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August 2024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此地这个‘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的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都是自己,都想到自己本身的利益,或者想到自己的家庭,再大一点是自己的亲属朋友。现在能够想到照顾亲戚朋友的不多了,心量太小啊!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为什么呢?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量都很大,都发了菩提心,要普度众生。我们读《无量寿经》就很清楚,《无量寿经》里上、中、下三辈,无论是哪一辈往生,经上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换句话说,九品统统是发菩提心的人,可见得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在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就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四十八愿里头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是真苦啊!极乐是真实不虚,依照佛陀的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要有这样的见地,这样的决心、毅力,这才能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什么叫放下?不再把它挂在心上了,这叫做放下。我们心里头牵挂著是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这就对了;这就是蕅益大师在此地讲的‘超方特达’。‘方’是十方;‘超方’是超越十方;‘达’是通达无碍。这个心,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我们的真心显露了。诸佛与大菩萨用真心,我们也用真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这个我们容易懂,不难体会。世间不容易看破,可是你要看戏就比较容易了,人生也不过就是一场戏而已。当我们梦醒的时候,想一想梦中那个境界还能够记得很清楚;人生也跟梦境一样,确实不真实。所以何必要为难自己?何必要造作恶业?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这世间‘万般将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唯有业随身’。你说这多可怕!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决定不造恶业;在这世间我们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绝不在意。为什么会不在意呢?因为晓得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心自自然然是平静的,自自然然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就对了。

净宗这个法门,最极殊胜、无比殊胜的是,教我们抓到一个真实~~抓住阿弥陀佛,决定求生净土。这是其他宗派法门里面没有的;其他宗派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一生得到圆满成就,给诸位说: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何必要求生净土呢?在我们中国这将近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开悟了,教下大开圆解了,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彻底究竟觉悟的人。他知道什么呢?他知道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一个是真的;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这一生非常非常幸运遇到这个法门。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达’是通达。‘达宿缘之自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三世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致’是自自然然现前的。‘了’是明瞭;明瞭万境皆空。‘境’是外面境界;都不是实在的。我们自己一生是果报而已,这是佛在经上说明的。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佛给我们答覆:‘人生酬业。’‘酬’是酬偿;‘业’是从前造的业。造善业,现在就有善果;造恶业,现前就要受恶报。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情~~因缘果报。没有别的啊!这才是真正的事实。所以晓得人生在世是因缘果报;作大官、发大财的,是过去修福所得的福报;聪明智慧的,是从前修法所得的果报;贫穷下贱,是过去生中修不善业得的果报,没有一样是勉强的,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就是‘宿缘之自致’。人要把这一个事实看清楚了,人生里头什么味道都没有了,‘成败利钝’,一场空啊!什么是成功?成功在哪里?失败了,败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成功等于零,失败也等于零。所以对于这个世间一切自自然然就兴趣、味道都没有了,心里面就清淡了,智慧才真正现前,才能够彻底见到世出世间的真相。一般人为什么见不到真相,他在这个乱哄哄里头,兴趣可浓;你们现在还有没有兴趣?这《晚晴集》集得很好,真的要常常读它,每一句里头意味非常的深长。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报’是指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业报之身。‘缘’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所遭遇的环境。如果缘要跟境合起来讲,那缘就是人事环境,境就是物质环境;如果没有这个境,单单用一个缘,这个缘就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们一生的遭遇。我们这个报身跟一生的遭遇,都是虚幻不实,这是真的。可是知道真相的人不多。为什么呢?假如知道真相,他就自在了,就没有后悔,也没有烦恼、忧虑,也不会打妄想。世间人把我们这个报跟缘,都当作真实的,这是绝大的错误。所以觉悟的人,他的生活随缘,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他不肯随缘,他要造作,是这底下讲的‘强为’,‘为’是作为;勉强要以自己的心意去造作,实在讲,那都叫造业。

