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施与之后,又觉后悔。
【分析】至于“施与”这件事,建立功德最快速,然而必须乐善不倦,才会有所进步。即使财力不足,也须常存此心,何况怎可使念头转成吝啬,而丧失施与的初衷呢?若没布施就后悔,当然就不会布施;如已施与却后悔,也就不会再施与。这种贼仁害义的行为,乃是心病的根本,所以太上不采取施与的善举,而只摘录后悔的过恶。因为圣人所最称许的,莫过于迁善改过;而所最厌恶的,莫过于为善不终。
布施后而后悔的,探究他的初心,毕竟不是真心乐做善事,只不过是一时高兴,为求好名声希望得福而已;出发点就已错误,他怎会不后悔呢?若是真心要布施,心中没有人和我(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施的人,中不见所施的物),怎会有此情形?所以要行善的人,不可不先辨明自己那最初生起的一念。
故事一:符雅为人乐善好施,家门前常挤满乞丐,他常对人说:“天下财物聚散无常,今天富有,改天可能就变穷,就像转动的环一样。若是一天不布施,心里就闷闷不乐。”当时的人称赞他说:“不为权翼富,宁作符雅贫(意即:不愿当像权翼那样富贵的人,宁愿像符雅做个贫穷人)。”后来符雅官当到尚书令,子孙更为富有。
【说明】权翼:晋朝人,按唐书宰相世系表,翼字子良,前秦右仆射安丘敬公。在苻坚时代,任官仆射。
故事二:东汉时的刘宽(今陜西华阴人,自幼好道,曾任南阳太守,官至司徒、太尉),喜欢布施贫困的人,虽然辛苦从不厌倦,后来被太上老君收录,担任童初府帅上侯的职位,掌管初得道者的事务。
故事三:元朝时永清(今属河北省)史秉直,在建筑房屋挖土时,挖到银子数万两,感叹地说:“钱财是世人赖以维生的东西,既然这些钱是上天所赐的,怎可独享呢?”后来凡是可以让他周济的穷困危急之人,他无不施舍。又有一次遇到荒年,他捐出粟米八万石赈济灾民。不久,盗贼群起横行,他又散尽家产保护乡里,有关单位将他事迹上疏皇上,皇上下诏赐他官位并立牌坊表扬。后来史公活到九十四岁,子孙众多。
故事四:从前在武进(今江苏无锡北),有位张献可,生性慈悲好布施,曾经施棺三千具,接着又继续施舍。并且雇用乞丐,掩埋路旁暴尸,埋一具尸体就给一些钱;乞丐每次寻获暴露的尸体都很高兴,认为那就是财货,从此县邑中就无暴露在外的尸体。又常煎煮药膏施与病患,在天气寒冷时,煮稀饭给饥饿的人吃。他说:“都可以帮他们掩埋了死尸,又怎可不救活人?”后来两个儿子都考取功名,他也受到朝廷封赏。
【再析】须知年荒歉收乃是灾难,而生活穷困则是命运。救助灾难,须有天地之仁心;而改造命运,则要靠圣贤之学。以上所说数人,都能以诚心布施,最后得到福寿富贵子嗣,而且将来还能证得仙果,这就是真理!
故事五:从前有位奚百三,本来是位穷人,偶然看到一位道士,前往一处商家求乞,商家不愿施与,奚百三摸摸腰间,只剩下一文钱,就拿出来给道士。当天晚上,梦见道士将他赘肉去除。等到醒来时,脸颊上的赘肉果然已脱落。
【再析】奚百三一文钱的布施,竟然使他脱离病苦,可见布施的功德不在数量的多寡,而在内心是否真诚。世人应当要鞭策自己专心去力行,规劝他人一起做,这样尚且都还嫌太迟,何况施与还可后悔吗?
延伸阅读: 假借不还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