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December 2021

念佛的功德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净空法师讲于台南成功大学
吴真度    记&整理
编校组    修订


内容提要
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之教育,其最终目的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为手段,伏断妄想、分别、执着,而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八万四千法门中,又以净宗持名念佛法门为现今末法众生最方便、最究竟、最契机之法门。
第二天揭示:净土五经之来源,《无量寿经》会集本之因缘始末,及现所采用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之殊胜处,并以“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勉励大众。
第三天揭示:六道、十法界之因缘,三福为修行成就之基础,而其中又以“孝亲尊师”为大根大本。
第四天揭示:三皈依之真实意义乃是皈依自性之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修行之要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学佛是学阿弥陀佛的心、愿、行,并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则念佛之功德及其殊胜利益,必定现前可得。


第一天
台南净宗学会会长、诸位同修、诸位大德:
这一次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成功大学庄严的会场与大家来谈谈佛法,本会共有四次的讲演,题目是“念佛的功德”。这些年来,佛法在台湾可以说是有相当成就,尤其是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多,可是究竟为何要念佛?要怎样念佛?念佛的好处有多少?一般大众对于这些问题,多少都还有一些疑惑,我们这次的讲演,就把重点放在这方面。
首先我们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会对学佛生起欢喜心,佛法的功德利益就很容易得到。在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做了一次很重要的讲演,当时是在第四中山大学发表的,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这篇讲词由学生记录下来,在台湾有流通,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它的内容是告诉我们,佛法确实是这个时代所必需,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宗教;宗教是狭义的,不能包括佛法,而佛法包括宗教。这情形如同佛法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宗教与哲学都是学校的一个科系,科系不能代表整个学校,而学校确实有如此多的科系。
佛法究竟是什么?欧阳先生说:“佛法就是佛法。”当然,这种说法决定没错,但我们在修学中,依旧感觉茫然、感觉神秘。于是我们再仔细观察,佛教是很类似我们所说的教育,而实在说,它确实是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创办这个教育,如同中国孔子创办私人教学。我们读历史知道,孔子是在不得志之后才退居从事于教学工作,而释迦牟尼佛的情形则与孔子相反;释迦牟尼佛是舍弃政治而从事于教学,与孔子的情形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教育上的成就,都非常的伟大辉煌,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佛教传到中国,佛门弟子对释迦牟尼佛尊称为“本师”,正如中国的读书人尊称孔子为“先师”。我们称“本师”~~根本的老师,这个教育的创始人;而我们自称为弟子,足见我们与佛是师生关系。我们对佛的尊敬,是把佛当成老师看待,决不是当成神明看待,若是当成神明看待,这就是宗教了。现代的人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反驳,因为它确实变质了,社会大众都把佛菩萨当成神明看待,真的变质成宗教了。我们要学,不是学宗教,是学教育这部份,如此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过去菩萨皆是佛的学生,换句话说,他们皆是我的学长,他们是早年跟随佛陀学习,而我们是后来才向佛陀学习,佛的学生太多太多了,这些关系认识清楚就不至于迷信。
佛教导我们,“信”非常重要。《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佛门常讲“修行证果”,以现代话说是“完成学业,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由此可知,“信”非常的重要,佛法讲“信”,第一是讲自信心;第二是讲信老师,对老师要有真正的信心,老师的教导才会认真的去学习;对老师没有信心,老师纵然再高明,你也不愿意学习;换句话说,佛法的教学内容,你依然是一片空白,你学不到。
中国立国的精神是“孝亲尊师”,佛法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教导我们修学,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立定根基,这可以说,佛法和中国儒家的教学,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这也是佛教传到中国,很容易为中国朝野士大夫乐于接受的原因。佛教育的内容丰富完备,我们可以从遗留的经典看得清楚明白。
我们既然与佛是师生关系,我们知道佛对我们是真诚的教诲,佛法教学的内容、目标,我们就不能不知。佛教即是佛教育,所追求的只有一个目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这句话是梵文音译,过去是“尊重不翻”;实际上是可翻译的,为何还要保留原音?对它尊重。它的意义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意思翻得很圆满。
“无上正等正觉”这名词不好懂,用现代话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样大家就好懂了。这个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但对于现前,对于过去、未来也都明瞭,而且是正确的明瞭,究竟圆满的明瞭,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目标。因此,佛法所追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我们乍听总不免要疑惑,这可能吗?真有这回事情吗?一个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都能明瞭吗?在宗教里,我们听到赞美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人也能做到吗?诸位如果在佛法上稍有涉猎,就能明瞭,上帝确实不能,那是赞美的话;而人依照佛法的修学,确实能达到这个目标。
佛法的教学,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金刚经》云:佛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度一切众生,佛又说没有度一个众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智慧是他的本能,他本有的,不是佛给他的,佛只是在众生迷失时,帮忙点一点而已,觉悟是自己本有的。《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指究竟圆满的智慧,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究竟明瞭,这是你本有的智慧,本来具足;“德能”是指作用,智慧的作用广大无边,真实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德能变现的。
我们的智慧德能是否真的失去?决定没有。既然没有失去,为何我们现在变得这么苦恼?因为迷了。如何迷的?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只要把妄想执着消除,智慧德能就恢复了,妄想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执着没有了,德能就现前。关于智慧德能,天亲菩萨在《往生论》有两句话,“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妄想没有了,真实智慧就现前;执着破除了,无为法身就现前。这个境界就是“成佛”,成的是究竟圆满佛,在佛的教学中,这是真正毕业了。
佛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正如现代学校制度的三个学位,大学毕业是学士,再念研究所是硕士、博士。佛陀教育也有三个学位,最低学位是阿罗汉;比阿罗汉高的学位是菩萨;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如果是证得究竟圆满的觉悟,即可得到最高的学位。佛法中,“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这在宗教里是没有的,决定不可以“人人都当上帝”;而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我们要把佛、菩萨、阿罗汉这三个名词认识清楚,它不是神明,而是学位的名称,代表修学到某一个阶段。证得“正觉”,称为阿罗汉;证得“正等正觉”,称为菩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称为佛,这三个名词是这种意思。
我们不是这一生才迷的,过去就迷了,愈迷愈深,无法觉悟。其实,觉悟并不难,难在哪里?妄想执着不肯放下。妄想执着肯放下,成佛很容易。这桩事情不求人,世间求人最难,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肯放下妄想执着,成佛就容易,不肯放下妄想执着,那就难了。难易操纵在自己的手上,不是操纵在外境,也不是操纵于别人。
佛法修学目标以及迷的根源,我们明瞭了。于是我们明白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即现前所流传的《大藏经》,它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一个彻底圆满觉悟的人,所见到的实相。我们每个人不只有这一生,我们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我们有未来世,未来世还有未来世。生命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活动的空间,即是生活的范围,是无量无边,不限于这个小地区,不限于这个地球。佛经云:虚空法界有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刹土。佛的刹土,指一尊佛教化的范围,现代讲是教化的区域,佛经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大?过去很多人认为经上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一个银河系。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研究科学的黄念祖老居士,他告诉我们,一个银河系,就是佛法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小世界,这范围就太大了;十亿个银河系就是一尊佛的教区。
诸位想想,佛如果没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他怎能教化这么大的区域?而佛说:像这样的教区,在太空中是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无量无边、众生更是无量无边,这都是我们生活的空间,都是我们活动的范围。我们如何恢复智慧本能、如何恢复我们大自在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佛法要教导我们的。因此,我们的心量要拓开,同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心量有多大?虚空法界。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看看周边一切众生,心量之小,两个人都无法包容;夫妻还要吵架、闹离婚。这才知道佛说我们迷,迷到什么程度了!所以,佛在经上时常感叹,众生是“可怜悯者”。众生若无智慧而迷惑颠倒,就不可怜不可悯;众生若是有智慧、有德能,与诸佛如来一样,现在居然迷到这种程度,这真正是可怜可悯。
我们认识经典,经典即是教科书。佛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没有编教科书,佛每天为大众讲学,有些是主动为学生说的,有些是学生提出问题,佛为他解答,我们在经典都看得出来。所以,经典即是教科书。为何当年世尊不编教科书留给后人方便?孔子也没有编教科书留给后世,这是什么道理?我们深入去了解体会,能得一点消息,就是佛陀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此记录就非常困难。写成文字就变成死的东西,会对后人的修学产生许多障碍;这关键还是出在妄想执着上,也就是对佛法产生了妄想、执着。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我们要体会他的意义,而不能执着他的言语,他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这才是“真实智慧”。以现代话说,他的言语是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因为超越时间,三千年前他这样教是正确的,与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他的话还是正确的。因为超越空间,世尊当年教印度人,印度人得利益;到中国来教中国人,中国人也得同样的利益。无论把它传到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种族,依照他的教诲去实行,绝对得真实利益。
