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August 2024

七、净业警策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功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这一句话说得好。大凡世间人只见到别人的过失,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一天到晚都会评论别人的是非长短,不见自己过失。如果我们把它换一换,把每一天观察别人的过失,调回来观察自己,那道业就成就了。用我们批评别人的心,来批评自己,这是真正的觉悟。所以发现自己有过失之后,能把过失改过来,这就是修行。

‘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首先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错了。在喜、怒、静、闹的境界里,特别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习气。像这样的环境,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时时在那里转变;转变之中,自己要能觉察到,这就是真正修行。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说,不要去打听,不要想知道。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这就好了。因为我们修行,修身心清净,这个重要;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的,我们都要远离。‘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昧’就是迷。口还说是非,说人家长短,还想知道这个事、那个事,你已经迷了,已经不觉了。‘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这话跟六祖大师在坛经说的完全一样。真正修道人,修道就是炼心,历事炼心。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能发现自己过失,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开悟、觉悟。悟什么呢?知道自己过失了,这就是觉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后起修。什么起修呢?把我的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什么叫开悟?什么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怕我们自己迷得很深,业障很重;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业障重。自己不知道,别人为我们说出来了,真修行的人便赶紧磕头顶礼,感谢别人把自己点醒;迷惑颠倒的人那就大发脾气了~~我有什么过失!还不承认哪!所以迷悟,在这里一看,就清楚、明瞭了。这是检点自己的过失,在修行功夫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粉骨碎身,唯心莫动。’身与骨都是外在的;都是无常、幻化的,是假的;心才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动心,那就对了。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这是把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佛像,这心不可以动啊。‘终日无人亦如此!’环境很清净,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幡’是旗子;‘盖’是宝盖;‘簇拥’是前呼后拥。在这种热闹的场面,心还是不动,确确实实不为境界所动。‘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赞叹也不生欢喜心,也不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生起贡高我慢心;受到毁谤,也不会放在心里,也不会怨恨、报复,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这句话最重要了,这一大段就这四个字~~心上无事,那叫作真修行人,这叫真功夫。‘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跟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要以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时时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在净宗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佛号。心上无事,而这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间断、不夹杂;无事,就不夹杂了,那么再加上一个不间断,这个功夫就圆满成就了。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突然有灾难临头、生死交关的时候,这种情况之下,你有什么方法能了生死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的问题。人命在呼吸之间,谁晓得这个时辰什么时候来啊!年岁大的不必说了,年轻的也保不住啊!真是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所以人人都需要警惕。有警觉,我们就时时刻刻有准备;有充分的准备,这时刻来临,我们就不慌张了。

所以底下说:‘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他的开示重点就在这一句。‘闲时’就是平时;平时要作功夫,到这一天到来,我们正好就用上了。他这一段开示在禅宗里头难哪!禅宗如果不能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纵然得到禅定,像打坐,一入定能够一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不出定,这个定功很不错啦!但他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死问题呢?他比我们强一些,他要到临终、大难来临前的时候心不乱,他能够生天;看他定功的浅深,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到那些地方去。可是诸位要记住,还是出不了三界啊!所以宗门大德晚课都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也是求生净土;我们看《禅门日诵》,晚课也是念阿弥陀佛。这就说明,假如我们在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临终这时刻,无论什么时候到来,阿弥陀佛都来接引,这个省力气啊!

‘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这个就说万万不可以到‘临渴’再‘掘井’。平时没有准备的功夫,到临时抱佛脚;灾难来临了,病苦现前了,这个时候才念佛,才找几个人来帮忙助念,那个效果非常薄弱。‘做手脚不迭’,就是说你来不及啦!那么后果就是前途一片渺茫。‘胡钻乱撞’这是指六道的轮回,随著业力牵引,到底往哪里去?‘苦哉!苦哉!’是讲的三途,三途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离开三途太难太难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这就是前面讲的宿业深厚。能不能看得出来呢?能,有征兆。‘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是业障很重的人,记性不好,神智不清楚,很容易忘事。‘或无事而常烦恼’,没事的时候,不念佛,不修定;生烦恼,想是非长短,恩恩怨怨,搞这个东西,自生烦恼,这个是恶习气很重。‘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这讲畏大人;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自己感到无地自容;用现在话说,不敢见大场面,不敢入大众,这都是业障。‘或闻正论而不乐’,譬如说伦理道德,说正法的时候,他听不进去,听了不欢喜。‘或施惠而人反怨’,‘施惠’是送礼给别人,别人不但不接受,还要骂你~~好心不得好报。这都是属于业障深重的。‘或夜梦颠倒’,作梦,梦境很乱,所以叫颠倒错乱。‘甚则妄言失志’,狂言。‘皆作孽之相也’,这都不是好相,都是业障深重之相。

‘苟一类此’,我们自己反省,假如有一样像了凡居士所说的。‘即须奋发’,一定要改过自新。‘舍旧图新,幸勿自误!’人有命运。为什么有命运?因为有妄想。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有命运;假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就超越命运。命运不好,不要怕。为什么呢?命是自己造的;既是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生下来,这一生命运是前世造的因,这一生来受果报。但是一个人四十岁以后,受前世业因的影响就很少,大多是这一世所造作的,那就要接受了。换句话说,四十岁以前可以说是前生的,四十岁之后的命运是自己这一生造作的善恶业果。从相貌上,相随心转。四十岁以后相貌要不好,是自己这一生没有修持,自己要负责任;年轻相貌不好,没有关系,前生的事情,这一生改来得及,所以不要自己负责任。人心地清净,有个清净的相;心地仁慈,有仁慈的相;修福,有福相;修慧,有个聪明智慧相。四十岁之后是转变,大转变啊!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年轻遭受一点苦难、苦报不要在乎,我们有体力能够忍受,能受得了;晚年有福报,才是真正的福报,而且晚年福报都是这一生修的,前生的影响少,这一生的影响力大。古圣先贤为我们道出个中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明白,认真修学,自己就有福了。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这一本书很特殊。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驾乩扶鸾出来的。诸位要晓得,正法绝对不用扶乩鸾坛,唯独这一个是例外,这个小册子是印光大师鉴定认可的,只有这一个,其他的统统不可以相信。这是有特殊的因缘,从《西方确指》里面,我们看到的,好像是在宋朝的时候,有几个志同道合,专修净土的念佛人,其中有一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其他的人念佛没有成功。这一次,扶鸾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同参回来了,要度他们这一批人,一共十二个人;自始至终都是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说这个不是假的。它里面的开示非常的精纯、扼要,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净宗好书,但是它的来源很特别就是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觉明妙行菩萨,就是他们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参,可见得人家生到那一边,并不是花很久的时间,就从凡夫证到菩萨的果位了,他倒驾慈航来度这一班同学。这个世间的事情,世人往往看作迷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肉眼凡夫接触的境界有限,确实有六道,确实有佛菩萨,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

