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老法师讲述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
请看《净土大经科注》「上」,上面所说的,也是前面所讲的,「《起信论》以出家为净土正因」,这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元晓师说得很好,「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个说法稍异,「而后说较稳」,黄念老认为元晓师说得更好、更妥当。这是显发正因,用出家人做代表。「若兼究《观经》」,我们再来研究《观无量寿经》,「则上三品未言出家」,没有说出家这个字样,「中品上生言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两句话是指出家人,沙弥是未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比丘是已受具足戒的出家人,「该经」,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确实有此经文。
「但本经反之」,《无量寿经》跟它所说的相反,「上辈言出家,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那就是在家学佛,不是出家学佛。「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人人有异,各各不同」。佛菩萨教化众生因材施教,没有定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常说八万四千,这不是数字,代表圆满,全都包括了。实际上就是指无量法门,这和八万四千是同一个意思。因为一切众生人人都不一样,各个不同。所以佛说法也没有一样,完全是契机契理。契理是与自性决定相应,没有违背自性。契机正好适合此人的程度,程度浅的说浅显的;程度深的谈深奥的,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法门,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念老底下说,「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窃思应病与药,随机说法,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这几句话说得好,佛在经典中所说的确实是粗分辈品,讲三辈九品,意思是每个人用功浅深、发心大小不相同,所以佛的说法就不是确定,而是概略。应病与药,随机说法,这两句话是活的。大夫给病人治病,开处方的时候,用什么药,用多少分量,每个人不相同。同样是感冒,药方也许相同,分量不同,感冒重的,他的量就重一点;感冒很轻的,药的分量可以少一点。所以学佛最怕的是拘於一格,死在句下。经典中是这样说的,你不晓得经典是为谁说的、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之下说的,哪里是一定?佛说法句句都是活的,没有一句是死的,活活泼泼,要我们在其中去体会。
念老说,「窃计」,窃是黄念老谦虚,计就是思惟想像,「无量寿会上,阿难当机」,当机的人是阿难尊者,「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是修小乘的,加个大字就是回小向大,他们学菩萨行,有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这都是出家的大德,「皆应上辈往生」。「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所示」,其中所开示的、所说的,「乃正宗典范」,换句话说,是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乃净土第一经,所示是正宗典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这是正常的一桩事,大家都能同意、都没有怀疑。「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这是经文。「至於《观经》」,当机者又不相同,「则大异於是」,与此大大的不相同,为什么?「当机者实为韦提希夫人」。此地的当机者是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比丘万二千人。这些地方我们要注意,然后才晓得佛说法是活活泼泼的,什么人来他就说什么法,没有一定,无有定法可说。
《观经》当机者是韦提希夫人,「阿难、目连侍佛左右,释梵诸天虚空雨花。会中唯阿难、目连为大权示现之比丘,余无出家之众。於此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等在家人。故佛应其机缘,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也」。这是《观经》所说的,要晓得《观经》当机者是什么人,《无量寿经》和《观经》不相同,所以说的也就不同。於此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主要是韦提希夫人等在家人,故佛应其机缘,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在家能不能上上品往生?能!上上品关键在弃欲,你的欲望丢掉多少,这在大乘教中说得很多,佛跟众生的差别是,佛烦恼断尽了,凡夫烦恼统统具足。什么烦恼?总的来说三大类:第一是无明,第二是尘沙,第三是见思。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凡夫不知道,它太微细了。念头细到什么程度?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我们怎么会知道?这就在面前,现实的环境,我们眼看到的、耳听到的、鼻闻到的、身接触到的,统统是在这种高频率之下产生的幻觉,念头存在的时间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秒,它的寿命如此,我们无法觉察到。
刚才说一弹指是三百二十兆,那一秒钟可以弹多少次?有人告诉我,七次。三百二十兆乘七,这是一秒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头,找不到两个念头是完全相同的。我们现在好像看到这几个小时、几天你没有变样子,其实秒秒都不一样。我们看得很近,好像没有什么差别;看整个地球,那差别大了;再看银河系,差别更大;再看遍法界虚空界,你就会看到(没有一个念头相同)没有一个画面相同,画面是念头变现的,念头是能现,画面是所现。画面就是物质现象,它是从念头而来的。大乘经典常说「从心想生」,这句话重要。真正懂得了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善良,所现的境界就善良;我们的心不善,所处的境界就不善。外面的环境,大乘经典中佛说「境随心转」。外面的境界也是刹那刹那在变,跟念头所变的频率差不多。
