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积聚德业,累进功绩。
【分析】内存于心叫做德,外见于事叫做功,由少到多叫做积,由低到高叫做累。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如果积功累德能像农夫盼望丰收一样,平时专心关怀农事;像商人经营财货一样,天天忙碌关心生意。今天能积一点德,明天又积一点德;今日累积一些功,明日又积一些功,想要修成神仙,很快就可达成。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条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就成功;而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条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就成功。但凡人不能坚持,恐怕就中途而废。大概是因闭塞太深,积习染着难清除;理智又难战胜私欲,良心刚发就停止,所以到最后就没有行善的机会。
但愿世间发善愿的人,要具有真信、勇猛、精进、坚永之心。不可因吝惜钱财而中止,不要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能因为安于逸乐而不能奋发,不该被私欲牵绊而犹豫。不要敷衍塞责而半途自废,不要安于小成而自满。不要妄求高远而不务实修,不要因事大而怕难。不可因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繁而推诿。不要为爱惜名节而不救患难,不要在明显可见处下功夫,却在黑暗难见处堕落。不要只注意行动而忽视语言,不要光说美言而名实不一。不要只想保持长久而忽略短暂,不要开始勤勉而末后怠惰。总之,要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间断、不卤莽、不图回报、不务虚名。凡是遇到一切善事,都要欢喜去做,委曲求全,有了成就才可停止,这才是奉持的真正种子。
故事一:紫虚元君说:“从前有位傅先生,从小就喜欢修道,他进入焦山(在江苏丹徒县)的石室中静修。过了三年,忽遇太极真人,交给他一个木钻,要他凿穿一块大石。并告诫他说:‘当石头打穿时,我会来度你。’石头厚度有五尺多,傅先生不停地打钻,一共钻了四十七年,石头忽然穿透,太极真人果真就来度他。”说到积功累德,并不在于凿穿石头,而是藉它来说明,人就怕不做或中途而废。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傅先生钻石头的故事,就是一个明显的印证。
故事二:宋朝镇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不曾间断。有人向他请教,葛繁说:“我没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而已。”因而指着座位间的踏板说:“如果这个踏板放得不正,就会妨碍人走路,我就随手将它摆正;又如别人口渴,就请他喝水。这些都是利人之事,从公卿将相到乞丐都可做到,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做,自然就会得利益。”
故事三:宋朝时,杨旬当蘷州(今四川奉节)推司(司法审判),努力积累功德,效法周篪奉行《太上感应篇》,常做十种善事:
第一、收养街道上弃婴,并雇人看养。到十五岁时,家人愿认领,就归还父母回家团圆。
第二、每年冬天十一月初三开始,在他设立的养济院,收养六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乞丐及穷人,每人每天给米一升及十五文钱,满三个月后,令他们各自方便寻求生活。
第三、普施有效汤药,救助病人疾苦。
第四、施舍棺木,周济无力办丧事人家,帮埋亲人尸骨。
第五、收养女孩长大后,不论已花多少钱,仍酌量给予钱财制衣,随她嫁适合对象。
第六、专心一意戒杀,救护一切众生。遇有贩卖飞禽走兽等大小生命,都买来放生。
第七、每遇荒年,就将市面高价谷类买入,并以低价卖出,来赈济贫民。
第八、如有佛寺、道观的圣像毁坏或剥落,就出钱请人修理。遇有道路桥梁损坏,渠道水沟不通,都雇人修理疏濬。
第九、有远乡的读书人流落此地无力返乡,就出资助其返乡。
第十、当官时对冤枉案件,审慎办理为其申冤。并以诚恳态度待人接物、济困扶危、除去强豪、安抚弱者。
后来他的儿子杨椿考上状元,为翰林学士,官当到参知政事(宰相助理)。
【再析】谈到有人不知秋收之利,看到别人下种子,还怪他说:“为何将可食之物,随意丢在污泥中?”不知种福田的人,也会有同样情形。古谚曾说:“种竹才能得筍,栽莲才能得藕。”凡我同修,既都已知此理,所以应要谨慎,切勿吝惜种善种。
故事四:后周燕山(今河北蓟县东南)窦禹钧,为五代时谏议大夫(掌理谏诤及议论),到三十岁仍无子嗣。有一天梦见祖父说:“你没子嗣,又不长寿,应早日多行善事。”禹钧就唯命是从。禹钧平时为人具有长者风范,先前有位家仆偷了二百千钱,害怕被发觉,那时他有一位幼女,于是就写了一份切结书,绑在她的手臂上,表示愿将此女永远卖给窦家,以偿还所欠债务,于是丢下女儿远走他方。禹钧可怜他,就烧掉切结书,并吩咐太太要善加养育。到年满十五岁,就以二百千钱做嫁妆,为她选择适合对象嫁人。家仆听到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就回主人家听候发落,禹钧却若无其事置之不问。
