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对君长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
【分析】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常规,也是人伦根本。假使做臣属的人不忠,那么君长又怎能期望于臣属呢?做人子女的人不孝,那父母又怎能期望于子女呢?这样连畜生都不如,怎可称之为人呢?虽然人类要登入仙籍,必须经过多年努力修持,唯有至忠至孝的人,今天死亡,明天就可升往天界。一般人只知道,忠孝是臣属所应遵守的大节,哪知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呢!
尽孝必须先从安定国家做起,而安国要先安家,安家要先实行孝道。所以古人要寻求忠臣,必定求于孝子之门。一定要忠孝两全,才是真正进入至德的要道。然而也有忠孝不能两全时,所以要将这种情形分开讨论,才使得人人都能随着实际情况而知道如何尽心。
忠就是尽心而无欺。凡是人伦所在,就像晚辈奉事长辈、平辈之间交往、待人接物方面,都应当遵循。而这是特别专属于臣子或部属的。其原因是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有亲情关系,人人都知应爱敬;至于君臣之间,则是义理结合,人们很容易随便。所以在此说“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会在天地间消失。
【嘉言一】潘仲谋先生说:“人生除了天地父母之外,君王恩德最大,无论平时所住所吃,莫不是有皇恩庇护。当我们上学读书受到造就开始,以至当官享受爵禄,能够光宗耀祖,父、母、妻族等三党备受荣耀;有时皇上把我们当成亲信厚待礼遇,也只是希望能培养人才来为君国效劳而已。人非无情草木,谁会不动心呢?接受国家君王恩典,竟然还不想像犬马一样尽心尽力来报效,只知照顾自身家庭,试问良心能忍受吗?”
【嘉言二】于铁樵先生说:“从事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的人,虽看不到皇帝办公住所,好像国君对我们没有恩德可言。然而不妨试想,在国内任何地方,只要被盗匪窃据,没命似地到处举兵动乱,奸淫烧杀掳掠,会使我们有朝不保夕的痛苦感受。如果不是朝廷军队以其威势保护我们,将盗匪尽灭,使我们能安全生活,我们又怎能在国内过着太平日子享受福报呢?想到这里,那么挑担的担夫、放牧的小孩、织布的妇女、耕田的农夫,处处都有君恩泽被,时时都有帝力保护。所以人人都应随着本分各自尽忠效劳,何况是读书作官领用国家薪俸的人,若不认识这个“忠”字,就实在太惭愧了。”
【再析】为臣之道不只一端,若当宰相,就以正心辅佐皇帝治理天下为忠;若当谏官,就以直言进劝正道辅佐为忠;若当刑官(主管刑罚),就以执法公平心怀宽恕为忠;若当地方官,就以勤政爱民为忠;若当武官,就以尽力平靖动乱使能安宁为忠;若当荐举或司文柄(主持文章权责的所在),就以为国寻得人才为忠。此类事情太多,难以一一列举。
谈到为人臣属所以会分心而不忠,致使他不顾君父的原因,不外乎是身家、官位、权势、恩怨、名誉这五种。只想到自己身体家庭爵禄官位,多半是平庸之人,所做的坏事影响还小;但玩权弄势大多出自奸臣,那就会危及天下国家。而这些奸臣最后都害惨自己。至于为了恩怨名誉而不能尽忠者,虽在世上号称君子的人,稍不注意,有时也在所难免。这就是从唐、宋以来,朋党之祸不断的原因。
真正的忠,是要竭尽心力而无所欺瞒,无所欺骗自然就会至诚。而能以至诚应事的人,他起心动念,就完全不为自己身家爵位考虑,并且不畏避强权、不徇私人情面、不吝惜自己功名、不求取“忠直”声誉。有时虽委屈曲折地济全事情,但并非巴结奉承;有时执法不顾情面,也非因情绪激怒而矫枉过正。只要实际有利国计民生,就会尽心去做。而且要真把自己君王,奉如尧舜一般英明,绝不敢心生稍许鄙贱国君的念头,这才是真正忠敬。
【嘉言三】《韩诗外传》说:“尽忠方法有三种:一是以真理来保护君王,并诚心事奉,叫大忠。二是以德行来调适君王,并予辅助,叫次忠。三是以对的事理来谏正不对的事理,并予救助,叫下忠。”
【嘉言四】《说苑》说:“遵从君命且有利君王,叫做顺从﹔顺从君命却有害君王,叫做曲意奉承﹔违逆君命又害君王,叫做悖乱﹔违逆君命却有利君王,叫尽忠。”
【再析】颜光衷先生说:“凡是人在作官治理世事时,遇有大是大非及大利大害的地方,往往关系到性命;平时还能正常从政及遵守正道的人,到此紧要关头,往往欲言又止,不敢主持正义。不论依从或违反首领意思,就会有杀人取媚的情事发生。不然就模稜两可进退犹豫,以致败坏国家大事,使世界有因而动乱更替的情事。
自古以来,真做大事的豪杰之士,所以能成就其伟大功名,培育伟大人品,都在经历万死一生中得来;从中磨练出定力,然后才能为国家所用。例如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子仪单刀赴会见胡虏。李临淮①将刀置于靴中以明志;韩蕲王②英勇杀敌浑身是伤,十指只剩四指。刘顺昌③积蓄薪柴誓死明志,要与敌人决死战。他们在千军万马中出生入死,在石头箭矢交相射下时,仍能保持不动的神气,默默取得胜利,实在真不容易!这是因为他们早将身体奉献国家而为国家所有。
然而再说到战将,像徐有功④、狄梁公⑤、李藩⑥等人,他们为国尽忠,却被诬陷判处死刑关入大牢,后被平反赦免。又像裴晋公⑦、张魏公⑧、韩魏公⑨等人,被剑侠挟持下,却能安然脱身不死。他们都功勋满天下,名同日月光,就是因为他们能完全舍弃自我,而后国家随之重用。
于是从此地可知,造物主所差遣的鬼神,也常用这种方式来观察人。觉得他能合格过关,神灵就会随侍保护,宇宙就可交他主持;如果审察不能合格,即会身败名裂。就像王衍⑩、殷浩⑪等人,在开始时,也自认为有立于万仞深渊的勇气,声名响彻四海。哪知自己如羊绵弱的本质尚在,所以看到嫩草就欢喜,看到野狼就战慄。一旦遇到事情变化,就吓得张口吐舌嘶声乱叫。他们怎能争取扭转乾坤的命运,安定人物的本性呢?
大概他们存心本来就假,而假与假互相应付,有时还能侥幸得些小福泽,自己已占大便宜。怎奈享有名气太重,自我期许太过份,等到真要展露身手时,却是一筹莫展,最后为天下人取笑。
从此地来说,上天在暗中鉴察非常微细,当然不容许人欺天骗人,只想一味侥幸成功。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将此身交给天地万物,即使不幸丧生,就像关公、张睢阳(张巡)⑫、岳飞、文天祥等人的死,可说是重于泰山,极有价值。
比起李林甫(唐朝大奸臣)、杨国忠⑬、韩侂胄⑭ 、贾似道⑮等人的下场又是如何?人哪有不死,只有忠孝正直的人,死后能成神,朝廷会显耀地追赠他们,崇敬地祭祀他们,子孙还受到德泽庇荫。从未听过恃权奸佞的人,死后能得如此荣耀。不谈权奸之士,就像哥舒翰⑯、萧至忠⑰、王涯⑱、贾餗⑲ 等人,他们稍微趋炎附势,只想保有自己首领位置﹔但却万没想到死期一到,玉石俱焚而无法保有。早知自己要遭这般惨死,何不轰轰烈烈,顶天立地好好大干一番呢?
又如在汉武帝⑳、武则天㉑时代,天下是何等气象!被冤枉牵连处死的人无可计数。而当时能主持正义的官员,却无一人被处死;反而阿意奉承暴虐无情的酷吏,则全被处死。即使不敢用此情况来尽论人们祸福,然而命运之所以称为命运,不是更可加强我们自信心吗?又何必畏缩害怕,吝惜自己生命,而却辜负君恩,种下毒祸在人间呢?”
【说明】
①李临淮:即李光弼,唐肃宗乾元二年,太慰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兼天下兵马副元帅,进入洛阳驻守。此时史
思明已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派军攻打河南诸州。光弼以洛阳城很难守,遂撤出官吏百姓,率全军扼守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东南)。史思明进入洛阳,于河南掘沟筑垒,与光弼对峙。次年,光弼大败思明于河阳。在此次战役中,李光弼把刀插在靴中,说:“作战是危险事,我官至三公,不能被叛军活捉,万一战败,将自杀向皇上谢罪。”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与郭子仪齐名。
②韩蕲王:即宋蕲忠武王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为南宋抗金名将,与岳飞齐名,同为民族英雄。世忠身材魁伟,英勇善战
,胸怀韬略,治军严整,轻财重义,平生战功赫赫﹔曾中毒箭入骨,以强弩刮之,双手仅余四指,还不能活动,身上刀痕箭疤如刻画。后被追封为蕲王,卒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廷。
③刘顺昌:就是中兴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刘錡。在公元一一四○年,按完颜昌和秦桧第一次绍兴议和,金人归还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刘錡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节制所部八字军三万七千人出发,兼程而进。五月,还未至顺昌,在离顺昌
三百里处时,金兀术已撕毁和约重新开战。众人皆说:“金兵不可敌也,请以精锐部队殿后,以步骑掩护老小,顺流返回江南。”刘錡不以为然说:“我心意已决,敢言去者斩!”于是把家眷置于寺中,将柴薪堆积门口,告诉守兵说:“脱有不利,即焚吾家,毋辱敌手也。”于是军心大振,男子备战守,妇人磨刀剑,要和金兵决战顺昌。
④徐有功:唐朝偃师(今河南省洛阳县东)人,担任蒲州司法参军(掌理刑罚),为政宽厚仁慈,累迁为司刑丞。武后当政时
严厉好杀,朝野震恐莫敢正言,只有他敢犯颜累谏,武后对其敬佩又畏惧。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频遭酷吏、奸臣的弹劾和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持平守正。他对自己一生起伏升降的态度是:“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武后更加器重,官居司仆少卿荣显善终。死后赠越州督都,子孙世代荣显。
⑤狄梁公:即狄仁杰,山西太原人,忠孝两全,为唐朝名臣。为人刚正无私,以复兴唐室为己任。居位时蓄意推荐贤良,所推
荐的人才如张柬之、姚崇等,后来皆为中兴名臣。曾被当时之奸臣来俊臣、武承嗣联合诬陷谋反,将他逮捕下狱。虽被判处死刑,然亦未能遂奸人之愿,而更受武后重用,尊为国老,名重当时,年七十一岁,以功名善终。武后闻讣,不禁感伤泣下说:“朝堂自此无人,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矣!”于是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睿宗时,又加封梁国公。
⑥李藩:唐朝赵州(今河北省内)人,聪敏好学,累官给事中(掌理侍从规谏,纠察六部弊误),宪宗时为宰相。
⑦裴晋公:即裴度,闻喜(今山西绛县西)人,为唐代名臣。宪宗时为宰相,被封为晋国公。斐度事奉宪宗、穆宗、敬宗、文
宗等四朝,正色立朝,言无不尽,神态豪爽,气概英迈,操守坚固贞洁,维持唐代国运得以不坠,秉持国政,威震四夷,一
身关系着天下重轻,将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安享高寿去世。文宗闻讣震动,停止临朝,以志哀悼,追赠太傅,谥号文忠,五个儿子赐袭爵位。
⑧张魏公:即张浚,绵竹(今四川省内)人,为南宋时期显赫人物,因力主抗金,与岳飞并称为抗金英雄。高宗时,为川陜京
西诸路宣抚使(军队统帅),志在恢复中原,寻知枢密院,以不附和秦桧与金人和议被贬。孝宗时,官枢密使(同宰相),封魏公。
⑨韩魏公:即韩琦。仁宗时,西夏造反,韩琦率兵拒战,名重当时;担任宰相十年,为朝廷所倚重,后被封为魏国公,卒谥忠献。
⑩王衍:晋朝临沂(今山东省内)人,当时人们赞美他丰姿高彻,有如瑶林琼树,以清谈着称,累官至司徒。他在护送东海王
越丧事返回时,被石勒杀害。
⑪殷浩:晋朝长平(今山西省内)人,喜好研读《老子》《易经》,颇负盛名,最初为庾亮记室参军(掌管参谋军务),后来
被起用为军中主帅,都督扬、豫、徐、衮、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为己任。在征讨姚襄兵败后,被废为平民。
⑫张睢阳:即张巡,唐朝南阳人。玄宗开元年间,担任真源令,安禄山造反,张巡起兵讨贼,与许远合兵死守睢阳。粮食吃光
,杀其爱妾以飨士卒,到最后张网捕雀挖洞捉鼠,煮战袍弓箭(弓箭上有皮制品)来吃,城被攻破,不屈而死。
⑬杨国忠:唐朝阌乡人,为杨贵妃之兄。玄宗时为宰相,淫纵不法。安禄山造反,长安沦陷,国忠劝玄宗下诏以亲征名义,转
往四川避难,途中陈玄礼率军士将其诛杀于马嵬驿。
⑭韩侂胄:宋朝韩琦曾孙,以先人庇荫得到官职,为汝州防御史。宁宗继位,以传导诏旨而被皇上重用,经常玩权弄势作威作
福。曾经设立伪学之目,并请皇帝下诏严禁,一时朝廷中善良之士都罹陷党祸,祸国殃民,于嘉定初年被斩首。侂胄,读托昼。
⑮贾似道:宋朝人,少年落魄,不事操行,理宗时因为姐姐为贵妃,而累拜右丞相。度宗继位后,以太师平章军国事,封魏国公。皇帝还在杭州葛岭赐他一座华丽豪宅,称作“半闲堂”,官吏都抱着公文前往他住处,大小朝政都由身旁心腹决定,每天则与群妾们斗蟋蟀玩乐。元军攻打健康,贾似道奔逃扬州,后为郑虎臣所杀。
⑯哥舒翰:唐朝突厥的后裔,世居安西,轻财任侠,跟从王忠嗣为衙将,有勇名,破吐蕃,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造反,出战不利,陷贼被害,谥武愍。
⑰萧至忠:唐朝人,在武三思得势时做过中丞,后来依附安乐公主当上宰相。中宗景龙四年,安乐公主以毒饼将生父中宗皇帝毒死,想让母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接班做女皇。不料在这场宫廷政变中,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先发制人,杀死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唐睿宗),安乐公主也死于这场政变中。萧至忠被罢相职,没收家产,满门抄斩。当时有人说:“九世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已!”
