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把多的部分推让给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
【分析】这句话所指范围很广,例如兄弟之间分财产,朋友之间通钱财等类之事。但兄弟间的情义是属于天伦,而财钱则是身外之物,更应互相推让。《佛遗教经》说:“欲望多的人,因为多求利益,所以苦恼也多;欲望少的人,无所贪求没欲望,也就无此忧患。人若想脱离痛苦烦恼,应当静观知足;而知足的方法,就是能得到富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虽在地上睡卧,也是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虽然处在天堂,也不能称心如意。”由此可知,人若能做到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对外境不会受其侵扰,平常都能知足常乐。
【说明】《遗教经》:为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又称《佛遗教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释尊在拘尸那罗之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前,最后垂教之事迹;谓佛入灭后,当以波罗提木叉(戒律)为本师,以制五根,离瞋恚、骄慢等,勉人不放逸,而精进道业。
【再析】于铁樵先生说:“钱财是天地的元气。尧舜治理天下,就是增加财物;平治天下的方法,即是治理财政。人活在这个世上,没钱无法生存,而且天下没有不爱钱财的人,也没有不用钱财的日子;所以钱财为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东西,但也是不能在数量上多得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钱财多寡,都有定数。)
然而每个人用钱的习性都各有其偏执。例如挥霍的人,往往一掷千金;而见识浅短吝啬的人,却是一毛不拔。廉洁的人,在半夜都不敢违法;贪婪蛮横的人,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抢夺。
谈到那些豪爽挥霍和非常廉洁的人,固然可搏取美名,然而也不可过度。太过挥霍无度,则使床头金尽,而致生活不继;过度廉洁,则会发生早晚缺钱,而怨天怨地。
如鄙吝和贪横,两者相差较远。鄙吝的人,见识浅短鄙陋,看一点东西就像宝贝一般,好像蜜蜂保护蜂蜜,小孩身怀食饼一样,丝毫不肯分给别人;然而这还只是保有他份内所有,只是令人讨厌而已,上天还不会对此行为深责发怒。
但是贪婪蛮横的人,则想得到他份内本来所没有的,所以贪得无厌,就像鱼吞船、蛇吞象一样。兄弟为财争斗,朋友为仇争吵,抢匪盗贼杀人,贪官贪赃枉法,奸臣出卖国家,都是“贪”念所引起。
太上在本篇一再申述,告诫贪财所造成的祸患,不只是再三叮咛而已。然而告诫人不妄取是对的,若教人完全不取,那就必定行不通;所以在此说出“多少”二字,使人能随分斟酌,作为取财的正确方法。数目多少本来就没有一定准则,穷人一金不觉少,富人万金也不觉多。
廉洁的人应得百金,只得十金也不觉少;贪婪的人当得百金,却得千金也不认为多。惟有平心公道的人,度量自己应得之数,在取得时,不要超过应得本分,这就是“取少”之法。
然而人心总是患少望多,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随缘不竞争,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让他看见可以得到很多,却反而推让,不就有违常情吗?唉!按道理来说,钱财的来源,取得方法各不同,眼前可以取得的,未必非我命中所有;然而冥冥中的定数,毕竟没有办法考究,万一不是我命中所有,就像吃了毒肉喝了毒酒一样,可以填饱肚子吗?所以不如推掉它。
不是命中所有而推掉,固然可免除罪过;即使是命中所有而误推,这些钱财也必会从其他地方再回来。面对钱财要谨慎,千万不要忍不住,见钱眼开就卤莽随便。这对富人较容易,但对穷人则困难。
然而知道困难,仍然努力去做,使得鬼神看到我们这一点不敢茍且之心,那么虽处艰难之地,也当不至于有无法生存的痛苦。这些道理若能信得真、守得定,那么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
故事一:宋朝时有位徐积,和他二叔分财产,他先请二叔取完想要的东西,然后自己再取;结果二叔取完之后,只剩下一箱书和两间破旧屋子,徐积怡然接受,心中没有一点埋怨和后悔的念头。
故事二:从前慈溪(今浙江境内)有两位很要好的朋友,甲受聘在一个学馆教书,酬金有九两;乙则受聘到另一学馆,酬金只有六两。甲高兴地说:“我们两人明年都没有照顾家庭的忧虑了。”乙却说:“老兄只有嫂子在家,九两已经足够;小弟则是上有父母要奉养,六两还是不够。”甲说:“是的,的确是的。”于是就极力将所分配到的学馆让给乙,自己则到乙馆教。当甲到达学馆后,在床下捡到一本破旧的书,里面抄有外科药方,学生说是以前的老师所留下的。甲在冬天回乡度假,见到几位穿着讲究的仆人,仓皇叩问这里有无外科医生。经过询问之下,仆人说:“我们主人从福建调到山东任布政使,忽然背上长疮,痛苦得几乎就快死去,已经三天了!”甲想到前些时候所得药方,正好可以治疗此症;因此就随仆人前往,照着药方用艾草熏灸,果然就痊愈。布政使非常高兴,就以百金酬谢他。当两人谈到因让馆给乙友而得到药方之事,布政使大加赞叹。刚巧慈溪县令是他同科中式者的姪子,就为甲大力保荐,甲因而进入县学当生员。
【再析】唉!亲兄弟尚且都会为钱财而争吵,更何况是朋友呢?甲因能体念朋友奉养父母不够用而推多取少,让朋友多取;要知道三金数目虽然少,但这道义却远远高出千乘车马的价值!所以推究甲终能名利双收,都从他这一念“能让”之中得来。那些为争利而疲于奔命、动辄为利翻脸的人,看到此事能不惭愧吗?
延伸阅读: 受辱不怨。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