我们明白这个大前提、大原则,这才能谈得上读经。所以,诸位一定要老实读经,不要求解;经的这段怎么说、那段什么意思,就是打妄想、起执着。因为经典没有意思,如果要在经典中找意思,这不就是打妄想吗?有意思不能超越时空,没有意思才能超越时空,经典没有意思,这才超越了,时空局限不了它,经是活的。三千年前有三千年前的讲法,放在现代中华民国有中华民国的讲法,决定没有讲错。对中国人是中国的讲法,对外国人是外国的讲法,都得利益。它不是一个讲法;它没有意思,但在用时却有无量义。
《般若经》教导我们“般若无知”,所以“无所不知”。经典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这个事实,大家稍稍细心就能看得出来,我们看经典的注解,注解即是讲法。汉朝的注解,是这部经在汉朝时候的讲法,那种讲法一定是让当时的人得利益,它的总目标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同样一部经,唐人的注解,一定是唐朝时候的讲法,和汉朝的讲法不同;假若相同,何必再作注解?宋朝的讲法、明朝的讲法、清朝的讲法都不同,经文一句也没更动,但讲法不一样,不一样就是无量义,所以,经文没有意思,但用的时候是无量义;经文如果有意思,只有一个意思,那个意思是死的,不能讲出第二个意思了,这是经典翻译之难处。现代人提倡把佛经翻译成白话文,问题就严重了。白话文一翻译,经都有意思了,就把活的佛法变成死的佛法,因为经文就不能再有第二个意思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历代译经的人,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他不是照字面来翻译,他自己确实也达到这个境界,纵然不能达到究竟圆满,也达到“正觉”、“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翻译出来的经文与佛所说的,还没有变质;虽不能翻译得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八、九十,我们确实能得受用。现代我们译经,我们是否已入了境界?不能入此境界,怎会知道事实真相!佛所证得的事实真相,那些菩萨、罗汉契入了,他们把经典的意义讲给我们听,不是用凡夫心,不是依文解义,不是以妄想、分别、执着来解经。他是以什么方法来译经、来讲经?真实智慧。
真实智慧从哪里来?从自己开悟来的。我们为何无法开悟?他为何能开悟?悟是本有的、本能的;迷是本无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即是迷,本来没有,而究竟圆满智慧是本有的,本有的现在没有了,原因就是妄想执着。
佛法讲到修行,关键就在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本能就恢复了。所以,“定”是佛法修行的枢纽。整个佛法从纲领上说,是戒定慧三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导一切众生,就是教戒、定、慧。“戒”的内容是教我们修福,人不能没有福报,没福就很苦。福从哪里来?断恶修善,我们一切苦难是恶业感召的,幸福快乐是善业得的果报;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戒是教我们断恶修善,因为恶业里的妄想执着特别强烈,清净心很不容易恢复。因此,佛首先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里入门,在这个基础上修定。
“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无所不知,特别是平等心现前就无所不知了。我们为何不能知道过去未来?为何不能知道此界他方?因为我们心不平等,有界限。界限是障碍,界限不是外面来的,是自己造成的,“作茧自缚”,不是别人障碍你,是自己障碍自己。佛法修行的枢纽是“定”,初学佛法对于这些名词定义,只有模糊的概念,并不清楚,这在修学过程中必然产生障碍。
佛法讲戒学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持戒的意义,以现代话说是守法。遵守老师教导的方法,不违背老师教导的原理原则,这是“持戒”。不能把持戒只看作是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如此看的范围就太狭小了。若是这种看法,不但没有破执着,反而加重执着,执着在五戒、十戒、菩萨戒。佛是教导我们破执着,不是教导我们增长执着,要懂得这个意思。
不但我们要遵守佛的教诫,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也都要遵守,如此社会才会和谐,大家才能过得幸福快乐。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的做到。我们能守法,自然心就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心安,心清净,人就聪明;心清净,烦恼少,妄念少,见事见理自然要比过去清楚明白,这就是“开智慧”。
智慧的大小与定功的浅深成正比例;换句话说,有一分清净心就有一分智慧,有二分清净心就有二分智慧。而佛心是圆满的清净,佛的智慧也是圆满,佛的能力是超越一切。现代科学家发现时空里确实有不少障碍,科学的术语讲“次元”,三次元、四次元、无量次元,这是时空的障碍,障碍从哪里来?从妄想、执着产生。佛法高明,得清净心之后,妄想执着没有了,所有一切次元的时空全都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看清楚。我们现今只能接触到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就接触不到,无限度的空间又怎能达到?
说真实话,梦中有梦中的境界,定中有定中的境界,随着定功的浅深而境界不同。我们在《地藏经》看到,光目女的母亲去世了,她知道母亲生前造作很多恶业,一定堕恶道,究竟到哪里?不知道。她请求阿罗汉,阿罗汉定中见到她母亲在地狱中受苦。这说明地狱道的次元和人间不同,他入定就能突破,能进入五度空间、六度空间,用入定的方法就能突破、能见到,就这么一回事情。我们从这里观察,这是事实,不是幻觉,确实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证明。阿罗汉的定功并不很深,佛在《楞严经》说,阿罗汉的定功是九次第定。菩萨的定功更深,菩萨有很多等级,如果从《华严经》看,从初住到等觉共有四十一个阶位。换句话说,定功有四十一个不同的层次,层次愈高,突破的次元就愈多,这样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
佛说的不是假话,经典中所描绘的他方世界,如《华严经》说的毘卢遮那佛华藏世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说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与我们的次元决定不同。而我们这个世界,过去的修行人,修定到相当程度,确实见到极乐世界。净宗古德传记中记载,慧远大师当年在世,一生曾经见过三次极乐世界,皆是在定中见到的。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定,见到一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这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天台山在中国浙江,定中所现的境界是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智者大师出定后告诉大众,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至今法会还未散。这例子很多很多。
这些道理许多科学家都肯定,但想不出什么方法使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佛法有办法,方法是教我们修定,“定”是清净心,教下称为“止观”;密宗称为“相应”,念佛法门称为“一心不乱”;禅宗称为“禅定”,名词不一样,事实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提倡的《无量寿经》,是采用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本子在一切《无量寿经》的经本中,是最好的版本。经题上清楚明白的指出,修学净土的人希望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三个是所求的,特别是“无量寿”,真的是无量,不是“有量的无量”。“庄严”是世间讲的真善美,世间人讲真善美是有名无实,这三个字确实都没有得到,都是假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有真善美,它是真实的,这是“庄严”。我们用什么方法求?佛为我们提出三桩事情,这是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要想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一定要修清净心、平等心,只要心能做到清净、平等,觉自然就在其中,前面的希求就能如愿以偿。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报,现前能否得到?现前一定得到。如果说现前不能得到,而将来会得到,这桩事情不但不能教人相信,我都不相信。现在就能得到,将来也能得到,这个我相信。现在就能得到,而你不能得到,必定有不能得到的因缘。往昔章嘉大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应是因为有障碍,要把障碍找出来,把障碍消除,感应就现前了。当你有所求,而求不应时,不能怪佛菩萨不灵,与佛菩萨不相干。佛为你讲道理,佛为你说方法,佛为你道事实,这些你要懂得。
佛法绝对没有迷信,“迷”是佛法要破除的,佛法是破迷开悟,佛法怎么会是迷信!而我们自己迷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为何佛菩萨不保佑我?”把佛菩萨当成神来看待,这完全变成宗教了。神能保佑你吗?神不能。中国古人常说“聪明正直谓之神”,我们若是无理的要求,求神保佑升官发财,而我贪赃枉法,神还保佑我,神不就和我一样贪赃枉法吗?我们拜神,供养他一点,贿赂他,希望他保佑我发财,我发财一百万,然后供养神一万,一本万利。这真的是侮辱神明,对神明大不敬。由此观察,世间人颠倒错乱,我们再看看经典佛所说的话,你会点头,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
我们既然知道这个法门,想认识它,想修学它,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我曾经在美国迈阿密做了一次专题讲演,题目是“认识佛教”。有同修发心把录音带整理出来,印成小册子,诸位应当细心去读。佛法的本质我们认识清楚了,修学的方向与目标才不会错,然后才能谈到念佛成佛。
“念佛”是佛法许多方法的一种。“成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现在生活的问题,家庭、事业的问题,乃至于生死的问题,唯有真实智慧,才能圆满解决一切问题。没有智慧,天天打妄想,那就愈来愈苦,苦中加苦,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有真实智慧。
我们要从真实智慧中,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禅宗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真正的我。佛法讲“无我”,“我”是凡夫错误的观念,这东西没有。四净德——“常、乐、我、净”,那个我是真我,即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天亲菩萨《往生论》说的“无为法身”,也是真我。真我找到了,就得大自在。
自在的样子是什么?《普门品》说的三十二应身,就是大自在的样子。如果能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就有能力分身,有能力变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多么自在!我们现在很可怜,没有法子分身。这次我到此地来,同修希望我多住一段时期,这就是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台南分个身,台北分个身,美国分个身,长年住在那地方,多么自在!由此可知,我没有证得“无为法身”,证得无为法身就有这种能力。我们相信这是真正的事实,事实虽然没有见到,但是佛在经典说的这些理论,我们细细的想,是正确的,是可能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清净、平等心还没达到这个标准,应当更努力、更专精的修学。
佛法修学的关键在“专精”,不能杂,一杂就坏了。现代学佛的同修,通病就在杂乱,杂修、乱修。正如在学校里读书,科系很多,这个钟点听这个科系,下个钟点听那个科系,如此听上四百年都毕不了业,因为不专。如果专在一门科系,四年就毕业,学位就拿到了。不专,门门都想学,门门都想听,门门都想接触,修成一个大杂烩,这就坏了,这是现代学佛人的通病。佛法的纲领是“戒定慧”三学,戒是枢纽,我们疏忽了,这是我们费了许多的时间、精力,而在佛法上没有成就的因素。现在明白清楚了,我们要回头。
佛法如同一所大学,当中有许多的科系,我们应当如何选择?选择的原则,不在这些科系的本身,也就是说,不在法门。为何?法门是平等的。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任何法门,目标皆是“无上正等正觉”,每个法门皆能通达,选择的关键在于自己。譬如,这个讲堂有许多门,每个门都能进来,门是平等的,选择从哪个门进来,这是你的条件。假如你站在这个门口,顺便就进来了,这多方便。但你偏偏不进这个门,要绕圈子,想走这个门,又怀疑,又走那个门,绕来绕去,绕了几十个钟点还没有进来,这不是自找麻烦吗?现代很多学佛的人犯这个毛病,都在门外绕圈子,不知道一门深入。
当然,古人说这个门有难有易,难易也不在法门,难易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自己本身妄想、烦恼重,有些法门就感觉难;如果妄想、执着轻,有些法门就感觉容易,这是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果烦恼习气非常重,何种法门能让我们学起来容易成就?念佛法门,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推荐的。念佛法门容易成就,业障习气最重的人也能成就,修学别的法门不容易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为诸位介绍“净宗修学的依据”,明瞭了,我们的心才能定下来,才能专精,功夫才能得力。


第二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我们已将佛法教学的目标、内容性质,简略的介绍了。我们知道,佛说法一定要契众生之机;换句话说,一定要令众生现前就得殊胜的利益。世间教学也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如果所学的在生活用不上,这种学术就不真实。佛法其实比这个来得现实;佛教导我们,一定要我们现前就得受用、得好处,否则学它做什么?
