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December 2024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解释】哀怜孤独的人,周济鳏寡的人,尊敬年老的人,关怀年幼的人。

【分析】于铁樵先生说:“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怜愍周济尊敬关怀等举动,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现。如果不是天下最凶狠的人,没有人会把凌辱孤独、逼迫鳏寡、欺负老幼当成乐趣。然而周文王的施政,也不过是说:‘哀此茕独。’(要哀怜孤单无依的人)。孔夫子的志向,也不过是说:‘老安少怀。’(让老年人得到安心,让幼小的人得到关怀)。为什么呢?因为善心很容易生起,但要使善事得到满意则是很难。没有能力的人,本来就要尽一份心意;有能力的人,就更应切实去做哀怜周济的事,并亲切地去完成尊敬关怀的工夫,不可只是嘴里说有心来搪塞责任。
白太傅的诗中说:‘春天的时间都很短暂,而世间苦恼的人总是较多。’又说:‘对物的感情,开始时值得怀念;对人的情意,到老时更觉仁慈。’仁者的言词,让人阅读后,总是觉得很和悦。”
所谓“孤”,是指尚未长大成人,亲人早已过世;有的母亲死了父亲再娶,有的父亲死了母亲再嫁,更甚的是父母双亡。远离父母的关爱孤立无依,不幸到这种地步,真让人无法忍受;就是路人看到,也生怜悯之心,何况朋友亲属及宗亲,更是难以忽视。
所谓“矜”,即哀怜。主要是以诚心去哀怜养护教育,使他在无依无靠时得到依靠,无所寄托时得到寄托,直到他成家立业为止。这样可以深植厚德,并能安慰那些人祖先的幽魂,所获福报匪浅。

【附慈幼局办法】
大宋朝所属郡县,均设有收养弃婴的慈幼局。凡是贫穷家庭子女愿意送养的,可送至慈幼局,局里设有乳母负责养育;没有子女的人家,也可到局领养。所以在荒年时,没有小孩被抛弃。宋朝对哀怜孤儿政策,能够如此善尽责任。
至今仁慈风气,仍然广为流传,喜好行善的人很多。在京师、扬州、苏州等地,都建有育婴堂,办法则更周详。能广聚各方资助,设置大空房一处,四面筑有高墙,在厅堂中,床铺灶火食用物品一概俱全。前面设置小门闩住,男人不得进入,并选择老练诚实严肃刚毅的人守护。贫家妇女身体肥壮有小孩愿为乳母的人,可让她带着小孩住在里面,按照工作给她食粮。
大门外设有一面大鼓,让那些生了小孩怕人知道的,可将小孩放在竹筐内,将其姓氏和出生年月日作成标签插在上面;等到入夜无人时,将小孩送到门外放在地上,搥击大鼓一声,堂中人听到鼓声,就会出门抱小孩,而那送来的人则已离去。这是考虑到这种人会怕惭愧或怕惹祸,不想让人看见。
小孩到了堂中,就以喂奶之人为母亲,而以他的姓当名字来称呼;这是恐怕日久忘记,孩子多了会生错误。并聘老成的小儿科医生一人,为小孩诊断疾病。又设置一处义冢,让夭折的人能即时殡敛埋葬。另外雇用勤劳的妇女二三人,在小孩断乳后,马上给她抚养;一位妇女可抚养几个小孩,这是要让后来的小孩能有人抚养。乳母在停奶后离开育婴堂,如果她喜欢所哺乳的小孩,可让她带走。
小孩到五六岁时,看他资质高下,分别予以教育。在堂外另设一处启蒙学校,聘请一位老师。男孩中较俊秀聪颖的,就教他读书;较愚鲁的,就命他负责堂中、馆中的打扫工作。女孩长得端庄好看,乳母就引导学习家务,教她缝补刺绣;较笨拙的,也要命她打杂。
男孩到十岁以后,就不许再入堂中,这是为了避嫌。有些小孩送给没生孩子的人家当子嗣,有些送给庙寺僧道当侍童,有些送给富有人家工作;随其才能而发放,随其缘分而托付,不收取任何身价,也不怕流离失所,虽做极卑贱的工作,总比饿死夭折要好。
如果才气出众异于常人,将来自己能成家立业,那就没有育婴主人的责任了。如果年纪稍长能够谋生、娶妻成家的人,就娶堂中女孩为妻;并教导他不要再和他姓的人结婚,以表示不忘本。
女孩不到十五岁,不可出堂门。到了十五岁,则嫁给街市平民,聘金只要能买些衣饰用品即可,如有剩余,就归堂中公用;不可嫁给读书当官的人,也不可卖给富家当婢女,因为自己出身的好坏无法考查。如有姿容姣美女孩,富人要纳为妾则拒绝,不可破坏规矩;不要假借可以多得些聘金,做为堂中使用公费。
在诸多善信当中,推举忠诚公正精明、老成练达而又较空闲之人,负责总管此事。凡是男女离开此地,钱财进到堂中,以及平时琐碎事情,无不检查清点;并在大门旁边设置一个柜子,等来往好义的人,无论施舍一文钱或一把米,都要详细登记。而此规模已形成,行善因缘渐广阔,一直永远做下去,可以持续不废除,这就和参赞天地化育是同等的大善事。
但其间最困难的,就是聚集资金。然而大县弃婴较多,所付费用也多,善心人士也多;而小县善心人士较少,弃婴也少,所需费用也少。喜欢做善事人人相同,只要二三人带头提倡,没有一个地方不可行。天下不怕没有有能力的人,最怕没有能发大宏愿的人。所以在此详述这些状况,以便好善乐施的人有所选择。

