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February 2024

戒律包括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何解?

【问】 一般常说戒律包括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何解?
【答】 最近我们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满的法轮。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为我们指出圆融无碍的法界。《华严》讲的十玄门,讲六相圆融,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处了。
你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当中,无尽的时空里,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仅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连精进、禅定、般若,那一样不在其中呢?若不在其中,怎能说一即一切,一切就是一呢?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若某种一才能包含一切,某种一不能包含一切,这就不是佛法。佛法当中讲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圆融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才是事实真相。
所以谈布施,这一个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里来说吧,布施里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说禅定,禅定里也包括其余五度,真的是一即一切,当中漏掉一个,那就不是了。禅定里没有布施,那就不是禅定了。精进里没有持戒,则不是精进,少一个都不行,都不是圆满的。法法都圆满,哪有不包括的道理?譬如我们讲布施,布施里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不统统都具足了吗?
说持戒,其余五度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舍,佛教你哪些不能做,哪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就是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把它舍掉了。众善奉行是精进波罗蜜,在持戒里是作持,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进。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从初发心至成佛都能保持不失,这是忍辱波罗蜜,你有耐心长期作下去。持戒的心清净是禅定波罗蜜。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着相,是般若波罗蜜,这一法里不是圆满具足一切法吗?
这六条是一切法的总归纳、总纲领,每一条里的细行无量无边,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万行。这“万”不是数字,若是数字的万,不多;这“万”是形容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菩萨的行门,归纳起来为六类。你就晓得,任何一类都包含其它各类,每一类里面一个意,一字一句也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它能圆满融摄呢?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一体的,它是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事实真相。
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当然就定了。你对于一切众生当然生起慈悲心,纵然看见众生犯过,你也不以为意,你也不会真正去责备他,你对他也不会生瞋恨心。看到作恶的是生怜悯心,不是瞋恨心。你一定生慈悲心、怜悯心帮助他怎样能够改过,能够断恶修善。
你一定有智慧,你一定有善巧方便,你晓得这个方法他不能接受,他错误的成见很深,怎么办呢?你一定要身体力行,你去感化他。你看舜,在中国讲孝,他是第一个人,他能感动他的父母。他看到邻居一些年轻人在一块捕鱼,年轻人把好的位子都占住了,老年人争不过,只有在鱼很少的地方捕,结果都捕不到。舜请那些年轻人让让老年人,大家都争利,谁也不让。于是舜就和那些老年人一起,他很有耐心,一、二年后,那些人都被他感动了,纷纷将好的位置让给老人,自己到鱼少的地方去了。
要用身体力行去感动,所以看到众生造罪业、造过失,要生怜悯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责备。你责备时,自己也生烦恼,给别人也添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用怜悯慈悲、善巧方便去帮助人回头是岸,改过自新。这个就是一法里摄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

资料来自:
《种善因得善果》,净空法师主讲,承印处: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 印赠及流通处:马来西亚净宗学会(No. 90 & 92, Jalan Pahang,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4年2月印刷
***  备注: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种善因得善果》一书,完全不含个人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