⑱王涯:唐朝太原人(今山西太原)。文帝即位时,总持盐铁转运使,办理政务苛刻急切,又建议实施榷茶法,专力课征重税以济用度,百姓深受困扰怨恨益深。王涯贪好权势,为巩固地位与李训等同流合污。后来李训谋诛宦官事泄被杀,王涯也被牵连处死,百姓称快,死后还被人乱投瓦砾;三个儿子在朝为官,也全被处死。
⑲贾餗:唐朝河南人,举进士高第,历官考功郎,知制诰。贾餗的文辞很美,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决断﹔然而个性褊急度量狭小,在
同辈中爱出风头,累官集贤殿大学士,后为宦官所杀。
⑳汉武帝: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名彻。七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以即位之年为建元元年,是为帝王有年号的开始。在位之时,文治武功,极盛一时,为一代雄主,在位五十四年。
㉑武则天:唐高宗之后,文水人,名曌。高宗崩,临朝称制,旋废中宗,而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恣为淫虐,大杀唐宗室;然富于才略,善于用人,故名相辈出。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农桑,改善与边境各族关系,百姓富裕,文化复兴,故有“贞观遗风”之美誉。晚年朝政日非,被迫归政,中宗复位,寻崩,世称武后。
故事一:在唐德宗①时,李泌②当宰相。有一次,德宗因郜国长公主的缘故,想要废除太子,因而召见李泌,告诉他说:“舒王最近已经长大,他很孝顺友爱,又温和仁慈,我想立他为太子。”李泌说:“皇上您只有一个儿子,为何想要废除他,却册立姪儿为太子?皇上对亲生儿子都还怀疑,怎会相信姪儿呢?舒王虽很孝顺,毕竟非您亲生。从今开始,皇上应努力培养父子感情,不要再希望舒王来孝顺您了。”
皇上说:“难道你不爱你的家族吗?(言下之意,乃是警告李泌,若不赞同撤换太子,不怕皇上杀你全族吗?)”李泌回答说:“臣下就是因为爱己家族,所以不敢不将实情全部说出。若现在因为怕皇上盛怒就委曲顺从,明天皇上后悔了,必会责怪臣下说:“皇上因为相信你,特别任命你为宰相,你不尽力谏诤,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必然会杀臣下家族。臣已年老,所剩时间不多,死不足惜。若是冤枉杀了臣的儿子,使臣以姪子为后嗣,臣实不知是否能享受到祭祀呢?”于是李泌边说边哭得泪流满面。
这时皇上也哭着说:“事情已到这种地步,该怎么办呢?”李泌回答说:“这是件国家大事,盼皇上审慎考虑,自古以来,帝王父子互相猜疑,没有不亡国的。”皇上说:“贞观(唐太宗的年号)与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年间,先皇都曾撤换太子,为何没亡国呢?”李泌回答说:“因承乾太子③谋反之事已被发现,太宗皇帝不得已而将他废除,并还将魏王李泰一起废掉。至于武惠妃向玄宗皇帝进谗言废除太子李瑛④,还杀了太子瑛及其兄弟~鄂王瑶与光王琚,至今国内还忿恨不平,这是百世都应引以为戒,怎可效法呢?臣盼皇上再仔细思考三天,探究其中原由,一定就会了解太子根本没有异心。若是真有问题,希望皇上能如太宗皇帝一样,将舒王一起废掉,而册立皇孙为继承人,那么将来百代之后,天下还是皇上子孙所有。假使像杨素⑤、许敬宗⑥、李林甫等这般奸佞小人禀承皇上这个旨意,恐怕早已向舒王要求谋定此策之功。”
此时皇上就说:“感念你的一片忠诚之言,朕就将此事延至明天,仔细思考后再决定。”李泌说:“果能如此,臣下知道皇上父子之间的慈孝必会完好如初,了无嫌隙。然而皇上务要审慎考虑,切勿将您的想法让身边的人知道。倘若此事被批露出来,恐怕那些想在舒王面前立功的人,就会做出危害太子的事来!”过了一天,皇上在延英殿单独召见李泌,并且流着眼泪说:“若不是你真切分析,恐怕今天朕后悔都来不及了。太子真的很仁慈孝顺,实在没有其他意图。”李泌在唐代共事奉四朝皇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成为唐代着名宰相,死后竟然成为神仙。
【说明】
①唐德宗:为代宗之子,名适,即位之后,政治清明,当时号称贤主;后来任用奸相卢杞,于是成为祸乱根源,在位二十六年
崩。
②李泌:为唐朝名臣,京兆(今长安)人,七岁能文,人称神童,长大以后,博学多文,通达经史,精研易象,好修仙家之道
。德宗时为相,遇事多所匡救;李泌曾以国君宰相造就国家命运的职责劝谏德宗,足以为后世庸懦君主,推诿过错,痛下了针砭。
③承乾:为唐太宗之子,自幼聪明伶俐,太宗非常喜欢他。太宗刚即位,便将年仅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起初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大臣好评。但他生于深宫,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渐渐沾染不少恶习,生活日益荒唐颓废。此时其弟魏王李泰聪明善文,勤奋好学,深受太宗喜爱。两人拢络朝臣,各自树立朋党,互相明争暗斗。承乾见李泰恩宠日隆,心自不安,遂与汉王元昌,大臣侯君集密谋起兵,事情泄露,太宗遂将太子承乾及魏王泰废为庶人。
④李瑛:为唐玄宗的第二子,母亲赵丽妃是以娼女进宫,因她有才貌善歌舞而得宠,李瑛被册立为太子。后来武惠妃得宠,所
生的寿王瑁越被器重,渐有谋夺太子位的野心,此时太子李瑛颇为不快,惠妃诉于玄宗,而想废黜太子瑛,中书令张九龄极力谏阻才未得逞。后来奸相李林甫,密授武惠妃毒计,坐实太子与二王谋反之事,玄宗便下旨,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均废为庶人,后都被赐死。
⑤杨素:为隋朝华阴人,生性聪明奸诈,辅佐隋文帝平定天下,功勋卓着,被封为越国公、太师、上柱国,宠幸无比。晋王杨广夺得太子位,杨素实为主谋,杨广登基做皇帝,杨素恃功而骄横,不久一日早朝后,杨素刚要退班,突然绕宫殿而走,边走边说:“臣有负文帝厚恩,罪该万死。”说完,就倒地而死。大概是文帝显灵将其打死。
⑥许敬宗:唐朝人,生性轻狂傲慢,善写文章。贞观时除著作郎,兼修国史,寻专掌诰令。高宗时为礼部尚书,高宗将立武昭
仪,大臣恳切谏止,敬宗阴揣帝私,即妄言之,高宗心意遂定。敬宗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致位右相。又窜改高祖太宗实录,都是自己私心,其中言论大多诬蔑不实,历史上被列为奸臣。
故事二:唐朝名臣魏征,有胆识、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的不当决定。无论事情大小,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冒犯圣颜勤苦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生气,魏征仍然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可爱的鹞鹰,非常喜爱,常把鹞鹰放在手臂上立着。一天,看到魏征过来,怕他看见,就赶紧把牠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在向太宗奏事时,就故意拖延时间,鹞鹰因而闷死在太宗怀里。(因为魏征不希望太宗玩物丧志,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太宗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一座高楼,以便随时可以眺望皇后的昭陵。
太宗曾带魏征一同登楼,叫他眺望昭陵。魏征仔细看了半天说:“微臣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太宗就指给他看。魏征说:“臣以为陛下叫我看祖宗的献陵,如果是看皇后昭陵,臣早已看到。”太宗听后感动得哭泣,并将高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国家安定,四方夷狄自然归顺臣服,不需用武力征服,太宗就采用其建议。后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他们的酋长带着刀来宫廷充当侍卫。当时甚至夜不闭户,出外旅游也不必携带粮食,这都是魏征力谏的成果。魏征是唐朝名臣,首次被封为郑国公,他的第五代子孙魏謩,人品非常优秀,做到宰相。
故事三:在武则天当政期间,法官为了讨好皇上,互以残酷刑罚竞赛,拿人命当升官手段。只有当时担任司刑(官名,掌理五刑之法)丞的徐有功一个人,心存公正宽恕待人。起初在蒲州(今山西永济)掌理司法时,不曾用杖刑处罚人。当时在官吏间,互相都有约定,凡是受到徐有功杖责的人,大家就共同斥责他。等到有功任职满期,都未曾杖责过一人,而他所主管的事情,也都能处理得完善。
等到他当司刑丞时,凡受酷吏搆陷的死囚,全都一一给与平反,因而能继续存活的人难以计数。他曾为讼狱事情在朝廷上力争,武后以严厉口气诘问他,徐有功仍神色不改不为所屈,而争取得更厉害。武后虽然好杀成性,但也知道有功正直,对他非常敬佩畏惧。当时周兴等一群小人,曾多方设法谗言陷害,始终无法如愿;有功后来被擢升为左台殿中侍御史的高官,他的子孙常有居官者,声名非常显赫。
故事四:唐朝大将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收复东西两京,功劳超过其他将领。代宗皇帝时宦官专权,郭子仪被废官闲置很久,部下官兵也都离散。这时吐蕃突然入侵,京城震惊,皇上直奔陕州(今河南崤山北麓)避难。当时大将如李光弼等人,因为嫉恨宦官专权,所以拥兵自重,不愿前往救驾。只有郭子仪召募二十位骑兵,立即前往救驾。并又纠合诸将领,敲击战鼓,高张旗帜,在多处点火,使吐蕃生疑而逃跑。后来吐蕃又伙同回纥数十万大军前来入侵,所有将领都不能及时前来救援,只有郭子仪单独骑马,前往说服回纥,并且大破吐蕃。
郭子仪身为大将,拥有强大兵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百般地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毁谤。只要皇上以一纸诏书征召他,子仪无不即刻上路,因此所有的谗言和毁谤都不攻自破。后来官当到中书令,达二十四年之久,被皇上封为汾阳王。他有八子、七婿,都非常显赫昌盛,无人能比。
故事五:宋朝的司马温公当宰相,勤政爱民,以身徇国,由于过度劳累,已经有病在身;而王安石所实施青苗、免役、将官等新法,仍然还在,西夏国也未投降宋朝。司马光因而感叹地说:“这四害还未除去,我死都不会瞑目。”来探病的客人,见到他日渐消瘦,就引用诸葛孔明“食少事繁,命不长久”的前例,提醒他要引以为戒。司马光回答说:“生死乃命中注定,无需挂虑。”反而更认真地处理公务。后来病入膏肓不省人事,连在梦话中,诚恳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
故事六:魏高宗告诉群臣说:“对待君王和父亲都是同样道理,父亲有过失,儿子不可在大庭广众面前批露来劝谏,而是要在私室远离众人的地方劝谏;如此做的目的是要父亲改过,而不是要彰显父亲的罪恶。例如高允在朕有过失时,都当着朕的面劝谏,直到朕不能承受为止﹔朕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的人却不知朕的过失,像这样不就是忠吗?而高允的一片忠诚,不只是那些以激烈方式劝谏的人不能做到;也是用委婉方法劝谏的人所不及,这可作为谏法的范例。”
故事七:宋朝大臣苏昞,因上书谈论国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纳,却被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当路过洛阳时寄宿尹焞家中,并向尹焞表示自己对被放逐这件事非常在意。尹焞说:“当你上书朝廷时,目的是为国家大事?还是为自身名位?如果是为国家大事,那你就应欣然赴饶州上任。如果是为自身进退打算,那这次朝廷贬你到饶州,还算惩罚很轻!”苏昞听了心才释怀,不敢再对朝廷存着抱怨之心。
【嘉言】张可菴先生说:“读书人做官,如只为保有自己功名,心存求媚于人,就不可能做出一件有利国家百姓的事情来。”这确是真话!
【分析】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为人臣属的人,因为尽忠而获得善报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至于有些为了固守大节,见危授命,甚至杀身成仁;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实在是命运坎坷抱恨千古,似乎老天对他们的报答,特别不同。那里知道这些为国死难的忠臣,他们生时就享当世盛名,死后又受万民祭拜。所以老天对他们的报答,实在比那些身受富贵安乐的人,还要高出不只百倍!而那些对国家不忠贻害苍生的官员,上天给他们的惨烈报应,那就更不必说了!今且不说忠与不忠的报应,就看那些做事马虎,没为百姓尽力的官员,个个都没好结果。可见你所领用的俸禄,必然辜负不起这个“忠”字。所以上从宰相下到百姓,每人都有该尽的忠。
然而百姓的生命财产,与县令施政最有关系,所以担任县令尤其不可不忠于职守;而国家所以设立县令,就是要他代替皇上养育百姓,《书经》上说:“百姓乃是国家根本,根本稳固国就安宁。”如此重大责任的托付,岂可容许他辜负?
而一个人从读圣贤书开始,就应要真切的发心救世。等到当官握有权势时,则一定要将天地君亲,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上;要广大的去推行善事,要清白谨慎以作为部属表率,要殷勤地查访民间的隐忧,要效法程子和朱子所推行的美好政策,要向当时的贤杰之士请教优良的模范善法。
不可徇私情,不可贪财物,要表彰善人善事,并惩治恶人恶事,要提倡有利政法,并除去有害弊病,要提倡遵守乡约,并重视农业耕养。以理学教导士人,用勤俭教导百姓。有关催征财税,务必要思考用善良之法去行;对于审判刑案入狱囚禁之事,更是要善尽仁心。要革除不良风气,并查办不良官吏。发生水旱灾地方,要尽早勘查提报,遇到天灾饥荒时,要设法赈济灾民。
对于鳏寡孤独等困苦无依之人,要责令相关的人来负责养护。对于隄防沟渠水道,要劝导修护使能有效防灾。且要严禁将女儿溺毙、强夺买卖、赌博嫖妓、迎神赛会、做野台戏、编造或览读淫书、不将棺木入殓、宰杀牛只等坏事。
要提倡施行社仓制度,组织同善会,设立养育弃婴场所,设立义学或义冢;夏天设药局施药,冬天设粥厂施粥,出刊善良书籍,设置收容所等善事,就像把宝山搜集到自己辖区一样。
在前所提注讲资料中,已谈到官员要以勤政爱民为尽忠,今又不厌其烦,再三反复劝诫,实在是因为这都最关乎百姓生命!若能将此念头放在心上,那会有何事不能办呢?这样建立的福德,实在是不可限量。以下谨再专题说明几个案例,用来作为人民父母官的参考和劝诫。
故事一:宋朝程明道先生,奉派当晋城(今山西省南方)县令,能够端正自己,作为众人表率,并用礼义教导人民。百姓有事到官府,必以孝悌忠信道理来劝化,告诉他们在家如何事奉父兄,出外如何事奉君长。审度乡村间的距离远近,组成队伍来保护,使他们能以劳役互助,在患难中互相体恤,使得邪诈之徒无所遁形。
凡乡里中有孤独无依或残废之人,都责成其亲戚或同乡里的人来照顾,使他们不致流离失所;出外旅游的人,遇疾病时有人救助。因为教育需要,共设立乡校有六十几所,有空闲时亲自下乡,召见乡亲父老们谈话,以便查访民生疾苦。儿童学习的书本,他都亲自标点。遇有教师不适任的就换掉,并从子弟中选出优秀者,聚集在一起来教导。联合乡民组成社团,建立互相遵守的规条,分别善恶,使能接受劝诫而知廉耻有礼。
明道先生爱民如子,想到县府办事,虽没具备文书,也可直到官府,陈述理由,先生都从容不迫耐心地处理,诚恳解说,毫无倦容。在县府三年,百姓爱戴他就像父母一样,当他离职时,百姓哭声震动郊野。他所治理过的地方,上下都受到教化;大概是他办事都能以温和的精神去协调众人情绪,当然就能如风鼓动地教化百姓。而天地所以能成其造化之功,也是以德教感化而已。
明道先生在掌理县政时,有一次在盛夏阴历六月洪水决堤,依当时律法程序,地方应向府禀报,而府要向漕禀报,非经一个多月,不能建造堤防。明道先生恐怕到时秧苗都已枯死,就说:“为了救助百姓而被上级降罪,也在所不辞。”于是就发动百姓堵塞洪水建造堤防,结果当年农作丰收。
在担任上元(今江苏江宁)主簿时,河东路(陜西葮县北)一带,财货赋税都不充裕,官方虽有征购制度,但往往物价被哄抬很高,每年百姓都深以为患,他就斟酌需要,请有钱人家订定储粮预卖的合理价钱,并向他们购买,使富家不致损失利息,而百姓花费的价钱,比起原来旧价钱,不到十分之二、三。
而且人民所缴交的稻米,大多移送边疆,若直接运送则道远,如果就当地买进谷物则价格较高。因而程先生就择选可信的有钱人家,到边界地区预先购买粟粮,再以合理价钱卖给百姓。这种作法让百姓耗费大为减少,并使百姓财力纾解很多。
在扶沟(今河南开封南)当知县时,有恶民放火烧船,并还要胁抢夺行舟人的财物,每年总有十几次。程公捕获一人,叫他把同案的人牵引出来,共有数十人;程公不追究过去恶行,将他们分到各地居住,并使他们以引船系舟为生,并还随时查究继续为恶的人。从此所管辖的地方,再也没有烧船事件发生。
在治理京畿县政时,遇到水灾人民受饥,程公请求上级,发放粟米供百姓借贷。主管钱粮的司农很生气,就派人前来检阅,使者回报说,不应办理借贷;但他却仍旧不断地请求,最后得到六千石粟米,饥民因此得到救助。司农更为生气,看到借贷的籍户同等,而所借贷的数目不平等,就行文给县邑要杖罚主管官员,先生说:“要济助饥民,应以口数多少为依据,不应以住户高下等级来区分借贷数目。而且这实际上是县令的意思,主管官吏没有罪。”如此才免除杖罚之罪。
明道先生曾说:“当县令的职务,务必要使境内百姓,在凶年饥荒岁月里,免于死亡挨饿的痛苦;在温饱安居时,能遵守礼义铭训,这才算是尽责。”
在扶沟担任县令时,亲自率民整治沟渠,可惜尚未完成就被调走而停止。他经常到现场督导巡视劳作,虽然在寒冬,仍不穿皮衣,在炎夏也不坐车打伞。他随时到处巡视,众人都不知他何时会来,所以人人都很努力工作,因而工程都能超前完工。程公无论在何地当县令,其办公地方都写有“视民如伤”四个字,他还经常说:“我程颢愧对这四个字。”
故事二:宋朝的朱熹在担任漳州(属福建省)知府时,说:“我想对学校教育多努力。”于是就请黄知录做学生表率,又延请地方前辈读书人,共同为学生表率;使当官者或读书人知道民心向背,也知道行善方法,希望和国人,共同迈向君子的境界。又因为世俗之人不知古礼,所以采用古时婚丧礼仪,公开让民众知道,并命地方父老前来亲自解说,以便教导子弟。禁止当地百姓举办迎神赛会、朝山礼拜的迷信活动。他说:“只是男女混杂在一起,就应要禁止。”他又除去所属各县不必要的税征,每年可免除七百万。他曾到过唐石山(今福建建阳西北),对待乡野老叟和樵夫,就像接待客人一样,没有一点官架子。他说:“对待这些人,若摆官架子,一定不能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怎能让他们尽情表达想要说的话呢?”
