自己作得了主,这才是一生当中最真实的福报。临终作不了主,一生所享受的,还不是一场空?死了以后还搞三途,还搞六道,这没有成就。
世间的丰功伟业都是一场梦,“立功、立德、立言”,我们中国古人以为这是三不朽,现在人已明瞭,太阳会有消失光明的一天,太阳系也会有瓦解的一天。太阳系都瓦解了,地球都已不在了,你那个不朽还能存在吗?这些都是人的妄想,不是真实。事实的真相是一定要超越六道轮回,一定要超越十法界,你才能得到永恒。这才是果报,这才是真实。
由此可知修福积德的重要性,而临终自己作得了主,这才是真实的福报。临终能作主,你想往生就能往生,你想作佛就能作佛,你这一生就没空过。但就事实而论,有这福报的人毕竟少数,绝大多数无此福报。无此福报,那你就要知道,当你生病时,你就要听别人摆布,这是真的可怜哪!自己作不了主,甚至翻个身都要人帮忙;饮食、大小便都要人来帮助。此时如果没有得力的人来帮助你,你就苦不堪言,你怎么办?
所以我们在医院当中看到这些事实,就应该提起高度的警觉,认真的努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能照顾别人,果报是将来别人会照顾我们。我们如果轻贱别人,厌弃别人,将来总有一天,我们自己失去能力的时候,别人也会轻贱我们,讨厌我们。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到那时候,你后悔已来不及了。趁着自己还有体力,还有精神,要认真努力把从前那些毛病习气彻底改掉。
我们能帮助别人,别人就能帮助我,佛在经论讲的很多,但真正听进去了,真正听明白照做的,实在讲没有几个。境界现前,老毛病还是犯了。我这几年在新加坡只看到一个傅居士,这个人对于听经他听懂了,他照做了。他做生意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他并不照顾他自己的儿女,他照顾社会上这些年青人,他认为他照顾别人,将来社会大众也会照顾他的儿女。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小孩,品德好,读书又用功,他就全心全力照顾。
换句话说,他心里面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自己的儿女没有这个福分,没有这个天分,对社会没有更大的贡献,于是他全心全力让有贡献的人出头。这个想法了不起,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他的儿女自然有福报。
照顾一些医院里无依无靠而病苦的人,他一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他太太日中一食,到医院里去做义工照顾这些病人。这个人就是菩萨,这个家庭就是菩萨家庭,他们过的是菩萨的生活。听了经之后,体会到了这道理,他就做出来了,所以他得到真实的受用。人生病在垂危时,到底在家里好?或在医院好?这要看环境。家里的一家人都懂得佛法,如理如法的照顾,很好。在医院里也要懂得佛法,人在临命终时,是决定他将来要到哪一道去的一刹那,这一刹那对于他的来生的关系太密切了。最后一声若是佛号,他就作佛去了,这是《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讲得很清楚。临终一念起贪心,这是饿鬼道,一念瞋恚是地狱道,一念十善是人天道。所以临终时必须要有善友在旁边照顾,让他不能错了念头,这实在太重要了。
所以要采取何者,各有缘分,各人不同。

【问】 夏莲居老居士曾说一心念佛就能“根身器界潜转换”,这种转变,除了外在环境变得清静以外,是否在身心上也能从无福报变为有福报,从没智慧变得有智慧,从多病短命而能得到健康长寿?
【答】 他讲的话没有错,讲的非常有道理,与事实的真相完全相应。实在说,念佛是修最大的福报,就像前面所说,人临命终时那一刹那是决定来生祸福的关键时刻,真正有福报的人,他临终时可以不生病,预知时至,你看有很多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你看他走的多么自在。这些事实,我们这几年看的很多,这不是假的。
往年我在香港讲经,常怀法师告诉我,有一个欧阳居士读经时坐着往生的。他向图书馆借《大藏经》回去看,他告诉常怀法师,要法师于那一天派人去他家里将经取回,他不再把经送回来了。常怀法师一听“不再送回来了”,很惊讶,难道预知时至要往生?看他的样子,好像又不像。好罢!既然说了,将此事记下,当天再派人去拿经。
大概是二周后,法师派人去拿经,看到老先生正在看书,老先生问他干什么的,这人说是图书馆派他来拿书的。“是没错,但我没叫你这时候来,我现在还在看哪。”他是老人家,年岁大,这派去拿书的年轻人也不好说什么,这就回去了。第二天再去的时候,老先生的家人告诉他,老先生已经往生了。“什么时候往生的?”,“你走了以后,大概二个小时,坐在那儿往生的。”。你看多自在,预知时至,二个星期之前就告诉常怀法师了。他为什么能够?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关键就在他的心清净,万缘都放下了。我们为什么不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去,麻烦在此地。
最近二个多月前,三重廖居士给我讲了个故事。二个月前,他们道场有位老同修,七十多岁,往生也是预知时至,自己选择往生的时间。他接触净土念佛,大概才三、四个月,时间不长。廖居士告诉我,他只和他见过三次,第一次来时告诉廖居士,说他听到这个法门非常欢喜,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殊胜,就下定决心非去不可。过了一个月,他又到廖居士那里借录音带、经书回去。又过了一个月,他找廖居士讲:“我家里只有我一人学佛,其他都不学佛,万一我往生时,他们又哭又闹时,我怎么办?”。
廖居士听到,心想这是个问题,就问他:“家里那些人有没有上班上学的?”“对,他们都上班,都有工作。”,“那你选择他们都上班不在家的时候来往生多好。”,他听了点点头,“这个有道理!”。二个月之前他就选择时刻,家人统统上班了,他就在此时往生的。等家里的人晚上下班回来之后,医生来检验,他的死已经超过八小时了。可以自己选择时间的啊!这才叫真正有福报。
这个福报当然不是一世修的,是累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此时成熟。他念佛的时间很短,只有三、四个月,跟经上讲的理论方法相应,佛经上确确实实是这么说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你如不如法,经典上讲的道理方法,你跟它相不相应?相应了,你就能做到。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绝定往生,何况他念了三、四个月。万缘放下,身心清净,感应不可思议。
夏老居士这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得力,念到相应,念到如法,冥冥当中,阿弥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加持,你的身心境界都在那里起变化。刚才讲了,明显的变化是显加,你觉察出来了。冥冥当中的加持,你没有觉察,但佛加持的殊胜功德利益,你也得到。
你的生活环境会改变,你的体质会改变;健康长寿,说实在话,看你有无需要。如果不需要,与这世间没什么缘分,住在这边没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早到西方世界去成佛呢?还有什么好耽误的呢?如果有必要,必要就是弘法利生,把这样殊胜的法门,我需要时间来介绍给广大的群众,这就是需要。
所以往生真的是得到自在了,在这世界上多住几天也不碍事;想立刻就走,行。这叫做“了生死”、“生死自在”。不是做不到,人人都做得到,就是你肯不肯做。

【问】 古来大德的生活都非常节俭惜福,甚或刻苦。如今物质生活丰盛,我辈学人应如何自处?
【答】 惜福的原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当然,整个社会的结构是不一样了,生产方式改变了,过去都是人工,现在都是机械化,生产的量增加了,质也变了,所以我们也得随着这个时代。如果还照从前那种方式,刻苦节俭,会变成对于社会大众学佛产生一种障碍,他看了,“这个我受不了,这个佛我不能学。”,反而为了这一点点事情,把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的缘给断掉了,这个“失”就太大了,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一切都要顾虑大众是否能够得到佛法的机缘,故必须要做适当的调整。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衣着、饮食、起居,我们虽然不能奢侈,这是一定要避免的,但一般普通的标准一定要达到,他们才心安理得。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亲戚看到,“你这学佛是对的!”。如果过份的节俭,那他们会提出异议,就变成障碍,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
但是出家人那是例外,说实在话,出家人过刻苦的生活是正确的,给世间人作一个样子。你可以不必学,但是你看人家可以过那节俭的生活,我们这生活已经超过他好多倍了,你还有什么话说?近代的印光大师,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老人家,但是在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记载有他生活的状况。他老人家年轻时在定海普陀山住了三十年,住在藏经楼。他的生活很简单,记载里告诉我们,他的早晨就是一碗白粥,没有菜。因为他是北方人,他们寺院早晨吃粥有一点咸菜,北方人吃不惯,所以就不吃了。三十年如一日,早晨就是一钵粥,没有菜。中午就是一钵饭,菜和常住大众完全一样。
一生都过着节俭的生活,一生都是自己劳作。早晨起来扫地抹桌子,整理房间。晚年虽然有个侍者,这些事情他还是自己做,自己洗衣服,自己补衣服,样样事情都是自己干,八十岁还是这个样子,他是八十岁圆寂的。信徒所有的供养都是拿去印经布施,自己从未想过要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都是劝人要修福要惜福的。看到别人吃饭,饭碗里还有几粒饭,他都要骂人,北方人比较是心直口快。他都教训人“你有多大的福报?你敢这样的糟蹋!”,这是我们出家人的好榜样。
当然在现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么严格,可是出家人要是能够做到这样是最好的。在家人的生活,我们一定是以社会大众生活水平做标准,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对佛法的弘扬会产生障碍。

【问】 目前社会一般大众对神通甚感兴趣,我们佛法如何看待神通?世尊有无神通?他老人家对神通有无重要的开示?
【答】 这一点,经上讲的很清楚、很明白。“神通”这名词,社会上很多人都产生了误解。“通”是通达,对人、对事、对物、对过去、对未来,一切都能通达而没有障碍。“神”是形容词,所谓是神奇莫测,也就是说他的智慧能力超过平常人,他有神奇莫测,智慧通达的能力,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称之为”神通“。也就是说,眼能见,耳能闻,心能知,这“能”的能力超过凡人,就叫“神通”。
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大家的本能,有什么好奇怪的?人人都有,而且人人都平等,没有说哪个比较高,没有这回事情。你看《华严经》里所说的,昨晚讲经文正讲到“普眼”法门,从普眼我们就明瞭《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华严》用十表法,它讲“十眼”,另外五眼从哪里来的?从法眼开出来的。因此可知,五眼和十眼是一桩事情,正如同六度和十度是一桩事情,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开”是展开,“合”是归纳,可以归纳而少几条,也可以展开而多说几条,内容没有两样,这是举“眼”来说。
眼的能力能见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能力就太强了,我们就称之为“神通”。耳的能力也能听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我们坐在此地不动,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神通。六根的能力原本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呢?它是性能,虚空法界是性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佛的刹土,众生的法界全是心现识变,心识的能力原本就是这么大。
现在这个能力为什么失掉了呢?佛给我们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妄想执着是障碍,在佛法叫“二障”,妄想是所知障,执着是烦恼障。你能把这二种障碍突破了,你能把这二种障碍消除了,你能把这二种障碍放下了,你的能力就恢复了,有什么奇怪。
今天你看到别人有神通,你羡慕,他那个神通又不能给你。假如他的天眼通可以给我,我一定拜他作老师,我跟他学。他的宿命通能知道过去未来,他若可以给我,我也跟他学。他有,我没有,我样样还要请教他,他若欺骗我,我怎么办?这个不能不防。他那能力尚未达到究竟圆满,小通他有,大通他就胡说八道了。这种以神通来欺骗众生的事情,很多很多。
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一桩事情,清朝的亡国就是慈禧太后相信神通,所以这些有神通的人就欺骗她,她将国家大事向他们请教,甚至于驾乩扶銮,用这个来决定国家大事,都被鬼神欺骗了,最后亡国。
可是她为什么会相信呢?小的事情很灵验,所以她非常相信,国家大事也问他,就完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防范。所以,凡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种人非常容易着魔。着魔的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无论在台湾,无论在国外,我们看了很多,这在医界,一般称为“神经分裂”,得神经病。这种人都是年轻人,很优秀的,书也念的很好,甚至于大学毕业,还有些拿到博士学位的,家庭事业都相当美满,以后去学佛,学了一年半年,得神经病了。我遇到不少,他的家人带来找我,问我有没有办法救他,我摇头,“我没有能力”。可是我问他,他是不是喜欢神通及感应,点头。他要是能把神通感应丢到一边,他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
所以你看看,真正善知识如印光大师、夏莲居老居士,连黄念祖都常说,绝定不求神通,绝定不求感应,老实念佛要紧,只要能做到老实念,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神通感应绝定有,佛也有,菩萨也有,罗汉也有,甚至于我们祖师大德里,显示神通的也不在少数,《高僧传》、《神僧传》里全部都是的。但是绝定不用神通作佛事,也就是不用神通感应来接引群众,佛法是用理论,是用教导来接引大众,绝不用这个东西,有也不用。

【问】 佛在《无量寿经》及《普门品》中曾说,众生遇到急难时,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无不得救助。我们专念弥陀圣号求生西方世界的人,如遇到急难时,是否需要改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答】 这桩事情,世尊在《无量寿经》里讲的很清楚,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果能够像印光法师一样,他老人家常说:“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我也不怕死。”,那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能够早一天往生见佛,何必在此娑婆世界多受一天罪呢?这是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的。
如果你还不希望立刻就往生,娑婆世间还有些事情尚未了,你还要处理,那么遇到急难的时候,佛就教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对于苦难的众生,他特别关怀照顾,所以感应非常显著。并不是说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二人当中的威神势力要做个比较,我们要是存这种心就错误了,必须晓得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是同样的伟大。

【问】 有两句话,“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地狱门前僧道多”,同样是形容出家,为何有如此悬殊的讲法?
【答】 这个说法是在出家这个人的发心及遇缘,如果他发心是正,当然不是世间将相所能够办得到的。譬如唐朝玄奘大师,大家都听说过,他是在十几岁时就发心出家。当时出家要考试,他年岁太轻了,考试官就问他为何想出家,他说了八个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位考试官立刻录取他。
这个志愿了不起,非常纯正。“远绍如来”,我的远因,“绍”是继续,我要续佛慧命,这是远因。近因呢,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这个志气很难得,你出家的目的非常纯正,这的的确确不是世间的帝王将相能办得到的。一个国家的领袖及大臣们,他所思虑的,所服务的对象,是这一个国家。这一个国家比起地球,那就小很多了;比起虚空法界,那就更渺小了。而出家人的宏愿抱负,他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我们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佛门里你要修积功德,那出家就是第一等的功德;你如果造罪业,那也是第一等的重罪。你不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反而造作一切罪业,让这世间人轻视了佛法,曲解了佛法;换句话说,你的所作所为,不能够给佛法增光,反而教佛法在这世间受许多屈辱,这个罪过就重了,这是阿鼻地狱的罪业。
如果不是出家,造阿鼻地狱罪业的机会很少。你看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毕竟是少数;出佛身血,佛已不在了,你怎么能出得了佛身血?杀阿罗汉,也很困难;破和合僧,则是出家人做的最多、最普遍,这是很严重的过失,所以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也是我们今天讲的,你的所作所为破坏了佛法的形象,让社会大众对这么好的法门产生曲解误会,这个罪过不得了。

