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December 2023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第八十九卷

第89卷●二000年十月六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四面,倒数第三行: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从这以下所讲的功德利益,就是前面第一条我们所念到的以十善而行布施。「以施庄严」,就是以「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为总说。往下经文都是总说,就不用一条一条的细说了。但是从前面,佛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告诉我们,人在这个世间,谚语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意思实在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一生的果报当中,也非常复杂,极其细微的小事情,无一不是有前因的,我们从这里看,就晓得这个因之复杂。
  
同样是行布施,不管是大小,舍一文钱也好、舍亿万财也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只要十善具足,那个福报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十善里头有一条欠缺,这个果报里就不圆满。看你在果报当中,还有哪些不如意的事,我们现在一想就晓得,是自己在某些地方修因有了欠缺,所以果报不圆满。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什么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么叫做「自作自受」,我们才真正明瞭。因果实在讲太细密了,唯有真正体会得、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心才真的安住下来,绝对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动一个怨天尤人的念头,我们又造了不善业,招得来生不如意的果报,这是事实真相。
  
佛在经上前面举的这一个例子,只是概略言之,没有详细,详细就要像天台大师给我们解释的「百界千如」。我们学佛学到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单单六度的布施里面,就具足十善。而十善每一个条目里面,不杀生这个里面,有不杀生的不杀生,不偷盗的不杀生,不邪淫的不杀生,乃至于不贪的不杀生,不痴的不杀生。我们这样一观察,就太细密了。

这种观察的方法,是天台大师讲《法华经》时教我们的。他教我们看十法界,每一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佛法界里面,有佛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有佛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乃至于有佛法界里面的地狱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人法界的佛法界,有人法界的天法界,也有人法界的畜生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这就是一百界,都是概略的说。一百法界里头,每一个法界又具足一百法界。谁懂得这个道理?谁能够有这种力量去微细观察?要彻底明瞭「诸法实相」谈何容易!我们今天用浅显的言语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纵然我们能够在一法界里看到十法界,看的还是皮毛,还是不够深入。深入观察,无有边际、无有穷尽,这个才是彻法底源,根源没有底、没有边。
  
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古德常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从这一句话,像数学里头套公式一样:「有心不如无心」。法身大士无心,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还是有心。有心为善,不如无心为善。有心是落在意识里面,无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要细心向这里面去体会。往下都是「举要言之」,不必像前面这么细说。前面懂得了,后面自己就能够体会得了。
  
『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是把十善落实在持戒上。我们也要像前面那样去思惟,「离杀生而持戒故」,下面总的说,就是『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离杀生的别报,佛在此地省略了,让我们自己去想。「离偷盗而持戒故」,总的果报也是一样的,『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别报我们应当能想得到。一条一条去仔细思惟,你会开悟。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得,十善业是修行的根本。离十善业,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间善法都不能生。

在这里我们就想到,世尊为什么在这部经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开示要紧!毫分不善夹杂在其中,就不是佛法。诸位要晓得,佛法是纯善之法。什么是佛法?一真法界是佛法。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修一切善法还夹杂不善。十法界里夹杂不善,夹杂的不善愈少就往上升,愈多就往下坠,不就这么回事情?夹杂的不善多了,这是畜生、饿鬼、地狱。难道地狱里面的人没有修过善,没有起过善念吗?不可能的。一切众生心想造作都是善恶混杂的,就看他是善多还是恶多。善多恶少,是六道里面的人天福报,善少恶多,是三恶道的苦报。即使是在四圣法界,依旧是善多恶少,还没有完全离恶。
  
什么是恶?妄想分别是恶。极其轻微的恶,就是经上讲的「毫分不善」。那个「不善」,真的是一毫一分,很轻的不善也能障道,就障碍你不能入一真法界。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粗心大意,还以为:「小小戒可以舍,小小不善无所谓,只要大体上不错就行了。」我们常常这么安慰自己。所谓的大体上不错,跟诸位说,是对待社会、对待别人。要求别人不可以太严格,就是佛法也不可以。为什么?要求严格,他就不来了。讲经的讲堂不是学校,他喜欢来就来,喜欢不来就不来,所以不可以太严格。纵然今天我们在一块共修,也不可以太严格。

真正严格的修行道场,古时候大德做到了,他们真正像上学一样,是报名参加的,不是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不是的。我们净宗的庐山远公,在中国建立第一个莲社,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个人是固定的,绝对不是想来参加就来参加,想离开就离开,不是的。大家是真的志愿,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共修,所以那一百二十三个人都成就,这是古时候真正的修行道场。

我们今天开放的念佛堂,这是接引的道场。是接引广大群众的,要求就不能这么严格。在接引大众当中,有若干时日,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成熟是什么?是真想往生。这时候要求严格可以,看看有多少人,人数多少没有关系。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讲的,他们志同道合的一共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在一个小道场里面进修,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志同道合,这十二个人都成就。
  
人数最少的,以一个僧团来说,是四个人。换句话说,四个人以上就行了。真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四个人坚定决心求生净土,将这个世间的世缘统统放下,那要有个小道场,行!确确实实能圆圆满满做到六和敬。四个人志同道合,不容易找。两个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都要意见不和,你还有什么法子!你就晓得,四个人同心,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然后才想到,远公当年在世的一百二十三位同参道友,真是不可思议。古时候那些道场,或许是菩萨示现给我们做榜样,希望我们能够学习。
  
「行十善道」,着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实。落实在持戒,「以戒庄严故」。「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美好、圆满没有缺陷。「圆满」的意思好,我们持戒才能圆满。
  
『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是道理,对于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利」是利益、是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因为六度是菩萨行为的准则。持戒,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人无论是独居,或是与大众相处,都有规律。尤其是与大众相处,决定要守法。

佛陀的教诫决定要遵守,不一定是那些戒条,凡是经上讲的教训都是戒法、告诫,意思要明瞭,行为要遵守。除此之外,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都要遵守。到人家家里面,每一个人家规矩都不一样,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要守人家家里面的规矩。像我们佛教的道场,道场这么多,每一个道场都有它的规矩。每一个道场定的常住公约都不相同,我们先要去看看,不懂先要问,道场里面有知客,他就是管这个事情的,要向他请教。尤其是接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要先去了解他们的规矩,才不会失礼。

前天印度教跟我们说,印度教最重视的普通礼节:无论是你赠送他们东西,或者他们赠送你东西,一定要用右手。他送东西,你用左手去接,这大不敬,这在我们是无所谓,他那里就不行。你送东西给他,一定要右手拿。他送东西给你,你一定右手来接,不可以用左手,我们要懂得「持戒」,才能够『满足大愿』。「满足大愿」,就是我们常讲的有求必应,我们有求,愿都能得到满足。这是十善落实在持戒上。
  
为什么守法愿就能满足?诸位要晓得,一个人守法得到大众的尊敬欢迎,帮助你的人就多。常常不守法,人家对你没有信心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帮助你,你办什么事情障碍都很多、成就困难。

佛把守法摆在第二,「布施」摆在第一。布施是要真正放下,为什么?真正放下,你才能守法,放弃自己的分别执着,就能守法。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能放弃自己的执着,守法谈不上。所以,六波罗蜜的次第不能够颠倒,它是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不能够布施,不可能守法;不能守法,决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你决定不会有进步。它是一个套一个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第九十卷

资料来自:
《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净空法师主讲,印赠处:(台湾)了凡弘法学会,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03年6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