每个众生根性、智慧、嗜好不同,换句话说,我们的需求不同,佛说法也就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门,如同学校开的许多科系,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不同的愿望,修学就能得到快乐;中国古人说“读书乐”,是说在学习中有快乐。现代的学生学习感到很苦,甚至于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同,被迫学习,这种学习就不能得到快乐。佛法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喜欢修学什么法门,佛就为你说什么法门,这是佛的无量慈悲与智慧。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并不是要我们全部都学习,正如学校所开的科系,并不是要学生全部科系都学,它是让你在当中作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系来学习。世尊当年在世教学,那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一位学生向佛请教,佛有能力观机,观察学生的根性及现况、过去、生生世世,佛都能知道。所以,佛说法就非常契机,几句话的开导,学生就开悟明白了,这是我们在经典中见到很多的例子。
佛灭度后,学生们感到佛的教学,对于众生、对于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利益,这些教诲失传就非常可惜,于是学生就把世尊当年所教导的,集结流传给后世。世尊当年教学没有教科书,学生也没有随堂作笔记,于是特别礼请阿难尊者集结。阿难尊者是佛的侍者,跟随佛最长久,在世尊四十九年教学中,是听闻佛法最完整的人,于是世尊就给阿难一个使命,将来要他负责集结经典。阿难记忆力强,他有能力将佛当时所说的经重复讲一遍,讲得很完整,没有错误。于是集结经藏时,大家就推阿难复讲,并推选一些人来记录。另有五百阿罗汉,都是当时世尊的学生,请他们来听,来作证。阿难所讲,如果有人提出意见,这句话就要删除,必须每个人都同意、都赞成,这才能记录下来。
经典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我”是阿难自称,是阿难亲自听佛说法,佛怎么说,阿难就怎么讲,这样记录下来称之为经典。经典集结共有四次,第一次是阿难尊者集结的,这没话说。以后去佛时间久了,最后一次的集结距佛灭度四百年,谁有那么好的记忆力?于是流传下来的经典,难免有一些问题存在,这都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善学、会学的人,要掌握原则,掌握总纲领,就不会有太大的差错。不会学的人,执着经文,执着文字,这就很苦恼。
佛的法运有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是佛灭度后一千年,所流传教导大众修学的原则,大致上都不会有错误,因此,修学都能断烦恼、开智慧、证果位。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法愈传愈讹,错误的佛法夹杂在其中,已经逐渐变质了。佛法传到中国,正好是佛灭度的一千年,也就是在正法的末期、像法的初期,中国翻译经典的工作,无论在交通、人才、物力,印刷及流通,都有种种的限制。但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克服了许多的困难,把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这个工作从后汉开始,一直到宋朝,延续了八百年,宋以后翻译经典的数量就少了。
当年印度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数量很多,一部分是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传教;另一部分是中国大德到西方留学,成就最殊胜的是玄奘大师。他们从印度带回大量的梵文经典,而在其中选择最好、最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的经典来翻译,所以还有不少的经典还没有翻译出来。中国的《大藏经》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经典,只可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精华。学佛者常有一个疑问:原始的梵文经典,为何不保存流传下来,而只保留中文的译本?原文梵本失掉了。过去我曾向方东美先生提到,我们的梵文经典到哪里去?他告诉我:中文译本超越梵文本,译本意思翻得正确,文字表达技巧也比梵文本还要优美,中国古人自信心很强,佛经只读中文译本就可以,用不着再读梵文本。这个口气多大,想想说得满有道理。方先生这些话,虽然没有说出依据,但说得很好,解答了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中文译本一定要有信心。译本当然也有优劣之分,道场的人才多、文学造诣深的,译经就优美,反之就较劣,我们展开藏经就可以看得出来。
同样的梵文原本,也出现多次的翻译,如《金刚经》就有六种不同的译本,现代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般若心经》也有十几种译本,不同的译本内容皆大同小异,任何一种译本都好,都非常难得!如果我们是做研究工作,而不是修学,就可依一种本子为主,其他的译本做为参考,这可使我们对经义达到充分的理解,多种的译本确实对研究工作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在许多法门中,我们为何选择净宗的经典来修学?这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根性,及现前环境使我们没有能力涉猎其他宗派的学术。其他宗派的经论很多,修行的方法也不简单,在这个时代,自己很难适应。而净宗简单,它的经典只有“三经一论”,后来的古大德又补充二品经,成为净土五经,分量都很少,对现代人来说非常适合。清朝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又印光老法师将《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五经分量都不多,这是净宗依据的经论,对我们来讲是太方便了;而且净宗为一切诸佛之所赞叹,我们深入经藏,才明瞭这个法门是修行证果的无上法门,真实不可思议,以现前环境而言,是最适合修学的法门。第二个因素,是遵守佛的教诲。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照中国历史记载,今年是佛灭度后三千零二十年;换句话说,我们是在末法的一万年中。世尊在《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依照佛的教导修学净土,如此就不违背佛的教诲。因为这两个因素,我们决定选择净宗法门。
净宗法门最主要的经典是《无量寿经》,根据古大德考证,佛是多次宣讲《无量寿经》。佛说一切经都只宣讲一遍,如果这部经典不重要,佛不会多次宣讲。《无量寿经》从后汉到宋朝间,曾经有十二次的翻译,由于古代典籍保存不易,其中七种失传,只留下五种,现在收藏于《大藏经》。这五种不同译本,里面出入很大,可以断定不只一种梵文原本。一种梵文原本,纵然有许多不同的翻译,也不至于有很大的出入。出入太大就可断定不只是一次宣讲,是多次宣讲。由此可知,《无量寿经》就有不同的梵文原本,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我们由此体会,世尊教化众生,对净宗念佛法门特别用心,当然这个法门就特别殊胜。《无量寿经》、《法灭尽经》说过,将来佛的法运到一万二千年后,所有的一切经典都消失了,《无量寿经》还多留一百年,它是最后消失的。一百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消失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再留一百年。由此可知,名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在那个时期,众生能听闻这句名号,念诵这句名号,都能得真实利益,这是在一切法门中净土的殊胜处。
译本那么多,出入这么大,古人在修学上就产生困难。有些意思,这本子有,那本子没有;有些意思,这本子没有,那本子有;于是要把五种原译本都读到,经义才能圆满。但五种译本都要得到,古代很难,于是古人才想出会集本的作法。
第一次编会集本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此会集本收录在《大藏经》,经题是《大阿弥陀经》。龙舒居士的会集本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少了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部,唐译本中有一些重要的经文,是其他四种译本所没有的。因此,龙舒居士的会集本,经义还是不完整,是很遗憾的事情。龙舒居士修行很有成就,念佛往生站着走的,现身说法来为我们做证明。由此可知,会集是必要的,他对于净宗的承传有一定的贡献。
第二次的会集是清初乾隆年间彭绍升居士,此人出生贵族,极为聪明,弱冠即中进士,在佛法里有了不起的成就,真的是菩萨再来。他采用康僧铠的本子,把难读、重复的地方删除,做成删节本;他又为此书做注解,题为《无量寿经起信论》。
第三次的会集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的会集是五种译本都有,比王龙舒居士要完善,是一本很好的会集本。
诸位在《印光大师文钞》中可以看到,老法师对于魏源居士及王龙舒居士的译本都有批评,但仔细观察,老法师并不是反对会集,而是反对会集中有不当之处。什么不当之处?会集和译经不同,译经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词句,而会集不行,会集最重要是取它的原文,不能更动一个字。两位居士真正是大学问家,世法、佛法皆通达,王龙舒居士改得比原文好,魏源居士改得也没有问题。可是老法师说:如果开这个端,后人不明瞭,每个人也随便的更动,佛经流传到后来还能看吗?这个例子不可以开。五种原译本可以重新编排组合,但不能更动一个字,这很重要。这种情形,诸位看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在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中也说到,会集是不可以更动一个字的。
第四次的会集是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闭关三年完成此会集本。《无量寿经》的第六“发大誓愿品”,四十八愿这段经文,是与通宗通教的慧明老和尚及梅光羲居士三人共同合作,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会集成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用心,他们的谨慎。会集本出来之后,首先响应的是慈舟法师,见到这个会集本非常佩服,而且给它做了科判。当时的会集本只分三十七品,现在的本子是四十八品,这是以后陆续在修订的,十年才修订成现在的本子,这是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功夫完成的,不容易!可惜印光老法师没有见到,见到了也许会点头说:这本子会集得不错,可以流通。古人会集的那些弊病完全没有了,确实每字每句都是原文,一个字都没有更动,而且取舍非常妥当,的确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古代的大德们,都认为这个本子是《无量寿经》最好的版本。
慈舟老法师是中国大陆很有地位的大德,戒律精严,到处讲经弘法利生。他在台湾有两位学生,是大家所尊敬的忏云老法师及道源老和尚。大家如果认为夏老会集本有问题,道源老和尚、忏云老法师的师父都承认这部经,并为它做科判,这还有什么问题?这足以让我们对于这部经生起信心,这是真正的法宝,我们不可以当面错过。
我弘法三十多年,宣讲过《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等多种经典。李老师往生后,我才开始讲《无量寿经》会集本,自己亲身体验到,讲《华严经》所得的,不如《无量寿经》;我深深感觉到,弘扬《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得诸佛加持力不可思议,消除业障的功德不可思议。因此,我对这部经典的信心就更深。依照这部经典修学而消业障、得利益的很多,往生的人更多,瑞相都非常之好,足以证明这部经的功德,确实是诸佛如来威神所加持的。
我们如果对此会集本产生怀疑,不能接受,那是善根福德太少。如果不能接受,则必定要读五种原译本,如此才能得到《无量寿经》完整的经义。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会集本在海外、中国大陆都没有障碍,已经流通到全世界了。读此会集本而念佛的人很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看到佛法是非常有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
《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世尊为我们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实况,有理论、有事实、有因有果,面面俱到,介绍得相当完善。
《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是修学方法的补充。《无量寿经》的修学方法只讲“三辈往生”的纲领,说得简略,《观经》为我们讲“三辈九品”,将念佛的方法教导我们: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在方法上讲得很详细。更详细介绍九品因果,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原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修学《无量寿经》的心得报告。其念佛方法是采用“五念门”,方法得自于《观无量寿佛经》。“五念门”:第一、礼拜;第二、赞叹;第三、作愿,发愿求生;第四、观察,不是“观想”而是“观察”,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更深刻;第五、回向。他老人家念佛,句句佛号具足这五个意思,他因修学五念法而成就了。以后传到中国,昙鸾法师采取此法,善导大师不但采取此法,更弘扬此法。
净宗的理论、方法、修学,至此已相当完备。佛最后又说一部《阿弥陀经》,目的是劝勉我们要修学念佛法门。《阿弥陀经》中世尊四番的劝勉,这真正看出释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果然觉悟了,听佛的话采取念佛法门,这一生就必定成佛。这是“当生成佛”的方法,不需要拐弯抹角。佛虽如此苦口婆心的劝勉,学佛的人几个人能接受相信?为何佛这样劝请,大家还不能接受?这桩事佛也讲得很清楚,因为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佛一劝请,大家就相信还能叫“难信”吗?佛怎么劝,众生还是不相信,这才叫“难信”。所以,凡是被劝而能相信的,此人不是普通人;《无量寿经》说,此人不是凡人,凡人不会接受相信的。佛说凡是能接受的人,此人无量劫来修积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善根成熟,完全接受了,正与《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完全相应。
《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我们不知道善根多少到什么程度。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过去无量劫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样深厚的善根,遇到《无量寿经》还不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发愿“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现今劝一个人念佛,他能不怀疑立刻接受,就知道他过去修积的善根,超过供养四百亿佛。善根未成熟,无法相信净土,佛都没有办法,帮不上忙;善根成熟,相信净土,这真正是不可思议!
