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二000年六月十九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经文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前面佛教我们观佛身,「佛身」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接著就教我们观菩萨的妙色身。「佛身」是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共同来宣说,说无量劫也说不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能够体会到,所谓是「称性」的,没有人能说。可是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於修德。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菩萨的『妙色』,这是讲色相庄严清净。经上我们常常读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大经里面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这样的殊胜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讲的「劣应身」,这都是属於修德,非常明显可见。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示现成佛,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的这个佛身决定是现同类身,这句话我们要细心体会。所以在我们人间,释迦牟尼佛要度我们一定是示现在人道,这就现同类身,示现成佛。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跟我们讲佛的「广长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如果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们今天舌头伸出来舔不到鼻尖,就说明我们还是常常打妄语。佛的示现是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说明生生世世不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讲这么多,它的基础都是十善业。如果真正把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是自自然然现前。
「妙色严净」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是「净」,净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净」,我们归纳佛陀的教诲:真诚,你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不平等,你也不会清净;你迷惑、没有智慧,你也不会清净;你心地不慈悲,你也不会清净。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条必定其他四条都具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任何一条,比如说真诚,心很真诚但不清净,没这个道理!不清净决定不真诚,不平等决定不真诚,不慈悲决定不真诚。有一条必定是四条圆满具足,所以色相才庄严。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哪里?妙在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句话说,著相就不妙了。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人家的本事就在这里。他们能够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当然是你受外面境界的引诱,加上合自己的意思。实在讲,什么叫「合自己意思」?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喜爱就起了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了瞋恚心,这是凡夫,这叫造业,你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
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中国《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善」,它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所以我们一听到「性本善」,马上意识就落在善恶相对的善之中,这错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底下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这个「性」是真性、是本性,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里面就有善、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跟前面讲的「性本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瞭的。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其中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经上讲的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修德,不是属於性德。为什么?他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个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百千亿福德所生」,这个「百千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完全恢复了自性。前面这一段教我们观「佛身」,是体会性德,这个地方教我们观「诸大菩萨」,是教我们观修德。
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认,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圣贤人常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这个修为是谈不上的。修为里头的关键在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对於什么叫善恶他不懂,什么叫迷悟他也不懂,他从哪里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我们每天在读诵、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为什么说你没听懂、没理解?你真听懂、理解,你的念头就转过来了。
所以佛家不讲「教学」,佛家讲「教化」。教了你,你真懂得、真明白了,立刻就产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化」是从成绩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的变化,是你得少分明瞭;多的变化,你有多分明瞭;大的变化,那你真的是明瞭了。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年,依然没有一丝毫变化,你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重。但是业障重不怕,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不断的薰修,这个方法很妙,佛祖传下来的「长时薰习」。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会这么重,也是长时间薰修成的,是这么个道理;而我们对於圣贤教诲薰修的时间太少,所以如果能有长时间的薰修,总有一天会觉悟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古来的大德,宗门教下,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的,也是要有不少年的功夫,少则三年五载,这是我们讲根性利的,多则有三、四十年才开悟的,我们在《高僧传》、《高士传》上都看到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来,众生根性不相同,各人努力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因此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了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瞭。为什么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了?他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所谓「信、解、行、证」。课堂里面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你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证」就是转凡成圣,「行」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所以你要不能够落实在生活里面(生活包括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怎么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就是证)?由此可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肯耐烦,慢慢来教,一遍一遍重复的来教导、诱导、劝导,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回头。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之人所需的时间短;中根之人可能在这一生,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下根之人这一生不会开悟,要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后世可能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你才搞明白、才开悟,佛都不会舍弃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善友的提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也就是佛家讲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提携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我们能够遇到,有机缘常常在听,天天在听。现在经本得到容易,《大藏经》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得到,能够天天读诵。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么?经书是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录像带、光碟是善知识。可是你要懂得修学的方法,秘诀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同时学很多就很困难了,换句话说,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延迟了。你要是一门深入的话,会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提前,所以你要懂方法。
『修集善业福德』,这一句话特别偏重在十善业道,我们真正要觉悟、真正要有坚定的信心,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永离,是说从内心里头把这十恶拔除,这是从修德上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第二十一卷
资料来自:
《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净空法师主讲,印赠处:(台湾)了凡弘法学会,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03年6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