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August 2024

请问如何能达到妄念减轻的境界?

【问】请问如何能达到妄念减轻的境界?
【答】要达到妄念不起的方法有很多,佛家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妄念不起是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修学最后的目标,因为妄念不起就证果了,最低限度是证阿罗汉,更高的即成菩萨、成佛。所以,凡夫与佛的差别,就是佛无妄念;菩萨、罗汉无妄念,凡夫有妄念。
妄念应如何克服?祖师大德通常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种。一是“教理”。天天读经研究教理,渐渐的觉悟了,了解事实真相,妄念自然消除。二是“参禅”。参禅不一定是打坐,身虽然打坐,坐得很像样,心仍胡思乱想,根本无用。《六祖坛经》说:“何谓禅?何谓坐?”即是“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坐”,因此禅坐是有其意义,并不一定要有此形式。外不着相是不受一切外在境界的诱惑,外在“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见而如如不动,心不起贪嗔痴,此为禅坐。所以,大乘经说:“行住坐卧都是禅定”,禅定并非只是坐着,站着也是禅定,走着也是禅定。另外一种更方便的方法,也是最多人提倡的,就是以念佛修禅定。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是修行的总原则。无论修任何法门,起心动念还受外在境界影响的,无论做任何的形式都是虚有其表,装模做样,皆非真实。必须要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为何佛教我们“外不着相,内不动心?”《金刚经》说得很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能得的是心,能得的心却不可得。外在一切的境界是因缘所生法,凡因缘生法皆无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得的决定不可得。
《大般若经》中“不可得”三字,佛重复了约一、两千遍。阅读六百卷《大般若经》时,全文可能还记不得;而“不可得”三字一定记得很熟,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了。正是教导众生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妄想自然消除,亦不会受外在境界诱惑。任何外在境界皆是梦幻泡影,《金刚经》最后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称心如意的好境界,是假的;再恶劣的境界,也是假的。外在境界一切归于平等,心即清净。顺境不生欢喜心,恶劣环境亦无烦恼心,心永远是清净、平等,生活自然充满高度智慧,即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了。

以上资料来自:
《答疑解惑(七)》,净空法师解答,出版:社团法人高雄市净宗学会,赠送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92, Jalan Pahang, 53000 Gombak,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3年2月版本
***  备注:
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答疑解惑 (七)》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