在南康(属江西省)担任知府时,公告榜文说:“本军(宋代行政区域名称,与州、府、监,皆隶于路)所治理的地方,土地贫瘠民众稀少,劳役赋税都很繁重,人民财力日益穷困,深深让人觉得可怜。现今在辖下的士人、父老乡亲、僧俗道士、军人百姓各类人等,有能知道治理本地弊病根源,我都愿意和你们一一合作,研究如何处理,可得优厚待遇。并请仔细开具事实状况,无论早晚,都可前来军办公处说明。本府必定当面询问,经过多方面综合处置,这样差不多可以做到,让户口年年增加,家家户户都生活富足。”
又公告劝谕文说:“佃户替主人家耕作田地,所出的力量很多,却全要靠向主人借贷过日子,主人家应要优厚体恤他们,好好给予救济,勿让他们流离失所。”又劝谕当官的人说:“既然称为当官人家,就与百姓有所不同,更应安份守己,依循道理行事,务必克制私欲,在利益民众上下功夫。”
在劝谕伍保互相劝诫事件中说:“仰赖同保的人,互相规劝,要孝顺父母,要恭敬长上,要和睦宗亲姻亲,要救济乡里穷人。要各依本份修习本业,不可作奸犯科,不可酗酒赌博,不可互相斗殴,不可互相诉讼。发现乡里中有孝顺的子孙,行义守节的夫妇,事迹明显的,大家就要立即申报,上级将依条例来表扬行赏;对于那些不遵循礼教的人,也要大家一起举发,让上级来依法究办。”
每五天就到学校巡视一次,召见学生,尽力对大家劝说:“如今可感觉到你们有很大改变的意向,再假以时日,也应稍会改变以前的不良习气。”
在崇安(属福建省)当官时,因民众受到饥荒,请求郡守(知府的别称)徐公嘉,获得发放六百石食米,借贷给灾民,因而建立社仓。后来经过三十年,所积米粮百千斛(五斗为一斛)。每遇岁荒歉收时,全都发放给灾民,使得当地没有凶年的灾害。
在浙东一带发生大饥荒时,皇上命令朱熹施行常平法,并推举相关作业官员。既已受命,就马上写信给其他郡守,尽速劝募米商,免除他们赋税。每天和幕僚部属,尽力探访民间疾苦,有时甚至废寝忘食。当筹备已妥,就按原定计划,无论是深山幽谷,没有不到的地方,宣抚慰问用心体恤,救人无数。每次出门,都乘坐单车,并屏去随从。私下的花费,丝毫不向州县请领。
后来行文给建宁府(今福建建瓯)的太守说:“救灾的工作,与平时不同,绝无静静拱手以待,就可获得禽鸟的道理,应要主动去做。有钱人家粟米很多,可请他们保留部分,作为来年之用;其余的可听从地方官之命,用来帮助邻里粮食的不足。这样有何不可?对这些人晓以仁爱恩德,用大义来说服;若不肯配合的人,就以刑罚来威示,对于愿意配合的人,就以奖赏来报酬。何至于怕他怨怒,忧虑他欺骗自己,因而不敢大力推行赈灾政策呢?”
又训诫所属各县官吏说:“要劝募有钱人家,必须准备一些酒菜水果,诚恳邀请他们来公署劝导疏通,表示对他们尊重之意,应晓以利害关系,绝不可放纵部属到处骚扰。上户既是有钱人家,必能体会这种用意。其中难免有些不通情理之人,也应要再三好言相劝。最后再察看他虚实状况,斟酌数量上的增减。若再还有狡诈欺瞒故意抵制之人,立刻具名报请上级,等待上面另作处理。”
又说:“要少带随从,亲自到各地一一拜访,绝不可坐在舒适的办公处所,只等待乡保报告。”朱子常说:“为救助百姓而获罪,也在所不辞。”
故事三:清朝的陆稼书(即陆陇其,为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曾说:“我们光是承受朝廷命官的光荣,而没什么可报效的,唯有爱护养育百姓,为国家培植元气,才是我们应尽的本分。”
陆公刚到嘉定(今属上海市)任职时,为了催缴赋税而设立“甘限法”,命令应缴赋税之人,自定期限数目缴交,到期能缴一半者,就可获得优待,所以绝不用杖罚。由于这种作法推行得当,使得缴税的人非常踊跃。只有少数几户积习不良的顽固人家,有时施以杖罚。陆公看到捐献缴税的人非常多,恐怕有人会找理由不当借贷,就出示公告说,凡要借贷的人,必须说明以后还债的期限。
每月遇到二、四、六、八日,公事办完后,马上就到学校听老师讲课。小孩有意愿读书,都可跟随老师听讲。每看过学生试卷后,都会加以批点,不分程度高下,每位老师所讲的课程,都要引证到自己心性上。在教学上,不只为应付科举考试,也常定一道政策上题目,命每位学生回家仔细思考研究,瞭解清楚,想使学人能兼通经世济民的实务。
在审理狱政时,不全拘泥于律法规定,在听讼断案时,有关孝悌忠信等道德训语,经常都挂在嘴上,能以和平恻隐之真心来对待人,以至情去感化人。嘉定地区在陆公治理一年后,诉讼案件变得非常少。又因为风俗崇尚奢侈华丽嬉戏游玩,所以陆公严加禁止,恳切劝导告诫,且又以身作则,这种不良风俗因而改变。
当时在市镇中,常有精于搏击好勇斗狠之士,结成帮派扰乱治安,深为乡里百姓所苦。陆公先将他们情况考察清楚,并且记下姓名,没有立刻逮捕他们,等到有人前来控诉,就将他们全部拘禁,时时加以劝导,视其态度,果真悔过就释放;这样不到一个月,那些党羽全都解散成为良民。又亲手写《劝囚文》,并派遣官吏到监狱,为囚犯开课讲解,囚犯们都感动得痛哭失声。
陆公不但拥有清高节操,却也满腔热血爱民如子。当他因受连累而被上级革职时,百姓都很怨恨悲痛,为他打抱不平。当未离职时,大家为他徬徨不安,因而停止买卖;等到离职后,家家都为他祈祷祝福。
又在灵寿县(今河北石门市西北)当知县时,恐怕乡下没知识的人无知,因而遍到各乡学讲课,使人人都知应要做善事。凡向乡民讲解过的话,都汇集成一小册,印制出来流通。他曾说:“这虽是一本小册子,如果每月初一、十五各讲一次,它也能去除百姓的残暴习性而免于刑罚。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若能继续加以扩充延伸,使得家家户户道理都能明白,感化都能深刻,将邪恶污秽完全荡涤,残渣废物彻底消熔,成效如何?就要看今后继续如何推行。”
有一次,派车运送供上使用的石炭,本邑只有五辆骡车,看到其他县邑比本邑要多,所以陆公开始向上级请求,后来就以去职争取,最后上级才更换作法,使本邑得到更多运载数。
另一次,有位王魁卖身给旗人,旗人拿了文卷,来府要盖官印,以取得凭证,并要娶他妻子徐氏一齐同行,陆公就坚决捐出薪俸替他们赎身,让他们夫妻回家团圆。
灵邑地方依山傍河,中间有些可供耕种的土地,但是农民忧虑,一经播种官府就开始课税,所有收入还不足以完税,所得利益有限却祸害无穷,所以相约不敢前去开垦。陆公知道这种情形后,就张贴公告通知大众,说:“除非官府长官丧心病狂,否则绝对不会强迫课税,造成你们无穷的祸害。”于是就逐渐有人前往开垦。
当灵邑发生大水时,陆公亲到各乡实地勘察灾情,运用各种方法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并立即向上级申报,恳求朝廷免除税捐。赈灾时,自己每天都带着粮食到处奔走,走遍穷乡僻壤,一共四十五天才结束。当灵邑年荒收成不好,陆公到处奔走赈灾济困,使得百姓能够安全度日。当时有到处演戏敛财的人,他就严厉斥责为首之人,并将其敛取财物拿来帮助穷人施舍粥饭。陆公后来因为政绩卓越,被提拔到京城当官,担任御史职务,死后被追谥为清献;因其道德非常崇高,皇帝将他安放到孔庙祭祀。
【结语】在《二程全书》①和《朱子文集大全》②、《朱子语类大全》③等书中,对于从政之事记载极为详细。而有心关心世事的人,可采集汇成一册善加研究,就可知道所有政事都有其法度可循。就是近代的《陆清献年谱》,其中也有美善政策可效法。因为篇幅太小,无法一一备录。
【说明】
①二程全书:为宋朝程颢、程颐所着。
②朱子文集大全:共一百一十卷,为朱熹十六代孙,元代朱玉所编。此编以朱熹正、续、别三集合而为一,按体分类,每体中又以编年为先后,分为八册。
③朱子语类大全:为宋朝黎靖德所编,纪录朱熹与门人问答之语,共一百四十卷,分二十六门。
【分析】颜光衷先生的《孝悌论》说:“有子①说:‘孝悌乃是行仁道的根本。’孟子说:‘尧舜所行之道,就是孝悌而已。’须知这孝悌与我们关系非常重大,无论横说或纵说,从古到今,无边无际的事情,都和孝悌有关。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孝悌’究竟是何东西?为何要行孝悌,到底是何原因?人活在天地间,就靠这一气息。自从有了宇宙以来,万物无日不在生长,都是有生机活着,就是靠着‘仁’在活着。
我手脚在活着时才知痛痒,若麻木失去知觉,便就不知痛痒。天地间的万物,看到那种会活动的,青翠盎绿的,跳舞飞跃的,呻吟鸣叫的,只要我们有所感触,便是有了生存信息,疼痛与他都有关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仁’了。我的身体会活着,是从何处得来的?就是跟随这‘精气’而活着。但精气并非我自有,它是跟着这形体,而这形体也非我自有,他是从父母结合分生出来的。
请看胎儿在母亲腹中时,母亲呼气胎儿也跟着呼气,母亲吸气胎儿也跟着吸气,受到母亲的胎盘养护,喝的是母亲的血,在这时你自己原本有躯壳吗?有一天离开母亲怀抱,自己才有了独立生命。然而有何地方不依靠着父母呢?请看小孩子,整天醒着时,父母也醒着陪伴;整天睡觉时,父母也陪着睡觉;整天欢笑啼哭时,父母也陪着欢笑啼哭。离开了父母,则什么都无法自立,心情也无法得到安慰,到这时你自己感觉,能有独立的身体吗?
这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合一家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来逗弄照顾这小孩。而这小孩总是不分东西,依偎在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身边,不分你我玩在一块,这时怎能分出哪是你的恩?哪是我的怨?哪个是你是?哪个是我非?这岂不是已浑然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仁’。而‘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父子兄弟在一起,就像一个人的各部分不可分离。等到稍微长大,就不再依靠父母行动,自己有意自由跑跳;不再依循父母喜怒,自己有意去游戏玩耍,也很顽皮不听话;不必依靠父母生活,自己对吃穿行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自我意识日益显现,于是就渐与双亲隔阂。
然而为人父母,到此时仍没观察识破这种机关,还在事事干预关照他,唯恐他不能深入人情世故,不能成长到有‘自我’保护观念而受人欺负。凡是遇到事情,就会呵护他说:‘我的乖宝贝,我的乖宝贝。’这样就会引动他毁怒誉喜的观念,一味追求外表的现象;以后就变成很会吹嘘功劳,表扬自己好处,崇尚虚名,矫饰气节的情形。
对兄弟就戏称说:‘这才是我亲生的儿子,这不是我亲生的儿子;这儿子值得我怜爱,这个不值得我怜爱。’这就引动他心中嫉妒、分别彼我差别的观念,往后就形成嫉妒他人、障碍贤人服务社会、兄弟相处不睦的现象。
遇有可吃食物时,就戏称说:‘我的份要比别人多很多。’这就会引动他贪吃、贪婪的观念,造成往后争夺财产、接受贿赂的情形。若遇儿子稍有是非不平而哭号,就告诉他说:‘是谁惹哭我的儿,我要打他。’这就会引动他凶狠暴戾、触动恩怨的情绪,造成来日背离公益树立私党、阴险残暴斗争害群的情形。
这种现象渐渐发展,也愈来愈显着,连父母也无法左右儿子,究竟是何原因呢?原来父母平时,也不能完全用好话来呵护小孩;也不能完全可怜小孩的行为;所吃的食物,也不能完全满足小孩的需求;给小孩的恩情照顾,也不能不问是非曲直。于是以前教给小孩不正确的观念,现在完全都回应到父母身上。在家人父子之间,就有我对你错的观念。若是事情做对,就以为自己出力很多;如果遭人非议,就说父母实在没教好。
在同一屋簷下,在平时谈笑中,就已深植恩怨输赢的观念,这种事情太多,一时很难尽说。所以像牛李②等朋党营私与洛朔③的学派之争的现象,就是在同一家庭内,就已培植这种观念;而遇有应该礼让,或争夺篡取的局面,从同一家堂内就已见分晓。又何况受到外面诱惑驱使,妇人之言蛊惑,子女及仆人随从的怂恿呢?像这种情形,还能保有‘仁’吗?自己对家人都已如此,还能与他人一起时,做到物我两忘,不去计较顺逆吗?