【问】 印光大师曾开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求来生做人要容易,此语何解?
【答】 老法师这句话是事实。因为关键还是在二力法门,你来生想求做人,想生天,这要靠自己,靠自己就难了。你求往生是靠佛力,佛加持你,这个就容易了。
你看看,你要来生得人身,佛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净宗三福,《观经》里,佛讲的很清楚。第一福就是人天福,你取得人天福报的条件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你对父母不孝顺,你在佛法里无论修得怎么好,你绝定得不到人身。
我们中国古代先贤也讲“百善孝为先”,世间圣贤,出世间诸佛菩萨,都是孝子,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大乘佛法从哪里学起呢?从地藏法门学起。“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心地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刚才讲了,无量神通,都是在心地里头。心地宝藏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呢?用孝敬,孝敬到了极处,心地宝藏就现前了。
所以,不管你修学的怎么好,你要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都得不到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事情你去想想,有多么的困难啊!多不容易才能把五戒十善修好。我也常讲,五戒十善能够打八十分,来生得人身才有把握;六十分,靠不住,不见得有把握,那要看你临终的缘分。你遇到善缘,临终起一念善心,你可以生三善道。如果临终遇到恶缘,起贪心,起瞋恨心,那就到三恶道去了,所以非常艰难。
念佛往生则容易,这往生叫“带业往生”,你一生做恶事都不要紧,你看张善和一生杀牛,我们在《往生传》里看到很多恶人往生。恶人是怎么往生的呢?临终时,一念回心向善,知道自己生平做错了,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虽然时间很短,只是一刹那之间,但那一刹那之间,他是真心改过,就得佛力加持,这个容易啊!所以往生是靠二力,自己深信切愿,佛菩萨来接引,佛菩萨以慈悲本愿威神加持,消灭你的业障,这个容易,所以印光大师他老人家讲的话,一点都不错。

【问】 学佛有八难,其一是“世智辩聪”,但这在目前社会似已蔚成风尚,这是否表示现在修学佛法比较难成就?
【答】 对。佛讲的八难完全是对修学佛法而言,“难”就是困难,就是障碍,一共有八大类。八大类的前面三种是讲三途,术语常讲“三途八难”,八难里包括三途,并不是三途之外有八难。八难前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太苦,没有办法接受佛法,地藏菩萨虽然发了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能在地狱里度众生吗?没有法子。
菩萨度地狱众生到哪里度呢?他将要堕地狱,而还没堕,这时可以度化;已经堕到地狱里去,那就没有法子了。也就是说,你已经犯了入地狱的罪,可是你还没有入地狱,你将要入地狱,这时菩萨劝你回头。你真正觉悟回头了,那就免除地狱之苦了。这是我们在地藏三经里都看到的。
饿鬼道的迷惑颠倒很重,要接受佛法很困难。畜生道愚痴。所以佛虽有慈悲在三恶道度众生,但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恶道众生之得度,那都是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在临终时由于一念差错而将堕到恶道去,菩萨在那时提醒他,他能醒悟得过来,所以只能度这一类的众生。三恶道,一般的众生是绝对度不了,难啊!三途太难了。
除了上述三种,还有盲聋喑哑,这也是属于业障。盲,不能看经,这是困难。经典这么多,这么丰富,却看不到。聋,不能闻法。哑,有问题问不出来。这些是他修学的困难处,也是障道的因缘。世智辩聪,这是因为他的所知障太重了,要是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呢,他的成见很深,先入为主。譬如儒道二家之学者自以为是儒道二家继承人,视佛法为异端,极力的排斥。佛书他不愿意看,佛经他不愿意听,一昧的拒绝排斥,这是属于世智辩聪。在现代也不例外,有许多学过科学的人,特别是学过其它宗教的信徒,认为佛教是魔鬼,认为佛教是异教,排斥的心非常强烈。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东西,却当面错过。所以这也是学佛之困难,虽然遇到,等于没有遇到。
另外一种是长寿天。你要是生到四空天了,四禅天里还有佛法,有诸佛菩萨化现在那里讲经说法,但是四禅天里的听众并不很踊跃,这是我们佛家常讲的“富贵学道难”。因为天人福报大,很快乐,很自在,对于修行不太重视,他认为他现在过的很快乐自在,何必学这个东西。所以富贵学道难,贫穷也学道难,三恶道等于是贫穷。
最容易学佛的是在人道,你看一切诸佛现人身来度众生都在人道,其它道都是以菩萨身,没有以佛身出现的,唯独人道是以佛身出现的。人道是中庸之道,你说苦,它的确是苦,但还能熬的过去;你说乐,它也有一点小乐,也并不很过分。所以这个环境里面比较容易觉悟。
如果生到四空天,四空天就没有佛法了。它的时间很长久,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换句话说,八万大劫就停止在这个地方,这么长的时间遇不到佛法,得不到解脱的机缘,所以这个叫做障难。

【问】 世间人讲究博学多闻,佛门四弘誓愿中也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但历代祖师又开示我们必须要一门深入,专精修学。此二种说法要如何融会贯通?
【答】 这是教学的方法及过程,换句话说,你求学及修行的目的在哪里?要先问问这个。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一门深入,你才能办得到。如果你的目的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你的知识常识不丰富,你应付不了广大的群众,你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
虽然有这么一个目标,修学的过程还是要讲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你广学多闻还是收不到效果。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道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他们都懂的这些原理原则。
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立志开始,志不立,等于你的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船行于大海,到哪里去?不知道,你一生怎么可能有成就?无论学什么也没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有了选择,确定了方向目标,然后才知道从哪里下手,你应该学些什么。
佛法里,目标是度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的目标订在这里,这是大乘菩萨,大菩提心。“度”的意思就是帮助,“众生”是苦难的众生,我要帮助他,我要协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志愿大了,这就是菩萨行。
你要想帮助他,你自己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没有能力,自己都度不了自己了,你怎么度得了别人?要成就圆满的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的障碍去掉。智慧的障碍是什么?烦恼。没有离开烦恼,你绝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
断烦恼的方法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修学的阶段,开端一定是一门深入,绝定不能多,绝定不能杂。多、杂,妄想断不了,断妄想是成就德行。孔老夫子的教学有四种,第一个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语。第三是政事,训练你办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学,才是艺术。
政事,今天我们讲职业的训练,你有一技之长,你有谋生的能力。物质生活过得去,这才把生活的水平往上提高,过精神的生活,文艺是属精神生活。所以它是有次序,有程序的,不乱的。德行,就是断烦恼。烦恼轻,智慧长。所以还是从一门深入。
在佛法里,每一个宗派训练人才,都是本着这一个原则。像天台家,他们培养初学,一定是先教你念基本教材,有三样东西,《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这三样东西都是智者大师所著,一定要能背,然后再去研究。这一段期间,通常是五年,五年专精扎根,根扎了之后,然后再广学多闻。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门深入,五年之后才是广学多闻,这是一般的。
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智慧浅,烦恼重,老师要求他五年,他往往自动变长为十年、二十年,我们在《高僧传》里都有看到。真正把基础扎实后,他才涉猎其他经文,才作广学多闻的工作,这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后再说,不像现在,现在是没修就说了,说了也不修,所以如今佛教的人才和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在此。
我们自己修学要想有成就,必须要依照佛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才会成就。按照四弘誓愿的顺序,一定是先发大心,再断烦恼,再学法门,然后念佛往生就圆成佛道了。

【问】 现传播媒体发达,经论之资讯取得容易,学佛人多看多听或专一于某位善知识,何者为宜?
【答】 初学佛法,师承非常重要,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已经疏忽了,也不谈这个问题了,而在这时代,实在也见不到师承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师承的。
我们在这个时代,也算是相当幸运,还沾到一点边缘。所谓师承,就是承受一位老师的指导。你要问这方法是谁创造的呢?我们在佛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学生,菩萨也好,罗汉也好,就听他一人的,一生都听他一个人的,从没有听别人讲经说法。听一个人的,走一条路子;听二个人的是走二条路子;听三个人的是三叉路口;听四个人的是十字街头,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我过去年轻时也在佛学院教过书,以后觉得不对,我就不敢再教佛学院了,我也不敢办佛学院。我要是造这个业,这个业会造得很重,我对不起这些年轻人。找那么多老师,开那么多课程,各人讲各人的,把那些学生的头脑搞的团团转,真是搞得像一片稀烂的浆糊,学了四年毕业了,问他,什么都不知道,充其量只能懂得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于修于学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就舍弃了办佛学院的念头了。
我自己的修学,过去是跟李老师一人学,非常有受用,进度非常的快,现在人常讲“充满了成就感”。那时候我尚未出家,以居士的身分跟他老人家学习,我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会一部经。李老师的标准,这一部经要能上台去讲解,才算学会;如果你不能上台讲演,就不算学会。我一个月学一部,我跟他十五个月,总共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虽然我没有上台,但我很有把握,我绝定能够上得了台,我也绝定能够讲的像个样子,充满了自信,真的是法喜充满,这在佛学院里学不到。
以后我出家了,白圣法师找我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书。我在三藏学院开课,就拿在台中所学的这些材料,我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你想想,我学了十三部,他们佛学院三年六个学期,我才用一半,我还有七部经派不上用场,你就晓得这个效果非常非常的显著。
所以要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这是自古至今修学的捷径,成功的秘诀。
很可惜,现在人不知道,一下手这要听,那要听,听得脑子里乱七八糟,充满了矛盾疑惑,这不叫自找麻烦吗?这开不了智慧啊!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他搞的是这一套,他不是增长智慧。
跟一个人学,他走一条路子,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怎么会相同呢?我们今天只能把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说出来,不能要求任何人,只盼听众听到之后,你们自己去想一想,你们觉得这个对不对?我是这条路上的过来人,我是这么成就的。
但是,也许你会问,“你还不错,遇到好老师,我们到哪里去找好老师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你有正知正见,在当代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嘛,这个例子很多,作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第一个例子就是孟子。孟子那时立志求学,他仰慕孔子,孔子虽已经过世不在了,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专念孔子的著作,一家之言,跟一个人走。有问题就向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在啊,向他们请教,专学孔子,他学成功了,学的很像。中国历史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这叫“私淑弟子“,没有接触他本人,只接触他的遗教。
往后在中国,这个例子就很多,你看在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家都熟知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这是汉朝的大文学家。他跟谁学的呢?他跟左丘明学的。诸位想想,左丘明和孔子同一时代,和他相差几百年,怎么个学法呢?《左传》是左丘明的著作,专念《左传》,研究《左传》,学习《左传》,他学会了,成为一代大文豪。跟一个人学,一家之言,他不杂。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这人了不起,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名。韩愈跟谁学的?韩愈学司马迁,专攻《史记》,专读《史记》。他们二人相差也几百年,他也成就了,一代大文豪。
现在这个世间,我看看没有人值得我佩服,我找不到老师,找古人嘛!古人这些典籍在,你真肯下死功夫,你就是他的学生。他在不在身边,没有关系,他的著作在,你在这上面下功夫就行了。在我们佛门里也有这个例子,蕅益大师,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净土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师。他的老师是谁呢?莲池大师。可是我们要晓得,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怎么学呢?莲池大师的全集现在也在,现于台湾出版的数量也很多,很容易得到。蕅益就专学莲池,念他一个人的书,跟他一个人学,他是莲池的学生,他成就了。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他是第八代祖师。
所以眼前找不到善知识,找古人。我跟李炳老修学的时候,李老非常谦虚,非常客气。他说:“我的智慧德能没有办法帮助你,我还不敢以老师的身分自居。”,他劝我学印光大师,作印光大师的学生。印光大师不在了,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只要专依印光大师的文钞学习,你就是印光大师嫡传的学生。李老师是印祖的学生,他教我也做印祖的学生,这样就变成同学了。这是老人家谦虚,老人家说的也是真心话,不是欺骗人的。
用这种方法,那我们求老师就不难了。我这些年来,在海外各个地方教人家以什么人为老师呢?以阿弥陀佛为老师,这还有什么话说呢?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你每天念《无量寿经》,研究《无量寿经》,深解义趣,依照《无量寿经》教训去做,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位善知识是世出世间第一位善知识了,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还有什么话说呢?
李老给我介绍的是一代祖师,我给你们介绍的是佛中之王,我们大家都是弥陀弟子,绝定有成就。跟一个人学,一家之言;依一部经,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特别是在我们初学,涉猎太多,绝定没有好处,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分散掉了,不能集中。必须自己先有成就,在古时候的成就,教下是大开圆解;在宗门是明心见性,然后你才可以广学多闻。
也就是烦恼真的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断了。烦恼障破了,所知障破了,你才有资格进入底下一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要守住,一门深入。自行化他,统统要一门深入。讲经,我就会讲一部经,这个不丢人哪。人家请我讲经,“法师请你讲××经。”,“对不起,我不会讲,我没讲过,你另请高明。”,这不算丢人,这是讲的真实话。孔夫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真智慧,绝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就错了,对自己的损失太大了。

