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这个‘见’,当作看见讲。这一段经文也是值得我们每天去警惕的。‘嗔恚’是三毒之根;多嗔就是很容易发怒,很容易动嗔恚心,那当然就会跟一切众生结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知不觉常犯这个毛病。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问: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为什么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为什么自己没有进步?同修们常常这样告诉我。这个反省对的,没错啊!但到底为什么呢?问题都出在贪、嗔、痴上。贪、嗔、痴没断掉,所以才出这么多毛病。
《华严》不是普通经典,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的。菩萨立志存心,是要自度度他,如果还有嗔恚,还跟人结怨,他这个目标就达不到了。十方现在诸佛世尊都见到,都会这么说:‘为什么这个人发菩提心想求菩提涅槃,他还会生嗔恚心?还会跟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所以才感叹的说:‘这个愚痴人就是因为嗔恨的缘故,所以他的烦恼不能断,解脱不能证得。’在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中,烦恼断了,就证得解脱;解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在。换句话说,他不能解脱,必定是多烦恼、不自在;自己都度不了,怎么能救度一切众生?这个障碍是什么呢?嗔恚冤结。冤结还有一种讲法,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十善厚友’,十善是很厚的朋友;‘十恶冤家’,此处冤结也可以指十恶。如果我们嗔恚心很重,再加上十恶,这在佛法里面修学,就不会有结果了。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这一部经在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一切众生的大病是贪、嗔;嫉妒是嗔恚的一部分。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劝勉我们,要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础。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三毒,所以才会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我们心里头没有三毒,喝毒药就像喝甘露一样,它不起作用。为什么?里头没有毒。这好像化学反应少了催化剂,它起不了作用!我们被毒虫、毒兽咬伤、螫伤了,要生惭愧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头有毒,才遭受外面的毒害。我们在传记里看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住的寮房,里面有虱子、跳蚤、蚊虫,他都不驱除。侍候他的小和尚想把它们赶走,印光大师叫他不要赶。
侍者问:‘为什么呢?’
‘我的德行不够,留著它们,让我生惭愧心,改过自新。’
老和尚到七十岁以后,不管他住哪个房间,再去找这些虫,一个都找不到;别人住的房间,蚊虫、苍蝇什么都有;他老人家一去住,它们都搬家了,都走了。你要问为什么呢?就是此地讲的贪、嗔、痴三毒没有了,不会招来这些毒害。印光大师作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这个修学方法是正确的。他可以做得到,也就是说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所以要远离贪嫉(嫉是嫉妒)。
‘能净心中贪欲云翳’,‘云翳’是比喻云彩能够遮住日月;‘翳’是现在讲的白内障,白内障能把视觉障碍住,这就好比贪嫉一样,能够舍离这个,云翳就没有了。‘犹如夜月,众星围绕’,这就好比恢复到晴空了。晚上有明月、众星,没有云彩遮住,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这个意思。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生死是大事,能够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果还不能够发愿了生死,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纵然得人天福报,也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算是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觉悟,在这一生中,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出三界,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法门来说,实在是平等、无有高下的;但是就我们自己修学来说,确实有难易。像这里说的,这就难了,‘生死不断’就是轮回不能超越。出不了轮回,什么原因呢?‘贪欲嗜味故’。‘嗜’是嗜好;‘贪’是讲贪爱,范围太广大了,无论对什么,就是贪爱的心没有断。‘欲’是欲望。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还喜欢这个,喜欢那个,这就糟了,问题来了,这就是不能出三界的原因,我们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才能够舍离,晓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是重大的伤害。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没出得了三界,就是被这个害了。从今天起,我明白了,认清楚了,再也不受它的害了,这才能成功,才能出得了三界。
‘养怨入丘冢’,‘丘冢’是坟墓。要是不断贪、嗔、痴,不断欲望、嗜好,就等于养了这些怨家。养的结果,它就送你到坟墓去啊!‘虚受诸辛苦’,这句话说得太妙了。这是说什么呢?你一世的修行都落空了,还是回去搞六道轮回。所以这一首偈子说的,就是我们自己本人生生世世修行的写照。就是这个修法,所以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样讲我们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修行是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在实际生活上改变自己,不在形式;形式上的修行,就是最后那一句话‘虚受诸辛苦’。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末后说得好,今天这个时代修行: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什么叫精?大家志同道合,都是真修实炼的,不是要人多凑热闹。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他们那一班,只有十二个人;人数不多,但是个个成就。那还得了!所以人数贵精不贵多,这才是同修。第二、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呢?是香火很盛,道场很热闹,很兴旺,这是凡夫所看的,这叫形式。实质是讲求什么呢?道场里头真的有学有道。‘学’是经论,真正在研究经论;‘道’是真正在修行。第三、在净宗里头来说,修行一定要重清净心。