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February 2025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解释】乞求于人不顺意,就咒骂怨恨。

【分析】“干求”,是指一切大小事情,凡向人恳求请托的都是。“不遂”,就是不如意。“咒”,是希望他人遭受灾祸。“恨”,是心中含有怨毒。君子通达天理安分知命,怎可随便向人请托?如有此事,那已不是正人君子。假使不如意,也应要自我反省,若更咒恨他人,那就实在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故事一:宋朝有位姓庐的人,晚上带着百两黄金要去贿赂王旦,请求王旦向皇上推荐他当江淮发运使,王公推辞说:“你的才能不适合担任这项职务,我怎敢以私废公呢?”庐某很惭愧地离去,整晚就焚烧符咒,希望王旦赶快死。于是梦到神明斥责他说:“王旦忠心为国,你却愿他快死,上帝将要降罪给你。”果然几天后,庐某就死了。

故事二:明朝时杭州李庚,家庭贫穷品德又差。在乡里的亲戚朋友,他都去借贷,如果稍不如意,就对人瞋恨不已。有一天向朋友借粮,朋友还没答应,李庚就在神明前诅咒,希望他朋友快死。不久天上打了一声巨雷,将李庚震死在神明前。

【再析】于铁樵先生说:“向别人请托,我的情况虽很迫切,但在被我请求的人来说,有时是他能力所不及,有时是他的情况不便帮忙;所以不能如愿的,十分中常有九分,而能顺利完成的,十分中才有一分,这是很常见的人情事理。若随意乱生咒恨,他岂会因我咒恨,而就改变态度帮我呢?这只是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障而已。这种人不但不知天命,而且也不懂人情世故。”
宋朝的谢良佐先生说:“各种事情的发生,其实都有宿命,人为的力量是左右不来的。我生平不曾求人,也未曾写信给执政者;有人劝我要多请托才会升官,我就回答他说:‘他怎能升迁我的官呢?我能否升官也在我的命数。’”
宋朝的范纯仁忠宣公说:“最愚笨的人,当责备别人时,就显得很聪明;最明智的人,当原谅自己时,就变得很愚昧。人若能以责备他人之心来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之心去宽恕别人,那么,想要达到圣贤的地位,就不必忧患达不到。”凡是请托他人不遂,便心生咒恨的人,应将谢范二公的话,好好再三反复思量。

【说明】烦恼障:指贪瞋痴等烦恼扰乱身心,能障碍众生证得涅槃的圣果,而在三界之内生死流转。

延伸阅读: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