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April 2024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生死心切)》(第九十二集)

2014/10/14 澳洲净宗学院 02-042-0092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自了法师学习报告
净空老和尚讲评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念佛法门,首为凡夫」。

一、元晓法师开示。

黄念老的《大经科注》前面「教起因缘」有这么一句话,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可见净土之妙,首为凡夫得度也。到后面正释四十八愿的时候,四十八愿的第一愿「国无恶道愿」、第二愿「不堕恶趣愿」,黄念老又说:「国中无有三恶道愿。此正表弥陀大悲心切,故首两愿唯愿众生无苦。三恶道乃苦中之极也」,「此章大愿,摄二殊胜。一者,恶趣众生,亦得往生极乐,不复更堕恶道,表弥陀悲心无尽,度化无余也。二者,凡往生者,悉皆作佛,究竟菩提。由此可见弥陀本心,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而此愿既已成就,足证弥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议」。

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博地凡夫,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为谁发的?为我们发的。阿弥陀佛开净土法门,为谁开的?为我们开的!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为谁建的?为我们建的!阿弥陀佛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救度我们凡夫。凡夫!我们要直下承当啊。

元晓法师说「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不是空洞理论,不是纸上谈兵,相反,恰恰是对净土深广无边的理论透彻之后,才说得出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

今天,我们尝试著用印光大师的话,来诠释元晓法师「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这句话的内涵。下面把每一段话在《印光大师文钞》中的出处做为小标题,方便有兴趣的同修查阅。(注:《文钞》总共七册:增广上下册,续编上下册,三编上下册,三编补)


二、印光大师开示。

(一)《嘉兴真如寺开念佛堂专修净业缘起疏》。

佛法深广,犹如大海,虽法身大士,尚不能穷源彻底,况博地凡夫乎。然如来以大慈悲,欲令一切若圣若凡,同於现生,出离生死,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如跛足懦夫,终日难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不须崇朝,即可遍达四大部洲,二者迟速,天渊悬殊。凡夫未断惑业,固无了生死分,若以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即於现生,往生净土,超凡入圣,登不退地。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期业尽情空,了生脱死者,殆非譬喻言说所能形容也。由是历代缁素高人,无不以此自行化他,以其为入道之要门,成佛之捷径故也。


(二)《净土释疑序》。

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分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罗香象,及诸蚊虻,饮於大海,各取饱腹而已。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各令得益,亦复如是。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於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由是西天东土,菩萨祖师,高僧巨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


(三)《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於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
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於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

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四)《归宗精舍同修净业序》。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无非欲令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圆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一,故致如来随顺机宜,作偏圆顿渐,种种说耳。

然众生轮转生死,久经长劫,惑业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於一生取办,实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办,则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万有十千,悟而进者,亿无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断烦惑而证涅盘,其难如是。致如来普度众生之怀,郁而不畅,众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

然如来大慈,必欲令一切众生,同於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遂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悉令现生度脱,乃以己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感应道交,故获斯益。其有已断烦惑者,即可顿证法身,速成佛道,纵令惑业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观经》将堕阿鼻之逆恶罪人,犹得以十称洪名,预诸末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尽法界一切众生,但有信愿,无一不被其泽,其圆顿直捷,超出一切法门之上。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


(五)《横超莲社缘起序》。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况当此互相斗争,弱肉强食,杀人之法,无奇不有,而复种种天灾,频相见告之时乎。有智识者,因兹提倡净土法门,以期一切同伦,同得出此三界,登彼九莲也。若论竖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断尽烦惑不可。倘烦惑稍有未尽,则三界依旧莫出。况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修者纵有亿亿,出者难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难得实益。若论横超,但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万不漏一,咸得往生。既往生已,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临终方念者,亦预末流。此则全仗佛力,其利益与唯仗自力者,天渊悬殊。


(六)《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如来出世,原为令诸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众生根性不等,以故如来曲顺机宜,为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法。法虽种种不一,皆为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若非宿种今熟,及法身示现二种人。纵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顿了。根机钝者,则久经长劫,尚难了脱,以其唯仗自力故也。

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於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著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宜其妄相评论也。

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皆能念佛,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小虫行陆而小地耶。

若於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成如来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


(七)《净土十要序》。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於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现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已证悟者,直登上品,未断惑者,亦预圣流。

是知净土法门,广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统摄群机,了无遗物。诚可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而况时值末法,人根陋劣,舍此别修,不但具缚凡夫,莫由出离生死,即十地圣人,亦难圆满菩提。以故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复本心性也。


(八)《无量寿经颂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於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於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於华严末会。善财遍参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刹佛国。其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

然华严会上,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乃於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九)《沪西念佛社缘起》。

大觉世尊,调御众生,随机说法。虽大小偏圆不同,权实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

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从外来,不自他得。如取家宝,受用现成。故其证也,乃极易事。无奈众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宝镜历劫蒙尘,欲令即复本体,彻现照天照地之光明,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

如来悲心真切,知众生自力亲证之难。纵有修持,以烦惑未断,再一受生,不免复迷。从兹堕落者多,超升者少。於是特开信愿念佛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其难易盖天渊悬殊也。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创莲社,当时高僧巨儒之与会者,凡百二十三人。自兹厥后,所有律教禅密,莫不以求生净土为返本还元之末后一著。以故莲风扇於中外,法利遍及古今。