这一段开示,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遭遇到的,现在人讲人情佛事,这把我们害惨了。这里面八个字,‘强’是勉强。‘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八个字对于一个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那的确是造成了大障碍,这一生就去不了。这是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念佛人心一定要清净,绝不要攀缘,要随缘而不攀缘。我这些年来,因为讲经,道场都留著录音带,录音带流通出去了,我也没有版权,谁拿去转录拷贝都可以。只要他看得起,他去拷贝,我也不去阻拦,也不要版权所有,于是知道的人多了;多了,麻烦就多了。什么麻烦呢?电话多了,信件多了,好在我讲经的时候,屡次的声明:大家不要怪我!任何人给我写信,信我会看,但我不回信。我要回信,天天写信,我也没有办法念佛了,那就糟啦!那我就变成‘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会误了我一生大事;所以这个要请大家原谅的。写信给我,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决定不回的,这是要特别谢谢大家的谅解。通常我会交代道场寄书给他,但不回信。我也不愿意接电话,更不愿意电话里头讲一些废话,问长问短;有什么好问的!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打电话,也不要给我写信。我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那我们就心心相应了!我到极乐世界,你也到极乐世界,将来到极乐世界再见到面,这才真正叫同参好友。所以现在缘是愈少愈好。第一次得罪人了,第二次得罪人了,第三次得罪,第四次就不得罪了,他就知道了~~法师向来都是如此的,不会回信的,大家都知道了,也不责怪了。这个与自己的修持关系非常之大。

‘道业未成,无常至速!’光阴非常快,道业未成是值得忧虑的。我们今天讲道业,讲什么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是未成。真正有把握了,行啊!没有把握,人情佛事不能干,再干,不得了。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佛号,能生欢喜心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修这个法门。生生世世修这个法门,为什么还搞到今天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两句话,为人情佛事害了。这一生还不能够摆脱人情佛事,来生恐怕还不如这一生。这是真正严重的问题。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在此地劝我们,‘急宜’,赶快啊!‘敛迹韬光’,自己认真努力修行,埋头苦干,不必让人知道。“一心向道”,此地一心向道,就是一心念佛。这念佛最大的忌讳就是夹杂;果然能够作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往生净土就有把握了,我们这个道业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将世缘看淡,一定要把世缘放下;要晓得这个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这个机会真的不容易遇到。念佛求生净土,“不得再误”;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误了啊!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误了,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功名富贵统统是假的;念书,拿什么博士、硕士学位是假的;今天作官、发财也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但世间人干得很起劲,搞得很热闹,还很欢喜,到头来一场空,落得悲哀痛苦。所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自己去尝啊!那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这很冤枉啊!这在明眼人看起来,叫可怜悯者。佛经上不是常讲‘可怜悯者’,这是诸佛菩萨看我们六道芸芸众生啊!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幸赖善缘,得闻法要’,‘幸’,是自己庆幸,有这个善缘闻到法要;‘法要’是念佛法门。彭居士一生念佛,也是专门弘扬念佛法门的人。你看他读《华严经》,作了一篇‘华严念佛三昧论’,把《华严经》的修行方法统统归到念佛。这真正把经念通啦!普通人作不到。他还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都不是泛泛者能说得出来的。他的确入了华严境界,的确证得念佛三昧,否则的话,这个话说不出来。所以‘得闻法要’,这一句就是听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最精要的,任何一个人得到这个法门,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此千生万劫’,这一句是讲它的可贵~~千生万劫难遭遇;遇到了,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成功了,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转凡成圣之时’,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了。

‘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却’是后退;‘前’是前进。进进又退退,这就是信心不足。“徘徊岐路”就是还想学其他的法门,宗门教下还没有把它放下;甚至于世间的东西,还兴趣正浓,这都叫徘徊岐路。不肯专修专学;这真叫可惜,进进退退啊!‘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这样的心态,纵然是遇到了第一殊胜的法门,也不能成就;纵然是千生万劫之后,也就如此而已啊!这一句话正是讲到我们现前的状况,我们在过去无量劫之前遇到这个法门,就是彭二林居士讲的~~咱们在徘徊岐路,进进退退,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个可怕!没有把机会抓住,没有专修专学,所以才落得这样一个地步。

‘况’是何况。‘辗转沦陷’,就是三途六道的轮回。‘更有不可知者哉!’这一句话讲得很悲痛啊!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咱们其他的事情不能再干,再干之后就不得了,六道生死轮回可怕!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沈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这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节录下来的。‘汝’一定是确有其人的,只是没有说明印光大师给什么人说的;但是含意值得我们警惕,看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信心颇深’,这是好事;是我们这一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没有障碍才能成就,如果有障碍,纵然有好因缘还是不能成就。障碍在哪里呢?好(音号)张罗,好(音号)事啊!好人好(音号)事,这麻烦大啦!还喜欢游玩~~游山玩水。喜欢交友~~交结朋友;交结朋友当然应酬就很多了。喜欢这一些,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所以对净土信心再深,但是好游、好结交会障碍愿行;换句话说,‘信’心虽然有,而信‘愿’、‘行’,这三资粮,还有两个绊脚石,要成就就困难了。所以大师教给他,要‘沈潜杜默’,把这一些不是最重要的应酬,统统远离,统统断绝,要把心定下来,一心专念才能成功,这个利益就无量了。由此可知,交友张罗,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与实际的修行,没有好处。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这一句我们想想,弘一大师把它节录下来,作为警惕自己的(一○一条都是弘一大师自我警惕的)。他节录这一条,就等于印光大师直接跟他讲一样,他接受过去了!弘一大师是什么根机,还这样的警惕;再想想我们是什么根机?我们跟弘一大师比一比,行吗?你还想去作个通家~~通宗通教,广学多闻,那就是要好看,要面子。到头来呢……依然六道轮回。大师这一句话就是教人要专、要精,要把所有一切佛法统统放下。为什么呢?我们不是这个根器,作不了通家。我们对于古来的祖师大德,那样样精通的,只有五体投地,佩服他,景仰他,不能学他。学不到啊!学个什么呢?前面讲的,我们学一个斋公斋婆,就好啦!一句佛号念到底,还真有成就;到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是自在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还多的是,那就叫真正的成就。莲池大师年轻的时候,真的是通家,他学的东西多啊!遇到净土法门之后,再不学了,全部都放下了。所以莲池大师讲‘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不干啦!‘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自己只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真的彻底放下了,所以他才有成就。我们今天比莲池、比蕅益,甚至比弘一大师,差远啦!他们都觉得没有能力去搞,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啊!

所以我在过去讲经的时候,一再提醒同修,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生一部经,上等根机。如果说一部经太枯燥,想多学一点。好吧!你学净土五经,五经一论六样啦!我跟你讲那叫中等根机。五经一论还嫌少了,枯燥无味,再多学一点,还可以,再给你加《净土十要》,净宗这一些语录,那叫下等根机。你说这里面还少,还想多学一点,保证老兄依然六道轮回,你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我说的都是老实话。所以我们对于作大通家,这个心要死掉;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一门深入,这是真智慧。绝不能够学杂了,学乱了,这是真正要紧的事情。

