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June 2018

【积德累功。】

【解释】积聚德业,累进功绩。
【分析】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如果能够忧虑得像农夫盼望岁收,急切得像商人努力经营,天天积德,日日累功,想要修成神仙,很快就可以达成。
【故事】宋朝镇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不间断。有人向他请教,葛繁说:‘我没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而后指着座位间的踏板说:‘如果这个踏板放得不正,就会妨碍人,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就请他喝水。这些都是利人之事,从卿相到乞丐都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才会得到利益。’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Batu 9 Cheras, Selangor),2008年12月恭印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净空老法师讲述

儒、道、释三教虽然有别,但都是以“积德”为本。积德从哪里做起?从心地上做功夫。
存心是“德”,落实在事相上是“功”。“积德”讲增长善心,“累功”讲累积善行。所以德不积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诸佛菩萨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做的事业,就是积德累功。他们为谁积德?为谁累功?为一切众生,而不是为自己。这才是积大德、累大功。
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了解一个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我们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着;才会只顾自身,不顾大众;才会以为自身与大众是两回事;才会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其实是自害。自利之害就是六道轮回,就是三途恶道。
李木源居士热心护持、庄严道场。为什么?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我们讲经为谁讲?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讲,为诸佛菩萨而讲。我们为什么念佛?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只为自己,功德很小;为一切众生,功德就大了。积德累功,不仅在事相上,更重在心上。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心量大,功德就大;念念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小团体、小道场,心量小,功德就小。这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心能转境界,心能转万法。学佛从哪里学?学佛菩萨的存心,学佛菩萨的知见,学佛菩萨的行谊。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愿。这是根本。
常人都喜欢做些好事,但往往因循苟且,不能奋发。佛经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的寿命非常短促,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所以,绝不能等待。如果想着:“还有明天”,“还有明年”,悠悠忽忽,一生就空过了,到临命终时后悔莫及。
世出世间要成就任何事,都要立一个期限,如期完成,积德累功也须如此,“日行一善”~~一天能做一件善事,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千件善事。如果没有期限,意志容易涣散,精神不易集中。许多人的道业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念佛法门讲“剋期求证”。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七日指七昼夜。净宗打“佛七”,七天七夜专心一志念佛,一定会有感应,会有成就。
积德累功要行布施。不要吝财,要欢喜布施。不要怕被别人讥笑。讥笑者有的由于误会,有的出于嫉妒。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存心,我们一概不予理会。到我们真正做出成绩时,这些人自然就惭愧了。
注解讲:不要“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希望大家都能说到做到,要有恒心,要始终如一。许多人开头做得还不错,时间久了,就懈怠、放逸了。
我们要不因循,不间断,不求名利,不求果报。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会的事,利益众生的事,我们都要很认真努力地去做。有时,还要委屈婉转地去做,避免障碍。好事多磨,障碍的人会很多,包括佛门的人。佛告诉我们,对这类人要“默摈”,不理会他。
《三字经》说到,窦燕山“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是五代人,三十岁还没有儿子。他梦到祖父告诉他:“你命中没有儿子,而且会短命。你要修善,要修积功德。”他非常认真努力地修积,以后竟然有了五个儿子。这正如袁了凡先生命中没有儿子,修善积德以后也有了两个儿子。这些事证实,佛门“有求必应”。要以善心善行,要以真实的功德作为“求”的本钱。如果没有善心善行,没有功德,用什么去求呢?在佛菩萨像前,天天磕几个头,烧几支香,供一点香花、水果,就能求到吗?没有那么轻巧的事!
