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老法师讲述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
「《心灯录》云: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若不知有,总是虚妄。」上面解释知无与知有,「以明识达有无」,识是认识,达是通达,何为有、何为无。若不通达此事实真相,就无法入佛门,无法提升自己。凡夫执着有,认为十法界、六道轮回是真有,佛说,这些全是假的。可是其中最重要的,如同《起信论》所言,「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才真正有识达。如果执着,给你说空你就执着空,给你说有你就执着有,这麻烦很大。即使诸佛如来也无法教给我们,因为黏着了。所以《起信论》中说,一定要离开,不执着言说。文字是言说的延续,其作用和言说是相通的,言说不能执着,文字就不能执着,此乃真正的佛法,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才能真正体会到真相。相仿佛是有,其实它不存在。此事被现代量子力学家发现了。量子力学家知道,所有一切的有为法,有生有灭,常人不知,生灭之频率多高。
佛在经典中说,佛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凡夫心里起了念头,此念头中有「几念几相识耶?」有几念、几相、几识?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举手弹指之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单位是百千,一百个千是十万,十万乘三十二亿,结果是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次的生灭,指的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在如此高的频率之下,所有现象,无论是物质、精神(精神就是念头)、自然现象,没有两种现象是相同的,没有两个念头是一样的。於是真相现出来了,物质现象不可得,精神现象也不可得,自然现象亦如是。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现象存在的时间,一念有如此多。一个现象,实际此乃细念,微细的念头,一念就产生一个现象。那一秒钟产生多少?一个现象存在的时间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亦即,一秒钟其生灭已经达到二千二百四十兆次,我们无法想像,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乃事实真相。物质现象如是,精神现象亦如是,乃至於自然现象无不如是。
佛在《般若经》中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今天看电视的画面,它有色相,也能发声音,此色相的频率多高?一秒钟一百次。从前黑白电视是五十次。早年电影院中播放的影片是动画片,一秒钟二十四次。在放映机里面,放映机快门打开,此画面打在银幕上,立刻就关闭起来,再打开第二张、第三张,一秒钟二十四张。这就把我们欺骗了,它看起来好像很逼真,存在,其实是一秒钟二十四张。今天的彩色电视,一秒钟一百张。我们现前的环境,我们眼见耳闻的境界,是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灭。我们如何知道?全都把它当真了。事实真相是不能说真,也不能说妄,因为它根本不存在,全是假相。《般若经》所说四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事实真相如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其中是否有真妄?没有。是否有善恶?没有。是否有是非?没有。毕竟空,不可得。
所以为何佛、菩萨、罗汉能放下?此地所说的识达真相,他们知道有无,有不存在,无也不存在。有无是我们对於此境界所起的幻觉,将它认错了,真相是什么?真相无所有,不可得。我们以为有,以为它真存在,这是迷了,称为无明。执着,执有、执无就是无明,无明就造业,在境界中生起七情五欲、贪嗔痴慢疑,这就是业。业本来没有,所有一切现象是假的,业当然不能存在,可是你以为它有,吃大亏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造业,把自性所现的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以为真有,亏吃大了,堕落在迷幻之中出不来。所以佛慈悲,首先就教导我们要知有、知无,有无都不存在,要知道有自性。但是自性不生不灭,它是真心。何为真心?它没有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三种烦恼都没有。他是在真常境界里面生活,是真实不虚的。真常,我们用惠能大师开悟时所说的五句话,在此之中得到一个概念,略知一二。
真心,就是它真实存在,这些相是它所现的。真心只现,我们说真相,一真法界,即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也是密严世界。此境界之中,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是真的。净土宗称之为常寂光,它在哪里?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就是从它出现的,能生能现;全宇宙万事万物是它所生所现。所现的一切现象不能说它有,不现的时候不能说它无,这是真相。如果在其中有一念执着,这一念的执着则念念都是执着,这就迷了。那一念是无明,不明瞭就是无明,明瞭执着这个明瞭,没有把明瞭放下,那个明瞭就是不明瞭。佛说法不容易,会听就会开悟,为什么?不执着。不会听的不会开悟,他执着,把经典上所说的那些统统都记住,这变成业,变成障了。把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了,智慧不能现前,现前的全是烦恼习气。