《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要重视这个;其他什么神通感应,那东西都不重要,不重视这些东西。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是针对现在佛教弊病所发的。我们要觉悟、要记取。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这也是一首偈,从比喻上说的,都是事实真相。前面两句是说人命无常。‘掣电’就是闪电,比喻短暂。《金刚经》上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确实如此~~石火电光。‘乾闼婆城’是幻相,不是真实的;‘类’,跟这个是同类的。我们世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你要执著有常、有我,那就苦啦!这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万法无常,真正明瞭事实真相,你的心当然清净了,就不可能看到世间的事情还会动念。顺自己意思的,就动了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的,就动了嗔恚心,这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什么呢?把事情都看作是真的,不知道这东西都是假的,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哪有一样是真的!所以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清净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对了。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这本集子里,讲到嗔恚之害的很多,可见得这桩事情是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时时刻刻都提醒我们的。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心一起,许许多多障碍就来了。佛门也说‘火烧功德林’;火就是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发再大的脾气,福德不会烧掉的,但是功德就没有了。那功德到底是什么呢?功德是定慧。你看定心,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智慧跟著也没有了;所以功德是定慧,跟福德不一样,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可知嗔恚之害,能够破一切善法。
‘坏好名闻’,‘名闻’就是今天讲的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的,这个荣誉也会因嗔恚而破坏。所以嗔恚的坏处是:今世(佛说法的那个时代)、后世人都不会喜欢见到嗔恚之因,以及嗔恚的果。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贪、嗔、痴里面这个嗔恚,对我们修行障碍最大。佛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世间的现象讲的比其他经典详细;其他的大乘经说到宇宙的状况多半都讲六道,《楞严经》讲七趣,就是六道之外还加了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呢?仙道。七趣的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全文的二分之一,这也就是说把地狱这一道讲得特别详细。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要我们认识清楚,小心谨慎不要堕地狱,地狱道的业因就是嗔恚。三恶道中,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嗔恚是地狱道,所以它的伤害最大。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这一方面对我们的教训也特别多,所以在此地开导我们说:‘嗔,是失佛法的根本’。
什么叫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法就是一切万法。佛法合起来讲,就是对于一切万法觉而不迷,都能够正确的认识、瞭解一切万法;可是人一嗔恚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掉了,对于一切万法必定会错认,所以叫失佛法之根本。
‘坠恶道之因缘’,刚才讲了嗔恚心重,在六道里面是堕得最深的。‘法乐之冤家’,这个乐是快乐的乐。这一次在圣荷西讲经,也遇到几位同修给我说,学佛学了好几年,总是精进不起来,还常常退转,问我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什么方法令他不退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能不退转,那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佛给我们说,娑婆世界众生学佛总是退退进进,都是这个现象。但是为什么会退呢?那是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没有得到法乐,就是一般人讲的法喜。假如在修学过程当中得到法喜,怎么会退转呢?那么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功夫不够。如果你能够把这一个难关突破,你就会得到法喜;得到法喜纵然退,退的时间短,退的幅度也小,就会常精进了。所以一定要用功,不真正用功,法喜得不到。
所以古人教学,五年学戒~~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去用功,他得到法喜了,第一个阶段就毕业了、成就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去参学。所以一定要有这个程度,法喜非常重要,要认真努力。如果得到法喜的人,精神饱满,不容易疲倦。为什么呢?我们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佛法也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得到法乐能够勇猛精进。我们看古今的大德们,修学不疲不厌,吃的粗茶淡饭,睡眠的时间很少,精进不懈,那个精神从哪儿来的?从法乐上来的。三毒也是我们法喜的障碍,是法喜的冤家,它来阻碍你。
‘善心之大贼’,心里面有三毒烦恼,虽然很想作善事,很想修善行,往往不能成就,被它障碍了。‘种种恶口之府藏’,就是口过多,口业比较重,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之间,时时刻刻能够回光返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这个回光返照,就是觉察,马上觉悟;在禅宗里,这就是观照的功夫。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条看起来好像很容易懂,其实是非常难懂。难在什么地方呢?我与人,这是世间法里都承认的~~有我、有你、有他,怎么会说没有呢?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够辨别一切法的真假。即使现代科技相当的发达,对于这一切事物的真相渐渐明瞭,那也只是极少数的科学家,一般大众仍然不明瞭;用佛法来讲,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依旧执著这个身是我,依旧执著这一切缘生之物是确实存在的,这是有人、有我、有法。佛在经上说凡夫执有,就指这一桩事情。