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February 2019

《万善先资集卷一》●因果劝(上)~总论

这一篇是戒杀的纲领

仁在五常①首,慈居万德先。三教②伟大啊,金口说玉言。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鸡见厨师来,惊飞在屋前。猪见屠户到,两眼泪如泉。心里很清楚,只因口难言。忽受刀杀苦,肠断命犹牵。白刃千翻割,红锅百沸煎。身受千刀剐,血肉成人宴。此事罪孽重,头上有苍天。古来杀生报,反复如轮转。从我年轻时,目睹深哀怜。搜罗今昔事,将满数万言。誓拔三途苦,历久志愈坚。落笔伤心处,一字一呜咽。印刷贫无力,劝募多辛艰。崎岖三四载,今日才流传。奉劝善知识③,留神读此篇。

注: ①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② 即儒、释、道三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③ 本处指一切向善的朋友。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梦觉戒杀
(出自《梦觉篇》)

交河人孟兆祥,万历壬子(1612年)科举考试顺利通过。忽得脾疾,梦见自己到了阴府。冥王对他说:“你前程远大,可惜杀生过多,减损寿命。如果你现在开始戒杀放生,刻梦中语劝世,可以赎罪。”孟点头答应,但醒后就忘记了。有一天晚上,他又做了一个同样的梦,大吃一惊。当时会试①失败,急匆匆回家去完成这件事。孟回家后的那天晚上,他所住的旅舍,大梁折断倒塌,把他睡的床与竹席砸得粉碎。后来孟印刷流通《梦觉篇》劝世,考取了进士,官至理卿。
世人因循随俗,蹉跎一生。孟君如果一念随俗,就与旅馆竹席床铺同为齑粉了!怎能再享后福呢?他所刻的《梦觉篇》,真是名副其实的《梦觉篇》啊!

注: ①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都可以应考。考期初在二月,后改在三月。 



冥主戒杀
(见《感应篇广疏》)

钱塘郑圭,在病中梦见已死孝廉①陆庸成来访,气派超过他在世的时候。钱问他在阴间担任什么职务,陆回答说:“在阴间观政②。”然后拿出两本书赠送给他。这两本书,一本是《孝义图》,一本是《放生录》。郑说:“这本《放生录》是莲池大师③刻印的,您在阴间是怎么得到的?”陆说:“冥主遇到世上嘉言善行,随时命令记录,并且颁布遵行,只担心人们不相信啊!如果您能够奉行,病马上就会痊愈了。”郑醒后找到两本书仔细玩味,从此坚持杀戒,病果然就痊愈了。
为人处世,只有仁与不仁两条路。戒杀就是仁!戒杀书是劝人共同来推广仁爱啊!一个人戒杀,他所体现的仁就小;劝大家一起戒杀,所体现的仁就大得多。莲大师本来是儒家麟凤,看破名利,舍俗出家,成为佛门的中流砥柱。大师祈雨,大地马上就会洒满甘霖,大师住山,猛虎就会隐蔽踪迹。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莲大师的戒杀一书,上天都不敢违背,何况于人呢!又何况于鬼神呢!

注: ① 在汉代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是对举人的称呼。
        ② 观政,了解政绩。《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来指从政。
        ③ 明杭州云栖寺僧。名袾宏,亦称云栖大师。俗姓沈,初业儒,后为僧,居云栖坞。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阻善被杀
(见《证慈篇》)

程嗣昌在密州的时候,看见胶西镇人爱吃生物,就夜拜星斗说:“我程嗣昌发愿为一切众生,并同七世父母因缘,把《戒杀图说》这本书印刷布施,今日真武真君下降,希望凭借圣力流通!”这本书流通后,彭景的妻子华氏,扯破丢弃到污秽的地方。第二天,华氏买鱼回家,举刀要切的时候,鱼忽然跳起来,划破华氏的眼睛,流血化虫,绕身咀嚼。事情发生传出的时候,监镇郭向看见神从天降,自言我是真武,考察到此地大善人程嗣昌,印施《戒杀图说》,华氏丢弃到污秽的地方,罪重当死,今后谁再重犯,同样重罚,等再降时施行。
末世众生,恶业越来越多,善根越来越少。看见别人做一件好事,说一句好话,没有不阻挠的。例如,看见有人戒杀,一定说这是迂腐的做法,没有福气!一看见有人放生,就一定会说,放了也不会活的,放了之后回头就会被人抓去。甚至露齿讥笑,诽谤因果。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中,讥笑他糊涂。或者引出他其他的过失,指责他愚蠢。一直到使善人面红耳赤,内心惭愧,退去初心才甘心。唉!这样的恶人,天仙一见就会发怒,等于恶鬼野兽,一闭眼后,就不知会堕落到哪里去!敬劝善知识,凡是遇到这样的人,即使放肆诽谤,只可不予理睬,不可存忿恨的想法;只可劝化他们,不可夸耀自己;只可怜悯他们,不可萌发嫌弃厌恶的想法。看看华氏的例子,怎能不蓦然有所戒惧呢?


以上资料来自: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一●因果劝上》,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处: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No. 51A & 52A, Jalan Pandan Indah 4/6B, Pandan Ind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Batu 9, 43200 Cheras, Selangor, Malaysia),2010年7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卷一●因果劝上》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