又某年元旦,禹钧在延庆寺拾获金子二锭银子十两,拿回家后,隔天又到寺里等候失主还给他,使他能替父亲赎罪。在同宗或外姻亲戚,有死丧不能下葬的,就出钱帮他下葬,共有二十七件。家有女孩没钱出嫁,就出钱帮她嫁出去,共有二十八件。亲朋好友生活穷困的,就随需要借贷给他,使他能经营生意,由于禹钧帮助能够生活的有数十家。而各地贤能之士依靠禹钧荐举的,多得不可计数。又在家宅南边建设书院四十间,收藏书籍上千册,并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来教学。各地贫寒有志于学的人,任其自由就学,并且发给丰厚的粮食,因而使许多学子受益,见闻日益广博。
窦公每年计算所有收入,除去夏祀冬祭所需费用外,全都拿来救济他人,自家生活却非常俭朴,从无金玉等贵重饰品,妻妾也不穿丝帛衣料。后又梦见祖父对他说:“你本无子嗣,寿命也短促,经过这些年积累阴德,已经挂名天曹。上帝特别延长你的寿命三十六年,并赐给你五个儿子,都能富贵显达,而且有福长寿,你死后可当洞天真人。”接着又说:“阴间阳间的道理大都一样。善恶的报应,有的报于现世,有的报于来生。天律绝对是公平,从未放过任何人,所以不必去怀疑。”窦公于是更加努力积累功德,后有五个儿子(五子相继考中功名,时称燕山窦氏五龙)八个孙子都很显贵,窦公也享年八十二岁。有一天晚上,正与亲友聚会,就在谈笑中过世了。
故事五:宋朝的魏国公韩琦,年少就登科官运亨通。他平时为人能慎终追远尽孝于远祖,养育宗亲姪儿,有如自己儿子,并照顾同宗百家的衣食生活,凡有皇帝恩赐,必先分送亲友享用。当了三朝宰相,如果有利国家之事,无不尽力去做,希望尽己忠诚之力,使天下能得到太平。平时教导儿女为人做事要有道义,要求非常严格,并且不可犯错。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出于至诚。周济别人危急,如果财力不够,常捐出自己的衣服家用古玩喜好之物,甚至连夫人所戴的饰物,都拿来帮助别人。在故旧好友中,常有数十家贫寒子孙依靠他生活。
在他担任益州(今四川德阳县北)安抚使时,有一年碰到大饥荒,于是为百姓减轻甚至免除税捐的粮食。同时劝募富家,促其捐赠粟粮给国家帮助饥民,并授其官职。又劝募壮丁当兵,因为一人当兵,可以养活一家人。在宋仁宗明道年间,由于灾难频仍,百姓生活困苦,他就劝导有能力者缴纳粟粮,并请善心富有的人,依常平法收购粮食,发给贫户煮稀饭,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余万人。
在并州(今山西常水与卫水间)当知县时,河东的风俗,人死了用火葬,韩公就买空地,使他们有地方可埋葬。任职于大名府(今河北广平县东南)时,事情不分大小,必定亲自详细视察。虽然有时生病,也要卧床批决公文。有人劝他可委托别人或部属处理,韩公却说:“诉讼狱政事情,乃是百姓大事,而其生死得失,往往在一言之间就决定,怎可不谨慎呢?我常提醒自己,恐怕有没注意到的地方,使事情不能圆满,怎还敢委托别人?”
有一次,有人进献两只玉杯,韩公就以百金买下来。每次宴客时,特别放在一张桌上,下面垫以锦布,以供客人观赏。有一天韩公宴请管理水运的官员,一位小吏误触桌子,玉杯就掉地破碎了,众人都吓了一跳。韩公却神色自若,笑着对客人说:“凡是东西,必有造成和毁坏的时间,这都是定数。”又回顾那位小吏说:“这是小失误,你并非故意,不用害怕。”在座的客人都非常赞叹佩服他的为人。
当韩公率兵驻扎武定(今山东惠民)时,有天晚上在写信,一个侍卫小兵手执蜡烛在旁侍候,这士兵偶看他处一时疏忽,烛火就烧到韩公胡须,他只以衣袖拂拭胡须,依旧照常写信。一会儿回顾士兵,则已更换另一人。韩公怕他主管鞭打他,于是大声呼叫说:“不要撤换,他现在已能执稳蜡烛了。”众人听到此事,无不感叹佩服。韩公活到高寿去世,死时有大星陨落,其声就像雷一样。死后被皇帝追谥为忠献。他有五个儿子,都很富贵显达,子孙昌盛无比。
【说明】常平法为唐代刘晏所定调节粮食的方法。丰年时高价收买谷物,饥年则低价卖出。
故事六:明朝时,在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城北三十里外就是大海,每当潮水涌入时,田园和农作物常被淹没。在世宗嘉靖年间,平时生活俭朴的笃斋公,正好在此地当知县,他就竭尽心力想办法,建筑百余里的防波堤。并在其间建造二十八处水闸,使能随着浪潮而启闭,从此免于水患,每年都能丰收,百姓对他感戴有加。后来他奉调别处当官,所有士民依依不舍,夹道哭送声震天地。三江一带的百姓并为他立祠,至今还祭祀不断。
故事七:焦公,是东京(今洛阳)人,因为焦家已三代欠缺嫡子(元配所生的长子),于是他到各地经商,到处访求高人,求问其中的因果。后来遇到一位老僧告诉他说:“没有儿子的原因有三种。第一是祖宗和自己都没积功累德。第二是夫妻的流年命运,恐怕犯了禁忌。第三是自己不保养精神,妻妾有血寒毛病。”焦公就说:“积功累德、夫妻的年命,都能以修持来改变;但血寒毛病,有何方法可治?”老僧说:“这个不难,只要先积功累德,然后再调养身体,三年后到五台山来,我会传授异方给你。”
焦公从此以后就时时行方便,做阴功种种,积累许多功德。过了三年,就前往五台山拜访那位老僧,但没遇到。忽然见一位行童,手里拿着一卷书向焦公说:“老师叫我传话给你,你的功德圆满,回家合药,至诚恭敬地服下,必有富贵子孙,随着你的心念投生你家。”
后来焦公果然生了焦员外,员外却生了一个不肖子,他怨叹自己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有此报应!于是也前往五台山欲见老僧。他也先见到了行童,行童对他说:“老师叫我传话给你,说你不必再来问,只要依照你父亲所做的,认真积功累德,则子孙纵然愚笨,自然会变贤能,就是贫穷也会变成富有。”焦员外说:“贫穷的人变成富有,自然是他命中注定;但愚笨的人是与生俱来,怎能反变成贤能呢?”
