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January 2025

认恩推过

【解释】冒认恩德,推诿过错。

【分析】恩惠不是出于自己,却去冒名自认,这只不过是一时讨好的方法,只要稍加探究,必会获知实情;这样对方不但不感激,反而会鄙视他捏造事实。过错其实出于自己,却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只不过是一时推卸责任的方法,只要稍加探究,真相必定大白;别人不但不会原谅,反而更加痛恨他的狡诈,这就是小人枉费使自己成为了小人啊!

故事一:宋朝的王曾当宰相时,有人请托他升官派任之事,王公必会严词拒绝,而最后被录用了,也都绝口不提。他的晚辈说:“您为何不让他知道呢?”王公回答说:“任用贤才乃皇上之事,若让他知道,就是偏袒私人感情,而且是在卖弄私人恩惠。”

故事二:从前有个人想以千金赠送客人,恐在众人面前给他,会遭旁人嫉妒,于是将千金放在酒瓮中,然后用泥封紧瓮口再送给他。那人打开酒瓮后,发现这些金子,回来问他原因。他说:“我不知道,这瓮酒是从市上买来,不知是何人所藏,大概这是上天安排的定数,应当归你所有,为何要问我呢?”

故事三:兴山(今河北宜昌西北)地方有位县吏很会骗人,县官每次施人恩惠,他就对人说:“这是我替你向县官吹嘘争取来的。”如果县官饶恕人犯的责罚时,他就会说:“这是我替你讲情的功劳。”凡是县衙有良好政令,他都认为是自己功劳,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有旋乾转坤的能力。后来县官犯案出事,上级把他一并捉拿,并说:“县官平时都听你的话,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你所主使,当然你就罪不容辞。”最后竟将他活活打死。

故事四:明朝的状元王华,在担任官职时,有人竟然诬告他,别人劝他为自己辩白,他却说:“这是我同年中式朋友所做的事,我若为己辩白,等于攻讦朋友。”结果就不予辩解。后来他的儿子王守仁(为明代大儒,学者称阳明先生)在京城当官时,听到读书人为此事议论纷纷,他就想上书皇上,为父亲被诬辩解。王公知道后,就立刻写了一封快信制止王阳明,并且说:“你以为这件事情是你父亲的耻辱吗?我本来就没任何可耻的地方,现在你却无缘无故要攻讦举发我的朋友,这样反而成为我的一大耻辱。”王阳明因而就停止上书,不再为父亲辩解。

【再析】唉!这种宁可承认是自己过失,也不愿揭发朋友的错误,其德行岂非超出常人万万倍吗?能够这样做,还会有把自己过失推给别人的弊病吗?

延伸阅读: 嫁祸卖恶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