其中或有一两位知道义理保有志气的人,硬要孝顺,硬要友悌;然而从无始以来,心中就积下不良习气,很难使自己内心平顺释怀。所以在多方冲激下,偶然也会出现骄傲怠惰的情形;虽然对于长上,百般奉承顺从,偶而也会出现蛮横无理的情形;虽然遇到事情,常会礼让于人,偶然也会表现我很能干的情形。若是这种根蒂不清除干净,在偶而的言行举止神色中,就会忽然间无意表露出来。在父子兄弟之间,必然有人会暗中观察到这微细处,所以一家人便不能欢欢喜喜,若无其事的过日子。
因为“孝悌”这东西,它是没有皮壳的,并非像皮壳之物,可以看到可以摸得。然而带有皮壳的东西,始终无法鼓舞使它上进;只有像‘孝悌’这种没皮壳的东西,反而鼓舞它,可使其遍达于天下。为什么呢?因为它心存无我(不自私)、忍辱,善于低心下气,如此可以不待言,就能和气引导人。这些都能在一家之内实践,这一家的和气就能动起来;若能将孝悌遍及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能和气起来,就能成就大同世界。
因此对那些在东边叫父母的,在西边要依靠子女的,在平常中与孝悌有关的每样事情,都要一一照着孝悌道理,一定想办法来安抚开导他们;而老年孤苦无依的,幼年困苦无养的,都要一一照着孝悌道理,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受到养护照顾;对于服劳役的人,和捍卫边疆的将士,无暇照顾父母的,都要一一按照孝悌道理,一定要想办法来安养抚恤他们;对大鱼小鱼及动物胎卵,有断灭之虞需要帮助者,草木花果成长需要保护根芽的,都要一一照着孝悌道理,一定要想办法来帮助它们。要完全尽到保护责任,使种种生灵都能活着,这才真个是叫天天灵,叫地地应。这样的好习性甚至对蛮夷之人凡有血性的,都能得到联系照护,如此怎会有不仁慈的事情产生?”
【说明】
①有子:即孔子弟子有若,春秋时代鲁国人,为人强识好古道,相貌极似孔子。孔子过世后,弟子因为思慕,乃共立有若为师
,师之如孔夫子时。
②牛李:指唐朝的牛僧儒与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互立朋党,互争政权,当时并称牛李。
③洛朔: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有三党,以程颐为首的,因住在洛阳,称为洛党,以刘挚为首的,都居住北方,称
为朔党。
【再析】曾经观察自古以来的孝子,或是凶鸟不会攫取他,恶兽不会攻击他,吉祥征兆一直围绕他,这岂不是孝顺德行所致吗?天地按照顺理运作,所以日月运行不会过差,四时交替不会有错;圣人也依顺德运作,所以民心向善刑罚清简而万民归顺。这种和气欢乐景象,可用此盛乐来荐祭上帝,使天地呈现一片仁德的气氛;可以此盛食来祭祀祖先,继而用此心来孝敬父母,重点都在这里,此外还有什么呢?
孟子说:‘尧舜之道,就是孝悌而已。’又说:‘求学问并没其他方法,就是将其放失的心找回来而已。’就是孝悌和求其放心两者而已,实在真是非常切合。如果孝悌不能包括找回放失的心,如果找回放失的心不能包括孝悌,那就无法互融无碍做个彻底解决了。因为人心不像圆圈一样,有的原本可能是和悦快乐,有的原本可能是悲伤疼痛,有的原本是精神充沛活泼。当感觉天地晴朗时,心眼就宽阔而开朗;当感觉天昏地暗时,心情就忧乱而郁闷,这是天地影响心情的方式。
当看到草木长得茂盛高大,鸟儿自在在水边洗濯,母鹿悠闲在林中藏伏时,心情就无限的欢欣喜悦;当看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恶狠创伤夭折连连时,内心就非常的惶恐忧惧,这是万物影响心情的实况。如果我们舍弃这种感觉而纵情于快乐满足,且还幸灾乐祸,就以为这是放心;要不然就是专志于求名讨厌恶名的心,或是专志于博学多闻涉猎广阔的心,或是专志于骄矜名誉粉饰节操的心,或是专志于枯守寂静的心,这也叫它做放心。这样算是放心吗?这和我们的良心生发不相关啊!
所以在前已分别说明:仁,就是人的心;孝悌,就是仁心开始发端的第一要点,最富有生机的地方。能在此地将孝悌培植起来,将来枝叶一定茂盛,必会生出千万美丽的花朵,所有一切都能顺势而成长。就像人的身体,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哪一样不是身体生机所造成?然而在道家修养术中,只教人神气上锻炼精纯,能使精神守一而不分散,自然就能长生不老又身心轻快。
大抵来说,身上有心神这一处灵敏时,连骨节都会很灵巧。施行孝悌的功能也是如此,人人心中能存孝悌,到最后天地万民万物,也都会受影响。而这孝悌也就是全身神气之所在,为修养上最重要的部分,能从最重要地方入手,要脱离凡尘进入圣域,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因此不必再浪费时间,在调理骨节上下功夫。我曾因此而换一句话说:‘做学问的方法,就是求心能行仁道而已。’而求仁道的方法,就是在孝悌上下功夫而已,也就是实践‘孝悌’两字而已,所以彼此契合了无痕迹。”
【再析】又说:“天下情势所以会纷乱不安,只因有些人心意顽强戾气太猛,遇到事情就勃然大怒奋力斗殴,突然奔走为攻击争战而追逐。就像涿鹿①之战,战国七雄②的枭勇,潢池弄兵(叛乱的人起事)外族入侵等战事,看其在喘息之间,就有翻浪乾坤的大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初只不过是横梗在心中些许的暴戾之气而已,渐相激怒而触发起来,这口气咽不下去,于是就做出抗拒父兄傲慢长上的举动。这种抗拒傲慢的根源,就会发展成挟持长官,甚至椎杀埋尸的报复行动,最后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可能演变为呼啸聚合结成匪党的情事。
所以《易经序卦传》上说:‘讼事,必从众人之处兴起。’不只兴讼于长官,就连自家人也有恣意争是非论胜负的心,而那种气势汹汹横行霸道的态势已然可见。帝尧曾训丹朱③说:‘叫嚣兴讼可以吗?’而夏禹也曾告诫说:‘勿像丹朱满怀傲气。’推究这‘讼’字来源,其实就是个‘傲’字。所以想要孝顺双亲却傲慢,必然不能尽孝;要想事奉长上却傲慢,一定不能尽忠;要治理百姓政事却骄傲,必定不能仁慈。就是因这‘傲’字,必让我们归于为恶不才的行列,甚至无可救药。
想要成就君子,就依道理行事,如果心存骄泰,必然就会失去。而骄泰的人,必会亢高自大又傲慢无礼,自以为尊贵而轻贱别人,赞叹自己而非议他人,自以为聪明而说别人愚笨。身为地方父母官,而有如此存心,哪还会有心思为百姓谋福利除弊病,体念民生疾苦呢?
关于《大学》这本书,从‘齐家’到‘平天下’,都不外讲‘孝、悌、慈’;那么骄泰的人,摆明就是不孝不悌不慈。然而虽是不孝不悌不慈,总和别人比较时,还有不同的地方。所以虽然本性至为刚强,但是遇到自己双亲也不得不低下;虽然个性非常暴戾,但是遇到自己长上也不得不屈服,这就是天性难以解释的地方。
请看那些不孝之人在人面前,也会检点装饰些;若让他坐下而父亲站立,他心中必会不安。又比方说他孝顺他就高兴,说他不孝他就生气,这也是人类良心还没断绝的地方;而这尚未断绝的地方,就是血性的切入点,从此地可让我们得到启发感化,所以凡具孝悌特质的子弟,只要从这一触动便能转念。
就像郑庄公④把自己母亲休掉,颖考叔⑤能藉‘食肉遗母’的机会启发他,这原本不关他的事,却因而使庄公悔悟,改变他对母亲的态度。又如子皋⑥为守亲丧,三年中非常悲恸,都未曾露齿笑过。他这样守孝,也从没想过要干预县政,然而却成就县府中,有人因为兄死而穿衰⑦服祭拜,这都因受到子皋孝行所感动。然而这感动一事,在其间不知要如何去感,如何去应;其实都是在无形中接触,感动肺腑所造成的现象,这正是天性所为,没有天性在其中,那是无法办到的。
就像有位前辈施佑,与兄弟互争田产,有一天与严凤⑧同乘一船,刚好谈到分产之事,严凤听后泪流不止,施佑被他感动而觉悟。这些事都无法事先预知,严公自己行孝友之事,也无何事可管到施家,却为此事而泪流满面;且又不知为何他流的每滴眼泪都流进施君肚里。
【说明】
①涿鹿:在今察哈尔省涿鹿东南,为当时黄帝擒杀蚩尤的地方。
②七雄之虓阚:汉朝班固的《答宾戏》:“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虎争。”七雄是指战国时代的秦、楚、燕、齐、韩、赵
、魏。虓阚,读消看,本指老虎怒吼,用来比喻勇将奋扬如虎。
③丹朱:为唐尧之子,名朱,封于丹渊,故称丹朱;因其不肖,所以尧禅位于舜。
④郑庄公:为春秋时郑国君王,名叫寤生,个性善妒而且刻薄,以致将弟弟杀死,将母亲迁居颍地。又与周朝交恶,发兵攻打,
成为春秋时代诸侯抗衡王室的开始,在位四十三年。
⑤颍考叔:为春秋时郑国人,担任掌理土地的封人,守于颍谷(今河南登封西)地区。郑庄公因为母亲武姜支持弟弟叔段叛乱
,于是将其弟杀死,并将母亲迁往颍地,且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见面。”经过一年多,颍考叔藉进献贡物去见庄公,庄公请他用餐,并赐肉羹,但他将肉羹留下不吃。庄公问他:“为何留下肉羹不吃呢?”颍考叔回答说:“小人家中尚有母亲,请您让我带回家给母亲吃。”庄公听了很感动,就将其想念母亲的心情告诉颍考叔。颍考叔建议他掘地见泉,在地道中与母亲相见,即可免于“君无戏言”之议,又可复合母子的感情;于是庄公照做,母子相和如初。
⑥子皋:姓高,名柴,字子皋,春秋时代卫国人,为孔子学生。他生性至孝,足不履影,唯恐伤到父母所生的身体及影子;从不伤害虫鸟走兽,也不攀折成长中的枝叶。亲人过世,子皋守丧三年,常哭到眼泪带血,在此期间,从未露齿笑过。
⑦衰:读摧。是用粗麻布做成的毛边丧服。
⑧严凤:明朝归安人,弘治举人,曾任知府,所到之处有惠政,又厚积学问砥砺德行。一时士大夫都归向钦仰,称他为溪亭先
生。
【再析】大概在天地之间,凡是意气用事、锋芒毕露、会算计别人的举动,都会排斥人;反而那些心中没底、无可奈何、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人所作出的举动,偏会影响感动人。即使是在民间非常愚蠢至为卑贱的人群中,发现一个孝子,大家不是赞扬他,就是钦佩尊敬他;有时在面对他时,还暗中感到惭愧。这种对他尊敬或感惭愧时,真会让暴戾之心平静、烦躁心情放松。
这种非常可爱的现象,存在一个家庭里,那这家庭就平顺;能推行整个国家,那这国家必和平。从上面的长官以及王侯将相,权力愈大的人,愈易鼓吹推动,如此一来又那有不能让全天下的子弟都做到孝悌的呢?所以说:‘一家人能行仁道,整个国家就会使仁德兴盛。’又说:‘尧舜能以仁道引导天下,所以百姓都很乐意顺从。’这机要之处就正在此。
天下风气所以败坏,大概在他当子弟时,就已先把底子做坏;人品心术所以败坏,也是从他当子弟时,就已先把底子败坏。所以只要稍不顺心,便忍耐不住而发飙;若是稍具一点才气,便无法收敛而嚣张。所以一旦长大成人,就会现出无礼动作,而且甚至难以制止。自古以来,从小就教子弟洒扫应对,及侍立长辈旁的奉事礼貌,这都在消除子弟的霸心傲气,使能鞭策他深入内心改进。
又如太子与公卿儿子,一起学习合群及遵守长幼秩序的礼仪,使他态度能谦恭有礼,教育他说:‘在君王前要有礼貌,在父亲前要有礼貌,在长上前要有礼貌。’这是什么意思呢?实在是世间不担忧人没才干,最怕他是没拿出真心;不怕不能做为他人的君亲师,最怕不能当好人家的好子弟。能以为人子的精神来当国君,那么全国之人都是可事奉可怜惜的对象;能以为人弟的精神来当国君,那么到处都可看到农夫礼让耕地,行人礼让道路的情形。
从前舜禹有了天下,把天下治理得让人歌颂称赞,只要有讼狱之事,来到朝廷觐见他,都能够合理解决,政绩非常显赫;但是舜帝不居功,自以为不过是有虞①地方的穷人而已。井田米仓都还在,只不见运载粮食,这是水灾造成的荒年,而使百姓在田中哭泣,正怨恨不知向谁控诉。后来水灾治好,天下太平,但夏禹却不居功,自认为不过是羽山②罪人鲧的儿子而已。父亲被处决的痛苦还没为其赎罪,而汹涌的洪水却极惊心动魄,路上遇到罪人,不觉潸然泪下,像禹这样用心,天下才能太平。
到了周朝文王武王所行的孝道无不如此,他们依然每天三次到内室向其父王季③请安,他们事事仍依王季意思,而且处处记取父亲耳提面命,所以说:‘事奉死者如同事奉生者一样,事奉逝去的如同事奉现存的一样。’或许文王武王不把自己当做君王,而把自己当做人子来事奉百姓。想如何去惠及少数及鳏寡无依之人,如何去征伐暴乱之徒来安抚百姓,在他们心中,只有这些前人交代未完成的事情,让他们担忧而不能放心。而那丹朱也是个聪明人,难道他会没才能吗?然而只是心存一个‘傲’字,就已将天下的命根斩断,所以帝王的大业,也就非虞舜莫属。”
【说明】
①有虞:舜有天下,号称有虞氏,定都于蒲阪。
②羽山:舜处决鲧的地方。
③王季:周文王之父,名季历,兄泰伯、虞仲(即仲雍)出奔荆蛮,让位于季,修太王之业,传位文王,武王时追尊为王季。
【分析】颜光衷先生的《孝悌论》说:“圣人谈到孝道,都不是件小事。《礼记》说:‘尽小孝用体力,尽中孝兼劳心力,尽大孝要永存孝心。’孔夫子说到舜的大孝,称赞他的德行可为圣人,他的大德可承受上天交付的使命。这已清楚说明完全是天生,以天性来事奉亲人。
所以须知‘亲’是什么东西?不是指血肉结合的亲人﹔而要探讨我从亲人身上所生下来的是什么东西?不是指这血肉之躯的我,而是指那原本就是圆陀陀光亮亮的本性,这本性原都在一块并未分离,我们所要亲近的就是这个本性,而天地万物也具有这来自上天的本性。
父母亲生我这个身体,就是要把全身所有都奉献给父母,才是最完整的孝顺﹔如果只用体力劳力,把那外表的粗体形相服侍好,却把那点真空灵性无限的宝贝抛弃不管,这样可称为孝子吗?我事奉父母时,又只将他们身上每一肢节,心中每个念头,下至他们的眼泪唾液茶几拐杖,没有一样不照顾得很好,而却把父母那点真空灵性、无限的宝贝抛弃不理,这样可称为孝子吗?