“有求必应”不违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佛教导我们:要“如理如法”的“求”。怎样做才是“如理如法”呢?做利益众生的事,不要做利益自己的事。如果做舍己为人的事,就是大善。不需要“求”,福报自然现前。
善恶的标准很多。佛法“四教”就有差别。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有五十一种不同的标准。世出世间圣贤建立的标准,都是应机的。与心性相应的是善,与心性相违背的是恶,这是绝对标准。《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自性的性德。对性德,言语、文字表达不尽,不得已才用“善”来陈述它,用“大”来赞叹它。
注解引用了《了凡四训》〈积善〉中的一段话: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善恶”两个字似乎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微妙,很难辨别。了凡先生说:“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业。枉费苦心,无益也。”我们如果不能细参深究,难免善恶颠倒,造了许多罪业,自己还误以为在修善。所谓“积非成是”,在世法中,或许勉强可以这么说;然而,业因果报是不能避免的,天地神明是不会饶恕的。
善有真假。中峰禅师是元朝人,一些读书人向他请教:“佛家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现在看到有人行善,可是家道衰微;而有人作恶,反而家业兴旺。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不是真的。”
中峰禅师回答:“凡夫!你的情识没有断干净,烦恼习气都还在,智慧没开,道眼未开,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善恶的含义深广无际,你能懂得多少呢?”
学生们向中峰禅师请教:“依您的看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禅师反问:“打人、骂人是恶,赞叹人、礼敬人是善,你们说对不对?”
学生们点头:“对。”
中峰禅师讲:“错了。你们只是看在事相上,而没有仔细观察。如果是真心爱护他,打他、骂他是为了让他改过,这样的打骂,是善。赞叹他、礼敬他,如果是为了巴结他,有求于他,贿赂他,那样的礼敬、赞叹就是恶,而不是善。仅从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要做深入的观察。”
中峰禅师又讲:“善恶有标准:凡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的,就是善。纵然打他、骂他,也是善。凡是有益于自己的,就是恶。巴结、谄媚那样的礼敬,也是恶。因为他的目的是为私,不是为公。”
世间人往往只看表面,没有看到用心。如果念念为自己,自私自利,沽名钓誉,纵然做了种种好事,还是恶。
我们只要心真意诚,利益众生,就尽管放心大胆地做事,不要有顾虑。譬如,我们好心做一桩事,但是,资金被别人乱用了,没做成事。这不是我们的责任。各人担各人的因果,谁也代替不了谁。
行善而无条件,是真善;行善而有条件,是假善。许多人做一点好事,却附带很多条件,他们的果报往往不好。凡是无条件的布施、供养,自己心地清净,无为而为,感得的福报就大。
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了凡先生提出三项辨别端曲的原则:
第一、纯是济世之心。念念为众生,特别是为苦难的众生,绝对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是端。如果其中有一念为自己,就是曲。
第二、念念是真正爱护别人的心。这种爱心就像慈母爱护子女,特别是在小孩子两三岁时候的那种呵护。要把这种爱心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印光大师主张:妇女最伟大的事业,就是照顾子女,培养子女,令子女贤慧、明达,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这是妇女对一切众生,对国家、社会、民族最伟大的贡献。儿童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所谓“少成若天性”。
第三、纯是真诚、恭敬心,是端。没有诚意,没有敬意,所修一切善法,都是曲。
善有阴阳。行善,别人都知道,这种善称为阳善。作恶,把恶事隐瞒起来,尽量掩饰,不让别人知道,这种恶称为阴恶。做阳善阴恶的事,果报在最苦的地狱。圣人教导我们,要积阴德。自己所做的善事,不要让人知道,这种德积得厚,果报殊胜。自己所作的恶事,应当让人知道。佛教我们“发露忏悔”。儒家讲:君子的过错,“人皆见之”。宗教家讲:忏悔告解。毫不隐瞒过错,承受社会大众的指责,指责就是果报。恶、报掉了;善,藏在里面,积的福必定厚!