故事一:宋朝的叶梦得说:“我在许昌(今河南中部)当官时,有一年发大水,无数灾民浮尸到处漂流,就奏请朝廷以常平法来赈灾救济,救活了十几万人,只是没办法救助弃儿。偶而问起左右没小孩的人,为何不收养弃儿呢?他们回答说:“想要孩子的人很多,但怕丰收的时候,小孩已经长大,父母又要来相认领回。”’因而想办法,规定凡因灾难或受伤,遗弃小孩的人家,其孩子一经他人认养,父母就不可再要回小孩;于是制作数千份凭证,印发给官府内外有关单位。
凡是收养孩子的人,自己说明由来,记明于凭证上,约略在户籍登记一下,收养较多的人,可以得到奖赏。而且将平常所剩余的粟粮,斟酌分配给穷人当资粮。事后计算凭证,共有三千八百人,这是为人父母官所应知道的。
自从起兵平乱以来,有些为了躲避战祸,潜藏在杂乱草林中的人,大多怕婴儿哭啼,难免受到杀害,所以躲避盗贼的人,大都丢弃婴儿不顾。有些人教导他们,捲绵球放置在婴儿口中,约略使他满口而不会闭塞呼吸,再放些许的甘草末,并浸润适度的水,使在咀嚼时有甘草味;小孩口中有这种东西,自然不会再发声,而且绵球柔软又不伤口,因而将此法刻在木板上,公诸于路上,婴儿得以存活的很多。这是遇到动乱时,人们应要知道的。”

故事二:宋朝的张孝基,娶同郡富家女,当了富人的女婿;而富人只有一子却不肖,被逐出家门。等到富人生病,临终前将所有财产交付孝基,后来富人儿子当了乞丐,孝基怜悯他孤苦无依,因而问他说:“你会灌溉田园吗?”他说:“不管做任何事,如能得到食物吃就很幸运。”孝基于是收留他。不久又问他说:“你能管理仓库吗?”回答说:“能做灌溉田园工作已很幸运,如能管理仓库则更幸运。”于是就叫他管理仓库。孝基暗中观察他,认为已很诚实,不会故态复发,就将全部财产交还他。
孝基死后,他的朋友在嵩山(今河南省)旅游时,路上遇到旌旗满佈,有护卫骑马像保护大官的队伍,他暗中偷看车上的人,原来是孝基,就作揖问他缘故,孝基说:“天帝因为我能归还财产,不欺骗孤子一事,命我主管此山。”说完就不见了。

故事三:周朝时,鲁国有一位人称“义姑”的妇女,当齐国军队攻打鲁国时,她抛弃怀中所抱婴儿,而抱起手中牵着的孩子。齐军问她说:“你所抛弃的孩子是谁?”妇人回答说:“我的儿子。”齐军又问:“那你现在手中所抱的孩子,是什么人呢?”妇人说:“是我哥哥的儿子。”齐军说:“你为何抛弃自己亲生的儿子,而去抱你哥哥的儿子呢?”妇人回答说:“儿子对母亲而言是私爱,但姪子对姑妈来说则是公义;若是违背公义而偏向私爱,因而弃绝哥哥所留下的孤儿,我是不会去做的。”齐军就说:“鲁国的郊外,居然还有妇人在持节行义,更何况是国君呢?”于是就撤军而回。鲁国国君听到这件事,就赏赐她礼物,并称她为“义姑”。