因此刚才说到要尽大孝,就是要顺从双亲的灵性长养其志气。所谓“顺亲”,是指顺从其非常灵妙的“亲”,顺从其先天未分时的那个“亲”。而那被埋没在情识当中的,则是伪亲而非真亲。所谓“养志”,是要长养那大公无私的志气,长养那可以通天彻地“民胞物与”的心志,而长养外表的躯壳形体,则是伪志并非真实。
然真要做到“顺亲养志”,则必须以诚正守身。所谓“守身”,就要守护那明了至善的心性,守护那可以使德行达到至道的性身。要不然,虽然你尽力照顾奉养,和颜柔顺侍养,也只是养到伪身而已。因为能体认真身,才能认识真亲,所以说:‘不让法性身真诚显现出来,就不能真正做到顺亲。’
曾子身体,和其子曾元的身体,便显然不同,所以他们所事奉的双亲当然也不同。现在以舜帝的孝顺和王祥的孝顺来比较观察,王祥的孝顺,可说是至为真诚恳切,尽孝不遗余力,岂不和舜帝‘不思不勉’的自然行孝相近吗?如果说他的孝顺和舜帝孝顺一样,那王祥就是尧舜了。若是谈到层次,两者尚有很大悬殊,王祥的心量尚未圆满,这又很难说明:‘尧舜所行之大道,只是孝悌而已’的道理。
大致来说,大舜是从灵明的本性上认亲,而王祥则是从形体的保护上认亲。大舜看父亲瞽瞍,是看他那具有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本性身;而父亲要杀我、不让我娶亲的心,那是后来受到习染的恶心,其原本的真心并非如此。假如舜帝顺从父亲错乱的命令,为使父亲得到一时快乐而去满足他习染的恶心,却把那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父母真性断根绝种,那我们的心何以堪,性何以忍呢?所以才从各方面去维持、去引动,果然使其真父母的本性能显现出来。
像王祥卧冰得鱼孝亲的事项,固然是天性非常诚挚,但其所随顺的对象,只是情识上的父母而已;这也是由于王祥本身的修养,未达到虞舜的境界﹔所以他的体悟也只到此而已。这就是对至善本性不明白的缘故。
真正明了至善本性,就会随时展现那圆融无碍灵活的特质,之后,无论在任何时地,自然知道分寸。例如小杖责就接受,大杖责就避开,不告诉父母而娶妻等事项,无一个固定法则可依循。自己心灵一定要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自己如此,服事父母也如此。所以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谏。所谓“几”,是指微动时,吉兆最先显现的时候。父母亲原本只存一片善心,那就全属于吉祥的善事。即便在稍微有所转念时,这一颗善心也会隐约跳跃,不肯全被埋没,此时也正让我们有转凶为吉的机会。
事奉父母,正要在此地微言婉转下功夫。在还没征兆前,就要挑动它;征兆才动时,就去接引它;发现征兆有偏差时,就要挽回它。这是要用我的心来调伏他的心,完全在这无形无声的机会上下功夫。所以不必等到父母行为不依从道理,而是在见到他们心意不依从道理时,孝子就已费尽心机下功夫了。
唯有这样,所以能使己心与父母心意一致,从不违逆。能如此诚心顺从,就可将亲心和我心,联属在这个本性真原上,团团围聚在此地,就可把天地同根万物同体的本性真原,团团聚会在此地。能如此,那还怕性命不会周全吗?还怕有何地方不能化育吗?还怕天下事的通权达变,不在我灵明本性的斡旋运转中吗?
所谓的集结百顺以奉赠至亲,大舜之所以能以盛德成就圣人,有足够福德受人尊敬供养,就是拥有此至亲的原因。周武王能做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至德,也是拥有此至亲的缘故。
而这至亲的本性是常存、常活的,彻悟万事万物的源头,贯穿于一切众生。所以舜帝的大德合乎上天的使命,而成就上天的美德,这是他能以天性来事奉至亲。周武王祭祀祖先,其盛德能达于天地祖先,这是他能以至亲本性事奉上天的缘故。
说到究竟就是这个‘生’字,自有天地以来,没有一天不生,至亲本性和我之间,都是生生相续。完成这个人生,就会把和这一世相关的事物,整个都牵动了,了解这个道理,如此才不会对不起父母。明朝张西铭①先生所说的话,全在说明这句话的意义。
就像王祥行的孝道,难免只是个不灵活的方法,他只能做到不思考不勉强尽全力而为,却无法进一步做到‘不思而能得,不勉而能中’的境地。那‘得与中’又是什么东西呢?那是一种既天然又活泼的东西,它可操纵无形的规矩,能尽到衡量天下方圆的功能,所以说:‘规矩是方圆之最高准则,圣人是人伦的最高成就。’能一切举动都自然依中道而行的人,就是圣人。
然而既然是不会“得”也不会“中”,那么也称他作“思勉”就可以了。所谓的“思勉”,就是意识上的事。不能把本性的率真全然表露出来,就会依靠在意识上行事。例如触动本性的真谛,虽勉强做出像舜帝号啕哭泣或怨恨爱慕的样子,但也不能成为圣人,也不能尽人子的至孝;这样极力地处于困勉之中,也依然只能做到‘不思不勉’而已。
我们既然不能像尧舜一样,生来就能使至性全然显露,也应要想想,双亲所生给我的是什么东西?原来不是只有目能视、耳能听的空髑髅,只会装酒饭的臭皮囊而已,何忍将那灵明的本性阻塞,使自己迷糊度日,而且还以此来事奉双亲呢?想到此地,自己灵性应该跃出,回头一看,那会吓得满身大汗,这样就不会把天下第一等善事让给别人去做。自己能尽力做一分,就是孝悌能尽一分,到最后完全做到修圆至德积足福德,那就和舜帝武王当君王的孝道,和周公当宰相的孝道,孔子当素王②的孝道,都殊途同归了。”
【说明】
①张子西铭:就是张西铭,明朝宁州人,宪宗成化年间进士,授金谿知县,以治行第一被擢为御史,巡抚辽东。
②素王:汉代春秋公羊家认为,孔子身虽无位而修《春秋》以制明王之法,故称孔子为素王。意即:有王者的道德,而无王者
的权位。
【再析】颜光衷先生又说:“天下那有真正不孝的人,虽有不孝的人,若称赞他孝顺,他就很欢喜;如果说他不孝,他就会生气而觉得惭愧。并在别人面前,还假装很爱惜名节,不敢像私下那样放纵,这也是他的良知还未完全泯灭;因此只要扩充这个良知,便是大孝生起的根苗。只是那心被污染的习气,不能自己化解,所以依旧是不孝。果能将此理再分析清楚,父亲则知道如何教导子女,子女则知道如何克制习气;就像攻贼一样,已知贼窟所在,则平定贼患指日可待。”
又说:“养成小不孝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是骄宠:父母过度怜悯宠爱孩子,经常随顺适应他的个性,突然不顺他意,他便不堪忍受。经常让他占便宜,任随他过着安逸享乐的日子,如果教他操劳家务奉养父母,他便不习惯了。在别人面前说话,孩子稍有过失,父亲不忍心让孩子出丑,而孩子竟敢冒犯父亲。父亲赞誉孩子的文学品行才艺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却总希望父亲的成就在我之下。积下这些骄纵习气,在别人面前无法展现身手,却唯独在父母面前可以展现出来,于是就以为老成之人没有见识。
第二是习惯:孩子的语言粗鄙惯了,便敢冲撞父母;动作简陋随便惯了,便敢骄纵任意妄为;父母平时分给过多的美食而唯恐太少惯了,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食留给他吃的恩德;父母平时抱病还强起任劳任苦惯了,孩子于是就不再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
第三是乐纵:孩子见到同辈就非常热忱;面对父母却很冷淡。进入自己房间,就露出千般趣态;面对双亲时,就像讲不出话来,甚至敢明白表示,父子兄弟俗不可耐,不喜欢和他们见面。则他心中怎么会生起孝悌的观念呢?
第四是忘恩记怨:俗话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常接受他人恩惠,久了就愈易忘记;但心中常起怨恨,久了会愈积愈深)。’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饭的恩德,别人容易记在心里;若是习惯久了,吃饱喝足反而会嫌弃怨恨。偶而接受他人一次的布施会感恩;若常受他人接济,则多寡的分别心反而就会生出来。偶而一次的见面,令人倍感亲切;多日经常的相处,则互相猜疑反而更为严重。更何况父母兄弟自出生后,相聚一起已很习惯,认为相亲相爱本就平常,有时会因关心我而受我排斥的情事;以为父母的训诫启发啰唆而不听,有时会因赞誉我而被我厌弃的现象;以为父母极尽劳苦庇护我,尽力赚钱养育我,是很平常的事,有时会因父母太过强力干预我的事,而被我瞋怒的状况。对于眼前大恩大德,一点也不在意;何况还能推及怀胎十月的养育辛劳,婴儿时期的哺乳劳苦,以及为了照顾我这病弱的身体而时时担心受怕的痛苦吗?
所以,人情世故,有非常颠倒古怪,而自己却不自觉的,像孩子对于父母往往就有这种情形,所以不以恩而获怨的父母就很少了。以上所说几种现象,都是人类习惯上的常情;然而这不是说,人类就已没有真性良心,只因积习太久,不知这是错误。所以应要急急唤醒、早早克治、时时思量。不要以为父母心中仁慈,就可自我宽恕;不要以为世道人情已很衰薄,我却还比别人强。要时时提醒自己,小不孝慢慢积累,就会变成大不孝,可不引以为惧吗?”
又说:“养成大不孝的原因也有四种:
第一是私财:钱财入我手,便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钱财,又说我也可以得到。自己钱财足够时,就忘记父母;而钱财不够时,则贪想父母之财,求财不得就怨父母。父母年老不能自养,而须依靠孩子时,则又怨恨父母;甚至还发生单身父亲与独子因钱财而相杀,兄弟互相推诿而抛弃父母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体是谁生的?自己钱财是谁给的?我出生时,未曾带一分钱来到世间,从婴孩到现在,生活都没缺乏,这是谁给的?而今竟然因为能赚几个钱,便要和父母计较。
第二是恋妻子:与妻儿在一起,就习惯展现亲密;和父母在一起,就表现非常严肃。有了美味饮食与钱财,就想要取悦妻子宠爱孩子;遇到良辰或美好聚会,就想要带着妻儿参加或欣赏,而使父母欢喜的念头却愈来愈微弱。从不好好想想,孩子是我生的,而我又是谁生的?父母抚养我长大,而我却不照顾父母,那我还能依赖孩子将来照顾我吗?夫妻和好,固然是家庭乐事,然而当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时,怎会知道爱恋妻子?而妻子在那时又怎能照顾养育我?父母看见儿子长大娶妻成家,不胜欢喜之至,怎知有了媳妇,却反而失去儿子。
第三是嫖荡:心中的欲火正是炽盛,加上对方疯狂地诱惑,这时就算家中有倚门伤心的人,他也不能了解;因嫖荡非常耗费,婆媳为此而争吵,讽刺责怪对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分辨。妻子抱着小孩彻夜难眠,屋外的风雨也为她伤心落泪;年迈的双亲鬓发已白,却无人尽孝承欢,甚至连后半辈子微薄的物质供养,也因儿子的嫖荡而发生危机。唉!嫖荡时的疯狂意兴还能维持多久呢?怎忍心令自己最亲爱的人伤心若此!
第四是争妒:天地范围那么广大,人类尚感有所遗憾,父母对子女付出的亲情,岂有不偏私的道理?于是就有子女不服而互相争宠,或是兄弟意见不合,或是姊妹纤悉计较;袒护己短争取权益,分家分派彼此攻击。相互谗言蛊惑,使得家道渐衰;心中累积了瞋恨喜怒的情绪,而孝顺的真情因此而淡薄了。
这四种状况乃是人之常情,恐怕连孝子也难避免,而其流弊往往会变成大不孝,真是让人警惕啊!
又说:“有些人好像很孝顺,其实不孝顺。父亲有过失,应要微言劝谏,并且尽力掩护。如果只知在人情上顺从双亲,而不知在理智上顺从,任由双亲做不公正的事,致使暴戾之气存于家中;或任其放纵凶恶,而让同乡里的人憎恨;或暗护其阴私,最后得罪于天地。这些都是造成双亲造恶的原因,怎可称为孝顺?有人自以为孝顺,实际上不是孝顺。能替双亲服劳务,能奉养双亲,能对双亲有恩,在脸上却有自得之色。而在小家庭内同住一屋,父子早晚都相聚,即使偶有言语上的伤害,也会很快就消除,反而可得率性的真情。
然而有些知书达礼的读书人,对父亲态度,有时嫌他太老就另外安置,说让他过得安逸;有时怕他太迂腐,就假托其他原因,让他住远一点;有时看他太卑贱,就假借理由,用横霸方法压制他。于是导致愈来愈疏远,见面时几乎无话可说,表情也很冷淡,只是表面尊重,却没一点亲情。更有一种喜欢旅游之人,舍弃与双亲欢聚,只以交友为乐,到他省各地游玩,经年累月,贪想他人济助;名誉上说是为济贫或奉养双亲,其实是蓄奉妻子,这怎可称为孝顺?
又有些人,别人看他是孝顺,但神明看他却不孝顺。双亲在世时,也能尽力奉养,事奉也能使双亲高兴﹔但只物质上充足,却没真情也无一点真乐。到双亲死时,入殓的衣服棺木尽其华美,出殡仪式中,也和常人一样哭泣又顿足,但无真正哀情。至于寻觅好风水地安葬,也能竭力花钱处置,目的只为子孙福荫打算,而非为父母遗体求安宁,这种情形在神明眼中看得非常清楚。
又有些人当时被称孝顺,但不能流传千古,即使能流传千古,但心性不能达到圆满,这种人对前面所说弊端都未违犯,对孝行也都尽到;只是未闻大道,对于修身圆满性德之事,还有缺陷,总是自己堕落,成为待罪之身,以致无法报答亲恩。所以能够修成圣人之德,这种孝才称为大孝,因此为人子女,应要急速自我反省。”
又说:“老年人会被子孙讨厌,也有几种原因:
第一是‘言行不合时宜’,就是穿着及礼数不合时宜。子孙当要思考,老人哪能常在身边?他们自有古雅风趣,也很令人爱惜。
第二是‘爱惜钱财’,将钱财统一运用,且禁止子孙滥用。子孙当要思考,老人所以节俭,到底为谁艰苦积蓄,自己每天所吃所用,到底是谁所留下的?
第三是‘体弱多病’,走路站立不便,扶他都觉艰难。子孙当思考,这时正是报答亲恩的好机会,养儿以待年老有所依靠,正是此时。
第四是‘昏乱’,说话语焉不详,颠三倒四难以明白,重听反应迟钝。子孙当要思考,自己出生时,不会说话不懂事,是谁陪我欢度玩耍过日子?
第五是‘爱护怜惜’,内外子孙成群,都受长上衣食照顾,恩惠之深不比寻常,有时难免过份偏爱。子孙当要思考,爱护僮仆都应体贴入心,何况有血统关系的至亲呢?
