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December 2024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释】济助他人的急难,挽救他人的危困。

【分析】人有急难,如生病时急需医药救助,死丧时急需棺木殓葬,饥寒时急需衣服食物,欠税时被官方逼急等等,种类难以胜数;都应随自己能力方便予以救济;此时就应勇敢前往不要怀疑,否则错过造福机缘就很可惜。所谓“危”,即在人生面临死亡当时,例如翻船失火,家破人亡,甚至刑罚入狱官司缠身,被人陷害等等危急之时。
玄天上帝说:“遇到他人患难颠沛时,如能善用一句善言解救,这种功德,上可资荐祖先,下可福荫儿孙。”又说:“推陷人和扶持人,一样都是用手;陷害人与赞叹人,一样都是用口。宁可用扶人的手,不要开害人的口;如能依照这话做,前程自然会长久。”
《迪吉录》说:“平常人心存仁慈爱物,对可怜人必会救济。凡是救人性命,实在所费不多,但丰衣足食的人,并不知饥寒人的痛苦,往往看他们不觉得怎样,也就随意不加理会。在饥民受到饥寒面有菜色时,不当一回事,等到病倒路旁时,又认为这时病重去救无法使他复活,于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纵然有心人路过看到,也只为他们感叹而已;而其他的人则侧目而视,然后就一个个屏弃离开。
实不知这是因为饥饿才生病,病了就无法去乞讨,这样就会愈饿病愈重。这不过用三、四升的米粮,就能调护他的身体,经过几天就能去乞讨,便能继续活下去;所以要趁他面有菜色将要生病时,及早救助才好。在富人来讲,一晚的住宿花费,就足以救十条人命;请巫师作法一次的费用,就足以救回百条人命。在价值千金的粮食中,只要捐出十分之一,每年每月用于衣食的费用,节省十分之一下来,就足以救活千条人命,这很容易做到。如能集合几个人,共同成立一个会,购置一处空屋,堆积草料衬垫在地上,以便容留贫病交迫的饥民居住,使他们免受风吹雨打流浪在外的痛苦,这样要调养好身体就更容易。尤其寒冷冬天,更是迫切需要,但须有善心人士加以管理,在城的东南西北四门都设有此屋,那么因饥寒夭折的人就会减少;如再扩充到处设立,那么在外流浪而死的孤魂,就会减少甚至绝迹。
大概当人生病时,没人理会照顾,则会增加病情一分;若仍在外面饱受风吹日晒雨淋,病情则会增加二分;一切无所依靠,担心受怕忧愁,病情就会增加三分;再加上肚子饿衣服脏,经常反复地被拖拉或驱逐,这样岂能有再生希望?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处此情况,那会是何等痛苦,为何要吝惜米仓中的粮食,而不嘉惠这些饥寒者呢?
大家都是生而为人,我们若托生到不好的地方,也是这样的命运。今天我们有幸衣食无缺,却又要享受丰盛的宴席,还要为子孙将来多积些财富;却对眼前要救人的善事,一文不舍。殊不知水火盗贼疾病等灾祸,都能使我们家财在瞬间消失。要知道丝毫的福份,都来自上天的庇佑,岂是一个节俭吝啬爱财如命的人,所能得到的?
一旦无常到来,那些财物只不过是提供子孙吃喝嫖赌而已,很快就会像云雾般消散。于是有的子孙一挥霍所花的钱就足够救千条人命啊!不如用这些财物积德,向上天祈求庇佑来得实在。这个道理非常明显,也是那些满身铜臭的人所没想到的事。

故事一:宋朝的许叔微(绍兴进士,精通医术,医家谓之许学士),曾向上天祈祷考试登科,梦见神明说:“你想要登科,须具有阴德。”叔微想家里穷,没能力济助他人,只有医术尚可,于是就深研医书,久而久之非常精通。他行医不分贵贱,都急速前往医治,救活的人非常多,名声越来越响亮,他的善心也越真切,后来考试登第。

【再析】谈到救治疾病,固然属于善事,但如果医术不精,又怎能救治他人?有志于此者,能虔诚合制药丸、药散、药膏、药丹施舍济助他人,或印刊应验妙方流传,也是一种行善方法。