行童说:“从前后周燕山的窦禹钧,生有五个儿子,初生时都形体不全;后来因他至诚积功累德,五个孩子都能安然痊愈,且都考取功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焦员外听了,就向行童道谢后返家,认真地积功累德,而且深信不疑。二十年之后,果然真的多子孙,而且个个都富贵。
【再析】现在的人都知道窦燕山有五个儿子,都相继地富贵荣显。怎知这五个孩子初生时,都患有残废病症?刚开始时,是以积累功德而得到安全,后来又持续修积功德,才有好的际遇。由此看来,天与人能互相感应通达,就是如此容易。所以特别详细记录于此,作为积功累德者的依据。希望有志行善的人,务要坚定信心去行,千万别懈怠。
故事八:明朝袁了凡的《积善篇》说:“《易经●坤卦》说:“能够积善的人家,必有多余的福报留给后代子孙。”从前颜氏要将女儿嫁给叔梁纥为妻,就先将孔家祖宗过去所积德行,一件一件记述出来,觉得孔家积德多且长久,所以预知他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兴旺,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又孔子称赞舜帝的大孝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宗得以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世世代代的子孙,也可永保他的福泽。”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我们试着用过去发生过的事来证明。”
明朝有一少师(位极尊贵教皇帝读书。)杨荣,是建宁(今福建建瓯)人,祖先世代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了很久溪水暴涨,洪水冲毁民宅,溺死的人都顺着水势往下流。别的船都争相捞取财货,惟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抢救溺水的人,而水中财货,一件也没捞取,当时乡人都笑他很傻。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后,家境逐渐宽裕。有位神仙化身为道士对他说:“你的祖父和父亲积了许多阴德,子孙必会富贵显达,可将他们安葬在某处。”于是少师的父亲就照道士指点的地方安葬尸骨,这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白兔坟。后来生了少师,二十岁时就登科,而后官位累升到三公之一的少师,皇上还加封他的曾祖父、祖父与父亲,都和少师同样官位。他的后代子孙都很兴旺,到今天还有很多贤能之士。
明朝时鄞(今浙江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里当书办,心地仁慈厚道,而且奉公守法处事公正。当时的县官为人严肃方正,有一次恰遇鞭打一个囚犯,囚犯被打得血流满面,但县官仍未息怒。杨自惩就跪下来替他求情,请求从宽处理。县官说:“怎奈此人违反法令背离道理,叫人不得不生气!”自惩叩头说:“朝廷不依正道行事,而使人民失去准则无所适从已经很久了。如果审案问出实情,尚应怜惜他们因无知而误蹈法网,不可因为破案而欢喜。既然高兴尚且不可,更何况是生气呢?”县官听了这席话,怒气也就平息了。自惩家境很穷,但却非常廉洁,别人送他东西,一概不肯接受。碰到犯人缺粮时,常多方给予救济。有一天,来了几个新囚犯,没东西吃,非常饿,他家刚巧又缺米。如果拿给囚犯吃,则家人就没得吃,如果只顾自己,那囚犯真是可怜。因此就和妻子商量,他妻子问他:“囚犯是从何地而来?”自惩回答说:“是从杭州来的,沿路忍受饥饿,面色青黄,憔悴不堪。”因此就把家里仅存的一点米,煮成稀饭拿给囚犯吃。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男叫守陈,次男叫守阯,分别当上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为各部的副官),次孙是四川廉宪(外省专管刑法的官),一家都是名臣。当今的楚亭和德政,也都是他的后代。
从前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土匪邓茂七在福建地区带头造反,当地的读书人和百姓跟从他造反的非常多。朝廷就起用曾任都御史的鄞县人张楷带兵南征,张楷运用计谋捉到邓茂七。后来又派福建布政司(明清各省掌理民政兼财政的机关)的谢都事,搜查杀除剩下的东路贼党。但谢都事心地慈悲,为避免滥杀无辜,便设法取得依附贼党的名册,并吩咐凡不是贼党,就暗中给与一面白布小旗。约定官兵到达那天,把小白旗插在门口,并告诫官兵不准乱杀,使得上万人保全生命。后来他的儿子谢迁考中状元,当了宰相;孙子谢丕又中了探花(科举时代殿试第三名)。
在福建莆田有户林姓人家,他们祖上有位老母喜欢行善,常作粉团布施穷人,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从未现出厌烦的样子。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早晨都向她索取六、七粒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经过三年始终如一,才知她是诚心为善,就对她说:“我吃了妳三年的粉团,要如何报答妳呢?这样吧,妳家后面有块地,若妳死后葬在这里,将来子孙有官爵的,会有一升麻子那样多。”后来老太太去世,她的儿子就依照仙人指点安葬下去。林家的第一代,就有九人荣登科第,后来连续好几代,做大官的非常多。所以在福建地区竟有‘无林不开榜’的传言。(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冯琢菴太史(明清时翰林的别称)的父亲,在县学里当秀才时,有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晨,在去学校途中,碰到一个人倒在雪地中,用手摸他身体时,大半已经僵硬,几乎快要冻死。于是马上脱下自己皮袍为他穿上,并将他扶回家中救醒。后来梦见神明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完全出于至诚,因此我派韩琦来当你的儿子。”后来生下琢菴,就命名为冯琦。
