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布施恩惠,不求回报;赠送他人之后,不再追讨后悔。
【分析】施舍恩惠求回报,则是贪心仍未忘;给人之后又追悔,那是吝心未化除。贪心而且吝啬,是君子所不为。《金刚经》说:“修菩萨行的人,在修法上应以无所贪着的心而行布施。”又说:“如果菩萨不贪着形相而行布施,福德不可限量。”由此看来,人能用钱财济助他人,对内看不到有能布施的我,对外看不到有受施舍的人,其中也看不到可供施舍的物资,这就叫做“三轮体空”。
只要能保持心灵清净,那么斗升微少的粟米也可成就无边福德,一文小钱也可化除千劫灾难。如稍存求回报之心,虽施舍万镒黄金,最后也无法圆满自己的心量。至于“追悔”二字,更是人生大关键的地方。做了恶事能追悔,则将来的恶念会渐渐停止;做了善事如追悔,则将来的善念就无从生起。如果人在施舍后又后悔,则倒不如不施舍不给予来得更好。
【说明】《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此经以空慧为体,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即空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实不二,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
【分析】世人若想使仓中五谷每年都不匮乏,就须取谷麦种子,让牛犁耕田地来下种;如果不下种,五谷到最后也会吃完。所有一切法也是如此;必须以孝顺心、慈悲心、恭敬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作牛犁,以父母、贫病、佛法僧三宝作为田地。
如果佛弟子,想在藏识①中得到百福庄严②,生生世世无穷尽,就须运作慈悲、恭敬、孝顺的心,用衣食、财帛、身命来敬养供给父母、贫病之人,及佛法僧三宝,这就叫做“种福”。如果不种福,就会得贫穷没福慧的果报,而趣入生死轮回的危险六道中。所谓“种福之田”,就像那些种稻谷的田地,所以名为“福田”。
布施分为三种,有法施、财施、心施。以种种方便劝导他人,叫做法施,这是最上等的善事,功德最大。财施,就是用钱财来布施。心施,就是苦于没有钱财,但心中同情对方,想要帮助他却没办法,这也是所谓的布施。
【说明】
①藏识:即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②百福庄严:如来之三十二相,一一皆以百福庄严。又作百思庄严、百福德庄严。百福,即百思。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载,离杀乃至正见之十业道,每业道各有五思,如离杀业道有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合为五十思。菩萨造作一相之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次起一思以牵引彼相,后起五十思以圆满彼相,此即百福庄严。
【再析】沈鲤,字仲化,明朝归德(今河南商丘)人;世宗嘉靖年间考中进士,神宗时拜礼部尚书,后拜东阁大学士。他在位期间喜欢推举贤能,不让别人知道,撰有《警世语》劝人说:“唉!世间许多事情,实在很不公平!当我每次参加宴席,总是吃得酒醉饭饱,再也吃不下了,但主人深怕礼数不周仍然不断劝食。反观贫穷人家,有的一辈子也不知道人间有此美味,更有些人因没东西吃而饿死。
我每到冬天穿皮衣,到了夏天穿葛衣,依着天气冷热变化,随时换穿衣服,还想追求时髦风尚,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然而穷人 虽有衣穿,却是不能遮体,他们经常靠在别人屋簷下露宿街头,在寒风刺骨的天气里,冻得全身颤抖,牙齿相撞击。我住在高广宽敞的屋宇,非常安稳舒适,还要为了池塘台榭、花园竹丛等庭园装饰,可供自己赏心悦目,极尽奢华之能事,不惜花费千金去购买!然而贫穷人家生活,危急而无依靠,甚至有丢掉生命或割舍父子夫妻亲情的可怜情况。
我和家中子孙,已拥有足够宽裕的生活享受,还想务求多些优厚的积蓄,常为子孙长远生计着想,深恐他们将来生活困苦;然而穷人生活,却有家徒四壁,早上吃完还不知晚餐在哪里的!我身边财货很多,但见识肤浅,难免会让自己行为放荡,暗中引来盗贼觊觎窥伺;然而穷人偶而捡到我遗漏的稻谷,我却表现非常吝啬不肯给,甚至叫他背负借贷偿还利息的重担,使这些穷人为了生活,做苦工来换取金钱,虽是微薄利益,也会尽力争取。我常装满整箱财物,去趋炎附势结交富贵人家,还怕人家不接受;然而穷人要乞求一钱,用来延续短暂的生命,我就生气变脸,或假托说,心里很同情,却不能给穷人一些东西,让他好回家有一餐温饱。
我虽拥有很多财富,却是表现穷极奢华,还引导人走向邪路,因而导致惹祸上身;然而穷人在旁,等待我吃用剩余的,却是一点也得不到。为何这个世界不公平到这种地步?如今我要为贫穷人家,打抱不平代说几句公道话,并非叫你们把全部财产都捐出,来救济这些饥饿人家,这是强人所难;只是捐出你们没用到的部分,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而已。在宴请宾客时,酒足饭饱之余,何不分些酒食,给那些饿得快死的人呢?何不分些残余汤汁,给那些一生都没尝过美味的人?这样既不浪费,又可救人,不是两全齐美吗?