【问】 依现前社会,要持戒修行似乎比古人为难,现今在家居士学佛,除传授三皈五戒外,有无再受菩萨戒必要?
【答】 三皈五戒是修学佛法的大根大本,一定要认真去奉行。至于菩萨戒,那是你自己的发心,最好在受戒之前,把戒本详细的研究一番,看看自己能不能受持,先作一个考量。如果发觉自己做不到,那你去受菩萨戒就自欺欺人,要拿一个菩萨来充面子,作好看,这又变成“地狱门前僧道多”了。实在讲,这是没有必要的,何必拿个菩萨来炫耀呢?你是个假菩萨,又不是真菩萨。
戒律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二种是没受过这戒的人不能看的,菩萨戒本可以看,甚至沙弥、沙弥尼的戒本也可以看。只有比丘、比丘尼,因为这在佛门里讲是“大僧”,是住持佛法的,并不是戒本里有什么秘密、神密,你不能看。佛制定你不能看,用意很深,是怕你看到之后,你见到出家人这里犯罪,那里又破戒了,你就会乱批评。你这批评,就把佛法的形象给破坏了。实在讲,他犯戒是他的事情,与我没什么相干。你不懂得这戒规,你对破戒的僧也许还有恭敬心,你还能维持对佛教一个非常好的形象。但是你看了戒本之后,你心里就起了分别,起了烦恼,破坏自己的修持。
所以佛订这规定,用心非常好,不是这东西有什么秘密,佛教哪有什么秘密?哪有什么不能看的呢?什么都可以看,是为了防止这上述的弊病,才叫你不要看。但是另外有个例外,你如果是看全部的藏经,那可以看,为什么呢?你不会断章取义,你能够瞭解,你也会同情,你真正有智慧。用意在此地。
由此可知,菩萨戒,《璎珞菩萨戒》,《优婆塞菩萨戒》可以看,《瑜珈菩萨戒》也可以看,《梵网菩萨戒》都可以看,你先去研究,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如果能做到,你就发心去受戒。受戒等于就在佛菩萨面前宣誓了,我一定要照作,不作就破戒了。还有一种方法,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注重在实质,不注重在形式。我们展开戒本,做到一条,就是受了一条;能做到二条,这二条我就受了;做到三条,这三条就受了,不一定在戒坛那个形式。世间人虽然不承认你受戒,诸佛菩萨承认你受戒。就是你要真做到,形式上受不受,那倒不重要,你是不是真正能懂得,真正能做到,这个要紧。

【问】 谈到戒,除五戒、八戒等戒条外,另还有四个概念(一) 防非止恶 (二)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戒 (三) 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三度 (四)做人处事,修学法门的规矩。先请问何以防非止恶为戒?
【答】 这些问题在经论里,在古大德的著述里都有详细的讲解,即使在净宗印光法师文钞里,对于这桩事情也说得非常之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研究读诵作参考。
世尊一代的教学,他是以智慧为主,要求一切大众要开发自性圆满的智慧,佛在经论里将这个目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一句意思当中,自自然然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正觉,第二个是正等正觉,第三个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就是为这一桩事情。释迦世尊四十九年教的是些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讲的是些什么?都没有离开这一句啊!这一句是佛法教学的宗旨。可是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就迷失了自性。现在怎样帮助众生恢复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德能?那就要想到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了慧?是因为你没有定。你为什么把定失掉了?因为你不守规矩,你不守法,于是佛才制定戒律,教给你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一定是由持戒得定,然后再开智慧,开智慧是恢复我们的本能。
换句话说,戒律在佛法的教学当中是手段,它不是目的,用这个手段达到定。定还不是目的,依旧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慧。于是这称之为“三无漏学”。
什么叫“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佛在经上讲的很多。譬如一个茶杯破了,破了就漏,你盛了就漏失掉了。这是佛把“漏”比做烦恼。人有烦恼,定就没有了。定是功德,定漏掉了,慧也漏掉了,取这个意思。如果你能持戒,能得定,能开慧,这就无漏了。所以,“漏”和“无漏”的意思要清楚,这名相在佛学里用的很多,我们看了之后不至于产生误会,修学过程是一定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
戒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一般人凭自己的想像及浅见就能瞭解的。甚至于我们曾经看到,不但是现在,古时候也不少,他们的戒律非常精严,丝毫不犯,这就是刚才你所问的“防非止恶”。“非”是指不如法的,戒律是防止一切不如法的事情发生,禁止一切的恶行、恶念。这是戒律的精神,防非止恶啊!
由此可知,凡是符合这种精神的做法,都是戒律。虽然戒条里没有,因为戒条是很有限的。譬如吸烟,吸烟在戒条里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当时印度那里大概没有烟草公司的设立,没有人吸烟,它就没有规定了。现在吸烟算不算戒呢?吸烟对人身体不好,也会影响大众的健康,那这就不是好事情。今天到处“禁止吸烟”、“请勿抽烟”,这几句话算不算戒条呢?是戒条,没错啊。一个明理的人,常常能够想到社会安全的人,不妨碍大众的人,那他就应该遵守,遵守就叫“持戒”。
由此可知,戒律的意义是广义的,不是单单指这几条条文,条文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为当时社会大众所制订的。佛所制定的戒律,也不是有意制定的,总是看了有人犯过了,然后再召集大众说这过失对自己不好,对社会大众不好,我们应当要禁止。所以你看看戒律的缘起,你就知道,是佛的四众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的过失。杀盗淫妄的过失,这个问题严重,所以才制定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在家众是不邪淫)、不妄语,制定这四条叫“根本戒”。
这四条根本戒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三千年前这四条管用,到现在这四条还是管用。在古印度那时管用,到中国来也管用。现在我们将这四条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甚至于任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也点头,觉得对,他也尊重,他也欢迎,他也愿意遵守,这叫“根本戒”。
其它的,譬如饮酒戒,有许多国家地区的人觉得饮酒没什么,他们天天喝酒,他就不能接受。所以根本戒一定是一切众生都能接受的,其余不能接受的,那就要看社会环境,看当时的需要。
佛制定不饮酒,这条戒的目的确实在防非止过,因为酒醉之后乱性,就犯前面四种戒。我们现在在社会新闻当中,常常看到杀人、作奸犯科的,这都是喝酒喝醉才干的事情,酒醉了壮胆,他就做坏事。他如果在清醒了,他也知道这些是坏事,也晓得这件事情不应该做,纵然他下手,手也会软。酒醉了就糊涂了,理性就失掉了。佛戒酒的用意是在此地。
制定戒条就好像现在的法律条文一样,一定要符合理论,要符合现前时代的需要。所以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佛在经论上的这些戒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的菩萨戒、八关斋戒、十戒,都是在三千年前那个时候制定的,我们在这个社会跟那个时候不一样了,现在持戒应当要怎么个做法呢?不一样啊!所以佛说法有个大原则,佛无定法可说,佛从来是无法可说,佛有什么法呢?真的是无法可说。
佛说的是什么法呢?看到你的过失错误了,他才说的。所以佛是因众生而说的,不是他自己有意思而说的。所以对他自己来讲,佛无有法可说。对一切众生,这众生是千变万化,所以也无定法可说。
三千年前的人和三千年后的人不一样,社会变化也很大,意识形态不相同,每个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样,因此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所教我们的,都是教我们掌握原理原则。原理原则掌握住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地去运用。换句话说,你一定有能力、有智慧去辨别是非,辨别善恶,然后你才懂得如何去防止这些过失,如何引导人向善。这一类就是属于戒律。
所以戒律的意思很广很广,戒经里也讲了三种戒:
(一) 律仪戒。有条文的,像国家的法律及宪法一样,有条文的叫“律仪戒”。
(二) 摄善法戒。条文里没有的,譬如我们刚才讲的抽烟,条文里没有,但我们知道抽烟不是好事情,决定不抽烟。不抽烟是善法,条文里没有,但它是善法,我们也照样遵守,这叫“摄善法戒”。这是自利,不可以说世尊规定的条文里没有,我们就不必遵守。不可以的,你要懂得它的善恶,你要知道它的利害。这东西对我有利,对我是善的,我遵守。对我是恶的,对我是不利的,我决定不做它。
(三) 饶益有情戒。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这也是条文上没有的,我们也要去做,不能说佛的戒律里没有,我可以不要做了。那你就错了,你就死在条文里面了。
所以(二)、(三)这两条戒里就包罗万象了,对自己摄受一切善法,对众生饶益有情。这叫“三聚净戒”,“聚”就是类,戒律就有这三大类,这才圆满。
为什么叫“净”?“净”这字很重要,净是清净心,因为净,你才能得定。我们曾经见到有许多人戒律很精严,感动鬼神护法,天人来供养,可是他不能得定。感动鬼神天人来供养,给诸位说那是什么,是福报。他是福德,不是功德。如何是功德呢?得定就是功德,因戒而得定。那一种戒能得定呢?净戒。你们想想,这“净”字是什么意思?“净”是三轮体空不着相,着相持戒是福德。
我们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提供诸位作个参考。中国唐朝是佛法最盛的时代,我们佛门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大小乘的宗派都是那时兴起的。道宣法师,以后我们称他为“律师”,他是专修戒律的,持戒很严,后人称他为律宗第一代祖师。他在终南山,感动得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谁送供养?天人送供养。
有一天,有一位大乘窥基法师,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法相宗的第一代祖师。法相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并翻译出来,但是并没有建立宗派,将之建立成一个宗派而专修专弘的是窥基,所以窥基才是法相宗的初祖,这是了不起的人。这一天,他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律师很有名气,于是就去访问。道宣律师也听说窥基法师学问不错,但对戒律好像比较松弛一点,不太注重,人们常讲他是“三车法师”,于是乎就轻慢他,有意思要表演给他看看,因为中午吃饭有天人来送供养,可以炫耀一下。
窥基法师大概在山上也待了一段时间,到了中午的时候,也没天人来送供养,这是出乎道宣法师的意料。之后将窥基法师送下山,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养了,道宣律师就责怪他:“为什么昨天中午没有送来?”,天人就讲“昨天中午有大乘法师在这山上,山前山后统统是护法神保护着,我进不来。”,道宣法师一听,满身冷汗,惭愧,知道自己错了。
这就晓得,他还要炫耀,还看到别人过失,说老实话,六祖的道行就比他高。你看六祖在《坛经》上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持戒,你不持戒;我的戒清净,你的不清净;我尊贵,你不如我。这样的持戒怎么能得定呢?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所以这样的持戒,持的再好,只是福德,感动得天人供养,没错,福报。但你不会得定,你也不会开慧,这样的持戒就没有功德。
诸位要晓得,持戒要怎样才有功德?持戒有功,你就得定,定是德,这才是功德。功是因,德是果报;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是这么一回事情,于是乎“净”字是关键。所以三聚是净戒。
持戒的人,绝对不见世间过。自己的起心动念,样样如法,样样合理,绝不起心动念去看别人的过失,去批评别人,绝无如此的意念。除非别人向你请教,你帮他纠正错误,这个可以。他要是没有向你请教,你的心是清净的。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这个社会世界就清净。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生活是在净里头。我们台湾也是净土,为什么呢?一切动乱邪恶,它没见到,它也没听到,它六根接触不到,心净则土净。你天天要去看报纸看新闻,要去接触,到处去找,你的心怎么能净?你怎么能定得下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何修学境界,这点要紧。念佛往生的人,心净则土净。你凭什么往生的?凭念佛?这话不是圆满的答案,念佛的人太多了,为什么往生的人那么少?李老师以前说过,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只有三、四个,不成比例。所以你说念佛往生,这话里头有问题。
什么条件往生的呢?心净则土净往生的。你的心怎么清净?我念佛念到清净,这就对了。所以你虽念佛,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也不能往生,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很清楚,念佛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八个字做到了,你才能往生。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临终一念、十念,也要做到这八个字。虽然他念的时间短,这一念十念,他的心确确实实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还是符合这个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不能往生。
所以佛祖教我们要持戒念佛,你看《无量寿经》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是夏老居士的汇集本,这六品经文就是持戒,讲的很详细,不像一般讲的五戒十善那么笼统。提醒我们哪些不能做,你做了,你的心决定得不到清净,对于你的往生就产生障碍了。可见得经本里面就已经把持戒念佛教给我们了,我们现在将这段经文选为晚课。晚课时,我们将这段经文拿来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样才能做到老实念佛,才能够得生净土。
所以防非止过的意思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就是戒律的精神,就是戒律的原理原则。

【问】 《楞严经》上说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话何解?
【答】 刚才我们也谈到,戒的目的就是帮助心地达到清净,所以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这个手段,对于初学,特别是六道里的众生,烦恼习气很重,若非如此,他怎会轮回到六道?持戒就变成最重要的手段了。
持戒一定要摄心,由此可知,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楞严经》上的。经上讲“摄心为戒”,那大势至菩萨这两句话讲的太好了。你能够都摄六根,能够净念相继,给诸位说,三聚净戒都圆满了。
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教人,一等聪明人从哪里学起呢?从根本修。根本是心,不是在枝枝叶叶上做功夫。枝枝叶叶上去做,太辛苦了。你看那戒条一条一条的,就是枝叶,条文太多了,记都记不清楚,你怎么能学得好?几个人能够做到?宗门教下这些大德的成就,他们并不是在戒条上一条一条的去计较。
实在讲,世出世间法,我们都不可能。世间法,你在台湾,六法全书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的条文,你能记得?我看没有一个人能记得。总是要办事情了才赶快去查,临时去参考去查,平时是记不得的。那你怎么守法呢?怎么能要求社会大众守法呢?
佛聪明,佛有智慧,教给大家要掌握着纲领。你能够都摄六根,能够净念相继,无量无边的条文都离不开这个原则,都是从这个原理原则延伸出来的。你已经握住根本,所有的枝叶,你全部包括了,这个方法高明。
于是,摄心就重要了,我们平常修念佛法门,那就是修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怎样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呢?要摄心。如何收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不去见色,耳不去闻声。我们张开眼睛,哪有不见色的道理?耳朵哪有不听音声的道理?都摄六根,怎么个摄法呢?
不是教我们整个封闭起来,是六根在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你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着心,你这六根就都收摄了。换句话说,你可以见色闻声,你可以接触外面的境界;但是,你不能够分别,你不能执着,你不能起心,你不能动念。果然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心是静的,外面境界自然是清净的。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诸位就能够体会到。凡夫因有分别执着,有起心动念,所以才分别境界有好丑,有善恶,有真假,有是非,烦恼于是就起来了。我们看看婴儿,七、八个月的,我们讲他还不懂事,他很天真。什么叫不懂事呢?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你给他糖果,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在我们看来那是很肮脏的,但他因无分别执着,你若不去制止他,他还吃的津津有味。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境界。
好像是民初或是清末,我看到有一篇文字,写的是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家里很穷,从小就出家作小沙弥,在常住里作粗活,打扫环境做行堂。他心地很慈悲,知道惜福。庙里有养狗,他天天喂它,狗吃剩的食物,他舍不得糟蹋,他就自己吃了,而且习以为常。有一天,他看着狗吃东西,突然哈哈大笑,狂笑起来,他开悟了。以后他讲经说法,作诗作偈都作的很好,开悟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悟了以后,样样精通。
他得力的是什么?他得力于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狗吃的、人吃的都一样;他吃的、我吃的都一样,不分别。
由此可知,我们的大病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因为妄想分别执着久了,已经成习惯,根深蒂固了,现在想不分别也不行,想不执着也不行,造成严重的障碍。这不但是想证果,连开悟的悟门都被它堵塞了。
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清净心呢?我们懂得这个原理及原则,就要在六根门头上下功夫,学古来大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六根在接触六尘境界时不用心意识,宗门里叫“参”,“参”就是不用心意识。
不用心意识,那你还清不清楚,明不明白呢?更清楚,更明白。譬如我们见,凡夫用眼识见,六识是分别。我们今天不用六识了;七识是执着,也不用七识了。于是乎这个见也就不是眼识见了。是什么见呢?是见性见,闻性闻。这就是禅宗里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离开心意识,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本性。
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正脈》,那是他的注解,他老人家主张《楞严经》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纲领是舍识用根。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楞严经》上自始至终,释迦牟尼佛确实是这个意思,教我们舍识用根。
舍识用根是诸佛菩萨真实智慧,我们用识而不晓得用根是凡夫。两种不同之处在用根性,根中之性,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识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果报上则是圣凡不同,能够舍识用根,不但不是六道凡夫,也不是十法界里的贤者,他超越十法界,是一真法界里的法身大士。用识而不知道用根性的是六道凡夫,所以果报差别太大太大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摄心是戒律从根本修,它不是在枝叶上下功夫,所以它修的究竟,他修的圆满。为什么呢?他得定,摄心当然得定,定绝对开慧,这是掌握着原理原则,这是掌握着核心,真正知道从根本修。

