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December 2024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解释】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报官禄会跟随他,众邪都远离他,善神会保卫他。

【分析】善心是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只要一触动,便有所感应。虽是愚夫愚妇,如果听到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会称赞;任凭你如何穷凶极恶,见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这大概是良心一受启发,自然就不能停止。说是每个人都尊敬这个人,一定是他道德真有可敬之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

故事:宋朝的司马光,赐封温国公,当他到皇宫赴任时,途中看到的人都欢欣庆贺。随他所到之处,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说:“请您不要再回洛阳,就留在皇上身边当宰相,使我们百姓能过好日子。”刘大谏先生在朝廷为官时,天下百姓无不歌颂他的忠心。富文忠公(富弼)骑着驴慢慢走到天津桥时,跟随他后面观看的人很多,有如万人空巷。徐节孝先生(即徐积,宋朝山阳人。三岁时丧父,因为父名为石,终身不用石器,走路遇到石头,回避而不践踏,事母至孝)于母亲过世后,在淮阴(在今江苏)地方结庐守墓三年,城里每天都有人前往致敬。邵康节先生(即邵雍,精通先天象数之学)外出时,读书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无不
急忙争相迎接。

【再析】人们对善人欣喜羡慕到如此地步,那么上天感动的情形,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实有令人可敬之处,怎能感动人到如此地步呢?而上述这几位善人,在世时,不是宰相就是人师,死后也都变成神明。

【分析】天道无偏无私,常与善人相随。不必说而能巧妙回应;不必特意召请却会自然到来。我只要真能以诚心去感应,不管在哪里都会得到上天保佑。然而只要自己能尽人事,不断以诚心应事,终究能感动上天。《救劫经》说:“只要如此专心诚意,其余听由上天安排。”可见善人行善,是没有一丝毫迎合希求的心。宋朝的朱子也说:“天地的作为,毫无夹杂一点自己的意思,只是以生养万物为己心;人若能念念都在利人济物,便如同天地之心。凡能契合天地之心的人,上天怎会不保佑他呢?”

故事一:宋朝的刘安世(刘航之子,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为秘书省正字,累进谏议大夫。安世论事刚强正直,当时大家都敬畏慑服,看他为“殿上虎”,奸臣章惇非常讨厌他。卒谥忠定)上书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又谈到章惇是个小人,请皇上不要用他。等到章惇执政时,刘公立刻被放逐到远方,翻山越岭漂流四海,迁移流离没有定所。很多人都说刘公一定会死,但他竟然无事,活到八十岁,不曾一天生过病。当刘公被贬官流放时,有人为了迎合章惇,请求前往刺杀刘公;当他到达刘公住处,正准备动手刺杀时,突然像被东西击中,当场吐血暴毙。

故事二:唐子舆从四川扶持父亲灵柩,乘船要回江西吉水老家,当时正是秋天水涨季节,长江三峡中瞿塘峡的水流更加湍急猛悍,而且又碰到下雨,船夫更是感到恐惧。子舆非常伤心,深怕不能将父亲灵柩带回家乡,就仰天大哭,才哭了一声,江水立即应声退了二十多丈。等他乘的船通过之后,江水又回流过来,和当初一样汹涌。

【再析】说到“忠孝”乃是万德之首要,所以上天才会如此保佑尽忠尽孝的人。现在举此二例,用来比照其他案例,人若能随着事情感动上天,则上天也就能随着事情来保佑我们。

【分析】行圣贤之道的君子,语言善、行为善,因为和平气氛所感,自然会有吉祥瑞应。《诗经》说:“乐只君子,福禄申之(祝福那行善君子,福禄将由此生发)就是佳祥会随善心而来的理论。

故事一: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功劳盖世,超过唐朝所有功臣。他以自身努力维系唐朝天下安危达三十年之久,做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省掌理国家重要政事)二十四年,一生富贵长寿,子孙荣耀显赫,从古到今很少人能比得上。

【再析】谈到郭公能拥有如此盛大的福报和丰厚的食禄,都是因为他替国家立了大功,并且本身德行也到达相当境界,所以才能享有如此福报和厚禄,绝非侥幸得到。行善的人要好好地思考。

故事二:明朝时凤阳(在今安徽)有位郑照,每天致力于行善利人的工作。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到了天府,看到天神为他预设一个位子等待他,并向他说:“你本属贫穷人家,因为你极力行善,所以命令福禄二神跟随你,以后你会回来居于这位置。”郑照因而感悟,善念更加坚定,声名也更为卓着。所到之处金银不缺,福禄跟随,子孙都很富贵昌盛,荣耀及身,福禄不断,终生如此。后来果然尸解(修仙的人遗留其形骸成仙而去)成仙,证得净欲真人的仙位。