佛法也照顾到人情面子。接受别人批评,佛指定了时间、场所:结夏安居圆满时的“自恣法会”。在这次法会上,可以接受任何人指责自己的过失。平时没有别人批评,完全由自己忏悔。其实,别人批评自己,是帮助自己忏悔,是真正的善知识。
善恶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流弊,指对社会,对后世的影响。有些事现前是善事、好事,可是影响不好。例如,王龙舒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被收入《龙藏》。古人的著作能入藏,必定是公认的善本。印光大师却说他是恶,因为他开了“改经”的先例。既然王龙舒可以改经,那么任何人也都可以随意改动经文。如此一来,经典流传到后代,就会面目全非。印光大师即着眼于流弊。
善有偏正。当前虽是善行,但后来的影响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很好,可是它的影响是好的,就是“偏中有正”。注解举吕文懿公的故事。他是宰相,退休还乡,乡民们对他都很尊敬。有个人喝醉了酒,对吕相爷言语侮辱。宰相度量大,原谅了他。一年之后,吕公听说这个人犯罪判了死刑,很难过,说:“当初他侮辱我。我如果把他送到官府治罪,他受了惩戒,后来就不至于犯下如此重罪。我当时只是一念仁厚之心,饶恕他,却纵容他作更大的恶。”小过失不惩治,慢慢就养成大恶。人人敢作恶,社会怎么能安定!
善有半满。“满”是圆满,达不到圆满的程度,称为“半”。《易经》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就达不到圆满,所以要“积德累功”。
善的半满,都在存心。注解举例:清朝末年,一位信徒到寺院烧香,供养两文钱。当时,十文钱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两文钱是很少的,可见她的家境非常清寒。由于她布施供养的心非常真诚,所以寺院的住持老和尚亲自为她诵经消灾。后来,这位施主发达了,再到寺院烧香还愿,供养千金。老和尚只派了一位普通出家人为她诵经消灾。做完佛事,她向老和尚请教:“过去,我布施两文钱,您老人家亲自为我消灾。现在,我供养这么多钱,您却随便派位小师父诵经,好像敷衍我?”
老和尚开示说:“过去你布施的钱虽然少,但你的心真诚。我如果不亲自为你诵经消灾,就对不起你。今天,你布施的钱虽然多,但你心地的诚敬不如当初。任何一位出家人为你诵经消灾,都足够了。”
善的半满,不在供养的钱多少,而在心地真诚的程度。如果仅仅依据钱多少,那么只有有钱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修圆满功德,贫贱的人就没有机会了。相反,贫贱的人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所以,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贫贱人也不会生生世世都贫贱。贫贱人往往来生得富贵;富贵人往往来生转贫贱。因为贫贱人多半谦虚、恭敬,谦敬是德。富贵人大多骄慢,骄慢就会折福,无论怎样修善,也得不到圆满功德。
注解讲吕洞宾的故事。他是道教的八仙之一,早年遇到钟离(也是八仙之一)。钟离要教他点铁成金的法术。如果有这项本领,布施救济穷苦人就很方便。吕洞宾问钟离先生:“这些金子会不会再变回铁呢?”钟离告诉他:“五百年之后,才会变回铁。”吕洞宾想:这样岂不害了五百年之后金子的主人吗?就说:“我不学这项法术。”钟离赞叹说:“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一念好心,三千功德就圆满了。”诸佛菩萨、神仙都是以爱心待人。对千百年之后的众生,尚且没有丝毫伤害的念头,何况对现前的众生?