《心灯录》中所言,都是解释知无、知有,「识达有无」。下面念老说,「识达,谓识心达本」。心是真心,本是本体,一切万法的本体,你要认识真心,要了解万事万物本来面目。「了达」,了是明瞭,通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真正通达明瞭。此句跟惠能大师的五句话完全相同,一即是五,五即是一,自性清净、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从何而来?自性变现出来的,能生能变。这个变现出来的现象,净宗称之为常寂光,常就是不生不灭;寂就是清净的意思,无为;光是一片光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宇宙都在常寂光中。没有缘它不现,一片光明,法身菩萨知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见到常寂光了。见到常寂光,就是见到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他无一不晓。
佛陀的教育是要教每个人都成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陀的教育就圆满,毕业,成佛了。还在菩萨地位,没有彻悟,还是学生,学业尚未圆满,还得继续努力。阿罗汉是小悟,刚刚开悟。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像读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最高五十一年级。大乘教里称之为十信,好比小学;十住好比是中学,初中;十行好比高中;十回向好比大学;十地好比研究所;等觉好比博士班。以此做比方,大家有个概念。佛门的课程,八万四千法门,绝不是一所大学能够与之相比。八万四千是数字,它是表法,表无量无边,无有穷尽,佛教大学开的课程无量无边,没有数字能够形容。可是它有妙,妙在何处?无量无边的法门,只要一门通了,一切就通了。如同这个大厅,大房子,有许许多多门都能进出,从外面看是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走进来都相同,得到的是圆满。不是说你走此门进来,只能看到一间房间,其他看不到,进来全部都看到,全部都通达了。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何有如此多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迷的境界有差别,浅深有差别,各个不相同,契机很容易成就,不契机很难,入不进去,所以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一般的法门,普通的法门。
其中还有个特别法门,跟一切法门性质不相同,就是净土法门。其他法门成就很慢,课程很多,时间很长;净土法门很单纯,一个科目,一个法门,难信,很容易成就,只要真信,这一生决定成就。这一门称易行难信之法。易到何等程度?就念这一句佛号,念成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无所不知。生到极乐世界,弥陀大愿之中所说,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换言之,生到极乐世界等於七地以上。七地是证无生法忍,不但知道有无,知道得很透彻、很有深度,法身里面的大菩萨。这是一般勤修、苦修八万四千法门的菩萨们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迷在十法界、六道轮回无量劫,哪有如此便宜就出去了?所以称易行难信。谁能相信?真的相信并不简单,大乘经中佛常说,过去无量劫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此生得人身,遇到此法门,他就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加持力量帮助他能信,不怀疑,依此法门修行,此生就成就了。净土法门成就的人多,自东晋以来,远公大师在庐山建第一所念佛堂,一直传到今天,世世代代依此法门修行成就者不胜枚举,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但是,我们也常听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真正接受,不怀疑,一句佛号念到底的人,此是过去生中供养一切诸佛如来,缘成熟了,如此多的佛加持你。你还有怀疑,换言之,你供养诸佛如来还不够多。现在这一生当中,修不少法门,念很多佛、菩萨、罗汉,那就是你还在积功累德,在此阶段,没有成熟。若是真正相信,一点不怀疑,就成熟了。
「此正相当於《大乘起信论》中之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法也」。这是知有知无,识达有无。直心,正念真如。宗门用参究,教下用止观,净土宗里一向专念,都是正念真如法。海贤老和尚就是最好的榜样。祖师大德传授给我们的法门、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是直心正念真如。只要功夫深,效果就出现了,效果是智慧透露了,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小悟是小乘,声闻缘觉,大悟是菩萨,大彻大悟是佛陀。