【再析】鲁国的妇人能够放弃私爱而存活哥哥的遗孤,更因为她的一席话而免除了一场战争,保住鲁国的安全。然而今日自称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人,遇到国家危难时,反而违背道义、茍且偷生;他们看到鲁义姑的行为,能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四:蜀汉(三国之一,刘备所建)时有位张裔,少年时就和杨恭很要好。后来杨恭死了,留下一个孤儿不到几岁,张裔恭迎杨恭母亲和孤儿来家奉养,等到孤儿长大后,并为他娶媳妇,购买田产房屋。当时的人很称赞他的义行,后来当了益州(今四川晋宁县东)太守。

故事五:沈嘉谟是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当他父亲在门下省(掌管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当官时,他在乡里中好行道义之事。有一次,同一县邑中,有一姓顾的小孩,刚满十岁,就失去父亲,然而家业颇为富饶。当时适值盗匪作乱,县令集合当地有权势的人家,商议推举发给军队粮饷的大户。众人都说,不如叫顾子去服役,唯沈公失望地说:“以这样幼小的孤儿,怎受得了这种劳役折磨?”
众人都说顾子有很多仆人可以担任,沈公说:“我正忧虑他仆人强悍,恐会用此繁重劳役来要胁并欺凌幼弱主人,那家庭马上就破碎了!若一定要顾家小孩服役,我愿意代替他。”于是欣然地将自己名字登录上去。在战事发生这几年,从不连累顾家儿子。整个县邑的人都赞叹他的义行。

【分析】所谓“寡”,是正当壮年,丈夫忽然死去,形孤影单,举目无依无靠;何况所生儿女都还幼小,很多事情尚未完成。这就是孟子所说:“穷困痛苦无所诉苦的人家”。
所谓“穷”,是极的意思。遭遇灾变到此地步,不就是穷困到极点吗?想向人诉说,又有谁肯听,不就是没倾诉的对象吗?
所谓“恤”,就是周济、扶持。要养育他的身体,成就他的节操。人生在天地之间,只有寡妇最痛苦。太年少就有受人强暴欺凌的担忧,太富裕就有被宗亲吞噬的可能;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又有谁来怜悯?太贫穷则衣食无着落。至于没有儿子而守寡,又立志守节的妇女,更是难能可贵;如有人能怜悯周济她,就足以感动九天上帝,感通三界鬼神,怎可说只是小恩惠而已呢?

故事六:明朝金陵(今属南京市)有位杜环(工于书法,官至太常侍丞),他父亲叫杜一元,和常允恭很要好。允恭死了之后,他的母亲年老没有依归,独自冒着大雨到杜环家中,当时杜一元已经死了。杜环很惊讶地问其原因,常母哭泣地告诉他,杜环也跟着哭泣,把她扶到座位上向她礼拜,并且命令家人,要像自己的祖母一样侍奉。常母的个性很急躁,稍有不如意,就会斥责怒骂,杜环都顺从她,侍奉她更为谨慎。在她生病时,亲自侍奉汤药,常母临终时说:“我拖累了你,希望你的子孙,都能像你一样。”当常母过世时,杜环殡葬都尽到礼数,并且每年都到墓前祭拜,当时的人,都称他是“高义”的人。

故事七:南阳(在河南省西南)的朱晖和张堪是同县人,在当时张堪的善政为人所尊重,有所谓“张堪为政百姓欢乐无穷”的说法。张堪在太学中见到朱晖,以朋友之道来接待,牵着他手臂说:“以后我死了,希望妻儿能托你照顾。”
朱晖因张堪是前辈又德高望重,所以不敢回答,此后未再相见。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妻儿贫困,就分送衣食给她,朱晖儿子感到奇怪就问:“父亲和张君不常来往,为何突然这样做?”朱晖说:“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已深信于心。”朱晖后来当临淮(今安徽凤阳县东)太守,也有很好政绩,受到百姓歌颂,官当到尚书仆射。

【再析】谈到今日孤寡无依的人还有很多,怎能完全像前述诸公所做怜悯周济存养的行为?在此奉劝有志于此的人,能倣效周济寡妇庙会宴请施主的方法,来劝募朋友出资;可按月或按年来收,聚集有钱人家所捐资金,并勤访孤寡贫困人家,按月依其需求供给,这本来就是一件大阴德。而不能这样做的人,也可就其所见所闻,随各人能力去做,这不也是仁德善事吗?但恐怕有此存心的人,常受那些怀疑者的闲言闲语所阻止,所以有智慧的人应想出好方法来筹措办理。

