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anuary 2025

以私废公

【解释】为了私心而罔顾公理。

【分析】所谓「私」,是从人心来说。所谓「公」,是从理上来说。因个人的喜怒恩怨,不顾公理的是非曲直。在上位的人对于忠贞或奸佞不加分别,朝廷就有奸臣勾结祸害;在下位的人对于邪恶与正义不能明察,朋友乡里之间就会有帮助同党攻击异己的情事发生。更进一步,感情方面爱恨不当,那么父子至亲骨肉,也会变成怨家相聚。人情中的弊害,没比这个更严重的了。无论是贤愚贵贱,人人都患这毛病,只是轻重不同而已。知道这种弊害的人,就应明察其理,消除自己偏执的个性;平下心来,化除自己心中的成见。能如此,便是有大学问、大手段的人。

故事一:宋朝的赵抃与范镇,因为议论朝政意见不同而结怨。等到王安石当宰相时,因痛恨范镇曾向皇帝揭发他过失,就趁皇帝问他范镇为人时说:「赵抃最清楚范镇的为人。」皇上就问赵抃,赵抃回答说:“他是忠臣。”皇上说:“何以知道他是忠臣?”赵抃就说:“当仁宗皇帝有病时,范镇最先请求仁宗储备皇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前后上书十九次,等候皇上批示等了一百天,头发胡须都白了,这不就是忠臣吗?”退朝时,王安石责备他说:「你不是和他有仇吗?」赵抃说:「我怎敢因私人恩怨而不顾公理。」

故事二:从前洛阳县令孔翊,在县府庭前放置一个火炉,凡有关说请托书信,全都丢进火炉烧毁。他说:「县令和百姓最接近,官场上难免会有许多请托。如果照办,则百姓就受害;若不照办,就不免招怨。只有信件到时不拆开,立刻投进火炉烧掉,那么在我来讲,我不知道请托的是什么事,而对请托人来说,也不至于得罪他们。事情的是非曲直以百姓的利益为依归,法官的论断,自有法令可依循,怎可以私废公呢?」后来他的儿子,十九岁就考中进士。

故事三:从前有位仰思忠,对看风水很专精。有一次,为一显官选了一处上好风水,正要寻找龙脉结穴处时,忽然下大雨,只好下山。当晚梦见神明说:「这块宝地不能点给他,此人担任考官时,曾收了三个举人的钱,而让他们考中,当会受到阴祸报应;如将此地点给他,恐怕会违反天意。」仰思忠醒来后,就藉口有事先回家。不久,该显官果然因和人争地打官司,未及将先人下葬宝地,家道就贫穷没落了。

延伸阅读: 窃人之能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