当你善根成熟,不但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你,十方诸佛无有一尊佛不加持你。现前在此一会,大家听得欢喜,不是我讲得好,你们才听得欢喜,是佛光加持;也就是诸佛的磁场加持我们,让我们进入这场合就生欢喜心。这是“佛光加持”非常明显,充满了诸佛的慈悲光明,让我们生欢喜心。经上常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等觉菩萨都无法完全清楚,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也说不出来,我们薄地凡夫又如何能说?能说、能闻都是佛力加持,都是自己无量劫来的善根成熟,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现前我们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三个都具足,就决定得生净土。
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因为我们凡夫烦恼习气很重,会随着境界转;如果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一生决定成就。被境所转,就是心里做不了主宰,受到外境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虽有善根福德,由于因缘不好,还是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习气很重,如何能不受外境迷惑?我们要接受祖师的劝告,祖师教导我们“一门深入”,跟随一位老师学习,这样才有把握。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谦虚地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劝我向印光老法师学。印祖不在世,如何向他学?依印祖为师,专读《印光法师文钞》,专依他的教诲修学。印祖教人甚严,有弟子至灵岩山寺探望老法师,老法师骂言:你跑到此地来,浪费精神、浪费钱财,赶快回去老实念佛。印祖是这样教人。我们想想,师父的道场都不能去,其他的道场就更不必去了,这样心才能定下来,才能功夫成片,才能一心不乱。老法师的愿望是希望我们将来真能往生,不是来搞热闹的。
中国古代当学生和现代不同,的确是依一位老师,在一位老师教导下真正成就。古代宗门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要大开圆解,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如果没有大彻大悟、大开圆解,没有资格出去参学,老老实实的跟随老师,一步也不能离开。净宗和宗门教下不同,净宗没有参学,纵然念佛到理一心不乱,还是一直老实念下去,除一句“阿弥陀佛”外,什么问题都没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直至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还有什么好参学?这真正是净宗殊胜之处。
中国佛教著名经典《金刚经》,它的内容为何?就是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大问题,我们凡夫心里乱七八糟,妄念很多,如何能降伏妄念,使我们达到清净?第二个问题是“应云何住?”我们的心安住在哪里?这是所有修行人都有的问题。《金刚经》就是解答这两个问题。《金刚经》是《般若经》的总刚领,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金刚经》就白念了;换句话说,《般若》这法门,你就没有缘分,没有能力去修学。
净宗对这两个问题就好解答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这比宗门教下方便容易、究竟彻底,就用一句佛号,把妄想杂念伏住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多简单!把心安住在佛号上,决定没有错。须菩提问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那么多,把人愈讲愈迷惑,净宗的一句“阿弥陀佛”全都解答了。所有一切宗门教下的问题,到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由此可知,名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
黄念祖居士的《无量寿经解》中,将古德们对法门的比较写得很清楚。隋唐时代古大德们一起研究,比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最殊胜?哪部经为第一?大家皆公认《华严经》第一。《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门的总纲领,如同现代课本的概论,是佛学概论,它是最圆满的法轮。《华严经》与《无量寿经》做比较,《无量寿经》第一。《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如果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念佛求生净土,《华严经》就不圆满。因此,《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精华。清代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很有道理。经文虽有多寡不同,其中内容毫无差别。
《无量寿经》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经文第一?第六品的四十八愿。我们仔细观察《无量寿经》,字字句句皆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无有一句离开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之中何愿第一?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的内容是“十念必生”,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样的比较,找出佛教最高峰,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一句“阿弥陀佛”,解决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问题。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不离这句名号,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无量法门,也不离这句“阿弥陀佛”。我们才明瞭古德所说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懂得不可思议的真相,不可思议的深度。我们能清楚明白了,念这句佛号就会得力。为何?无怀疑、无顾虑,死心塌地念下去,知道一句名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句名号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找到了,怎能不欢喜!把佛法真正的宝找到了,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第三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我们将念佛法门所依据的经论,简单的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谈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定义,我们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佛将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一切行为总不出这三个范围。身是身体的造作,我们一举一动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意是思想、见解,就是我们对于人事物,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这些行为有了错误、偏差,就会招来不如意的果报;行为是造作的因,因后面一定有果。善的行为感得善果,恶的行为感得恶报,因缘果报这是事实,就是现代人说的真理。
世间法包括六道,六道中比人道更高的,智慧福报更大的是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六道众生不能超越因果的范围。出世间的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还是在因果的定律之中,不能超越。所以,“因缘果报”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也是事实的真相。《华严经》讲“五周因果”,《法华经》讲“一乘因果”,至高无上的佛法,还是不离因果的范围。我们认清这个事实,然后才知道修正行为是必要的。
诸佛菩萨都是凡夫修成的,不是自然天生的;诸天神仙也是众生修行成就的。佛给我们讲世间,大的类别来分有十大类,我们称作“十法界”。十法界的业因,佛为我们说得很清楚,要细说任何一个法界都是无量因缘,就如同《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因缘我们很难懂,无法体会,于是佛在无量因缘中,举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就好讲了,我们听了容易领悟,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好处。如何避免造作恶因缘,如何修学善因缘,佛说的这些话,不是他想像、推测的。我们凭空想像,或者根据理论、数学来推测,也许会有误差,不见得百分之百正确;佛完全是亲眼所见,在佛家讲是现量境界,完全正确没有丝毫的差错。
十法界中最苦的法界是地狱,地狱是真有,不是没有。人道有没有?如果承认现前的生活是真实的,确实是个事实;换句话说,地狱、饿鬼也是真实的,也是事实。《地藏经》绝对不是凭空而说的,都是讲事实真相。堕地狱的业因是“瞋恚心”。嫉妒、瞋恚的意念很强,对与自己过不去的众生,以极瞋恨的心去报复,这个念头就是堕地狱的业因,这是最可怕的。佛在《楞严经》中,将这桩事情说得特别详细,为我们讲六道的状况,经文中讲地狱真相就占了一半的篇幅。佛以这样大的篇幅来说明,就是希望我们把事实认识清楚,决定不造这个业因。不造这个业因,就不会受这个果报,这是佛的苦口婆心。
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贪心就变成饿鬼。中国人常说,人死了都去作鬼,其实,这话说得不合乎逻辑,六道轮回,还有其他的五道,为何偏偏去饿鬼道?可是,这话也不无道理,诸位想想,哪个人没有贪心?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要是有很严重的贪婪心,确实将来就与饿鬼道相应。人的贪心的确很重,但人死了不一定堕饿鬼道。学佛的同修听闻佛法,明白一些道理,世间的五欲六尘不贪了,舍弃了,改贪佛法。你们想想,贪佛法将来到哪里去?还是到饿鬼道,因为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所以,贪佛法还是变饿鬼,只是在饿鬼道能享一点福。饿鬼道中有鬼王,民间供奉的土地公、山神、城隍,贪佛法就去当这些鬼王,在饿鬼道作官。所以,佛法也不能贪,佛是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换对象还是无法超越果报。
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邪正、是非、善恶、利害,没有能力辨别,把假当成真,把真当成假,把邪当成正,把正当成邪,这就是愚痴。世间像这样愚痴的人,我们普遍都能见到。纵然是学佛,佛法也有真假,大乘法也有邪正,并不是法有真假、邪正,是修学的人心有真假、邪正,于是佛法就不纯了。我们如果不能辨别,这就是愚痴,而愚痴的果报是畜生。所以,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贪瞋痴在佛法称为“三毒烦恼”。
我们自己要时常反省,我们做早晚课,早课的用意是提醒自己,这一天不要忘记三宝的教诲,依照三宝的原理原则去修行;晚课是反省,检点这一天有没有犯过失、做错事,如果有,必须要改正过来。早晚课不是将经文念一遍给佛菩萨听,而是在佛菩萨形像面前,求佛菩萨为我证明,我要改过自新。这样做功课有功德,因为你能觉察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能把过失修正过来,这是“修行”。早晚课要这样做才是如法。