故事八:宋朝的赵康靖公,七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励志教他读书,后来考上科第成为翰林学士,赵公请求封赏其母,宰相说:“你离皇上大封的日子不远了。”赵公说:“我守寡的母亲已八十二岁,早晚随时生命不保,我希望她赶快得到封赏的荣耀。”宰相就答应他的请求。
又有一位李筠,三岁时父亲过世,有人诱使他母亲再嫁,他母亲愤怒地骂说:“夫妇之义本是天伦,死生乃造物主决定,我宁愿饿死,怎可再嫁呢?”于是坚持守节,教导儿子,后来考上科第。

【再析】呜呼!像这种人,神明和世人都很尊敬,所受善报也很优厚,这是敬重人伦的因素,难道只为儿子富贵吗?说到守寡不可轻视,乃是本来的道理,而此地又再提出训勉,目的是让寡妇知道有所遵循而自立自强。而身为孤儿也不可自暴自弃,应知历史上孤儿成就大器的非常多。例如宋朝张士逊,小时贫穷又失父,竟能苦心立志,后来当到宰相。吕诲自小富贵,但是父亲早死,他就潜心修养读书,当上御史中丞后,大家才知道他是吕惠公(吕瑞,宋太宗时宰相)的孙子。
其他像宋朝的刘贽、欧阳修、陈尧佐等人,都是年幼失父努力求学,官位当到宰相,这才足以稍微报答寡母坚守贞节的辛苦。此处一再劝勉,心意至为真切。

【分析】“老”,是表示年纪大的人,经历世事已久而且经验丰富。所谓“敬”,是以诚意来表现爱心,尽到安养快乐的责任;或能做到在每一念间每一事中,都不敢轻慢,也是尊敬。
古时候,长寿在五福之先,而且老人又接近父辈,一定是前生已种下相当根基,今世又肯积德的人。况且老人做事通情达理,正是我们学习的模范,可从他身上得到不少助益,怎可怠慢呢?但世间的人认为,老人头脑昏乱行动不便,不是讨厌他,就是侮辱他,有谁肯小心钦敬地奉养?不知俗语说:“尊敬老人,到老才会受人尊敬呀!”
宋朝的杨大年在二十岁时就考中状元,和周翰、朱昂同在皇宫做事,周翰、朱昂两人年纪都大了,杨大年常轻视侮辱他们。周翰说:“你不要侮辱我年老,总有一天你也会老。”朱昂则摇头说:“不要这样没礼貌,以免将来人家侮辱你。”杨大年果然壮年就死了。

【再析】我希望放荡不羁的年轻人,读到这个证案时,要赶紧悔过重新做人,且要心存厚道;凡遇老人,要心存平等,不论富贵贫贱,务要拿出自己一片爱心来尊敬,须知眉发斑白的老年,将来自己也有分。

【嘉言一】太祖告谕礼部(从前的六部之一,掌管礼秩及学校贡举之法)说:“尊奉年老的人,可用来教导晚辈尊敬之道;事奉长上,可用来教导儿辈孝顺之道。虞夏商周四朝,无不尊崇年高者,原来敬养老人的礼仪尚未废除;所以国人才能盛行孝弟之道,风俗才能淳厚朴实,政治才能兴隆平顺。你们要将我的命令传达诏告天下。”

【嘉言二】《华严经》说:“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悟心,使能圆满具足一切智慧,寿命永续,无有穷尽。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具足修行,得到脱离生老病死的妙法,一切灾难毒害,不会损伤他们的生命。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具足成就无病无烦恼的法身,使得寿命长短自在,能够随意去留。希望所有众生,能获得不老不病的妙法,生命永住,勇猛精进永不退转,早日证得佛果的圆满智慧。”

【再析】由此看来,年老之人,就像黄昏日落西山的景象,在世时间有限,如果还不急速修行,又怎能累积西归极乐世界的资粮呢?

故事九:王彬从小多病且很瘦弱,自己预料寿命不会很长,凡是见到老人都非常恭敬羡慕。经过王彬家门口的老人,身分虽然贫贱,他也必会起立致敬;走路时,遇到老人也一定让路。后来病体渐愈,体力愈来愈壮,寿命活到九十三岁。

故事十:隋朝时有位僧人,年纪已有一百多岁,能深入理解《法华经》微妙深奥的义理,曾告诉大众说:“贫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父母一样,事奉他们,就如同事奉菩萨一样;凡是可以让我尽力时,我没有不尽心去做。贫僧今生能通达佛法真义,又能活得长寿,这都是因为尊敬老人所得的福报。所以希望大家不可欺侮老人,以致损福折寿。

【再析】说到在世间的名利场中,就像弹指一样很快便会过去,还是应在自己本性分上下些功夫;否则就是空来人间浪走一回,那就太可惜了。这对于诸佛所教导“愿我寿命长,勤行一切善;愿我福德盛,广济一切人”的训示,全都错过了,实在很可惜!少年人真是悲叹啊!只知道仗着自己才华,轻视侮辱老人;却不知寿命是上天所赋与的福报,而老人则是国王所尊敬的对象,人纵有很多才华,但也很难能达到长寿的地步啊!”

