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ugust 2024

进入念佛堂,有时感到欢喜舒适,有时感到浑身不自在,请问原因为何?

【问】进入念佛堂,有时感到欢喜舒适,有时感到浑身不自在,请问原因为何?
【答】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风云莫测,变化万端。又《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定义就是多变,若是不变,即是真的。契入一真法界才会不变,倘若没有证得一真,我们是生活在变化多端的境界里。何种力量主宰变化?念头。明白此理就晓得,进入念佛堂时,心地真诚恭敬,就感觉到磁场好、气氛好;心地不清净,感受的气氛就不好。同样一个环境,同样一个磁场,每个人的感受不相同,这就说明每个人的念头不相同。
谚语说:“疑心生暗鬼”。佛经中也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佛为我们苦口婆心讲经说法,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有疑惑之人,进入佛的道场,这个磁场就会被他干扰。没有信心、没有定力之人,就会受到影响;若信愿坚定,则不受干扰。此事实,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去体验。为何我们会受到别人磁场的干扰,甚至于受到很强烈的干扰?这种干扰就是波动的现象,现在科学家所谓“思想波”,这是根本的原理。诸佛如来和法身大士没有思、没有想,是寂灭忍的境界,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层,所以他们的思想波是平静的,心如水一样平、一样净,不染着,这就是《无量寿经》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心、平等心是佛心,是法身大士的心,也是我们的真心。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真心是“清净平等觉”,从平等心里起了念头,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心动,不觉心动。觉心是真心,真心不动;不觉是妄心,妄心是动的。
无明是个动相,振动的幅度小,所以“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相”是从波动产生的现象,唯识家说“见分、相分、自证分”;“境界相”就是相分;无明业相,这是最初一念不觉。此振动不断的发展,波动愈来愈大,就变成六粗,六粗就产生十法界。六道是十法界里更粗的现象,三恶道是凶猛的波涛,完全见不到平静、寂静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所有一切现象,就是这么来的,今天讲的磁场、气氛也是这么来的。若彻底明瞭事实真相,在一切境界相里,保持清净心、平等心、觉心,任何不好的气氛,我们都不受干扰。
若感觉到气氛不好,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根利之人几秒钟就能恢复正常,根钝之人几分钟也必定可以恢复正常。由此可知,要想不受外面境界之干扰,必须不受五欲六尘之诱惑,就要看破,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在众生法界、六道轮回里,可以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和他们共同生活,外表跟他们一样,心中确实一尘不染。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幻化相,无一是真实的,就不会当真了。当真就起了分别、执著、妄想,就沾染了,这是业障凡夫。
诸佛菩萨、阿罗汉应化在世间都不沾染,这个道理,我们念《金刚经》就能明瞭。《金刚经》上,小乘须陀洹都不着相,须陀洹也不做须陀洹想。他要是认为“我证得须陀洹”,佛就不说他证须陀洹;可见,他证得须陀洹果,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证须陀洹果。若说“我证须陀洹果”,就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教我们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我们这才明瞭,小乘须陀洹就已离了四相。离相功夫有浅深不同,二果比初果功夫深,四果比三果深,大乘比小乘更深。这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修行契入境界的秘诀。
我们学佛念念着相,纵然用功、苦修,功夫仍是不得力,毛病就在此地。起心动念都被外面境界所困扰,怎么会不烦恼、不受苦?要真正脱离烦恼、苦难,只有靠自己。

以上资料来自:
《答疑解惑(七)》,净空法师解答,出版:社团法人高雄市净宗学会,赠送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92, Jalan Pahang, 53000 Gombak,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3年2月版本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答疑解惑 (七)》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