「二者,缘修万行」,相当於《起信论》所说的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乐是爱好,欢喜。缘修万行,这里用的字,缘,人人都不相同,所以佛法教学确确实实是无有定法可学。老师教学生完全是应机授予,他是什么根机,就用什么方法教他。一位老师教十名学生,用十种方法,个个契机,个个成就。孔夫子当年在世,学生当中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这七十二人是缘修万行,全都成就了。弟子三千人中只有七十二人真正成就,成阿罗汉、菩萨,用佛经的术语来说容易懂。孔子是什么境界?和释迦牟尼佛层次相同,读《论语》就能明了,那是佛的境界,不是小乘。我们此生要成就,与缘有关系,缘修万行一定成就。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缘修是讲实质,不讲形式,只要懂得修,就会有成就。这是第二,相当於《起信论》所说的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
「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是以此之三种发心,正《起信论》之三心」,《起信论》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大悲心很重要,大悲心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爱心,佛法没有说爱,是说慈悲,这两个字都是爱心。悲是拔苦,帮助众生离一切苦难,这是悲心;慈是与乐,帮助他得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此心称慈悲心。所以大慈悲为本。相当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是以此三种发心,正是《起信论》三心。「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知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
「次者引《净土论》」,即是《往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於发起」,好像比前面所说的容易发起,而实际上它也是有很深的深度,并不容易。特别是现前社会,疏忽了传统的教育。为何大乘佛法传到中国,其他地方没有?克实而论,佛法承传是平等的,释迦牟尼佛离开人世间之后,弟子们不止三千人,从四面八方传播佛法。现在从历史、地理中都能够考证出来,四面八方弘扬。唯独在中国这一支生根了,不但如此,而且真正发扬光大。从印度传来的小乘有俱舍宗、成实宗,此二宗现在没有了,南洋南传的是属於这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都是从印度传来的。法相唯识是在中国建立的,其初祖是玄奘大师,二祖是窥基大师。净土也可谓是中国建立的,慧远大师。禅宗是达摩从印度传过来的,达摩是第二十八祖,在中国是初祖。
「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此言说得好!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教育,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胎教始。怀孕的十个月当中,母亲的思想没有恶念、邪思,都是正知正见,母亲的言语柔和,母亲的活动都如理如法,守规矩。《弟子规》所说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父母统统都做到。孩子尚未出胎,未离开母体,他已经受到最好的教育。这名小孩子生下来好教,有德行,有聪明智慧,听话,也就是老实、听话、真干,这是在怀孕之时就培养出来。出生之后,他睁开眼睛会看,他竖起耳朵会听,他已经在学习,父母教他。父母的言谈举止,他在模仿,他在学习,学一千天,也就是三岁。从出生到三岁,母亲承当儿女第一任的老师,根扎下去了。古谚语有言,「三岁看八十」,他天天看,看一千天,就变成他的习惯了。从思考问题到言语动作,向父母学习,全学会了。三岁他所学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扎下去,根深蒂固。待六、七岁上学,老师教他就很好教。老师不好当,他是学生的榜样,要继续表法。最初是父母给他打下基础,现在让老师再帮助他长成。
于此过程当中,有许多经典、大圣大贤的教学,这些文字要让小朋友读诵,对着书本是读,不对书本是诵,诵就是背诵。如何背诵?学生还很小,智慧未开,记忆力很好,所以只教他记,督促他的遍数。古人教导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部书从头到尾,学生是否念满一千遍,是以此为标准。一天念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学生的进度不相同。有的很聪明,念几遍就会背了;有些差一点,念十几遍才能背;还有更差的,要念二十遍才会背,每个人不相同。所以重视缘不相同,聪明、记忆力好的,遍数念多,速度加快,进度是每个人不同。这一部念完了,再学第二部,不能同时学两种,只能一种一种的背。
