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请教老法师,这四句话如何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答】 敦伦尽分,伦是伦理,伦常。社会有社会的伦理道德,出世间的佛法,也有出世间的伦理道德。这是首先教我们做一个好人,人要做好人,好人的标准就是这四字。中国古代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学,都是以伦理为中心。
五伦的第一个就是夫妇,这是从最小的关系说起。夫妇同住在一间房,这是最亲密的。房间之外就是家庭,家庭里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子女。这样才构成伦理的关系。家庭之外是社会,在社会上有君臣,有朋友。所以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构成了五伦。
中国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讲什么“团结”,“团结”是现代名词,中国人需不需要讲团结呢?不需要。五伦就是真正的团结。因为不团结才要讲团结。它为什么不团结?它没有伦常的教育,它怎么能团结得起来?五伦是最坚实、最自然的团结。
所以教育就要从小教导你怎样做人,你自己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身分。夫妻相处,你是丈夫的身分,或者你是妻子的身分。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身分,或者是子女的身分,或者你是兄弟的身分。走进社会,与你交往的,你是朋友的身分。“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志同道合是友,所以“友”比“朋”要亲密得多了,同学未必是同志。
你在社会上工作,一定有领导与被领导。你若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就是君,领导人;你属下那些员工就是臣,被领导。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实实在在讲,对于世出世法都明白的人,就瞭解这个事实真相,人生如戏啊,就像唱一台戏一样,你在这戏台上扮演什么角色?这五伦就是角色。怎么样把这角色演好,这叫“尽分”,“分”就是本分。所以五伦就有十义了,在义务上讲,有十种义务。
你是夫妇,作丈夫的要讲义气,妻子要听。现在的家庭出了大问题了,无论中国或外国,每年,现在应该是每月、每周了,你看看离婚率有多少。问题出在哪里呢?丈夫不义,太太当然不听了,你这一个房间就出了问题了。
家庭里问题也来了,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就不恭。换句话说,现在有许多人不晓得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这是教育问题。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及佛法的教育都是教你怎么做人,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伦常的教育,如此家庭才和睦,社会才和谐,大家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达到究竟圆满的幸福,这是教育的目标。我们想想现在,这世界各地的教育都把这个疏忽掉了。现在是科技的教育,只讲求技术,把做人的事情忘掉了。科技不断的在发达,人文却逐渐的在低落,低落到最后,就与禽兽没有什么不同了。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就是人接受过伦理教育,如果没有伦理教育,人和禽兽有什么两样?它是动物,人也是动物。由此可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
五伦、十义,这十种义务不能不讲求,人人都知道自己本分,都遵守自己的义务,这台戏就唱好了,你这一生就有价值,因为你把这一台戏唱好了,你要知道你影响多少人?别人的家庭有了问题,向你看齐,向你学习,你是社会的大导师。这在佛法里讲,你就是佛菩萨,你是来救度这些众生,众生已迷失了自己。什么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这就是迷失了自己。
今天我们在社会各行业中选择了这行业,这是佛教的行业。佛教是什么呢?是佛陀的教育,我们选择佛陀教育的行业,人家称呼我们一声“法师”,“师”是老师。我们是什么身分呢?是佛陀教育的推行者,我们是佛陀的学生,我们的本分是要继承佛陀教育的事业。我们把这个本分做好了,也就是我们在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演好了。
人人都能够尽他自己的本分,都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社会是一切大众互相来合作,是互相来配合的,人类才有幸福,社会才会繁荣。所以五伦十义就是敦伦尽分,基本的原则就是五常,“常”即是永远不能变更的。这是十种义务里的精华,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人和禽兽不一样的地方,人懂得这五种常道,要是用佛法来讲,这五条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实在讲,不是学来的。
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心哪!这个字是会意,二人,可见得他不是独尊,不是完全为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这是桩好事情,我自己想要得到它,我要想到别人也想得到它;这是桩不善的事情,我自己不想得到它,我要同时想到别人也不想得到它。这种心就叫做仁心,常常能够推己及人。
义,是义务。义务里不讲权利,如果讲权利讲报酬,那就不是义务了。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我们只讲尽义务,不讲享权利。你明白这个道理,社会上争权夺利的现象就没有了,天下就太平了。所有一切祸端都是争利争权而演变的,带给社会及一切众生无尽的苦难。要防止大的灾难,就要从小地方做起,我懂不懂得尽义务?要从我本身做起。
礼,是处事待人都有个分寸,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你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个叫“礼”,所以叫“礼节”,“节”就是有节度的。我们今天讲的“分寸”就是节度,不超过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
智,是今天讲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坏了。佛法重视智慧,儒家的教学也重视,而将它放在五常之一。无论在什么时候,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可以动感情。
信,是信用,对人绝定要讲信用。现在外国的社会很重视这个字,外国人如果不守信,他就没有办法生存。因为在外国,几乎一般家庭或一般人身上已经不会带钱了,带什么东西?带信用卡。你的信用卡几次不能兑现,你的信用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在这个社会已经行不通了。所以外国人今天他不怕别的,他不怕因果,他怕信用没了,他就困难了。
这个“信”,实在讲是法律限定他非建立信用不可,不是从自性里头建立的。我们看中国早些年的时候,在抗战后,大约民国四十年,我在台湾,一般商人还相当守信,我们有信用。我喜欢看书,常常到书店去翻书,去的次数多了,和书店的老板慢慢就熟悉了。我喜欢的书可以先带走,也不必签字,我也未付钱给他,什么时候有钱,我就什么时候才还他,他相信我,我也相信他,这很自在。到那里,看到好东西,价钱再高也是拿了就走。我有一个朋友跟我去,见了之后,“你不错啊,他相信得过你。”,我说:“他相信,我发了薪水,头一件事就是给他送钱来。”。信用要紧,人无信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所以信用是连个纸条都不要写,他也不必去记账,我也免得这个麻烦。过去的社会确确实实是如此,就凭一句话,哪里还要写什么字据,甚或到法院去公证。现在这个社会讲信用就一定要写信用状,一定还要经过什么证明,这哪里算是信呢?这谈不上“信”了。信,实在讲,就是一句话,绝对遵守,绝无反悔的。
“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这社会上有一般人讲“做人的人格”,这是做人的资格,就这五条。这五条和佛家五戒的精神非常接近,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饮酒,智;不妄语,信。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