贪瞋痴是“三毒”,我们的心里有贪瞋痴,心就会有毒,心有毒,身体不会健康,生活不会快乐。佛在《无量寿经》明白开导我们,教导我们要“洒心易行”,把心里的三毒洗干净,把所有一切错误行为改正过来,教导我们要这样的修行。三毒是非常的可怕,外境的诱惑,实在说并不可怕,内心的三毒才是最可怕的。内心没有三毒,外境也无法诱惑你,内心有三毒就很容易受外境诱惑;内是因,外是缘,恶因恶缘就造恶业,恶业就感恶果报,三途苦报是这样招感的。
人道的业因是“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必须真正能做到,不是形式上找法师来传戒,受个戒,自己就得了戒。真正得戒,不一定要有这个形式,你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能做一条,这一条戒就得到;能做两条,这两条戒就得到。这是我最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自己发愿受持,知道佛教诫功德及利益的殊胜,想得到这个功德利益,发愿这一生认真的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认真去实行,决定不会把它失掉,这是真受戒。
五戒的精神、内容和中国儒家的五常完全相同。“常”是常道、正常。离开这五种常就是不正常,不正常问题就来了,正常就没有问题。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是仁慈,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古代读书人依照儒家教学去实行,可以得人身,不会堕三途,儒家修学功夫高的则能生天。这是人天法,相当于佛门五乘佛法的人乘、天乘。
天道的业因是“十善业道”,认真受持,学习十善业,来生就能生天。天的寿命长,中国人讲的忉利天,台湾人拜的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要想生忉利天,必须修十善业道。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他们所修学的,从经典的内容、修行的功夫去观察,大概也是生忉利天,因为“摩西十诫”与“十善业道”很类似。基督教说,“信上帝就升天堂”,这话有问题,会误导众生。应当说“信上帝要遵守摩西十诫,认真修学,决定升天堂”。这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不受持十诫,升天堂是没有指望的。天还有更高层次的,有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在六道是高等凡夫;他们不仅要修十善,还要修禅定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升到高级的天堂。
六道再上去就是圣人的法界,不是凡夫了。凡圣是以轮回为界限,凡夫纵然升到最高级的天,也没有超越轮回,天上寿命长,但是再长也会有尽的时候。以我们人的寿命看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想想,如果以水上的蜉蝣来看我们人的寿命,大概就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蜉蝣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是它的一生,它看我们人活几十年、一百年,岂不是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一样吗?当今人的寿命虽然到了百岁,一弹指就过去了,我们这样想,纵然我们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也会想现在的感触一样,好像时间过得很快,没多久寿命就到了。我们能把这个事实观察明白,觉悟到轮回的可怕。轮回这件事不能再做了,这真的是迷惑颠倒。超越轮回,要用高等的修行方法。为何会有轮回?本来没有,因为有妄想、执着,才会变这个现象。如同作梦一样,做恶梦了,这情形很类似。要想超越轮回,佛告诉我们,要把执着舍掉,执着是烦恼。
阿罗汉修定,用定的方法,定是清净心,心清净达到相当程度,妄想不生,贪瞋痴慢、一切错误的见解行为都没有了。所有口业、身业的行为都是意业做主宰,心清净了,身口业当然清净;清净的身语意业现前,轮回就没有了。这种定功比非想非非想天还要高一层,在佛法称为“九次第定”。色界天四种禅定,称作“四禅 ”;无色界天四种禅定称作“四空定”,总共是八定,这八定都是世间禅定,不能超越轮回,到第九定就超越了。阿罗汉所修成的是“九次第定”,他有这样的功夫,见思烦恼断尽;“见”是错误的见解,“思”是错误的思想,对于人事物,对于宇宙人生一切错误的看法、想法,他都没有了,舍弃了。思想、见解正确,没有错误,佛法称作“正觉”。阿罗汉是“正觉”,而佛所修行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劝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否则很危险;因为你的想法、看法不见得正确。何时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成阿罗汉,佛才点头说,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要到阿罗汉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连三果圣人,佛都不许他相信自己的意思,何况我们凡夫。佛这些开示,值得我们深深反省。
阿罗汉的因是“四谛”,修“苦集灭道”而证得果位。缘觉的因是“十二因缘”,观察因缘生法觉悟了,智慧比阿罗汉高,断见思烦恼也比阿罗汉彻底。佛经说,阿罗汉烦恼断尽,确实没有了,但他还有习气在。譬如,见到不好的事情会发脾气,阿罗汉会有这种情形吗?有。他真发脾气?没有,一点都没有,可是那个样子还有,这是习气。阿罗汉确实没有贪瞋痴,可是还有贪瞋痴的习气。辟支佛比阿罗汉断得干净,习气都没有了。我们看佛门造的变相图,阿罗汉的造相是奇奇怪怪的。我们观察五百罗汉,有很多奇形怪状的,表示习气还在,其实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辟支佛的习气没有了,现的相与菩萨一样的慈悲、圆满。
比十二因缘高一级的是菩萨,称为“正等正觉”,正是正确没有错误,等是等于佛,菩萨还不到佛,与佛有一点相似。菩萨不但思想见解正确,而且慈悲怜悯一切众生,主动去教化帮助一切众生。不同于阿罗汉及辟支佛,他们虽然也很慈悲,也乐意帮助人,但众生得去求他,不求他,他不会主动来帮助。菩萨自行化他不外六大纲领,称为“六度”。菩萨的因是“六度”,心住在六度上,自己修学六度,也劝导一切众生修学六度。
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不是舍钱财,那个没有用处。这样修布施,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实在说,是六道中的有漏福报,这把布施的意思搞错了。布施的意思是放下、是舍弃。放下什么?把错误的想法、看法放下,把贪心、瞋恚心、愚痴心放下,把对于圣教怀疑的心放下,佛是教你把这些放下,这是真的布施,这样才能成菩萨。舍一点钱财算什么!更有愚痴的人,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今天布施一百元,明天就想佛菩萨如何能够回报他一万元,这完全是在做生意,跟佛菩萨讨价还价,完全错解佛在经典里所说的意思。所以,布施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清净心就现前了。
“持戒”是守法、六度里的持戒是广义的。佛陀的教诫是三藏经典,其中的理论、方法、教训,都要遵守,这是持戒。行菩萨道,菩萨要自利利他,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不但要通达佛法,还要通达世间法。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都要明瞭,也要遵守,才能与世间人和睦相处,才能教化世间人破迷开悟。所以,持戒的内容非常广泛。
“忍辱”是有耐心。无论自己修行,或是帮助别人,都要有耐心。要有无限度的耐心,才能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耐心不能成就。“精进”,精是精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自己修行要一门深入,帮助别人要先认识众生的根性,介绍他欢喜修学的法门,教导他一门深入,这是菩萨,这是我们佛弟子一定要明瞭的。
过去的时代和现在及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完全不同,于是教化众生的方法与形式也不同。过去农业社会,交通及资讯都不发达,佛法的教学,在各个地方设立小道场,道场林立,便利大众修学。何以道场多?每个道场都是专科教学。佛法的法门很多,不可以杂修,杂修是决定不能成功,要提倡专修。我们每个人嗜好不一样,譬如,喜欢念佛,就建念佛道场;喜欢参禅,就建参禅道场;愿意研教,就建研教的道场,要分开来,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全都破坏了,不能成就。
隋唐时代,佛法宗派林立,每个宗派有自己的道场,在佛法里选择一部门的经论,凡是喜欢这些经论的同学,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修。当时的五台山是《华严经》的道场,就像华严大学,喜欢《华严》的,到五台山去学。浙江天台山提倡《法华经》,喜欢《法华》的,到天台山去学。喜欢法相唯识的到慈恩寺去学。所以,各个道场都是专科大学。“专”里还分,愈分愈细,愈分愈精,如同现代学院里分系,系里再分科,是这个意思。譬如净宗,净宗修学经典有五经一论,我喜欢《无量寿经》,他喜欢《阿弥陀经》,两个人虽然都是净宗,但两个人合不来。那怎么办?净宗就要建立两个道场,这个道场专修《无量寿经》,那个道场专修《阿弥陀经》,这一分开就好了。同样专修《阿弥陀经》,有人依莲池大师的《疏钞》,有人依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两个人在一起又不合了,再分,再建立两个道场,诸位要明瞭这个原则。譬如《无量寿经》,现前有人喜欢会集本,有人喜欢康僧铠的本子,有人喜欢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本子,这样又必须另建道场。
每个道场都有它的道风、学风,学风就是他所依据的经典,道风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同样是念佛,有念四音佛号,有念五音佛号,这两种混合在一起,不行!合不来。念佛堂也要建两个,喜欢念四音佛号,在四音念佛堂修学;喜欢念五音佛号,在五音念佛堂修学,如此才能成就。唯有专精,才能得利益,才能得清净心、念佛三昧。佛门道场为何这么多?它并不是复杂,是因为要专修、专攻。
同样道理,古代大法师不仅是专通一部经、一部论,样样都通达,样样都能教导众生,这是通宗通教。我们请法师来此讲经,教导我们修学,法师所讲的,一定要与我们修学的相应,我们才得利益;如果所讲与我们修学的相违背,我们的道场被破坏了。譬如,这是念佛的道场,大家念佛很多年了,都有一点心得。现在请一位禅宗大德讲开示,他说念佛不好,提倡修禅。我们几十年的念佛功夫,岂不是白费了!这是不是善知识?不是的。如果是善知识,这位法师到念佛堂讲开示,一定也是赞叹念佛,赞叹《阿弥陀经》,赞叹《无量寿经》,使我们对所修学的经论、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同学,更增长信心,这位法师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是破坏我们的道场,就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佛学常识。
我是修净土念佛法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香港大屿山的圣一法师,邀请我到他的禅宗道场讲开示。我到禅堂要讲什么?过去曾经讲过《六祖坛经》、《金刚经》,口头禅还能说一点,我赞叹禅宗法门,赞叹他们的老师圣一法师,赞叹学禅的同学。如果说禅不如净,净有把握,这样不就破坏人家几十年的修行吗?这是犯了很大的过失,决定不可以的。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邀请我到他的道场讲演,演公的道场是修学弥勒法门,我是修学弥陀净土法门。我到那里,弥陀净土一字不提,赞叹弥勒净土;弥勒净土我没学过,我学过《华严经》,《华严经》的弥勒楼阁是无比的庄严。我赞叹弥勒净土,使他的信徒对演培法师更相信、更尊敬。佛门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们到他人的道场,赞叹他的道场,赞叹他的老师,赞叹他的同学,这是“僧赞僧”。不能说净土法门好,往生靠得住;弥勒菩萨兜率内院条件严苛,不容易成就。你这样讲,就会将别人的信心破坏了。