所以《般若经》中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叫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以为它真有,以为我能够得到,以为我能够控制,其实全是假的。你能够控制,能够得到(你的身寿命到了,都没办法控制),你能控制让身不死吗?能叫世间常住吗?极乐世界就是永远不死,没有生老病死。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化生,不是去坐胎,是变化生。那些往生的人是坐著莲花去的,莲花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就有一朵莲花出来。这朵花不会错误,每个人念的它自有标名,自己的名字就在莲花上。我们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拿著这朵莲花来接引我们,我们坐到莲花里面,莲花合起来之后就产生变化,佛拿著这朵莲花带回七宝池,放在七宝池里面等待花开。
花什么时候开?人在莲花里面他有变化,把我们这个身体完全改变(这个身体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境界相),花开之后,阿赖耶的相分完全转变成自性所现,法相变成了自性所变的。自性所变的不生不灭,惠能大师见性,性是什么样的?第一、清净,没有染污;第二、不生不灭。所以在极乐世界花开见阿弥陀佛,身是法性身,不是法相,那个相完全转变成性,转变成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称之为无量寿,无量寿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菩萨要修行到这个境界,多长时间?很长很长,经典中用无量劫来形容,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佛样样清楚明瞭,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佛。我们一接触就起心动念。佛不起心、不动念;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阿罗汉有分别,没有执著;凡夫见色闻声,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这叫六道凡夫。六道十法界,是从分别执著来的。如果我们於一切现象都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剩下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自然就转了。这一转我们就变成法性身,所感的是法性土,不到极乐世界去,在我们世界生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在华藏世界。《华严经》所说的,跟极乐世界差不多,释迦牟尼佛的报土。一切诸佛都有报土,佛是住在报土教化众生,阿弥陀佛也不例外。这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能怀疑,怀疑会变成我们往生的障碍。
我的怀疑断不掉怎么办?有两种方法都行,一个是读经,一个是念佛。中国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就老老实实念这部《无量寿经》,念上一千遍就能断疑生信;一千遍还有疑惑,再念一千遍;还有疑惑,再念一千遍,念上五千遍、一万遍,怀疑没有了。念经是修定,修三摩地。三摩地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定,就是禅定,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禅定。你念佛求往生有禅有净土,信愿持名是净土,一心去读经,读经不能想经典中是什么意思,只是字念得清楚,句子念得清楚,没有念错、念漏掉就可以了,不许想经典中的意思。想经中的意思是妄想,得受用很少,只可以说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不想是修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不相同,亦即门道不相同、方法不相同,统统修一桩事情,禅定。所以《金刚经》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统统都是修定,定得到之后开智慧,智慧就明瞭了,就能证果。菩萨的位次总共有五十二个阶级,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要念到五十二年级才毕业。愈往上面去愈难得、愈不容易,这得真干。
净土法门是特别殊胜法门,为什么?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我们,四十八愿加持我们,所以快速通关,一生就成佛。一生我们也能相信,为什么?在世间一生不长,是有寿命的;到达极乐世界寿命很长,无量寿,当然一生成就,没有第二生。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都不在乎,你的寿命比劫长多了。所以极乐世界不能不去。不用这个方法行不行?行,没有定法。这个方法是最普通、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
修其他的方法,学儒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能,只要你发心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不行。为什么?每一种法门,包括每一种宗教,到最高峰都是见性。所以看经典要细心。我们说往生极乐世界,基督教说生天堂,天堂跟极乐世界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同处异名,是同一个地方,我们称它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基督教称它为天堂,伊斯兰教称它为天园。真正修成了,我们到极乐世界,他真的修到天堂,在极乐世界看到他:你怎么到这里来了!他们修的是天堂,他看我们到天堂去了;我们看他到极乐世界来了。原来是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名称,妙极了!所以宗教可以整合统一,宗教是一不是二,殊途同归,用不著去争论。你不如我,我比你好,全都去不了,因为你心生分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是六道凡夫,凡夫心到不了天堂和极乐世界。