‘浮世几何’,‘浮’就是虚浮,虚假不是真实的。‘世’是讲世间。‘几何’是说时间的短暂;我们在这个世间,寿长的不过百岁,毕竟这个世间一百岁的人是少之又少,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前人讲七十岁的寿命就很难得。现在这个社会虽说医药发达,饮食比从前进步,人的寿命好像延长了,其实仔细的观察,并不见得!意外死亡的人多啊!贫穷落后的地区也多。如果整个世界的人,年龄平均一下,恐怕还不到七十岁。所以浮世几何大家要觉悟,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光阴太短,一切太虚假了。祖师在此地劝勉我们,要明瞭事实的真相。如何过日子呢?‘随家丰俭’,这就是随缘。‘丰’是富有;家庭富有,那是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多。诸位要记住前面这个报缘,离不开因果的关系。如果前生修得好,这一生家庭富有,就安分过著富有的生活;如果前世修得不好,这一生果报很困苦、贫穷,也安分守己过著贫贱的生活,这就对了。人能够安分守己,这是觉悟的人、是明白人,随缘度日。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道是什么呢?‘道’是觉悟的心。无论是苦乐;无论境缘是顺境,还是逆境,心里头清楚、明白,心清净不动。道从哪里见到呢?从什么地方去培养呢?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经典里面,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就是此地讲的苦逆;逆境苦行,迦叶尊者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生在富贵家庭,他那个环境是乐,是顺境,可是善财童子没有被境界迷惑,他也清楚、明白,也如如不动。这个一定要真正觉悟的人,不被环境所转,就得自在了。所以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动静’是指我们日常的活动,生活状况。‘寒温’是指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就含著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生活的活动以及我们环境变化当中,如果在这里面要不能够觉悟,被环境所转,那就要生惭愧心,就应当要忏悔。忏悔是改过自新。所以末后两句是大师点醒我们,教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警惕。真正修道人明白无论境缘的顺逆,无论我们生活环境上苦乐,统统都是障碍。障碍发生在哪里呢?发生在自己的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这个才产生障碍。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琐琐含生’,‘琐琐’就是琐碎的意思;也就是微小,微不足道。琐琐含生,就是我们常讲的芸芸众生。‘营营来去’,‘营’是形容匆匆忙忙,像蚂蚁、蜜蜂一样;这是争名夺利,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等’是等于。世间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就像器皿里面的蚊子在哪儿闹哄哄的。就这么一回事情啊!

‘一化而生,再化而死’,生死是变化。‘化海漂荡,竟何所之?’‘化海’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六道轮回。十法界的变化,到什么时候才结局呢?

‘梦中复梦,长夜冥冥’,人在世间确确实实是梦中之梦,这一句话若不是过来人说不出来的。几个人晓得人生在世间是梦中之梦?等到哪一天证到阿罗汉果了,就恍然大悟~~从前都是大梦一场啊!又等到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阿罗汉,也是一场梦。我们六道岂不是梦中之梦吗?真的,境界往上提升,这个事实真相就见到了。

‘执虚为实,曾无觉日!’这是讲六道的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劫来到今天,从来没有觉悟过,这就苦了。下面是对于三宝的赞叹:‘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明白,我们怎么晓得人生、宇宙的真相!这一段话文句虽不多,但是把六道众生的状况都给我们描绘出来了。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六道众生就是这样的,想稍稍停止一下都不可能,都得不到。‘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六道生死轮回,一般众生迷惑在其中,不肯出离。六道里头轮回就像登春台。‘春台’是什么?春天游春,放春假游春热闹得很,搞六道轮回就像搞那个热闹一样;佛与菩萨看众生这个现象,痛心哪!流泪啊!但是这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不觉,麻木不仁,有什么法子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非是唤醒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苦口教导,也无非是唤醒我们而已。佛祖对我们的恩德,就是从这一方面说的;要不是他们提醒我们,我们确确实实不容易觉悟。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这是佛菩萨眼里看众生~~可怜悯者。可怜在什么地方呢?‘欲’是欲望,就是烦恼;‘念’头是妄想。烦恼、妄想没断,只要这两样东西在,道的根就产生了障碍,被这两样东西毁坏了。所以诸位要想道业成就,先要把欲念断除,纵然不能断除,要一天一天把它看轻,把它放下,这才有救;如果欲念未除,天天在增长,那就没希望了!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是枉然,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佛之视汝,将何以堪’?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这一句话我们真的能够深深体会蕅益大师的苦口婆心。世间人一生能觉悟就非常难得了;觉悟要早,愈早愈好,这样成就愈大、愈扎实,晚了总是勉强。所以这一句话,如果自己没有真实功夫,蕅益大师的苦心不容易体会到。我们看佛教的历史、《高僧传》、《居士传》,古人修行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得禅定的、得一心的都成就了;我们今天搞一辈子,前途还是渺渺茫茫,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个原因在哪里呢?不能不去探讨。他们觉悟得早,放下得早啊!所以他就早成就了。我们闻法太晚了,放下就更晚;要放下才有一点成就,若不放下是毫无成就可言。一定要放下!‘幻梦尘劳’,通常讲的就是身心世界;就是把一切虚妄不实、假的统统放下。‘尘’是污染的意思;‘劳’是劳苦,这些没有一点利益,这个要放下。‘戒定智慧’是性德,是真实的,所以要勤修戒、定、智慧,在这上真正下功夫。戒、定、智慧充满在我们生活范畴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见得到,时时刻刻会修,那就对了。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什么叫‘本心’呢?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这都是本心。大乘佛法讲的四弘誓愿;六度之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土宗里面,《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所标榜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如果就净宗来说,总归纳起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失掉了,立刻就要忏悔。什么叫‘忏’?什么叫‘悔’?‘忏悔’在古代译经,称作梵华合一。因为‘忏’是忏摩,梵语音译;‘悔’是中国的。名词第一个字是梵语,第二个字是中国语(华语),梵华合译。‘忏摩’的意思是发露;就是我自己有过失,我给人说出来了。显露,是不隐藏;自己的过失要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责备,都来教导我,忏是这个意思。‘悔’是改过自新,悔改的意思。所以忏摩跟悔改很接近。

