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une 2018

【慈心於物。】

【解释】要将慈悲心扩及万物。
【分析】慈是万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两种意义:一是救济贫穷,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杀生,释放生灵。《大藏经》说:‘人若不杀生,爱护动物生命,放生施食,会得到长寿果报。’现在一般孩子玩耍嬉戏,凡是蝇蝶虫蚁鸟雀之类,都应切实禁止不要伤害。这不止伤害到生灵,而且让孩子心中的杀机炽盛,长大后就不懂仁恕之道。至于奴仆浇泼热水,以及烧柴、扫地时,水蛭蚂蚁之类经常被伤害到,也是应该戒除的。凡是见到一切众生投身死地时,例如飞蛾扑火、虫子堕网、雀鸟被伤、蝼蚁被践踏、鱼虾细鳞之类被网捉等,都应该方便救护,保全它们的性命,这些都是福大寿长的人所常做的善事。
【故事】明朝的沈万三,看见有人提着几百只青蛙准备宰杀,就全部买下放进池塘。有一天经过池塘旁边,看见一群青蛙围绕一个瓦盆,沈万三就将它带回家,当作盥洗用具。有一次偶然间洗手时,将一只戒指掉在里面,隔天早上发觉后要去拿取时,竟发现满盆都是戒指。沈万三非常惊异,就用金银来试验,也现出了满盆的金银,才知道原来这是聚宝盆,从此富可敌国。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Batu 9 Cheras, Selangor),2008年12月恭印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净空老法师讲述

“物”指众生。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心就是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讲“爱”,而讲“慈悲”呢?因为“爱生于情”,爱是感情的;而“悲生于智”,慈悲是理智的。凡是感情的,很容易变化,不可靠,连自己也不能控制,恩爱夫妻会离婚,亲朋好友会变成冤家对头。佛菩萨的爱心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为慈悲。慈悲是理性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真慈平等”就是佛。“真”是纯真。
一位修行人、明白人、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必有三个特征:第一、他的心真诚至善,善心达到究竟圆满。儒家讲“止于至善”。他以一颗纯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第二、他纯是爱人之心,从不想到自己,就像一位慈母爱护她的幼儿一样,全心全力的照顾,把自己都忘掉了。第三、纯是利益众生之心。这三点,把诸佛菩萨的心行说尽了,而且几乎通于一切宗教。这是根本法、基本法。从这个基本法入手,各宗教就可以圆融和合。大乘经论、一乘教典皆是以这三个因素,融合虚空法界种种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凡是大智大觉的人,一定具备这三个因素:至善、真慈、利益一切众生,真正舍己为人。
慈心,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和一切戒行的根本。
慈心最重要的是“不杀”。“净业三福”中第一条就讲“慈心不杀”。对一切众生,不可有杀害的念头,连伤害的念头也不可以有。
素食可以长养慈悲心。素食始于梁武帝。《楞伽经》中,佛劝勉菩萨,不要吃众生肉。梁武帝读了非常感动,自己采取素食,也劝勉出家人采取素食。素食运动就这样推展开来。全世界佛教徒中,只有中国的佛弟子素食。
不要以为吃众生肉很平常,社会大众都吃。佛经讲:你吃它八两,将来要还它半斤。人这一生吃了多少众生肉,生生世世都要变畜生还债。偿清了债,才能再得人身。
素食非常重要。素食可以养生、养心、养性。性,指情绪。素食戒荤腥。“腥”指肉类。“荤”指对性情不好的五种蔬菜:大蒜、小蒜(荞头)、韭菜、葱、兴渠(洋葱)。荤菜影响生理,没有定功的人,吃了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楞严经》讲,生吃荤菜容易动肝火,脾气暴躁。
佛菩萨教导众生养生之道,特别着重培养慈悲心。世间人养生只重视生理。“卫生”是保卫生理的健康。但是,即使选择最健康的食物,人们还是会生病,还是会老死。什么原因呢?生理健康是健康长寿的第二要因,不是第一要因。世间人养生是治标,不是治本。什么是本?心是本。佛经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人的身体是依报,心是正报。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了大半,饮食方面稍加注意,身体就可以非常好。如果心理不健康,无论怎么调养生理,仍然无济于事。古代的帝王都是由第一流的医学专家照顾身体,却难免短命,大多数活四、五十岁。活到五、六十岁的就算长寿了。七十岁以上的稀有,所以称为“古稀”之年。究其原因,照顾到他们的生理卫生,而没有照顾到他们的心理卫生。
佛常劝人发菩提心,大家往往不知道菩提心从哪里发?菩提心从爱心中发出来。这份爱心不附带任何条件。有条件的爱心,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难发,难在人们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能明瞭宇宙人生真相,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意思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何时能体认这句话,爱心自然就发出来。这份“爱心”是平等的慈悲心,是真正的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自然就能爱护一切众生,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仁慈博爱”。“博爱”一辞就出自《无量寿经》。
佛陀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圣贤的教育,就是纠正人们对“爱”字的错误观念。世间人迷惑,错认了“爱”,以为爱是贪、瞋、痴,以为爱是自私自利。佛陀教育帮助人们转迷成悟,正确认识“爱”字的含义,发挥“仁慈博爱”。
有些人没念过书,不识字,临终却能念佛自在往生,瑞相稀有。看起来,似乎他们对经教的道理不太清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心地一片慈悲。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整理成书),赠书处: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承印者: C.W. Printing, 第页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