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December 2024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遇到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须退避不为。

【分析】从本节到“当立三百善”,是在说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体力行,即可立刻得到福报。道就像是大路,顺乎天理,合乎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就是“是道”;而叛逆天理,违背良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就是“非道”。这两句,一个属于教人迁善,另一个属于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去“非道”而进于“是道”,最后全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而这两个“则”字要加紧着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此处就要拿出决断魄力,不能有丝毫犹豫,如果在这转念瞬间不小心,就会回复堕落在邪魔的关卡里。所以提醒我们,必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义。
而此处所谓的“道”,也就是《中庸》所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上天所赋予人的禀性叫天性,而遵守天性做人处世叫正道)”的“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说话、沈默、动作或静止,只要真实体认天性而能顺应天性去实践,则到处都是至道的表现。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大道未离眼前生活,重要的是虽在眼前,却看不到大道真相;欲要体认大道的真实体性,不能离开当下的声色言语)。”《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内观经》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信心是培养菩提大道的根本动力,可以增长养育一切善根;可以断除疑惑远离贪染境界,可以开发佛的知见,终能证得圆满菩提,成就无上佛果)。”
因为道的本体,人人本来具足;虽然一时沈溺在万种物欲中,若肯一念回光返照,则在天理与人欲之间,自然一点也瞒昧不住,这就是“天理不息的本体”。如能扩而充之,纵经万劫千生,也都不会堕落。所以人们若能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圣也不难,这是真话!

故事一:从前有位农夫,曾被老虎咬伤,每当有人谈起老虎伤人事情时,大家都感到害怕,唯独这位农夫更是脸色大变。老虎会伤人,大家都知道,但没亲身经历过的人,听到老虎伤人,只是害怕而已;但这个农夫因亲身受到老虎咬伤的痛苦,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

【再析】根据此一故事可知,人们对于“非道”之事还会去做的原因,就是他未曾真正知道;若是真正知道,绝对不会去做。而现在的人整天昏沈,就像在说梦话。所以唯有在瞬息之间,能存心养性,来保持此心的觉醒。自性灵光,湛然常寂而又洞彻常照,虽随尘缘幻起幻灭,而自性本不动摇。这才是真正通达日夜不昧的真道,自然就没“非道”的事情可来迷惑扰乱他。

故事二:宋朝的赵清献,每晚都焚香向上天祝告。有人问他,赵公说:“我自年少以来,白天所做行为,夜晚必向上帝礼拜禀告。不敢禀告的事,就不敢做。”

故事三:从前有位张其蕴,专心于研究宋朝理学,立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亲朋。对于自己一言一行,动辄遵照礼仪制度;只要有些许失误,就痛切责备自己,促使赶紧悔改,整夜都不睡觉。父母去世后,每当看到双亲在世时所爱吃的食物,就常对食物掩面哭泣。夫妻相敬如宾,终身不再染指第二个女人。平时在家律己甚严,虽在闲暇独处时,也没懒惰的样子。看到晚辈子弟,必定勤加劝导,使其能够成功。遇到亲朋乡里的人有急难,自己能力无法周济他们时,一定多方地辗转乞求营救。当事情完成时,他就很高兴,不然就会愁眉苦脸感叹不已,晚年则更加精进。他常对人说:“我家自从高祖观心公开始,就力行孝友,为做人奠下基础,历世持守忠厚。我的本性笨拙,不懂得从事生产,积留财富给子孙;只常要求自己不可败坏家声,要保全一片良好心田,留给后代子,留给后代子孙耕种而已。”

故事四:后汉的管宁,曾经与华歆一起锄地时,掘到黄金,管宁连看都不看,而华歆却把它拿起来丢掉。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公孙度对他非常礼遇,想请他当官,他没接受,就开辟山洞住在里面,很多人都来追随。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他的田,管宁就把牛牵到荒野外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惭愧,并向管宁致谢。后来管宁住的地方,逐渐有人聚居,变得较为广阔,管宁于是就教他们诗书和祭拜礼仪,使他们能知礼而谦逊。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就一律都不接见。这种风气不久就风行辽东,老百姓都受到他的道德感化。他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谈道德事情,绝不涉及世事,公孙度非常称赞他的贤德。
在辽东住了卅七年,后因奉朝廷召命乘船回家,在途中海风大作波涛汹涌,船上的人都呼天忏罪。管宁说:“我曾有一天早起未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过失一定在这地方。”同行船只都沈没了,只有管宁坐的船得以安然渡过。回来以后,朝廷授给他大中大夫的官职,管宁没接受;华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让给他,他也恳辞掉。他在八十四岁时去世,生前所坐木榻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已磨穿,这是因为他五十年来未曾张开腿坐的缘故。
遇到穷困的亲戚或邻居,家中米粮不够,管宁必会分送食物救济他们。遇到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说孝道;遇到为人弟兄的,必定跟他说悌道;遇到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说忠道。他的容貌谦恭言语柔顺,能够藉事劝导人向善,有惭愧心的人,无不受其感化。

【再析】现在的人可试着回想,在每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如有家人违逆己意,是否会生烦恼呢?在生活安定衣食饱暖时,是否生出淫欲心呢?在生计不足花用时,是否会想办法经营生产呢?身为僧侣道士离群索居时,是否会生出昏沈怠惰之心呢?长久定居生活舒适时,是否能不贪恋田宅家产呢?看到别人富贵时,是否不会嫉妒他人光荣呢?自己处于贫贱时,是否不执念于拼命竞争呢?如有其中任一项,都足使人退道心,而进入非理性的境地,这是不可疏忽的事。所以能反身自省,才能使学道踏实;知道所为不是,才能使学道进步。

延伸阅读: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