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anuary 2025

无故剪裁

【解释】无缘无故剪裁衣布。

【分析】古时养蚕织布的妇女,要把千万条丝线编织成丝绸,必须经过无限的辛苦,才能完成一匹丝布;若非情不得已,哪会忍心裁剪!即使礼数上不可废除,也应要节省,何况是无缘无故剪裁呢?至于丝绸衣裳之类,牺牲多少蚕命,尤其更应珍惜。从前有位赵太守,在“蚕妇图”上题诗说:“蚕未成丝叶已无,鬓云缭乱粉痕枯;宫中罗绮轻如布,怎得王孙见此图。”(意即:蚕还未养到能吐丝时,桑叶就已被吃光;蚕女如云的鬓发凌乱不堪,脸上汗水滴流过后的粉痕也已枯干。但见宫中人人都穿着轻盈的丝绸衣裳;却不见有哪些王孙公子看过此图。)
宋朝的寇莱公(即寇准),曾以绫帛赏歌妓,有一首诗曾说:“一曲笙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机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意即:唱曲笙歌就送一束罗绫布,受赠美人心中还嫌礼太轻;她哪知这些织女在机房窗下,要辛苦地抛掷多少次梭子,才得以织成这块绫布?)
又说:“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意即:寒风吹动着单薄的衣服,冷得忍不住屡次呵手取暖,在幽暗的窗户下,纺织机轧轧的声音伴送着冰冷的梭子;腊月的白天特别短,总是织不满一尺布帛,怎比得上妖艳的歌女,轻松地唱完一首歌,就得到一束绫帛!)这首诗中的每句话,都描述得非常深切中肯;若将此理延伸,凡是可以节约自己来布施穷人的,应该没有做不到的了。

故事一:朱无繇家里非常有钱,妻妾都穿着奇特的锦衣,裤袜也都用丝绸制成,家中养的几个美女耗费更多,后来遭到横祸,家道也就中落。等到朱无繇死后,妻妾都穿破鞋袜,向人乞求一尺布,竟然也得不到。

故事二:赵士周的夫人王氏,死后几天附身在女仆来喜身上说:“我平生喜欢耗费绫帛等物品,洗头脚时又用水过量,阴司怪罪我,每天鞭打我,希望妳能帮我传达心意给士周。”全家人听后感到十分悲伤。

故事三:宋朝的忠宣公范纯仁,将娶媳妇时,有人传说媳妇家都以罗绮当帐幕,范公说:“难道罗绮是用来作成帐幕的吗?我家一向清廉节俭,怎可扰乱我的家法!如果敢拿来,我就烧掉它。”

【再析】呜呼!这还只是公卿家庭而已,历观古今帝王,像晋文公(继齐桓公为诸侯盟主,为春秋五霸之一。)天再冷也不肯穿两件皮衣,刘宋主(南宋开国之君刘裕)则常穿破棉袄,汉文帝所喜欢的夫人衣服不拖地,明朝孝慈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常穿粗糙的练裙(贫妇穿的白绢裙),唐文宗经常伸出袖子给群臣看,并说:“这件衣服已洗过三次。”宋太祖赵匡胤因看到公主穿着绿色短袄,就告诫她说:“富贵更应要惜福。”
这些帝王皇后妃子公主,尚且都如此惜福,奈何今日一般百姓家庭,竞相比赛奢侈浪费,穿着鲜艳衣饰互较亮丽,婢妾穿着绸绢,孩子穿着锦绣。他哪知这片衣服,要用千条蚕命才得到,如果任意糟蹋过份耗费,就是造作恶业的开始,将来必遭因奢侈而带来的灾祸。且看今天穿着破衣挨饿受冻的人,何尝不是当年穿着华丽衣饰的富家子弟呢?

延伸阅读: 非礼烹宰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