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看见别人有所获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高兴;看见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
【分析】现在人见到别人的得失,不能看作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为着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如此便动了惟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去的念头。起初只是为了利己,后来渐渐变成妨害他人。然而妒忌成功,乐见失败,这与他人又有何关系呢?只是徒自败坏心术,种下恶因伤害自己而已。殊不知要成就圣贤的工夫,本来就要消除自我偏见;要成就达观人的见识,也须打破凡夫俗情。能悟出别人和自己原来同是一体,得失本是上天安排的命运,如此就能见到他人所得,不但不会嫉妒,还会百般扶持协助;看到别人有所损失,不但不会欢喜,而且还会多方救助保护。这就是自己真实受用处。
故事一:唐朝名臣梁国公狄仁杰,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法曹参军(掌理司法长官)时,有一位姓郑的人,奉命出使到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而他母亲又年老多病。狄公说:“他的母亲年老又生病,怎可派遣到万里之外,使他心生忧愁呢?”于是就去晋见长史(郡府掌管兵马的官)蔺仁基,请求代他出行。蔺仁基平时与李司马感情不好,看到这种情形就说:“狄公都能有如此爱心,我们怎能不自我感到惭愧呢?”于是两人从此就和睦相处。
故事二:在春秋战国时,薛瑗当燕国宰相,内心不能平等无私,且常妒忌他人所得,欢喜别人失落;不但不推荐贤能,且还心生嫉妒,使他人不能上进。后来他有一个儿子死在狱中,其余的都变成残废。薛瑗此时才向孔子的学生子皋(即高柴)请教,子皋就将《中诫经》传授给他。此时薛瑗非常后悔,发誓力行经中教诲,最后仅保住一个儿子。
【嘉言】明朝的莲池大师说:“人们对于世间财色名利的诱惑,可用比喻来说明。譬如这里有大火燃烧,旁边放有五种不同东西:第一种像是干草,才碰到火就燃烧起来。第二种有如木柴,只要将它吹气,就能燃烧。第三种像铁,虽不可能燃烧,但可以熔化。第四种像水,不但不能燃烧它,反而能把火灭掉;但把水放锅里煮,还是会被火烧开。第五种像虚空,任凭大火怎么烧,它还是如如不动;也不需要去浇熄,火到最后自然熄。能够修心的人,应以此来观察一切。”
延伸阅读: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