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就执著空,他们知道万法皆空,确确实实没有人、我。执著有,这毛病就是烦恼、业障、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但是执著空有没有毛病呢?也有毛病。执著空,虽然六道轮回没有了,但是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见‘万物真相’就是大乘法里一般讲的明心见性,这是万法真相大白。所以执著空,也是障碍。唯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真实的教诲,两边都不执著,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中道’;如果执著中道,那又坏了,不可以执著的。所以说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能够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这个境界阿罗汉就见到了,阿罗汉贪、嗔、痴、慢,这些烦恼统统断尽了,确实没有了,所以这一句话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后,如果常常用来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念佛功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所以应当要常常警惕。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这是读书人的毛病、习气,这些东西会障碍清净心。为什么呢?它是激发感情的。诗词歌赋引发人的感情、喜怒哀乐,这就障了道。道是什么呢?是清净心,是如如不动。所以佛教诫初学守持八关斋戒,就清清楚楚教导我们,不可以唱歌、跳舞、看戏,这是绝对有碍道心的。诗词歌赋跟这个是一类的,所以不可以贪著,这是妨碍正法,要把它舍弃得干干净净。如果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在学佛之后拿它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个很好,未尝不可。以前没有学,现在出了家,再去拼命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弘一大师的艺术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出家之后他用书画来接引大众,跟众生结文字缘结得很深,这个可以的。为什么呢?它已经不妨碍道心了。所以这情形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过去没有学,现在就不要再学了,一心一意去读经、念佛,这是我们的正事,这是正法。
‘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逐’是追逐;不可以随顺,不可以希求。‘悭’是吝啬;‘贪’是贪爱;嫉妒、‘我慢’就是贡高我慢,这些都是烦恼习气。烦恼断都断不了,还要天天增长,那还得了吗?我们每一天念佛,求什么?求一心不乱,求功夫成片;有了这些障碍,就作不到啦!所以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的。烦恼一定要远离,分别执著一定要舍掉,把我们念佛功夫上的障碍排除了,我们得一心、得念佛三昧那就有指望,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啊!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谁有过失?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有过失、都不顺眼,这就是有人相、我相。《金刚经》上讲四相具足即非菩萨;这不是菩萨。四相都没有,这就是菩萨。这是诸佛心目当中承认的菩萨。如果还有我相、人相,纵然受了许许多多次的菩萨戒,也不是菩萨,这个要知道的。三归五戒、菩萨戒,是可以重受的;受戒熏习可以的,哪里有传戒都可以去受,一次一次的熏习。同学们要记住,归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够了,我们是归依三宝,不要搞人情佛事,也不是归依某一个法师;所以归依三宝的时候,这一个法师是代表僧团来传授归依,不是归依他一个人,因此一生归依只有一次。假如归依的意义不懂,我们这边有传授三归依的录音带,回去多听几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重受,没有必要搞人情佛事。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三宝’是自性三宝~~觉、正、净。自性觉是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说我归依某一个法师,这是大错特错;这个话说出来,要叫真正懂得佛法的人笑话的啊!
‘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一味痴呆’,这是讲真正修行人的态度,特别是禅宗。禅宗在参究,那个功夫得力的时候,真的是如痴如呆;这是形容用功的样子。‘深自惭愧!’我们比古时候人,真比不上;比起民国初年这一些大德们,我们也比不上;所以有什么好贡高、我慢的呢?跟他们比一比,我们实在是惭愧至极。人家那样发愤、勇猛、精进,我们自己还在这里懈怠;这怎么能成就呢?自以为聪明,叫‘劣智’,不是真智慧。‘慢心’是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而瞧不起别人,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大师在此地教我们,要痛自改革。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首先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然后才把过失修正,这样功夫得力,功夫才能够进展。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他就无行可修了。经论里头常常给我们说,等觉菩萨都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还在认真的痛自改革,他才能成佛啊!何况我们在凡夫位,哪里说没有过失呢?过失、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印光大师劝初学的人念《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为什么?无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这三部书就像镜子一样,天天拿镜子照照自己,看脸上有没有肮脏,把脏去掉;读经是看心里头有没有肮脏?思想、见解、心地清不清净?帮助我们改过自新。这个太重要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说功夫得力不得力,都在这里。每一天因循苟且,一天天混日子,不得了啊!光阴空过了,没有比这个更可惜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一定要知道的。
延伸阅读: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
以上资料来自:
《晚晴集讲记》,弘一律师集,净空法师讲,出版者: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Malaysia),2001年版本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晚晴集讲记》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