【问】 一般常说戒律包括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何解?
【答】 最近我们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满的法轮。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为我们指出圆融无碍的法界。《华严》讲的十玄门,讲六相圆融,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处了。
你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当中,无尽的时空里,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仅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连精进、禅定、般若,那一样不在其中呢?若不在其中,怎能说一即一切,一切就是一呢?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若某种一才能包含一切,某种一不能包含一切,这就不是佛法。佛法当中讲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圆融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才是事实真相。
所以谈布施,这一个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里来说吧,布施里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说禅定,禅定里也包括其余五度,真的是一即一切,当中漏掉一个,那就不是了。禅定里没有布施,那就不是禅定了。精进里没有持戒,则不是精进,少一个都不行,都不是圆满的。法法都圆满,哪有不包括的道理?譬如我们讲布施,布施里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不统统都具足了吗?
说持戒,其余五度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舍,佛教你哪些不能做,哪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就是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把它舍掉了。众善奉行是精进波罗蜜,在持戒里是作持,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进。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从初发心至成佛都能保持不失,这是忍辱波罗蜜,你有耐心长期作下去。持戒的心清净是禅定波罗蜜。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着相,是般若波罗蜜,这一法里不是圆满具足一切法吗?
这六条是一切法的总归纳、总纲领,每一条里的细行无量无边,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万行。这“万”不是数字,若是数字的万,不多;这“万”是形容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菩萨的行门,归纳起来为六类。你就晓得,任何一类都包含其它各类,每一类里面一个意,一字一句也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它能圆满融摄呢?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一体的,它是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事实真相。
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当然就定了。你对于一切众生当然生起慈悲心,纵然看见众生犯过,你也不以为意,你也不会真正去责备他,你对他也不会生瞋恨心。看到作恶的是生怜悯心,不是瞋恨心。你一定生慈悲心、怜悯心帮助他怎样能够改过,能够断恶修善。
你一定有智慧,你一定有善巧方便,你晓得这个方法他不能接受,他错误的成见很深,怎么办呢?你一定要身体力行,你去感化他。你看舜,在中国讲孝,他是第一个人,他能感动他的父母。他看到邻居一些年轻人在一块捕鱼,年轻人把好的位子都占住了,老年人争不过,只有在鱼很少的地方捕,结果都捕不到。舜请那些年轻人让让老年人,大家都争利,谁也不让。于是舜就和那些老年人一起,他很有耐心,一、二年后,那些人都被他感动了,纷纷将好的位置让给老人,自己到鱼少的地方去了。
要用身体力行去感动,所以看到众生造罪业、造过失,要生怜悯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责备。你责备时,自己也生烦恼,给别人也添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用怜悯慈悲、善巧方便去帮助人回头是岸,改过自新。这个就是一法里摄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

【问】 印光大师对我们佛教有什么大的贡献,而被尊崇为净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呢?
【答】 印祖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可以说四句话就包含尽了,而这四句话的意义实在是深广无尽,对现代这个社会来讲,依旧是一服有效的良药。
佛菩萨教化众生,无不注重在契机契理。所谓契机,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对症下药”,“机”就是症候,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今天不但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社会有这个严重的病态,其他的国家,我们到世界各地去走走,几乎这种病态都相同的。
不相信因缘果报,美其名为科学,所提倡的是功利主义,所作所为的是损人利己,充满了贪瞋痴慢,而且还在加速的膨胀。这种现象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是世界大灾难之前的预兆。我们稍稍涉猎一点古籍,对于目前这个现象就会担忧。
如何挽救呢?印光大师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的大德。他给我们提出这四句口号,十六个字,简单明瞭。“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这十六个字把世出世法都挽救了,如果不是大智慧,不可能以这么简单明确的一服良药来通治这社会的大病。只要有人肯接受,肯依教奉行,劫难不是不能转变的,不是不能化解的。
就凭这一点,印祖对于近代众生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他相比的。

【问】 请教老法师,这四句话如何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答】 敦伦尽分,伦是伦理,伦常。社会有社会的伦理道德,出世间的佛法,也有出世间的伦理道德。这是首先教我们做一个好人,人要做好人,好人的标准就是这四字。中国古代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学,都是以伦理为中心。
五伦的第一个就是夫妇,这是从最小的关系说起。夫妇同住在一间房,这是最亲密的。房间之外就是家庭,家庭里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子女。这样才构成伦理的关系。家庭之外是社会,在社会上有君臣,有朋友。所以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构成了五伦。
中国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讲什么“团结”,“团结”是现代名词,中国人需不需要讲团结呢?不需要。五伦就是真正的团结。因为不团结才要讲团结。它为什么不团结?它没有伦常的教育,它怎么能团结得起来?五伦是最坚实、最自然的团结。
所以教育就要从小教导你怎样做人,你自己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身分。夫妻相处,你是丈夫的身分,或者你是妻子的身分。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身分,或者是子女的身分,或者你是兄弟的身分。走进社会,与你交往的,你是朋友的身分。“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志同道合是友,所以“友”比“朋”要亲密得多了,同学未必是同志。
你在社会上工作,一定有领导与被领导。你若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就是君,领导人;你属下那些员工就是臣,被领导。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实实在在讲,对于世出世法都明白的人,就瞭解这个事实真相,人生如戏啊,就像唱一台戏一样,你在这戏台上扮演什么角色?这五伦就是角色。怎么样把这角色演好,这叫“尽分”,“分”就是本分。所以五伦就有十义了,在义务上讲,有十种义务。
你是夫妇,作丈夫的要讲义气,妻子要听。现在的家庭出了大问题了,无论中国或外国,每年,现在应该是每月、每周了,你看看离婚率有多少。问题出在哪里呢?丈夫不义,太太当然不听了,你这一个房间就出了问题了。
家庭里问题也来了,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就不恭。换句话说,现在有许多人不晓得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这是教育问题。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及佛法的教育都是教你怎么做人,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伦常的教育,如此家庭才和睦,社会才和谐,大家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达到究竟圆满的幸福,这是教育的目标。我们想想现在,这世界各地的教育都把这个疏忽掉了。现在是科技的教育,只讲求技术,把做人的事情忘掉了。科技不断的在发达,人文却逐渐的在低落,低落到最后,就与禽兽没有什么不同了。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就是人接受过伦理教育,如果没有伦理教育,人和禽兽有什么两样?它是动物,人也是动物。由此可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
五伦、十义,这十种义务不能不讲求,人人都知道自己本分,都遵守自己的义务,这台戏就唱好了,你这一生就有价值,因为你把这一台戏唱好了,你要知道你影响多少人?别人的家庭有了问题,向你看齐,向你学习,你是社会的大导师。这在佛法里讲,你就是佛菩萨,你是来救度这些众生,众生已迷失了自己。什么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这就是迷失了自己。
今天我们在社会各行业中选择了这行业,这是佛教的行业。佛教是什么呢?是佛陀的教育,我们选择佛陀教育的行业,人家称呼我们一声“法师”,“师”是老师。我们是什么身分呢?是佛陀教育的推行者,我们是佛陀的学生,我们的本分是要继承佛陀教育的事业。我们把这个本分做好了,也就是我们在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演好了。
人人都能够尽他自己的本分,都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社会是一切大众互相来合作,是互相来配合的,人类才有幸福,社会才会繁荣。所以五伦十义就是敦伦尽分,基本的原则就是五常,“常”即是永远不能变更的。这是十种义务里的精华,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人和禽兽不一样的地方,人懂得这五种常道,要是用佛法来讲,这五条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实在讲,不是学来的。
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心哪!这个字是会意,二人,可见得他不是独尊,不是完全为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这是桩好事情,我自己想要得到它,我要想到别人也想得到它;这是桩不善的事情,我自己不想得到它,我要同时想到别人也不想得到它。这种心就叫做仁心,常常能够推己及人。
义,是义务。义务里不讲权利,如果讲权利讲报酬,那就不是义务了。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我们只讲尽义务,不讲享权利。你明白这个道理,社会上争权夺利的现象就没有了,天下就太平了。所有一切祸端都是争利争权而演变的,带给社会及一切众生无尽的苦难。要防止大的灾难,就要从小地方做起,我懂不懂得尽义务?要从我本身做起。
礼,是处事待人都有个分寸,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你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个叫“礼”,所以叫“礼节”,“节”就是有节度的。我们今天讲的“分寸”就是节度,不超过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
智,是今天讲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坏了。佛法重视智慧,儒家的教学也重视,而将它放在五常之一。无论在什么时候,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可以动感情。
信,是信用,对人绝定要讲信用。现在外国的社会很重视这个字,外国人如果不守信,他就没有办法生存。因为在外国,几乎一般家庭或一般人身上已经不会带钱了,带什么东西?带信用卡。你的信用卡几次不能兑现,你的信用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在这个社会已经行不通了。所以外国人今天他不怕别的,他不怕因果,他怕信用没了,他就困难了。
这个“信”,实在讲是法律限定他非建立信用不可,不是从自性里头建立的。我们看中国早些年的时候,在抗战后,大约民国四十年,我在台湾,一般商人还相当守信,我们有信用。我喜欢看书,常常到书店去翻书,去的次数多了,和书店的老板慢慢就熟悉了。我喜欢的书可以先带走,也不必签字,我也未付钱给他,什么时候有钱,我就什么时候才还他,他相信我,我也相信他,这很自在。到那里,看到好东西,价钱再高也是拿了就走。我有一个朋友跟我去,见了之后,“你不错啊,他相信得过你。”,我说:“他相信,我发了薪水,头一件事就是给他送钱来。”。信用要紧,人无信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所以信用是连个纸条都不要写,他也不必去记账,我也免得这个麻烦。过去的社会确确实实是如此,就凭一句话,哪里还要写什么字据,甚或到法院去公证。现在这个社会讲信用就一定要写信用状,一定还要经过什么证明,这哪里算是信呢?这谈不上“信”了。信,实在讲,就是一句话,绝对遵守,绝无反悔的。
“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这社会上有一般人讲“做人的人格”,这是做人的资格,就这五条。这五条和佛家五戒的精神非常接近,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饮酒,智;不妄语,信。

【问】 再请开示“闲邪存诚”之义。
【答】 记得在往年,社会上正大力的在提倡恢复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伦理,伦常这个道理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离开了伦理道德就谈不上中华文化了,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有一次,我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几位官员也去拜访方老师,向方老师请教如何把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方老师听了他们的发问,大概静默了有五分钟,他的态度很严肃,一句话不说,五分钟以后他开口了。“如果你们有诚意,想真正把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有几桩事情就要赶快去做。”,这几位官员听了很兴奋,“哪几桩?”,都瞪着眼睛看着方先生。
方先生说:“第一个,广播电台关闭,电视台关闭,报纸关闭,杂志也关闭。”,这些官员听到都摇头,“这个做不到啊!”,方先生就说了,“你们想复兴中华文化,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华文化,你要是不把破坏中华文化的东西连根拔除,你还能谈复兴吗?”。他老人家讲的话有道理,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大家都看到的,当时复兴中华文化的口号有多么响亮,到如今社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不是清清楚楚的事实吗?
方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东西破坏中华文化?这就要谈到印祖讲的“防非”,这些东西里面所传递的讯息都是污染,都是不善的,都是邪知邪见,这些东西染污人心,染污本性。方先生接着又说:“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好工具,但是内容糟糕,你怎能不妨呢?”。
现在最麻烦的事,大家都晓得的,就是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学生不听老师管教;在社会上,员工不服老板。他从哪里学来的?就是从这些东西学来的。你要是不在这方面下功夫,你想要挽救社会,挽救你的家庭、难,太难,太难了。而且现在经营这些资讯的事业都是有钱的商人,他们都为利,为自己的利润,而不顾社会的安全,没想到自己的责任。
你从事这行业,你要救社会,你要教化众生,你要教他断恶修善,要教导他敦伦尽分,你怎能诱导他往邪恶?人心学好难,学坏容易,你要是投其所好,随着他的欲望去走,那就祸患无穷,这不能不提防。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及大乘佛法,都讲求防患于未然,像黄河长江的堤防一样,有个小洞,赶快就要补,否则的话,一旦崩溃了,那就不能收拾,要小心翼翼的去防患。在过去,国家政府有这个责任,你不要看中国帝王专制,你用客观的立场,不要有成见去看它。好像是专制不讲理,一个人治理天下,没有民主这么好,你这种看法说法不是客观的,是你主观的观念。你用客观的观念仔细去看,可以说各有利弊。
中国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负责任的多啊,不负责任的是极少数。他要是不负责任,在他这一代必定亡国。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会有另一股势力起来,将他的政权,取而代之。所以这些执政当权的人必须尽量为老百姓着想,满清的帝王都不例外。
我们从《四库全书》里,看到满清历代帝王的诏书,批的这些奏折,你就能够看出他们的心真的是为老百姓。奏上来的建议,虽然是为朝廷的,是为当时好,但他们也都会很冷静、很客观的去判断,他们惟恐将来的历史骂他们为昏君,所以也就批不准。我们看到这些奏折批文很受感动,他不糊涂,他固然自己要得到利益,他同时也能想到老百姓的利益。
这种政治制度,你说它不好,它却能绵延几千年;你说民主制度好,大家公认台湾现在是民主,是民主发展到最高峰的国家,美国人讲民主还比不上台湾,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都比不上台湾,台湾人民对于我们的民主应当感到满意了,为什么还要纷纷想尽方法去移民?君主专制时代没听说大量移民的,事实摆在面前哪!今天政府不能替人民防非止恶,我们自己要有警觉。当然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你在家里教训你的儿女,要仁义道德,可是他踏进社会及学校不是这样的,又被一些邪知邪见污染了,这个问题严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配合,不能同一个手法;如果可以,那年青人及学生就相信了。
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一个政权,一个政府,它将来在历史上能否留芳千古,实在说,就在它的教育能否成功。教育成功了,这是贤明的政府,受万世人的尊敬。教育失败了,你科技发达,你经济发达,都没用处,为什么呢?社会不安全,生活在恐怖之中,没有安全感。
所以“闲邪”二个字就重要了。“邪”就是邪知邪见,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说法。“闲”是防止。“存诚”是教我们存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个真诚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
这个说法,从前的人听了没有问题,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今天我们讲真诚,这个意思,实在说,几个人能体会到?把“真诚”二字的含义都误会了,以为直来直往就是真诚。我今天对你提出了要求,你都能满足我,我求名,名给我,我求利,利给我,真的都给我了,这是真诚?大家都曲解了真诚的意思。
“诚”字怎么讲?佛儒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法叫“菩提心”,儒家教学里叫“诚意正心”。曾国藩解释这个“诚”,他解释的很好,“一念不生之为诚”,换句话说,“诚”是清净心,心里没有一个杂念。在佛法里讲,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就是真诚心。
今天有几个人能有真诚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头永远不会中断,没有诚了。所以听到“真诚”,都把这两个字误解了。
“存诚”,用佛法说,就是用真心而不用妄心。懂得佛法的人,我这样讲,他容易体会。交光大师在《楞严》注解里讲的,“舍识用根”,“识”是妄心,是妄想、分别、执着。“根”是根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见性闻性里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存诚”这两个字不好懂,“存诚”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也是儒家里成圣成贤的基础。善导大师讲的“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那就是存诚。