把多余穿不到的衣服,放在衣箱里坏掉,和没有衣服是一样的。自己能穿短褐布衣,把省下来的施给没衣可穿的穷人,那么穷人也可得到慰勉,有衣可穿而不致遭受寒冷;我自己也可因此而多种些福报,将来要穿锦绣衣服,也就自然不会缺乏。只要我不为满足耳目欲望乱花钱,就可有多余钱财帮穷人,保全他们性命和骨肉亲情,这些都是正义的举动。然后以这些义举当议题,可将善举传播出;以此来自我反省,在夜深人静回味时,还能感到无限的欣慰。寻遍天下快乐事,没有能比做这种善事更好的了!
我身边多些积蓄,终身都用不完。把它留给子孙,如果子孙贤能,不必靠这些,也够他一生所用;如果子孙愚痴,虽然得了这些,也会被人所骗,很快就会花光。为何不在我手中,把它施舍出去,使那些朝不保夕的穷人能得到温饱,还比较有用。平时我挥霍无度,早已不把金钱当回事;如果这些钱财能让穷人使用,就像这些钱遗失而被穷人捡到,也没损伤到我现有的部分,我还吝惜什么呢?
我拿很多财物去攀炎附势,向权贵献殷勤,难道一定会被接纳?但只要施舍些给穷人,他们就能活命,对你非常感恩。为何我们不施舍给穷人而受感恩,却要向权贵献殷勤而遭拒呢?我拥有很多钱财,却给自己带来祸害,虽然只给穷人一点,却为自己带来福德。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只是减损多余部分,弥补他人不足而已;这虽是给穷人带来福气,实在是为自己脱离祸害,这对两者都有利益。所以说:‘捐出用不到的部分,使它成为有用的东西。’就是如此。
没看到天道或人事的情况吗?盈虚消长盛衰的定律,大自然都依此而运行不悖;财货本是到处流通的东西,怎可都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不妨仔细观察,过去大家所知道的富贵人家,到现在还存几户?他们子孙绝无办法一直享受得到。这并不是由于前人喜好施舍,不为往后着想啊!
