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February 2025

口是心非

【解释】口里说得很好听,心意却非如此。

【分析】心口皆善,是纯善之人;即使心口都不好,他人还得以防范。只有口里说得像尧舜,心却狠毒如桀纣,口中海誓山盟,心却暗怀深恨,这种人最难猜测。这种人事君必定不忠,事亲一定不孝,交友必定不信,对待部属一定不义,这是小人中的小人,会让人误信他的话,而陷入他的圈套中,这种人的罪过,阴间的惩罚超过阳间好几倍。
佛经说:「妄言恶口之人,死后会堕入拔舌、烊铜、犁耕等地狱,要受过长远劫的痛苦后,才能再投生为畜生,常以荆棘作食物。若再投生为人,则不具足舌根,口中常有臭味;就算他说好话,别人还是不信。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就会获得如此的果报。」怎可不警惕呢?
明朝的薛文清先生(即薛瑄,世称薛夫子)说:「《易经》说:『庸言必信(平常说话要守信)。』平常说的话,人们以为不要紧,所以就随便说而不谨慎。殊不知说了一句妄言,便是言语上有了过失,所以平时说话必守信用,这样是最大的德行。」

故事一:宋朝温国公司马光,在谈到刘器之(刘安世)的「尽心行己」要诀时说:「秘诀只有『诚』字而已,而要做到‘诚’的功夫,就须先从不妄语开始。」司马温公又曾说:「刘器之的平生,只是力行一个『诚』字而已,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从不改变。」当时的市民及乡野老农都说:「如果路过南京而未见到刘侍制(刘器之),就如同经过泗州(今山东曲阜东北)而未见到孔圣人一样遗憾。」

【再析】为何他会如此感动人呢?也只是一个「诚」字而已。由此可见,这个「诚」字,怎会误人?世人何不在这『诚』字上下功夫呢?

故事二:任国佐病了很久,就设置醮坛祈求上天保佑。他在梦中听到神明说:「任国佐平生为人心口不一,从小到大没做过一件善事,罪恶已经定案了,死亡就在旦夕间。」果然很快就死了。

【再析】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土并没有定位,而五行却以土为主,四时(春夏秋冬)也须倚赖它来运行,万物藉土才能生长,它在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就是信了。若是仁义礼智四端没有信,他就无法成为仁义礼智了。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即:诚是万事万物始终都不能离开的,不诚就没有办法成就万事万物)。」
现今世人说话,并没有用真心对待人,怎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呢?若能从此处省悟改过,使得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遇到事情,必能坦然面对,经常保持宽松心情,使自己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岂不是很快乐吗?然而这是我们最易触犯的毛病,要防范约制也实在不易,所以切勿稍有放松,使自己和光明正直的境地绝缘,而进入黑暗荆棘难行的境地。

延伸阅读: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