台州(今浙江临海)有位应尚书,壮年时曾在山中读书,夜间常有众鬼聚集叫嚣,往往有人受到惊吓,但应公却不害怕。有一天晚上应公听到一个鬼说:“某位妇人因丈夫出远门很久没回家,公婆以为儿子已死,因此就逼她改嫁,但这妇人不肯,明晚会在这里上吊自杀,我可以找到替身了。”应公听到这些话,动了救人之心,暗中卖掉田产,获得四两银子,立刻假造妇人丈夫的一封信,连同银子一起寄回她家。他的父母亲看到书信,因为笔迹不像,怀疑信是假的。但后来接着又说:“书信可以假,但银子不能假,想必儿子还很平安。”就不再逼其媳妇改嫁。后来他们儿子回家,这对夫妇得以保全,就像从前一样,过着正常生活。应公后来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本来可以找到替身,无奈这位秀才破坏我的好事。”旁边有一鬼说:“你为何不去害他呢?”那个鬼说:“上帝因为这个人心好,积了大阴德,已派他做阴德尚书,我怎能加害他呢?”
应公听了这两个鬼对话后,更加努力奋发向上,善事天天更加修持,德业日日更加厚植。遇到荒年饥馑时,常捐米谷去赈灾;碰到亲戚有急难,也都将就自己生活,帮他们度过难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会反省责备自己,而心平气和地接受。因为应公能这样精诚修德,所以他的子孙考取功名得到官位的,到现在还非常多。
江苏常熟县的徐凤竹,名栻,他的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而遇到荒年,自己率先不收田租,做为全县有田出租者的榜样,又分发谷粮来救济穷人。有天夜里就听到有鬼在门前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的秀才,快做举人郎。”如此不断地呼叫,连续几夜都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举人。他的父亲因而更加努力行善积德,勤勉不懈。对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僧人,接济贫穷的人,凡有利益众人之事,无不尽心去做。后来又听到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的举人,官做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官至两浙巡抚(明代始设,代天子巡视行省,到清朝始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明朝时浙江嘉兴有一位屠勋,谥称康僖公。起初在刑部当主事官,晚上就住在狱中,仔细询问囚犯,发现无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屠公不自居功,暗中将实情上公文,禀知刑部堂官。后来到了秋审时,堂官摘录他的话,用来讯问诸囚犯,没有一个不心服,也因而释放十多个冤枉者。当时京里的百姓,都称赞尚书英明。屠公又上书禀告说:“皇上所在的京城地区,尚且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何况天下这么广阔,百姓如此众多,怎会没有被冤枉的呢?因此应每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到各地详查实情,以平反冤狱。”尚书就依屠公所禀,代为上奏朝廷,皇上也准其所奏,当时屠公也受派为减刑官的一员。有天晚上屠公梦见神明告诉他说:“你命中本来没儿子,现在因你奏请减刑议案,正与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能衣紫腰金当大官。”就在当天晚上,妻子就怀孕了,后来生了应埙、应坤、应埈三个儿子,果然都做了高官。
嘉兴有位包凭,字信之,他父亲是安徽池州府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年纪最小,入赘于平湖(在嘉兴境内)的袁氏,和我父亲经常来往交情很深,他的学问广博才华很高,但每次参加乡试都不中,于是就潜心研究佛老之学。有一天东游至泖湖(今江苏松江县西),偶然来到一处村庄寺院,看到观世音菩萨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马上就打开袋子,拿出十两银子给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屋宇。住持告诉他,修寺的工程大,而银两太少,无法完工。因此他又取出松江出产的布四匹,再捡竹箱里七件衣服交给住持。内有麻料做的夹衣,都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请他不要再送了。包凭却说:“只要能使圣像不被雨水淋坏,我纵然光着身体,又有什么关系!”和尚听后流着泪说:“施舍银两和衣布,还不是件难事,但就这点存心,实在非常难得。”后来寺院修缮完工,包凭拉着老父同游,并且住在寺中。当晚梦见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的儿孙可世世代代享受官禄。”后来他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进士,做到高官。