「弃欲」二字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放下烦恼、放下习气,以大慈悲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如此的心胸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菩萨,他真往生。在家人修成跟出家人无二无别。本经在开篇,释迦牟尼佛举出十六正士,这是十六位等觉菩萨,统统是在家人。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平等的,是同一个阶位,但全都是在家人。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平等法,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没有一个不成就,不往生的,生到极乐世界等於成佛,在极乐世界必定成佛。这个理和事,本经说得很透彻。所以不能小看这部经,理事太深了,深到连菩萨都不敢相信,何况阿罗汉?这部经典中所说的这些菩萨罗汉,实在说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好比舞台表演,阿弥陀佛做主角,诸佛如来都来当配角,此表演才演得殊胜、才演得成功。佛与佛之间决定没有嫉妒、障碍,决定没有自赞毁他,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要把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学佛。
下面念老引用《观经》经文。「又《观经》曰:韦提希与五百侍女」,皇宫之中这五百名女孩子,「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感应真的不可思议,不但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下面还说,「得见佛身及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得无生法忍,不可思议。此地说豁然大悟,得无生忍,是讲韦提希夫人。「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真发无上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可以翻译,为何不翻?这是尊重不翻。这是学佛的终极目标。学佛就希望得这个,翻成中文的意思,「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觉。如果统统翻成中文更简单,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六个字。真发心。底下说得很好,愿生彼国,愿生彼国才是真正发心,否则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心求生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悉记」,世尊(释迦牟尼佛)为她们授记,亦即预先告诉她们,「皆当往生」,等于是释迦牟尼佛做保证,你们个个都能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诸佛现前三昧。三昧是正受、禅定,此禅定当中,你就见到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这就是自性遇缘现相。在此地是《观经》中说的,惠能大师可以给我们做证明,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了五句话,末后那句话,就是诸佛现前三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全宇宙,整个宇宙。从哪里来?自性所现。这跟此地所说的诸佛现前三昧意思完全相同,可见得惠能大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
海贤老和尚也入此境界,如何知道呢?入此境界想见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现前;想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称现前三昧。海贤老和尚入此境界,他虽然不说,偶尔也露出一句、二句,但是听者没在意,没有听出来。我们能体会得到,这是因为经典看得比较多,他这一说,跟佛经中所说的相应。贤公老和尚就是一句佛号,这更难相信!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一生没有念过一部经典,没有听过一次讲经,他为何能有如此高的品位?一心不乱。我们念佛同学要学他,这是最好的榜样。这一点都不难,难的是这一句佛号要保持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著一句不中断。口里不念没有关系,心里还是要念。心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诸佛现前三昧你就见到了。法门不可思议,成就不可思议。
一位凡人,甚至於烦恼习气很重,造作很多罪业都不怕;五逆十恶,堕无间地狱都不怕,只要我现在一念回头,三昧就现前,就能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一切诸佛护念。谁能相信?诸佛如来相信,和净土缘特别深的人相信。一个人罪业很重,不往生净土,决定堕阿鼻地狱,宋朝莹珂法师就是个好例子。想到地狱苦,吓到了,地狱太苦了,马上回头,求阿弥陀佛救我。具足信愿,一念十念,阿弥陀佛都来接引往生,真是慈悲到极处。阿弥陀佛凭什么来接引你?就凭著你本来是佛,所以他来救你,你本来不是佛,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本来是佛,你迷了,现在一念回头,他真帮助你,真成就你,让你回归自性。这其中含著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六道,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是别人,是自己,自己诚意正心所现的是三善道、是四圣法界,自己的妄心、烦恼所现的就是三恶道。六道轮回是自己念头变现出来的,只要把自己念头调整,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一定要以真诚心,儒家所说的诚意正心。