故事二:宋朝的王曾,在赴京赶考途中,听到母女二人哭泣,而且哭声甚为悲切,就询问邻人。邻人说:“这对母女因为拖欠官方的赋税钱,无法偿还,将要卖掉女儿还钱,所以才哭啊!”王曾于是到她家拜访,询问确实如此,就说:“你可把女儿卖给我,我在官途任上经常来往,随时可以见面。”于是就给了她所欠税钱,约定三天后来迎娶。但期限过了都没来,她的母亲就到王曾住所拜访;这时王曾已离去多日,留下一封书信,叫她另选对象嫁人。后来王曾参加乡试、会试、廷试,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最后被封为沂国公。

故事三:宋朝的吴奎,与王彭年交情很好。王彭年死后,家里贫穷无法敛葬,吴奎就派长子去帮忙料理丧事,并且将他安葬,周济他家生活,还帮他将两个女儿出嫁。后来官当到宰相,死后追谥为恭肃。

故事四:明朝的解开,家中富有,亲友故旧结婚、丧葬如有财力困难,经常周济他们;遇有急难需求,常赴汤蹈火前往救援。他常说:“谁不想多些积蓄,然而财富常是结怨所在,我只知行善可留福德给子孙,放着金玉财宝不去帮助别人有何意义呢?”他的儿子解纶,当侍御史(在天子左右侍从车御的官),解缙官做到大学士。

故事五:从前新建(在江西省)地方闹大饥荒。有一人家非常穷,家里只剩一升多的米,就在煮饭时放进毒药,准备夫妻饱吃一顿后再同死。正要吃时,刚巧里长来索取按丁缴纳的银钱,看到饭就想拿来吃,这位穷人急忙阻止里长说:“这饭不是你可以吃的。”于是就哭着说出原因来。里长悲伤地说:“你家怎会穷到这个地步?我家虽也贫乏,还有五斗粟米,你就随我回去把粟米背回,这样还可稍微支撑一段时间。”当这位穷人背着粟米回家后,发现米袋里有五十金,穷人心中猜想:“这一定是官方所收的赋税钱。”就急忙拿去归还。里长说:“这不是官钱,一定是老天所赐。”于是平分这些钱,两家也都能宽松地度过荒年。

故事六:宋朝的孙觉是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仁宗时考中进士,哲宗时当御史中丞。他在福州当知府时,百姓因拖欠官钱,很多人被捕下狱。刚好有位富人要拿五百万雇人修佛殿,孙觉说:“你们施舍金钱,目的是要积福;如今佛殿损坏还不太严重,不如拿钱替狱中囚犯偿还拖欠赋税,使数百人脱离监禁生活,即使佛祖也会慈悲笑着答应此事,所获福德不是更多吗?”于是富人就向官府替狱囚缴纳积欠的税钱,使得监狱为之一空。富人的子孙后来都很显达,而孙觉的官也当到地位尊宠的柱国。

【再析】所以上述都是救济他人有关丧葬、疾病、婚姻、欠税、离别、贫困等紧急个案,上天回报特别优厚,也都非常快速。唉!民众紧急忧患之事到处都有,有能力的人遇此情形,本应善为救济;而没有能力的人,也应巧妙设置筹措,随缘方便尽心尽力去做。尤其在歉收年头百姓饥饿时,更属诸种急难中最为重大首要;如不是在位当官者和有钱人,各自献出有余能力,来弥补上天造化不足,救助穷人,那么他们就要死在野外无人处理了。在前述“忠”这节中,已经说到这里,然未完全畅说;所以今在讨论诸种济急篇幅后,特再专题说明。但愿当政的长官仁人志士,与好善乐施的士人百姓,共同深入体念时艰。

故事一:宋朝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当知府,有一年饥荒,满路都可看到饿死人的尸体。纯仁按“常平法”规定,请求上级发粟米赈灾,而郡官依规定须奏准才发放,纯仁说:“人不吃就要饿死,如果等到奏准后再发粮就已来不及了;你们承办的诸位不用担忧,有罪我来承担坐牢。”于是就在当日发放粟粮,救活的人难以计算。后来他官当到大学士,赐封为高平公,死后被追谥忠宣。

