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ctober 2018

【赏罚不平。逸乐过节。】

赏罚不平。
【解释】奖赏与惩罚不公平。
【分析】奖赏和惩罚太轻或太重,稍微错了一点便是不公平。公道不存在,人心就会不服,非但没有办法表扬功绩、惩罚罪恶,反而足以积聚怨恨,招致祸害。
【故事】蜀汉诸葛孔明说:‘我的心像秤子一样,不能够为人减轻或加重。’陈寿称赞他说:‘尽忠职守、有益时政的人,虽然是仇人,也一定会奖赏;违犯法纪、怠忽职守的人,虽然是亲人,也必定会惩罚。对于认罪而以实情相告的人,虽然是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释放;对于用花言巧语来欺诈粉饰的人,虽然是轻罪,一定斩杀不饶。所以所有的将领都能为国效命,虽然像魏延这种叛逆的人,也甘心顺从,没有不同的意见;李平、廖立,遭到废除官职,终身流放,却没有怨言。掌理赏罚的人,应该以孔明作为榜样!’

逸乐过节。
【解释】安逸享乐超过节度。
【分析】安逸享乐是人人都想要的。《礼记》说:‘享乐不可过度,欲望不可放纵。’《国语》说:‘人民能正常劳动,就会心存善念;如果过分安逸,就会常常想到淫欲。’这就是劝人不要过于安逸。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劝人不要享乐,何况是过度呢?然而世界上安逸享乐的根源,最大的无过于酒色财气。现代人喜欢喝酒就不顾虑到身体健康,喜好美色就不顾及身体的病,贪爱钱财就不顾虑亲情,斗气就不顾及生命。当还没有碰到之前,都能瞭解这些道理,也能够劝导他人,等到境界现前时,自身便迷糊地去违犯,这只是看得破、忍不过罢了!
【故事】元朝有两位太学生,在同一个年月日时出生,也同时考中乡试,同一天派任。一位派任鄂州教授,一位派任黄州教授。不久黄州教授死了,鄂州教授非常恐惧,料理好后事以后,几天后还没有死。于是备好祭礼前往吊祭,哭着说:‘我和你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功名出处又相同,现在你先我而死,我现在即使死了,也已经晚你七天了,你若有灵,应该托梦给我。’当天晚上梦到黄州教授告诉他:‘你凡事都节省俭朴,所以能长寿;我享用过度,所以才会短命。’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流通处:莲池净宗学会(No.16, Jalan Temenggung 19/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Batu 9 Cheras, Selangor),2008年12月恭印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净空老法师讲述

注解说:“失轻失重”,“失”,是偏失、失误的意思;“略错一分,便是不平”,做到赏罚公平,相当不容易;稍有差错,就是不公平,就会“公道不存,人心弗服”,人心不服;“非特无以旌功惩罪,且反足积怨招祸矣”,人心不平,累积的怨恨,一旦发作,就是祸患。纵观中外历史,特别在朝代兴替的时期,当政者赏罚不平,尤为明显,往往激起民怨,最后导致国破家亡。
赏罚的标准,在世法是法律,在佛法是戒律。执法的人不仅要懂律法条文,也要明理,还要通情。必须对“情、理、法”都看得很透彻,赏罚才能公允。
团体无论大小,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小团体,赏罚都很重要。公司、行号、商店的老板,对员工的奖惩也很重要。如果老板做到公平合理,员工必定心悦诚服,效忠尽力。如果老板随顺个人的好恶,赏罚不平,人心就会不服,最终必定导致众叛亲离。无论事业大小、久暂,要做到赏罚公平,都相当不容易。赏罚是大学问,需要丰富的阅历。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不能背离赏罚公平的原则。
现代的世道比古代艰难多了。古人有机缘接受圣贤的教育,对于人情事理,比较通达,比较客观,因此,人与人之间相处比较容易融洽。现代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全面废弛,人们接受的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人情很薄,很淡。不仅对外人,即使父子、兄弟之间,亲情也非常淡薄。在古代,为争夺遗产闹到法庭是大不孝,大不敬,很少发生,现在却常常见到。有的道场,老和尚圆寂了,留下一些产业,徒弟们竟然彼此争夺,甚至也闹到法庭。这类事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听说过。可是在现代,也常常听到、看到,非常不幸!
“逸乐过节”讲享乐。“乐”是人之大欲。谁不求享受?注解引《礼记》〈曲礼〉:“礼曰:乐不可极,欲不可纵。”享乐一定要有节制,不可过分,过分就会乐极生悲。欲望不可放纵,一旦放纵,祸害会随之而来。
注解又引《国语》:“民劳则思善,逸则思淫,是不欲人逸也。”劳,指劳苦。人们生活过得劳苦一些,就易于回心向善,容易教化。在欧美发达国家,如果向人们讲“苦”,他们体会不到,他们觉得生活很幸福。度化他们,要讲积德修善,多做好事,多帮助苦难的人,多布施恩德。布施,对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经济能力。还要对他们说明福乐的由来:今天享福,有财富,有地位,是自己过去生中所修善因感得的果报。然而,福报是会享尽的,如果不继续修善,就会乐尽苦来。对于遭受苦难的人,我们首先要展开救济,缺衣送衣,缺食送食。然后,再慢慢地教导他们:如何改变生活的品质?如何提升自己?这样教化,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解引《孟子》:“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话讲得非常深刻,与佛法不谋而合。“忧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为众生,为人民服务,认真努力地把服务工作做好,唯恐做得不够好。“死于安乐”,临终必定得安乐,这才是真实的福报。这一生所享的福,不见得是真实的。临终手忙脚乱,迷惑颠倒,才真正可惜。这一生空过了!
一般说,来生能得人身的人,临终的瑞相都很好,神智清楚,不昏迷颠倒。积功累德生天的人,临终会有天乐来迎接。念佛往生西方的人,临终会有佛菩萨来接引。
一九九八年,新加坡的一位林医生往生,瑞相很好。他的年岁不很大,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一生行医为病人服务,还创办了“观音救苦会”。往生之前,他对李木源居士说,想见我一面。当时,他的体力已经不支了。我说:“不必他来,我去看他。”我送给他念珠、佛像。一个多星期之后,他就往生了。临终时,助念同修听到他说:“我看到一片金光。”说完,就安详自在的往生了。


以上资料来自:
《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整理成书),赠书处:新加坡净宗学会(No. 2, Lorong 35,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承印者: C.W. Printing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改过修善灾消福来》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