 
(49)【直须将一个死字(原注云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常常用这个字。底下讲:‘原注云:此字好得很。’灵岩山我曾去过,印光大师的佛堂好简单,就是一尊佛像,上面挂一个死字;陈设非常的简陋,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死了一样也带不去,什么都是假的,一场空啊!他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这话跟普通人讲,不雅。他们会想:‘你们学佛的人未免太消极了,未免作得太残忍了;才有一点病痛,就想求死。’其实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世间人以为我们很消极,不想活在这个世间,想求早一点死,他不知道事实真相。净土法门是不死的法门,善导大师用的这个字,用得很重,在当时确实能给大众很高的警觉;现在人看到呢!……一定会提出反对的意见;现在人妄想多,贪生怕死。要是把这句话改一改,大家就欢喜了,就是‘一心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大家就没有意见了;一心等佛来接引,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著去的,并没有死,并没有断气,是看到阿弥陀佛来了,欢欢喜喜跟他去的啊!这才把这个臭皮囊舍掉,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当有病痛的时候,不只是有病痛的时候,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床上一躺,就要想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多好啊!天天这样想,天天这样盼望,我们求生的念头很恳切,求生的愿真实,到临终那一个时候就不害怕~~我天天在这里等阿弥陀佛,这一天等到了,那怎么不欢喜呢?还有什么悲伤的呢?每一天晚上躺在床上作如是观,想阿弥陀佛来接我;这样,在往生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病痛,真的无有恐怖。一般凡人在生死交关时,是最恐怖的时候,所以他痛苦啊!平常就天天这样训练,到那个时候就很自然、很轻松、很潇洒的走了。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消灾,阿弥陀佛能消业障。灌顶法师,是乾隆年代佛门的一位大德,也很了不起,通宗通教;著书很多,续藏经里面有收录。他《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观经直指》,他在书里面告诉我们说: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最重的业障,一切经法、忏法都忏不了的,还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掉。阿弥陀佛这个力量不可思议啊!所以有些人提到消灾,要去拜梁皇忏、水忏、大悲忏,不晓得阿弥陀佛比那个更有效啊!那些忏悔法忏不了的业障,一句阿弥陀佛能忏得干干净净,这就看你相信不相信了。所以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把心定下来,专念阿弥陀佛,境界就转过来了~~确实消灾免难啊!念佛同时要有愿,这个愿就更不可思议了,就像《华严经净行品》一样,愿是随时生起的,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希望一切人不要像自己有这样坏的遭遇。这是菩萨度众生的本愿,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在这个地方看见。

‘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顺心、欢喜的事情,也要念阿弥陀佛,使这个好事更圆满,更能够普遍,让一切众生都能够遇到善事。因为念佛以佛的本愿威神加持,善事能够快速的成就。‘愿一切人皆为善行’,这个跟《华严净行品》里的发愿是一样的意趣。

‘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念佛有定课,有散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定课不要定得太多,定课是决定不能够少的,决定不能缺的,所以定得愈少愈好,容易作;最好用十念法,早晨起来三、四分钟就作完了,晚上睡觉前用十念法作定课。散课愈多愈好,这个地方讲没有事情的时候,佛号就提起来,这叫散课。常常观想著,就是心里想著阿弥陀佛在我的眼前,时时念佛,时时想佛,心里头就没有杂念、妄想,这样念佛功夫容易成就。

‘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这是王龙舒居士讲的~~当然往生。王龙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可见得他念佛实在是有功夫,这是他把自己平常念佛的方法教给我们。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这也是真正觉悟、真正醒了的人,才有这个见地,才能够说得出来。人生确实非常短暂,六十岁以上的人,对于这一句话体会得更深刻;想想壮年、少年、童年的事情,就如同昨天一样。这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啊!想想自己年轻时那些朋友玩伴,如今一个个都走了,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呢!年轻的时候把这个事情忘掉了。记得小孩的时候盼望过年,好久好久才盼到;老年的时候,怎么没有几天,又过年了!这是感触不一样。‘电光眨眼便过’,‘电光’是比喻光阴过得太快啦。觉悟的人趁著还没老加紧用功,别到老了才想用功,精神不够用了。就说念佛,我们想打个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是七天七夜佛号不停哪!那要体力。身体强壮的人行啊!老人不行啦!他的精神体力支持不了。所以修行要趁年少,千万不要误会修行是年老的事情。黄泉路上无老少,你怎么知道你能够活个七老八十!不见得啊!人命在呼吸间,这是真的,是事实。‘未老、未病’,身体强健的时候,要抖擞精神,把世事放下;世间不必要的事情,统统放下。哪些事情不必要呢?除了穿衣吃饭;想想看,还有哪个事情是重要的?成天忙来忙去都是不要紧的事啊!这个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只为了衣食生活,不必那么忙,这日子不难过啊!

有一次,我从杭州南路要到景美图书馆,搭了一部计程车,那位计程车司机给我诉苦:‘日子难过!’

我告诉他说:‘日子有什么难过?现在凭你们的收入,如果只是为了穿衣吃饭,一个月用不了几个钱。’

他想想:‘这是对的。’

我说:‘不要跟人家争!你做一件衣服,这件衣服五年一定穿不破;你家里买一个冰箱,好好保养可以用十年。’

‘对啊!’

‘假如你要看新的产品,三个月出一个新的,就要去换一个,那你日子当然不好过嘛!看到流行的衣服,要去添衣服,要这样、那样,那这一个月赚的准不够用。假如你不跟外面境界走,老老实实过日子,那么你做一个月工作,可以休息两个月,行不行?’

他点点头:‘行!’

‘日子好过啊!’

所以我过去曾劝人,你们学佛同修工作一年辞职,休息一年念佛。这好方法啦!现在在美国、台湾,日子的确好过,不要把自己的光阴浪费掉了,这叫真可惜。

经里头常常讲的妖魔鬼怪,这‘妖魔鬼怪’是什么?你们认不认识?一切诱惑我们的,都是妖魔鬼怪。举一个例子,服装设计师就是魔首;每一天给你想花样,这花样出来了,那一件衣服才穿没两天,不流行了,赶紧要再作;你看你的心被他抓住了,钱都被他拿去了,那叫魔,魔首。现在的电器也是魔首,你看电器产品,每隔二、三个月,新产品出来了,后面淘汰了,落伍了,那就是妖魔鬼怪,搞得你慌慌张张,心绪乱七八糟,身心不宁,都是被这些魔扰乱的,你要把他看穿了。这一些魔,遇到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这一件衣服要穿十几、二十年,一样东西也用个十几、二十年;所以心是定的,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凡是诱惑你的,都是妖魔鬼怪,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要警惕,要把世缘放下。

‘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唯有这一桩事情是真实的,其他全是假的。要觉悟啊!觉悟的人就回头,回头是岸。平常能这样用功,到临命终时,心安理得,就没有恐怖,没有慌张。为什么呢?该预备的,早已经预备好了,一切事都办好了。‘前程稳当了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办的是稳稳当当;世界上这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聪明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若不如此,后悔难追!’那是真的,到临命终时,灾难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啦!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叶禅师

‘此界’是娑婆世界,就是指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没有在世间,下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佛什么时候来呢?《弥勒下生经》讲,释迦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会下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这个时间太长太长了!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照我们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是我们中国的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中国历史年代非常清楚,如果从周穆王五十三年算到今年是三○二○年,那么照佛的法运,我们现在是佛的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我们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下面算九千年吧!九千年之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了。那个时候众生就苦啦!众生就太可怜啦!在六道轮回,那可以说是一世不如一世,一生比一生苦,苦不堪言!这的确是事实的真相。我们知道了,明白了,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怎么能不抓紧,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不能等待啊!千万不要以为这一生不成就不要紧,还有来生;要知来生非常渺茫,你来生能不能遇到佛法呢?你看世界上人这么多(五十亿人),几个人闻到佛法?不要说全世界了,就说达拉斯,我们这个地区多少人,我们在这里讲这个法门,有机缘来听的,几个人啊!不成比例。来生纵然得人身,把过去世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不可以有等待来生的想法,我们就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定要成就,要有这个决心,这个毅力。

‘贤圣隐伏’,贤圣是指菩萨、罗汉;这在世间虽然有,可是众生的业障太深,他们不出来;即使出来,我们也认不得,也不会尊重他。于是乎众生就在苦海里奔波了,苦海就是指六道轮回,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孩。你说这个多危险!这是比喻。下面为我们说出,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要以极乐愿王为归(极乐愿王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我们称他为极乐愿王),我们要归依阿弥陀佛,依照阿弥陀佛教我们的方法,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啊!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叶禅师