浙江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在县衙中刑房当书办,有个囚犯被人陷害判死刑。支书办很怜悯他,想求长官平反,替他寻求生路。囚犯知道后,就告诉妻子说:“支公这份好意,我很惭愧,没法报答;明天请他到乡下,妳就亲身事奉他,或许他念这情分,那我可能会获救。”他的妻子为救丈夫只好哭着答应。等支公到时,囚犯妻子亲自出来劝酒,并把丈夫意思完全告诉他。但支公不愿这样做,还是尽力替他平反。后来囚犯获释出狱,夫妻两人就到支公家里叩头拜谢说:“像您这样厚德之人,在近代实在少有。您到现在还没儿子,我有一个小女儿,愿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礼数上是行得通的。”支公不好再拒绝,于是准备聘礼,把她迎娶过来。后来生下支立,才二十岁就考中举人,名列第一,官当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生支高,支高又生支禄,都被保荐当州县学校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进士。
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各不相同,但都同归于一个善字罢了。如再精细论说,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非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各有各的道理,都须深加辨别。如只一味行善,却不深究道理,就自以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多少功德,哪知是在造恶业!往往白费苦心,得不到一点益处。
什么叫做真假?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访中峰明本国师,请问他说:“佛家说善恶的报应,就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永远不会分离。现在某人做了善事,但他子孙却不兴旺;而某人作恶多端,家道却反而兴旺。可见佛说的报应,根本是无稽之谈。”中峰国师回答说:“凡夫之人,世俗的情见尚未洗涤清净,法眼还未开启,很容易受到蒙蔽,而把善当成恶,指恶成为善,这是常有的事情。为何不恨自己是非颠倒,反而抱怨上天报应有差错呢?”
大家都说:“善恶怎会看成相反呢?”中峰国师听了,就请他们试着说出善恶的具体情况。其中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以礼待人是善。”中峰国师说:“这可不一定。”又一人说:“贪爱钱财不择手段是恶,操守廉洁遵循正道是善。”中峰国师说:“这可不一定。”大家一一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中峰国师都说“不一定”。这些读书人所说的善恶,都被中峰国师否定,因而众人就反过来请问他,善恶如何辨别?中峰国师就告诉他们说:“对他人有益的就是善,只利益自己的就是恶。如果对他人有益,虽是打人骂人,也都是善;若只对自己有利,虽是礼敬别人,也都是恶。”所以人在行善时,利益众人的就是为公,为公才是真;而只利益自己就是私,为私便是假。又发自内心的真诚而做,是真;只是做做样子并无诚意,是假。还有不存任何希求去做,是真;若为某种目的而做,是假。像这些道理,自己都应仔细思考。
什么叫做端曲?现在的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人,大都称他是善人,并且看重他。但是古时的圣贤,则宁可选择意气奔放志在进取或品行高洁而有原则的人来教导。至于谨慎乡愿的人,虽然乡里的人都喜欢他,但他个性软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所以圣人必定认为他是伤害道德的贼。
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认定的善恶,分明和圣人相反。从此处加以推论,则世人种种的取舍标准,哪还会有不错的!天地鬼神对于赐福善人与加祸恶人,看法都和圣人一样,而与世俗的取舍观念不同。
因此凡要积累善行,绝不可被自己的耳目所左右,必须要从内心源头最隐微的地方,默默地洗涤清净。心中纯是救世济人的心,就是端;若有一丝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纯是爱护世人的心,就是端;若有一丝毫愤世嫉人的心,就是曲。纯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端;若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仔细分辨。
什么叫做阴阳?凡行善而让人知道,就是阳善;行善而不让人获知,就是阴德。阴德会受到上天施以福报,而阳善则在世间享有盛名。享有盛名也是福气,但名气为天地所忌;在世上享有盛名,但却名实不符的人,大多会遭到料想不到的灾祸。如果人没犯过错,而被人横加恶名,他的子孙往往会突然间发达起来。由此可知,阴德与阳善的分别,实在非常微细!