如为这些原因,对长上起一种厌弃念头,已使自己进入不孝行列,却不自知,所以应要赶紧反省。”
又说:“又有兄弟前后顺序,出于正室偏室不同,父母对儿女之间,难免会有所偏爱,子女易生嫌恶怨恨,此时应要以委婉心来顺承,期使必得父母欢心而后已。”
宋朝的魏国公韩琦说:‘父亲对儿女仁慈,而儿女又能孝顺,此事很平常,不必拿来说。唯独在父母不仁慈时,而子女又能不失孝道,这就是从古至今大家称赞大舜的原因。’
大略来说,要将心中所积嫌恶,销化使其不存,最为要紧。如果处在此时,必须将积在心中的些许嫌恶等残渣,全部消除融化,不能存有一丝毫的暴躁火气。要比常人子女更加谦逊,使双亲欢喜,还要加倍谨慎;那么具有仁慈之心的双亲,自会回心转意怜爱我。
假如双亲的慈心还没表示,这些孝顺举动还不能感动他们,那就更不能触怒他们,这时惟有善尽孝道,勿将自己陷入忤逆双亲的罪名罢了。如果只一心一意看双亲的不是,就会让火爆之气充满心胸而无法消除,又无法将面子摆脱,那就必定会有克制不住暴怒的时候。在火气微小时不根除,最后必会做出超越常轨的事情。我想:恐怕到那时候,责备双亲会较轻微,而为人子女恐怕难逃严厉的指责。
又说:“岂只怨恨怒气不可积存心中,即要引导父母兄弟行向天理之路,要让他们爱护亲近我,这是好意,但也不可太过心急,做法不可太过粗重;若是过于粗重,反会形成拗执现象,最后没有转圜余地。”
又说:“又父母有四种情况,更期待儿女孝顺;如果于此而有不孝情形,罪过比其他不孝的人更严重。第一是年纪大,第二是生病,第三是年老无妻或无夫,第四是贫穷匮乏。
父母年轻力壮时,饮食起居能自理,到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如鹄孤立时,连拄着拐杖走,都常会摔倒;而在严冬夜晚痛苦寂寞,身骨僵硬难忍受。又如中风久病时,不论坐卧都不舒服;且大小便失禁时,众多尿屎秽物,污染整个草席,让人看得很难受。
然为人儿女事奉双亲最难的就在此时,而双亲倚赖儿女帮助也在此时。又如年老失去配偶,那谁来嘘寒问暖?形影孤单默默相对,心中有话向谁说呢?当丈夫的还能忍受,但寡妇却要怎么办?即使儿孙满堂,有配偶的照顾配偶,有小孩的照顾小孩,人人各自熟睡去,个个为己乐事归。更漏滴水声长时陪伴,听得不敢再听,心中苦闷泪湿枕,又有谁来安慰呢?
有些孝顺儿孙,还能尽到顾养责任,还可使自己孤寂的心情,暂时寄托在儿女的热情孝顺上。如果不幸,儿子对养育自己的母亲,习惯于撒野泼辣,媳妇态度还处处蛮横阻挠;父母只为保护儿女这点骨肉亲情,努力一辈子,却换来一生凄凉痛楚,白白牺牲了青春。
又有抚育子女,而致经济困穷,为儿女婚嫁费尽心血。而年轻力壮的儿女吃好穿好,年老穷困的父母变得焦虑徘徊,流着口水只望求得一餐,像乞丐般地忍气吞声求三餐。早晚为儿女做饭烧菜,还被骂说‘吃闲饭’,为儿女纺织工作顾小孩,还被诅咒‘不快死’。而这些父母所受儿女不孝的怨气,最足以惊动上天。所以有上述情形的子女,更应比常人要加倍照顾父母。劝化子女尽孝的人,在此处更要加强。”
【分析】陈成卿在《劝戒全书》中说:“不孝又增一等,是这样说的;世上有婢妾与主人生子而成为生母的,这种人和其他女人同是女人,由于出生在贫贱家庭,流落在富贵人家手中,和主人同床共眠的时间少,而孤独一人睡觉的夜数多。如果比较幸运,还能遇到贤惠的女主人,在时好时坏环境中,还可勉强度日子。若是遇上嫉妒成性的悍妇,整天遭到恶言叫骂,百般受到凌虐侮辱,如果稍加辩驳一语,就被骂为对主人越分无礼;若是稍微诉说半句,就被怨恨在枕边搬弄是非。
更甚的是,遇到不孝子女和媳妇,不想替父翁(丈夫之父称翁)怜惜婢妾,一味向母姑(丈夫之母称姑)搬弄挑拨,佣人又在旁边附和。就这样的无事生事,平白而起风波,有如青天忽然雷声大作,让人心惊胆跳。
又不幸遇到主人薄情,不知嘘寒问暖,有病痛时也不加体恤,只有独自在房中哭泣,将衣衫泪湿而已。主人在外头依旧畅饮欢笑,更甚的又宠爱新欢,厌恶旧情而抛弃。此时也只有自叹命薄,几次寻死想解决痛苦,真让人哀痛。
如果在无意中怀孕,还要多方掩饰,深怕别人知道;万一掩饰不过,被人发现知道,还要受尽侮骂。当要生产时,只有坐草而临盆,又有谁来看护呢?当幸运生得男孩,又受到嫉妒排挤。所以言行举止要特别小心,否则动辄被说成依恃儿子而放肆。儿子生病了无钱医治,还得割肉来医疗疮痛,自己却甘愿受冻挨饿。
经典上说:‘十月怀胎娘辛苦,三年怀抱母心勤(意即: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很辛苦,出生后还要经过三年用心殷勤在怀中照顾)。’若是身为婢妾,生了孩子要照顾,辛苦更是十倍于常人。等到小孩长大后,娶妻生子享受幸福,有田宅享受温饱,却全然不想今日能如此受用,都是从母亲辛辛苦苦、竭尽心血、劳尽体力、流尽眼泪、断肠痛苦中得来。
说到此地,能不让人鼻酸吗?为人子女应常想此情况,发愤立志向上,誓必努力图强,期使有天能显耀,来酬报母亲的千辛万苦;并要和母亲同住,以善尽奉养之责。须体念母亲辛苦,所剩的岁月不多,实在是让人担忧,因而要早日尽到奉养责任。若不尽心尽力照顾,这比平常不孝子,更是大逆不道,这种儿女必会很快遭天谴。”
那要如何尽孝道呢?要及时行孝最可贵。不要让父母在世的日子越来越短,而只是悔恨我心还未尽孝道;不要弄到自己能力日益充足时,才感伤到父母已等不到了。父母等到儿女能奉养时,大概都已五六十岁。好比点着短小烛火,要走长路奔投旅店,时间尚恐不及,怎敢途中逍遥嬉戏?而身为人子,却只知拥抱妻子,只顾着饱食安眠,哪知堂上发白视弱的年迈双亲,在世上的日子又少了一天!
妻子年纪还轻,享福时间方长,而我们生身父母,晚年一天天逼近,就像川水不停流去一般,万一有所闪失,怎能报答父母大恩于万一?到那时要上天下地找父母,却是无处可寻。若那时,只平白感叹双亲为何还未奉养就早逝,也只是空怀悲伤而已;面对着眼前佳肴美食父母已亡不能享用,而徒然地悲叹流泪,那不是此生空留遗恨吗?
所以每天都要常想到父母养育之恩无穷深广,而我不可能永远拥有父母,那孝心自然就会感动而生。从前有位悼祭亡亲的人说:‘父母生给我那么美好的身躯,却不能尽孝道,而且这身体是仁慈双亲用血泪养育的,然儿女想要像乌鸦反哺尽孝时,双亲却已不在人世,只留下百年悲叹,空流伤心眼泪又有何用呢?’这些话听来让人深感悲切。还很幸运的你,尚未到此地步,就应赶紧克尽子女孝养的责任。
”
【嘉言一】宋朝的温国公司马光曾说:“我事奉双亲,没比别人孝顺;只是能不欺骗父母而已。对于事奉君王也是如此。”
【再析】尽孝大要有四种:一是树立道德,二是继承家业,三是保健身体,四是善养志气。这其中每个人际遇不一才能各异,主要随着自己本分能力,尽心尽力努力去做,使至诚之心确实流露在其中,直到此生终了眼闭为止,心中没丝毫遗憾,这也差不多可说已尽孝。
【嘉言二】罗先生曾说:“孝子事奉双亲,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烦恼心;不可使父母有惊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闷心;不可使父母有难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嘉言三】于铁樵先生说:“身为人子,完全要敬仰体谅父母期待儿女成功的心情。虽然人间的名利,并非人人一定可以得到。但是读书的士人,要刻苦埋头苦读;从事耕作的农人,努力在田园耕作;经营生意的商人,尽心去营运事业,将自己全身精力,放在所做事业上,使能达于可富可贵的地步。使父母在心中,常存一个可成为被封典(帝王时代父母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或可成为财主的梦想,这也是养志方法的一种。若是身为人子,让父母连一点妄想希望都没有,这会使双亲感到心痛。”
【嘉言四】温节孝先生说:“家里有老人健在,这是子孙福气。第一、可和从前亲友保持联系。第二、能使同乡里的人信服。第三、能使子孙听从长辈命令,僮仆遵守规矩。第四、平时能说些老祖宗的故事,或地方上前辈典范给我们听。第五、能和平调解少年暴躁脾气。第六、能帮助照料家庭一切琐碎事情。”
【嘉言五】王中书先生的《劝孝篇》说:“世上有种不孝子,空虚庸碌过一生,一点不念父母恩,这和生支枯木头,到底有什么两样。百骨尚未聚成人,须在母胎住十月,口渴就饮母亲血,肚饿就食母亲肉。胎儿将要出生时,母亲身心极痛苦,就像被宰杀一般。父亲在旁为母亲,悲痛辛酸而焦急;妻子对着丈夫哭,恐怕遇到难产时,就会身亡为鬼眷。
一旦看到儿出世,平安顺利且健康,又为自己而高兴,能够继续保住命。从此仁慈的母亲,日夜勤劳抚育儿。母亲所睡的地方,常是湿漉的竹席;然而儿子所睡的,却是干净的被褥。小儿睡得正安稳,母亲为怕惊醒他,四肢不敢有伸缩,整个身体潜浸在尿屎臭秽物之中;没有闲暇去洗澡,玉簪衣冠都横倒,形体容貌也不顾。
等到小孩能走动,又怕掉到坑洞井,当要开始走路时,又怕颠倒摔伤他。经过三年的哺育,血汗不知流多少,付出辛苦有万千。到了十五六岁时,脾气渐渐变刚强,行动举止难约束,朋友一邀就出游,放荡酒色纵所欲,从早到晚不回家;母亲从晚到清晨,倚门观望盼子归。儿子在外行千里,母心在家千里逐。
等到娶进美娇妻,就沉醉在鱼水欢,夫妻和乐无穷中。看到母亲的脸面,就像黄脸婆讨厌;看到妻子的颜面,就像美玉般喜爱。母亲只要骂一句,就带怒容眼出瞋;面对妻子百般骂,却只陪笑不为辱。母亲所穿是旧衣,妻子却穿新丝绸;此时不避人憎嫌,也不懂得会害羞,厌恶自己的行为。
父母成为鳏寡人,只有孤独守长夜。父母身体健壮时,就给他吃一碗饭;遇到生病的时候,就给他吃一碗粥。将他弃置空房中,就像寄宿过路客;如此这般的生活,将持续到死亡时,生命已如风前烛,随时都将会熄灭。此时父母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快乐,直到无常带走他,尸骨埋葬在山谷;灵魂飘浮到地府,有谁还会能想到,父母已受刑具缚,煎熬痛苦不自由?
父母刚刚才过世,兄弟为了争财产,早把双亲养育恩,抛到九霄云外去,都认为是自己福。大家都说这种人,甚连禽兽都不如。乌鸦受到慈母恩,还会懂得要反哺;小羊吸食母奶时,还知道要跪下来。劝告身为人子女,多读经典与善书;东汉黄香九岁时,就会懂得为父亲,夏天扇凉枕与床,冬天先温热棉被。魏晋王祥为母亲,生病想要吃鲤鱼,不畏寒冷而脱衣,卧在冰上得双鲤。三国东吴的孟宗,为母冬天要吃笋,竹林苦求而得筍。汉朝郭巨家极贫,为求专心奉养母,欲将儿子掩埋掉,诚感上天赐其金。东汉丁兰为尽孝,敬奉已故的双亲,请人雕刻亲遗像,早晚虔诚地祭拜。这些孝顺的故事,史册都有详细载;为何今天现代人,不学古人好风俗。
千万勿以不孝头,枉居人间屋舍;千万勿以不孝身,枉穿人类衣服;千万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五谷。天地虽然极广大,绝对不容忤逆子,应要及时提早改,忏悔以往不孝非;莫待上天诛杀时,再欲求情已太迟。”
【嘉言六】唐先生的《亲恩歌》说道:
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简衣裳;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
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尿屎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番极苦辛。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想他岁半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
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生得孩儿性气歪,任他情性使将来;
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
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唐先生《亲恩歌》的意思是说:我今还没开始说,眼泪已先淋淋流,想到爹娘养育恩,实在非常难报答;当然哀恸似断肠,也是无法谈得完,只好忍着断肠苦,说给大家听听看。只要说到怀胎时,其间所受的折磨,有如各种魔障煎,实在非常难度过;不要轻言产育时,没有吉凶事发生,有时面临生死关,安危只在一线隔,实在无可又奈何。
肚子忽然痛起时,赶紧叫人来帮忙,为我减换宽松的衣裳,是生是死实难料,只求老天帮帮忙。刚生下胎儿后,万一败血冲心,产后血晕,就会导致牙关紧闭,昏厥眼翻的险象。真正要从剪下胞衣后,平安经过了三天,才能算是活下来。娃儿撒尿拉屎时,经常弄得沾满身,腥臊臭秽真难闻,母亲却无半点嫌,频频换洗脏臭衣,说来实在很辛苦。只要听到娃儿哭,赶紧以手扶抱他。娃在一年半载内,母亲何曾睡好觉?大雪纷飞腊月天,亲暱抱着娃儿睡,就因担心孩儿醒,随时都要想吃奶,所以整夜打开衣,胸脯裸露在外面。
听到孩儿出天花,吓得心惊胆又跳,当时眼睛即翻黄,就从长出那刻起,整天何曾有心思,妄想尝得滴米汤。赶紧来到神明前,上香磕头心虔诚,声声祈求痘娘娘,务要慈悲来救助;只要求得娘娘应,哪怕磕得撞破头,流出脑浆都不惜。老天保佑很幸运,孩儿养到两岁大,依靠台桌和板凳,自己慢慢学走路,怕他不慎跌破头,牵肠挂肚不放心。若是生儿脾气拗,还要任他使性子,但却无论又如何,父母总是袒护着,而且还要对他说:乖乖这样乖乖喔!
儿子现在的头发,已经长到能披肩,转眼间在父母前,已是长大成人了,自己自由能出入;此时双亲的心情,非常心痛难割舍,乃是因为儿女们,不能常在己身边。虽然已用尽劳力,赚钱购置些田园,总是害怕仍太少,所以辛苦去拼搏,若非为了下一代,自己花得多少钱?当娘眼睛看着爹,爹也眼睛看着娘,为何整天在对看,脸色因愁而变黄?原来只是为儿女,年纪已到论婚嫁,两人相对眉深锁,同在一室心忧愁。回想点滴父母恩,都是令人难忘怀,谁又能够来描述,深厚恩情于万一?父母深厚的恩情,诗经蓼莪纵能述,只能隐约六七分!
