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用强迫的方式取得,以强力向人索取。喜暗中用诡计侵占,或公然仗势抢夺。
【分析】自己分内不应得到,却一定要得到,叫做“强”。叫别人供给我,叫做“取”。我自己向他人乞讨,叫做“求”。用狡诈的计谋暗中取得,叫做“侵”。以权势公然强取,叫做“夺”。用这些手段得来,自然难以消受,将来必会连命中本有的全都失去。
郑瑄说:“我观察钱这东西,为世人所共同喜欢,势必为大家所争夺。骨肉之间,因钱而挑起争端;地方仕绅,为钱而败坏名声;经商的人,因钱而牺牲性命;市井小民,为钱而争斗残杀。然而钱财总是忽然来了,又很快走了;钱能让人迅速富贵,也会使人迅速变穷。总而言之,钱财驾御这个世间,大概带给人们的福报较少,而带给人们的灾祸较多。我曾仔细观察这个‘钱’字的形状,一金依附两个戈,分明是杀人的东西,但人却很少觉悟。唉!钱呀!钱呀!以我的贫穷,想求你让我活下去而不可能,我当然对你也无可奈何;虽然我很穷,你想要杀我,那也不可能,你一样也拿我没有办法。”
故事一:宋朝的卫国公赵雄,在未显达时非常穷,母亲还健在,却无法供给她度日,夫妇为此而相对哭泣。隔天在扫地时捡到一锭银子,有二十五两重,才稍微得以维持生活。后来当了宰相,依照惯例要给他一百锭银子,但拿到手时却少了一锭。正想隔天去问管钱的官员,当晚就梦见神明说:“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已先借用一锭银子了。”
【再析】由此可见,命里虽有钱财,但是时运未到,尚且不可用人力取得,何况命里本无,而硬要强取呢?
故事二:江西的赵尚书,他家住在常省元家附近,常省元有座庭园非常幽雅,赵尚书则千方百计想取得,常省元就立下契约送给他,并在契约之后作首诗曰:“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皓月冷看人。兰亭禊事今非晋,桃洞花神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意即:天地到处都是我的亭园,使用心机所获得的,从来未必是真的,玩弄权术能成就什么事?清风明月冷眼看尽人生。晋朝时的王羲之,在兰亭①所作的禊事②,现在已是事过境迁,连那桃花洞的花神,也取笑秦始皇贪生。须知庭园是我们的主人,而我们色身则是来作客的,请问您阁下还有几年可活呢?)
赵尚书看到这首诗后非常忏悔,于是就谢罪而不敢接受,后来常省元参加考试而名列前茅。常省元能以德行感动人,赵尚书能够勇于改过,两人都是当代难能可贵的人。
【说明】
①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地名兰渚,渚上有亭,称为兰亭。晋朝时王羲之等修禊于此,羲之并作《兰亭集序》,《古文观止》中有载。
②禊事:古人于春秋两季,至水边举行的一种驱除不祥的祭祀。
故事三:从前崐山(今苏州市所辖)杨某人,有天坐在家门口,看到一位妇人经过,掉根银簪在街道石头上铿然有声,就赶紧上前查看,却只看到一条蚯蚓。他在那里徘徊很久,突然有位男子经过捡到银簪,杨老先生就高声呼叫说:“那是我掉的银簪。”那人知道杨某骗人,没理他就直接离去。但杨老却仍纠缠不放,那人只好拿出二分银子,一半拿去买鱼,一半给他并且对他说:“老先生不要纠缠我了,用这些钱去买酒来煮鱼,作顿夜消吃吃也就可以了。”杨老先生回家后,就叫媳妇帮他煮鱼。当他正在暖酒时,邻居的猫突然将鱼衔走,媳妇看到赶紧就拿木棍打猫,一不小心把酒打翻,而且一并还将盛鱼的盘子也给打碎了。
【再析】须知银簪化为蚯蚓,杨老似乎该觉醒了,而却还要强行索取,到后来能吃得到吗?唉呀!这真是个贪鄙的人,唉呀!这真是个薄命的人,连小事都已如此,那大事就可想而知了。
故事四:从前在鄞县(今属浙江)有位陆姓的人,生性奸诈而富有。隔邻有姓郑人家的家产,陆某竟然暗中使计侵夺,拆除他的房屋来建造宫室花园,只留下一棵好树。后来陆某生了一个儿子,五岁时变成哑巴不能说话,忽然有一天竟然指着树说:“树啊!你现在还活着!”家人听了都大吃一惊,孩子说完之后,又再变成哑巴。陆某到处求医,最后他还是连一句话都不能说。等到长大后,却荒唐好色嬉戏傲慢,家产被他花尽后就死了。当时的人都说,他是郑某人再来转世的。
故事五:明朝时,南都(今南京市)有位王生,生性贪婪鄙陋,他同宗的伯父过世,没有子嗣,但是已有继承人。王生暗中觊觎族伯家中的财富,就用强迫方法想要夺取,打了好几年的官司,所幸审问官员主持公道,对王生稍加制止,就受他侮辱毁谤个不停。当年王生参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乡试)时,审问官刚好进入考场担任主考官,本来已将王生的卷子录取为第一名,等到拆开考卷看到名字,原来是以前那位想夺取人家继承财产的王生,于是就将考卷丢到地上不录取了。
延伸阅读: 掳掠致富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