什么叫做是非?从前鲁国有一种法律,如果国人愿意出钱,去赎回被别国抓去做俘虏或奴隶的鲁国人,就可向官府领取赏金。但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赏金。孔子听到后,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大凡圣贤做事,目的都在移风易俗,而使教化可以施行于百姓,并非只为满足自己的心意才做。现在鲁国有钱人少,而贫穷人多,如果接受赏金,就被认为贪财,谁还会肯出钱去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子路曾救起一个溺水的人,那人送他一头牛当谢礼,子路就接受了。孔子听到后很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自动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以上两件事情,从世俗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优良的行为,子路接受赠牛则是不好的行为,但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由此可知,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论眼前的优劣,而要论未来的流弊。不能只论一时的成败,而要论久远的影响。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要论天下的利害。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其后果却会害人,则虽然像是善,其实并非是善。现在所行虽不是善,但它后果却益于人,则虽然像不善,但其实却是善。然而这只不过就这件事情来论而已,其他像自以为是合乎义的非义行为(如宽放坏人),自以为是合乎礼的非礼行为(如过分多礼),自以为是信的非信行为(如重不讲是非的小信而误大事),自以为是慈的非慈行为(如过分溺爱),像这种种问题,都应仔细判断,分辨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从前明朝的吕文懿公,刚辞宰相回到故乡,因为他为官清廉公正,所以国人都很敬佩他,就像泰山和北斗星一样受到拥戴。有位乡民喝醉酒后骂吕公,但吕公却不因之而动怒,只对自己仆人说:“这个人喝醉了,不要和他计较。”于是就闭门,不予理会。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假如当时稍与计较,把他送到官府责罚,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警戒的效果。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不料却养成他的恶性,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存善心却变成做恶事的例子。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遇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公然在街市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就告到县府,但县官却不理会,因此穷人就更加放肆横行。这个大富人家就私下捉拿乱民,关起来羞辱他们,经历这种惩戒,乱民才安定下来,不然几乎要动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这叫做正中之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叫做偏中之正,这个道理不可不知道。
什么叫做半满?《易经上》说:“善事如果不积累,不会成就好名声;恶事如果不累积,不会招致杀身祸。”《书经上》说:“商朝的罪孽经过几代已累积得非常深重,仿佛钱贝串满了绳线。”就像收藏的物品塞满了整个容器一样。如果认真去积存,总有一天会盈满;若是懒惰不积存,当然就不会盈满,这是半满的一种说法。
从前有某姓人家的女子到佛寺去,想要布施却没钱财,身上只有二文钱,就都捐献寺院,寺里的住持和尚竟亲自替她忏悔祈福。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当了贵妃,富贵之后,就带了几千两银子到寺里布施,但住持和尚却只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而已。她感到非常疑惑,因此就问住持说:“我以前才布施二文钱,您就亲自为我忏悔;现在捐了几千两银子,而您却不为我回向,这是什么原因呢?”住持和尚说:“妳以前布施的钱虽少,但妳布施的心却非常真诚,若不由我亲自替妳忏悔祈福,便不足以报答妳布施的功德。现在虽然布施的财物很多,但妳布施的心不像以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为忏悔也就足够了。”这就是千金只为半善,二文却为满善的道理所在。
又汉钟离把他炼丹的方法传给吕洞宾,用丹点在铁上,就能变成黄金,可拿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他说:“变成黄金以后,将来还会变回铁吗?”钟离回答说:“五百年以后,仍会回复铁的本质。”吕洞宾说:“这样就会害到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种事情。”钟离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句话,三千件功德已经做圆满了。”这是半善满善的另一种说法。
再者,虽然做了善事,但内心并不惦念着所行的善事,那就任凭你做任何善事,都能功德圆满。假若心中念念不忘所做的善事,虽然一生都很勤勉行善,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譬如拿钱济助他人,要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可说是一心清净。若能做到这样,纵然只布施一斗的粟米,也可种下无量无边的福德;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消除千劫以来所造的罪业。如果这个心还是念念不忘,纵然布施二十万两黄金,所得到的福报还是不能圆满,这又是另一种说法。
什么叫做大小?从前卫仲达在翰林院当官,有一次他的魂魄被鬼卒引至冥府,主审官就命小吏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恶二种册子呈上来。等册子送到后,则恶册子竟然堆满整个庭院,而善册子只不过像筷子那样小而已。主审官就命部属拿秤来称称看,那满庭的恶册子反而比较轻,像筷子那样小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卫仲达就问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怎会有那么多的过恶呢?”主审官说:“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恶,不必等到实际去做才算。”仲达因而请问善册中记录的是什么事。主审官说:“朝廷曾要大兴土木,修建三山地方的石桥,你向皇帝上奏进谏,停止这项工程,以免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文稿。”仲达说:“我虽上奏劝谏,但是朝廷不听,对事情也没助益,这份疏表怎会有这么大的善力?”主审官说:“朝廷虽然不听,但你这个念头,已为万民着想。假使朝廷能听从,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善事纵然小,善力却很大;如果只为自身着想,善事虽很多,善力却很小。
什么叫做“难易”?从前有学问的读书人说,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须从最难克制的地方做起。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叫做仁?在谈论仁道,孔子也说,先要从较难的地方下功夫。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姓老翁,舍去教书两年仅得的薪资,代人偿还积欠官府的银两,而免除他们夫妇分离的悲剧。又像河北邯郸地方的张老先生,舍掉十年积蓄,替人偿还赎金,而救活穷人妻儿。这都是所谓难舍而能舍的实例。又像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膝下无子,他的邻居家境很穷,愿把年幼的女儿嫁给他为妾;但他却不忍心误了她的青春,而将她送还邻居,这又是难忍处而能忍的实例。所以上天赐给他们的福报也就特别丰厚。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立些功德都很容易,但容易做却不去做,这就是自己糟蹋自己。而贫穷下贱的人要行善修福都很困难,但难做而能去做,才是真正可贵!