但是意要如何诚?要有智慧,理智超过感情的人,意就诚;不能超过,就没有真诚。如何能教我们的理智超过感情?佛法所说的,日用平常当中依智不依识。用理智而不用感情,这是修行,真修行前提是要放下。儒家说格物,格物是放下,物是欲望、物欲,七情五欲要放下,要放得干干净净,六道就是它所制造的,能够断掉,六道就不存在了,所以佛法说放下,儒家说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放下,格是格斗,跟自己格斗,跟自己的欲望去做一个战争,把它打败。不受物欲的诱惑,不受物欲的干扰,此人能学佛、能学圣贤。欲望多的人困难,他没有办法入门。所以至关要紧的是要把我们的欲望降低,愈低愈好。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现的,他全部的财产是三衣一钵;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没有建道场。当时在世的时候,印度十六大国王都是他的皈依弟子,拜他做老师,所以他常常到宫廷之中作客、讲经说法。那时给他建一座大道场,建立金碧辉煌的寺庙很容易,但是他不要,不接受供养,为什么?我们今天明白了,他是做给现代人看的。现在人拼命建庙,劳民伤财,心不在道上,心在名闻利养上。所以佛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确确实实是对世间名闻利养完全断绝,身心清净,自然健康。夜晚佛在大树底下打坐休息,风吹雨打、日头晒,他身体好无所谓。我们今天住惯了房屋,要是树下打坐,即使是坐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进加护病房了。所以和他身体比差远了。经典中常说,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都和他一样。除常随弟子,还有临时跟他的弟子肯定很多。我的看法,围绕在他身边的弟子不会少过三千人,这三千人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得大自在。身心没有负担,统统放下了。所以他的知见,他的想法、看法正确,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真正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一切法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是一不是二,此观念非常重要。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这是真的,因为当时她就证无生法忍,韦提希夫人根器深厚闻法就能够证得。「足证上辈生者,不限於出家之众」。很明显这些妇女们到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这统统都不依这些规矩,破格了。破尽规格,「至极圆顿,不可思议」。
「又《报恩论》中曰:刘遗民三度见佛」。在东晋时代,跟慧远大师在一起共修者。庐山东林念佛堂是慧远大师建立的,净土宗最早的一座道场,他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念佛求生净土。以虎溪为界,大家不越虎溪,亦即统统在道场结界不出去。他三次见阿弥陀佛,佛将他的衣服盖在他身上,手摩他的头顶,此人往生,「自当上辈,非出家也」。远公大师是净土宗开山祖师,他们一百二十三个人,有出家、有在家人,统统是念佛求生净土。刘遗民三度见佛。远公是四次见佛,最后一次是佛来接引他,在接引之前曾经三次见佛、见到极乐世界。「而凡莲宗诸祖,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例推可知矣。」有例子,这些在家上上品往生,莲宗诸祖当然上上品往生,这是代表一个时代念佛往生的榜样。亲近祖师、在一座道场共修的这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相信上品往生的人不少。
「晋代刘遗民,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往生在远公前。远公临终,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阿弥陀佛告诉远公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这是阿弥陀佛来接引,七天之前现身,告诉远公大师,七天之后来接引你。这些文都记载在慧远大师传记之中。「又见社中先化者」,即莲社比他早往生的人,有「佛陀耶舍」,这是印度的出家人;有慧持法师、慧永法师,这也是出家众;还有「刘遗民等」,其他名字就未列,「皆在侧」,都看到了,这些人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往生。他们见到远公,给远公问讯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公发心求生净土比我们早,可是我们比你早往生,跟著佛一起来接引。「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逝后随佛来迎远公。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说这些话目的就在说明,在家居士有上品上生的,真实不虚,在《高僧传》《净土圣贤录》之中都看到。
「《华严》中: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在家人实居多数。」我们都要知道,这些都是在此地鼓励在家同修,在家同修可以上上品往生。现在末法时期,社会混乱,地球灾变异常,能否上品上生?能。海贤老和尚就是好例子,他的母亲八十六岁念佛往生,预知时至,自在往生,都给我们做榜样、做证明。所以只要我们自己努力,真肯放下,就真能往生。连法门都要放下,只能学一门,不能学两门。我们进到大殿,只能进一个门,不能同时走两个门进去。必须要放下,一门深入就对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还要学禅,还要学教,还有学密的。学得如此多,往生极乐世界能否成就?这些可以学,但是临命终时只有念佛,其他的都放下,佛才能来接引你。你在临命终时又念佛,又持咒,又在修定就去不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平常要练成一门,一门就包含一切门,也就是持名。此事黄念老在《净修捷要报恩谈》之中说得非常清楚。《报恩谈》是他老人家一生学佛,最后的心得报告,内容把全部佛教都包括了,好!那是佛学常识,多看几遍你对於什么是佛教全都明白了。他真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把全部佛法介绍给你,告诉你如何修,这一生肯定成就。出家在家都无妨。
实在说我跟黄念老认识,记得在一九九O年代初,我第一次到北京看望他,他就告诉我,古时候念佛往生,出家人比在家人多,男众尤其多,第二是出家女众,第三是在家男众,第四是在家女众;现在不相同,倒过来,念佛往生最多的是在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出家女众,第四是出家男众。我们冷静去想一想,看看周边,真的没说错。为什么?真为生死求生净土,在家女众觉悟,真干了,真能放下,她只要放下家务、放下情执,她就能往生。男众的外缘多,有名闻利养,有种种障碍,放不下,所以在家男众摆在第二位。出家女众果然能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她能往生。男众还有不少争名逐利、烦恼习气没有断,身出家心没出家,不但不能往生,还造了许多恶业。这是我们细心观察就能看得到的。