【问】 印光大师的第三句是“深信因果”,请开示所谓“因果通三世”及“显报”、“冥报”。
【答】 因果的理论与事实,不但在佛法,在世间法里,它也是真理,它是事实的真相,如果说现代人不相信,那就是佛经里所说的愚痴、颠倒。佛法讲因果,印度古时候,许许多多的宗教肯定因果报应。在中国,儒家道家,甚至于朱子百家也都承认这是事实,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
印光大师为了教导世人深信因果,他用《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作为教材,希望因果的教育能够普及到全国及全世界。所以他在一生当中,不遗余力的来推展,印送这些资料的数量也特别多。我早年在香港讲经,看到弘化社的出版物,从版权页里概略的算一算,大概估计一下,这三种书,老法师在一生当中印送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民国初年,印刷术并不是很发达,能有这样的数量,实在令人吃惊。
而弘化社所印送的其它佛书很少,要是跟这三本比起来,那差得太远了。为什么老法师以出家人的身分却不在佛法上大力的来流通、来弘扬,而去流通弘扬这三样东西?这在一般人看到,岂不是一个怪现象?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才知道老法师智慧高超。他老人家所做的是应机说法,看看这个世间现在是什么病,众生得的是什么病?不相信因果报应,于是伦理道德也不相信了,为非做歹,邪知邪见,这怎么得了!
儒佛要挽救这个时代已经来不及了,儒家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佛家和儒家的教学至少也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到效果,不能救急了,现在灾难已在眉睫之间,你怎么办?因果报应之说比较有效果,大家要是能听进去,大家要是能肯定了,他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然会收敛一点。
佛菩萨及古圣先贤不是拿因缘果报来吓唬众生,没有这个道理。要是说拿这个东西来吓唬人,吓得你不敢做坏事,这种教学就是最笨的教学法,是个愚痴的教学法。世出世间的圣贤聪明绝顶,高度的智慧,他怎么会用这种教学法?
给你讲的全都是事实。你今天做恶,你不悔改,你不相信,到恶报临头的时候,你后悔莫及了。然后才晓得那些人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没有欺骗我。这时后悔,你还是要受报,不能说是后悔就不受报应了,没有这个道理,而且因果不能抵销。不能说我过去造了太多的恶业,我现在多做一点善,我可以抵销,没这个道理。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种瓜不会变成豆,种豆也不会变成瓜。佛法讲的是究竟义,这是真的。
你所造作的业,包括你的起心动念。你一念善,你就造了一念善因;你一念恶,你就造了一念恶因。善恶业的种子全部含藏在阿赖耶识里,永远不会消灭。什么时候受报呢?那要看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它讲“缘生”。“因”就是你做的这些善恶业,这些善恶业的业因遇不到缘,他就不会受报,果报不会现前,遇到缘才会现前。
换句话说,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善恶业统统都有,佛给我们讲的也很清楚、很明白,绝定是恶业多,善业少。从什么地方能够验得出来呢?从我们的学善及学恶,你看学善很难,学坏一下子就学会了,这就证明你阿赖耶识里恶的习气多,善的习气少,所以学坏事一学就会,学善事就感觉很困难。这是可以勘验的,可以试验的,一定不是假的。
果报我们则是可以控制,从哪里控制?从缘上控制。我如果不想要我过去造的那些恶业现前,我现在把恶的缘断掉,我修善缘,我断恶缘,那我虽有恶因,我现在就不会有恶报了。我的善缘成熟,我的善业就先受报。善缘里面最善的,就是念佛的缘。
今天听到这句佛号生欢喜,那是过去生生世世曾经念过佛,现在偶然听到,感觉还蛮喜欢,这就证明你的阿赖耶识里有佛的种子,你现在再认真勤奋的去念,不中断的去念,你这个缘成熟了。这个果报现前,就是极乐世界现前了,最殊胜的果报啊!
所以因果报应是事实,不是假设的,更不是欺骗人的,要深信不疑。

【问】 请问老法师,“深信因果”是否要我们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答】 这句里面的含意很深很广,当然也包括这个意思在内,然而它不单单是这个意思。因为印光法师所讲的“深信因果”与《观经》三福里讲的“深信因果”在字面上是完全相同,可是在意思的广狭上却大有区别。
因为老法师提倡因果,你看他用《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来极力的推广,挽救世道人心。由此可知他是着重在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样他才能挽救世道人心。《观经》里的“深信因果”,它是摆在第三福,它没有摆在第一。如果摆在第一,那跟在法师的意思就相同了,它是摆在第三。
第三是菩萨所修的,难道菩萨还不知道种善因得善果吗?哪一个菩萨不知道呢?所以深信因果绝定不是浅显的意思,对菩萨来讲,确实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意思,这种因果的的确确是许许多多的菩萨疏忽了。所以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才讲到念佛这个因果,从初地到等觉共十一地,他们知道。由此可知,十一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虽然我们在《华严经》上也看到他们念佛,也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还谈不上深信,深信必须是地上菩萨才能做得到。
所以这个意思和印光法师讲的不一样,印光法师这个意思广,三乘五乘都具足,不像三福末后一福的深信因果是专对菩萨讲的。

【问】 第四句“老实念佛”,是贯彻了净业三福后再精进念佛,或只是专心的念佛,即可谓“老实”?
【答】 “老实”的标准有绝对的,有相对的。绝对的老实是要讲相应,与自性相应,这才是绝对的老实。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这是相对的老实。
也可以说,唯有不怀疑、不分别、不间断,这就是老实。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可以说是老实的标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刹那不停的往外奔驰,这是凡夫。佛菩萨教我们要把六根从外面境界收回来,都摄六根。佛家是这个说法,儒家也是这个讲法,孟子他就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也是把放在外的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和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是一个意思,孟子则是“求其放心”。意思都是一样,但大势至菩萨讲的言语简单又非常圆满。
“都摄六根”可以说是绝对的标准,“净念相继”的净念则有浅深,这个就是有相对的标准。我们常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如果有怀疑,你的心不清净;有夹杂,你的心不清净;有间断,你的心还是不清净,就不能叫“净念”。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称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很有道理。他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简单扼要,八个字,这八个字里的含义深广无尽,我们依靠这个开示,你念佛的功夫可以成片,可以到事一心不乱,可以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真实不虚。
至于祖师大德们对于这一句话的说明,太多太多了,散在一些著述论说之中,像印光大师文钞里就讲的很清楚,要以印祖的标准,把他这四句话做到,这就是老实念佛,四句话当中欠缺一句都不老实。

【问】 印光大师一生不劝人出家,反而劝人在家老实念佛,何以故,请开示。
【答】 这一桩事情是因为古时候出家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古时候这些道场都是祖师大德们主持的,而且在中国这些祖师大德几乎都是再来人。过去李炳老曾经给我们谈过,至少都证到三果以上,不是凡夫,是示现凡夫身。所以道场办的很如法,你在里面若真正用功办道,你绝定可以成就。
可是佛法到了现在衰微到了极处,现在是有场无道,有哪一个道场是二十四小时念佛的呢?有哪一个道场是二十四小时参禅的呢?有哪一个道场是天天讲经的呢?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就像办学校一样,从前办学校,学校有好老师,天天上课,一堂不缺,你上学当然可以学到东西。现在这个学校还在,只是里头没有老师,也没有人上课,你去报名求学求个什么呢?这太明显了嘛。所以与其发心出家修行,倒不如在家修行。
你看看近代,你在往生传里去看,这在净土宗特别明显,念佛往生的人,有预知时至,有无疾而终,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你看在家人有多少?出家人又有几个?证明老法师的说法大慈大悲,真实的说法。

【问】 印光大师曾说吃肉等于是杀生,而现在于电视上有法师公然宣称吃肉的人不可以读诵大乘经典,这说法正确否?
【答】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绝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萨。一切众生犯极重的罪业,佛菩萨只有怜悯,没有责备。倒是护法神是凡夫,护法神会惩罚他,会责备他,佛菩萨不会啊。佛菩萨慈悲,从来不会怪罪一个人。你读诵大乘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哪里会有过失呢?何况佛法讲到最高的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吃肉而不能读诵大乘,那不就有障碍了吗?那《华严经》的教义怎么能讲得通呢?那造作一点罪业的人,不就永远没救了?佛菩萨的慈悲又何在呢?所以说,这于情理都讲不通,佛经里也没有这个说法。
当然吃肉确确实实是间接杀害众生,从前杀生的人还相信因果,现在的人不相信因果了。从前为了生活不能不干这个行业,干这个行业也是胆颤心惊。我们小时候住在农村里,生活很清苦,农村里半个月才杀一头猪,在树上挂一个晃子,附近其他村庄看到,知道今天有肉买了。不可能是天天吃肉的,半个月才有一次,量也很少。虽是如此,那个杀猪的屠夫还是给猪念咒,在杀的时候,“猪啊,猪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来,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
你看看,屠夫都相信因果报应,希望猪不要跟他算账,去向吃肉的人算账,所以吃肉的人是间接的杀生。你不吃,他当然就不宰了,他为什么要宰?因为你们要吃嘛。所以吃肉和杀生有断不了的关系,真正发大慈悲心应该选择素食。
那佛门为什么没有选择素食?这是慈悲。为什么是慈悲呢?世尊当年在世,出家人都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方便了。如果你一定要吃素,这些供养出家众的人,就必须天天要做素食来供众,岂不是给人家添麻烦?佛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增加大家的麻烦,在家众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一切都随缘,绝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是无染的,没有丝毫染污。佛法传到中国之后,托钵的制度就不能再继续了。中国人对于老师非常恭敬,给他建最好的住所,三餐饮食供养,他就不必出去托钵了。这是生活环境不相同,佛法的教学是重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所以它无定法。
中国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现在全世界的佛教惟有中国吃素,实在讲,梁武帝这个功德是不小。他读《楞伽经》,佛是说过,但是没有要求,让你们自动自发。佛在《楞伽经》上讲:“菩萨不忍心食众生肉”,和我国儒家所讲“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一样的。
所以佛家吃的是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如果是为我而杀的,这个肉就不能吃了,伤慈悲心哪!所以不吃一切众生肉是培养慈悲心,心地慈悲才得清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其次,好比说跟众生结冤仇,讨债还债,这也是事实,但那还是其次。培养大慈大悲心,这是最主要的。

【问】 有人批评念佛求生净土是小乘,是自了汉,这真是天大的误解,请教老法师,我们应该怎样辩解?
【答】 西方极乐世界是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办的一所佛学院,阿弥陀佛是这个佛学院的院长,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是这个学院的教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是去求学,不是去享受;当然,学校的校舍比你家好得太多了。你到学校去念书,你是为求学去的,还是为享受去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吗?
如果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消极,那么你们所有到学校念书的人都是消极。同样一个道理,你想要积极为社会做事,而却不要上学也不要念书,那你就没有学问,没有智慧,没有技能,你能办好什么事?
西方极乐世界的校舍确实是庄严,是没有话说的,这佛在经上已经讲的很明白。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一切诸佛刹土里是否第一呢?佛讲了,不是。比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超过千倍,亿倍的,不知道有多少。可见得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最庄严的。这好比学校的校舍建的再好,要是比起皇宫来,那就差很多了;也比不上大的官府机关,但比一般普通人家,那是要好很多。
既然如此,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世界?是赞叹它的教学,它的学风好,老师好,教学方法好,从那个地方毕业出来之后,个个都成佛了,那当然值得赞叹。所以不是赞叹它的环境好,是赞叹它的教学好,到那地方去求学,学成之后,你才有资格倒驾慈航,在十方世界度脱这些苦难的众生。
你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本事,凭一腔的热忱,那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你不但度不了别人,连自己都度不了,自己都还要搞六道轮回,还要搞三途地狱,你能度人吗?
这个地方千万不能误会,若因误会而错过了这一生大好的机会,下一次你要再遇到这个机会,不晓得是哪一生哪一劫,机会很难遇到啊!古德讲,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这话都是真的,绝不是假的。