故事二:宋朝的赵抃,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当知府时,吴越一带发生大旱灾。他趁着百姓还未遭到饥饿肆虐时,就开始把资料记录在簿册上。询问所辖县府,受灾地方有几处?乡里中要接受官粮赈济的有几人?对于沟渠需要疏浚堤防需要建筑,要雇用民工治理的有几所?府库的官钱,仓中的粟粮,可以发放赈灾的有多少?有钱人可以劝募拿出粟米的有几户?及僧道食用多余的粟粮,都一一详记在簿册上。
总共记录在簿册上,孤苦老弱生病,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再对照过去记录资料,每年分粮给穷苦人家,应该只给粟米三千石,他再查看富家所捐献的,以及僧道多余的粟粮,一共可得粟米四万八千余石。
统计所需支出费用,自十月一日开始,每人一天发给粟米一升,幼小孩子减半。他恐怕众人在领粟米时,秩序过于杂乱,规定男女在不同日子领取,每人一次领取两天份量。又恐怕有些流亡在外的人领不到,所以在城市及郊野,共设立五十七处发放粟米的场所,使他们能方便受到赈济,并且告诉他们离开家的就不发给。
估计发放赈粮的官员不够用,就找回那些还住在境内的离职官吏,发给他们食粮,并委任他们做事。告知有钱人,不可买进谷物来囤积,各州府都出示榜文,禁止哄抬米价。赵抃命令有粟米的人家,任其加价,再由官方买进。自己亲自解下御赐的金带,放置庭下参与其事,命令买入粟米,也因此施舍的人非常踊跃。
又将官方粟米五万二千余石,以平价卖出,为了方便百姓,设置十八个卖米处所,使买粟米的人免于奔波。又雇用民工修筑城墙,共四千一百人,做了三万八千工次,依其所做的工作再加倍发给粟米。百姓急须用钱的,就告知有钱人尽管借给他,等到谷物成熟时再要回,官方会督促他们偿还。对于被遗弃的男女,想办法来收养他们。
到了隔年春天,百姓因瘟疫而生病,就为他们安置疗养的病坊,处理一些得病又无家可归的人。并招募两个僧人,吩咐他们来看顾,并按时发给医药饮食,使病人不要失去照顾。
凡是死去的人,使在当地殡敛埋葬。依法发给穷人的粮食,到三月底就截止,为了多救一些人,总是拖到当年五月才停止。
遇到事情正在申请的,总是给与方便,随时解决。赵抃经常自己一人去处理事情,不再麻烦属下,早晚无不竭尽心力,无论大小事情,必定亲自处理。当时正值旱灾瘟疫流行,其他的郡县居民,死了将近一半,唯独赵抃所管辖的地方,没有流离失所的人。后来在神宗时当了宰相,成为宋朝的名臣。

故事三:宋朝的富弼是洛阳人,仁宗时两次出使契丹,拜枢密副使(相当副宰相)。仁宗至和二年当宰相,始封郑国公,晋封韩国公,时称贤相,卒谥文忠。他当枢密副使时,被人诬陷说要结合契丹起兵攻打中原,宋仁宗非常生气,把他降调青州(今山东益都)当知县。当时河朔(黄河以北)一带发大水,饥民流窜到他辖区,没东西吃在等死。富公劝募十万多斛(五斗为一斛)粟米,在适宜地点贮存发放;而且搜寻公家及私人未使用房舍十多万处,将流民分别安置,医药准备也很周全。山上及水中可用资源,任由流民取用,主家不得禁止。并将死掉的人埋在大坟内,因而前来归附的人非常多。
有人说,富弼的作法难免使人怀疑,什么时候发生祸患很难预料。富弼说:“我怎会以我一身的安危,用来交换六、七十万人的生命呢?”于是更努力地从事此事。隔年麦子大丰收,他就依据各人所住远近发给粮食,使他们能返回家乡,被他救活的有五十多万人。皇帝听到消息,就派使者慰劳,派他当礼部侍郎,后来升为宰相,封郑国公,享年八十岁,谥号文忠,并将其灵位置于庙廷祭祀。