兴盛衰亡起起伏伏,本来就是势所必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当要节俭积蓄就要节俭积蓄,应要散财助人就要散财助人。财货可供自己支配,也可以让他人使用,不一定要据为己有,能具如此胸襟就是达人。如将财货聚集一起,又设多道防卫严密监控,以为这样就可保全千秋万世,能让子孙世代幸福,而使财货不会流失;有此观念和作法,实在就是愚痴人。平时能积阴德为了长久打算,这种人就是智者;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做,这种人就是君子。
故事一:李士谦,字子约,隋朝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从小父亲过世,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十二岁时,就被魏广平王征召为督抚的军事参谋。家中富有,曾经出几千石栗米借给乡人济困;刚好又碰到荒年歉收,就召集欠他粟粮的人家,把借据全都烧毁,并说:“债务都没欠了。”来年春天,他又拿出粟粮种子分给穷人,因而救活许多人。有人死亡无钱埋葬,就帮他们埋葬。当地农民对他感恩戴德,有人就称赞他的阴德,李公说:“阴德就像耳鸣一样,只有自己能够知道,别人并不知道;现在你已知道,怎可说是阴德?”有一天,士谦梦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诉他说:“上帝嘉许你所积的阴德,要使你的后代昌盛无比。”
故事二:宋朝时,太仓(在今江苏)有位姓顾的人,当州府的小吏,凡有送往迎来,必定住在城外一户卖饼的江姓人家。后来江某被仇人陷害,说他指使别人偷盗;顾某就集合众人作证为他申冤,才得以释放。江某为了感恩,就将年仅十七岁的女儿送到顾家,愿当他的妾,顾某叫妻子备了礼物将她送回江家。江某又将女儿带去,顾某又再送还。
后来顾某到京城,被分发到韩侍郎的门下办事;韩侍郎刚好外出,由其夫人接见,召问他说:“你不就是太仓的顾提控(掌理文书官牍的官)吗?我是卖饼江家的女儿,嫁给韩相公当妾,不久就继任正室,这一切都是你所赐的,我要向相公说明。”韩侍郎回家后,夫人就将此事详细说明,韩侍郎说:“这真是一位仁慈的人啊!”并将此事向皇帝禀告,皇帝非常称誉赞叹,把他升为礼部主事。
故事三:宋朝宰相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有一次派他次子范纯仁(字尧夫)回到苏州,运取五百斛麦子。在途中遇到老友石曼卿向他说家中有三件丧事,因为无钱尚未办理;纯仁立刻就把所有麦子连同运麦的船,全都送给石曼卿。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禀告父亲,范仲淹就问他:“你这次返乡,有没有遇到老友?”纯仁就将遇到石曼卿的状况向父亲说明。范仲淹说:“你为何不把麦子和船全部送给他呢?”纯仁说:“我已经都给他了。”
【再析】由此可知,范仲淹父子同心,如此乐于布施!哪里像现在的人,只会敬重奉事富贵的人,尽做些锦上添花的事;而不肯周济贫苦,做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有人肯略略布施点财物,但很少有不求回报或布施后不追悔的。
故事四:从前有位女子到寺庙礼佛,想要施舍,但身上没有多少钱,只有两文钱捐给寺庙,寺里主僧亲自为她诵经忏悔。后来她被选入宫做了贵妃,富贵之后,就携带千金到寺施舍,主僧却只命他徒弟为她诵经回向而已。此女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主僧说:“以前妳来施舍时,虽然财物很少,但心中非常真诚,所以老僧亲自为妳忏悔;现在虽然施财很多,但心中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徒弟代妳忏悔就够了。”
【再析】谈到行善事积德行,是以至诚心为最重要;如念头稍微一转,就不如初念真诚,更何况追悔呢?
故事五:于铁樵先生说:“禽兽尚知要回报恩德,那有生而为人却不感恩图报的道理?殊不知令人最难堪的就是虽帮助别人,脸上却露出一付自得的样子。只要得意的表情一展露,受帮助的人便会觉得惭愧,而惭愧很快就变成怨恨。从前有位官吏曾经救过一个人的命,后来那人渐渐富裕,而官吏却变贫穷。有一次官吏偶然经过他家时,他们全家人都出来拜谢,并极为恭敬地留他吃饭喝酒殷勤招待。官吏在酒醉时大声说:“你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帮助,那你的妻子婢女仆人以及眼前所可看到的东西,那一样属于你的?现在你变富有而我却变贫穷,这是什么道理呢?”说完就在他家睡着了。这个人暗自盘算说:“他希望我回报的心太过分了,就是报答恐怕也不能满足他的心意;若不报答恐怕灾祸会降临身上,不如把他杀了。”于是就用绳子把他勒死。
【再析】唉!救人反而因此引来杀身之祸,这里面自有许多会聚巧合的因素;那个被救的人会遭到什么凶恶报应,以及这位官吏命中应当凶死的道理,在此姑且不论。只是举这个例子,来警惕那些布施而想求回报的人。
延伸阅读: 所谓善人。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