“境随心转”。心地真诚、清净、慈悲,不着相,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心量广大,功德就圆满。反之,如果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心量窄小,即使布施亿万金银财宝,也无法突破心量的局限,所修的福报仍不圆满。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论财施、法施,一切布施的功德,都随着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大圆满,念念大圆满,事事大圆满。
善的大小,都在一念之间。一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所修的善福就大;一念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所修的善福也小。《汇编》引用了宋朝卫仲达的故事。他的档案中,恶的部分很多,善的部分只有一卷纸。秤的结果,那一卷纸的善,反而比所有的恶更重。那一卷纸是他劝阻皇帝不要劳民伤财的奏章。虽然皇帝没有采纳,但他不为个人利益,纯为黎民百姓着想。这一念善,业力很大。平时的恶念虽多,业力都比较小。
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就有信心了。无量劫来积集的恶业,一念之间就可以忏悔。
善有难易。注解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儒家所讲的“克己”,就是佛家讲的“修行”。古圣先贤教我们:改正烦恼习气,要从最难改之处下手。如果最难改的都能改正过来,其他小毛病就容易改了。各人的烦恼习气不同,自己要常常反省,自己最严重的毛病是什么?先下手改正。如果是贪财,就先从财布施入手。如果是贪色,就从远离异性入手。知道自己的毛病是什么?就是觉悟。把毛病改正过来,就是真实功夫。功夫落实了,就是真修。
知过能改,是断恶修善第一步功夫;更进一步要能忍,功德才能保持。菩萨六度,布施能修福,忍辱能积德。修福而不能忍,福德虽然仍在,功德却没有了。生死事大,轮回路险,福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自己如果没有真实功德,怎么能了生死、出三界呢?
了凡先生说,要“随缘济众”,就是为众生服务。如果没有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能热诚地为众生服务,就是世间的圣贤。如果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就是诸佛菩萨、出世间的大圣。
为众生服务的事项太多了,了凡居士概括地提出了十类。
第一、“与人为善”。起心动念,以善心待人,以善心处世。世出世间圣人都遵守这项原则。纵然对待恶人,也用善心、善言、善行。纵然对待仇敌,还是用善心、善言、善行。这样做,才能称为“圣”。为什么?因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三字经》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为什么会作恶?他为什么会与自己作冤家?因为他迷惑。我们不能以恶心、恶行待他。我们如果常存这样的善心,就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能相处。自己不能与别人相处,不要去责怪别人,要反省自己:“自己如果没有过失,怎么会与别人不能相处?”以善心、善行对待恶人、冤家,是很难的。能这样做,才是真正觉悟。
第二,“爱敬存心”。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之间,时常发生误会、隔阂,造成许多不如意。人们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往往就缺乏爱敬之心了。他们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不爱敬别人,就是不爱敬自己。佛家讲的法身,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学佛,发愿成佛,一定要证得清净法身。对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如果有分别、执着,就永远不能证得法身,永远不能圆成佛道。
第三、“成人之美”。必须懂得自他不二。众生有分别心、执着心。诸佛菩萨、觉悟的人没有分别心、执着心。在新加坡,我们与其他各个宗教往来,我们热诚的帮助他们。他们做好事,我们成就他们。这就是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人”是广义的,十法界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别人做好事,我们如果见到、听到,绝不嫉妒,绝不障碍,还要发心随喜功德,尽心尽力予以帮助。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德行,成全自己的性德。
第四、“劝人为善”。不但口劝,还要身劝。口劝是言语。写成书本,形诸文字,也属于口劝。身体力行,做出好榜样,是身劝。经云:“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就是身劝。自己为众生做好榜样,启发别人学习的意愿。
第五、“救人危急”。救人危急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危急都是从造作恶业产生的。救人危急,最重要的是教导他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唯有这样做,他的危急才能真正消除。