故事四:明朝的丁宾,谥清惠,嘉善(今浙江嘉善)人,乐于行善从不厌倦,尤其关心救荒工作。神宗万历丁亥年发生大水灾,米价猛涨,丁公就命家人用米来换取布料,依照当时价格,每匹布再加给四升米,共花费积蓄的米粮一千多石。又出资修筑田野堤防河岸,以防备旱灾、水灾,计丈给米,共花费积储的米粮六百五十石。到了第二年,粮食歉收更加饥荒,丁公又设置施粥的处所,来吃粥的每天有几千人,又探访年老体弱无法前来就食的人,另外给他们设法送去,经过九十天才停止。
到了秋天,又苦于干旱,丁公又到水边去救济饥民,所规画的方法都是救助饥荒的良策,因而全活下来的人非常多。到冬天时,灾民大多苦于寒冷,丁公到处查访孤苦无依的穷人,编入簿册并发给粮票,到期可到指定地点领取;把以前所换来的布料,完全拿出来分给他们,并加上一些棉花,每人给布料二匹,棉花四斤,前后总共分给粟米一万二千四百余石,布料三万四十匹,棉花六万八十斤。
到戊申年再发大水,丁公又使台省(唐朝时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总称)上疏奏请救灾,而且公告相邻两地,不可禁止买米,应互相救助,并发放官钱,到处运转,又捐献资产广为救灾。到甲子年久雨不停,丁公又开米仓施济,分发米粮三千石,总计赈灾四次。丁公又合算一下,全县邑只有二、三亩地的贫民,大约要缴交官银三千两,就全数代他们缴清。丁公活到九十岁时,还常派人慰问贫穷人家及建设乡里,寿命将近一百岁。

故事五:宋朝的郑刚中,是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在温州(今浙江永嘉)当通判(宋代所设官名,地位仅次知府)时,遇到饥荒之年,乃自己捐出俸禄,而且向各方劝募,官家并以平价卖米给百姓。当时太守说:“这样的作法,恐怕对于真正饥饿的人没有实惠。”他回答说:“这个不难。”于是用一万个钱币,每个钱币画押一字,晚上到街头巷尾,遇到饥饿的人就发给他一个钱币,并告诫他说:「不要将画押的字擦掉,明天凭这钱币来领米。」因而饥饿的人,没有一个遗漏的,分发粟米的方法,没比这个更好的了。又有人建议救济饥饿的办法,不妨按照口数给予粮食,每月十五日发放一次。这对饥饿者来说,可省去来回奔走的工夫,在家努力作事;在官方也可节省许多人工杂支,可多救活几个人,又可避免互相争夺。
有人说:“按照口数分发粮食,恐怕冒名滥领的情况会很严重,此法不可行。”刚中说:“这个有办法处置,暂且先办理施粥三、五日,男女分在不同地方,准许带瓶来装粥,拿回去养育老人和幼儿。每人给一筹码,每一村的人,记录他们的姓氏,并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不许分散,就可知道一村约略的人数;然后再下乡亲自查看,将他们分成中等贫户或上等贫户,宁可宽松一些,不要太过刻薄。规定他们拿袋子来装粮食回去,对于老年体弱寡妇人家,无法揹重的人,就照当时物价折算给予青钱(用铜、铅、锡等配制的制钱),可多给他加些,不可减少。”这是筹策计画最妥当的办法,也是当时有仁心的人要救助穷困人家的一种权宜措施而已。

故事六:延平(今福建南平县)有位祝染,每遇歉收年头,就大设粥厂救济饥民。在他儿子乡试当天,邻居梦到天神赶来预报他儿子已中状元,而且手拿大旗,上写着“施粥之报”四字。其子后来果然连连中式,最后考上状元。