【问】 有人主张弘扬十方净土,而不应只狭隘的弘扬西方净土,这观念正确吗?
【答】 这个观念正确,但是你要瞭解一个事实,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弘扬弥陀净土。你在《弥陀经》上读过了,六方佛;在《无量寿经》上,你读过十方佛赞叹;有哪一部经上,十方佛赞叹另外一尊佛的刹土?
什么道理呢?赞叹西方净土就等于说,我们台湾现在有几百所的大专院校,都好,都值得赞叹;这些所有的学校里办的最好的、最成功的那一个学校,我们特别对它赞叹,就这么一个道理。你赞叹十方净土,就等于赞叹所有的大专院校;你赞叹西方净土,就是赞叹所有大专院校中办的最好的那一个学校。
而且那一个学校入学容易,成功快速,保证你学业完成。其它院校,入学很难,它录取的标准很高,淘汰率很多,而且未必保证你能成就,这是一般的学校。
正因为这么一个事实,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弥陀净土。我们今天劝大家求生弥陀净土,正是这个成佛的方法稳当、简单、容易,你这一生当中有把握去得成。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你一生当中决定圆成佛果,他方净土没有这个条件。
人各有志,喜欢学哪个法门都好,诸佛都赞叹,绝不勉强。如果要勉强,释迦牟尼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呢?说那么多法门,又偏赞净土。说许多法门是要满一切众生的愿,是契众生的根机;特别赞叹,那是大慈大悲。如果你觉悟了,你回头了,那你很幸运,你这一生就成佛了。

【问】 净业三福中有一句“读诵大乘”,我辈求生西方净土,是否需兼读诵《华严》、《法华》、《楞严》等这些大乘经典呢?
【答】 如果你自己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时间,是可以读的。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自己的国文程度不够,也没有人指导,自己一定要勉强读,你想想要花费多少时间?生字要查字典,佛学名词要查佛学字典及世间一般的词典,还要去参考这些注解,说不定还把意思搞错了,吃尽辛苦啊。还有一点,你的心绝定是散乱的。往生西方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这样一来,你就搞错了。佛在经上讲的这句话,佛没说错,是你自己错会了意思。
佛讲“读诵大乘”,《弥陀经》是不是大乘?《无量寿经》是不是大乘?你一生就念这一部经,是大乘啊,没错,我是读诵大乘,并不是讲所有的大乘经典你都要去念,那句“读诵大乘”里没有这个意思,这是我们一定要深深体会到的。
你有能力,你是天才,一闻千悟,当然可以,那没话说。如果我们不是这个根性,老老实实念一部经,学一部经,则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你就很容易开悟,很容易得一心,你往生才有真正的把握。
想要广学多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你看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经上讲的清清楚楚,每天早晨去参访十方一切诸佛,所以古人讲,生净土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一点都不错。上供十方佛,下化一切众生;你供佛一定听佛说法,你每一天都去供养一切诸佛,每尊佛只要说一句话,你的收获还得了,不得了,什么样的佛法你统统都得到了。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西方净土,道理在此地。
你要是往生弥勒净土,你仔细去念念弥勒三经,里面没有这个说法。你到弥勒净土去,不可能去参访十方一切诸佛,你也不可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反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随时可以到弥勒净土了。我们很清楚,弥勒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师,专门教唯识的,他常常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上课,他的学生要是想到他那里去参观,当老师的一定很欢迎,就跟着去了嘛。
所以往生西方净土才真正是往生十方净土,你要是执着他方净土而不求生西方净土,得一而就损失太多了,西方净土是得一而一切也都得到,不相同啊。

【问】 印光大师常劝人先求生西方,而勿先立志于弘法利生,何以故?
【答】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要弘法利生,你一定要有真实的智慧,你要有善巧方便。这真实的智慧及菩萨的善巧方便,你不到极乐世界去学,你要到哪里学?你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想度众生,前面说过了,不但度不了众生,也耽误了自己,自他俱损,没有利益。
老法师这句话就是满你度众生的大愿,你一定要先求西方。就譬如说一个小孩,他要立大志,将来要服务社会大众,要对国家有大的贡献,就要劝他好好去读书,劝他上学,学业完成之后,他的愿望才能达到。假如他有这么一个大志,这么一个大心,而却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能做什么事情?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受最好的教育,最圆满的教育,你有智慧德能,你才能够遍度一切众生,才能满足你的大愿,成全你的大愿。

【问】 自力修行的人,证初果后还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成佛道,而我们深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却不用,何以差别如此大?
【答】 这个差别在经上讲的很清楚,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只有净宗这个法门特殊,古大德称之为“门余大道”,“门”是法门,无量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无量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不能跟无量法门相提并论。因为所有一切法门都要靠自力断惑,唯独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你自己深信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帮助你,所以这个法门跟其他法门就不一样。
这个法门的成就太殊胜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连文殊普贤这二位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都要求生净土,什么道理呢?我曾经想过很久,才明白这个意思。那就是这些菩萨们如果不求生西方净土,他在华藏世界修行的时间长。经上常讲的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我们一般所想像的。严格的讲,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算,三大阿僧祇劫由哪里算起呢?由圆教初住菩萨算起。
圆教初住超越十法界了,阿罗汉才脱离六道轮回,尚未超出十法界,还在十法界里面。超越十法界,这是证得一真法界。《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三大阿僧祇劫是对他们讲的。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子,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子,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是讲到法云地的菩萨,十地圆满。
往上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成佛要多少时间呢?经上未说。但是我们根据这个去推测,至少也要一个阿僧祇劫,为什么呢?愈往上去愈难。你看,第一个阿僧祇劫是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祇劫七个位子,第三个阿僧祇劫三个位子,最后等觉菩萨要成佛,岂不是要一个阿僧祇劫?
于是乎,我们恍然大悟文殊普贤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他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大概只要一天、二天,哪要那么长的时间?一去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就圆满了。所以他都要求生以缩短修学的时间,这是聪明人。所以《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就专修这个法门,“始”是初地,“终”是法云地。这十个阶位,包括等觉是十一个阶位,到此时,一切都放下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你看西方世界多么的殊胜,我们明白了,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问】 佛陀在《十方随愿往生经》中曾开示道,家内的眷属超度亡灵,诵经念佛,可以使亡灵即使堕至地狱也能超度到净土,其理何在?
【答】 在理论上讲没有问题,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而经里面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弘愿遍摄九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包括阿鼻地狱。所以唯有这个法门能普度一切众生,连阿鼻地狱众生也能得度。
既然是普度一切众生了,为什么我没得度呢?为什么你没有得度呢?这不是理论上的问题了,这是你我不肯被度啊,那就没法子啦。佛是念念想度我们,我们不接受,我们不肯去,这样才耽误下来了。
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在人道里听到这个法门,尚且都不愿意接受,都不想去。三恶道的众生,神智比我们人道差的多了,这个诸位要清楚。愈往上,他的神智就愈比我们清楚,愈往下,神智就不如我们。
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做一个试验。你自己想想,你晚上睡觉会做梦,你梦中的神智清楚,还是醒来的时候清楚?这个一比较,你就晓得了。梦中的神智绝定比不上我们清醒的时候。你懂得这个道理,瞭解这个事实,你才明瞭三恶道众生的神智不及人,人的神智不如天,欲界天人的神智不如色界天,这是一定的道理。于是几个人闻到佛法而肯回头,肯相信?假使这个人造作极重的罪业,死了之后堕阿鼻地狱了,我们身为家人的诵经想超度他,他能不能得生净土呢?这是他的事情,他如果接受了,回头了,他的确能往生。如果你给他念经,而他糊里糊涂,像人在病重时的人事不省,念什么他也不知道,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就是业障太重了。
我们在度他,实在讲,诸佛菩萨也在度他。大家晓得,地藏菩萨在地狱里度众生。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一切诸佛菩萨到地狱里去度众生都叫地藏菩萨,所以地藏菩萨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的地藏菩萨在地狱度众生,但有几个得度呢?太难太难了。
什么原因呢?他的恶习气太重了。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把地狱众生度到人道了,他在人道里投胎做人,在人道的几十年却不干好事,又干坏事,结果死了之后又回到地狱。经上不是讲了嘛,地藏菩萨看到,刚刚出去,怎么又回来了?道理在此地。因为恶的习气很重,接触了外面的环境,而恶环境又较多,善环境少;善的环境他排斥,恶的环境很容易接近。
这个现象大家今天在社会都见到了,你看年轻人,这里讲经说法讲学,有几个人愿意来?那里唱歌跳舞,又有多少人去?这里不要钱,甚至于还招待你,你都不愿意来。那里花钱买门票,挤破头也要挤进去,这不是事实摆在此地吗?
所以人哪,向善向上,难啊!向下向恶,太容易了。你晓得这个道理,理论上虽然是普度,事实上不容易。所以一切诸佛示现成佛都在人间,没有在恶道,也没有在天上;在天上及恶道,都是以菩萨身分去度化众生,道理也在此地。

【问】 在家众可否当老和尚主持超度法会?
【答】 在家人当老和尚主持超度法会,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可是在习俗上免不了被人讥嫌,这是实在话。但真正说是超度,在家出家的确是没有两样。诸位可以看看,倓虚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了一位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你看他超度他的冤亲债主,没有任何仪式。
他功夫成就了,冤亲债主找到面前,他也害怕了,怕来找麻烦。结果看对方的态度很善良,没有恶意,于是就问他:“你来干什么?”,对方说:“我来求你超度。”,他听了就放心了,“行,但要怎么样超度呢?”,“只要你答应就行了。”,“好,我答应你。”,只看到那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上了他的肩膀就升天了。
这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什么仪式都没有,只要你自己有戒定慧,你有真正的戒定慧,随时可以超度一切众生。你没有真正的戒定慧,仪式做得再庄严,再好看,都是假的。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常常教人,我们学佛要重实质,不重形式。

老法师:这一次我们庆祝香港回归九七,在佛教青年学会做了五次的讲演,在中华佛教图书馆也讲了二次,在香港净宗学会讲过一次,也曾经在现场答复同学的疑问。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问题来不及答复,那么我将这些问题都带回来了,藉这个机会给诸位解答,希望我们这个解答的录音带,让那些提出疑问的同修都能够听到。现在我们按照这个顺序来解答。

【问】 临终见佛来接引,与临终见已往生的家亲眷属来接引,有什么分别?
【答】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对我们修行有否成就关键的问题。有关念佛求生净土,佛在经上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假如你的已往生的家亲眷属是跟佛一道来接引,那是真的。如临命终时只看到家亲眷属,而没有见到佛菩萨,这是绝定靠不住的。诸位要是细读《地藏经》就知道了,临命终时所见到的家亲眷属,实际上都是冤家债主,佛在经上讲的很清楚,他们跟你有冤仇,他们要来讨债,要来报复,所以变现做你的家亲眷属,并不是真正的家亲眷属。这个理跟事都要懂得。
你说他们已经往生了,你怎么能证明他们是真的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我们说他往生都是对自己安慰的话,他是不是真正往生?很难讲啊。走的时候若有很好的瑞相,没错,这一生当中若积善修福,来生生到人间享大富大贵或生到天上,也都有瑞相,这个瑞相和一般念佛往生的瑞相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我们单单从瑞相尚不足以判断他是否往生,除非在临命终时,他确确实实说了“佛来接引,我跟佛去了。”,这才算是靠得住的。如果没有这种情形,纵然有瑞相,也不能断定他是否真的往生。
临命终时,真正往生的,绝定得到佛的接引,你看《观经》、《无量寿经》上都讲的很清楚,无论是四土三辈九品,乃至下下品往生,都见到佛来接引。这佛在经上说的很清楚,他曾发这个愿,要接引一切念佛往生之人。所以你的同参道友跟佛一起来的,这是真的。
像过去慧远大师,他往生的时候,比他早往生的同学好友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这是真的,证明他真的是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千万不能错了念头。如果临终只见到家亲眷属,而没有见到阿弥陀佛,要记住,绝定不能跟他走,若跟他走就上当了,一定要见佛才可以跟佛走。

【问】 有些同修说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便可,经书上又说要兼修六度万行,那要如何解释?
【答】 念佛往生净土,个人的机缘不相同,所以经典上也有种种开示,而祖师大德又是因人而说,可是最根本的,真的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里,果然念好,念的相应了,那六度万行便都包含在其中,诸位看看蕅益大师的开示便明白了。
在近代,最著名的,如倓虚老法师所说的。倓老法师一生所见到念佛往生真实成就的,有站着走的,有坐着走的,预知时至,不生病的,譬如他在《念佛论》里所举的四个人,修无法师,出家人;郑锡宾居士以及他的弟弟;青岛湛山寺的一位女居士,姓张的。除了郑锡宾之外,修无法师和张氏都不认识字,生活都非常清苦,他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他成功了。
倓老在佛七的开示也常常提到谛闲老和尚有一位念佛的徒弟,未出家之前是锅漏匠,中年以后才出家,他也不识字,什么都不会,谛闲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告诉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再念。这方法妙绝了,一点压力都没有,无分昼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也不过是念三、四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法师给他办后事,你说这多不可思议。
他怎么修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为什么还要叫你读经并兼修六度呢?说实在的话,是因为你的心不老实,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下去,愈念愈怀疑,妄想愈多,这是你不老实,所以才劝你受持大乘经典,修行六度。佛祖教化众生的用意,我们要细心去体会,那就明白了。
我们要是果真放下,一句佛号就行了,不能再怀疑了。如果有怀疑,那一定要去研教、读经,目的何在呢?把这些道理及事实真相彻底明瞭,你就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你才回归到老实。

【问】 有人说,对修习小乘的人讲大乘佛法,也算是谤法,这说法正确否?
【答】 这个说法不正确。说法不契机,这在末法时代常常会有的,虽不契机也不算谤法,为什么呢?就众生来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他这一生不得用,后世会得受用。所以对于小乘人,乃至于对其他宗教徒不相信佛法者来讲大乘佛法,也都是好事情。

【问】 我一有机会就希望劝人读佛经,听净空法师和黄念祖老居士讲经的录音带,但那些肯定的人都是不会马上信佛的,这个做法有无错误?
【答】 这个做法没有错,你是尽了你自己本分的责任。对我们俗世之人,我们的家亲眷属,我们的朋友,我们认识的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佛法介绍给他,他信不信,没有关系。他相信,很好;他不相信,也好。我们的义务尽到了,将来他在六道轮回,受尽了苦头,你自己成佛作祖了,将来再碰到了,他会问你:“你知道这个方法,为什么不告诉我?让我受这么多苦楚。”,那你就可以说:“我当年曾经告诉过你,但你不相信,你能够怪人吗?”。我们要是不告诉他,不介绍给他,是我们的过失,我们对不起人。我们把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介绍给他,我们对得起他。他信不信,没有关系,这都是一桩好事情。