随顺机缘济助众人,它的种类非常繁多,简单的说,其纲要有十种:第一是与人为善。第二是爱敬存心。第三是成人之美。第四是劝人为善。第五是救人危急。第六是兴建大利。第七是舍财作福。第八是护持正法。第九是敬重尊长。第十是爱惜物命。
什么叫做“与人为善”?从前舜在未做君主之前,曾在雷泽湖(今山东濮县东南)边,看到年轻力壮的渔夫,都选湖水深处捕鱼,而那些年老体弱的渔夫则在急流浅滩鱼少处捕鱼。舜目睹这种情形很替他们伤心,于是就前往捕鱼。看到相互争夺的人,就替他们隐藏过失而不谈;看到互相礼让的人,就到处称赞而且效法他们。这样经过了一年,大家都将水深鱼多的地方,相互礼让。像舜这种聪明睿智的圣人,难道不能说些道理来教导众人吗?而他不以言教,却用身教来转化他们,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处在这个人心堕落风俗败坏的时代,不可拿自己的长处来盖过他人,不可把自己所行的善德来与他人比较,不可仗着自己多才多艺来为难别人。应该隐藏自己的才能智慧,就像没有聪明才智一样;看到别人有过失,要能包容并且替他掩盖。像这样一方面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一方面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随便乱做。看到他人有一点可取的长处,或一些可登录的小善,都应要立刻放下自己的主见,学习他的长处,而且要称赞他,替他广为宣传。一个人在平常生活中,不论说句话或做件事,全不可为自身而起私念,而要都为大众设想树立楷模,这就是德高望重的大人“天下为公”的伟大气度。
什么叫做‘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表面上来看,常易混淆难分,只有在这一点存心上,则有善恶不同的天渊之别,分判起来就像黑白两种颜色绝对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和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他们的存心。”君子所存的心,只是爱人和敬人的心。
因为人虽有亲近、疏远、富贵、贫贱,以及聪智、愚笨、贤慧、不肖等千万不同的类别,而无法齐等。但都是我们的同胞,都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同属于一个体性,哪一个不应敬爱呢?而敬爱众人,也就等于敬爱圣贤;能明白众人心意,也就能明白圣贤心志。为什么呢?因为圣贤的心志,本来就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能够普遍爱敬众人,而使世人都能得到平安幸福,也就是代替圣贤来使世人平安幸福。
什么叫做“成人之美”?玉藏在石头里,如果随意丢弃,那就像瓦砾一样一文不值;若能加以雕刻琢磨,就会成为珍贵的圭璋玉器。一个人也是如此,全靠劝导提引。所以凡是看到别人在做件善事,或是这人的志向可取,资质足以造就,都应引导扶持,使其有所成就。或是奖励他、称赞他,或是维护他、扶持他,或是替他辩白冤情,分担别人对他的诽谤。务必使他在社会上能成功立足才停止,这才算是尽到自己心力。
大概一般人都会讨厌和他不同类型的人,在乡里中,往往善良的人少,不善良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中,常被恶人欺负,很难立得住脚。况且豪杰的性情,都比较刚正与众不同,又不注重修饰外表,常易遭受批评指摘。因此做善事常易失败,而善人也常会受到毁谤。如果碰到这种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长者,才能纠正这种不善风气,帮助善人成就善事,这种功德最为宏大。
什么叫做‘劝人为善?既然生而为人,谁会没有良心?然而在这茫茫的世间路上,为了追求名利而劳苦不息,这是最容易堕落的。所以凡是与人相处,应要时常留心观察,若发觉他快要堕落,就须善巧方便提醒,来解开他的心中迷惑。譬如像在漫漫长夜里作了一个浑噩大梦,就要叫唤他让他尽快觉醒;又譬如像长久陷在烦恼中,就须帮他消除烦恼,使他身心能够清凉。这种恩惠最为广大。唐朝的韩愈曾说:“以口劝人是短暂的,只在当时;以书劝人,是长久的,可传百世。”这和前面所说的与人为善相比较,虽多了一层外在形式;但却对症下药,常有特殊效验,所以不可偏废。并且劝人也须得当,如果对方不愿接受,而你却偏要去劝,这就是失言;如果对方肯受劝导,而你却不愿规劝,这便是失人。而失言或失人,都是自己智慧不够分辨不出,就应当要仔细地自我反省检讨。