要紧是在最后这一句。前面都是往生的障碍,必须要把它排除,这一些障碍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因此我们自己也要认真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第一句是心,我们有没有贡高、我慢这个心理;‘夸’夸张,这是属于贡高、我慢;‘嫌’嫌弃,也是这一分烦恼里面所生的,这个心就不清净了;果然心地清净,身就清净了,这是一定的道理。‘动用自若’,‘动’是动作,‘用’是作用,我们的身体言语;‘自’是自自然然,就像前面,没有一毫夸张,也没有嫌弃,清净平等。‘息世杂善’,世间种种善事,不要去追逐,一切随缘这就好了;要是起心动念去做一件善事,已经就不善了。遇到缘成就,这是善行;要勉强做一件好事,就已经不是好事了。你为什么做?为名闻利养做的。这哪里是善事呢?所以要修真实之善。善,《了凡四训》里讲得很清楚,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他说了好多啊!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息世杂善’,因为这个善,果报还是在轮回里面。

不贪名利,名与利一定要舍掉。知道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好东西,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可是世间人每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名利。这两个字看不破,就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名利来的。名利是因,轮回是果。过去我们自己不知道,每一天在追逐,要不是佛给我们点醒,我们怎么会晓得!佛对我们的恩惠无量无边,就是点醒我们这个迷关,我们从今而后把名利给断掉,一切随缘,专心在道业。‘将过归己’,所有一切过失我们自己承当,愿意接受这个果报,消自己的业障。‘捐弃伎能’,这个世间技术、才艺,也是搞六道轮回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那博士不要念啦!无谓的工作,不要去搞啦!世间什么事情最好呢?最好的是念阿弥陀佛。你念佛,谁给饭吃呢?阿弥陀佛给饭吃,真的,不要操心。有人问:‘假如全世界的人统统都念阿弥陀佛,都不工作了,那这饭从哪里来?’有,诸佛如来天天送供养来,这个不假。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你自己本身就不肯干,你还说什么呢?一定要知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纵然这个大地众生统统出家修行了,释迦牟尼佛白毫光中里面有一分的供养,供给这些人足足有余啊!这是佛眉间白毫当中一分的供养。奈何人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我们对佛要真正有信心,真正信得过。‘惟求往生’,一心一意,只有这一个目标。这样的人哪有不成功的?哪有不往生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道业。今天我们讲的最殊胜的果报,都能够得到;衣、食、住、行这些小问题,还用得著挂心吗?不用牵挂,要信佛啊!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幽溪大师这一句话,就是佛门里面常常讲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嗜好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此地讲这个爱,就是讲嗜好。只要有嗜好,这个就是牵引我们六道轮回的原因;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要将自己一切的嗜好统统断干净,统统舍弃、放下,往生净土才不会有障碍。此地的重点就是丝毫苟且不得,有一样就是麻烦事情。发心出家,要出家修行了,就将世间的五欲六尘都放下。喜欢经典,这妨不妨碍呢?妨碍。这是在经典上起了贪爱之心,贪爱的念头没断,只是换了对象而已;把世间的五欲六尘换成佛法,那贪还是没有断,这就是障碍。有一些人喜欢佛像,搜集古董佛像,还珍惜得不得了,那就是他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的原因。所以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可以贪爱,要把这个贪恋之心舍得干干净净,那就对了。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就更高了,要一心不乱。如果我们掺杂著其他的念头,一向专念就作不到了;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当然得不到的。所以念要专一,嗜好、爱欲要统统放下,绝对不能有。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诸位初学的人会说:‘我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是正常的现象,一点也不稀奇,不要在乎。只要把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管念头有多少,一概不要理会,这样时间长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佛号渐渐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幽溪法师在此地教我们一个观想的方法~~‘若生恩爱时’,当我们这个恩爱念头起来的时候。‘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你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这一些烦恼统统断尽了,决定没有了。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如果还有念头起来,阿弥陀佛说‘我决定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这个愿兑现了,所以生到那里的人决定没有这个念头生起。想到西方世界那个地方的人,心地那么样的清净,我们应当‘远离此爱’。这个恩爱的念头,一定要把它舍弃、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这就对了。

‘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嗔恚’,嗔是面孔很难看;恚呢?虽然面孔上没有表情,心里头有一点不自在、不高兴,只是没有表现在面孔上而已,当然这是比较轻了;或者是这个人比较有修养,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心里头还有这么一点,也是障碍。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就是贪、嗔、痴、慢没有断,这样子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就蒙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摄受,佛光一照,烦恼就消除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去是带业去的,去到那个地方之后,所有一切烦恼统统都不会现行,换句话说,等于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果没有烦恼,所以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就没有;虽然不是阿罗汉,等于是阿罗汉。这个世界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在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难;净土法门,虽然烦恼断不了,一生到西方就断掉了。‘净土眷属’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些人。‘无有触恼’,‘触’是接触。我们这个世间,人跟人一接触就生烦恼,西方极乐世界人没有,一切人接触都生欢喜心,不会有烦恼。所以想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嗔恚放下,这个与道就相应了。

‘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在娑婆世界,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翻翻古今中外的历史,今世的这个乱象,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怎能不苦呢?不苦这不可能啊!只是受的苦,有深浅之不同。福报大的人,受的苦比较轻一点;福报薄的人,受的苦比较重一点,统统都在受苦受难。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啊!那没苦。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赶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此,会帮助我们产生强烈求愿往生的愿望。作这个想,就很好了。

‘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我们这个世间有时候也有一点小乐,但遇到乐事并不是天天有,一年会碰到几次很欢乐的日子;在这个境界当中,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个假日,才有欢乐。‘待’就是等待;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中断的,不需要等待,是享受不尽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大师给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然后总结说:‘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这话说得好,会用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功夫都得力。为什么呢?他心可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凡夫心作不了主,随著境界转,那就苦了。修行人聪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转境界,那个功夫就得力啦!所以才给我们讲,‘历’是经历,是我们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事;‘缘’就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无论是顺境、逆境,苦境、乐境,只要我们把意思转换过来,那就行了。所以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净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实的功夫。《华严》最后一分(清凉大师把这一部大经分成四分:信解行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作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告诉我们修行是怎么个修行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修?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那叫历事炼心;就是此地讲的‘凡历缘境’,在这里面锻炼自己,成就自己。样样清楚,是智慧增长;如如不动,是大定圆满,这是定慧等修的义趣。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的成就,也很不可思议。

世情一定要看淡,一定要看破,不为世间情爱所累,我们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娑婆世界的‘活计’,这个活计就是生活,在生活里面去计较、经营,这是世间人所不能够避免的。佛祖教我们,我们生活能勉强过得去就行了,不要求奢侈、丰盛;能够减轻一分,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分的把握,心专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计上,这就对了。要是尽情追求生活的享受,道心就退失了,往生西方就没有把握了。底下说:‘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大师这个话跟袁宏道说的是一个意思。‘弹指’是讲快速,应该快快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阎浮提’这个世界五浊恶世,不可逗留,西方世界去得愈早愈好。有没有办法提早去呢?有,怕的是诸位不肯。为什么不肯呢?舍不得此地,那就没法子了。你若真舍得,真肯放下,确实往生是可以自在的。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也。】彭二林