此地念老举的例子好。《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家菩萨占多数,出家的只有几个人,多数都是在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是用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整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如何修《华严》,把《华严经》的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华严》非常了不起,活学活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性别、身分,从事任何行业,统统用上。五十三是举例子,社会各行各业全用得上,自己身心修养用得上,家庭用得上,事业用得上,社会用得上,治国平天下统统可以用上,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根本法轮,说得圆满,说得究竟。经典有一定的深度,分量很大,三种翻译本,除了其中重复的之外,有九十九卷。过去我们曾经宣讲过两次,遗憾的是缘都不具足,没有讲完。我第二遍是在新加坡讲了很多年,记得总共讲了四千多小时,只讲了全经的五分之一。所以我讲得很细,如此细讲这一部经讲完需要二万小时,真正是大经。
我是跟方东美先生学佛的,他不是在家居士,他是哲学家、是台湾大学的教授,我跟他学哲学,他在末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是从这入门的。他老人家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劝我读《华严》,读《疏钞》、《合论》。这两部注解都是唐朝时候的,《疏钞》是清凉大师,《合论》是李通玄李长者,这两部参考书非常有价值。我是八十五岁停讲的,八十五岁不定什么时候往生,没时间,所以专讲《无量寿经》。年岁大了,超过八十岁,要为来生著想,这一生已经结束,来生怎么办?应该要想这种事情,那就是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还有一点时间和体力,帮助大众就是专讲《无量寿经》,其他的经教统统放下了。万缘不能不放下,不放下去不了,要去决定要放下。在世间遇到对大众有真实利益的工作要随喜,不能不做;不是真正利益大众的有别人去做,我们就不要操心。一定要肯定,像海贤老和尚常常劝人,「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全都是假的」。我们要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都是说明在家人学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上辈三品是可以得到的,例子很多。
「密宗中噶居派祖师为居士,因祖师是白衣,故俗称白教」。在密宗也形成一个宗派,现在家相,中国一般称为居士,也就是白衣,所以称为白教。藏传有红教、黄教,这是白教。「维摩居士」,他是古佛再来,「乃金粟如来示现」。佛陀当年在世同时有两尊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维摩示现在家。佛派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去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进入讲堂,维摩居士在讲台上,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出家比丘,他们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的礼节完全相同。不能说他是在家人,我是出家人,就比在家大。在家人在讲台上讲经,代佛说法,他就是佛。佛教是教育,老师第一大,它属於师道,尊师重道。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也要尊师重道,到维摩居士那里听经是接受教诲,那是老师,所以礼节跟听佛讲经完全相同。
「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我们展开经本就看到,第一品是序品,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贤」。这十六位正士,正士就是菩萨,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做本经菩萨众当中的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我们学佛学尊重、赞叹,他修学得很如法,赞叹,不如法不说,也不能把这些不如意、不如法的事情放在心上。心是空寂,真心没有东西,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念头(念头是精神现象)。不像阿赖耶有念头。自性没有念头,所以它的相是一片光明。在本经自性的样子称为常寂光净土,一片光明。光明里面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什么都没有。但是能现全宇宙的现象。佛经典中所说的话周到,遍法界虚空界,就全都包了。自性是一片光明,有缘就现相,没有缘不现相。有缘现相不能说它有,无缘不现相不能说它无,说它有无都错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时能见性?一念不生就见性。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自性就现前。惠能大师如何见性?就是这个功夫,他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那是真心。
诸位要记住,真心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华严》称为妙觉如来,在等觉之上。这是圆满的回归自性,简而言之,回归常寂光,融入常寂光。我们从常寂光(即自性)流出来,之后很不幸迷失了自性,把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变现出十法界、变现出六道轮回,我们在其中轮转无量劫,时间太长太长了,把回家的路忘得一干二净。佛菩萨怜悯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人,来送消息给我们,我们有真心,有真性,有无量无边智慧、德能、相好,自性本自具足。只要回头,只要回归你就证得,证得称为无上菩提,妙觉如来。我们成佛了,要问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给我些什么?什么也没有给。你所有的全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没有一样是外来的。
