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December 2024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解释】应该怜悯他人凶恶所召的凶祸,赞扬别人善行所获的福报。

【分析】此“宜”字,一直贯用到“与人不追悔”为止。凶,是指凶恶、凶祸。所谓“悯”,是婉转劝导,使能改除恶行而向善;也要处置安顿,使他们能各得其所,不只是暂时周济怜悯使其感到温暖而已。何龙图先生说:“凡刚刚开始作恶,只因一念之差,未必无法劝导禁止;就是已做恶事,心中仍有一股清明的善念,未必无法救助化解。但世人每每像仇人般拒绝他们,他们也多数就这样死于罪恶之途,虽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也不可能,这真是悲哀。”

【嘉言一】《道德经》说:“圣人常善于救人,所以没有放弃不救的人;也常善于救物,所以没被废弃的东西。因此善良的人,可做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可成为善良人借镜的资材。如果不把善人当成老师来尊敬,也不把不善之人作为借镜的资材;虽然空有智慧,其实也是不明理的大迷人。”

【嘉言二】《易经》说:“圣人能以委曲的方式来成就万物而不遗漏。”《礼记》说:“自然界风吹雨打朝露雷震之现象,都是人间至高无上的教化。”天降霜雪并非要伤害万物,而是在培育生养的泉源;责备或惩罚百姓,并非圣人故意使人痛苦,而是要人自己开创新生之路。总之,无非要人改恶从善,以便回复到万物本为一体的胸怀而已。

【再析】善是别人和我都欢喜得到的,但人们往往喜欢妄自分别。在高位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自己所做;卑下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是别人在做。于是心有不甘,甚至以不实言词来诋毁他人,暗中设计败坏他人善事;这样只是徒然败坏自己的良心而已,对别人来说,有什么损害呢?竟然不知别人有善念或善事,我若能激励他、劝勉他、赞扬他,使他的成就更圆满,功德行持更充足;那么别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这样便可获得无量的功德。
要从凡境进入圣域,万善之门是以能发菩提心最为重要。菩提心就像种子一样,因为它能生出一切善法的缘故;菩提心又像良田一样,因为它能使众生增长善法的缘故;菩提心又像清净的水,因为它能洗涤一切烦恼污垢的缘故;菩提心又像炽盛的猛火,因为它能烧尽各种邪见的缘故。《涅槃经》说:“佛陀说只要修持一种善心,就能破除百种恶业;就如同很小的火,能烧尽一切东西。”由此可知,万善都是从心中起了一个乐善的念头而产生,由全体善心显现,而证得圆满觉性常乐我净的涅槃妙果。

【说明】《涅槃经》:有大乘、小乘二部。小乘部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的状况。大乘部说佛虽示现入灭之相,而佛的法身常住不灭。

故事一:从前有位雷枢,平常为人宽厚,且又善于容忍。别人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他,他反而能体谅其无知,每次都能容忍,不与他人计较,最后还感化他;虽然有时受到很大屈辱,也不曾向官府提出诉讼。他的第十一世孙雷孚,当了太子太师(东宫三师之首,负责辅导太子)。

故事二:于令仪晚上捉到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孩子。令仪说:“你是因家贫所迫才偷东西,我现在给你一万钱帮助你去谋生,不要再做坏事。”当小偷离去时,又叫他回来说:“你家贫穷,深夜背着钱回家,恐怕会被巡逻的人盘问。”就将他留到天亮后才叫他回去,这件事情他始终未跟别人说过。后来他的子孙,相继考中进士,大家都说是他怜悯劝化恶人所得的果报。

故事三:从前有位张庆,当司法官,自律严谨又敬慎。每天亲自打扫洗刷,到夏天则更勤劳,常告诫狱卒说:“罪人遭受法律制裁,也非得已,我们以司法工作为职业,如不知哀伤怜悯,那犯罪的人也就无从上诉。”对罪犯的饮食、汤药、床铺、被子,他都必定会仔细清洁。
张庆喜欢看《法华经》,每当执行囚犯死刑后,就为他持斋诵经。囚犯若无罪被陷害,就为他们辩解平反再释放。常好言询问囚犯,如真有罪,应坦白承认,不要诬陷善良人,以增加自己罪过。后来活到八十二岁,无病而终。生了六个孩子,名声都很显耀。由此观之,谁说公家的工作不可涉足呢?