‘子’是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先生。既然发愿归向极乐,发愿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有了这个愿,这个愿要怎样才完成呢?二林居士说,必须要有一副铁心肠,才能成功。‘铁心肠’是比喻外面不会被六尘所染污,里面也不会被烦恼所动摇;在禅宗里面,叫做禅定。简单说,外绝对不受诱惑。‘六尘所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色、声、香、味、触是外境,外面的五尘;法是内尘,法尘。是指世间法不能诱惑我们,出世间佛法也不能诱惑我们。我们既然老实念佛了,禅宗、天台、贤首、密教统统都不沾染,不会受它诱惑,这个心是定的;只求见阿弥陀佛,其他诸佛来了都不理不睬,何况菩萨、罗汉、善知识呢!一概不理会,只要见弥陀,这就对了。内里面如如不动,绝对不起心动念,这是定;外不被诱惑,是禅。修行有这样的止观,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功夫,那有不成就呢?所以‘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这是讲成就,决定有成就。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上品往生的,到那里去,就见到阿弥陀佛了;下品往生的,到了那里,还要有一段时间的修行,才能够见佛;不管是上品、下品,决定不退转,而且是圆证三不退。这一个法门、这一个世界殊胜无比,真实不虚,所以要珍惜难得的因缘。‘参禅病著相’,参禅的人就怕著相,一执相,就不能开悟,目的就达不到了。我们同修当中,那几个参禅的,你们有没有著相?不著相,难啊!我什么都不著。是著了!著了一个‘什么都不著’。实在不容易啊!我见到许多参禅的人,看他们都著了相,可见得这不容易,非常非常难。‘念佛贵断疑’,这比参禅容易太多了。念佛人怎么样呢?只要不怀疑,就行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决定成功。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实在讲,他的病在‘夹杂’。念佛的人对西方极乐世界怀疑的还不多,夹杂的就太多了;所以最怕的是夹杂~~要专,不能夹杂。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有一段开示,多重要啊!我把它印在佛卡的后面,常常看看;连作法会都是夹杂,看的不是净土经论的经典,也是夹杂。所以念佛人不夹杂,也是谈何容易啊!不夹杂怎么样?人情佛事统统放下。还要为了人情,必定夹杂。‘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实’是真实,实实在在;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莲花化身,我们对这个相信,一点都不怀疑。这个往生品位的增上,只要不夹杂、不间断,决定可以达到。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印光大师

有一个人写信给印光大师,向印光大师请教,他已经知道佛法很好,想请教学佛有没有秘诀,让我们很快速、很容易地成就。印光大师就写信答覆他,信里面说秘诀有~~诚、敬两个字。大师先说出诚、敬;‘诚’是真实,一丝毫虚假都没有。真诚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无上菩提心。不但佛法讲,儒家也讲诚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学问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但是菩提心,这个真诚,有浅、深程度上的不同。儒家讲的真诚不是圆满的,佛法讲这个真诚是圆满的。

我们知道菩提心一发,就是‘诚’与‘恭敬’真正发起的时候,就从凡夫地超越二乘,就证得圆教初住的地位了,这个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以下,没有发菩提心,还用的是虚情假意,不是用真心。我们现在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要知道。这个假心常常会变,时时刻刻在变;真心永远不变,那是真的。所以阿罗汉、权教菩萨用的是假心,就是意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们用的是真心。从圆教初住到佛的果位,是四十二个阶级,这就显示出真诚有四十二种不同程度的浅深差别。那么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可能就是十住菩萨这个位子,那也很了不起了。恭敬是真诚起的作用,内真诚,表现在外面是恭敬,所以不发大菩提心,不能圆成佛道。

祖师在此地给我们用最浅显、最明白的文字,开导我们这一桩大事。‘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你看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了,那不是普通人,是法身大士。‘了生脱死’,不但了三界分段生死,同时也了变易生死,这个超出就太多太多了,所以这是极妙的秘诀。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印光大师

这一句话是勉励。有一类人知道自己造的罪业很多,不敢学佛,说佛菩萨会见怪他、瞧不起他、不能收容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误会,完全把佛菩萨看作凡人了。这样的人我遇到很多,甚至于不敢进寺庙,不敢见佛像。你说这个人怎么样呢?这个实在是好人,他有惭愧心~~自己造作罪业不好意思见佛菩萨,连佛像都不好意思见。我们遇到这个情形要帮助他,要给他开导,给他说明:佛对于造作五逆十恶罪的人,都能包容、不嫌弃,只要你肯念佛,一律平等的收容;不但收容,往生的品位看你忏悔的功夫,知道自己有罪,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正是时候;如果不求往生净土,那就必定到三恶道,这个不能错过啊!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印光大师

‘须信娑婆实实是苦’,‘实’是真实;实实在在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极乐世界是真实、无比的快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这个人就是真正觉悟的人,就是真正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这三样东西成熟了,那就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祖师这一句话是苦口婆心,真实的教诲,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印光大师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我们发愿求生,愿要恳切,愿要真实。恳切、真实的样子,大师在此地举了一个例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茅厕坑在美国没有,诸位如果到大陆去观光旅游,乡下还有茅厕坑,我到那边去看过,跟四十年前没有两样。人要掉到粪坑里去,还愿意在那里多待一个时期吗?不可能!赶紧求出来啊!这就比喻咱们娑婆世界就是粪坑,我们掉在这里面,苦不堪言,要赶紧求出离,用这个比喻说明愿切之相。‘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诸位没有坐过监牢,也没有这个感触。犯罪的人关到监牢里头,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他一心一意就盼望著早一天出狱;这也是说明愿的恳切真实。‘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自己跳不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掉在粪坑里面,自己爬不上来,一定要求别人帮助,拉你一把。坐在监牢里面也要求人帮助,使过失、刑期能够减轻,能够早一天出来。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知道这是个极苦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出去。佛在诸经上讲的理论,讲得很清楚;佛法也讲得很周详,我们做不到啊!佛陀教我们断烦恼,我们烦恼断不了;不但断不了,天天还在增加。佛陀教我们修戒、定、慧,这戒、定、慧都不能成就,每一天依然还搞贪、嗔、痴。这个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的;贪、嗔、痴是病,戒、定、慧是药。戒帮助我们断贪欲,定伏灭我们的嗔恚,慧破我们的愚痴,所以三学是药,三毒是病;我们都清楚,可是做不到,无从下手;就是找到下手之门,依然用功不能得力。这才在无可奈何之下,不能不听诸佛如来的劝导,咱们念佛,求阿弥陀佛,那就行了;只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决定带业往生。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印光大师

这对我们现代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受过教育的高等知识分子,真是当头一棒。知识分子学佛都想作大通家~~通宗通教,博学多闻。看看祖师给我们讲的真实话,业障没消,三昧没有成就,这些东西全都落空了,都是空谈,没有利益。所以学佛人粗心大意的太多了,心思细腻的少啊!‘四弘誓愿’哪一个不会念?哪一个人记不得呢?四弘誓愿不但是大菩提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佛法从那里学?从发愿学。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跟佛同心同愿,佛的心愿就是普度众生,我们要发真正的愿。发愿之后从哪里修起呢?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里修起。所以祖师讲业识未消,烦恼没断,三昧未成,这个心不清净,不能学法门。先断烦恼,烦恼断尽了,三昧成就了,这个时候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次第,佛不是在世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吗?可是我们不听话,把度众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了,把前面两个不要了,就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下手;好像盖楼房,一楼、二楼不盖,只要盖第三层。你能盖得出来吗?这大错特错!所以光阴都虚度了,精力都浪费了;这我们一定要真正明瞭,确实戒除。最后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在此地,我教同修们四弘誓愿,我们这一生在娑婆世界修前面两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修后面两条。这稳稳当当,一点都不会错误。所以在这个世界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执持名号上;念得纯熟,烦恼就没有了,都变成佛号了,念佛三昧也成就了,这是我们在娑婆世界迫切要办的大事。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印光大师