能真正悔改,心地就清凉、自在了。所以在这一句里面,本心要很清楚。我们清净心、平等心失掉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心失掉了、慈悲心失掉了,立刻就要忏悔,要把它恢复过来。诸佛如来、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修净土的人~~老实念佛,就是我们第一个本心,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宗门教下所讲的本心,统统都包括了。一旦佛号断掉了,忘记了,马上觉悟,佛号立刻就提起来,这就是忏悔。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

忏悔不是叫你老念著:我这事情做错了,那个又做错了。这是天天在后悔,不叫忏悔,是继续再造罪业~~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还怕造的不够多吗!所以过去做错事情,知道了就好,下一次不再造过错,这叫真正的忏悔、真实的忏悔、圆满的忏悔、究竟的忏悔、彻底的忏悔。给诸位说,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无上的忏悔法门,就是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够彻底忏除;如此,怎么不清凉、怎么不自在呢?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这是大师教我们专修专弘。灵芝一生专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他成功了。在《净土圣贤录》、《往生录》里面都有他。这也是给我们作一个榜样,我们的修学要专,不能太杂。律是一切宗派共同的科目,不管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不能不持戒。佛教虽然宗派很多,它有三个法门是共同科目,一定要修的。第一是戒律。第二是法相唯识,它是理论,通各宗各派的,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第三是净土,这是归宿,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以净土为归宿,那就对了,决定不错,决定成就。所以灵芝大师提倡持戒念佛,对于修净土的人有很大的贡献。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具备的观念。我们学佛的同修对佛菩萨都很尊重,都乐意供养;但是对于众生,疏忽掉了,不知道尊重、承事和供养。试问:我们供养泥塑木雕的菩萨有什么作用呢?这些泥塑木雕的菩萨须要我们去供养他吗?我们去供养他,他知道吗?诸位一定要晓得,佛像是一个象征,这种设施启发我们的心智~~见到佛,我们知道要尊重佛。《华严经》、《圆觉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说,一切皆成佛。所以我们随顺、供养、承事众生,就是随顺、承事、供养诸佛。

现在问题又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我们要不要随顺?好在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代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世尊告诉我们:‘不可以随顺。’我们对于善行、善事要随顺,对于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到众生作恶,我们要以真诚的心、慈悲的心去劝导;劝导不听就随他去,不要再说话,这在佛法里面叫‘默摈’uu把电脑~我不赞叹你,我也不说你的过失。佛的教导真正教我们实践隐恶扬善,见到任何人的恶事,我们绝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里。我们的心清净、善良,心里只记好事,不记恶事。如果心里头记很多恶事,你的心就很恶,心就不清净了,这个一定要懂,要明白这个道理。‘随顺’,《华严经》上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里头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总而言之,字字句句都能够帮助我们恢复性德。

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我们在佛菩萨这个地方所学的,就是完全应用在处世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而这些教训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慧。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这个不能不知道;好像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盖,普贤行愿那是最高的一层,好像五层大楼,它是第五层。第五层建在哪里?建在第四层上。第四层是什么呢?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六度,六度里面最重要是般若波罗密~~般若度。普贤行是般若度的发挥,般若度的发扬光大,也就是智慧之行。六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学上,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十善,这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是建立在五德的基础上,所以最根本的是五德。五德,我们中国伦理上,是以孔老夫子作为典范的;当年学生们谈论到老师的德行,所有学生都公认我们夫子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