修学一定要“一门深入”。佛法法门很多,大乘经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随着自己根性去选择法门,选择之后就贵在一门深入,果然能依一位法师,依一个道场,一门深入去修学,决定一生成就。这个“一”是门门第一,我们必须要明瞭的。《华严》是我们的典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的每位善知识,他们所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然而每位善知识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现在的善知识不一样了,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与《华严经》所示现的完全相反。台湾佛法是形式上的热闹,世间法大家比赛钱财,我的房子比你大,我的车子比你高级;佛教也是如此,我的寺庙建得比你辉煌、比你大,比赛做这些事,道与学就忽略了。如何建立学风与道风,这才是佛弟子弘法利生重要的职责。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资讯发达的时代,此时的道场,已经不是形式上的寺庙。道场的形式应该如何?电脑、资讯。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差不多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电脑,电脑是全世界连线的。我们要读经,无论世界哪个图书馆所藏的经典,只要电脑一输入,目录全出来了,想要哪个经典,电脑画面上全部呈现,是如此的修学,不必再到寺庙去参学了。我们要能想到下个世纪,人是如何的生活,佛法需要如何来弘扬,要懂得这个事实。将来佛法人才在哪里培养?大学研究所,而不是佛学院。我们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下个世纪佛法的形态,现在电脑资讯日新月异,必定走上这样的趋势。现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有不少的地方,已将《大藏经》输入电脑,做成电脑软体。将来的弘法必定也是在电脑,电脑的萤幕代替了电视。我们想要听哪个法师讲经,只要输入资料,无论在任何地方,法师的形像立即就呈现在你面前,有音声,有文字,方便极了。真正的佛法,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领导这个时代。
“禅定”,是自己有主宰、有信心、有方向。他不是乱进、杂进,他有方向、有目标,所以他充满“智慧”。菩萨是以六度自行化他,达到登峰造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成佛,成就了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整个教学没有迷信,非常合乎科学,没有违背科学的原理原则,说真实话,科学还赶不上它,这是我们修学不能不认识清楚的。
佛果的因是“平等心”。六道平等,十法界平等,万法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同圆种智就是万法平等,一切平等,这是如来的果地。
佛将一切众生分为十大类,每一类的第一个重要业因,我们要知道,掌握这个大原则、大前提,修学才能成就。把自己弊病习气找出来,能找出来、能发现是“开悟”,能改正过来是“修行”,这就是“功德”。修行是“功”,你有功夫;修行的结果是“德”,“德”与“得”意思相同,你真正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清楚明白。
在无量法门中,我们非常幸运认识了净土。净土的认识非常难,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对净土认识的人不多。认识不清楚,念这句佛号就不能得力。为何?你怀疑,信心不坚定。遇到逆缘,念“阿弥陀佛”不灵,就怀疑、就退心了。见到别的法门心就动摇,见到学禅的就想去参禅,见到学密的又想去念咒,心里犹豫不决,虽然念佛,没有功夫,当然没有收获。认识净土是修学净土的先决条件,但是要认识清楚,非常的困难。
我对净土法门的认识,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从许多的大乘经论中,才把净土法门的真相认识清楚。我是得力于《华严》、《法华》、《楞严》、《般若》,从这些经典中,发现净宗第一殊胜,所以回过来专修专弘。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信愿行”,就是教导我们,信心要清净,愿力要坚定,我们的行就相应,念佛就相应。我为大家讲解净土,你们一听闻就相信,你们比我省了三十年的时间。要是不相信,走我的老路,说真实话,花上三十年时间,未必有这么幸运,许多人一生在经论中专研,还是忽略了。可见这确实不容易,真正认识清楚,要一心一意的专修。
修学一定要遵守经典的理论,理论是深信不疑的基础。道理明白,方法也非常重要,从哪里做起?《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何谓“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不迷惑。我们有没有觉悟?觉悟与不觉悟的人,思想言行不一样,迷惑的人,随着自己的迷情过日子,造作许多罪业而不自知。觉悟的人,对于一切人事物清楚明白,他的生活如理如法,从生活中得到快乐。觉悟,不容易!所以,菩提心也不容易发。世尊善巧方便教导我们,从生活上启发觉性,因此菩提心就不是理论、不是玄谈,而是落实在实际生活之中,这是真修行。
我们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的人,一定孝顺父母。如果见到父母很讨厌,这是迷惑颠倒。现代年轻人不愿意和父母、公婆一起居住,这是不觉。真正觉悟了,会和老人家居住,会做到孝敬。三福第一句是“孝养父母”。不孝养父母,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拜十万拜佛,还是要六道轮回,还是要堕地狱、饿鬼、畜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没有发菩提心,迷惑颠倒了。第二句是“奉事师长”。老师对我们有教诲的恩德,老师的恩德和父母没有两样,虽然老师不在了,对老师的恩德也要念念不忘。过去我在台中跟随李老师十年,李老师不在了,我在老师的故乡为老师建纪念堂。我们报老师的恩,念念不忘老师教诫之德,把老师教导我们的,发扬光大。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受菩萨戒的同学,戒坛上的老师会为同学说明,“大乘佛法,孝名为戒”,孝顺就是大乘菩萨戒。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戒的精神,是真实的觉悟,从这地方智慧开启了。如果你说“我不能跟老人住,老人很难相处”,但是老人是你的大善知识,帮助你成就忍辱波罗蜜,你没有这个环境,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没有忍辱波罗蜜就没有精进、禅定与智慧。不能忍,还是要堕畜生、饿鬼、地狱,不但佛道不能成就,人天都没有分。教导你和老人相处要样样孝顺,是修忍辱波罗蜜。老人是大善知识,让你尽孝道,把习气、毛病、错误知见磨得光光圆圆的,这样才是菩萨,将来才能成佛。
中国的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的教育也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佛法传入中国,立刻受到朝野士大夫的欢迎,古人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中国圣人与印度圣人没有见过面,没有交谈过,没有交换意见,居然教学的基础、立足的根本完全相同,这是真实智慧。“孝”是会意字,从这符号体会它的意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意思就是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不是分开的。现代外国人讲代沟,代沟就是没有孝道。外国人没有孝道,外国人学佛,怎么学也学不成,因为没有这个基础。外国人没有孝道,中国人纪念祖先,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中国文化里,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生命的整体。父母祖先就是自己,子孙儿女也是自己,对于父母子女那份关怀爱护,就和关怀爱护自身一样,这叫孝顺。
“孝”,竖的看是无始无终,横的看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一个法界整体,法界的整体就是自己的全体。天亲菩萨《往生论》有两句话,“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能尽孝是真实智慧,而孝的本体就是无为法身。佛门里念佛念“法身佛”,法身佛就是孝,孝道就是法身佛。要想证得清净法身,连父母都不孝,还证什么清净法身?太迷惑颠倒了。佛法修行是建立在孝道这个基础上,现代谁还懂得孝顺父母?谁还懂得尊师重道?小时候,我在大陆念书,现在还有两位老师在。我到大陆都会看看老师,逢年过节都要寄一点供养给老师。我知道报恩尽孝,我在佛法上能得一点受用,我做了,不是口说而已。从孝道的基础,才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修行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都能做到,就能得到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佛法完美的教学、究竟圆满的教育,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建立在世间教育,世间教育是立足于“孝亲尊师”。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切大乘经典的第一部经,这是佛门的孝经。不懂得尽孝,修学佛法是空的、是假的。
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法门是以三福为基础,这句佛号念得才有功夫,古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为何一天到晚念得不相应?没有三福的基础。三福的道理不明瞭,修行方法没有去实行,佛号念得就不相应。
“三福”是修行的基础,能确实的做到,就能使我们的修行产生效果,念佛的功夫会得力,学佛会快乐。佛法修学的目标,是现前就得殊胜的利益,自己身心快乐,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并且社会祥和,世界和平。不但念佛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大乘佛法任何一个法门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学,与佛讲的理论方法相应,决定可以得到。


第四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我们已将净宗修学的经论、修行的方法,简单的介绍过了。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教导我们,修学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为何以这个为基础?佛法的教学,是要恢复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彻悟自性”。“孝敬”是性德,我们现今把这个疏忽了,不但在行持上没有实行,连意义也不明白,这就是佛说的“迷失自性”;我们性德迷失了,才有生死轮回,才有许多的苦难。我们要恢复性德,就要从“孝敬”开始,从“孝敬”认真去实行。孝的体性,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大乘法讲的“清净法身”;《往生论》讲“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为法身是孝道的本体;清净智慧是孝道的认识与实践。由此可知,整个大乘佛法不但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实在讲是孝道的完成。讲到尽孝,相当不容易。圆满的孝道在佛果位上才究竟,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就是孝道没有做到究竟圆满。所以,佛法无量无边修行的方法、门径,都是要完成这桩事情。
从孝亲尊师再发展就是“慈悲”,就是现代人说的“博爱”。博爱这个名词是从佛经里出来的,《无量寿经》就有这名词。慈悲一切!有慈悲心的力量推动,你才会修行十善业道,不会以行善为苦。世间人认为持戒修善是很苦的事情,受到许多约束,得不到自在,殊不知持戒修善是真正的清凉自在,真正的快乐。然后以此为基础,这才进入到佛法的修学。佛法的修学,一开始就传授“三皈依”,三皈依是佛法的入门,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三皈依的意义认识清楚。学佛为什么要皈依?从哪里皈?依什么?皈依的目的何在?皈依的好处何在?如果不把这些事情认识清楚,糊里糊涂的皈依,糊里糊涂的受戒,实在说,是受糊涂戒,受糊涂的三皈,将来成糊涂佛!