【再析】以前有人谈论赈灾救济办法中,以施粥救济为最下策。然而席文襄在江南发生大饥荒时救灾,特别主张用施粥赈灾办法,说要发放银钱米粮,必须编册详细审核,才能杜绝许多弊端;然而受饥百姓生命已经危在旦夕,怎能再等待呢?设厂施粥救济对象都是贫民,这是为救助饥饿急难着想,因此可见最下策的办法,也有它可用之时。只是在于处理事情的人要看时机,施以相宜办法,不可一成不变。
又有人说,设厂施粥方法事情虽好,但实际上不能做到完善。一来有些老弱的人不能前往粥厂,又有些人住在数里之远,忍着饥饿冒着风寒,很容易生病;如来时走十里,回去又走十里,还要忍受守候拥挤的痛苦,不能马上全面施济。如果一次吃太多,肚子会发胀,吃太少肚子又会饿;而且恶气到处薰染,常会发生意外变化。有些人吃了粥即时暴毙,有些人弯腰俯下,米粥就吐得满地,说来真让人心酸。所以应要好好亲身去观察,乃可见到行善的真心。
现在更有好方法,不如使用挑粥担,每担用五六升白米煮粥,用有盖的桶盛放,在桶下放置些许柴火,使不致变冷;另准备小提篮,放置十付碗筷,一些盐和咸菜。找人担到交通要道或荒郊野外,遇到穷人请他们依序坐下,给他们吃一餐;吃完后用水洗净碗筷,以方便后面来吃的人。大约每担可让四五十个人吃,十担就够让四五百人吃,可逐里逐巷依次施粥,每天到各地举办。如此真能达到实际救济效果,而无设置粥厂聚集群众的弊端,这是赈灾施粥最便利、最恰当的办法。

故事七:从前有位魏时举,平时乐善好施,每遇到歉收年头,米粮价钱高涨时,就开放米仓的米粮来稳定物价,只收取当时市价的一半。他曾说:“歉收凶年的半价,就等于丰收之年的全价,虽然价钱拿得少,但是也没损失。”对亲戚朋友比较穷的,他经常主动救济,全郡的穷人大多依赖他救济。他的儿子魏收节,官当到尚书。

故事八:宋朝时,有位黄承事,在每年粮食收成时,出钱买进米粮,到第二年新米未上市,旧米已尽青黄不接时,就将米粮卖给百姓;不但升合的量器不变,而且不加价。后来他梦见紫府真君说:“由于你的善行,上天赐给你儿子,可以当到尚书,你将来可登录仙籍。”后来果然都应验。

【再析】元朝的丘长春真人说:“能以平价卖出米粮,是给穷人最大方便,实在是歉收荒年时救济穷人的无量功德。有财力的人在收成时,广为购买米粮,或有田地的人,自己可以收藏积蓄;遇到市面缺粮时,只是依照原价卖出,对自己毫无损失,对别人极为有利,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其次可比时价稍降,全部以平均价格卖出更好。”

故事九:从前有位邓成美,邀约亲族成立一个周利会,这个构想来自孟子所说:“凶荒的年头,大家应该互助度过难关,不能有所伤害的意思。」他的方法是在丰收时,每亩田拿出谷粮一斗或二斗,隔年春天以二分的利息借贷出去,到了秋天收割时本利收回。邓成美亲自秉公主持这件事情,后来遇到旱灾的荒年,不但救了亲族的人,而且也救了其他的人,享年七十五岁。他过世的当天,屋内充满奇特香味,邻居看到有很多阴间鬼役,口说要迎接邓某去当城隍。

故事十:曹世美家贫却喜行善,有一僧人教他以真诚心劝人帮人也可造福。世美从此开始邀人广结善缘集结成会,包括施粥、施衣、施药、施姜汤、放生灵、惜字纸、施棺木、埋尸体、修桥铺路等类的善事。别人出钱,自己出力,每年都如此,时间愈久愈努力,荒年则更加紧努力劝募救济。后来和富人经营买卖油品生意,逐渐获得五千多金,他的子孙都能安享厚福。

【再析】凡是做事,富人做起来较有成果,穷人则很难完成;然在困苦难为时能勉强去做,这就是异于常人难能可贵之处。古人有此说法:“穷人能行一百的功德,就相当于富贵人行一千的功德。”由此观之,穷人怎可自暴自弃,而不以刚毅苦志的精神坚持下去呢?