三、结尾。

元晓法师说得没错,净土法门本来就是为我们开的,专门就是为我们开的。我们对净土的信心不够坚固,愿力不够恳切,不要害怕,只要对阿弥陀佛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内心求阿弥陀佛一定要救我,你就有救,就会得救,哪怕我们目前信、愿还不够量。有没有办法补足?有!什么办法?听经,而且要反覆地听。为什么要反覆?听一遍,你的信愿坚固一遍;听十遍,你的信愿坚固十遍;听一百遍、一千遍,你的信愿坚固一百遍、一千遍,你对净土的信愿会愈来愈坚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将编书之熟皮绳,磨断过三次,可以知读之遍数不可计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读佛经、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薰己之业识心,成如来之智慧藏也。

我们现在生在人道,头脑也还清醒,懂得向阿弥陀佛求救,求阿弥陀佛救我不要堕地狱,求阿弥陀佛救我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将来万一堕在三恶道,诸位要明白,那时连求救的能力都没有啊!因为心识散乱愚痴不堪能。

只要对阿弥陀佛有坚决靠定的信念,尽管这个信念现在很薄弱,阿弥陀佛一定会帮助你、摄受你、加持你,只要有感,一定会有应。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面有八个字,罗什大师的译本没有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我们听一段印光大师的自述:「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尝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印祖当然这是谦虚,他老人家早得念佛三昧了,也是示现,给我们打一支强心针,「佛无虚愿,当不弃我」。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真实不虚,愿愿都是为了我们业障凡夫,只要你不舍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会舍弃你,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那么麻烦的是,有些人刚强难化又刚愎自用,「西方有路少人登,把手牵他行不得」啊!

念佛的道路,坎坷曲折,尽管屡战屡败,但是你要屡败屡战!不管怎样的艰难困苦,千万不要半途而废。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对阿弥陀佛的信念丝毫不要动摇,不要因为碰到一点点的逆境,就改变方向、改变路线。阿弥陀佛这条光明大道,尽管一直走下去,阿弥陀佛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最终都会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其他都是小路、弯路,有危险又浪费时间。

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总持法门,这句话不是我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一部《印光大师文钞》就是在广释这句话,一部《净土大经科注》,也是在广释这句话,一部《大藏经》,更是在广释这句话,祖师早早就说过:「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如果不相信,舍弃总持法门而去修学注脚法门,非愚即狂吧。

报告至此,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了师的报告确实苦口婆心,帮助我们信心不坚,在菩提道上各人遇缘不同,遇缘能保持不变,这种人很少;多半都是遇了缘他就乱了,不是走弯路,就是走邪路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少到不成比例。早年我在台中莲社,李老师常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莲社的莲友,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人而已。我那个时候听到觉得很不错了,一万人当中有三、五个往生,台中莲社那个时候有二十多万人,就算三个人,十万人就有三十个人,二十万人就有六十个人,不少了,很可观了。为什么不能像祖师说的万修万人去?祖师说出这句话肯定是事实,不是随便说的。一万个人只三个,我们很难入围,万修万人去,我们个个都成就了。秘诀在哪里?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坚持到底,不被外面环境干扰,不受外面环境影响,我们就成功了,这才是真正一向专念。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解释得非常之好,只要有信有愿,那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对於念佛法门丝毫怀疑没有,有坚定的愿心,我这一生决定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没关系,不要放在心上就行了。了师对印光大师的《文钞》念得很熟,在《文钞》里面节录这么多的祖师开示,时时刻刻都在勉励我们,我们还要受外头环境影响,怎么对得起祖师大德?

为什么不能放下?自然是自己业障习气太重,读经太少。我们相信一般人学的经论很多,学得很杂,学得很乱,功夫不得力,远远不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种人功夫容易得力。为什么不能相信这一部经,一门深入?这就是烦恼重,智慧少。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广学多闻得来的,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广学多闻只增长知识,知识多了变成所知障,它障碍你的悟门,你没有办法开智慧。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学派他都去学过,都经历过,那是什么?增长知识,堵塞悟门,所以十二年他放弃了。十九岁放弃王位,王位的继承权放弃了,放弃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那叫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把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叫放下所知障。你看,烦恼、所知二障放下了,他开悟了。做的这个样子,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有没有看明白?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大彻大悟,世尊这个榜样比什么都好。这二障是先放下烦恼还是先放下所知?这个不定,哪一种障碍重,你就先放下哪一种。世尊是生在国王这个家庭,烦恼的薰染很严重,先放这个。我们一般人过的是平常人的生活,如果不追求物欲的享受,那就烦恼障轻;我们受环境的薰染,所知障这个东西重。总而言之,二障统统放下了,智慧就现前了。智慧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断疑生信,坚固愿心,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成功了。

所以了师这个报告,我们把它多看几遍,记在心上。接受祖师大德的开导,深深相信自己,相信阿弥陀佛,自己心里面有佛,阿弥陀佛决定不会把我们遗弃,这个信心就建立了。

延伸阅读: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生死心切)》(第九十三集)

以上资料来自:
《生死心切(增订版)》,净空老和尚讲评,自了法师学习报告,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麻坡净宗学会,2015年1月版本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生死心切(增订版)》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