【问】 曾经去过一些道场及寺庙,发觉一些出家人的所为与经教上所讲的不太相应,不太如法,是否应该避开?
【答】 《楞严经》上说的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遇到这些事情,应当如法所教,我们敬而远之。“敬”是对他恭敬有礼貌,“远”是不跟他学。所以能够避开是可以的,但是避开时,不要伤害人的自尊心。听他讲的不如法,邪知邪见,我们等他讲完散会才离开,下次就不要再来了,这样才好。不要他话没讲完,我们就离席,这在礼貌上说不过去。我们讲敬而远之,“敬”的心没有了,一定等他讲完散会,下次不来了。

【问】 对一些已入魔道而执迷不悟的人,应该怎么办?他已被印心,又是认识的朋友,应如何处置?
【答】 这些事在近年来,在国内外,我们常常会遇到,邪魅附身。用医学上的术语,说他是神经分裂,我们中国民间所谓的神经病这一类的。而往往我们遇到的这些人,都是很聪明的人,读书读的很好的人,工作也做的很好的人,非常可惜,他遇到的佛法不是正法,但是他的修学也称得上是勇猛精进,如果他要是不认真的学,他也不会中邪。他很认真的学习,以后被魔附身了。
这种事情非常难办,我在早年,遇到同修有这种事情,和你讲的情形相仿佛,这个人和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他执迷不悟,他和一个上师去学密了,非常认真,真的称得上是勇猛精进。没有多久,我们就感觉得他有点不对劲了,但是他自己不知道。
我们看他的身体是臃肿的,不是胖,是肿。面门发黑,本来他的皮肤是白白净净的,所以我就觉得不对劲。我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问该怎么办,老师说这个没法子,最好不要去理他,各有因缘。以后没多久,大概是一、二年的时间,他就过世了。这也是和一些鬼道打交道,所以人就显得阴气很沉重。
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当中,亲近道场,亲近善友,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一旦中了邪,要回头恢复非常困难,这是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的。

【问】 有一件五戒的衣,烂了,该如何处理?
【答】 这是小事情,在家居士受戒只搭缦衣,不能用五条衣,这个诸位同修要知道。五条衣,七条衣,九条以上的福田衣是出家人披的,不是在家人,在家居士只搭缦衣,就是有条,也是没有横格子的。这是同修们要留意的,你仔细去看看戒经,一切都要以佛的教诲为准则,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
现在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居然有搭福衣、七衣的,这是绝定不如法。不仅是如此,即使是出家的法师,在一切场合当中,我们现在习惯上都看到黄海青,搭红缁衣,这也不如法。世尊在戒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出家要穿染色衣,所谓袈裟色。
“袈裟”二字是印度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杂色,不是一种颜色。在古时候,中国人和印度人都差不多,黄红蓝白黑这五色为正色。袈裟色是什么呢?这五种色混合在一起,那就是杂色,这才是袈裟色。所以出家人披的袈裟是这么一个意思,主要是从颜色上来说的。
出家人那时托钵,人家给的饮食也叫“袈裟”,饭和菜是混和在一起的,不像在家人吃饭,一种菜是一盘或一碗。出家人则是持一钵,饭菜混在一起,也叫“袈裟”,所以“袈裟”是杂染的意思。黄色是正色,红色也是正色,这都不是袈裟色。你要是穿黄海青搭红缁衣,这不叫袈裟,因为袈裟是染色而非正色。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染色衣,佛教传到中国初期时也是染色衣,红缁衣大概也是很晚的事,早年时不是这个样子,这都是佛门变质了,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明白,一定要遵奉佛的教诲。别人不遵守,我们不管他,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干涉谁,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这点很重要。
所以衣烂了,没关系,你照平常的衣服处理就好了。如果你对它恭敬一点,你将烂的衣服洗洗干净,或者是以干净的塑胶袋装起来,将它埋起来也行,或将它沉在河里也行,或者将它火化也可以,这是对它恭敬的处理。如果嫌麻烦,你将它洗干净,折叠后包起来,作为垃圾处理也行,只要你有恭敬虔诚就可以了。

【问】 道场寄来的通讯太多了,不知该如何处理?
【答】 这可能是你学佛时间久了,跑的寺庙道场多了,认识的法师也多了,所以这些宣导、法会通知之类的一定很多。尤其是现在一般寺庙也有很多有自己的报刊或刊物,这是宣传的东西,经常不断的寄给你。
你看看,如果真是有价值,你可以传给你的亲戚朋友。我们自己确知这是正法,看完后也应该传给别人。如果觉得不是正法,这些通讯资料,你就可以当作一般垃圾正常处理,这没有什么顾忌的。

【问】 经上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到底是去了还是没去?
【答】 这个问题是有疑,一定要搞清楚,断疑生信。如果这个疑问存在,纵然愿心很切,念佛很诚,经上讲的,将来往生也是生在边地疑城。由此可知,疑虑不能不搞清楚。
往生决定往生,为什么说“去则实不去”?这个就必须把十法界的真相搞清楚,如果你不瞭解真相,你听到这句话当然会生疑惑,可是这个真相也真的不好懂。
法界是什么?佛在经上跟我们讲,法界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法界,真如就是本性,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那么由此可知,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这话诸位听起来,可能愈听愈不懂。法界怎么会是我们的真心呢?经上不是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太虚空我们就称它为法界。法界是在心里面,不在心外。所以佛在经上又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真心。
既然娑婆世界是我们的真心所变,极乐世界也是我们的真心所变的,就能变的心来讲,这才说“去则实不去”,你往哪里去?可是生则决定生,娑婆是自性变现的,极乐也是自性变现的,能变是一,所变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确确实实是从娑婆世界转变成极乐世界了,这是“生则决定生”。
如果诸位对这个讲法还是迷惑,还是不清楚,我们再做一个比喻来说。现今电视很普遍,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的荧幕是一个,频道却有很多。我们这一个频道是娑婆世界的频道,另外一个频道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频道,这个大家就好懂了。
譬如我们看电视,打开台湾的频道,就可看到台湾的景观。我们另外转一个香港的频道,立刻就转变看到香港的景观了。这二个是绝定不同的频道,是二个截然不同的景观,这就好比“生则决定生”。换个频道,“去则实不去”,还是这个荧幕,荧幕没有改变哪。台湾的景观是这个荧幕显现出来的,香港的景观也是这个荧幕显示出来的,所以就荧幕来讲,去则实不去,哪里有去来呢?这个问题,希望你从这个比喻上细细去观察,可以破除你这个疑惑。
而实实在在的讲,法界就好比是电视的荧幕,十法界就好比十个频道,一真法界那是另外一个频道。由此可知,一切有情众生,试问有无生死?没有啊!佛说讲“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生死是怎么一回事呢?变换频道而已,那有生死?
这个变换频道,我们当然是希望愈变愈殊胜,愈变愈好,这是我们的期望,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期望。频道里面达到究竟圆满的美好,是佛法界,成佛成菩萨这是最美好的了。频道里面境界最差的、最凄惨的是地狱法界。
我们能够选择频道吗?能。用什么方法选择?善恶就是选择道的标准。你要是想选好的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你一定要断恶修善,要离一切染污修清净心,你这个频道就愈换愈殊胜。如果你还是继续不断在那里妄想执着,还在那里为非作歹,增长贪瞋痴慢,那你的频道就愈换愈差。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问】 印光大师说要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如果现在因每日读诵《无量寿经》而致念佛的时间少了,有无影响往生的资粮?
【答】 印光大师的话说的很好,你做的也没错。读经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还是一样往生。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试问,我们读《无量寿经》,是不是念佛呢?当然是念佛。这就说明读经和持名没有两样,读经是忆佛,读经是随文作观;展开经本,看到经文,我们心里面充满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就是属忆佛。“忆”是心里头想,心上有,所以那就是念佛。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念净土五经一论都算是念佛。所以读经和持名是一不是二。
祖师说的好,你做的也没错,不要疑惑就好。

【问】 一向专念,除了净土五经及佛号,不杂其他拜忏、法会、经典,但如以《地藏经》助念,也算夹杂吗?
【答】 这的确是要辨别清楚。一向专念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教我们念佛往生重要的方法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决定得生净土。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就符合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念佛的要领,他老人家讲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二句话用现在最简单,大家很好懂的话来说,就是不怀疑、不夹杂,那就是净念,不间断就是相继,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定都摄六根。所以我们只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行了,这个念佛的功夫就很纯了。
的确,拜忏、做法会是夹杂,乃至于净土五经之外的经典也算是夹杂,这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在去年曾经讲过《金刚经》,算不算夹杂呢?是夹杂。既是夹杂,为什么要做呢?不得已而做。是因为看到这些年来,同修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呢?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我们将《金刚经》再详细讲一遍,是帮助大家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后还是归到老实念佛。用意在此地,并不是叫大家依《金刚经》的方法去修学,是用这个方法看破放下。
看破,就是彻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世出世间法从此以后不用挂在心上了。这一句佛号才有力量,这一句佛号才能相应。道理在此地。
助念,同参道友临命终时的助念并不是夹杂,这是自他两利,因为你助念的时候也是一句佛号,你念的更恳切,念的更真诚,想帮助病人往生,这个不是夹杂。可是念《地藏经》,的确,那也是夹杂,这个我们要懂。为什么我们对亡者还要念《地藏经》呢?是惟恐他没有往生。他要是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堕在恶道里,念《地藏经》对他的好处很大。
由此可知,念《地藏经》做这些超度的法事,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我们做这个事情是舍己为人,舍自己一天、二天的时间去帮助别人,这也是好事。所以一定要辨别清楚,然后自己就有判断力,我该不该去做?偶尔去做个一次,不是经常做,对自己没有什么妨碍,而对别人也有利,这也算是好事情。

【问】 现代人学佛,往往学得走火入魔,精神异常,要怎样对治避免?
【答】 这个问题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台湾,在海外,几乎我们所到之处都见到,听到的那更多了。好像这些年来,这种反常的现象愈来愈多,这决定不是一个好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去寻求它的原因。
就一般而论,这些人比一般平常人学佛都要认真用功;换句话说,不认真不用功不会走火入魔。这样一来,是否真正用功认真就一定会走火入魔了?其实也不然,走火入魔有它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魔加在他身上。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讲的,五十种阴魔,这是魔附在人身上。看这些魔的念头,它是善意的或是恶意的,有些善意的,会显示出种种特异的功能,例如帮人治病,也能说一点浅显的佛法,劝人断恶行善。这一类的是善意的,假藉人身做一些好事。
另外还有一类是恶意的,那就相当可怕了。他的言行举止思想都反常,与经教完全不能相应,魔附身。他也有一些特异功能,这是一种因素。
第二种因素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了,他虽然认真修学,却非常固执他自己的成见。这里面特别是喜欢神通与感应,内外交感就很容易发生这些事情,发生之后,要复原就相当困难了,要想叫魔离开而恢复正常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懂得防范。
怎么样的防范呢?依经典里所说的理论方法去修行,修行当中必有境界,境界现前绝定不可以作意。作意尚且不可以,有岂可贪着?一贪着境界,魔事就发生了。所以佛在经上,特别是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这种境界现前时,不要去理会。《楞严经》上讲的很多,境界现前,你要是不理会,好境界;你要是一理,你就上了魔的当了,那就不是一个好境界了。纵然不是妖魔鬼怪来找你麻烦,来上你身,你要是执着作意,你的清净心就被破坏了。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有此能力,为什么不常常示现在修行人的面前呢?一般修行人,哪一个不想见佛呢?哪一个不想见见菩萨呢?为什么佛菩萨老是不现身,连作梦都梦不到呢?原因在哪里呢?佛菩萨知道,会给你现身的,你看《楞严经》上不是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现在,既是必定见佛,佛为什么不来?
你要晓得,佛要是现身,必定把你的道心破坏掉了。换句话说,你还承受不起啊。什么时候现身呢?有两个时节因缘,第一个是你初学佛的时候,或者见佛,或者见菩萨,或者是现前见,或者是定中见,或者是梦中见,偶尔见那么一两次。或者是种种瑞相,闻到异香,见到放光。这个是什么呢?帮助你起信,你对此有了信心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所以曾经有一个同修来问我,他初学佛时,常常见到这些瑞相,修行念佛已经十几年了,连影子都没有了,他问我,这是不是退步呢?我就告诉他:“你没有退步,如果你要是常常见到这些相,那就是妖魔鬼怪,不是佛展现的。”

