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对于是非判断不妥当,对于应该亲近或远离违背常理。
【分析】真正的君子,是要扩大仁义的根本,稳固礼义的防线,这样就能公正的判断善恶,允当地论断是非。须知是非对个人来说,关系到一个人的善恶;在一个乡里来说,关系到这个乡里的利害;对天下来说,关系到天下的安危。怎可不谨慎!若轻率地认定是非,不就捲入是非不明的圈子吗?那有多么危险!
故事一:宋朝的尹师鲁,无论在待人处世或教导学生,都能是非分明,毫无隐瞒,绝不茍且行事,也不随便附和,一切唯依道理行事。他在临死前还亲自写信向范仲淹告别,等范仲淹赶到时,尹公已沐浴更衣戴好帽子,端坐而逝。范仲淹见状哭得很伤心,尹公又睁开眼睛向他说:“我已写信与您道别,何必再来呢?生死本来就是很自然的道理,难道您不晓得吗?”说完就向范仲淹作揖道别去世了。
【再析】尹公平时作学问时,若非已到穷理尽性地步,怎能在生死关头有此定力,在临终前困扰很多时,还能镇定不为所乱。所以真正入道要知行并用,尤其对“知”特别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二:宋朝蔡京当宰相时,把从元祐至元符末年间,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司马光等重要臣属、苏东坡等侍奉皇帝的臣属、程颐等大臣、王献可等武臣共一百二十人,列为奸党;奏请皇帝下诏书,把他们名字刻在端礼门的石碑上,并下令各州县比照办理,百姓为此感到不平。过没多久,石碑被雷击碎,蔡京也因案判罪,被贬流放而死。
【分析】所谓“向”,是指应当趋向的,也就是所谓的好人好事。所谓“背”,是指应要违背的,也就是所谓的邪人邪事。而趋向邪人邪事背离正道,就叫做“乖宜”,为了一时疏忽,导致终身身败名裂,所以能不谨慎吗?
故事三:唐朝的宋申锡,于文宗①时当宰相,因为郑注太过专权,想要把他除去,就请当时担任京兆令②的友人王璠,暗中搜查郑注的不法情事。王璠因为郑注提拔而富贵,就将申锡计谋告诉他,郑注很害怕就先发制人,反诬申锡图谋不轨。申锡因而被流放到开州(今贵州开阳县)当司马③,竟然含恨而死。
后来宋夫人梦到申锡引她到城外一个大坑,坑内有几个死囚,于是提起一个给夫人看,并说:“此人就是王璠,我已奏准玉皇大帝。”然后非常生气地怒骂离去。宋夫人惊醒以后,将此事默记心中。不久,李训和郑注密谋杀掉宦官,就奏请皇帝下令宦官前往左金吾④仗院观赏甘露⑤,并派王璠领兵前往诛杀;王璠吓得两腿发抖不敢前去,因而事情败露,被腰斩于市集,一同被杀的有几人,都被埋在城外大坑。
【说明】
①文宗:唐穆宗的第二子,名昂,深知两朝之弊;等到即位,励精求治,遣散宫女三千余人。大和初政号清明,后来宦官揽权,帝仁慈而少决断,制之不得其术,故有甘露之变,在位十四年。
②京兆令:为管理京兆地方的长官。
③司马:唐朝时在每一州置司马一人,后世本之而称府同知为司马。
④金吾:古时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
⑤甘露:此言甘露之变,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于是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划内外结合而除之。大和九年十一月,李训、舒元与金吾将军韩约、河东节度使王璠等合谋,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等前往观赏,但被宦官发觉,仇士良等立刻劫持文宗入宫,封闭宫门,发禁兵五百人,杀死金吾吏卒六百余人,参与者皆被执死,宦官因而更为专横,文帝因此郁闷而卒。
故事四:宋朝的刘挚①,谥号忠肃,曾经评论王安石“助役法”②的十种坏处,王安石责备他的倾向及背离不合情理,奏请皇帝降调司农寺(掌理钱谷的官署),并且命他分析反对的理由。刘公向皇上报告说:“臣所趋向的是忠直,所反对的是邪佞;所趋向的是义理,所反对的是奸利;所趋向的是君王,所反对的是权奸。如果因而获罪,是臣罪有应得;但‘助役法’终将危害天下,愿陛下不要忘了臣的谏言。”很多人听了都为他捏把冷汗,但刘公依然不予理会,后来当上宰相。
【再析】鲁氏说:“趋向所应趋向的,非为私利而趋向;违背所当违背的,违背也是为了公益。最初并非为个人的祸福在打算,然而祸福却随之而来,这也是在警惕那些不肯学刘挚而甘愿去学王璠的人。”
【说明】
①刘贽:应为刘挚,宋朝东光(今河北省境内)人,字莘老,嘉祐进士,作过冀州南宫令,以政绩著称,迁御史裹行;王安石一见就很器重他,但他不附和安石,上疏极论新法之弊害。哲宗朝,擢升为侍御史,论罢免蔡确、章惇,累迁尚书右仆射,卒谥忠肃。
②助役:为王安石变法之一,宋神宗宁熙三年,初行免役法,凡是当役人户,分为五等出钱,募人充役,使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称为助役钱。
延伸阅读: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以上资料来自:
《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王潮音整理,2010年2月最新版,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流通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集福消灾之道(原名:感应篇汇编白话)》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