我们以这个基础来修学十善,十善一定圆满;再以十善的基础修三学;用三学的基础修六度;以六度的基础修普贤行。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就是这么来的。在我们提倡的德目中,又加了一个六和;六和是属于戒律,这里特别提出来。现在我们大家不和。这个不得了啊!六和的确是根本大戒,所谓‘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所以无论是家庭、团体,和合非常重要,不可以不和;不和,就没有前途,自己跟团体都会毁灭,都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修六和。如此,一定能够令一切众生欢喜,令一切诸佛欢喜。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佛印证他说得非常正确,说得非常好。‘自伤’,就是自己伤害自己。‘快论’就是非常痛快的言论。这一句的意思是我们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它的效果就是生平等心。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正觉’。平等心怎么修法?迦叶尊者教我们用这个方法修。我也遇到不少的同修,来问我这个问题。

我说:‘你家里供的有佛像?’

他说:‘有,家里有佛堂,供有佛像。’

我说:‘想想看,你这一生当中最讨厌哪个人?最恨哪一个人?你把这个人写个长生牌位放在佛像的旁边,每天作早晚课拜佛,也拜他一拜,把他跟佛看成一样。’

还有同修告诉我:‘我这样作了。不行!我见了他还讨厌,那怎么办?’

这是功夫不够,继续认真努力去修,修到哪一天见到这个人,不讨厌了,且要尊重他了,这就对了。要这样的学法,这是修平等心。心平等,自然就觉悟了;心平等,也就清净了。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得到。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这一条也有很浓厚的禅味,它从比喻上说。‘鼻有墨点’,我们鼻子上有个黑点、墨点。‘对镜恶墨’,我们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那个鼻子上的黑点很讨厌。‘但揩于镜’,要把镜子上那黑点擦去。能擦得掉吗?当然擦不掉。这搞错啦!用这个比喻底下一桩事。

‘好恶是非’,是非就好像鼻子上那个墨点。‘对之前境’,外面的境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前面那个比喻,大家听了都觉得很好笑,都知道那是个愚痴的人;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个愚痴的人?可能就是。所以底下讲‘不了自心,但尤于境’,是非好恶这个念头生起来了,当然是有外面境界来引你的,外面境界是缘,是引发的。这个时候一心责备外面境界,就好像揩镜子一样,‘其可得耶?’是非好恶的念头一起来,回光返照,观察自心,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所以真正修行人,他时时刻刻照顾自己,不太理会外面的境界,他知道外面境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好恶;是非好恶,都是在自己迷心里面发生的。迷,不是真的,是假的。觉,迷就没有了;不觉它就存在,一觉它就没有了。

‘洗分别之鼻墨’,这是聪明人,看到镜子里头鼻子有黑墨,去把鼻子洗干净,镜子里头就没有啦!‘则一镜圆净矣!’镜子没有污染。‘万境咸真矣!’是非好恶在内心里面消除了,外面境界是纯真的。‘执石成宝矣!’石头跟一个宝石,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现在科学发达了,这个事情更是证明了,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没有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是什么呢?就是今天科学所讲的基本物质,如原子、电子、中子,乃至更微细的;佛经上叫作‘微尘’。所有一切万物,都是它组合的,它的原料是同样的东西。一组合的相啊!矿物是它组合的,植物是它组合的,动物、人也是它组合的,地球是它组合的,太空也是它组合的,一合相啊!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清楚了。‘一合相’,就是平等的相。所以一切现象是怎么来的呢?缘聚缘散;缘聚不生,缘散不灭;所以一切万相不生不灭,这个叫真相。这真相逐渐为现代的科学证明了、证实了,所以万相哪有不清净的?所有一切不清净、一切的污染,都是我们自己迷失了真相,在境相里面起了错觉,看错了、想错了;才有好恶、是非。‘执石成宝’,沙粒、石头跟宝石没有两样,是完全相同。沙粒,是一合相;金刚钻(宝石),也是一合相。相同的嘛!没有两样;现在用化学一分析,只是它们排列的方式不一样,除这个之外,哪有不相同的?人就迷惑颠倒,认为这个是贵,那个是贱。‘众生即佛矣!’石跟宝一样,众生跟佛也没有差别。

延伸阅读: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以上资料来自:
《晚晴集讲记》,弘一律师集,净空法师讲,出版者: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处:加影净宗学会(96, Jalan Reko, Taman Hijau, 43000 Kajang, Selangor,Malaysia),2001年版本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晚晴集讲记》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