故事四:宋朝的陈元是金坛(今江苏镇江东南)人。在神宗熙宁八年,因为灾难而饿死的尸体多得无法计算,他就开凿万人坑;每一坑前都设置一小盆饭,草席一领,祭纸四贴,所埋葬的尸体多得不可计算。后来他的子孙很多当官的。

【再析】谈到尸体不安葬,长年暴露在外面,这是怨鬼之所以在夜里“啾啾”哭泣的原因,很难得到仁慈的人,随时看到就将他安葬。宋徽宗崇宁年间,韶州县(今广东曲江)选择高广不能耕种的野外,设置义冢;凡寄放在寺庙找不到主家的小棺木,及暴露在外的尸骨,全部收集加以埋葬。每具尸骨都书明图样籍贯,树立标识,仍然设置屋间,作为祭奠之所,让其亲属自由祭祀,并且公开贴示诏告百姓。这件事在明太祖洪武年间也曾举办过,现在劝勉官方当事人,或地方上有体面的士绅百姓,随顺时机来振兴举办,购买土地作为收埋暴露棺木和尸骨之用,这种功德非常大。

故事五:从前有位宁从礼,个性喜欢做善事。怜悯那些无力敛葬的人家,常常制造棺椁施舍;无法安葬的人,再给他们钱财。活到一百岁才过世。后来托梦给家人说:“我在世时,经常制造棺木施舍他人,所以福德流传子孙,以后会有很多子孙中式当官。”后来果然如此。

【再析】谈到尸骸无法敛葬,在世事中最为悲惨;如能施舍棺木安葬,死去的幽魂一定会感恩尊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仁德。然而财力较弱的人,很难继续此一善举,不如集合有心人组成一个会,会下可分成几柱,每一柱下有数人。凡施舍一具棺木,会友较多的,每人只出十文钱;会友较少的,每人也不过出几百文钱而已。可说是轻而易举,而这个地方也就没有暴露尸骨的惨事发生了。
这要看担任此事的人,有没有实在用心勤勉去做而已,若在地方上有体面的人家,更应委曲出面周全此事。至于施给棺木,必须据报调查属实才施与,不可没想出好办法而让不法之徒有谎报机会。

故事六:从前有位程一德,书读不多,只是略懂字义,却勤勉不懈地鼓励他人行善;凡有劝人为善的嘉言格训,都将它刊印以劝化世人。有一天晚上,梦见文昌帝君说:“你有善念,所刊印的铭训都已禀报天庭。”后来其子孙登上科第的非常多。

【再析】呜呼!众生发出善愿,天上听到的声音,就像雷鸣震响一样,诸佛无不保护此一善念的人,上仙无不心相契合而赞扬此一善心之人。谈到诸佛上仙,都已久脱世间束缚,尚且如此好善;何况世人居于苦海之中,能不尽力乐善好施吗?

故事七:宋朝欧阳修当翰林官员时,常在身上带着数十张未写头衔的门帖。如果看到贤能的士大夫,称赞他人善举,就问明其居所,随即书写名帖前往拜见;若是如人所说一样,便大为赞扬他的美誉。

故事八:后汉时的庞统,每每称赞他人善行都言过其实,别人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庞统回答说:“当今善人已少,恶人很多,现在正要振兴风俗,增长道德善业,如果不多加赞美,恐怕行善的人就会更少。称赞十分,其中若有五分失实,还有一半是真实;这样可使有心向善的人自我勉励,不是也很好吗?”关夫子(即关公)的训文说:“愿上天常生好人,愿世人常行好事,愿嘴巴常说好话。”庞公可说是善于体悟此训文,而能有益于风俗改善的人。

【结语】杜正献(即杜衍,敦品好学,宋仁宗时拜同平章事,封祈国公)听到别人有善行,就非常高兴,好像自己所做一样。刘集贤(即刘敞,宋朝庆历间进士,世称公是先生),听到他人有善举,就称赞不已。韩忠献听到一件小善事,就说:“这是我韩琦所做不到的。”上述这几位贤人,都能做到公忠体国,听取他人善举,恐怕有所失误,所以乐意如此地奖赏他人;此乃推荐贤人促使国善民善之举,是当政者应知之事,岂只是乐于称赞而已。

延伸阅读: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