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January 2024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第118卷

第118卷●二001年一月十五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五根里面的「进根」,今天我们再看下面的「念根」。古德说:「于正助道,忆念不忘」,这个话说得没错。要怎样才能够忆念不忘,我们的念才有根?在这个地方总必须要记住,如果没有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里的「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由此可知前面三科的重要,没有前面三科,后面四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决定没有。我们今天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去修念处、正勤、神足。念处是看破,神足是放下,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来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关键是在正勤,也就是在断恶修善。真正发心断恶修善,我们信、进、念、定、慧才有根。
  
念根,「于正助道,忆念不忘」。这两句话说的是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定有正修、有助修。净宗法门的「正修」,就如同《弥陀经》上所说的「执持名号」,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这是我们的正修,二六时中决定不忘记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而「助修」,则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正助双修。古来祖师大德也有一种说法,「正修」是执持名号,「助修」还是执持名号,这个说法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初学的人,很容易把它解错了,什么原因?果然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才是正助都圆满了。如果到不了这个功夫,正助的界限还是很清楚,还没有办法融合成一体。只有到达完全没有杂念的时候,正助是一体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怕的是什么?听了祖师这种说话,我们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就置之不理了,这样做妄想、习气还是会现前,许多帮助别人的事情不愿意做,这就是曲解了祖师的意思。
  
正助真正融合成一体,恶断尽了,不可能有恶念起现行,此时善还修不修?善决定要修。释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何必四十九年辛辛苦苦的为众生讲经说法?没有必要了。讲经说法度众生,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圆满的时候,断恶修善依旧没有舍掉。如来果地上尚且不舍,我们在因地上就舍掉了,这怎么行!这怎么能成就!所以,同修们决定要记住,恶一定要断,从心里上去断,让恶念不生,恶的行为自然就没有了,要在此下功夫。善决定要修,佛教我们随缘,这个好。随缘就是我们遇到机缘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着做。遇不到,自己去找着做,这叫攀缘。这是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断恶修善的念头永远不断,在遇到机缘时,你才肯认真努力去做,毫无疑惑的去做。
  
在净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种类就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助道」就是积功累德,种类太多,因此得要抓住纲领。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在缘起上提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助修」里头必须要学习的。

第一个科目,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总共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常常记住,时时落实,要做到。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里面的「见和同解」,我们是凡夫,没有圣人那么高的境界,因此,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经论做标准。我们修净土,采取的是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这三部经里面所说的为标准,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要向此三经学习。所以,经不只是念念就行,念没有用处,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后,要落实到我们生活,要把它做到,经才有用处。如果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
  
我们的言语造作,也都要遵守经典里面的教训。佛教我们哪些事情要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就是持戒。我们就依三经里面所说的,就足够了。所以,经一定要念得很熟,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念头才起,就能够与经训对照:我这个念头起来了,佛经上说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起?如果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不应该起的,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倘若这个念头是应该起来的,就要让这种善念,念念增长。修行功夫是在这个地方用,这才是真的「忆念不忘」。
  
要与大众和睦相处,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尽心尽力,共同将佛法发扬光大,广度众生。佛法的事业不是一个人做的,这是个社会的事业,是大众群体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晓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可见得它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这就好比在舞台上唱戏一样,这一个人是唱主角,必须还有许多配角来搭配,没有配角,这一出戏唱不成。哪一个人唱主角?都看缘分,他的缘分在这里成熟,我们就推他出来作主角,全心全力协助他。作主角的这个人是佛,协助的那些人也都是佛。
  
我们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人人抢着要当老大,人人都要争带头,于是和合僧团被破坏了。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示现,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出家众唱配角;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个个都是古佛再来的,舞台上表演的角色虽不一样,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演得多么逼真,都是同一个目标~广度众生。所以,功德一样大,没有彼此,没有厚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人与这个地区特别有缘,我们就推他出来作主角,这样才方便。马来西亚青山有位居士来看我,他说他在那边有一块十英亩的地,想奉献出来建道场。我就问:「同学当中,哪一位与马来西亚有缘?」有人告诉我,悟全在那个地方的法缘很不错,马来西亚各个地方的人都欢喜他。我就跟他说:「你去。」有缘,就能够得助。信徒欢喜他,愿意帮助他,他做起来就容易。如果没有缘,到了那个地方,人事都处不好,就很困难。因为没有人帮助你。

佛教是民主的,民主自由开放是佛教最先提倡的。自古以来,佛教寺院丛林里面的执事,每一年推选一次,腊月三十总辞(全部辞职),重新再选举,正月初一新的执事上任。民主!推选就是一个原则~缘分,要重视这个道理。佛法是无诤之法,彼此决定没有争论,它是和合的。所以,「六和敬」非常重要。
  
后面三个科目,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提出这五个科目做为「助修」,生活、行持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念就有根。有根才能产生力,所以后面讲「五力」。有根、有力,道业才能完成。如果根都没有,我们怎样勤苦修学,一生当中都不可能有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如果自己现在「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就要赶紧做扎根的教育,亡羊补牢,只要认真努力,现在还为时不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第119卷

资料来自: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主讲,印赠处:(台湾)了凡弘法学会,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03年6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