就是广学多闻再迟几年,不碍事,先把佛号念好。实在说,这一句佛号真念好了,那些法门请你去学,你都不太愿去学了。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所以念到一心不乱,无量无边的法门自然就通达了,这个方法真的是不可思议。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印光大师

前面讲过‘学愚’。愚,好啊!聪明伶俐不好。聪明伶俐表现在外面时间不长久;愚人含藏得深,能久、能远、能广、能大,这个真正是浅识的人见不到。

我们看这个文句,是有人向祖师请教的,所以说‘汝’。汝,是你;虽然对净土法门也有信心,可是习气很重,好高骛远。这个习气大多数的人都有,一定要放下;真正发心学佛,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遇到人,像刚才说的‘我不如人’,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真不如人。现在这些人,或者是我有智慧、聪明、才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他们不如我。假如我们能想到那些往生的人,我们比得上哪一个呢?要能比得上,我们不也往生了吗?所以比不上啊!一想到这个地方,那贡高、我慢的心自然就没有了。不要跟世间人比,要跟那些往生的人比,这就对了。所以一定要学愚夫、愚妇,他们念佛真能成就。若要问他们为什么能成就呢?就是什么都不如人,就成就了。要说这个我也行,那个我也行,人都不如我,那么来世还搞六道轮回。所以‘不如人’这一念,是与真诚、恭敬心相应;我不如你,我对你自然真诚、自然恭敬;如果觉得我很行,那傲慢心就起来了。所以要学一个处处不如人,事事不如人,样样不如人,一天到晚老实念佛,那就对了。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印光大师

这也是事实。佛门当中,无论是出家、在家的长老居士,通宗通教真的很多。通宗是参禅的;通教是对于教理、经教有很深、很广泛研究的人。讲到净土法门,他们不屑一顾~~轻视,没有看在眼里。我们劝人念佛,如果遇到这些人就知道,他之不能接受念佛法门,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的态度是~~你学你的,我学我的;我不干涉你,你也不能干涉我,各人学各人的就好。他如果劝我们去学经教、去学他的法门,我们可以很坦诚的告诉他:我没有那样的智慧、那样的聪明、那样的学术修养……,我不如你啊!如果他再要劝你呢?我喜欢简单,怕麻烦,这话就解决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多简单,学经教不容易,太繁琐了。这也是实在的,到后来的结果,所学的宗门教下,临命终时统统用不上,到那个时候就麻烦了。

民国五十七年我在佛光山;那时佛光山刚刚开山,只有一栋佛学院,一片荒山,星云法师找我去当他的教务主任。那个时候教书的几位老师,现在有很多都不在了。如:唐一玄居士、方伦居士等。钟景德老居士现在还在,这一位老居士大概快九十岁了,学佛的时间当然比我长,虽然是在家居士,佛法很有成就~~参过禅,学过教,也学密,他样样都学,叫大通家。大概是五年前,我到屏东东山寺去讲经,天机法师请我去讲演三天,他来看我,那个时候他是八十五、六岁了,现在他应该有九十岁了。他见到我之后,拉著我的手说:‘法师,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了。’

我说:‘好啊!恭喜你,为什么念佛呢?’

‘年岁大了,学的那些法门,禅、教、密啊!都不得力啦!我现在统统放下老实念佛啦!’

‘好!’

这个觉悟,肯回头。他念佛,一天念三万声佛号,走三万步,在屏东乡下,那个铁炉寺,他就在乡下每天走路,所以身体很健康,八十五、六岁红光满面,音声宏亮,手脚很灵活,念佛心清净。他走三万步,这是运动,非常好的运动;这就是经行念佛,所以这功夫很得力。

如果坚决排斥念佛法门,临命终时确确实实手忙脚乱,这是真的,像这个地方我们都应当要提高警觉。印祖接引大众,确确实实是一门深入。无论是什么人,一见他,他总是诚诚恳恳的劝你念佛,通宗、通教的人见他的面,他也是诚恳老实劝人念佛。这个就是真真实实的过来人,他对于事实真相清楚明瞭,而通宗、通教都在那里摸索,事实真相还没搞清楚。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大师

这一些向大师请教的人真的是自利利他,这是他们自己的毛病,而这个毛病是很多人都有的;大师教导他,也就教导了许许多多的大众。‘妄想’就是念头;我们念头太多了。‘遍天遍地’是说妄想多而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不知道‘息心念佛’;‘息心’是息妄想心。这就是宗门(禅宗)所讲的向外驰求。打妄想是向外驰求。为什么呢?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讲本心,自己的真心,真心本来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大师所谓的‘尘埃’,就是比喻妄想。妄想怎样把它除掉呢?怎样才能作到息心念佛呢?大师教我们‘返照回光’,这是息妄想的一个好方法。

‘返’是回头,跟后面的‘回’是一个意思。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说出了自己修持的方法,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肯回头,我们不肯回头,所以佛门里头常说‘回头是岸’。我们中国古时候,古圣先贤也真的是有功夫,不是简单人物;他们教我们‘回首如意’~~回头就如意,自在了。所以古人手上常常拿著一把如意,那如意的头上是回过来,扭转过来的;看到这个样子,快快回头啊!回头就如意,是取的这个意思。手上这个如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富贵人家,到了巅峰的时候要回头,再不回头,祸害就来了。所以大富大贵的人家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客堂、卧室陈设著如意,看到这个提醒自己,知道回头。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这个回头意思非常的深刻,因为我们的目标、志向跟世间人不相同;世间人求富贵,求功名利禄,他求的是这个,也要知足,所以劝他要回头;我们这个法门目标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回头的比他那个要深。我们要从一切妄念里面回头,要恢复自己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清净平等觉,这个叫返照回光。‘光’是智慧,往内照,不要往外。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是在抗战期间民国三十几年八十岁圆寂的。那个时候正是二次大战的时候,今天我们的世道局势跟那个时候相比,不见得比那个时候好,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现代要发生战争,其惨烈就不是那个时候可以相比的了。今天世道人心上来说,不如那个时候,这差不多是五十年前,那个时候的人心跟现在一比,相差很远,人都纯朴、忠实、老成,贪、嗔、痴、慢心的念头薄弱,不像现在。现在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承平的,其实所存在的危机远远的超过五十年前。下面这个是比喻一个人睡在积薪之上;‘薪’是柴火。这个比喻现在人也很难懂,因为现在在家烧饭不用柴火。在中国大陆,现在农村里面还是烧柴火。柴薪堆积起来,堆得很高、很多;人睡在上面,下面火已经烧燃了。你说这个多危险!表面上虽然承平,实际上危机四伏;一旦爆发,逃避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悠悠度日呢?一天一天的混日子,这个不得了啊!所以教我们要专志求救。什么方法真能帮助我们?什么方法真正能够救度我们?就是这一句佛号。

李炳老在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带著几个学生散步,就已经把消息透露给同学~~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了。他告诉同学说:‘时局已经乱了,即使诸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李老师最后交代的话。老师去世七年了,我们观察时局跟他所讲的完全相应,所以要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如果不是认真这么做的,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善根浅薄,没有见识啊!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观察眼前的世界,诸位从电视、报纸上都能看到现在整个世界不景气,都在衰退。人口愈来愈多,失业率愈来愈高,这是社会非常严重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就是李老师讲的‘诸佛如来、神仙下凡都解决不了的’。所以有这么一个小小地方,这么一个念佛的环境,在这个地方要不用功,要不认真去办道(就是不认真念佛),太可惜了!有些人想念佛,找不到场所;此地一切设备齐全,真念佛的人不多啊!所以时间光阴一定要把握。这个世界你看穿了、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好了,没事啦!不必再看了,可以走啦!没有看过觉得很稀奇,看完之后就不稀奇了,应当要走,这就是我们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的时候了。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印光大师