什么叫做“救人危急”?困难危险挫折穷苦,每个人有时都会碰到。如果偶而碰到这类人,就应像病苦在自己身上一样,要尽速设法帮他解救。或用言语来帮他伸张冤屈,或用各种方法来济助他的困苦。崔子(明朝的崔铣)曾说:“恩惠不在乎大小,只要在别人危急时,赶紧去帮助,这就可以了。”这实在是有仁德的人所说的话。
什么叫做“兴建大利”?从小处说,在一个乡里之内,从大处讲,在一个县邑之中,凡是有益公众的事,最应该发起兴建。或是开通水道来灌溉农田,或是建筑堤防来防止水患,或是修筑桥梁以便利通行,或是施送茶饭以救济饥渴。随时遇到机缘,都要劝导大家,同心协力出钱出力来兴建。不要为了避嫌而不做,也不要怕辛苦或怕别人埋怨,就推托不做。
什么叫做“舍财作福”?在佛门的万种善行中,以布施为第一优先。所谓的布施,就只有一个“舍”字罢了。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就能够内舍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外舍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总之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不能舍。若是不能什么都舍,那就先从钱财上布施做起,世间人必须仰赖衣食来滋养生命,所以将钱财看得最重。如果我能将钱财舍掉,对内而言,可以破除我内心的吝啬;对外而言,又可救助他人的急难。虽然开始会有些勉强,只要舍惯了,心中自然安适。这种方法最能洗涤贪念私心,去除执着吝啬的习气。
什么叫做“护持正法”?所谓正法,是万世众生的指南。如果没有正法,怎能参与辅助天地的化育?怎能栽培造就万物的蓬勃?怎能脱离凡尘的束缚?怎能治理世间的事情?怎能超越生死的轮回?所以凡是看到圣贤的寺庙图像,经书典籍,都应加以敬重,如有损坏,须加修补整理。至于推举发扬正法,上报佛之恩德,更应勉力去行。
什么叫做‘敬重尊长”?家里的父母兄长,国家的君王长官,以及凡是年龄、道德、职位、见识高的人,都应特别注意敬重。在家侍奉父母,要有深切敬爱的心,与和顺的面容,而且声要柔、气要平。等薰染成习惯后,自然变成好性情,这就是和气可以感动天心的根本办法。出门在外事奉君长,不论在做任何事情,不可以为君长不知道,自己就可任意放肆;在审讯囚犯执行刑罚时,不可以为君长不知道,就可作威作福冤枉人。事奉君长,就像面对上天一样的恭敬,这是古人所订的规范。往往这种地方,关系阴德最大。不妨看看凡是忠孝人家,他们的子孙无不绵延流长,而且非常昌盛,所以一定要谨慎小心去做!
什么叫做“爱惜物命”?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因为他有这片恻隐之心罢了!求仁的人,就是求这片恻隐之心;积德的人,也是积这片恻隐之心。《周礼》上说:“在每年的正月期间,正是动物最易怀胎时,这时祭品勿用母的,以免伤及胎内生命。”孟子也说:“君子应当要远离庖厨。”这都是为了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贤有“四种肉不该吃”的告诫,所谓的听到杀生就不吃,看到杀生就不吃,自己养殖的不吃,专为我杀的不吃。
想要学习前贤的人,如果一时还不能断除荤腥,也应要从这地方戒起,逐渐地增长上进,慈悲心也就愈来愈增长。不但杀生应戒,就连那些极小的动物也都具有生命,都应禁止杀害。像为抽取蚕丝而去煮茧,为了耕锄土地而去杀虫,回想平时所穿的衣服所吃的东西,它们如何得来?都是杀害牠们生命来养活自己。所以随意糟蹋粮食、浪费东西,应与杀生的罪孽相等。至于不小心手所误伤、脚所误踏的生命,更是不知有多少,这都应设法防止。苏东坡有首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意即:恐怕老鼠饿死,所以为牠留些饭;哀怜飞蛾烫死,所以灯也不点。)这是何等的仁慈!善行无穷无尽,不能一一尽说。只要把以上所说的十件事推广发扬,那么一切功德就都完备了。”
【附记】《了凡四训》中的《积善篇》,对于积功累德有详细说明和举例,若想深入学习,请参考净空法师的《了凡四训讲记》,又名《修福积德造命法》。并已制成广播剧,以MP3流通。
延伸阅读: 慈心于物。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