初入佛门,老师会传授三皈依给你;也就是把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传授给你。往后无论你依据哪种经典、哪个修学法门,不能违背这个纲领,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行了。这个纲领是成佛的纲领,这个方向是成佛的方向。“三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般人认为“佛”是佛像,“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人,以为这就是我们皈依处,殊不知这是很大错误。我们从经典的记载,可以得知这种误会由来已久。六祖大师在《坛经》讲三皈依,不用“佛、法、僧”,用三宝的意义“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六祖大师把这名词换了,我们猜想,一定是那个时代已经有误会了。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么一讲,我们清楚了,不至于发生误会,这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佛法称为“内学”,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求;如果向外求,称为“外道”。如果三皈依是依心外的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样的皈依就皈依了外道。外道并不是指其他宗教,凡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法是教你在内心里去求。
“佛”是自性觉,觉悟的意思;觉,不是别人觉,别人觉与我不相干。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他觉悟,我没有觉悟,依他,我不能觉悟,依自己就能觉悟。所以,佛教导我们皈依自性佛,不能皈依外面的佛。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去思惟,就能知道佛法不欺骗人。佛法是开发我们的自性,绝对不教我们跟着别人走。佛不牵人鼻子走,佛教导每一个人顶天立地。三皈依就是教你顶天立地,因为你本来是佛,不过是迷了而已,佛是来帮助你恢复自性。所以,“觉”就是佛的意思,我们皈依自性觉。
我们从哪里回头?从迷惑。皈是回归、回头,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自性觉,这是真正的皈依佛。这话说得很容易,实际上我们回不过来,对人、对事、对物,依旧迷而不觉。佛教给我们大前提、大方向,我们怎样遵守、如何来修学?譬如,佛教导我们孝亲尊师,我们不孝亲,这是迷,孝亲就是自性觉;不尊师重道,这是迷,尊师重道就是自性觉;对一切众生不慈悲,这是迷,对一切众生慈悲就是觉。把这些完全落实在生活上,我们就好修学了。凡是佛教导我们的,必然是觉道,是自性觉的道理,违背了佛的教诫,绝对是迷惑颠倒,这样我们就有下手处,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破迷开悟。由此可知,三皈依非常重要。
“法”是正知正见,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讲“真实智慧”,这就是法,可见法不是从外面来的。《法华经》讲“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法。佛是自性觉,自性本觉,本觉里所生的智慧就是法。
“僧”是清净,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就是僧宝。六祖大师开悟时,对老师陈述心得报告,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僧宝。我们的自性里具足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一定要明瞭。
今天有不少同修发心要做佛弟子,发心要向佛学习,接受三皈依。我们有录音带及《三皈传授》的小册子,希望诸位多听多看。从哪里皈?依什么?要清楚明白,才能得到三皈依的真实功德利益。
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是三宝的形相、三宝的样子。真正三宝的实质及内容,就是自性的“觉正净”。形式也很重要,它是佛法传承、传播的一个形态;如果没有这个形式、象征存在,佛法就变成空洞,变成玄学。我们对形式的三宝也要尊重,尊重它就是重道。我们希望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佛陀的教育,能常住在世间,能利益一切广大的众生,形式的三宝就非常重要。佛像无论雕塑的,或者彩绘的,我们都尊重,经书和出家人,我们也都尊重。
供养三宝,知道如何供养,自己就得利益。见到佛像,提醒自己要“自性觉”,觉而不迷。见到经书或书本,提醒自己要“正知正见”,思想见解要正确,不能有错误。见到出家人,就要提醒自己“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出家人是否清净,与我不相干,见到出家人这种形相,就是提醒自己要清净,不能染污。于是,住持三宝对我们的功德就无量无边。我们久远劫中,在六道轮回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纵然受三皈依,我们的恶习气太重了,幸亏有住持三宝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让我们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我们对三宝怎能不恭敬?这是住持三宝对我们真实的利益。
孝亲、尊师、重道,这是修行的起步,一直到圆满菩提,我们“觉、正、净”才圆满;因此,修觉正净是从孝亲、尊师、重道开始。修行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对修行的内容、实质要清楚,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修行是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错了!那是样子、形式。如果每天念十部《无量寿经》、念十万声佛号、拜三千拜佛,还是打妄想,还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种修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讲“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这个人孝亲、尊师、重道,把佛的教训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他都如理如法做到;这个人一天一部经、一句佛号也没念,佛说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学佛。
诸位要知道,修行不在形式,重在实质;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要像个佛菩萨。佛菩萨怎样处事待人、怎样生活,我们要学得和佛菩萨一样。佛教你读经、教你拜佛,是小学生课堂作业,大学生的行持不是这个样子。诸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大学生,他们很少有这种形式,完全讲求在生活中表现觉悟、正知正见、清净身语意的行为,这是真正的菩萨。
初学一定要从“持戒”下手,这个戒是老师的教诫。佛告诉我们,道业、学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如果有好老师的教导,一定会有成就。哪一种是好老师?善导大师说,与你有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何谓“有缘”?你心目中最仰慕尊敬的老师,就是与你有缘。因为老师讲的话你能接受,老师的教导你会认真实行,这就是有缘。没有缘的,纵然学问道德再高,你瞧不起老师,老师的教导,你当成耳边风,不在意,根本也不实行,那就得不到利益,也不能成就。每个人的善知识不同,我尊敬这个人,你尊敬那个人,每个人不同。因此,诸佛菩萨要示现许许多多的身份。《普门品》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种身相,你喜欢哪一种身相,他就现哪一种身相,这是与你有缘。如果你喜欢菩萨,佛来示现,你不喜欢,你对佛不会恭敬,这种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对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不恭敬,恭敬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的话,他就听;佛说的话,他不听,这种情形很多。你要找老师,要知道这个原则;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喜欢尊敬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位老师讲的话我相信,肯依教奉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你就会有成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特别对初学的人来说。初学的人没有正知正见,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听人说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把它视为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以后吃亏上当,很难自拔。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学无法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这一生不要再犯了。邪正很难辨别,《楞严经》上佛讲五十种阴魔。愈是高级的,看起来和佛菩萨没有两样,把魔当成是佛菩萨,那就坏了。魔说法,一百句里与佛说的只有一句不同,这一句就是假的,就是毒素。我们有什么能力辨别?因此,初学的人,不能离开老师,如同婴儿不能离开慈母。母亲带小孩为何要带三、四年?这三、四年不能离开身边,他太小了,不懂事,时时刻刻有生命的危险,必须细心照顾,一刻都不能离开视线。我们初学佛法,状况就与婴儿一样,时时刻刻、不知不觉的会被妖魔鬼怪诱入邪道,这很可怕!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识。
古代学佛是五年学戒。五年学戒的意思,是指前五年不能离开老师,因为初学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受外境的诱惑。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是学老师的教诫。现代的学生,五年不离开老师来学戒,难了!所以,现在学佛难,难在没有老师,没有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老师?因为没有学生。学生都是口里说想学,而心里不想学,这是这时代众生的福报比不上过去。
我在民国四十二年接触佛法,还算很幸运,沾到一点师承的边。我遇到的老师,还是用古老的方法教我,我能接受。我最初学哲学,是方东美先生教我,在他家中,一星期见一次面,两个小时。认识佛法了,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像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教导我。章嘉大师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拜老师,老师开了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第二、无论是佛书、世间书,不经过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以前所修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
这三个条件听起来很苛刻,这老师很跋扈,好像除他之外没有别人,当时想了想,接受了。以后才知道,佛门里五年学戒就是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慈母抚育婴儿。学生要听话,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带你走一条正路,负责培养你觉正净的基础,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后,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老师就开放了。这时候无论什么人讲经说法都可以听,世出世间什么书都可以看,完全开放,因为你有能力,对你没有害处。你能辨别邪正、真妄、是非,你可以到处去听闻,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五年学戒,老师是这种用心培育你的正知正见,你要是不服从、不肯听,那就没有法子。现代的学生不行,见到老师提出这些条件,会说“有什么了不起,善知识多得很”。现代学生心态,和我们从前不一样,我们很老实,乖乖的依着老师的教导。老师要求我们是五年,我对老师是非常感激,自动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师的教诫是十年。
我们看《华严经》的教学,善财童子就是做榜样给我们看,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何教他?也是李老师这三个条件;等到他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他的老师要他出去参学,这是五十三参。出去参学,什么人都可以接触,什么法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圆满智慧。所以,五年学戒是出自于《华严经》,它有根据的。这是佛门传统的教学,我们不懂得它的道理、意义、真实功德,就不肯接受,于是就没有耐心真正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基不好,可以说完全没有,这如何能成就!出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在家学佛要成就,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现代学佛的人比古代多得太多,因为学佛的机会比过去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经典不缺乏;古代想得一本佛经,相当不容易。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经》,古代的人哪有这么大的福报!我的老家安徽有一座庙,这个道场很古老,最兴旺时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里面,这么大的道场,只有半部《大藏经》。古代的人,必须到寺庙讨经单,住几天把《大藏经》借出来抄,他们抄经是真念,真修行。现代人可以请《大藏经》回家供养,虽然方便,不看还是枉然。现代人福报很大,是形式上的大,实质上还是不如古人,没有古人的虔诚、恭敬、谦虚,在学习上比不上古人。
现在已经没有善知识了,纵然有善知识也找不到学生。我学成之后,长年在国外弘法,感觉很孤单,没有同学、伴侣。往年在美国遇到黄念祖居士,欢喜得不得了,黄念祖居士遇到我也欢喜;因为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我在海外弘扬《无量寿经》,都是孤家寡人,这一见面,还有一个同伴。每次我从国外回来,总是到台中看老师,每次见老师,都劝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师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这些话大概讲过十几遍,最后一次老师大概心里烦了,他说:“不是我不教学生,你替我找学生。”听了这句话后,我再也不说了。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么地方去找一个老实人,完全听老师的?再想想像自己对老师的恭敬及修学的态度,实在遇不到第二个,找不到!从此以后,我明白了,我不讲了,知道这件事情难!