这种事情许多人都有经验。学佛的人要有这个现象一定要觉悟到,这是过去的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这些现象如果我们明白了,不必介意。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梦中的相是虚妄的,即使我们眼前这个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觉悟跟不觉悟的人差别在哪里呢?觉悟的人晓得这是自己业习种子现行。善的种子就现善境界,恶的种子就现恶境界,善恶境界都不能够脱离轮回。佛陀教我们,像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佛有能力转境界,我们凡夫被境界所转。转境界,是好事,唯有大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怎么转法?印祖在此地教给我们‘专心念佛’。人对于善的境界往往容易疏忽掉了,恶境界会生起恐怖的心;其实,善恶境界统统都要转,专心念佛就转境界了。因为没有恶因缘,我们想不起来念佛;如果这个恶因缘常常现前,我们念佛的警觉性就提高了,这就是恶的因缘变成善因缘。就是在梦中,每一天晚上都作梦;不管梦境是善是恶,都要想到念佛转境界。白天没有作梦,虽没有作梦,也有这一些善恶因缘的缠绕。遇到顺境,心里松弛了;遇到逆境,心里头不自在了,也要想到念佛。专心念佛就能够转境界。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印光大师

这一段是教我们要以净宗祖师作榜样,严格的遵守净宗的家风,就是老实念佛。这个地方的‘持斋’是讲素食,不是日中一食;本来‘斋’的意思是日中一食,此地当作素食来说,就是与一切有情众生断绝了恶缘,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老实念佛。‘改恶修善’,要从内心里面去改。《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都是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的,他底下这三句都在这三本书里面。怎样改恶修善,知道因果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呢?怎么样去植福?怎么样去培德?在这上下功夫,能够消除现生的业障,能够帮助我们将来往生的时候神智清楚;‘正念’就是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走的时候自在。我们在台湾看到许许多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们能办得到,我们为什么办不到?他们这三句都做到了,业障消除了;换句话说,临走要是不自在,是现生的业障没有消除干净~~临终的障碍啊!真正照这个教诲去做,我们一生就没有空过了,这一生就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如来弟子、三宝弟子。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印光大师

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无量因缘所生,佛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法相里面讲四缘是把无量的因缘归纳成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四大类一展开是无量无边。世间一切法没有偶然而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就是印祖为什么教我们熟读《了凡四训》,道理就在此地,让我们真正认识因果,知道因果非常复杂。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实在话,不外乎因缘果报,这些琐碎事情。凡夫不瞭解事实真相,受了一点委曲,就怨天尤人,不知道这是自作自受。自己过去造的因,或者是前世造的因,现在遇到缘起现行了,果报现前,那当然要承受。造善因,受的是善果;造恶因,受的是恶报,不能避免的。我们过去造的恶多善少,所以一生当中称心的事情少,不称心的事情多,这就是过去造的恶业多,这叫做业障。障什么呢?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真如本性。如何把这个业障消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清朝初年,慈云灌顶大师给我们说的:世间最重的业障,所有一切经法都忏除不了的,还有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把它消除。所以念佛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许多人不知道。也有同修说,念佛既然这么好,效果这样殊胜,我念了不少年了,为什么业障消不掉呢?这不但怨天尤人,连佛菩萨也见怪起来了,这是我们自己念的不如法。怎么不如法呢?第一个心不真诚,第二个念佛里头有夹杂。古德给我们说,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这点非常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以真诚心、恭敬心、不怀疑、不夹杂,这个佛号念的就有力量了,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的相应了,就一定能消业障。所以在平常,有业障现前,决定不能烦躁,心要定下来、静下来,要想到佛号,要认真去念;当然更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造罪业。这个罪业已经很重了,继续再造,那怎么得了呢?到哪一天能消除得掉呢?虽然一面在消,一面又再造,造的比消的还要多,这怎么能消除呢?所以事理都要明白。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沈溺之想乎?】印光大师

‘缚’,绳索捆绑叫缚;这是比喻烦恼、忧虑、牵挂的缠缚,就好像许多条绳索捆绑著自己一样,就是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这一类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这些苦恼,这些果报,好不好呢?不见得是好事情。为什么呢?贫穷、疾病是在受报,就好像在还债一样;过去造的恶业,现在在受报,报尽就好了。如果没有这一些果报在缠绕著,免不了又要造业。底下说了,要没有贫穷、疾病这些苦恼的事,他又‘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我们世间俗话讲,吃喝玩乐,又去搞这些,又造罪业去了。贫穷的人没有力量去造罪业,这些场合都要花钱的。疾病的人没有体力造业,真的避免了许多造恶业的缘。糜烂的生活很不容易回头,很难觉悟。所以大师下面说‘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这是人生最得意,现在人讲最值得骄傲的时候;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不是一句好话。几个人能在这个时候回头呢?几个人会想到将来堕落沈沦?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作恶的时候,免不了要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就造了很重的罪业;轻重但看人数之多寡、伤害的浅深,后果不堪设想。俗话常讲,乐极生悲,这个悲不但讲人这一生的晚年,真正之悲是在死后~~死后堕落三途,那就真正是悲了。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大师

这一句我们要把它多多的念几遍,最好能把它背熟;常常想到我们学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佛法里面真正的好处为什么得不到?‘恭敬中求’,我们实实在在缺乏了这两个字,原因就是这个,你说这多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是礼敬诸佛,就是此地讲的恭敬。我们在课诵本里面、在许多忏法里面,第一句~~一心恭敬。实在讲老同修这一句话念了不少遍,每一次拜忏都要念‘一切恭敬’,可是若只在口头上滑过而已,没有能确确实实体会到恭敬的意义,也没有把恭敬作到一心,那个忏叫白拜了,一点效果也没有。外面恭敬,里面一定就真诚,表里一如。这样一切佛法的真实利益‘消业障、增福慧’,就得到了。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的疾病都没有,都消除了,这就是消业障的现象。增福慧,自己逐渐聪明、伶俐了;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都做得很恰当,这是慧;福报也现前了。什么叫福报呢?有求必应就是福报。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心想事成’,这是福报;没有福报,怎么想,事也不能成就;心一想,事就成了,那是大福报现前,不是普通的福报。这些是不是真的?真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求不到,决定是自己有障碍。只要把障碍消除,就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没有一样求不到。像这一桩事情,诸位多多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共四篇,可以说就是印祖这两句话的详细解释。我们真正想消罪业,真正想增福慧,依照这个原则去修学,你一定会得到。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光大师

我们念佛就是念的不恳切,念的不相应。什么原因呢?不是真心想念。心为什么不真诚呢?心里头还掺杂著胡思乱想。若人真到将死要堕地狱了,这个时候他真正的恐怖心现前了。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唐朝的张善和,他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在这一生没有遇到善缘,做了一个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恶业;临终的时候,他见到许多的牛头人来跟他讨命,这是果报现前,也是地狱相现前。但是,我们可以说他过去生中念佛这个善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说的呢?他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他大叫:‘许多牛头人给我讨命了。’他能够叫得出救命,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清楚说出来。他的缘也好,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喊好多牛头人出现了,这出家人心里明白,给他点了一把香,一把不是一支,点燃了,赶紧拿给他,叫他手拿著,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走了。这样的往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个时候因为他将死了,他看到牛头人来要命了,所以他的心恳切、真诚。