故事十一:从前有位段廿八,囤积米粮数十仓,遇到饥荒的年头,却想提高价钱卖。官府派人向他借粮赈灾,他也答应了,隔天早晨,看见饥民聚集门前等候,他却后悔不肯发粮;正当饥民喧哗时,他就和家人把大门关闭,拒绝外人进入。这时忽然天上风雨大作,把他的米粮吹散在大路上,按照色泽各自聚在一起,饥民争相取走,而段廿八则被雷电击毙。

【结语】遍看荒年欠收时,常见仁慈者受福、残暴者受祸情形;在书上记载或亲眼目睹的种类繁多,不能全部叙述,并非只有这些而已。先儒曾说:“饥荒是天数,而上天存心仁爱,对于受饥百姓特别怜悯关切。”所以有智慧的人做事合乎天意,上天就会降下祯祥;愚痴的人行事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祸惩罚,这是必然之理。
行恶受祸报情形很多种,而其报应比福报来得快速。不是只有关闭米仓不卖之罪必遭天雷击毙,就是积蓄钱财非常吝啬,眼睁睁看着那些将死之人而不救的人,其残忍之心已损害天理,所以上天谴责特别重。至于那些安居华丽豪宅的人,对饥民哀啼声一点也不同情,对困死在沟壑的人连看都不看;而有些人想要救助却犹豫不前延误时效,不能体察饿死之人已很多。这也都属于违背天意,不能免除罪过。
如果当百姓父母官的人,毫不关心民间疾苦,因循茍且延误救济,以及那些官府办事人员奸诈行事发生弊端,使人民不能得到实益,这种罪恶更历万劫也难超生。
古人说:“救人一命,可延寿十二年。”何况那些有势力的人,只要一举手,就能轻易救助百千万人生命!所以当权的人,就像在宝山里,可以自由采取,但须注意切勿空手而回。最可贵的是要领先提倡,仿傚古人大举赈灾;即使财力有限的人,也应主动邀约真有善心之人,推广劝募,随机举办赈灾义行。如此几乎就可使那些将暴尸荒野的人,有地方安身,这种阴功非常大。
上天报应丝毫不会差错,此篇中说到这种情况特别详细,所用苦心非常深切,因而恳切反复叮咛。并嘱咐如遇荒年歉收需救济时,要速将救饥荒的各种论说、方案拿出整理,广为刊印宣传劝募,送到灾区城乡,让当地士绅商户详阅,并多在热闹地方张贴。这实在是件大善事,所造福德无量无边。

【附清朝苏州知府陈鹏年(有陈青天之称)的“救荒二十策”注解】
在康熙四十七年,水灾旱灾连续不断,陈知府用此方案,请示江浙督抚颁佈施行。刚开始时,米价一升二十文钱,不到两个月,每升只卖八九文,人民歌颂视同再生父母。
第一、禁用糯米制酒。

第二、禁用小麦酿烧酒。

第三、禁用黄豆榨油。

第四、禁用糙碎米或白碎米制糖。

第五、禁用麸皮作面筋。(命令即时将食粮让平民买进,作食饼以度饥荒。这五项严禁,使中等县一天可省白米不只数百石,所以立刻见到米价下降。)

第六、禁止屠宰、卖酒、卖熟食。(为节省钱财和惜福,只准卖米粉、面食、素食之类食物。)