【分析】宋朝时有一位吴元嗣,一家门中八、九十岁,及百岁以上的人共有八人,皇帝问他何能致此?乃是多世以来以义理聚居不曾分离的缘故。所以皇帝下诏光耀其门楣,而且恩赐也很优厚,异于常人。
曾经考究古代礼遇官员安置养老的设立,在尧舜时代就有,到夏商周三代还尊崇沿用此一制度,而且详细记载于《礼记》之类的书上。
孔夫子说到他志向时,也说:“要让老年人得到安心。”这是说明国家制订的法典,和身为百姓的孔夫子心中的希望,两者都明确提及对老人的安养,怎可说他人家中的老人,和我们没关系,就对他不尊敬呢?
所谓“幼”,就是还不懂事的儿童。所谓“怀”,不只是爱护他,还有置于怀中保护的意思。当人家的长辈,知道保育关怀幼小,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有一种人遭遇不佳,困苦可怜,如前妻的儿女,异母的弟弟,偏房或婢妾所生的孩子;这些人如果受到长辈倚老卖老仗势欺人,造成孤立无依,惨遭横逆毒害,真是悲惨而令人同情。
以此情形推衍,其他人家的幼小,及奴婢贱役的孩子,都要多加关心怜悯,不应分别彼此。至于要以计谋侵吞家产,就是那些为人长辈、为人兄姊、为人入赘女婿的人,经常有不慈不义的行为凌虐幼小,甚至用虚假掩饰手段提出诉讼,伪造契约,暗中嘱咐仲介人作伪证,贿赂官吏伪造文书,使他们求诉无门,甚至还暗中谋害人命。
从前唐朝的李知本一家人,子孙有一百多人,长幼之间处得非常和睦。唐朝的阳城兄弟,虽然孤苦贫穷,却能相依为命,前辈的人能如此用心,实在足以让我们效法。

故事十一:唐朝的元德秀,家里非常穷,哥哥又早死,留下一个才满月的孤儿。接着嫂嫂又死了,孩子没有乳水可吃,德秀日夜抱着哥哥的孩子哀号,就用自己乳头让小孩含着;这样经过十天,乳头竟有乳汁流出,孩子因而得以长大。

【再析】这件事看起来好像很偶然,但是由此可知,“怀幼”的确是深合天心。孔子说:“少者怀之(幼儿要受到关怀)。”孟子也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幼儿,同时也要照顾他人的幼儿)。”古圣先贤的垂训,实在是至理名言,做人家长辈的人,为何不好好体会呢?

故事十二:刘彝在虔州(今浙江丽水县)当知县时,百姓因为饥荒被迫弃子,刘彝即出示榜文公告,召人收养弃儿,每日发给广惠仓的救济米二升。他每天命僚属将弃婴抱到官府看护照顾,百姓也因能获得二升米的好处,都很愿意认养,因而保全性命的人不计其数。

【再析】说到救助饥荒的方法,首在收养幼小孤儿,使他们免于死在野外的困境,并将他们妥为安置保护。身为治民官员,应要多加注意优先处置孤儿,其阴德超过保全壮年人的生命。

故事十三:明朝的杨翥(官至礼部尚书),本性仁慈厚道,曾经买了一头驴当坐骑,以便上朝使用。当时有位邻居年纪大了才生小孩,由于驴子很会鸣叫,恐怕吓到他小孩,杨翥就将驴子卖了,每天走路上朝。后来告老返乡,祖先墓碑被种田农家推倒,守坟的家丁赶紧回家报告,杨翥问说:“伤到小孩了吗?”家丁回答说:“没有。”杨翥高兴地说:“真是幸运。”并告诉农家,要好好照顾小孩,不要让他受惊了。

【再析】杨公的伟大德行非常多,就这两件事情,很多人都很难做到。所以他由幼小时的孤贫,而能登上显贵官位,也是应该的吧!

延伸阅读: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