我们平常人念佛,一天念十万声,抵不过他那个一声。我想我们同修细细揣摹揣摹,能够想像到一点,我们这个心太散漫,精神一直不能集中,念的虽然多,没有效果;人家是全副精神集中在那里,那一句就是一句,真的叫‘一念相应一念佛’。从这一桩公案,我们也能够证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不虚,每一愿都是真实的,所以印祖在此地教我们这一个方法。他老人家自己也用这个方法,我相信他自己用的很得力,把这个方法再介绍给我们。他老人家写一个‘死’字,教我们常常要看到,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将这个死字贴在额头上;老人家还写了一个‘生’,生西方,一个生一个死。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这话句句都是真实。极大的恐怖,就有极殊胜的感应。苦,要知道真苦。我们在世间所受一切苦,比不上三途;饿鬼、畜生所受的苦,比不上地狱苦;最苦的是阿鼻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的,那些苦处之相,实在说是地狱中九牛一毛、大海一滴,地狱之苦说之不尽。我们要是想到:如果不能往生西方,阿鼻地狱决定有分;这一生纵然不会堕落,来生后世就有可能,这个罪业加重了。所以实实在在是险道,非常危险,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恐怖、不警惕!常常想到这个地方,我们念佛就恳切了;净业成就,那真的就出苦,真的就消业了。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永远不会再搞六道轮回了。佛法大海,唯独这一法能帮助我们一生成就;除这一法之外,我们在这一生要想真正消业障,脱离轮回,恐怕是不可能。所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劝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100)【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大师

祖师这一段话,说出了净土法门的广大、圆满,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末世’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无论我们有善根,或者是无善根;实在说,那无善根的人也是有善根,只是缘没有遇到。古来祖师大德讲‘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可见这个法门真的是殊胜,真的是平等。如果遇到的缘很殊胜,在这一生当中上上品往生啊!遇到的缘差一点,那品位可能就会降下来一点。都在遇缘不同,与其他的没有关联。

我们今天的缘,实在讲是无比的殊胜!想想过去,就算从初祖慧远大师以来,我们今天遇的缘,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不能在上三辈往生,那真叫冤枉。为什么呢?这是得力于现代的科技发达,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典籍我们很容易得到。净宗重要的典籍~~三经;《无量寿经》译本有五种,自古以来哪一个人把这五种都念过呢?太少太少啦!那就是缘不足。《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我们修学的依靠都在其中。会集的本子有四种,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是最近的,他于民国二十一年发愿从事这个工作,十年才完成,成为定本;是原译五本之集大成,比王龙舒、彭二林、魏源他们的本子都好、都圆满,我们今天有机会读到。这个本子流通在世间,大概才五十年,流通的数量很少;在台湾虽然曾经印过几次,总数量大概也只三、四千册,所以许许多多修净土的同修都没有见过。我所知道的在台湾出家法师,标榜专修净土的道源老法师,他这五种原译本就没有完全读过,会集本也没有见过。台中李老师,《无量寿经》总共九种本子,他只见过五种,还有四种没有见过。那么我们现在缘殊胜,把九种本子统统印在一本上~~净土五经读本~~这个缘多殊胜啊!无比的殊胜。对于这个法门事理说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这也是过去未曾有的,所以我们的缘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为比啊!

现在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善根、福德;善根、福德、因缘这三桩事情,我们的因缘太好了。善根是什么呢?真正能信、真正发愿,就是有善根的人。什么是福德呢?真肯念佛;肯念佛的人,就是有福之人。所以过去善根虽然深厚,但一生没有遇到缘,不能起现行;像张善和一样,他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善缘,善根发现了,这一发现就成就了。善根、福德、因缘三个同时发现,这就成就了。

今天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唤醒。善根有,那就是已经相信了,已经发愿,已经在念佛了。善根无,这是讲善根有障碍,要深深的培养善根。用什么方法培养呢?知识分子从读经下手;读诵大乘,渐渐就明白这一个事实的真相,自自然然能够回归到净土。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我对你们很佩服,你们是善根有,我是善根无。我接触佛法,不相信净土法门,老师虽然劝我,我不好意思跟他顶嘴,心里头不服,所以这个就是没有善根。我这个善根是这一生当中培起来的。从哪里培的呢?我是从《华严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法华经》,这些大经大论里面明白这一个事实,从这个地方回过头来的。所以这是培善根的一个方法,特别是《华严经》;古德讲《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这一句话我听了非常受用。为什么呢?因为就是《华严》、《法华》把我引到《无量寿经》里面来的,引到念佛法门来的。可是我路子走了三、四十年才回头,才真正发现、真正肯定,不怀疑,完全接受了,不容易啊!如果我要是有善根,当时一学佛,李老师一讲,我就接受,就专修专弘,那我的成就就不可思议啦!今天大家看到我,一定合掌喊我阿弥陀佛啦!这是真的。所以就是自己的精力、时间耗费在大经大论,在这上面用的时间太长,精力太多。然而我今天劝你们专修专弘,你们还有不服气的。怎么不服气呢?我私下听到:‘法师他读多少经论!教我们不要学,这是愚民政策。’说我在这里骗人。其实他不知道我的真心!对你们的奉献,我是真诚的奉献,不是欺骗诸位;我是吃了亏、上了当,才找到这个法门。希望你们把大好的光阴用在这个法门上,真正下功夫,你们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这是一定的的道理。所以说要知道培善根、培福德。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印光大师

弘一大师在关房里面摘录诸经、祖师大德的警句警觉自己,最后用印光大师这一句话作总结,意味非常深长。‘汝’,这就是祖师对我们自己说的,不管他是指什么人,我们今天看到了,就是自己要直下承当过来,须要自己知道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不能有一丝毫勉强。根性利的人固然可以学经教、参禅,总不如念佛来得稳当;中下根性如果学教、参禅,实实在在说,得的利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大师这一句话里面,意思非常的深远。这个‘尽分’是尽我们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是什么呢?过去玄奘大师讲得好:‘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两句话把出家人的本分说尽了。‘远绍’是继承,从释迦牟尼佛,祖祖相传,我们继承佛法,把佛法发扬光大。在家人的本分也是弘法利生,不能作到弘法利生,一定要护持佛法。在家是外护,出家是内护,各人尽各人的本分,这个僧团就和合了。僧团真正做到六和敬,诸佛如来赞叹,天龙护法拥护,这是真实的道场。如果不和合呢?那妖魔鬼怪都来扰乱;这就不是个道场,里头没有佛菩萨,没有护法神,纵然供著像,也没用处,妖魔鬼怪会来冒充的。所以一切都在修行人,修行人心地真诚,感应的是佛菩萨降临;心地不诚,里面藏有贪、嗔、痴、慢,勾心斗角,那么就妖魔鬼怪附在佛像上,你拜的不是佛,这个要知道。这一些统统都是事实。所以‘尽分’这一句话,用得非常的重,用得非常的好。

修行的态度,‘潜修默契方可’。自己修行无须要表现,所谓是默默耕耘,功夫自然成就;无须要跟别人去较量、争胜,否则就错了。前面一再说过,学愚、学不能;我们真正学的~~能不如人~~,不如一切人,德行才真正能成就,业习才真正能消除。道场里面有许多繁重的工作,我们尽心尽力去作,这是消业障、培福德的好因缘。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都偏在一边,都有缺陷。福慧双修是潜修默契,要福慧双修这样才行。在功夫上讲,‘急急改过’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著急。‘摄心念佛’,这个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得力的好方法。

延伸阅读: 八、禅偈

以上资料来自:
《晚晴集讲记》,弘一律师集,净空法师讲,出版者: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Malaysia),2001年版本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晚晴集讲记》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