譬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先读《大学》,念满一千遍,再念《中庸》,念一千遍,再念《论语》,念一千遍,再念《孟子》,也念一千遍。孩子念得滚瓜烂熟,有时候一千遍他会悟,他懂得其中的意思,他能说给老师听。老师再跟他一起研究,提升他的智慧,提升他的见解。老师要懂得教学,不能讲给学生听,否则,他完全是变成记诵之学。老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开悟,小悟、中悟和大悟。要让学生读,读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处,再读一千遍又有悟处,跟前面不相同。如果一天念十遍,一年就三千部,年年向上提升,真的可以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到不了,也能够到大悟。大彻大悟是圣人,大悟是贤人、菩萨,小悟是阿罗汉、辟支佛。这是古人学习的理念,教学的理念,跟现在不相同。古人学此终极的目标是圣人、贤人、君子,圣贤君子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根扎下去,到了十四、五岁再学佛经就很容易契入。
古来许多祖师大德,十几岁就出家,学习经典,他有传统文化的基础,有这个根他学习不难。学习的方法不变,小时候在家里所学的,读书千遍,出家跟师父所学的还是读经千遍。千遍读下来之后再讲给老师听,有些讲得不错,确实有悟处,老师跟他在一起研究讨论,帮助他提升,教他上讲台,为大众讲经说法教学。一代一代的人才是这样培训出来的,不是偶然的。凡是上台讲经都是开悟的人,没有开悟不能上台,也不能做注解。古时候教学严格。现在问题是根没有了,问题严重。现在纵然我们办汉学院、佛学院、办佛教大学,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中年才学佛出家。我接触佛法是二十六岁,三十三岁出家就开始讲学,根柢不够深。我学佛七年,出家讲经教学,古人至少都是十五年以上,我跟他们比少一半。
所以今天我们想到,如何来办一条龙的学校,从幼稚园办起,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办下去。这也是所特殊学校,可以向教育部申请,我们来提案。这种学校采取封闭式,因为社会是大染缸,严重的染污,所看、所听、所接触的都是在触动你的邪思邪念、邪说邪行,此问题严重。所以今日社会动乱,灾难频繁,根本的原因在教育。古人教与学的环境好,学生上私塾,是封闭式的。课堂里面至少是二、三个小时,多半都三、四个小时,当中没有休息,让你聚精会神,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三年五载养成习惯,到老还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收到这种效果,所以能成大器。
「信心未生,何能发心」,此心发不出来,首先要有信心,断疑生信。「如《阿弥陀经》云:十方诸佛,称赞本师,於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特别是在现在社会,真是难!「又本经《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没有比这更难的。这些都是说明,能信净土,实在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於此难信能信」,这是大智。「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我们今天有这个缘,缘抓住了,能否成功自己没把握。我们依靠祖宗,求祖宗保佑,依靠三宝,求佛菩萨加持,让这所学校办成功。包括我们现在有几处兴建汉学院,也有几处在兴办一条龙的私塾,私人办学,做实验点。做成功,成效出来,大家相信了。汉学院相当於一般大学,而且还有博士、硕士学位。课程如何认定?目的是什么?实在说我们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培养一批将来真正是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流的教师,让这些人来继承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再传给后世,我们的愿望很单纯。
所以课程我们就选择《群书治要》、《国学治要》。因为,这两部书是古大德在四库里面撷取的精华,这两样学会了就有能力学《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中喜欢哪一种,就选择一部,用十年的时间去专攻,十年之后你就变成汉学专家。你专攻这一部通了,没有学的也能贯通,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达,门门都通。如同大乘经典所言,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对於圣贤典籍要有开悟才管用,不开悟不行,绝对不是记问之学。我们把目标定在此地,全心全力在推动。
后面说,能信是大智慧,而且是大福报,「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往生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习,极乐世界老师是阿弥陀佛,同学是诸大菩萨,到那边去拿极乐世界的博士学位。极乐世界的博士学位是地上菩萨(十圣),硕士学位是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博士学位是十地,到极乐世界去拿。然后才有智慧、能量、神通,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发如此的大愿、大心。「但能真实信受,自然能发如上之心。是又为净宗之殊胜方便」,净土宗无比殊胜的方便法门。「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愿,是即发菩提心也」。海贤老和尚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他二十岁本着自己的根性,他具备老实、听话、真干这三个条件,所以师父特别教导他,老实念佛。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下去,他真的老老实实念了九十二年。念到法身菩萨的境界,禅宗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可是无论是什么经,你问他,他好像都懂,都能解释,说出一番大道理,教人佩服。