第七、劝募大户人家及富商,捐米赈济饥民。(当年平湖县(今浙江平湖县)的董天眷,得到陈公指教,先造好“为富不仁”匾额二十块,堆在县府公堂;并亲自到有钱人家劝募,用至诚心来感动人,刚柔方法交互运用。先到乡村地方,遇到顽固富家三户,就将匾额钉在他们家门上,并且告发他们;凡是田园土地拿来赎罪一经中断,就再增加赎罪额度,使其家业几乎去掉一半。从此以后,由乡村到城市,乐于捐助的人非常多;除供给米粮钱财外,还到处设粥厂施粥,又施舍药物。赈灾救济数月后,到新粮食收割止,捐赠物资如有多余,就派人退还捐助的富人,救活的人难以计算。
宋朝时的真德秀(称西山先生)说:“嘉惠抚恤穷苦人民,必获天地保佑。”此从天理来说。如以现实利害来说,没有饥民,就没有盗贼;没有盗贼,乡里就会安宁,这又是富贵人家的利益。
陈几亭先生说:“救助饥荒工作,必须由各地区、各村里的士绅及富家,就近各自救济穷苦百姓,自然可使整村无一饿死之人。”
宋朝的黄震先生说:“救助饥荒惟有劝导百姓互相帮助,劝告富人加惠穷人,捐出剩余部分,以补穷人不足,这是天道真理,也是国法所订。世人如果只想自己独富,不想救助惨遭困厄饥荒的人,即使侥幸逃过国法处罚,也必然难逃天道诛罚。”
又听到宋朝的朱熹说:“劝导百姓互助,用来救济人民急困,在作法上不得不稍忍耐;如果和富人计较太深,则恐怕行不通,要懂得恩威并济,对事情才有帮助。”由此可见陈公作法深得朱子救荒助贫方法之妙。)

第八、在各地大兴建设,使有工作可做,以济助贫困。(例如建筑城池,开凿河川,修桥铺路等,使工作的人有饭可吃。)

第九、放宽山林水泽的禁令。(例如减免杂粮苛税,以便利水运送到各灾区,及不禁止上山采食砍柴等,使灾民能吃饱,不致流窜为盗贼。)

第十、犯罪情节可原谅的,就叫他拿粟米赎罪,用此粟粮来赈济饥民。

第十一、不论官吏军人百姓、妇女或僧侣道士各类人等,能帮助救济的人,数量少的就赠匾额领赏金,数量多的则造册报请上司,等候圣旨颁奖。

第十二、聘请名医诊疗,开药店布施医药,以救助病困的灾民。

第十三、靠近山边的居民,可教以采食松柏治疗饥饿的方法。(根据《博物志》说:“在荒年无食物可吃,可将松柏捣细绞汁,用水送服,以不饿为限度;若能以稀粥清汤送服更好。每次用松汁五合柏汁三合混合服下,或只用松叶捣汁服下亦可。但须禁吃一切食物,自然能达到疗饥除病的效果。”)

第十四、延缓刑罚执行。(由于饥荒凶年犯法的人较多,所以要宽释他们。)

第十五、简化繁琐礼节。(行加冠婚丧祭祀礼仪时,减少繁琐的礼节仪文。)

第十六、借贷农民,使他们能种植粮食。(恐怕田地荒废失去地利。)

第十七、谨防盗贼侵扰。(恐怕危害百姓。)

第十八、各地官吏士绅长老,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沐浴斋戒,手拿香火步行到各寺庙礼拜祷告,祈求百姓能得福禄。(饥荒凶年乃人民共业所招感,须用诚心祈祷上天忏悔罪过,以挽回天数,这也是《周礼》所载处理荒年的一种政策。)

第十九、在每一州县中,选择具有才德的人主持荒年政令的执行。(例如处理分发米粮及施粥之类事宜,使受灾百姓能得实惠;等事情办妥后,和捐银捐米的人,一起报告上司。)

第二十、运载花米豆麦的船只,一个月不收关税,并派人帮助拉船护送。(让外地花米每天能运到,粮价就会天天减低,这是转歉收使成丰盛的一大关键。)

【小结】济助急难的方法,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救助危困,道理大致相同。但让人觉得和生死更有密切关系,现有几个案例附述于后。

故事一:从前高邮(在今江苏)地方有位张百户,有一次他在船上看见远方有一个人,依靠在翻覆的船背上,载浮载沈出没于水中,正在高喊救命。张百户急忙呼叫渔船前往搭救,结果都没答应,给他十两银子后,才肯前去救人。救回来时一看,原来就是自己儿子。

