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August 2024

读经、念佛已有一段时日,妄念还是很多,请问应如何对治?

【问】读经、念佛已有一段时日,妄念还是很多,请问应如何对治?
【答】这个问题很好,这是许多人的问题。如何对治?继续读经,继续念佛,换言之,妄念不能降伏,是读经、念佛的功夫还不够。若读经、念佛如理如法,效果就快速;不如理、不如法,效果就缓慢。真正做到不退转,能伏住妄念,功夫得力,不外两种原因:一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有许多年岁大的念佛人,甚至于不识字,也没听过经,有人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老实念,两年、三年就能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这个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念了许久,功夫仍不得力,无法控制妄想杂念,这就说明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如他们。
第二,能够不退转、功夫得力,是明理之人。佛经上的道理,能透彻明瞭,可以弥补善根、福德之不足。所以,在佛法教学中,研经、听教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帮助善根未成熟之人提前成熟。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未曾中断,学生经过四十九年听经闻法薰习,个个都成就了,最低成就也是证须陀洹果,绝大多数是证阿罗汉果,真正是了生死、出三界。
为何读经功夫不得力?我们只是读,不解其义。读经要“深解义趣”,解得愈深、愈广,功夫愈得力。单单很专心的读,也只能说是摄心。读经一小时,这一小时没有妄想,或是妄想少了很多,只能得此效果,若每天读经两小时,二十二小时打妄想,功夫怎能得力!但是深解义趣就不同,这个力量大。初学佛之人不能不听经,要多听,反复去听,才能收到效果。
我们看到古德听经很勤劳,唐朝终南山道宣法师,是中国律宗第一代祖师,他听《四分律》听了二十遍。要听二十遍谈何容易!现在我们听经很方便,只要有一套录影带、录音带或光碟,就可以天天听,不必跋涉山川那么辛劳。听经是定慧等学,不但修慧还修定。专心听经摒弃一切妄想,这是修定;触动善根,豁然大悟,这是开慧。所以,听经是福慧双修,对于中等根性之人,这是开智慧的好方法。
唯有教理透彻了,念佛功夫才会得力。不但念佛如是,参禅、持咒,无论用何种方法都会得力。凡是修学功夫不得力,都是解得太少。智慧不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就会有此现象。这也是自古以来每位修行人都会经历的,不必害怕。我是天天读经、讲经,四十多年才能渐渐伏住烦恼;回想过去,十年才功夫得力,对于经教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没有一天空过才行。若是断断续续就很难了,可能一生都没有成就。
佛所讲的一切经,古人称作“妙法”,它妙在每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四法。不但一部经具足这四法,每一句经也具足四法,乃至于每一个字都具足四法,那就真妙了。“教”,是世尊真实的教诲,真诚的教导;“理”,字字句句都是依真实道理说出来的,字字句句都含着真理;字字句句都是至善的“行为”,中国儒家讲的“止于至善”,佛法落实了,善到极处;末后“果”,就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没有妄念的享受,并不是富贵的享受。
佛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就是“信、解、行、证”。教,决定相信,绝不怀疑;理,要透彻了解;行,要认真落实;最高的享受就可以证得了。我们读经、念佛若具足信解行证,功夫就得力,进步就非常快速。近几年,同修都非常精进、用功,但是功夫得力的人少,使我们意识到“深解义趣”之重要。若对于经教要深解,就要多讲。
此次我以深广的方式,来讲解《无量寿经》。每次只讲几句,有时一句讲五、六个小时,甚至于还超过,就是希望大家能透彻理解。《华严经》也采取此方式讲解,目的是希望听众能得真实受用,而且字字句句一定要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无论从事于哪个行业,处事待人接物、交际应酬统统都用得上,佛法对我们就有真正利益。佛法是我们生活的指导原则,依照此原则生活,就过佛菩萨的日子。
所以,对治的方法,依旧是多读多听。多读是修定,帮助记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对人对事对物都能想起佛的教诲,好处在此地。解得愈深是慧,智慧开了,对于佛的教诲的应用愈灵活、愈自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就得大自在、大圆满。入了这个境界就得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能生活在欢喜中,就真正离苦得乐,也不容易衰老。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天天生活在欢喜里,衰老、疾病、患难、灾殃就逐渐远离,佛法讲消灾免难,确实是真的。
我劝同修一定要多听经,听经时间愈多愈好,到你真正理解、明白了,就可以专门念佛,你念佛的功夫决定得力。只要功夫不得力,赶紧多读经、多听经,对你决定有帮助。很多修行人疏忽了这件事情,认为研经、听经不重要,虽然很勤奋、很精进,功夫还是不得力,原因在此地。现在我们讲经的光碟都相当完备,尤其是电脑网路,只要有电脑设备,都能收得到讲经画面。今日佛法传播,就要利用这些科学技术,讲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庭。

以上资料来自:
《答疑解惑(七)》,净空法师解答,出版:社团法人高雄市净宗学会,赠送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92, Jalan Pahang, 53000 Gombak,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3年2月版本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答疑解惑 (七)》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