【嘉言七】孝顺歌曰:
母氏怀胎十月时,高低踏步恐伤儿;子将此意终身记,正己尊亲两不亏。
医儿作热与颠寒,恨不抠心揠肺肝;父母倘然烦恼处,也须百计去承欢。
怒来吓鬼与惊神,一见孩提满面春;为子也须常若此,对亲莫带半分瞋。
抱儿教语学声音,笑骂爷娘也快心;他日堂前来听训,纵然责杖莫呻吟。
爷娘儿子莫分居,试看刑曹滴血书;更有不堪离异处,一声啼破脱胎初。
兄弟原来本一根,天生枝叶好扶撑;若思割裂分家计,便是推开父母恩。
富贵贫穷在此身,王侯仆隶不相因;劝君穷莫呼亲怨,富贵无忘生我人。
孝道常移夫妇情,劝君独认二亲明;夫死妇亡重嫁娶,那能亲没再投生。
父母原来树木同,那能免得落秋风;劝君尽力生时养,死后悲啼总是空。
七尺躯儿世上存,终天难报二人恩;劝君葬祭勤时节,常到山头扫墓门。
《孝顺歌》的意思是说:“母亲怀胎十月间,登高下低走路时,必须都要很小心,恐怕伤害到胎儿。所以身为人子女,应要终身都牢记,母亲爱护儿心意;既要端正己品德,又要尊敬老母亲,两者都不可亏欠。为医儿女热病、畏寒与癫痫,恨不得挖空心思,想尽所有的办法。所以如果是遇到,父母正在烦恼时,子女应想尽办法,也要让父母高兴。
父母因事而发怒,脸色吓鬼又惊神,只要见到孩儿抱,总是满面如春风;所以身为人子女,实在也该常如此,对于自己的双亲,不可心存半点瞋。抱着儿女教导他,学习语言发音时,就是儿女说错了,而有笑骂父母亲,此时父母听到了,也是觉得很高兴。所以来日长大时,到厅堂前来听训,纵受父母杖责时,切莫哀叫和埋怨。
儿子父母勿分居,不妨请看古时候,刑事部门在判验,亲子滴血报告书,至亲之血必凝结;所以可见至亲间,绝对不可以离异。自从母胎内初生,啼哭破膜而出时,兄弟本来同一母,都从一个根源出。同根树木的枝叶,可以互相来帮助,如果只想分家产,等于不顾父母恩。
此生富贵或贫贱,都要此身去承受,身为王侯或仆隶,都是自己造业来,那是怪不得别人。所以劝诫世上人,穷时切莫怨叹亲,纵然发达富贵时,也不可忘父母恩。
真正要尽到孝道,要将夫妻恩爱情,转来孝顺父母亲;所以劝诫世上人,独要认明双亲恩。丈夫死了妻子亡,都可重新再嫁娶;但是双亲没有了,就不可能再重生。父母双亲的身体,本来就是像树木,哪能避免像树叶被秋风吹落般凋零?所以劝诫世上人,尽力把握住机会,父母生前就奉养,等到死后再补救,追悔哭啼总落空。枉然拥有七尺躯,活在这个世界上,毕竟很难以回报,双亲似海的恩情;所以劝诫世间人,父母葬礼及祭拜,常到山头坟前去,打扫看顾存孝心。”
【嘉言八】金少嵩先生说:“从丧礼败坏来看,到今天已至极点。今人每件事情都不按照古礼,而在双亲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内,子女赶办婚事,更是违反常理。古代君子在父母死后居丧期间,吃到美好食物,都不觉得甘美;听到动人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平日生活起居不会安稳,在居丧三年内都是如此。现在居然有人忍心伤害伦理,反而依从在亲丧七七中嫁娶的陋俗。不在居丧时以干草为席土块为枕,却代以舒适的蒲席与竹席;把应服的粗麻斩衰服换掉,却代以文彩美丽的锦绣服。置父母丧礼于不顾,而只追求夫妻欢乐。这样合乎礼节吗?于心能安吗?为人子女若这样,简直就是大不孝;若父母教子女这样做,就是以大不孝来教子女。而且在凶丧期间行欢乐吉事,对夫妻双方都不吉祥;这种不良习俗,不知谁是始作俑者,至今已相习成风。甚至连知书达礼人家,也发生这种事情,实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这种坏风俗,实应痛切戒除。”
【嘉言九】沈龙江先生说:“为人子女事奉双亲,没有比送终这事更重大的了。若连此事都无法尽心营办,那就没什么事情可再尽心了。怎可因为兄弟多,就互相推卸责任;因而将父母丧事草率办完,导致日后后悔不已。我私自认为:为人长子有力量能独自办理,就应视为自己责任努力办好,不必再派其他弟妹。兄弟姊妹中,有能力办理的,也当视为自己责任,不一定偏要长子承担。人人各自尽心,争相努力去办,才是为人子女应有的态度。若心存依靠别人一分,自己孝心便有一分不能尽分。”
【分析】古时候办理丧事,主要是尽到哀伤,然而今人却不哀伤;古时行祭祀之礼,主要是心存诚敬,然而今人却不诚敬,这两者都不合乎礼仪。而且现今对于下葬,更是严重失礼,所以在此特别说明。
朱在菴先生说:“大夫去世三个月,士超过一个月,因故未能下葬,则不能改变居丧时的衣食,这乃是哀伤亲人,尚未有安稳归宿。今人因迷于风水说法,有些为贪求风水吉地,而一再拖延下葬时间;有些是下葬之后,又常怀疑风水不佳,而再多次挖葬。这些人从不思考古人卜地下葬的意义,这只是孝子慈孙重视亲人遗体,不要被风水所侵坏,不要被虫蚁所吞蚀,不要被农犁所伤及,不要日后变成道路,也不要建筑为城池,这些考虑就够了。怎可把双亲骸骨,变成祈求子孙福利的工具?所以说风水之事,不必刻意去贪求。”
有些人迷惑于葬地方位的说法,兄弟间为了各自的吉凶祸福而多起争议,长期互相牵连抵制;既已选好下葬时间,却又怀疑葬地方位。如此则是父母多生一个孩子,反使自己死后多一天暴露尸骨,他哪知道人的吉凶祸福,都各依其宿世所造因缘,这和山水又有何关?所以分房之说不必执着。
若对此仍执迷不悟,一遇到和名利有关,就会开始牵扯竞争,导致双亲尸骨久置他乡,一年又复一年,几乎无入土安葬希望。这样有时会遭水火之灾,而有被焚烧淹溺的可能,所以为人子女者,你能独自安心吗?又停棺择期下葬一事,万万不可放置太久,过久会被雨水淋湿侵蚀,又被太阳热气薰蒸,还没等到下葬,棺木就已腐烂。所以仁人孝子,对此也应当切实去思考。
【说明】分房:在风水之说中,认为双亲坟墓所葬之地点及方向,对下代的子孙长幼次第,有着吉凶祸福的影响关系。
【再析】古时候的孝子,像曾子读到居丧儿子应守礼仪时,常泪湿衣襟。闵子骞①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将后母安顿下来。老莱子②七十岁时,还穿彩装娱乐双亲。华宝③为了父亲临别说要回来为他加冠,等到七十岁还不加冠结婚以示对父亲的哀悼。韩伯俞④因受母亲杖责太轻,知道母亲年老体衰而痛哭。王裒⑤因为父亲被杀,只要攀爬柏树就伤心哭泣。郭平因为家贫,只好帮佣赚钱来埋葬亲人遗体。江革⑥也因家穷,为人帮佣来奉养母亲。这些人个个都具有至孝至情的精神,他们行为品德都非常高超,可作为百世模范。今再列举数例来告知世人,使大家都知道观摩效法。
【说明】
①闵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孝友闻于世。少时,后母虐待他,用棉絮衣服给自己两个儿子穿,而用芦花絮衣服
给闵子骞穿。父亲知道后,要把后母赶出去,子骞就向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才免于被赶走的命运,因而感悟。
②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生性至孝,年纪七十,常穿五色斑彩衣,像婴儿模样来逗双亲,使其欢笑。
③华宝:南北朝时齐国无锡人,父亲华豪在东晋安帝义熙年代保卫长安,华宝当年才八岁,父亲临走时对华宝说:“我会回来
为你加冠。”后来长安沦陷,华豪死了,华宝年至七十不结婚不加冠,有人问他,他却很伤心痛哭终日,不忍回答。
④韩伯俞:汉朝时梁人,非常孝顺,当时母亲用棍子打他,他大声地哭泣,母亲说:“以前打你,你都不哭,今日打你,为何
哭泣?”伯俞说:“以前打我觉得很痛,知道母亲还很健壮;现在打我不觉得痛,知道母亲年老体衰,所以哭泣。”
⑤王裒:西晋山东营陵人,博学多能,因父亲被司马昭所杀,终身不向西坐,以表示不臣服于晋朝。隐居教授学生,读《诗经
》到“哀我父母,生我劬劳”常再三地痛哭流涕,学生因而将“蓼莪篇”去除。
⑥江革:后汉临淄人,年少失父,遭乱背负母亲避难,数次遇到盗匪,都哀求而放过他,母亲死后,永穿孝服而不换。
故事一:《化书》①上说:“文昌帝君②在周朝初年,出生在吴会(今江苏吴县)地方,事奉父母非常孝顺。母亲在六十岁时,背部长出痈疽(血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恶疮,帝君以口吸疮三天,忽然口里吸满脓,吐出一看,外包薄膜像绵,白色脓乳如米粒,就是痈疽的根头,母亲才感到安适。
然而久病之后,母亲身体瘦弱,医师说:‘这是难治的久病,须用人肉来补救,以真气来补足真气,病体才能早日康复。’帝君于是在半夜,割下他的大腿肉,烹煮后给母亲进补。忽然听到空中有神明说:‘上天被你的真诚孝心所感动,所以延长你母亲寿命十二年。’果然病体就康复了。
帝君三十六岁时,父母亲都过世了,自己拿着畚箕铲子挖土埋葬,然后用土块为枕睡在墓旁,守孝三年。后来适逢洪水暴发,帝君就清心沐浴更衣,虔敬去守坟墓,日夜不停地诵读《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派重要经典),并恭敬地事奉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的天神)金像,祈求神明保佑,免于水患侵扰。等到大水退后,看到坟前原有溪谷已变高陵,约有一里多宽,从此以后这块墓地永免水患。
帝君过世后,上帝命祂当君山(今江苏江阴北)主神,有一世降生在张氏家中,事奉周宣王,和尹吉甫③为好友,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张仲(为周朝贤臣),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再析】现今很多读书人,每天都敬奉文昌帝君,但不知帝君得成圣果的原因,全都在祂能尽孝友之道,所以首先登录本篇,用来告诉读书君子。
【说明】
①化书:道教的书籍,为五代时谭峭撰写,又名《齐丘子》,分道、术、德、仁、食、俭等六化,共一百一十篇。
②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根据宋元道士依梓潼帝君降笔所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言梓潼帝君本是吴会间人,生于周朝,经七十三次转生,一直为士大夫。后来在西晋末年,曾降生在越之西,姓张名亚子,少年时操行异于常人,有隐遁之意;夜间独处一室,常自笑,全身发光,邻里惊异,纷纷向其祈祷,灵验之事颇多。后登仙籍,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
③尹吉甫:周朝房陵人,为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故事二:宋朝有位赵居先,父母年纪九十多,个性严厉又急躁;而居先夫妇侍奉双亲,非常勤劳又谨慎,都能以和谐态度来尽孝道,每天焚香祈求双亲平安健康,并想尽办法使双亲高兴,直到过世才停止。上帝看到他们夫妇,都能专心一意地克尽孝道,就赐他们七个儿子三个女婿,都高中科举。居先夫妇过世后,都登仙籍证仙果。
故事三:太和(今安徽省西北)人杨黼,辞别了母亲,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士,路上遇到一位老僧问他要到哪里。杨黼回答说:“去四川拜访无际大士。”老僧说:“不如去晋见佛。”杨黼就问:“佛在哪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就会看到一位身披某色衣服倒穿鞋子的人,那就是佛。”杨黼于是就马上回家。到了半夜敲门,母亲一听是儿子的声音,就很高兴披着衣服倒穿鞋子出来开门,就像老僧所说佛的样子。杨黼大惊,因而觉悟。从此就竭力孝敬母亲,并亲自注解《孝经》数万字;每当砚台快干时,忽然之间,水又盈满,大家都说这是杨黼孝心感动天地所造成。
【再析】弥勒菩萨①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意思是说:每家都有活佛二人,恼恨世人却不认识,不用彩金去装饰,也非檀木所雕刻;即是你现在父母,就是释迦、弥勒佛,如能诚敬孝养,何必向外求功德?)
明朝的进士冒起宗说:“六朝②时的高人名士,很多崇信《孝经》,有人用它来陪葬,有人用它来荐亡③。有病之人诵读,可使疾病痊愈;缠讼之人诵读,可使讼事化解;若是遭遇火灾,诵读可使熄灭。它不可思议的现象,实际就是如此。”
所以皇侃④每天诵读《孝经》二十遍,比照《观音经》的诵读法。唉!偏要舍弃现前佛,而去求助过去佛,岂不太违本意吗?若不肯念诵《孝经》,却为侥幸得福,而只求于其他经典,这连神明都厌恶。
【说明】
①弥勒菩萨: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菩萨本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弥勒(即慈氏)。
②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健康(今南京),合称六朝。
③荐亡:是为死者的亡灵念经或做佛事,使其亡灵早日离苦超生。
④皇侃:南朝梁国吴郡人,年少好学,师事会稽贺玚,为国子助教,听讲者常数百人。
【分析】《宝藏经》说:“能以孝顺事奉父母,天王帝释①就在你家中;能以孝顺奉养父母,大梵尊天②就在你家中;能以孝顺尊敬父母,释迦文佛③就在你家中。”所以睒摩菩萨④能割舍双目来救拔双亲,使得父母长久痼疾能一时痊愈。慈心童子⑤能发愿代受痛苦,使得燥热火轮能在瞬间熄灭,而不造成灾害。
极高品行能感动上天,真诚存心能感动诸佛,自古以来都如此,我们应要深信不疑。谈到归依佛教,自应遵守戒律、刻苦修行,又能引导双亲持斋守戒念佛,方才合乎如来教导宗旨,历代祖先才得进入天堂。归依道教的人,也应如此。而今世俗道士或僧侣,不能知此道理,还常对人说:“我出家是为救度亲人。”这正是欺骗自己。
【说明】
①天主帝释:指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
②大梵尊天: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经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
③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意即释迦族出身的圣人,为佛教教主。
④睒摩菩萨:乃释尊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名。依《菩萨睒子经》所载,过去世有一菩萨名为一切妙,见迦夷国有一长者,夫妻皆盲,孤苦无儿,然愿入山修无上慧,菩萨为助之,遂愿下生为其子,名为睒(读闪)。睒事亲至孝,父母尝渴欲饮水,睒乃着鹿皮提瓶至水边,遇迦夷国王入山射猎,误为麋鹿,而为毒箭射入胸中。睒大呼,王惊而至睒前谢罪,睒不诉其痛苦,仅忧其父母,遂托王奉养而死。王乃伴其父母至睒尸旁,父抱其脚,母抱其头,仰天大号,天帝释为其至诚所感动,以神药灌入睒口中,箭自拔出而复活,父母惊喜两目皆开。按:睒即释尊,盲父即父王阅头檀,盲母即母摩耶夫人,迦夷国王即阿难,天帝释即弥勒。
⑤慈心童子:根据《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卷一:“慈心代苦…慈心童子偶断母发一茎,堕火轮地狱,见诸罪者受苦无量,即立誓言,彼之所受,我悉代之。发是誓已,火轮即灭。”
故事四:唐朝的崔沔天性至孝,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治疗;奉事母亲三十年,非常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脱帽子和外衣。每当遇到美好时光宜人景色,他一定扶着老母亲宴乐欢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痛苦。后来母亲过世,崔沔伤心过度,身体憔悴导致吐血,从此终身吃素;他敬爱兄姊,就跟孝敬母亲一样,对待甥姪,好过自己孩子。所得薪俸都分给亲人,并且说:“母亲既已过世,我没有办法表达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时,最挂念哥哥、姊姊、外甥和姪子这四五个人;所以我应好好
厚待他们,这样做或可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即副宰相),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
【再析】唉!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真正的孝子,母亲在世时,能尽力使她欢心,母亲过世后,又能完成她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的人,对待兄弟姊妹,却和陌生路人一样。对待母亲的兄弟也非常刻薄,就如同对待于己无关的外人一样。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能不觉得惭愧而受感化吗?