佛在什么因缘之下会再显现让你见呢?当你定力成就了,你会见到。那时是见如不见,虽然见到佛菩萨或种种瑞相,心里如如不动,绝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佛在此时才会现相。现相是考验你的功夫,如果你没有能力,一见佛就生欢喜,“哎呀……我见到佛了。”,那佛就把你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不能现前。佛对于众生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所以摄化一定要懂得时节因缘。
另外一次,佛是一定现身的,在你命终时。我们念佛人,佛必定来接引。所以一般见到瑞相,应该是在第三种时候,平时常常见,绝定不是好事。若是常常见,你就要有高度的警觉,那是魔来戏弄你,一贪着就上了当,就变成走火入魔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提防的。最要紧的是不求神通,不求感应,连这种念头都没有,你就很不容易着魔。凡是着魔,都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喜欢搞这些,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问】 怎样消灾免难?
【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大问题。一切众生都恐惧灾难,都畏怖,你既然不想遇到灾难,要想避免灾难,那你就要知道灾难是怎么来的。
灾难的种类很多,经上给我们讲的,大三灾、小三灾,这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虽然有共业,佛也告诉我们了,我们还有别业,就是共业当中有不共业,所以在大灾难来临时,还有一些人幸免的,那些人跟大家是不共业。如果是具足共业的,那些灾难是无法避免的。
今天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尤其是严肃。我们今天看看附近的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现前的社会,乃至于看整个世界的各个城市地区,这一切大众他们在造的是什么业。佛法里所讲的,身造杀盗淫,你们想想,对不对?不但在造,而且还有人劝你造,加速度的在造。哪些呢?电视在劝你,广播在劝你,所有一切媒体都在劝你。外面贴的这些广告,五花八门,你仔细去观察那些内容,都是杀盗淫妄,身造这三种恶业。口,妄语,没有真话;两舌,挑拨离间;恶口,说话粗鲁;绮语,花言巧语,教人干杀盗淫妄。意里头充满贪瞋痴慢。
现前这个社会普遍就是这样,你找到一个修十善业的人,人家还都会骂他“你不合潮流了。”,好像干十恶业是应该的,“对啊,你看举世之人,哪一个不干?大家都干,我为什么不干呢?”,这怎么得了?举世之人都在造十恶业,那个灾难怎么能避免?
佛给我们讲三灾,三灾从哪里来的呢?贪欲感得的是水灾,《楞严经》上就讲得很清楚,想吃好的东西,贪心的流口水,所以贪是水。瞋恚是火,人一发脾气,满面通红,所以瞋恚是火。愚痴是风。所以你要晓得水火风大三灾是贪瞋痴变出来的境界,真正是境随心转,佛讲的没错。
可惜今天世间人不相信,迷信科学,总认为大自然这个环境与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没有关系,这是科学家的看法,而世间人今天是迷信科学。佛不是这么讲的,佛讲自然环境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变现出来的境界是非常完美的,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你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才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识所变。
这几天报上登的圣婴,我们看了之后,真的感到恐怖。圣婴现象是说什么呢?海水的温度增长。最近这些年来,科学家在侦测,大概海水每年温度升高二度,海水的温度不但没降低,反而年年在增长。这是证明我们世间人的贪心在增长。
白令海峡的冰山融化了,几千年几万年的冰山,从来都没动过,现在这个冰山裂开,开始融化了。冰山融化了,海水就往上升,这是大家都晓得的。南北极的冰山如果完全融化了,海水会上升好几公尺。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打开世界地图,那些沿海的地区统统会被淹没。
它为什么会融化呢?当然是温度的上升,温度不断的在上升。因为今年温度上升的幅度太大了,引起了恐怖,科学家很担忧,很害怕。他们根据科学的说法是温室效应,就是大气层里的光化污染太多而造成的现象。海水的温度一产生变化,整个世界的气候都变了,都反常了。这些现象在这两年来,我们都非常明显的觉察到了。
科学家呼吁如何来做好环保工作,实际上讲,环保是治标,人心是治本。真正要挽救我们的环境,最重要的,人要把贪瞋痴慢降低,这才是治本的方法。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效果。不懂得治本之道,治标是生不了效果的,这个麻烦大了。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科学家提出警告,如果大气当中,这些光化污染达到饱和点,承载不住了,它一定向地面落。这些东西是剧毒,不但是所有的动物不能生存,连植物都不能生存,这个灾难是没有法子避免的。这个污染是怎么造成的呢?飞机排的废气,汽车车辆排的废气,工厂排的废气,积存在大气中,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这是人为的,换句话说,科技的发达,我们得来的是一点的方便,衣食住行享受上的方便,但你却必须要付出沉痛的代价,那个代价是整体的毁灭,这个代价太大了,我们得这点的享受那真是得不偿失。
我们中国古人不干这个事情,中国人聪明,现在世界上的人都承认了。中国讲科技,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开始了,大家都知道,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在汉朝王莽时代,中国人就作滑翔飞行的实验;诸葛亮用木牛马作机械化的运输。不是没有科技,有科技啊,有科技又为什么不发展?不但不发展,以后还把这些东西失传了。
什么原因呢?绝不是这些聪明人心量小,不是的,他们有道德的观念,他们晓得,科技如果不断的发展;西洋科技到今天也不过两百年,两百年的发展就把世界毁灭掉了;如果中国在二千年前就发展科技,这世界早就没有了。你才晓得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慈悲,中国人要对历史,要对后代负责任。
爱因斯坦没有念过中国书,没有受过中国教育,如果是受过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他懂的原子弹的理论,就绝定不会公布,绝定不会做这个东西。这个东西造出来之后,哪有不扩散的呢?哪能够瞒得住人的呢?原先是五十年前美国独家,接着苏联也学会了,现在有能力造原子弹的有三十多个国家。
在美国资讯传播里所透露的,将来一个高中学生从电脑里就可学会制造原子弹。换句话说,再过几年,科技更发达,这种技术就更暴露,人人都会造了。那还得了,这个世界怎么会不毁灭呢?你还能存在多久?
今天讲消灾免难,我说句老老实实的话,就是李炳南老居士所讲的,念佛求生净土。在这世间,你要把它看透,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真正做到不贪生不怕死。我们要换一个环境,要换一个时空,这里不能住了,这才是彻底消灾免难。
在眼前,我们的身体尚未离开世间,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念念念众生、念佛法,不要想着自己的利益,你就可以免除现前的灾难。要永恒的免除,那你就要决定求生净土。理和事实真相都要清楚,都要明白。

【问】 从未看过西方极乐世界,怎么知道有没有?
【答】 佛为众生讲经说法是依“三量”,法相宗里讲的很清楚。第一现量。你亲身所听,亲眼所见,亲身所接触到的,佛说这些,你相不相信?相信,因为我听到了,我看到了。
第二比量。是你无法接触到的,佛就用比量,也就是推理。譬如:墙的外面我们看不到,但是看到墙上有烟冒出来,我们就可以推理,墙外面一定有人在烧火。你相不相信?相信,为什么?推理。你虽未亲眼见人在墙外烧火,但是看到墙上在冒烟,你就会想到下面有人在生火。
第三圣言量,比也比不出来,也不是你亲眼见到的,譬如西方极乐世界,你见不到,六根接触不到,比也比不出来。那佛用什么?佛用圣言量。你相不相信佛?佛不说假话,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格担保”,佛不骗你,佛说的,我们就相信。如果佛说的也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换句话说,你与西方极乐世界没缘。其实,你若是真正与西方极乐世界有缘,你真的会见到佛菩萨,会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古时候,我们在传记里看到慧远大师,他一生在定中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状况和《无量寿经》所讲的完全相同。他临终时又见到了,这是第四次,他告诉大众:“我念佛的因缘成熟了,我又见到西方圣境了。”,前面三次,他从未和任何人提过,临终之时才告诉大众,这境界他从前见过三次。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与《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相应。这是属于现前见佛,远公大师见到,历代在家出家修行的大德,定中、梦中或者是现前见到的,也不在少数。你见不到是你没有缘分,你没有缘分是你有障碍。
这桩事情,我们学佛人对佛要有绝对的信心,对于经典所说,绝对不怀疑。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当然有成就了。

【问】 在家人学佛如何不让家人障碍?
【答】 你要是如法的学佛,你的家人不但不障碍,而且会非常欢喜,并且会跟你一起学佛。为什么会产生障碍呢?是因为你自己学的不如法,跟他们的思想、见解、生活习惯起了冲突,他们就不能接受。
怎么不如法呢?譬如说,三福里的“孝养父母”,你孝养父母,你的父母及家人会反对吗?哪有这种道理。你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会反对吗?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会有人反对吗?没有人啦。大概家人会反对,都是因为你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招惹了家人的不满意。
最明显的,我们举几个例子。对待法师的恭敬心超过对待父母,你的父母一看,心里面当然不高兴。爱护同参道友的心,超过对待兄弟姐妹,你的兄弟姐妹看了这种情形,对待外面人那么亲切,对自己家里的骨肉这样生疏,这个错了。
在饮食方面,家人肉食,你是吃素的,天天批评他们,“你们造作罪业,将来要还债,要受报。”,这他们怎么能接受?这是你没有善巧方便,大错特错。
所以佛教导我们,学佛要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做起,你要给家人做一个好榜样,要做孝子贤孙。佛的道场是一个学校,在道场里,我们学真诚,学恭敬。我们对佛菩萨真诚恭敬,要拿这份真诚恭敬来对你的家人,来对社会大众。我的真诚恭敬只对佛菩萨,只对出家人及同参道友,社会大众我可以不理他,那你学的是什么佛?
学以致用,用在什么地方?用在生活上,用在社会上,这个才叫“学佛”。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没有人不尊敬,没有人不赞叹。你今天学佛,搞的你的家人都不满意了,试问问,你的邻里乡党看到你这个样子,谁还敢学佛?你不孝父母,不敬兄弟姐妹,别人看到了,都会劝他的小孩:“千万不能学佛,学佛就会变他那个样子啊。”。换句话说,你这种学佛是败坏佛门,破坏佛法的形象,你自己还以为功德很大,还认为别人业障很深。其实,别人没有业障,是你自己的业障太深了。
这是不懂得教理,不懂得教义,都没有懂得佛在经上教诲的真实义。希望大家细心体会经论里的道理,细心去研究佛在一切经中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要熟读深思,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样就对了。

【问】 如何将恶缘转成善缘?
【答】 这个意思好。恶缘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跟人家结了恶缘?这你要先明瞭,然后把这个缘解开,恶缘自然就没有了。
转恶缘为善缘,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让、布施。你有智慧,你知道恶缘不是好东西,而且恶缘要是这样结下去,而不能化解掉,这是生生世世,彼此报复,没完没了,冤冤相报。这种报复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惨酷,诸位去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未学佛之前,报复心很强烈,所造作的业很重很重,堕在恶道里受苦,以后闻到佛法才忏悔,才知道错了。
所以有智慧就能明瞭通达因缘果报的事实真相,不再造恶业了。人家纵然陷害我,我也一笔勾销,不再计较了。他为什么找我麻烦呢?一定是我过去跟他有冤仇,冤冤相报,今天就报到我这里,一笔勾销,我不再报复他了。所以他的报复,我能够忍受。我不但没有报复他的行为,连报复他的念头都没有。
反过来,我们要对他赞叹、欢喜、恭敬、供养。为什么要欢喜、赞叹、恭敬、供养?由于他对我们的报复,账结掉了,而且把我们的灾消掉了。你能这样一回头,就知道他对我们不但没有坏处,而且对我还有好处,他消我的业障,免我的灾难。
我从此处回心转意,一心向道,这样才能转恶缘为善缘。这是菩萨心,真正觉悟的人所做的,我们应当要学习。

【问】 佛法那么好,那么伟大,圆满殊胜,难道我一定要等到死了之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享受吗?我今年三十一岁,若以正常情况来说,我还要在娑婆世界生活四十年,难道我这四十年要苦哈哈的过吗?
【答】 这种事情,我不必答复,你们自己想想就好了。极乐世界,极乐啊!至少不要为衣食去烦愁。在这个世间,你看看生活多苦,你每天勤劳的工作,赚得什么呢?赚得糊口而已。西方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造作。在这个世间,身体要受种种的折磨,吃东西不小心就得病了;稍稍受一点风寒,就这里痛,那儿痛了。如果你真的聪明,就冲着这一点,我也得赶快到极乐世界。
我早去一天,就少受一天罪,多享一天福。你三十一岁,还想在这里受四十年的罪,难道你不想到极乐世界多享四十年的福?你已经糊涂到极处了。我们是功夫不够而去不了,要是能去得了,哪一个不希望早一天去呢?谁愿意在这世间多受一天苦呢?哪有这种道理。这就不是一个聪明人,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想这种事情,头脑稍微冷静的人,都能想的很清楚。
再说,我们看到《净土圣贤录》,历代的往生传,过去也曾经有同修提出这个问题问过我,他说这些传记里所记载的,几乎有一半的人闻到念佛法门后,认真修学,求生净土,前后的时间只不过二、三年,大多数是三年,他问道,难道他的寿命就刚刚好三年吗?否则怎么念了三年就往生了?
我听了这个,觉得这是个问题,但是我们想想,不尽然,哪有那么巧?念三年佛而往生的情形,偶而有几个相同的是可能的,那么多人都是念三年而往生的,我就觉得不太可能。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他三年功夫念成了,他还有的寿命,他不要了。
这是真的,我如果三年念成了,纵有再长的寿命,我也不会要了。为什么不早一天去往生呢?为什么不早一天去成佛?为什么不早一天去亲近阿弥陀佛,去亲近十方诸佛如来呢?
在此地,你要想很用功去参访,今天参访这个法师,明天参访那个大德,哪一个法师大德也比不上阿弥陀佛,哪一个法师大德也比不上十方诸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机缘天天接近阿弥陀佛,天天接近十方一切诸佛。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学啊,同参道友啊,这样殊胜,你为什么不去?你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受苦造罪?哪有这种愚人?
所以三年往生是功夫成就了,最低限度,他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想什么时候去,他就什么时候去。这世间没有别的事情了,没有值得留恋,没有必要留恋,他当然去了。什么事情是值得留恋?什么事情是必要留恋呢?弘法利生。你对这个世间还有缘分,还能够帮助一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不能去得太早;你去得太早,你对不起这些人。
所以诸佛菩萨住在这个世间,他不是业报,他是愿力。愿力的条件就是化缘,教化众生的缘分,缘分尽了,大家听他的东西听疲了,不再想听他的东西了,他走了。缘分还没有尽,还有人想听,还有人听了之后认真去修行,那就必须要住。所以念佛功夫已经成就了,住世与否,道理在此。如果没有化缘,没有度化众生的缘分,绝定立刻就求生净土,往生净土是愈早愈好啊。
由此可知,功夫成就的人,也就是功夫成片,或得一心不乱,他留住这个世间不是贪图世间享受,不是看世间现象,这个与他都不相干,他哪里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完全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这桩事情,诸位要细心去想想。

【问】 我想开怀无忧的笑,我想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希望能愈来愈有智慧来过我的生命,希望一天比一天更慈悲来对待自己,及生活中一切人物。我希望能在上述所说的情况下过完一生,然后如法师所说的,自自然然,无牵无挂的活着去极乐世界吗?我的想法错了吗?
【答】 你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完全对。细细想想我刚才所讲的话,你对这世间能够厌离,对极乐世界能够向往,对于世缘能够放下,你才真正幸福快乐,否则的话,幸福快乐美满是有名无实。你的心里有忧虑,有牵挂,你的幸福从哪里来?你的快乐从哪里来?你的美满从哪里来?这都是事实。
人一生当中,真正快乐幸福美满,无牵无挂活着去往生,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才做到。有丝毫的污染,你就做不到了。
所以要达到这个目的,读经,深解义趣;受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你才能过一个真正幸福美满的一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是得到究竟的幸福美满,你这一生没空过。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这是关键。

(全书竟)

哪里可以免费索取印刷版(hardcopy)的《种善因得善果》书?请点击这里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