真正好学的人,真正想学的人,当然有,我没有遇到。现在老师也不在了,怎么办?找古人,做古大德的私淑弟子。采取这种方法,在中国第一位是孟子。孟子对孔子非常仰慕,发愿当孔子的学生,但孔子已经过世了,这称为“私淑弟子”。孔子的著作在世间,他就读孔子的书,遵照孔子所说的道理教训认真的实行,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孔子的学生,他学成就了。孔子在中国称“至圣先师”,孟子称“亚圣”,这是中国第一位以古人做老师的例子。
我们有此例可援,老师就多了,古圣先贤由你去选择。哪一位古大德是你喜欢、与你有缘的,就跟随他学习,你就成功了。在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汉朝《史记》作者司马迁,他也是学古人,以《左传》作者左丘明为师,专学《左传》,他学成功了。在佛门,蕅益大师以莲池大师为师。他对莲池大师仰慕崇敬,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蕅益大师专念莲池大师的书,做莲池大师的学生,他也学成功了。台中李老师教我学印光大师,以印光大师为师,专学印光大师的《文钞》,依照《文钞》的教训修学,做印光大师的弟子。李老师是印光大师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大师的弟子,这样劝导我,这是老人家的谦虚,也是老人家真实慈悲的教导。
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大善知识是“阿弥陀佛”,希望大家能依《无量寿经》的理论及教训,认真努力的学习,做弥陀的弟子。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为何不做阿弥陀佛的弟子?现今大家发心皈依,落实在生活中,皈依佛是阿弥陀佛,皈依法是《无量寿经》,皈依僧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果将三宝回归到自性来说,皈依佛,阿弥陀佛是自性觉,无量觉,这是自性佛宝;皈依法,《无量寿经》是自性体相用的具体说明;皈依僧,大势至菩萨表智慧,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我们要学大势至菩萨的智慧,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烦了,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原因使慈悲、方便,变成祸害、下流?感情用事就坏了。慈悲一定要依理智,这就正确,这就是觉而不迷。
修学净土的同修,家里供养西方三圣,意义在此,不是把佛菩萨当成神明来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实意义。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早晚礼佛,见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觉而不迷、要慈悲、要理智。佛像之前恭敬作礼是我们尊重性德,重视道德的表现,这不是迷信。我们修学从这地方入门、下手,然后这才能修学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同的地方,是心量不一样,小乘法没有发菩提心,大乘法要发菩提心。“三福”第三条是大乘,第一句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真正觉悟的样子是什么?这不能不清楚。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要成佛,这才是真觉悟了。九法界众生都是迷而不觉,菩萨和佛比,菩萨还是迷,佛才是觉;菩萨和我们比,菩萨觉,我们迷。十法界的差别,就是迷悟浅深程度不同而已。觉悟愈高的,等级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堕落。
真正觉悟的人,只有一个目标,他要作佛,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学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循着他的方向,我们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荐给诸位,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我们重新修订朝暮课诵本,与现在一般流通的课诵本不同。一般早晚课诵那些经咒,在现代生活中用不上,这样学习就很难得利益。我们修学净宗,向阿弥陀佛学习,早课念的经文采取《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念四十八愿的目的不是一味的尊敬阿弥陀佛,是要向阿弥陀佛学习。佛发什么愿,我也发这个愿,我的愿发不出来,念佛的愿把我的愿引出来,用意在此。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心、同样的愿,心同佛,愿同佛,早课目的在此。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照着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弥陀佛一摸一样,诸位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课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这段经文非常详细的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态度去对人、对事、对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过日子,这是解行。我们认识现实的环境,在现实环境中学做佛菩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过觉正净的生活。心愿解行都同佛一样,这是学阿弥陀佛;学成了,你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把佛法修学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课诵本是这样修订的。
诸位如果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诵全部的经典,可以采取这个方法,早课读诵四十八愿,晚课读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早课要发愿提醒自己,晚课要依照经文认真的反省,佛教诫我们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是不是没有做?佛教导我们哪些事情应该做的,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我们听阿弥陀佛的话,依照他的教训认真去实行,这叫“学佛”,这叫“念佛”。
念佛不是念在嘴皮上,是要把佛的教训时常记在心里。“念”是心念,“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指现在的心,现在的心里真有佛。佛的教训,佛为我们讲的道理,我们念念不忘,念念存在心里,念念去实行,这叫“念佛”。不是念在嘴皮上,口里念,心里没有,那个不管用的,一定要心上有。我时常讲经讲得没法子了,只好用很粗俗的话告诉大家;希望你们把阿弥陀佛视为心上人,这就成功了。口里没挂着,心上真有,常常念着阿弥陀佛怎样发心、怎样发愿、怎样修行,我们念这些,向他学习,这是真念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是念佛的好处。也许有人说:我念佛念好久了,好处都没有得到。那是你念错了,你口念,心上没有念。如果心里真有佛,依照我讲的这些方法去念,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念佛人是不是求感应?不是求感应的,虽不求感应,但感应一定有的,你种什么样的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果报。在一切法门中,净宗念佛法门殊胜,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
“三福”第三条第二句是“深信因果”。过去求学时,这句话大概困惑我三、四年,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深信因果”放在第一条,我没有疑惑。我们都知道“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难道菩萨不懂?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二条是小乘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福,大乘菩萨怎么会对因果不懂,还要佛来教?以后讲《华严经》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实真相。“深信因果”,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这种因果,菩萨还需要学吗?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多的菩萨还不知道。
佛在《无量寿经》说过,菩萨若不念佛不能成佛。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十地菩萨修行,专门修念佛法门,十地菩萨明白这个因果了。深信因果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再回头想想佛讲的这些道理,大乘经典里讲得太多了,可惜我们都当面错过,忽略了。它的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想佛就作佛,这很重要!佛教导我们念佛,如果心中真有佛,你就作佛了。心中有什么就变现什么,这是事实真相。
世间人的心里是贪瞋痴,果报就是三恶道。我们心里有四谛,就变现阿罗汉;心里有六度,就变现菩萨;心里有佛,就变成佛。深信因果,是这么一回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行菩萨道,自己存心,一味念佛,专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
因果的道理清楚了,方法明白了,要努力认真去实行。认真实行的要领,最重要的是“读诵大乘”。大乘经典读诵得很熟悉,你的心才会和佛一样;要是不熟悉,记不得,虽然有心想学佛,心里一塌糊涂、不清楚,如何去修学?所以,经要念得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阿弥陀佛的人,心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读诵大乘经典非常重要。
自己成就了,要帮助别人。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同成佛道。一定要发广大心,要发清净平等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劝人学这个法门,三业要俱到。真诚心劝导他,这是意业。口、言语,要把这法门介绍得清楚明白,令人听了不疑惑,这是口业。身要清净,清净心显露出自自然然的快乐幸福,这是身业。大家见到这个样子,他就相信了。劝人念佛,大家见到你苦得不得了,愁眉苦脸的,怎么劝人,人家也不相信。极乐的生活就显现在我们现在生活中,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我在美国,邻居是外国人,向悟学师打听,邻居问他,你们这一家做什么行业的,为何这么快乐?他们非常羡慕,我们把净宗法门介绍给他,他非常欢喜,乐于接受。我们请他来参观道场,见到我们供的佛像,问我们供的是什么佛、有什么意义?他们也认识禅宗,禅在美国很兴盛,他问我们是不是禅宗?我就请悟学师告诉他,我叫他不要讲净土,讲净土外国人不懂,会把他弄迷糊,收不到效果。告诉他,我们学的是阿弥陀佛宗。外国人就请教: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我说:阿弥陀佛有三个意思,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快乐,第三是清净,身心很清净。他说:“这三样东西我都要。”我说:“我们星期六开放,你来,我教你得到长寿、清净、快乐。”因为他们是基督教徒,星期天要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没有冲突。你在我佛堂可以学到清净、长寿、快乐,我们样子摆在那里,他相信。他问我的年龄,我回答他,我已七十岁了,他都看呆了,这就是事实证明,我学阿弥陀佛就得到了。所以,要把样子摆出来给人看才行,样子摆出来不像的话,怎么讲,大众都不会相信。
从前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他老人家七十一岁,看起来很年轻。办大专讲座,都是年轻的学生,我那是将近四十岁,他们看我,好像跟他们年龄很接近。李老师七十岁,看起来像五十岁的人,绝对看不出是七十岁,走路快得很,年轻人比不上他。当时我们郊游爬八卦山,李老师第一个爬上山顶,后面学生还在一步一步喘气,这从哪里来的?念佛来的。


以上资料来自:
《念佛的功德》,净空老法师讲述,出版者: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年出版,流通处:菩提净宗学会(No. 22A, Lorong BA 6, Bukit Angkat,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念佛的功德》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