故事五:吕升从小失去母亲,一直非常孝顺地侍奉父亲到百岁。因父亲年岁很大,频频便尿就与父亲同睡以便照料,每晚起来四五次照顾父亲小便,他对父亲能周备谨慎地尽到顺承的孝道。有一年遇到兵荒马乱,吕升背着父亲逃入山中,在半途中遇到强盗,这些强盗被吕升孝行感动而保全了他们。父亲平时很喜欢吃一种滋味香甜的杏子,吕升特别在家附近种植许多杏树,但却被邻居强占。吕升无奈,就写了篇疏文禀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马上谴责邻居,使他背部生疮告诉他说:“你要立刻把强占的杏地还给孝子吕升,背部毒疮才会好。”
又有郭悰(读从)已丧父,只有母亲还健在,常因无法尽孝道,满怀无穷的感叹。三十年来从不吃荤饮酒,早晚都为母亲健康虔诚祈祷,母亲年纪一百零四岁时,耳聪目明一点也不衰退,饮食正常身体更加健康。
故事六:从前有位杨乙,靠行乞奉养父母,所乞得的食物,虽然自己很饿,也都不敢先尝,必先奉养双亲。如果乞得美食,就跪奉给父母,并在旁边唱山歌跳舞助兴,以使父母高兴。如此孝养持续十年,乡人为其孝行感动,给他钱并雇他帮佣,他都不肯接受,说:“双亲怎可一天离开我呢?”双亲都过世后,杨乙乞得棺木,就脱去自己衣服为双亲入敛。虽在严寒冬天,也是光着上身,一点也不在乎。把双亲葬在郊野,他就露宿在棺旁,夜以继日地号哭。每年祭拜时节,都能供献祭品,未曾有所缺失。
故事七: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母亲年轻时出身贫贱;他的妻子曾骂婢女,使得母亲触景伤情很不快乐,迥秀因此就把妻子逐出家门。有人问他为什么把妻子休掉,他说:“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她事奉母亲,如果妻子不能和颜悦色尽心尽力事奉婆婆,在言行神色上有所违逆,这种媳妇我还能留她在家吗?”迥秀的孝心感动上天,在他家厅堂上竟然长出灵芝草。中宗皇帝还特别颁下诏书,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八:从前有位顾熊,因为家中贫穷,就到私塾当教师。他把每年所得礼金,全都交给父亲。由于父亲很浪费,学馆主人怜惜他穷,就把一年礼金合并一次给他,并且说:“你的父亲不知道,你可拿去购田地,为秋天收成作打算。”顾熊说:“我怎忍心为数石米,而改变平常对父亲的孝心?”就将全部酬金拿给父亲。后来生个儿子叫际明,在年少时就考取功名。
故事九:李琼娶妻生子后,就搬到母亲室内同住,夜里常起床十多次事奉母亲。母亲说:“你最近身体很衰弱,叫个婢女服侍我就可以了。”李琼说:“凡是母亲需要的,若不经我亲手处理,心中好像有所失落。”母亲于是就不再勉强他,由于他能这样做,所以全家没人敢怠惰。
故事十:汉朝时,上虞(今浙江余姚县西南)地方有位女孩叫曹娥,她父亲曹盱是庙里的巫祝。五月五日端午节那天,他到江边迎神,一不小心坠入江中淹死。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她遍寻父亲尸体,但都没下落,于是就沿着江边一面找一面号哭,经过七天七夜,最后竟跳入江中。到了第五天,曹娥背着父亲尸体浮出江面。远近的人看到后都十分震惊,上虞县令度尚就将此事奏报朝廷。皇帝因而下诏,表彰曹娥孝行,并为曹娥在江边建立祠堂,至今仍然享受众人的祭祀礼敬。
故事十一:宋朝的吴孝妇,丈夫早死又没儿女。但她事奉婆婆非常孝顺。婆婆年老且眼睛有病,想到媳妇孤单一人,就想招一个义子来当她丈夫。吴孝妇就哭着向婆婆说:“自古以来,烈女不事二夫,我自应竭力奉侍婆婆,还请婆婆放心。”吴孝妇就到乡里为人接麻线抽蚕丝,赚钱来供养婆婆。有时得到好食物,必会藏在怀里带回家给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饭还没煮熟,恰巧邻居妈妈有事喊她出去,婆婆担心饭会太熟,就想把它取出放在盆中,因为眼睛看不见,就把饭倒进污桶内。吴孝妇回来,看到也不问,就赶紧向邻居借些饭来给婆婆吃,然后把弄脏的饭洗干净,蒸过几次后自己吃掉。
有一天她忽然梦到两位仙童,驾着云来到家中,手里拿着文件对她说:“我们奉了天帝玉旨,来召吴孝妇晋见。”就把她带到天宫晋见天帝,天帝对她说:“你只是一个村妇,能如此勤苦尽心地事奉婆婆,实在令人钦佩。因此特别赏赐你一千文钱,拿回去供给你们膳食之用,从今以后,你再也不需去做佣工挣钱养家了。”说罢就命两位仙童将她送回。吴孝妇一梦醒来,发现床头果然放着一千文钱,而且用完之后,床头又再会有一千文,如此周而复始,绵绵不断供应。
故事十二:从前有位邱铎,将母葬在凤鸣山的高原上,哭着说:“邱铎自从生下来,就不曾离开母亲,现在母亲过世了,怎可将尸体弃置在无人居住的大土堆中呢?”于是就搭建草庐,住在墓旁陪伴母亲,早晚供上食物祭祀,有如母亲在世时。当寒冷没有月光的晚上,悲惨的风声飕飕地吹过,邱铎恐怕母亲寂寞,所以经常巡视坟墓四周,大声哭号说:“母亲您不用怕,儿子邱铎在此。”其地常有老虎出没,听到邱铎哭声,就赶快走避,大家都称赞邱铎是真正的孝子。
故事十三:明朝时有位吴璋,年少时就失去父亲。在成祖永乐年间,刚好他十岁那年,母亲陆氏奉朝廷惯例,被选入宫中,并分配到亲王府随着亲王分封到广东韶州(今曲江)。吴璋听到消息后,激动得痛哭流涕,毅然就离家而去,寻访母亲下落。在他所乘的船上,设置观音像礼拜,祈求能见到母亲,发心真诚恳切,哭声非常凄惨。在中途罹患痢疾,一天上百次厕所,身体虚弱昏迷时,仍然不停呼叫娘。
到了韶州,才知母亲又被改封到江西。再从陆路走往饶州(今江西鄱阳),在沙砾中奔走,使得两脚肿痛而倒卧郊野。有位道士自称姓焦,取出药膏敷治其伤口,立即痊愈。当他翻过山岭时,遇到黑蛇咬伤脚,因而倒卧地上,又见焦道人来到,以药膏为他敷治,疼痛立即就停止。当晚住在野外人烟稀少的村落,第二天天未亮就出发,遇到下大雪,只好在古庙休息。忽然焦道人又来,安慰他说:“为了寻母而忘身,竟到如此地步,真正是位铁汉!”于是拿饼给他吃,顿时忘了饿与冷。
到了饶州,寻访得知母亲所住的王府,就写信启奏亲王,希望能求见母亲,却没得到允许。于是就在王府中租间屋子,在卧室中写“思亲”两个大字,并在两旁写一对联:“万里寻亲,历百艰而无悔。一朝见母,誓九死以何辞。”(意即:从万里远来寻找亲人,经历百般艰难而绝不后悔;只要有天能见到母亲,发誓九死一生也在所不辞。)后来吴璋被允许到养赡所看他母亲,这时母亲已病危,昏迷之间,不知儿子在面前。于是吴璋焚香哀求上天帮助,并割下自己大腿肉煮稀饭让母亲进食,母亲于是渐渐甦醒,抱着儿子放声大哭。亲王听到这个消息,很赞叹吴璋的孝顺和贤能。于是召见他,并赐给他金钱锦帛,命他扶持母亲回乡。后来他的儿子吴洪,孙子吴山,都当到刑部尚书,到如今子孙仍不断考中功名当大官。
故事十四:从前有位刘洵直,童年时父母就过世了,洵直哀恸号哭,差一点就昏绝。之后,他苦心努力读书,常读到半夜时分。曾经有个晚上,叔伯听到他哭声甚为悲哀,就问他是何原因?洵直说:“我读《马周传》时,看到他说少年即失去父母,而无法尽奉养孝道,因受到感动而不能自止。”叔伯也感动地为他悲泣,刘洵直后来考取功名。
【说明】马周为唐朝仕平人,非常好学,善《诗》《春秋》,太宗时官至中书令。
故事十五:张汤和杜周都是汉武帝时喜欢用酷刑残害百姓的官吏,然而他们两人的儿子,为人都极其平和宽恕,所以班固(为断代史之祖)在撰写《汉书●酷吏传》时,特别宽恕杜张二人之恶行,因为他们有如此宽恕的儿子。张汤儿子张安世,当了三十年的官,待人忠诚有信用,处事谨慎又忠厚,勤于处理国家政事,经常隐匿他人过失,办事一定从宽处理。
杜周儿子杜延年,辅佐秉政的霍光,霍光常用严刑峻法,延年常以平和宽恕来辅佐。他看到国家自汉文帝之后,过份奢侈虚耗,多次对大将军霍光说,应要提倡孝文帝时的节俭宽和政策,以顺合天心适应民意,霍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张安世官位当到大将军(高级军事统帅),被封为富平侯,后代子孙都袭承他的爵禄,曾孙张纯当了大司空(掌管全国土木工程)。杜延年也因制定良好政策的功劳,而被封为建平侯,后又升任御史大夫(掌管法令),儿子杜缓也继承他的侯爵禄位。
【再析】在《礼记●祭义》上,曾子说:“即使是烹煮美味的食物,试尝后而奉送给父母吃,这不算是真孝,那只是供养而已。君子所说的孝道,必须让全国的人都称赞说:‘希望我也有这种儿子。’那才是真的孝。”谨以此例来劝勉孝敬双亲的人,能修善以弥补前人过失。
故事十六:宋朝韩忠彦为韩琦长子,韩琦为人公忠体国大公无私。韩忠彦当宰相时,免除穷人积欠的赋税,使流落在外地之人,得以回家团圆生活。并起用有名的贤流参政,使得国家安定百姓受益。邓洵武(宋成都双流人,官拜少保,封莘国公)说:“韩忠彦善于继承父亲的志愿。”
又范纯仁为范仲淹的次子,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范纯仁当庆州(今甘肃庆阳)知县时,因替百姓伸冤而触怒上级,当他被逮捕时,有数万百姓遮马拦道痛哭流涕。纯仁历任谏议、枢密等官职,最后当到宰相。一生当官共被罢黜三次,又三次重回官场。任职期间,常以宽大胸怀,广宣主上仁德,不暗中记人过错。当他病危时,还为辩明宣扬仁德、不可诬谤他人之事而念念不忘。死后被追谥为“忠宣”,皇帝并在碑额上写说:“世济忠直”(世代以忠直济事),来表达对他的尊崇宠赐。
韩忠彦和范纯仁二人,都能如此善于继承先父遗志,比起那些以恶行事并无才德,已经侮辱祖先的人又如何呢?
【再析】《礼记》上说:“父母虽然过世,临到将行善事时,想到会为父母带来美誉,就要立即去做;遇到想做坏事时,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要立刻停止。”又说:“父母过世后,要谨慎自身言行,勿给父母留恶名,这可说是能有始有终行孝。”
由此可见,不论父母在世或去世,唯独保持心地纯净善良,才是尽孝道。况且双亲如不在,真能此处下功夫,就可尽到孝道。如果亏损身体让双亲受辱,以致受他人憎恶,就是大不孝。
故事十七:明朝杨士奇为四朝元老,功劳很大,受到皇帝优厚宠赐。但他儿子杨稷,仗着父亲权势无恶不作。士奇非常溺爱儿子,却不知他在外面为非作歹。直到被害者连续上奏,控告杨稷已犯下杀害数十条人命的大罪,皇上就将此事交付司法处理,特别颁旨慰问杨士奇说:“你的儿子既已违背家训,又干犯国法;朕不敢徇私,请你以国法自行处理。”士奇不得已就把儿子论斩,从此他的声望因而大大受损。
【再析】谈到杨士奇以一介书生的身分掌理国家大事,然而他的儿子杨稷却以宰相儿子的身分犯罪被处死刑,非但败坏家声,更让父母蒙羞,真是死有余辜。那些骄贵人家子弟,依恃父亲势力而横行霸道的,看到这个例子,能不觉得恐惧吗?
故事十八:程恶子是顺义(今北京市东北)人,生了一个儿子,非常喜欢。但是他个性凶暴,对母亲很不尊重,母亲已经年老,却常受其打骂。有一天,母亲抱小孩不慎掉到地上,孩子头部受伤。恶子回家时,认为母亲故意害他儿子,就非常凶恶地怒骂母亲。母亲非常害怕,就逃到女儿家中避难。过了几天,恶子怒气还未消,就在怀里藏刀,假装去迎接母亲,说:“孩子伤已好了,可以赶快回家。”母亲就跟他回家,到了半路荒野处,就拿出刀子刺进母亲腹部,但刀子反而刺进自己胁下,肚肠流了满地,不知是何原因,刀子却会反向刺进。他的尸体埋了几次都又暴露出来,最后全被乌鸦野狗吃掉了。
故事十九:张义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诚地向上天忏悔已往所犯的罪过。有一天,他的魂魄忽然被鬼卒摄到阴间,判官就出示他行恶记录的黑簿。黑簿中所记罪恶,大都已经消除,惟独剩下一件恶事没清除。就是张义在年少时,因受到父亲责骂,而以凶神恶煞的眼光反看父亲,这才知道不孝的罪恶,很难忏悔消除。
故事二十:罗巩在做太学生时,常为前途向上天祈祷,希望上天能赐给他美好前程。有一天晚上他梦到天神说:“你已得罪冥府规律,最好赶快回家。”罗巩不明白,就向天神叩问是何原因。天神说:“你的父母亲还没下葬。”罗巩说:“我上面还有哥哥,为何只独独入罪于我呢?”天神说:“你是读书人,应该知道礼义,而你哥哥则是庸碌无知的人,不足以责备他。”说也奇怪,罗巩这一年果然就死了!
【结论】孔子在著作《孝经》时,每晚必在头发上插支淡青色的笔,穿着大红色单衣,面向北斗星,弯身沉思很久才下拜。曾子则抱着《河图》、《洛书》,七十二位学生也都跟随着,大概在祷告和写作《春秋》时也都如此。有一天晚上,忽然有道黑气从北斗星下来,直接落在香案前,散开后才知道,是上天深微意旨,且这微旨圆满孔子的心量,而成为万世人伦最高的准则。
《孝经》共有十八篇,其中委婉道尽人子如何孝顺双亲的方法,所谓在平常饮食生活习惯中,时时不可有些微的偏离。世间的读书人,怎可因《孝经》未列入开科选士的科目,就把它遗漏而不讲解呢?如今谈到孝道,就要追根到孔子,然而推测他著作《孝经》的本意,大概是希望日后的读书人,都能身体力行,以助宣导教化,振兴颓靡风俗,这真是用心良苦而深切到极点了!
延伸阅读: 友悌。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