大乘《楞严经》中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才得到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一切法,自性本具。能大师说得好,「本自具足」。大乘菩萨明白此道理,所以他不向外求,他向内求。如何求法?禅定。心里一念不生是禅定,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当然没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很粗的妄想,无始无明烦恼,是最微细的妄想。很难得,现代的量子力学家知道了,虽然知道其存在,物质现象搞清楚了,精神现象还在研究、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会搞清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对佛的经教肯定,不再怀疑了。
学圣贤的教诲、经论,最重要的条件是:第一、真诚(有怀疑就失去了真诚),第二、恭敬。只有真诚恭敬能学佛、能学宗教、能学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真诚恭敬,无论如何学,学一辈子,都是学一些皮毛常识,真正的一样也没得到。为什么?真诚恭敬是根,种子放在土壤中,把它种植下去,它会生根。这个根就是诚敬,真诚、恭敬,没有此根,种下去之后烂了,长不出植物,它不生根。真诚心、恭敬心,人人都有,它不是外来的。为何失去了?迷了,真心迷了之后变成妄心。妄心是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假的,自性中没有,真心中没有。可是孝悌忠信、真诚恭敬自性中有。儒家所说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自性中有。佛家所说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三学、六度、十愿,都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只要见性就全都恢复了,德行往外流露,那就是真修行人,真的菩萨佛陀再来。每一个人只要回头,回归自性,都是佛菩萨,都是圣贤。
「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特别是在现在,整个世界变了,秩序乱了,佛门也乱了。我亲近的都是在家的,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人,我有三位老师,方东美先生还不是佛教徒,是哲学家。他一生功夫用在《华严》中,晚年最后阶段,辅仁大学请他在博士班开《华严经》。那时他的学生有五十多人,我送了五十多套《华严经》,每位学生一套。这一套是圆满的,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一共一百多册,跟同学们结缘。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印光大师的在家弟子,净土是跟印光大师学的。只有章嘉大师是出家人,是藏传的活佛,他在内蒙古。中国藏传的四大喇嘛(四大活佛),西藏是达赖、班禅,蒙古是哲布尊丹巴和章嘉,章嘉是内蒙,哲布尊丹巴是外蒙。他们走了之后,影响我最深的,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也都是现在家相。念老走了,汉传老一辈的法师,早些年还有几位,现在一位都没有了。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经典中虽然没有说,有一位在家女众,她是上品往生。还有「五百侍女亦上品生」,在她周围照顾她、伺候她的宫女也跟她一起往生。「两经并不相违。盖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心出家比身出重要,心真出了家才是真出家,不分男女老少,身是形式。早年章嘉大师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此地就是这个意思,不重形式重实质。实质是在家女人发了大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无上菩提心,她往生极乐世界,万缘放下,当然生实报庄严土。这是上品往生。「例如我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念老举例而言,「北方则以面粉为主食。米麦虽异,但其能作为主食则一也」。
「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次如《观经》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也」。三辈九品,每一品的人都有在家、出家人。能否往生,蕅益大师说,在信愿之有无。只要你真正相信,真正愿意往生,没有怀疑,真想去,往生的条件就具足,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至於品位高下,祖师大德们很多都主张功夫浅深,很有道理。功夫浅深,实在就是放下多少。要能够念佛把无明烦恼放下,断了,当然是上三品;无始无明没断,分别执著断了,就是中辈往生;如果分别执著还有,这是下辈往生,这很合乎道理。上辈往生是法身菩萨,中辈往生的是三贤菩萨,下辈往生的包括六道众生。证得初果就是往生方便有余土,凡夫往生是凡圣同居土。祖师说,虽然是同居,他是同居净土,我们是同居秽土,不相同。所以心出家之在家人也能上品往生。中上品,中中品,《观经》是说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
「两经合参易明真实之义。是故应善体圣心,切莫死执文句」。这两句话重要,这八个字。善体圣心,圣是释迦牟尼佛,佛讲这部经用的是什么心?不要执著在言语,不要执著文字,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佛在什么环境,对什么人讲是不相同!跟孔老夫子一样,根性不相同,应机说法,这是好老师。所以不要执著文句,《大乘起信论》说,不要执著言说,不要执著文字,不要执著名词术语,不要执著你所体会的意思,然后你才能活用,才有善巧方便。有执著就不行,死在句下,只有这个讲法,没有第二个讲法,不知道佛法是活的。因为自性是活的,自性流出来的当然都是活的,没有一句是死呆板的。「舍家弃欲,应著重於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把《观无量寿经》跟《无量寿经》相对照,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慢慢我们就会合、就了解了,统统能说得通,并没有矛盾,这就对了。
延伸阅读: 三、发菩提心,真诚为体
以上资料来自: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空老法师讲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承印处: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赠书处:华严净宗学会(48, Jalan BS 14/1, Taman Bukit Serdang,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Malaysia),2016年6月版本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