我们同学当中也有两个人,学海贤学得很像。刘素云居士一生专攻《无量寿经》,她每天念十几、二十遍,念了二十年,熟透了。还有一位是北京的胡小林居士,最近六年专攻《大乘起信论》,我听过他两堂课,讲得很道地,很难找到能够跟他相比的。《大乘起信论》他念了三千多遍,其义自见。培养真正有成就的善知识,弘法利生,无论在家出家,方法是相同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三千遍是持戒,三千遍之后就得定。三千遍书念下来,妄想、杂念、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你得定,定能开慧,也就是经典所说的意思全懂了。现在学习没有老师了,上一代这些高人都往生了,现在全靠自己无师自通。依照此方法,一门深入,读书千遍,就能够无师自通。要持之有恒,用真诚心、用恭敬心、用清净心,一定能成就。真正成就之后,你才能教人,讲经是帮助广大的群众,帮助他们认识圣贤教育,认识大乘佛法,目的在此地。认识之后,你才会选择一门专攻、深入。中年以上都来得及,甚至於老年,对净土真能生起信心,都能往生。此法门殊胜方便,无与伦比。所以要发心,否则我们光阴空过了真可惜!能够把光阴抓住,一分一秒都不放松,此人必定成佛,往生就是成佛。
念老最后两句话劝念佛人,必须宜早生信愿,愈早愈好,真信真愿,就是发菩提心。第四段,「问答解释」。此问答是念老假设的。「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问题来了,针对你前面所提出的,要备修万行,能感菩提。那经典中说,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此话怎讲?「释曰:有人根据《诸法无行经》中所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可得,此求者乃远离於菩提,如天与地之相隔远。既然如此,今何云,修万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耶?以下作答」,下面作答。此问答看起来似乎很容易懂,实际上问得很深。下面答覆,「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你现在着相求,「不当理实」,跟菩提的理体不相应。「故名人远」,所以举比喻说你跟菩提距离愈来愈远了。「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
下面解释:「菩提真正之本体,契理,则无一切相。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执,即是作相。自离於理体之实际,故云不当理实。此人则远离於菩提也。」这几句话的意思讲得很深。「经言」,佛经说,「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身是物质现象,心是精神现象,你的身得不到,心也得不到。如何求法?此地就解释给我们说,「菩提真正之本体,契理,则无一切相」。何为理?实际理体,名词都很难懂,也就是真如实相。真如实相,大乘经典中常说,我们对此有概念,何为真如,何为实相,其真实义我们无法理解。
实相是真相,用比喻来说,譬如在电视机前面,我们面对着画面,此画面的真实相是什么?此画面真实相是无相。因为此画面是动画,如电影动画片一般,前个动画片打在萤幕上,时间很短,一百分之一秒。我们还来不及看,它就跳动了,第一张没有了,第二张出现,第二张没有了,第三张出现,一秒钟一百张,这是它的真相。我们并没有看到它跳动,其实它是在跳动。才一百张,百分之一秒,我们就被迷惑了,所看到的是妄相、假相。《金刚经》中说它是梦幻泡影,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真如实相,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不得已方便说个名相,说个名词,但是此概念不可执着。一执就变成法执了。执有两大类,一是人执,一是法执。人执,执着这身体是我,执着这名字是我。有这个执着,是六道凡夫,是轮回心、轮回事,六道轮回就是由此而来的。你有人我执、有法我执,从执着中变现出的虚幻不实的境界,阿赖耶的境界相。