第六、“兴建大利”。什么是“大利”?教育才是对众生最大的利益。孔夫子以平民的身份办教育,释迦牟尼佛也是从事社会教育工作。虽然他们一生的物质生活相当清贫,但做的是真正的好事。不但影响当代,影响历史。直到今天,影响力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在扩大。七十年代,英国学者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大乘佛法和孔孟学说。诸位想想,什么样的利益,能影响到千年万事?只有教育。教育真正能帮助人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真正能帮助众生免除灾难。
觉悟的人都要做教育。没有能力做大规模的教育事业,即使教三、五个人,十个、八个人,也好。释迦牟尼佛最初只教五个人~~五比丘。只要自己真正觉悟了,全心全力去做,绝不求名闻利养,自然会有一些志同道合者,聚集起来共同修学。
第七、“舍财作福”。世间人没有不喜欢财富的,总是愈多愈好,没有餍足。积财而不运用,就造业,就是罪过。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饥饿的边缘上,得不到足够的衣食。我们却在积蓄,岂不是造恶?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财货要流通,才能利益众生。自己有财富,使用才好。使用完了,没有了,最好。清净了,多么自在!钱财是因果,愈舍愈多,愈多愈要舍。“舍得”这两个字有两重意思:第一、讲因果。“舍”财是因,“得”财是果;第二、“得”来之财还要“舍”掉。
“我的财都舍掉了,我明天的生活怎么办?”你不必怕,明天的生活会比今天更好。
第八、“护持正法”。正与邪是相对的。依佛法的标准,凡是与宇宙人生真相相应的,就是正法;凡是相违背的,就是邪法。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五蕴皆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大乘经论都是讲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佛经常说:与“一念”相应是正法。一念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是纯善、纯爱,纯是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虚假,也绝对没有造作。纯是一颗善心,纯是一颗爱心,纯是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就是正法。如果能将这颗心落实,就是功德。
寺院供奉四天王是表法,教导我们护持正法。天王的含义,是负责尽职。任何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必定有他的职责。中国古代教育讲五伦、十义。伦,指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身份地位。义,指义务,应尽的职责。在家庭内,如果身份是父亲,他的义务就是慈爱,爱子女,爱家庭;如果身份是儿女,他的义务就是尽孝。这样才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东方天王名为“持国天王”。东方是太阳初升之处,表开始,护持正法要从此做起。持国就是护国。要护国一定先要护家。要护家一定先要护身。护身,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善心、善行,护持自己的性德。这才是护持正法。儒家教学也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有一定的次序。
东方天王手拿琵琶。琵琶表中道。琵琶是弦乐器。弦松了弹不响,紧了就会断,要调到适中,音色才美。这就告诉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过份,也不能不及,要懂得中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用中才和。和才能和合。不中,就不和。
南方天王名为“增长天王”。南方象征智慧、光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方向都在南方。增长,表智慧增长,我们要让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南方天王手持宝剑。剑表智慧,慧剑断烦恼。
西方天王和北方天王,讲的是方法手段。西方天王名为“广目天王”,表多看。北方天王名为“多闻天王”,表多听,多了解。
最近,新加坡宗教理事会举办九个宗教联合展览。这种活动大概在全世界是第一次,便于我们接触各个宗教。我们要多看多听。各宗教互相增加认识,增加了解,彼此才能和睦、合作,社会才能祥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个理念在新加坡落实了。
广目天王一只手拿龙或蛇,另一只手拿着珠。龙、蛇表变化,说明社会千变万化,要看清楚。变化中还有不变的原理、原则,珠表不变的原则。掌握原则,才能应付多变的社会。
多闻天王手拿伞盖,伞盖表防止污染。接触多元的社会、变化的社会,绝不能受污染。保持清净、平等、觉,才能护持正法。
佛法是正法,佛法之外的是不是正法?《华严经》上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佛是觉悟的意思。对于觉悟的人,法法皆是佛法。一切宗教、一切族群文化,皆是佛法。对于迷惑的人,即使佛经摆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有妄想、分别、执着,法法都不是佛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法法皆是佛法。