故事二:宋朝的周必大,在高宗绍兴年间,当杭州和剂局(为宋朝所设官署,监官文武各一人,执掌修合良药并出售)监官,局内被火烧毁,依据法令规定,火犯要处死刑,周必大说:“假设这火由我引起,该当何罪?”官吏说:“要削去官职当百姓。”周必大说:“我怎可为了自身官职,而忍心看十几人失去生命?”于是自诬为火犯服罪而罢除官职,各家的人都得以保全性命。后来他在孝宗时当了宰相。

故事三:宋朝雷有终,奉命讨伐王均(真宗时据蜀为乱)时,想要全城大屠杀。当时四川士人范璨、范璲二人,崇尚气节,而且富于文学素养;文鉴大师也是当时有德行的名僧,一起到雷有终面前进谏。三人稽首叩头说:“四川人善良而懦弱,有些人被迫帮人做坏事,是因为特别怕死,不得已才附和人。希望大人攻下城池时,不要屠杀城里人,只铲除为首作乱的凶手和党羽就可以了。”
雷有终看到三人真是志气高昂的大丈夫,为了全城生命,不怕自身危险,并且出于至诚,为此而动容说:“如不是听到诸位长者劝言,几乎使我轻举妄动杀戮全城了。”于是全城生命得以保全。范氏子孙后来都很显贵,文鉴大师也证悟真理。

故事四:明朝的冯某人,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早上起床,在路边遇到一人倒卧雪中,身体已经僵了一半,于是急忙脱下自己所穿的棉衣为他穿上,并将他扶回家中救醒。当天晚上梦到神明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出于至诚,上天赐宋朝名相韩琦来当你的儿子。”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冯琦(万历年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极为显贵。

故事五:从前徽州(在今安徽省)有位商人叫王志仁,年已三十还没儿子。在经商途中,遇到一位妇人抱着小孩要投水自杀,志仁制止她,并问她原因。妇人说:“我夫家穷,平日靠养猪来偿还租金。昨天他外出帮人做事,恰遇买猪的人来,我就将猪卖给他,没想到他给我的都是假银;我怕丈夫回来用棍棒打我,而且往后也没有什么可赖以生活的,所以才想投水而死。”
志仁对妇人遭遇深表同情,就拿银子救助她。等她丈夫回来知道此事,怀疑妻子另有隐情骗他,就拉她前往志仁住处质问。这时志仁已就寝,丈夫命妻敲门说:“我是那位要投水自杀的妇人,现在前来叩谢。”志仁以严厉口气大声说:“妳是少妇,我是孤单旅客,半夜怎可在旅店会面,有什么话等明天和妳丈夫来再说。”她丈夫才惶恐地说:“我们夫妇都在这里。”志仁穿好衣服出来相见,才刚开门墙壁就倒了下来,志仁所睡床铺已被压得粉碎。夫妻既感恩又赞叹,向志仁致谢后离去。后来志仁生了十一个儿子,个个都享有高寿。

故事六:唐朝的裴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有一次到香山寺(在洛阳城南)旅游时,捡到两条玉带、一条犀带,就在那里等候失主,到晚上还没人来寻找,隔天一早又前往等候。有位妇人哭着来到,说:“我父亲无罪被人诬告关在监牢,昨天跟人借宝带,想帮父亲脱罪,不幸在此遗失,我家的祸事已无法避免了。”经问清楚后,裴度很慷慨地将拾得之物全数还她。先前有相士说裴度此生必会饿死,到这里相士又遇到裴度说:“你的气色忽然变得与前不同,你必定有做阴德事,你的前程非我所能预料。”后来裴度在宪宗时为宰相,正色立朝,不畏权势,被封为晋国公,又赠封为三公之一的太傅。

【结语】人生的路途危险难行,每人所遇危险也不相同。有仁德的人以此类推,自可及于未尽部分;每件事情应尽己所能去做,在此不能一一备述。至于受刑罚牢狱逼迫,以致面临生死关键的情事,更属众多危急中最为严重者,将搜录在后面“入轻为重”注讲内详细申论,所以此处不再论述。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