如何才能知道真相?一切执着统统放下,真相现前。真相现前还有一个麻烦,根本无明不破,虽然知道有真相,还是看不到真相。我们说得粗浅一点,这是起心动念。我们眼见色,马上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马上就产生了。在面前就出现两桩事情,一是我喜欢、我爱,一是我不喜欢、我不爱,此念头就产生,就造业了。屏幕上所现的相是假的,是生灭相。屏幕虽然不生不灭,它有没相,如同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一片光明。这一片光明不能说它无,因为它遇到缘就能现相,我们把频道按下去相就出来。我们把屏幕比喻作常寂光,把色相比喻作十法界、六道轮回,用这个比喻比较容易体会,容易产生一个概念。此概念都不许可你分别执着,否则就造业,你喜欢的是善业;不喜欢的是恶业。起心动念就造了,这是意业。业有身口意,身、口所造的业容易明白,起心动念不容易知道,统统在造业。特别是意业,意业是一秒钟造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你一个不高兴、一个嗔恚心,虽然几秒钟过去了,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次,死后到阎王那里算帐是这么算法的。真的太可怕了,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续,这也造业,造净业,造往生极乐世界的业,这个业造熟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咱们不造别的业,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我让此念头一个接着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让它中断。因为它一中断,别的念头就进来了,念佛的功夫就被夹断了,就被染污,功夫就不能成片。这是不可不知。所以,有求的心都是妄心,我们求生净土也是妄心,但是这个妄心好,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用真心了。为什么?不是你的功夫提升,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再加上四十八愿的加持,你的菩提心现前,实报土现前,原因在此地。你在一生当中很短的时间就能修成,一般人大多数三年功夫成片,有寿命不要了,求佛带你往生,佛就接引你去了。三年走的人太多太多了,那不是他的寿命,没那么巧,而是佛力加持,佛来接引你。
几年前深圳有一位黄忠昌居士,他年岁不大,听说念佛三年能往生,他说我试验试验,如果真能走我就想走。他闭关两年十个月,还差两个月满三年往生了。他自己说,他寿命不要了。所以,确实能满人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法身菩萨,阿惟越致菩萨。真正的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证得无生法忍。所以菩提要不要求?要求,又不能着相。菩提的意义就是真如、自性,我这一生学佛,我要见性,我要明心。佛菩萨在经典教给我们的要认真努力学习,而且又不能执着。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佛法跟世间法的差别就是在这里,世间法容许你有执着,容许你有强烈求的心、愿,佛法不可以。要求,但是不能着相,着相就是世间法,不着相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差别在此地。
证得佛法之后,还是一样的穿衣、吃饭,没有离开世间法。但是,跟世间人不同,世间人有分别、执着。学佛的人虽然穿衣吃饭,甚至於交际应酬,他没有分别、执着。再高一等的,他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佛与大菩萨,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世间人干的事情他一样干,他不造业,因为起心动念就造业,他没有起心动念。不造业的是佛法,就是念佛。念佛起心动念也造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如果不起心不动念,往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方便有馀土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求一句佛号不间断,然后再求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个很细很难,我们先求不执着。真正不执着了,再提升不分别,最后再提升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执着,方便有馀土;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都有,生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虽有同居土,但是只有人天两道,没有修罗,没有饿鬼、地狱、畜生。极乐世界是同居净土,跟我们此地不相同,我们是同居的六道,它只有两道。
底下说,「求菩提之法」,这是法执,他还是着相,「作相」就是着相,执着相。「自离於理体之实际」,着相和自性不相应,和理体不相应。「故云不当理实」,它和真实的自性,和理不相应,不当也就是不相应。「此人则远离於菩提」,这一句话解答了。此人跟真正菩提不相应,所以说他远离於菩提,大菩提,真实菩提心。
延伸阅读: 七、舍妄归真,成就忍辱
以上资料来自: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空老法师讲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承印处: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赠书处:华严净宗学会(48, Jalan BS 14/1, Taman Bukit Serdang,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Malaysia),2016年6月版本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