“佛法无边”。如果说基督教不是佛法,基督教就是佛法的边,怎么能说“无边”呢?各种宗教皆是佛教。佛教历来有不同宗派,他们都是佛教的宗派。他们崇奉的神明、上帝,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普门品》有“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份得度者,菩萨就现什么身份而为说法。应以基督得度者,佛菩萨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上帝得度者,佛菩萨就现上帝身而为说法。
《无量寿经》说:一切皆成佛。“一切”包括不包括其他宗教的信徒呢?当然包括。
第九、“敬重尊长”。为什么要敬重尊长?尊长是让我们学习敬重的一个对象。佛的本意是教我们尊敬一切。为什么要尊敬一切?因为尊敬是性德。我们学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样才能作佛呢?把性德圆圆满满的恢复过来,就自然成佛了。成佛不能勉强,是自然成就的。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人们现在不是佛呢?因为人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性德。如果顺应性德,就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佛教化众生,无非教人随顺性德而已。随顺性德是自然的,违背性德就是破坏自然。佛法通常不用“自然”,怕大家对这个名词有执着,有误会,而用“法尔”。法尔与自然的意思是相同的。法,指一切诸法;尔,就是这个样子。“法尔”的含义是:本来就是这样的。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提了十条修学纲领,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真正修行要从“礼敬诸佛”开端。了凡先生教我们“敬重尊长”,就是“礼敬诸佛”的初步落实,培养敬重之心;然后,以这种真诚的敬爱,真诚的尊重,对待一切众生;乃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性德的流露,就是“礼敬诸佛”真正落实了。只要这一条能做到,其余九条就不难做到。在大乘佛法中,普贤行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能明心见性,能成佛。成佛就是明心见性。
第十、“爱惜物命”。我们要惜福。自性中有无量的福德。《华严经》讲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净土经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那样的福报不是修来的,是称性,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生态没有丝毫破坏。无论物质环境,还是人事环境,都美好到极处,所以称为极乐世界。在那样的环境中,佛菩萨示现的尚且是爱惜物命,何况我们凡夫,没有见性,自性的福报丝毫享受不到。我们今天享的福报,是从修德来的。譬如一个人有亿万财产,但都存在银行中,身无分文。他走在街上,想吃饭,只好临时打工,赚点钱去吃餐饭。临时打工赚的钱,就如同修德。
我们修这么一点福德,若不爱惜,很快就会享完。“禄尽人亡”,祿就是福报,一个人如果有八、九十岁的寿命,就有八、九十年的福报。如果他不惜福,五、六十年就把福享完了,纵然他还有寿命,也要死。相反,惜福的人寿命虽然尽了,而福报还没享完,他也不会死,寿命自然延长。我们常讲添福添寿。添福有两个方法:一是、自己会修福;一是、自己会惜福,既会修福又会惜福的人,寿命当然就延长。
我第一次到加拿大温哥华讲经时,当地的同修告诉我:温哥华有一位大护法,供养宣化法师一栋楼。当时那栋楼市值一百万美金。什么因缘呢?他和宣化法师同桌吃饭。宣化法师用纸巾,用过一次,叠起来再用,一张纸巾共用了八次。他看了受感动,于是供养这栋楼。这就是宣化法师惜福的果报。宣化法师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都有道场。他的福报大,福报从哪里来的?从惜福来。他非常节俭,别人做不到。他们日中一食,不倒单,寮房中没有床,持戒很严。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持戒、惜福。
李炳南老居士看到命薄、福薄的学生,就特别劝导他们,发心弘法利生。李老师说:“弘法利生是世间第一大福”。经他劝导,我才走上这条路。事实证明,确实有效。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发心为佛菩萨工作,为一切众生服务。佛菩萨需要你服务,你自然会得到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拥护。不需要你去找祂,祂主动来。绝不要用心机。如果自己想要“做什么,做什么”,就必定造业。造业就会减损自己过去生中修积的福报。
人生如果不能“立德”,其他什么都谈不上。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是根基。如果没有德行,就不能立功,也不能立言。因为他的“功”与“言”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它们没有根,只能存在一时,久后必定淹没不彰。一位有德行的人,如果有机缘,他就去立功,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出贡献。如果没有机缘,他会“立言”,教化众生。周公有机缘立功,孔夫子没有机缘立功,没有人请他去作官,于是他著书教学。周公立功与孔夫子立言的基础,就是他们的德行。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整理成书),赠书处: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承印者: C.W. Printing, 第页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