【再析】讲到这里或许有人疑惑,颜渊是圣贤,为何短命死在陋巷之中?伯夷、叔齐①也是圣贤,为何饿死在首阳山中?原宪②为什么贫穷?而范滂③却被判刑砍头而死呢?这几位圣贤都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只是命里缺少福禄而已;然而他们的善美德行所在,可与日月争光,而不是一般寻常福禄所可比。这也是成仁取义之士,所应了解的道理。

【说明】
①伯夷、叔齐:为殷商孤竹君的二子,为让王位而逃。周武王伐殷时,二人叩马而谏;及殷朝亡国,不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遂饿死。
②原宪: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相鲁时,曾经为邑宰,后来隐居于卫国。
③范滂:东汉征羌(即今河南郾城东南)人,年少时个性严谨品德清高,被推举为孝廉。桓帝时,冀州盗匪作乱,朝廷就任命范滂为清诏使,专案调查,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因事被宦官诬陷而坐牢,事情澄清后返家。灵帝时大诛党人,下诏急令逮捕范滂,范滂却自动到达监狱受刑,结果被害而死。范滂临行时与母亲诀别说:“儿滂今归黄泉,希望母亲大人割舍难以忍受的亲情,不要增加感伤。」母亲说:「你今天可以与李杜齐名,死已了无遗憾,既然有如此声望,若再想求长寿,怎可两者兼得呢?”路人听到没有不感动流泪的。

【分析】邪正不能同时存在,正直所在之处,邪恶自然不能容身,譬如太阳一出来,冰雪自然就融化。唐朝名臣李吉甫(唐宪宗时为宰相,在朝廷中力图振作,治理天下和谐顺畅)说:“神明喜欢正直的人,若能持守正直,神明就会保佑;妖魔无法战胜美德,如果失去美德,妖魔就会兴盛。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事:明朝的景清(真宁人~即今甘肃人。洪武进士,官至御史大夫)要去参加会试,当他途经淳化县(在今陜西)时,所借宿的人家,有女儿被妖怪缠身,景公住在他家,当晚妖怪竟没来。但景清离开后,妖怪又来了。主人女儿问妖怪为何没来?妖怪说:“为了避开景秀才。”女儿把这事告诉父亲,父亲立刻追回景清,景清就写了“景清在此”四个字,叫他贴在门上,妖怪从此就不见了。景清为人非常忠实刚烈,到今天仍为人所景仰。

【再析】能够充塞天地之间的东西,就是正气;正气如果不缺乏,就能光大畅行人间,妖怪自然不敢来犯。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注重养气之学,而养气主要在修心;如果自身清净光明,存心真诚安然心定,那么妖魔鬼怪就无所遁形。如果人心存暧昧,则不必去问妖魔鬼怪从何而来,自己心中已是妖魔鬼怪聚集之处,怎么能使妖怪一看到就降伏呢?

【分析】神和人都是同一个道理,一般人所尊敬的人,神明也会加以保护;所谓道德修养高,鬼神都会钦佩他。

故事一:宋朝的韩琦(文武全才,出将入相),从成德(今河北正定)调任到中山(今安徽宣城),在经过沙河(今河北境内)时,前面引路的人忽然回报河水将要暴涨,韩公急忙命令准备船只。将渡河时,果然河水波涛汹涌,波浪像山一样高,船只快要淹没,随行的人都大为惊恐。这时忽然有一条神龙在上流截挡水流,河水立刻平定下来,直到韩公一行人安全渡过,神龙才离去,这时河水仍然涨得和先前一样。

故事二:明朝仪征(在今江苏)地方,有位金姓老翁,以开当铺为业。嘉靖初年,水寇劫掠富贵人家,几乎没有一家幸免,唯独金家没被抢,当地官府怀疑金家跟强盗有来往。后来强盗被官府捉住,问他为何没劫掠金家,强盗说:“我们几次前往金家抢劫时,都被金甲神赶出来。”官府不信强盗所说,就传唤地保和邻居来问,他们都说:“金家没有被抢,实因金家积德的缘故。这里每家当铺在典当时,都用低价买进,高价赎回,只有金家出入都很公平,估的价高,期限又远。而且年老贫穷的人典当东西,还会破例免除利息,又在冬天免除典当寒衣利息,夏天则免除典当暑衣利息,每年都如此。上天保佑善人,就命金甲神保护金家,这在道理上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县令于是嘉勉金翁善行,还上奏朝廷表彰他的门风。

【结语】于铁樵先生说:“前面说到祸恶,就先说『人皆恶之』;现在讲到福善,则先说『人皆敬之』。因为恶煞凶星降下灾祸和神灵保卫的事实,一时或许未能见到;但人皆尊敬,人皆厌恶,则是确实可以相信的征兆。有心学道的人应常反省好好思考:如果尊敬我的人愈多,便可知道神灵对自己保护非常严密;若是厌恶我的人愈多,便可知道凶星恶煞在头上炯炯怒视着我。人心即是天意,不必在看不见也听不到的地方去探求。”

延伸阅读: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