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February 2025

不敬其夫

【解释】妻子不尊敬丈夫。

【分析】丈夫是妇女的天,是妻子终身依靠的人,怎可不尊敬呢?那些不尊敬丈夫的女人,不是悍妇,就是荡妇。或以恶言相向,或用咒术巫术来诅咒丈夫。不知道凡是出生为女身,大多因为宿世造业所受的责罚,如果还要欺侮丈夫,更会堕入恶道。甚至丈夫过世尸骨未寒,就想改嫁,视所生子女如陌生的路人;丈夫死时不能哀伤,在生时怎会尊敬呢?

故事一:杜企为人懦弱,他的妻子张氏,向来就轻视他,晚年更是多病,张氏连看都不看一眼。不知何故,张氏却比杜企先死,停灵期间,棺木突然破裂,张氏化成一条大蟒蛇,迳自奔向树林中。

【再析】唉!丈夫是妻子的天,所以侮慢丈夫,就等于是侮慢上天,难道上天可以侮慢吗?请为人妻子的人,好好的想想。

故事二:后汉梁鸿,娶孟氏女孟光为妻。孟光刚入梁鸿家门时,珠光宝气装扮入时,过了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于是孟光梳起椎髻换穿布衣,如以前一样做事。梁鸿高兴地说:“这才真正是梁鸿的妻子。”于是夫妻一同隐居在霸陵山(今陜西长安东)中。后来为了避难到吴地(今属苏州市),寄居在皋伯通(东汉吴人有贤行)府上的厢房,梁鸿受雇替人做舂米工作。每次回到家中,妻子为他准备饭菜,端去给他时,都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并将餐盘恭敬地端上,与眉相齐。
皋伯通先生说:“这个当佣工的人,能使妻子尊敬到这种地步,他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请梁鸿夫妻搬到家中住下。

故事三:从前杜珪眼睛瞎了,他的妻子日夜向北极星祷告,每次一定拜七七四十九拜,后来竟然感动真武大帝化身,下降凡间来为她丈夫治疗,使杜珪眼睛回复原来明彻的视力。

故事四:宇文邦彦的妻子黎氏,平时能以刻苦持家,喜欢看书,能通晓书中大意,并亲手编录些资料,以帮助丈夫;而且严格督促儿子读书,她的儿子率中兄弟,果然都中榜及第,都上翰林院当翰林大学士,做到右辖(旧时中书省、尚书省右丞的别称)的官位。乡里的人都很称赞尊敬她,到今天还有黎氏亲手编的《制诰纶言集》传世。

故事五:明朝黄观,贵池(今安徽铜陵西南)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参加乡试、会试、廷试时,连中三元,官当到学士承旨①。靖难之役②时,为国捐躯(听到局势已变,投江而死)。他的太太翁氏和两个女儿都被拘捕,皇上降旨,改配给牧象的人;翁氏假称在避难时,有若干黄金,寄放在城外至亲家中,要母女一起前去才可拿到,否则会被他吞没。牧象人为了取得黄金,不疑有他,就跟着一起到城外去。翁氏说:“两个女儿和我应把衣摆绑在一起,以免在人多的地方走失了。”牧象人答应了,两个女儿也不知母亲用意。等走到江边时,翁氏随即抓着两个女儿跳入江中,结果都溺毙了。到如今秦淮河岸,有人建庙来祭祀她们。

【说明】
①学士承旨:自唐代至明朝,为翰林院之长,执掌撰写诏诰文翰。
②靖难:明朝时,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他以“清君侧”为名,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责骂他们变乱祖宗法制,必须加以诛讨,自称举兵为“靖难”。

故事六:宋朝的崇国公(即欧阳观,吉州卢陵人)夫人郑氏,是欧阳修的母亲。当崇国公考上进士,在任推官职务过世时,欧阳修才四岁,家中非常贫穷;母亲为了衣食自力更生,供给欧阳修上学,教他读书。她曾经在下大雪的夜晚,拨平冷却的灰烬,在上面写字,教导欧阳修。
她经常哭泣着告诉欧阳修说:“你父亲在世时,为官廉洁又喜欢布施,我来不及事奉公公婆婆,然而我知道你父亲能奉养他们;我不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有成就,然而我知道你父亲将会有好后代。当我嫁给你父亲时,他已经免除丧服超过一年了,但每到祭祀时,一定痛哭流涕。有时遇到吃酒肉时,也一定痛哭流涕,因他无法亲身奉养双亲而引以为憾。起初,我以为亲人刚死不久,如此悲伤很正常;但到后来,仍然如此,以后终身都是如此,因此我知道你父亲能够奉养双亲。
你父亲在当判官时,曾经在晚上批阅刑事判决书,屡屡感叹地说:‘我想要替他找一条生路,但还是找不到,真是悲哀啊!’回头看看乳母抱你站在旁边,指着你说:‘我的生命注定早死,恐怕来不及看到儿子成家立业,将来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教导学生也大都是如此,因此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于是欧阳修感动得当场流泪,发愤读书。当他考上进士,官位显贵时,依然生活非常节俭。不久,因事直谏皇上而被贬官,郑夫人还谈笑自如地说:“我家本来就过着贫贱的生活,你一定能安心。”欧阳修最后以他的忠直个性当上宰相,母亲累封为越国太夫人。

【结语】要知道尊敬丈夫的方法,没有比“严守贞节、善教子女”这两件事更伟大的了,所以叙述这两个案例,以作为“敬夫”的最高原则。凡是身为人妇,应要以此自勉。

延伸阅读: 每好矜夸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